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真题 地理(山东卷)(含解析版)

2024-06-17·20页·924 K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本大题11小题,每个小题4分,满分4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至1930年,海德堡已成立了6家大的印刷机公司.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据此完成45题.4.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A.市场营销成本B.原料成本C.劳动力成本D.设备成本5.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A.产量大B.价格低C.款式新D.质量优如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000毫米B.约为2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11题.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B.C.D.10.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11.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 B.河北省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46分)12.(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材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13.(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如图)。(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14.(10分)近年来,我国许多传统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观光地,一些古村落的村民仍留在村内,如“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如图),依然有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15.(10分)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11小题,每个小题4分,满分4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考点】3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1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解答】解:由题中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知此处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的时候长出新叶,所以此处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关键是找到材料中的信息“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考点】5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1:人口与城市.【分析】首先应看清图例,其次应关注功能区周围的地理事物,最后运用城市各功能区的布局原则及工矿企业的区位要求,进行合理布局.【解答】解:道路两侧均为绿化隔离带,用地类型均为绿化用地;隔离带均种常绿灌木,景观规划相同;绿化带管理不受居民喜好影响;由于行政管辖不一样,道路一侧有按时修剪,另一侧则无修剪,所以景观不一样。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考点】6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2E:地理关联图;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解答】解:由题,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由于常绿灌木叶片较小,对寒冷气候适应能力强,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故选:A。【点评】本题以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至1930年,海德堡已成立了6家大的印刷机公司.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据此完成45题.4.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A.市场营销成本B.原料成本C.劳动力成本D.设备成本【考点】64: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工业集聚:优点:可以加强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与合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了生产建设的投资;有利于生产效益与利润的提高,从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缺点:就是工业的集聚会使得当地的污染加重,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住房紧张,交通拥挤.【解答】解: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等相关产业在海德堡集聚的是为了利用海德堡的区位优势。而没有材料表明海德堡的原料和设备成本较低,材料里提到海德堡人力成本高;大量相关产业集聚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利用共同的市场。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工业集聚的原因,一般认为工业集聚的目的在于共用基础设施,及时获得供求信息,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利用市场.5.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A.产量大B.价格低C.款式新D.质量优【考点】64: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运输、劳动力、市场、动力、政府政策等.【解答】解:根据材料中“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的信息,说明海德堡印刷机生产技术不断革新,功能多,这等于说其产品品质高、质量好;“款式新”只代表产品的外观新颖,不能代表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好。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属于基础题,错误的原因在于混淆了“款式”和“质量”的区别.“质量优”表现在功能多,耐用性高等方面.深刻理解选项意思是答对这道题的关键.如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000毫米B.约为2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考点】95: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蒸发旺盛.【解答】解:根据材料可知,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蒸发量和降水量应一致,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数值差不多,约为210毫米。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进行分析,否则容易被迷惑.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考点】2B: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16: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洪积扇、河谷、湖盆均为砂质碎屑物质,易下渗含水量较多,在干旱环境下蒸发旺盛;而坡面为基岩且坡度较大,不易下渗含水量少,几乎无水以供蒸发,故蒸发量最小.【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最不利于留存地表水。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最少,蒸发量也最小。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考点】65: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12:原因类简答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答】解: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种植大量耐旱植物会吸收地下水,增加下渗,导致地表水资源减少,“盐湖面积缩小”,B正确。其他选项干扰度不大,均与植物无关。故选:B。【点评】该题考查水循环(植物对水文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可从环境的整体性方面分析.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11题.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B.C.D.【考点】2B: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16: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解答】解:覆膜是为了保温,故膜内温度一定高于膜外;枯雪年空气中水分含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昼夜温差大,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获取图中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0.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考点】2B: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5:辩证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16: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覆膜是为了保温,故膜内温度一定高于膜外;枯雪年空气中水分含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昼夜温差大,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解答】解:从图中看,该地任何时候气温均高于16;无论是丰雪期还是枯雪期,气温日变化均为7左右;通过与对比,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有明显差异;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气温曲线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1.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点】23:大气的受热过程.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21:课本知识迁移;516: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解答】解:由图表可知,该地寒冷期气温可以达到16左右,说明地理位置上较靠北,可能为华北北部、东北或西北。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地方时14:00左右,而该地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00左右,说明该地在北京以西约30的地方,可判断为西北。加之该地大量种植葡萄,也为判定为西北提供了支撑条件。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对细节信息的捕捉能力和对中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把握.参照各地种植的典型作物和气候,在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时差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正确答案.该题较为综合,需要运用知识点较多.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46分)12.(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材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考点】6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65: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2E:地理关联图;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方面,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方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方面,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方面,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方面,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方面,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解答】解:(1)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要结合提干要求从气候条件和用途来分析。由材料可知,剑麻属于热带经济作物,而我国热带面积较小,因此产地范围较小,产量较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剑麻纤维的利用领域较大,需求量大,因此供需矛盾突出。(2)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要从区域交通、土地、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基洛萨是距离首都有一段距离的小镇,该区域劳动力充足且廉价;适合种植剑麻的土地面积广大且价格较低;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通过铁路连接首都与港口,对外交通便利。(3)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可以从剑麻的特点和区域气候的特点进行分析。由题中材料可知,剑麻生长在热带,温度高,降水多;刚割下来的剑麻叶片的水分含量大,如果不及时加工,则非常容易腐烂,从而会破坏纤维的质量,进而影响品质。(4)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从“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可知能够为该地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从“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可知,能够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1)剑麻属于热带经济作物,需要高温多雨的生长条件,我国以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为主,热带范围较小,产地很小;我国经济发达,随着我国航母,汽车产业,光纤产业发展迅速,对剑麻纤维生产需求量大,因此供需矛盾突出。(2)基洛萨位于热带地区,适合剑麻种植;基罗萨是距离首都有一段距离的小镇,劳动力充足且廉价,土地面积广大且价格较低;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通过铁路连接首都与港口,对外交通便利。(3)剑麻生长在热带,叶片的水分含量大,该地温度高,容易腐烂,破坏纤维,影响品质;直接运输剑麻不便且易腐烂,当地就有加工厂,加工后方便运输。(4)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为农民提供保险等保障,增加了经济收入;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增加了地区消费水平,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修建学校,卫生所,改善了当地就医难和上学难的问题。【点评】本题以剑麻生产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13.(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如图)。(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考点】3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7: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45:利用地理规律;51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解答】解:(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苔原底部地区,由于少数植物获得竞争优势,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加,到了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阳坡20002300米之间,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是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对于植被分布的干扰强度降低,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故答案为:(1)阳坡20002300米之间。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是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温度高,湿度较低。阳坡受同一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4)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且按照苔原带的分布规律来看,海拔高度升高,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对于植被分布的干扰强度降低,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关键是读图,从图中找到关键信息,对照材料的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即可。[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14.(10分)近年来,我国许多传统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观光地,一些古村落的村民仍留在村内,如“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如图),依然有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考点】M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12:原因类简答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6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可从居民生活习惯,居民留在村落中的作用等几方面思考.【解答】解: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可以对古村落进行维护,有利于保护村落遗址;生活在古村落里的村民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有利于提高景区旅游接待能力,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村民生活在古村落中,有利于保持古村落的活力,提高古村落的游览价值,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故答案为:村民生活在古村落中,有利于保持古村落的活力,提高古村落的游览价值,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生活在古村落里的村民可以对古村落进行维护,有利于保护村落遗址;生活在古村落里的村民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有利于提高景区旅游接待能力,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加当地村民收入,为保护古村落提供资金支持.【点评】该题目在旅游地理题目中较新颖,没有特别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勤于思考,解释生活在的各类地理现象.[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15.(10分)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考点】93: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5:利用地理规律;572: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分析】植物入侵是指某种植物从外界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在当地适宜的土壤,气候和缺少天敌抑制的情况下得以迅速繁殖,并取代原有生物,破坏当地生态或经济.【解答】解:结合柽柳自身的特点说明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注意结合材料,侧重说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柽柳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由于其具有耐旱且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且移栽容易成活,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等特征,因此在东北地区适宜的土壤、气候和缺少天敌抑制的条件下长势难以控制,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故答案为:柽柳侧向枝条多,入侵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容易影响交通安全;公路两侧柽柳疯长,增加城市管理成本;柽柳种子多,容易成活,数量过多容易导致天然林树种结构改变,其他树种减少;容易导致林区动物生存环境改变,威胁其生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入侵的危害,这是知识材料换成了大家不熟悉的“柽柳”,不过换汤不换药,用所学思路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