2019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如表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据此回答12题。如表日期日出时刻日落时刻7:3217:086:3118:154:4519:397:2216:49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A.B.C.D.【考点】1E: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5:利用地理规律;5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分析】太阳直射赤道为二分日,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昼长和夜长相等,各为12小时。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的日落时间为17:08,日出时间为7:32,则其昼长为17:087:329小时36分;同理 的昼长为11小时44分;的昼长为14小时54分;的昼长为9小时27分,所以的昼长最接近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时间的计算,属于基础题,明确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太阳直射赤道的昼夜相等。2.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如表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据此回答12题。如表日期日出时刻日落时刻7:3217:086:3118:154:4519:397:2216:49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A.B.C.D.【考点】1J: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1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分析】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夏半年昼长夜短;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冬半年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此时为7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则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排除C、D选项;根据题干可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排除A选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题干中的日期和所处的位置分析解答。3.如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34题。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考点】2S: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2:地理知识生活化;515: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解答】解:有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正确答案选D。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图中信息即可。4.如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34题。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考点】2S: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15: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解答】解: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A错误。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C正确。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无法判断其形成,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图中信息即可。5.如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地形B.水源C.植被D.坡向【考点】5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1C: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解答】解:读“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根据指北针可以判断,甲位于向阳地带,乙处地势东高西低,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坡向。甲面朝太阳方向,处于阳坡,采光较好,而乙地处于背向太阳方向的阴坡,采光较差,正确答案选择D.二者地形相差不大,都位于山脊有一定坡度,并且都靠近水源和植被,因此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等高线图的判读,获取图中信息即可。6.如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A.B.C.D.【考点】E2: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2H:等高线地形图;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15: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等高线稠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从一地看另一地,之间必须是通透的,不能有山脊或山峰等阻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凹坡等高线下部稀疏,上部密集,视野通透;凸坡等高线下部密集,上部稀疏,视野受阻,不通透。【解答】解:在山区,建筑物应该选址在坡度平缓的区域,不可能建设在坡度大的区域,排除D选项;图中从N到建筑物与M之间的连线中,N处与建筑物之间的等高线稠密坡度陡,建筑物到M处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所以从N不可能看到M点,排除A、C选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和分布即可解答。7.如图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该月最可能是()A.3月B.6月C.8月D.10月【考点】2A:气压系统与天气.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18:常见的天气系统.【分析】读图可知,图示澳大利亚大陆为低压,海洋为高压,说明是南半球的夏半年;且大陆的西南海域气压高,说明西风强盛,应该在秋冬交替季节。【解答】解:A、南半球3月份为秋季,属于夏半年,故正确。B、6月份为南半球的冬季,不符合题意。C、8月份为南半球的冬季,不符合题意。D、10月份为南半球的春季,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确定季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如图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此时,澳大利亚()A.地天高云淡B.地干热风大C.地南风暴雨D.地北风酷热【考点】2A:气压系统与天气.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18:常见的天气系统.【分析】读图可知,图示澳大利亚大陆为低压,海洋为高压,说明是南半球的夏季。台风包括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不同的位置其天气特点不同。【解答】解:A、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可知,气流下沉,降水少,天高云淡,故正确。B、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夏季为湿季,降水多,不符合题意。C、地位于台风的南部,此时吹东南风,属于外围大风区,降水少,不符合题意。D、地位于台风眼的西侧,吹受台风的影响,吹西南风;受旋涡风雨区的影响,降水多,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和分布确定是南半球的夏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如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回答910题。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A.人口总数减少B.老龄化加剧C.平均年龄减小D.劳动力增多【考点】51: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1:人口与城市.【分析】从图中能够看出2000年、2010年、2016年各年龄段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不能够看出总人口数量的多少;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改地区或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解答】解:该图表示我国某城市不同时间段各年龄段人口所占的比重,并没有给出该城市的人口数量,所以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60岁以上的人口所占的比重并没有上升,所以该城市老龄化没有加剧,B选项错误;2016年各年龄段人口的比重与2010年相比,30岁到50岁之间的人口比重明显上升,所以平均年龄在增加,C选项错误。30岁到50岁之间的人口属于青壮年,是劳动力人口,所以D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中找出2000年、2010年、2016年三个时间段人口比重的变化,并结合题干四个选项做出正确判断。10.如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回答910题。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增长B.医疗水平C.机械增长D.生育观念【考点】51: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21:热点问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1:人口与城市.【分析】读图从图中可见2000年,年龄在21岁到25岁的人口所占比重最大;2010年 31岁到40岁年龄阶段人口所占比重最大;2016年30岁至50岁之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至2010年该城市年龄在15岁以下的人口比重在增加,年龄在15至30岁之间的人口比重在减少,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的人口比重在增加;同理对比分析,从2010年到2016年人口比重的变化,可见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口比重的减少,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人口比重在增加。综合分析,从2010年至2016年间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人口比重在减少,生育年龄的人口在减少,因此该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不可能是自然增长导致,因此A选项错误;我国医疗科技水平的提升,因此年龄在15岁至30岁之间的人口比重减少,与医疗水平无关,B选项错误;该城市年龄在30到50岁之间的人口比重减少,说明这个年龄段人口是青壮年人口因就业迁移到该城市,所以C选项正确;多年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现代型,生育观念早已转变,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变化,从三个时间段读出人口年龄所占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解答。11.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如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112题。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考点】59: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1:人口与城市.【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土地的影响: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生物的影响:栖息地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水的影响:影响水循环,水质下降。对气候的影响:影响气温、降水、日照、风向、风速、产生“热岛”、“雨岛”现象。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解答】解:读“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图中横坐标代表距市中心距离,纵坐标代表比例,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地区曲线斜率最大,在区域距市中心1520千米。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获取图中信息即可。12.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如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112题。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地下水位上升 地表气温升高 生物多样性增加 地表径流增多A.B.C.D.【考点】59: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1:人口与城市.【分析】读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解答】解:据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影响水循环环节。城市不透水面其实就是路面的硬化改变地表下垫面性质增加。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层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绝。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不透气的地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改变城市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热量反射释放出来,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23,产生“热岛现象”。不透水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正确,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了不透水面的增加对城市的影响,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13.如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314题。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考点】V2: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16: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解答】解: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气温升高,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利于污染物扩散。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理解即可。14.如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314题。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能源结构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D.出行方式【考点】V2: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73:环境污染与防治管理.【分析】二氧化硫(化学式SO2)是最常见、最简单、有刺激性的硫氧化物。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元素,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当二氧化硫溶于水中,会形成亚硫酸。若把亚硫酸进一步在PM2.5存在的条件下氧化,便会迅速高效生成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这就是对使用这些燃料作为能源的环境效果的担心的原因之一。【解答】解: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能源结构。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和石油为主,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极大的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大气SO2浓度的因素,理解即可。15.2019年,从安徽合肥发车,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已突破百列。如图为“我国丝路班列出境与海上丝路出港部分线路示意图”。据此回答1516题。与海上丝路货运方式相比,丝路班列()A.运输时效高B.单次运量大C.单位运价低D.绕行路程远【考点】72: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铁路运输的优点:运输能力大,这使它适合于大批量低值产品的长距离运输;单车装载量大,加上有多种类型的车辆,使它几乎能承运任何商品,几乎可以不受重量和容积的限制;车速较高,平均车速在五种基本运输方式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在运输的经常性方面占优势;可以方便地实现驮背运输、集装箱运输及多式联运。【解答】解:与海上丝路货运方式相比,丝路班列运输速度快,运输时效高。单次运量小;单位运价高;绕行路程短。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交通运输的优缺点,理解即可。16.2019年,从安徽合肥发车,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已突破百列。如图为“我国丝路班列出境与海上丝路出港部分线路示意图”。据此回答1516题。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有助于安徽省()A.完善交通网络B.做强能源产业C.改善环境质量D.增加就业岗位【考点】73: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分析】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为城市发展运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交通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城镇体系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解答】解: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需要更多的务工人员,有助于安徽省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发展。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交通运输及其影响,理解即可。17.如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718题。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A.B.C.D.【考点】95: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32: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输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时段的输沙量,单位为千克或吨。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含沙量大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大;含沙量小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小。【解答】解:读“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固沙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弱。其次,河流流量相对减少,是因为上游地区引水灌溉,入黄河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搬运能力减弱,因此,正确。输沙量急剧减小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和气候变暖,暴雨强度降低无关。上游地区并没有削山平地,而且坡面径流减小也不会导致输沙量急剧下降。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理解即可。18.如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718题。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考点】95: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32: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输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时段的输沙量,单位为千克或吨。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含沙量大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大;含沙量小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小。【解答】解: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兴修水库,泥沙在库区发生沉积,到达下游的泥沙减少。与地形、流域面积无关;水土保持影响不会这么明显。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理解即可。(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19.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A.B.C.D.【考点】23:大气的受热过程.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16: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解答】解:云海是自然景观,云海是山岳风景的重要景观之一,所谓云海,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当人们在高山之巅俯首云层时,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山谷风相似,山谷气流上升,形成于夜晚;与海陆风相似,海洋气流上升,形成于夜晚。故选:A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理解即可。20.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A.增大B.增大C.减小D.减小【考点】23:大气的受热过程.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16: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解答】解:读图可知,为太阳辐射、为大气逆辐射、为地面辐射、为反射。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地面辐射减小、大气逆辐射增大。故选:B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即可。21.杂交构树具有适应性强、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贵州省某县将杂交构树生态农业列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如图为“项目位置和构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条件主要有()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B.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C.全年多雨,光照条件差D.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考点】9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32: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云贵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纬度低,气温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有明显的干湿季。地形:高原,地表崎岖,西高东低。也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也导致容易有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地形,气候),水土流失严重。地貌:喀斯特地貌(石灰岩,高温多雨的气候更容易发生化学溶蚀),多石林,溶洞。因为岩石溶于水,所以地表水缺,有地下暗河。【解答】解:结合云贵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判断,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条件主要有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云贵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光照条件较弱,并不是全年多雨,冬季有准静止锋带来降雨。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条件不是人口稠密,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且廉价是有利条件。故选:A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区域存在的环境及发展问题,理解即可。22.杂交构树具有适应性强、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贵州省某县将杂交构树生态农业列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如图为“项目位置和构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杂交构树生态农业有助于当地脱贫的原因有()A.杂交构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B.杂交构树可有效提高荒地利用率C.沼气制取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D.促进养殖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考点】7D: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32: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和交通快速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杂交构树种植在林下可以种植其他的经济作物,而非杂交构树本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此A错误。由材料可知,杂交构树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并且生态效益显著,可以改善水土流失,因此可以在荒地进行杂交构树的种植,提高荒地的利用率,还能改善生态环境。杂交构树可以发展沼气池,沼气的制取,可以缓解农村能源不足的问题,但是并不能够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作物的种植可以进行饲料的加工,并且发展养猪场原料充足,促进养殖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正确答案选BD,AC错误。故选:B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生态农业及其影响,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23.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如图为“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读图回答2324题。该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有()A.环境恶化B.交通拥堵C.资源枯竭D.产业萎缩【考点】59: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1:人口与城市.【分析】“收缩城市”指的是城市人口流失、失去活力的现象。在中国,“收缩城市”的概念,所指的并非美国式的“郊区化”,而是更体现为赢家城市和输家城市的差异拉得更大,输家城市的数量也相对更多。【解答】解:读图可知,该市的总人口和城镇人口在减少;图示信息发现该市的木材资源量在2010年迅速减少,支柱产业钢铁工业在2014年开始萎缩,城市收缩。故选:CD。【点评】本题以“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了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要求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24.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如图为“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读图回答2324题。面对城市收缩,该市宜采取的措施有()A.优化产业结构B.加快工业化进程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D.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考点】59: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1:人口与城市.【分析】“收缩城市”指的是城市人口流失、失去活力的现象。在中国,“收缩城市”的概念,所指的并非美国式的“郊区化”,而是更体现为赢家城市和输家城市的差异拉得更大,输家城市的数量也相对更多。【解答】解:该市的支柱产业发生了收缩应该采取的措施,应当是振兴产业的发展,尤其要优化产业结构,或者是延长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选项A正确。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应当和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相协调,而不应该盲目加快工业化进程,选项B错误。吸引农村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而并不是通过盲目建设新城区来吸引农村人口,选项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城镇人口总量下降,有可能出现了城市中心萎缩的现象,因此要加大城市中心的建设,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相城区集中,振兴中心城市。D正确。故选:AD。【点评】本题以“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了面对城市收缩采取的措施,要求学生读图并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25.“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如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B.气候温和,物种丰富C.精耕细作,自给自足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考点】9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读材料可知,“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解答】解:读材料:“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当地地形平坦、水网密布;根据自然条件分析可知,当地主要是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水稻种植业。故选:AC。【点评】本题以“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和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要求学生读图、析材料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26.“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如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A.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B.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C.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D.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考点】K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文化价值是一种关系,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存在着能够满足一种文化需要的客体。另一方面存在着某种具有文化需要的主体,当一定的主体发现了能够满足自己文化需要的对象,并通过某种方式占有这种对象时,就出现了文化价值关系。【解答】解:读材料可知:“川西林盘”是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发挥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应保护历史特色建筑,保护文化遗产,并发展特色旅游业,弘扬历史文化。故选:CD。【点评】本题以材料和“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二、综合题:本大题分必做题(第27题第29题)和选做题(第30题),共计60分.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并在达卡西北汇合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最后注入孟加拉湾,流域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约1.3万亿立方米,年输沙量超过10.6亿吨,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材料二 图1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概况及其部分城市气候资科图”,图2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的月平均流量图”。(1)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有冰雪融水、雨水、地下水。(2)比较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平均流量的差异并解释其成因。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均流量较大;布拉马普特拉河峰值较早。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内降水量大,雨季长。(3)分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文特征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有利:促进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提供水源;不利:引发洪涝灾害。(4)为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指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兴修水库,调节径流;加强区域合作;节约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等。【考点】2G: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2S: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95: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19:陆地水和水循环;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1)河流的补给方式: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沼泽补给;沼泽水补给;地下水补给。(2)比较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平均流量的差异从图中月均流量、峰值等方面分析。(3)河流的水文特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结冰期:有无、长短;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4)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从修建水利、区域合作、生产生活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读材料可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所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有冰雪融水补给、雨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2)读图2可知,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均流量大于恒河;且布拉马普特拉河峰值出现在7月,前后径流量都较大;而恒河的峰值出现在9月。(3)读材料可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年径流总量约1.3万亿立方米,年输沙量超过10.6亿吨,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因此可以促进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提供水源;但会引发洪涝灾害。(4)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途径有修建水库;节约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强区域合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故答案为:(1)冰雪融水、雨水、地下水。(2)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均流量较大;布拉马普特拉河峰值较早。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内降水量大,雨季长。(3)有利:促进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提供水源;不利:引发洪涝灾害。(4)兴修水库,调节径流;加强区域合作;节约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等。【点评】本题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了河流的补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等知识,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材料二 图1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图2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1)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间联系加强。(2)依据当地资源条件,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3)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协同应对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4)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及对外开放的作用。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考点】57: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59: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98: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1:人口与城市.【分析】(1)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主要考查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按照工业的主要导向性因素可分为:原料导向型工业、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3)主要考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气候干旱,认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保护。(4)主要考查城市群的影响。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解答】解:(1)读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间联系加强。(2)读材料可知,该地区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因此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有能源;重化工:冶金工业。该地区操场面积广阔,畜牧业发达,可重点发展纺织农畜产品加工。(3)该地区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发展重化工业容易造成环境污染。(4)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及对外开放的作用有: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故答案为:(1)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间联系加强。(2)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3)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4)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点评】本题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背景,考察学生区域地理条件分析、城市群的发展条件、遇到的问题等相关知识。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囯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材料二 图1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2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考点】62: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9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E2: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15: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1)土地利用结构是一定范围内的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情况。就城乡区别而言,可分为城市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2)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就是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资源,同时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后方同时或较互进行生产,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3)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主要从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4)读材料分析,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主要是从农业方面分析。【解答】解:(1)读图2分析可知,该村土地利用主要有园地、林地和耕地,类型多样。(2)读材料可知,该村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读图1可知,该地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为发展立体农业提供了条件。(3)读材料可知,该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流失;60岁以上占36%,人口老龄化;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产业结构单一;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说明农业衰落。(4)读材料可知,该地的地形多样、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因此可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产品的销售,可以依靠互联网,进行网上销售,发展农村电商。故答案为:(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点评】本题以图文为背景,考查了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等,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读图、析材料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A.[海洋地理]30.(10分)阿拉伯海是北印度洋的一部分,面积约386万平方千米,是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图1为“阿拉伯海海底地形图”,图2为“7月份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处海底地形为大陆坡,判断理由为等深线密集,深度较大坡度陡。(2)简析阿拉伯海成为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的原因。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受周边陆地影响大。(3)说明7月份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整体水温较高;东南高,西北低;西部有一低温中心。(4)乙海区可能出现的最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是海洋石油污染,其危害有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发展,影响海滨旅游业。【考点】F1:海底地形图;F4: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F9: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材料分析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4:海洋地理.【分析】(1)根据海底地形特征可知,甲为大陆坡,等深线密集,坡度陡且深度较大。(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天气、洋流、海陆分布、地形等,根据图示可知影响该海域水温高的因素为纬度、天气、海陆位置等。(3)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主要从整体特征、具体分布趋势、极值等方面分析。(4)图中乙处位于波斯湾油轮经过的霍尔木兹海峡,石油泄漏会造成海洋生态,危害渔业发展,影响海滨旅游发展。【解答】解:(1)读图可知,甲处等深线较密集,说明坡度陡,等深线最大数值为4000,说明深度较大,应为大陆坡。(2)读图结合纬度可知,阿拉伯纬度低,太阳辐射强;该区域晴天多,因此日照时间长,使阿拉伯海成为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3)读图2,分析等温线可知,整体海水温度较高;图中等温线东南高,西北低,海洋西部有一个低温中心。(4)读图,乙海域位于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油船经过的海峡,因此易受海洋石油污染,会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发展,影响海滨旅游业。故答案为:(1)大陆坡;等深线密集,深度较大坡度陡。(2)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受周边陆地影响大。(3)整体水温较高;东南高,西北低;西部有一低温中心。(4)海洋石油污染; 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发展,影响海滨旅游业。【点评】该题为海洋知识的综合考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应用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性强。B.[城乡规划]31.(10分)某县地处平原,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如图为“某县城区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城市道路网络类型为方格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有交通分散灵活;不便于对角线方向交通联系。(2)图中地最适宜布局的功能区为仓储区,理由有临近客货运总站,便于货物集散;地处城市郊外,地价低。(3)概括甲类功能区布局的相同点。布局在城市外围;沿交通线分布。(4)指出该规划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方面采取的措施。工业与居住区之间有绿地隔离;沿河打造生态走廊;绿地面积大。【考点】5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1:人口与城市.【分析】(1)我国城市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城市运输需要以及城市总体布局的要求,经过改建和建设形成多种不同的道路网结构形式,主要有7种。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结合该道路网络的特点进行解答。(2)大型仓储式超市通常选择在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高速公路或主干道路附近。这样既避免了市中心及市区的交通拥挤,又因土地价格相对便宜,降低了投资风险。同时,选址还适应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前占据区位优势。(3)工业区的布局要求:便利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市区内,有污染的工业应远离城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带,有水体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区;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间设置防护带;留有发展余地等。(4)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方面采取的措施从城市环境污染、生态方面进行分析。【解答】解:(1)读图可知,该城市道路网络类型为方格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有交通分散灵活;不便于对角线方向交通联系。(2)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图中地最适宜布局的功能区为仓储区,理由是临近客货运总站,便于货物集散;地处城市郊外,地价低。(3)读图可知,甲功能区位于河流的下游、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并沿交通线分布,为工业区。该类功能区布局的相同点是布局在城市外围;沿交通线分布。(4)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既要要是隔绝污染,又要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绿地,并且面积相对较大,沿河流地区有湿地分布,调节湿度和温差。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绿地隔开,有利于减轻工业污染。故答案为:(1)方格状。交通分散灵活;不便于对角线方向交通联系。(2)仓储区。临近客货运总站,便于货物集散;地处城市郊外,地价低。(3)布局在城市外围;沿交通线分布。(4)工业与居住区之间有绿地隔离;沿河打造生态走廊;绿地面积大。【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城乡规划,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C.[旅游地理]32.黄山市某镇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国家5A级和4A级景区各1处,年接待游客量约110万人。如图为“某镇旅游资源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镇旅游资源的特点有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质高;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组合好。(2)简述该镇发展旅游业所拥有的有利条件。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距客源市场近。(3)根据该地资源特点,请设计两个旅游主题。古韵风情体验游,山水养生游,农家体验游。(4)说明发展旅游业对该镇产生的积极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保护历史文化遗迹。【考点】J2:旅游资源的多样性;K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M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6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56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分析】(1)旅游资源的特点:1.观赏性和体验性;2.时限性和区域性;3.多样性和综合性;4.垄断性和不可迁移性;5.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2)旅游业所拥有的有利条件主要从交通、旅游资源、市场等方面分析。(3)主题旅游是指对某项专题或某一目的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体验。作为传统大众旅游的升级版,从游客的不同身份、切身需求、独特体验、消费心理出发,为其量身订制旅游线路。(4)旅游业对该镇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从经济发展、就业、基础设施、保护文化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读材料“黄山市某镇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国家5A级和4A级景区各1处”,说明资源类型多;品质高;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组合好。(2)读图可知,该地有高速公路和主要公路,交通便利;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丰富;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近,市场广阔。(3)读材料、图分析,该地的山水资源丰富、景观优美,可设计成山水养生游;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可以设计成古韵风情体验游;体验农村乐趣可设计成农家体验游。(4)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该地的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为了提高接待水平和接待量,促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改善;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故答案为:(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质高;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组合好。(2)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距客源市场近。(3)古韵风情体验游,山水养生游,农家体验游。(4)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点评】本题以图文为背景,考查了旅游资源的特点、发展旅游业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发展旅游业的积极影响,要求学生读图、析材料获取信息并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D.[环境保护]33.为评估农药施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程度,某农技推广中心选择生产条件相似,无工业污染的A、B两区进行对比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内,A区施用农药2次,用量1259.25g/hm2,施用4种农药;B区施用农药5次,用量2959.05g/hm2,施用7种农药。如表为“A、B两区环境质量检测结果”,如图为“A、B两区两种农田有益生物密度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土壤环境质量(mg/kg)水环境质量(mg/L)镉铜铅铬锌镍铜锌氟化物硫化物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区0.12231837130110.40.90.60.30.10.1B区0.646711291162360.31.70.90.80.51.3合格标准0.610030030025050121.5111(1)对照相关标准,分析农药施用对A、B两区水、土环境质量的影响。A区水、土各指标均合格;B区镉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2)据试验结果,比较A、B两区有益生物密度的差异。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B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小)。(3)简析A、B两区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产生的原因。B区施用农药次数多;用量大;种类多。(4)为保护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应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控制农药使用的频率和用量;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加强对农户施用农药的指导。【考点】65: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V2: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V3: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72: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573:环境污染与防治管理.【分析】(1)施用农药的影响: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农药施用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有机物盖土保护且改善土壤状况,它为植物提供营养,它也为土壤中的生物及其它有益生物提供了很好的环境。(3)A、B两区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主要从施用农药的次数、量、种类风方面分析。(4)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主要从农药的使用量、类型、科学利用农药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对比分析A、B区的质量检测结果与合格标准可知,B区的镉超标,以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所超标,其他均合格。A区水土各项指标也合格。难度较小,直接读图比较数据大小即可。(2)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蜘蛛密度分布上A区要大于B区。在青蛙密度分布上A区大于B区,因此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B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小。(3)读材料“在作物生长期内,A区施用农药2次,用量1259.25g/hm2,施用4种农药;B区施用农药5次,用量2959.05g/hm2,施用7种农药”可知,B区施用农药次数多;用量大;种类多。(4)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应要控制农药的使用量与频次;选择低毒的农药;加强对农户施用农药的指导;以及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故答案为:(1)A区水、土各指标均合格;B区镉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2)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B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小)。(3)B区施用农药次数多;用量大;种类多。(4)控制农药使用的频率和用量;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加强对农户施用农药的指导。【点评】本题以图表为背景,考查了农药施用对A、B两区水、土环境质量的影响、比较A、B两区有益生物密度的差异,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2019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2024-06-17·39页·1.4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