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 2023——2024学年上期期中试卷-语文试题+答案

2023-11-23·14页·837 K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期期中试卷

高三语文

命题人:王改玲审题人:王锋华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1年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

五次会议(COP15)开幕式上,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从埃及环境部长兼COP14主席

亚斯敏福阿德手中接过COP15主席锤。时隔3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时刻”

开始了。

旨在同奏全球可持续发展乐章的COP15,被赋予引领未来的重要使命。中国作为

COP15东道国,被广泛认为将在推动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2020年后全球

生物多样性框架”中,扮演重要角色。

开幕式上,短片《“象”往云南》在开场时播放,人们再次见到了几个月前一路向

北的亚洲象。它们洗澡、漫步、吃庄稼……顽皮可爱,引发人们对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

同体的思考。这一路,人与象相伴同行,人象和谐的画面温暖了全世界。在云南省委书

记阮成发看来,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生动写照,也充分说明“无论国界、肤

色、种族、语言,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我们最大的公约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说,只有不断提高国际各方和社会各界保

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借力金融、立法等各种工具,在大自然与经济发展之间建立平衡,

才能够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

护的路径与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样本。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代表提到,在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国家中,大多数为发

展中国家。在“南南对话”的框架下,中国不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了如何谋求人类

文明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也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中东欧区域代表也认

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表现出足够的领导力。

黄润秋介绍,在非洲一些铁路沿线,中国专门修建大量动物的通道,保障野生动物

自由迁徙。在加纳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中,还特意建立海龟孕产中心,保护并放生上万

只小海龟。

中国还积极推进生态扶贫,吸纳160多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的建设,大力支持

高三语文第1页(共10页)

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带动200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助力

中国实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奇迹。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早已渗透在古老民族的朴素生活

中。1300年前,在中国西南部,崇拜大自然的哈尼祖先悉心保护着茂密森林,围绕森林

涵养出丰富水源。哈尼人在森林之下搭屋建寨,又在村寨周边依山就势,挖田取水,开

垦出宛如天梯的哈尼梯田。

20岁的哈尼族姑娘施晓悦在开幕式上向世界介绍,哈尼人以木刻分水制度,保持了

梯田用水的公平和谐,沿梯田而下的水,在河流中形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变成降雨。人

的活动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的循环,反而帮助它变得更加良性,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

水系四素同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

千百年来,哈尼人在这片土地上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护、促进了多样的生命世界,

让巍峨连绵的哀牢山区拥有2000多种植物和460种野生动物,成为世界生物多样化的热

点地区。今天的哈尼人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之中,依托生态农业和体验式旅游,践行“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摘编自《“中国时刻”开启翻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

材料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六项原则’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紧密相关,

高度契合。”在以“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为主题的COP15生态文明平行

论坛上所做的主旨报告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说,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

的道教文化思想“天人合一”,阐释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通过对近两百年来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反思,以及对西方主流文化视角和

东方传统文化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比较,2020年魏辅文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

文章认为,与仍然没有摆脱人与自然二分观点的2050年愿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比,

“天人合一”理念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蕴含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

的顺应,更有助于扭转自然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

“对于当前出现的一些人和自然的关系矛盾应该如何处理?我们要向传统文化汲取

智慧。”魏辅文举例说,比如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核心是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曾子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强调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李白说“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其意为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

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基于长期研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2050年“天人合一”的新愿景,即自然本身得到

尊重,其规律受到遵从,其组分获得保护,人类通过对陆地和海洋的可持续生产与消费

满足自身需求,以此保证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性并使它们归于统一。

他们同时以中国“天坛”的构建展示通往这一目标愿景的阶段性路径。其基石为生

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能力建设、概念主流化和资源调动,最主要的支柱是保护、可持

高三语文第2页(共10页)

续和福祉。通过这一路径到2030年,维护1/4个地球以保持完整、具有功能和连续的生

态系统支持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性,同时解决其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驱动因素;到

2040年,将这个比例增加到1/3个地球;到2050年,将这个比例增加到1/2个地球,并

最终实现2050年愿景。

“当时,我们团队提出的2030年目标要稍微保守一点,因为我们的目标既要有雄心

壮志,又要务实。”魏辅文说,“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一些国家提出了30%的目标,这

个目标非常好,但我们也要考虑10年后能不能最终实现。”

(摘自冯丽妃《魏辅文院士:中国正在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COP15东道国,在推动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

样性框架”中,中国被广泛认为将扮演重要角色。

B.中国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路径与机制,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

国样本,并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C.哈尼人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的循环,反而帮助它变得更加良性,形成了森林、村寨、梯

田、水系四素同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

D.基于长期研究,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同时也受到中国“天坛”的构建的启发,魏辅

文团队进一步提出了2050年“天人合一”的新愿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在路上的行为,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思考。

B.中国历史悠久的哈尼族人尊重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护、促进了多样的生命世界。

C.“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思想的核心,阐释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D.相比于COP15会议上一些国家提出的30%的目标,魏辅文团队提出的2030年目标较为

保守。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难以支持“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3分)

A.修火宪,敬(警)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管子》

B.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C.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

D.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传习录》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述中国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了哪些贡献?(4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三语文第3页(共10页)

一个回忆

巴金

回忆折磨我。我好像又回到去年春天里了……

在上海闸北的宝山路上有我平日称作“家”的地方。然而一个多月来,我就不能

够回到那里去了。许多穿制服的人阻拦着我,每一条通到闸北的路都被铁丝网拦住。

我冒险地奔走许多次,始终找不着一个机会回到我那个“家”,回到我在一个凄清的

夜里分别了的那个“家”。

我一个人带着一本书离开了微雨中的上海,那时宝山路上只有寂寞和寒冷。等到

十多天以后我从南京回来时,就只能够看见闸北的火光了。

轮船驶进黄浦江的时候,我站在甲板上,我看见黑烟遮满了的北面的天空,我听

见大炮隆隆的怒吼和机关枪密放的声音。我冷静地看着黑烟的蔓延,我冷静地听着船

上许多乘客的惊叫。我又望着那些江边的高大的建筑物,我又望着外白渡桥上拥挤的

行人,我又望着外滩马路上来往的载行李的车辆,我咬紧我的嘴唇,不让它们发出任

何的声音,我觉得我的血已经冷了,冷得结冰了。忽然一阵恶毒的憎恨抓住了我,使

我的全身颤抖起来,我明明听见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的耳边说:“历史上没有一次血

是白流的。”

我怀着这样的心情,在十六浦码头登了岸。如今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晚上

我没有固定的住宿的地方。这样彷徨了几天以后,我才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找到了住处。

三月二日的夜晚,得到闸北落在侵略者手里的消息,看见半个天空的火光,听见无数

人的绝望的叹息,我又一次被恶毒的憎恨压倒了。我一个人走在冷静的马路上,我也

叹息,我也呼吁,我要血海怒吼起来把那些侵略者淹没掉。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到闸北去了,我同一个朋友从北四川路底绕进去。我们受到了

两次的搜查。

我们的脚踏在闸北的土地上。在我们的面前横着许多烧焦的断木和碎瓦,路已经

是不可辨认的了。到处是瓦砾,大部分的房屋都只剩下空架子,里面全是空洞。我同

行的朋友曾经住过的江湾路口的房屋就只剩下光光的一堵墙壁。那个房间内,哪里是

床,哪里是桌子,哪里是书架,我都记得很清楚。然而如今我就只看见一片瓦砾……

我们在废墟中慢慢地走着,我认不出哪里是我曾经进去过的饭馆,哪里是我常常

看见的店铺,哪里又是我的一些朋友居住的地方。我们踏着瓦砾,有些地方还有热气。

我们非常小心,害怕踏着没有爆炸的炸弹。

“看,这血迹!”朋友埋着头说。在地上瓦砾堆旁边,我看见了一摊黑红色的迹

印。人的血!活人的血管里流出来的血!

在一堵残缺的墙壁下,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身子那样小,而且蜷曲着,

完全没有人的样子。然而活着的时候,他们分明是人,跟我一样的、并且生活在我周

围的人呀!

高三语文第4页(共10页)

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的头上,四周是死一般的静寂,走了这许久,我们没有看见

一个人影,连日本兵也不见一个!我以为我可以看到我的家了,然而几个日本兵在我

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个穿便服的日本人站在路旁用上海话对我们说,前面不许通行。

失望压倒了我们。但是我们不过是两个徒手的青年,四周又没有别的人,只有一

条开始脱毛的死狗躺在我的脚边。

几天以后我第二次走进了闸北,陪我去的是另一个朋友。这一次我们从虬江路进去。

我以前很熟习虬江路,如今我居然认不出它是什么地方了。我看不见一间完好的

房屋,瓦砾堆接连着瓦砾堆,这样遮住了我的视线。两三部黄包车载了劫余的用具迎

面过来。几个乡下女人在我们前面低声叹气。十字路口被沙袋堵塞了,只留下容许一

部汽车通过的地方。在沙袋堆上骄傲地站着日本帝国的兵士,这个海军陆战队的小兵

毫无原因地叫嚣着,故意威胁、刁难来往的行人。我们受过几次盘查,终于进到里面

去了。

我们走在似乎还有热气的路上,我用憎恨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一队日本帝国的

兵士在瓦砾堆旁边走过了,尽是得意的面貌,他们在一些乡下女人面前表示他们的英

勇。几个江北人躬着腰在瓦砾堆里挖掘。一个老妇人坐在她的成了废墟的家门口低声

哭泣。另一个女人牵着两个孩子找寻她那个失去的丈夫。几个中年人一路上摇头叹气。

“完了,什么都完了!作孽呀!”许多人这样说。

于是我回到了我的家。弄堂门关着,我们只得埋着头从隔壁的劫余的墙洞里进去。

我看到家里楼下,有人挖了一个大坑,亭子间是我放书的地方,被一个炮弹打破了,

不过只毁了几十本书。除了书和家具外,什么东西都给人拿走了……

“你的书还在,这真是幸事!”那个朋友安慰我说。

我起初微笑,我很高兴。

但是后来我和朋友将一本一本的书整理的时候,我忽然带着厌恶对自己说:“我

已经被书本累了一生了!”……

我的记忆模糊起来,许多影子在我的眼前晃动。日本兵的枪刺……海军陆战队中

队长蠢然的笑脸……一对逃难归来的贫家夫妇……一个脱了肉只剩牙齿的头颅……

两三次日本兵的严厉的查问……在江湾路上被日本兵打伤腿的两个江北人……未爆

炸的二百五十磅的炸弹……以及许多许多……

1932年春在上海

1933年5月底在广州改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回忆折磨我”一句,写出作者难以忘却去年遭遇,暗示下文所写内容对“我”

的刺激与震撼之大,同时照应文题。

B.文章多次写到“憎恨”,有时甚至用“恶毒”来强化这种情感,表明作者面对日本军

高三语文第5页(共10页)

队的恶行时,内心的愤恨难以自抑。

C.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两次进入闸北的所见所闻,第一次重点写建筑物遭受的破坏,

第二次重在写人遭受的战争创伤。

D.“我的记忆模糊起来”,是因为“我”回忆用时久而疲惫,更是因为记忆中太多的片

段难以让“我”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四段连用多个“我”,用“我”站在轮船甲板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日军

进攻闸北造成的影响,让文章具有浓重的情感色彩。

B.“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的头上,四周是死一般的静寂”,在鲜明的对比中写出了上

海闸北遭到日军轰炸后的悲凉景象。

C.文中描述侵略者的“骄傲”“得意”“英勇”等三个词语,与《记念刘和珍君》里

的“伟绩”“武功”等词的用法相同,都是反语。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片段式结构,按时间顺序对“回上海途中”“一进闸北”“二进

闸北”进行描写,结构清晰明了。

8.第二次走进闸北,“我”的情感随着所见所闻而起伏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

概括。(6分)

9.文章写了作者战争中的经历,在情节叙述上并不复杂,但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

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

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

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

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

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

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

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

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

高三语文第6页(共10页)

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

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

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

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

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

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

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

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

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序号填写到答题卡上对应位置,

超出三项无效。(3分)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

B.“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

安然未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

的重要性。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

乱”的观点。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4分)

(2)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高三语文第7页(共10页)

(《鸿门宴》)(4分)

14.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

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戏赠杜甫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注】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当时,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

天水);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还至湖南。饭颗

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首联出句写凉风,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对句问友人心境,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

B.杜诗颔联出句写诗人期盼友人的音讯早日到来;对句写江湖水大浪高,友人旅途难行。

C.杜诗颈联中,诗人在感慨自身遭遇的同时,也道出自古以来文人的共同命运,意味深

长。

D.杜诗沉郁深广,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李诗直白浅易,寓深情于戏谑之语

中。

16.杜诗尾联和李诗第三、四句都写了作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概述了后唐庄宗得天下后困于伶官而身死国灭的故

事,文中“,”两句警诫后人要防微杜渐、不能玩物丧

志。

(2)咏史文字,或得出教训,如苏洵《六国论》中剖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

秦”,最后得出“”的教训;或借古讽今,如杜牧《阿房宫赋》明确指

出,唐代统治者哀秦而不以秦为鉴,必将“”。

高三语文第8页(共10页)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君王谦恭自卑,勿志骄意满的句子是

“,”。

(4)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刻画了

其他植树者早晚探视、心有不舍的可笑情形。

(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国君决心改变士大夫们养成的种种陋习,

“,”,才招致众人的强烈反对。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乡土社会的秩序是靠“礼”来维持的,只要传统可

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礼治社会便不需法律来维持秩序,无讼是乡土社会的特色。费

孝通特别指出,中国正处在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要使现代司法制度得以彻底推行,

必须“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先有一番改革”。他还进一步剖析了乡土社会的权力结

构。,即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力,社

会继替中发生的长老权力和社会急剧变迁中发生的时势权力。

费孝通在分析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结构的稳定的同时,。他认为

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名与

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重要区别之一还在于前者的人们是靠欲

望行事,虽然这些欲望由于文化的陶冶而恰好符合人类的生存条件,而在现代社会,人

们已经不是根据经验,,运用知识去计划社会生活。费孝通认为“从

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18.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

B.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姑娘们私下都叫他“北京话”。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

的佳肴。

D.在日本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当时她很小,问她叫什么名字,

她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有了这误会。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焦裕禄是一位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好干部。为了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全

高三语文第9页(共10页)

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风沙最大时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时带头蹬洪水、

看流势,他以脚为尺,在470多天丈量了兰考1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寻找解决重重困

难的金钥匙。焦裕禄遇难事“干”字当先,成了人民群众的领头人,他身先士卒、,

留下了让兰考人民长久记忆的不朽业绩,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

神,为党员干部做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像焦裕禄那样,心中有民,倾注真情,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

群众的信任,让组织放心,让人民满意。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

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时刻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言上有哪些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战国赵襄子向王于期学习驾驶马车的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于期比赛,结果每次都

失败,于是赵襄子认为对方没把全部技术传授给他。王于期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

给您了,只是您使用不恰当。驾车人赶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

然后才能加快速度,到达很远的地方。如今您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您在我前面又

怕我追上来。您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

是您落在后边的原因。”

上面材料给你的启示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第10页(共10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