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 语文

2023-11-14·9页·536.1 K

金华十校2023年11月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

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传统戏曲在文本结构上从未以情节整一性为前提,传奇剧本更是如此,它恰如中

国传统绘画中的卷轴手卷,具有典型的手卷式结构。

戏曲中的传奇与绘画中的手卷最为直观的相似点,就是特殊的长度。正如手卷的长度超

出了一般意义上应该让欣赏者“一目了然”地完整欣赏的绘画应有形态,传奇的长度也和通

常为实际演出撰写的剧本不同,明显超出了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的需

要。

明清传奇作为戏剧文本的长度,根本就不曾预设要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演出,其前身

宋元南戏的文本,就超出了这一要求,而从传奇之始祖-元末时期高则诚的《琵琶记》开始,

传奇的文体更有如一匹脱缰骏马,戏剧的逻辑从未对其构成制约。值得特别提示的是,高则

诚创作《琵琶记》之前,以四折为一本的格律严整的杂剧早就风行X天下。

明清传奇均以数十出为常例。按《六十种曲》所收录的传奇,40出左右的剧本在传奇

中比比皆是,明清传奇不仅没有如元杂剧那种只有4折的作品,20出以下的都极为少见。

这是因为多数传奇作家创作剧本的最初动机,主要是供案头阅读的文学读本,他们要通过篇

幅与容量证明才情,竟相以长度争胜。

传奇除了长度远离一般对剧本文学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传奇作者安置戏剧故事的铺排方

式,与从开端、冲突、高潮直至结局的“整一性”的戏剧理念大相径庭,更缺乏作为“对立

双方之矛盾的戏剧冲突。

从传奇的文本结构看,尽管一部传奇叙述的故事本身是可以具有其完整性的,但是优秀

的传奇作者,似乎都偏好于在故事发展过程的时间延展中,有意地点缀着几个间隙性的段落,

就像长卷中的山水起伏一样,时有枝蔓逸出,形成有张有弛、错落有致的节奏感。这样的结

构安排,古代戏曲理论家和昆曲表演者称之为“冷热相剂”,显然为传奇作家普遍认可,它

也强化了传奇的文本结构与绘画手卷相似和相通的特征H。

明代传奇的结构对昆曲的演出形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传奇作品动辄数十出,假如按一

出演出半小时计,明代的多数传奇作品按全本演出超过20小时,如同一二十米的长卷一般,

这样的长度,无论是对表演者还是观赏者,显然都并不适宜。其实,恰因传奇的叙事逻辑与

手卷构图方式相似,所以传奇这种戏剧文本的篇幅才会如此之长,正如手卷最适宜于创作长

卷,传奇手式的构成更宜于较长篇幅的创作,这也是传奇动辄长达数十出的内在合理性之所

在。

明清传奇以折子戏为主的演出形态与传奇的文体结构特点,简直是天作之合。传奇剧本

虽以生旦戏为主,但一直有不成文的惯例,即每部传奇要为所有脚色安排其独立表现的出目,

第1页,共9页

更导致传统戏曲在文本结构上,呈现出手卷式多中心的特点。一些次要脚色主演的出目,有

时会逸出到情的主线,就像手卷的闲笔和留白,让作品增添了叙事中的弹性与变化。假如其

中没有起伏变化,没有“冷热相剂”,欣赏过程将会显得非常乏味。

戏曲尤其是昆曲各行当表演艺术水平提升,与传奇的体例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这是因

为传奇不只关心作为主要脚色的生旦,几乎是下意识地顾及所有的行当,在剧本中为他们设

置可以展现其能力的段落。反过来也可以说,传奇的作家虽然不无对作品整体的把握,但是

对局部的注意实不下于整体。传奇和手卷本质上都可以被看成一个流动的整体,其多中心的

特点,赋予了演出和欣赏过程中的自由裁量空间,灵动又不随机。其实当我们说中国画的手

卷多中心或者散点透视的特点时,还需要加以补充的是,在每幅手卷里,对具有相对完整性

的局部的截取方式并无固定模式,恰如折子戏一样,实际上是可以由表演者定义的。

元杂剧相对篇幅较短,所叙述的故事和事件亦较集中,当然和动辄长达数十出的传奇没

有可比性,不可能像传奇一样追求典型的长卷式的铺叙结构。元杂剧的文本相当具有严整性,

一本四折,每折一套曲,由同一宫调的多支曲牌构成,结构规范。但这是音乐上的严整性,

从戏剧角度看是松散和漫延的,文本结构仍有与手卷相似的特点,元杂剧末本的戏剧人物设

置,更证明了一点。元杂剧清晰地体现出讲唱的文本向戏剧文本的转化,其标志就是其代言

体的特征,但这种转化并不能瞬间完成,从元杂剧大量末本中变换主唱者的现象,不难看到

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还保留了讲唱艺术的若干痕J迹。

应该承认,本戏,尤其是剧场演出的本戏,对情节整一性的追求更符合一般的戏剧观赏

规律。所以,当剧场演出成为戏剧的主要表现形态时,观众的欣赏方式即与欣赏绘画中的长

卷截然不同,戏曲文本结构亦必然随之改变,“情节整一性就是其最可能呈现的结果。

(摘编自傅谨《论传统戏曲与传奇的手卷式结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为实际演出撰写的剧本,需要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宋

元南戏的文本,则超出了这一要求。

B.由于多数传奇作家竞相以长度争胜,致使传奇作者对故事的铺排方式与“整一性”的

戏剧理念大相径庭,缺乏戏剧冲突。

C.传奇结构的“冷热相剂”,类似于长卷中的山水起伏,为传奇作家普遍认可,也使观

赏者的欣赏过程不至于太乏味。

D.传奇作家重视作品局部,顾及所有脚色,这样的传奇本质上可以被看成一个流动的整

体,演出过程中保有自由裁量空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琵琶记》之前,一本四折、格律严整的杂剧早已风行,但《琵琶记》之后,传奇

的文体更加自由。可见,戏剧的逻辑并未对其构成制约。

B.不只关心生旦,而且在剧本中为所有行当设置展现他们能力的段落,传奇的这一特点

对提升戏曲各行当的表演艺术水平,有着一定的帮助。

C.以四折为一本的元杂剧和动辄数十出的传奇之所以没有可比性,是因为元杂剧的篇幅

转短,故事集中,不能追求典型的长卷式的铺叙结构。

第2页,共9页

D.随着戏剧的主要表现形态向剧场演出转变,观众的欣赏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戏曲文本

结构向更符合戏剧欣赏规律的“情节整一性”的改变成为必然。

3.下列选项,没有使用原文所讲的传奇剧故事的铺排方式的一项是(3分)

A.梁辰鱼的《浣纱记》中,伍员和吴国的恩怨这条线与越国献西施这条线并无实质性关

联;范蠡和西施两个最核心的人物在全剧大部分出目里也分居吴越两地。

B.李玉的《一捧雪》中,前一半的主人公是莫怀古,而从第15出开始,故事的主要人

物就出现了明显变化,之前位居极次要地位的莫诚成为这一折的主角。

C.关汉卿的《窦娥冤》,以全剧中心人物窦娥为代表的善良人民,和流氓恶棍张驴儿、

楚州太守桃杌代表的黑暗势力,构成彼此矛盾尖锐的双方。

D.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在《闺塾》《惊梦》中穿插《劝农》,在《骇变》《如杭》

中穿插《淮警》,这些穿插与有迹可循的伏笔不同,粗看全无头绪。

4.根据文本相关内容,补充完成下面的文本结构图。(4分)

5.结合文本,说说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是如何体现戏剧的“情节整一性”原则的。(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麦

乔叶

如果还是小时候的福田庄,如果我还在福田庄,这时节就该能吃上碾馔。青黄不接时它

是过渡的应急,饱腹无忧时它便是应季的美味。对我来说它不是词儿,它就是一股气息。把

籽粒饱满却还没有变得坚实的青青麦穗割下,揉搓,去掉还没有变得焦脆的麦芒,再去掉还

没有变得焦黄的麦壳,那柔嫩得如少女一样的麦粒就裸呈了出来。然后放到石磨上一遍一遍

地碾,碾成青绿色的小条条,就成了碾馔。用蒜炒一下就很清香可口,如果奢侈一点儿,再

破上个鸡蛋,那清香就变成了浓香。当时吃时也不觉得怎样,如今想起来顿时口舌生津。

碾馔吃过没几天,便是秋麦,村里人有时也说麦秋,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和麦用在一起

的秋和秋天的秋是两回事。秋麦的秋是动词,意为收获。麦秋的秋是形容词,意为成熟。总

之,秋和麦搭配在一起,就是福田庄要割麦子的关键时刻。庄稼庄稼,粮食没有装到仓里,

那就都是假的。家家都在田里打仗,人人都在田里打仗,“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

第3页,共9页

丢,怎么能舍得丢呢?一穗也舍不得丢,一粒也舍不得丢,常常是在晚上还要加夜班的。

晚上凉快,更重要的是夜露的滋润使得麦穗不会过于焦脆,能有效地减少麦粒掉到地里的损

耗。为秋麦加夜班,多值当。奶奶说。

这时父亲照例会被奶奶喊回来。后来我才知道,尽管他的户口早已迁到了象城,可不知

怎的村里也给他分了地。在福田庄,他还有地。奶奶需得做饭,还需带着我,没办法下地,

如果父亲不回来,三个人的地就只能指靠叔叔一个人。奶奶说,这可不中。

其实即便是父亲回来,干活儿也不怎么中。一个是书生,一是个瘸子,怎么能比得了其

他家的人手?好在他们不偷懒,也好在麦垄总是越割越短,不会越割越长。更好在,干着干

着,就会有人来帮忙。通常是在黄昏时分,奶奶一手拉着我,一手提着篮子,篮子里是刚出

锅的油饼,由雪白的笼布包着,一层层葱花一层层油,面香冲出薄布。碰到人打招呼,贴晌

去呀?奶奶响亮地回答:贴晌去!宽回来了吧?不回来能中?在地里呢。

到了地头,远远地便能看到父亲和叔叔在割着麦子,地显得很大,衬得人很小。奶奶抱

着我,坐在地头等着。暮色渐浓,村庄里炊烟四起。我说饿了,奶奶便撕一小块油饼给我吃。

吃饱了,我昏昏欲睡着,听奶奶打着扇子扯闲话。等到这一垄终于割完,奶奶用水壶给父亲

和叔叔冲洗一下手,让他们坐下来吃饼。正吃着,便有人喊着父亲和叔叔的名字:

壮——

宽——

七娘会叫秋旺和春旺来,大耳朵全也会带着他的兄弟来,总之是,三三两两的,会来上

几个人。这时他们已经忙完了自家的地,也吃过了饭,专意来给我家干。地里突然热闹起来,

他们边干着边和父亲寒暄,问他请了几天假,问他的工作,问他的工资,问什么事该怎么办,

一垄垄的麦子就在这些话里被割净,变成了麦茬。有时他们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干着。奶

奶看着这情形便会感叹: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还真是这个理儿。

往往是一割完麦子父亲就回了象城。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奶奶为什么一定要叫他回来。其

实她从来没指望他能干多少活儿,他的回来具备的是典型的象征意义:都看见了吧,这个远

在象城的很有本事的儿子多孝顺,多听我的话。你们给他家帮的忙不会白白浪费,他都会看

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笔人情债,你们不会亏本。

“麦收有五忙,割挑打晒藏。麦子割完后的重头戏是打场,也总有人帮忙的。开始是

用牲口拉着碌碡碾场翻场扬场。我家每次扬场大耳朵全必来,扬得又快又净。后来就有了半

自动化的脱粒机,就是一个砖砌的洞,里面安着一个大风叶,俗称老虎洞,因它张嘴吞麦

的样子很像老虎。脱粒时最出力的活就是把麦穗送进老虎口,这里若是入得快就能省时省钱。

这时是连中午都不休息的,因为中午天气最热,麦子最脆,脱粒的效果最好。可此时也最苦,

任谁在老虎口站那么一会儿,就会变成一个黑人。

脱净的麦粒就能颗粒归仓了?当然不能。还要晒。太阳出来了摊开晒,用木锨子摊得匀

匀的,薄薄的,再如犁地一样一遍遍地在上面画线,把麦粒画成一沟一沟,一沟翻压着一沟,

就都晒到了。太阳落前就要赶紧把麦粒拢成堆儿。晒玉米要放凉了收,晒麦子要趁热收,若

放凉了再收就易生牛,别称铁鼓牛,在福田庄这里被极简称呼成了牛。后来我查了一下,它

学名叫谷象,和故乡同音。

麦子晒好后,另一个时刻便郑重来临:存新粮。奶奶卧室的角落里,一溜儿放着三口大

缸,每一口缸都被一张硬苇席子收成一个圆,扎在缸口,称之为圈,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结

第4页,共9页

构就是园这个字的本义。要存新粮,得先把陈粮倒出来,我不爱干这活儿。陈粮的陈气我不

喜欢闻,新粮的土气也不想忍受。是的,翻晒好的麦子看着虽是很干净,却还是有土。所谓

的土气从这新麦身上就能领略得淋漓尽致。当你来到缸边,把麦子往缸里倒时,那一股冲腾

而上的气,就是土气。每次被土气呛得让我忍不住对奶奶发牢骚时,她老人家都会说:你是

饿得轻。老话说得好,富不盖房,穷不卖粮。家有存粮,心里不慌。恁好的粮,咋还敢嫌弃。

(节选自长篇小说《宝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对“碾馔”的回忆开篇,自然引出秋麦的场景,将读者带入福田庄的劳作生活

中,为读者展示出辛苦与温情并存的乡村世界。

B.文中奶奶没指望父亲能干多少活,却一定要叫父亲回来,体现了奶奶对乡土人伦的重

视,同时父亲也是奶奶维系人情往来中的一环。

C.“陈粮的陈气我不喜欢闻,新粮的土气也不想忍受,当我发牢骚时,奶奶说“我

是“饿得轻,表达了对我吃不了苦的嫌弃。

D.作者将视角聚焦在乡村生活的“极小处,对农业知识和文化习俗娓娓道来,呈现了

鲜活的乡村图景,使小说极具乡土气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囤”“圈”等字的构造来解释记忆中的“存新粮”环节,表现了主人公在乡村生

活中作为体验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

B.小说所选取的几个秋麦场景都没有曲折的故事和激烈的冲突,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

模式,呈现鲜明的散文化特点。

C.文中多次直接引用奶奶的俗语,是原乡生活智慧的沉淀,勾勒了奶奶善于讲理的形象,

是“我”对乡村世界生活根基的重新体认。

D.作者刻意点明“谷象”谐音“故乡,有一语双关之妙,塑造了富含底蕴的故乡形象,

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情感。

8.有人说乔叶“以平淡而近自然的文风书写山村四时风物与日常生活”,文本中许多方

面体现出这种风格,请加以分析。(6分)

9.作者以一种“有情的眼光,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与缝隙中探照着乡村的历史与现实。

请结合文本谈谈都有哪些“情”。(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昔者,荆平王有臣伍子奢。奢得罪于王,且杀之,其二子出走,伍子尚奔吴,伍子胥奔

郑。王召奢而问之,曰:“若召子,孰来也?子奢对曰:“王问臣,对而畏死,不对不知

子之心者。尚为人也,仁且智,来之必入;胥为人也,勇且智,来必不入。胥且奔吴邦,君

王必早闭而晏开,胥将使边境有忧。”

第5页,共9页

于是王即使使者召子尚于吴,曰:“子父有罪,子入,则免之;不入,则杀之。子胥闻

之,使人告子尚于吴:“吾闻荆平王召子,子必毋入。胥闻之,入者穷,出者报仇。入者皆

死,是不智也;死而不报父之仇,是非勇也。子尚对曰:“入则免父之死,不入则不仁。爱

身之死,绝父之望,贤士不为也。意不同,谋不合,子其居,尚请入。”

荆平王复使使者召子胥于郑,曰:“子入,则免父死,不入,则杀之。子胥介胄彀弓

,出见使者,谢曰:“介胄之士,固不拜矣。请有道于使者:王以奢为无罪,赦而蓄之,

其子又何适乎?”使者还报荆平王,王知子胥不入也,杀子奢而并杀子尚。

子胥闻之,于是乃南奔吴。至江上,见渔者,曰:“来,渡我。船到即载,入船而伏。

半江,而仰谓渔者曰:“子之姓为谁?还,得报子之厚德。渔者曰:“纵荆邦之贼者,我

也;报荆邦之仇者,子也。两而不仁,何相问姓名为?子胥即解其剑,以与渔者,曰:“吾

先人之剑,直百金,请以与子也。渔者曰:吾闻荆平王有令曰:得伍子胥者,购之千全。

今吾不欲得荆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侧为?渔者渡于于斧之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

浆而食,曰:“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子胥曰:诺。子胥食已而去,顾谓渔者曰:

掩尔壶浆,无令之露。渔者曰:“诺。”子胥行即覆船扶与煎自烈而死江水之中明无泄也。

子胥遂行,至吴。子胥居吴三年,大得吴众。阖庐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臣闻

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于是止。其后荆将伐蔡,子胥言之阖庐,即使子胥救蔡而伐荆。十五

战,十五胜。荆也。”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数之曰:昔者吾先

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

(节选自《越绝书荆平王内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战!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

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

邱邪?故隐思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战?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释】彀弓:张满弓。于斧:地名。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子胥行A即B覆船C挟匕首D自刎E而死F江水之中G明H无泄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意为“使……来”,其用法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中“壮”字不同。

B.介胄之士,指佩戴盔甲的武士,伍子胥介胄“出见使者”,是暗示自己的态度。

C.为,句末语气词,其含义及用法与《鸿门宴)“何辞为”中的“为”字不同。

D.匹夫,指普通人,其意与现在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匹夫”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子奢对儿子有着深入的了解,他在荆平王面前对两个儿子行事做出多项预测,这些

预测后来一一应验。

B.从渔者的言行中可以推断,渔夫了解伍子胥的身份和计划,并且内心对伍子胥持同情

第6页,共9页

和支持的态度。

C.伍子胥伐楚成功后,率领六千将士鞭打荆平王墓,并且亲数鞭打次数,表现了他对荆

平王的刻骨仇恨。

D.司马迁根据伍子胥复仇事件,得出结怨于人非常可怕的结论,同时他认可伍子胥的复

仇行为的正当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以奢为无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适乎?

(2)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

14.(1)材料二评价伍子胥能“弃小义,其中“小义”含义与材料一中的“”相同。

(用原文回答,限1字,1分)

(2)伍子胥抛弃了哪些“小义”?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

[宋]陆游

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开玉帐。

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

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韔。

阶前白刃明如霜,门外长戟森相向。

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

谁言铁衣冷彻骨,感又怀恩如换纩。

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原无恙。

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注释]韔:弓袋。纩:丝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玉帐”指主帅所居营帐,“开玉帐意谓宋军于彼安营扎寨;“玉花指雪,“盼

玉花”这一细节侧面写出了将士的精神面貌。

B.“将军枥上汗血马”及以下三句,极写宋军装备精良、军容整齐,表现了宋军将士高

昂的战斗热情,间接反映了诗人的报国心志。

C.“谁言铁衣冷彻骨”反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护铁衣冷难着”句意,热

情歌颂了宋军将士同心报国不畏艰险的精神。

D.诗歌最后四句表明本诗作于宋军经过艰苦作战收复太行、北岳之后,诗人在表达喜悦

之情的同时,提出了进一步收复疆土的希望。

16.本诗风格豪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风格形成的原因。(6分)

第7页,共9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述而》中的“我欲仁,斯仁至矣”,与《论语颜渊》中的“,”,

都强调了提高自我修养依靠自觉的儒家思想。

(2)《红楼梦》中《秋窗风雨夕》一诗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所借鉴,其中“谁

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的表达与《春江花月夜)“,”两句相似。

(3)管弦,原指管乐器与弦乐器,古代诗文中,多以此借代音乐,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是最近最打动年轻人的一句话。中国社会历来有一把刻度严格

的标尺,在家庭里、在学校里、在社会的目光里,这把标尺反复比照不同的人生,将它们简

单地划分成“有所作为和“碌碌无为”两种。如果按照这样的固定标准,当然看不明白今

天“反复横跳的年轻人。

事实上,丰富的生活选择背后,是年轻人更多元的人生价值和恒定的热情驱动。那些被

指认为“碌碌无为的年轻人,正在变得更加“有所作为。在越来越多遵循自己内心的年轻

人那里,:“有为青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而是因为了解自身而找到热爱,

因为热爱而树立目标,并为之全力以赴的行动派。

抛开那些陈旧的定义,年轻人向内探索、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向外生长、积极行动,让

自己生命的触角以更从容的方式对接这个世界。既然心中的热爱不同,生活的目标不同,又

何必在相似的轨道上自我设限,?

于是,自高的、多元的、昂扬的有为青年,就成了这代年轻人的奋斗目标。他们不再放

外界的唯一标准左右,而更遵从自己的内心,更坚定自己的选择,也更知道自己的所感,在

自己热爱的方向上放光发热。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能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

但是,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记忆好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于是,开封成了一

个褪色的遗址。

只有最高大、最坚牢的构建未曾掩埋。台阶湮没了,殿身犹在;高塔被淤没底层,仍然

巍然不摧。那天我与友人同去开封,不知爬了多少台阶,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

宫殿。我累了,上下环顾,对友人说:“我真想把荒草间的石阶拍下来,题名时间。”友人

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

第8页,共9页

国内许多古塔已经禁止人们攀援,而开封古塔却听便。不必过于担心有无数的人在塔中

拥挤,爬塔是一种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塔阶很窄,很陡,也很暗,不拼力爬到每层的窗洞口

你不可能停下,到了窗洞口又立即产生更上一层观看的渴念。爬塔心理可以构成一种强烈的

悬念线,塔顶塔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召唤。要么不进塔。进了它,爬了它,很少有人半途而

返。让体力心力不济的人们静静仰望吧,塔身中天天地进行着青春和生命的接力赛。千年前

建塔的祖先们,不经意地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是否有

点出息、有点能耐。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节选自余秋雨《五城记》)

20.文中“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宫殿”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

析其表达效果。(4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说说文中横线处所用逗号

的作用。(4分)

22.请说说下面两句中的好像”在表意上的不同。(4分)

(1)记忆好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

(2)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钢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面对“存在的正确态度是尊重,在疼痛的世界选择赞美存在,才能自我拯救。

而有人却不这么认为。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于“如何面对存在”的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9页,共9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