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绘图题突破类型20 区域地理之中国地理 (解析版)

2023-11-19·6页·172.5 K

类型20区域地理之中国地理1.(2022北京石景山高二期末)暑假期间,某中学组织学生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任务一对比流域的径流量变化天水市桥子沟流域包括自然条件相似的东沟和西沟两个小流域。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西沟基本保持原状。同学们根据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得知,在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东沟、西沟年径流量分别为4700m3、12500m3。(1)说出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并分析原因。任务二:调查梯田利用方式调查发现,天水市自2000年以来调整种植结构,在海拔1000-1500米的梯田上引种樱桃。该地种植的樱桃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2)概述当地生产高品质樱桃的条件。任务三:分析梯田减沙效益表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梯田减沙与梯田面积关系相关数据,同学们对其进行了分析。梯田占流域面积的比例()0510152030405060梯田减沙比例()0828506782829294注:梯田减沙比例指修建梯田后减少的输沙量占治理前输沙量的比例。(3)绘制统计图,并据此说明梯田面积变化对梯田减沙的影响。(4)描述暑假研学期间甘肃省天水市的昼夜长短及变化特点。【答案】(1)径流量减少。截留雨水、径流,增加下渗。(2)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环境质量好。(3)绘图略;随着流域梯田面积比例增加,梯田减沙比例增加;增加速度由快变慢。(4)昼长夜短,昼越来越短。【解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为背景材料,涉及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梯田面积变化对梯田减沙的影响及等天水市的昼夜长短及变化特点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1)结合材料可知,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后,年净流量明显小于西沟,原因是修建梯田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坡度,植物落叶及根系可以截留地表径流,减少流域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2)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主要从当地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分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海拔较高,人类活动影响小,环境污染小;黄土层深厚肥沃,光、热、水、气、土等主要自然条件匹配合理。(3)以梯田面积比例作为横坐标,梯田减沙比例作为纵坐标,根据黄土高原小流域梯田减沙与梯田面积关系的相关数据绘制即可,具体如图所示:根据表格中数据变化不难看出,随着梯田面积增加,梯田减沙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当梯田占流域面积的比例低于30%的时候,梯田减沙比例增加较快,超过30%之后,增加速度变慢。即随着流域梯田面积比例增加,梯田减沙比例增加,增加速度由快变慢。(4)由所学知识可知,暑假研学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6月22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所以暑假研学期间的昼长变短,夜长变长。2.(2021河南南阳高一期中)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回答下列问题。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地区降水时间分布年降水量/m年平均气温/年溶蚀率/(mm/年)广西中部相对均匀1500-200020-220.12-0.3湖北三峡中等1000-120012-150.06河北西北部集中400-6006-80.02-0.3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1)分析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2)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3)分析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____。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____。【答案】(1)年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了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年溶蚀率大;年平均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了石灰岩的溶蚀。(2)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3)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下图:【解析】本题以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水循环、流水侵蚀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1)根据第一幅表格可知,由河北西北部到湖北三峡再到广西中部,年降水量越来越大、降水时间分配越来越均匀,地表、地下径流越多,石灰岩参与溶蚀的时间越长,年溶蚀率越来越高;河北西北部到湖北三峡再到广西中部,年平均气温越来越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石灰岩的溶蚀越来越快。(2)由上述材料可知,喀斯特地貌的条件主要有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及降水的时间分布、植被覆盖率。结合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和植被特征可知:我国北方地区热量条件差,流水溶蚀作用缓慢;北方地区雨季短,降水少,流水溶蚀作用弱;受气候因素影响,北方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分泌有机酸少、下渗少,地下径流少。所以北方深厚石灰岩地区,流水的溶蚀、侵蚀作用比南方弱,没有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3)读图可知,植被覆盖率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成正相关,一方面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弱,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另一方面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增强了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形坡度大,地表径流流速快,下渗少,地下径流较少,不利于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两者呈负相关;如图: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