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材料一:
诗词必须有跳跃,这是它与散文、小说很大的区别之一。诗人是最能飞翔的, 享有最大的自
由。诗的腾空跳跃远远超出逻辑思维的轨道,更多是无意识的侵入。这种跳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卷(共 33 分)
比当代中国新诗出现得要频繁。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与作文纸一并 如苏轼的《永遇乐》,词的开头写景不带很多感情色彩:
交回。
一、(9分 ,每小题3 分 )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 清景无限。”
国风音乐是指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的新音乐类型。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巧 但紧接突然转入一种深夜的神秘,在无人见中自然地运动:
妙地将古诗词化用在歌词中。即使新创作的歌词,也大都喜欢使用富含古意的典故、意象。如果把一首国 “曲港跳鱼, 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风歌曲中的所有意象 开来,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听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带入一种“古风意 从平直的写实陡然跌入自然的神秘中。既然“无人见”又如何看见“圆荷”,听见“滴露”,
境”,仿佛 。 看见“曲港”中鱼在“跳跃”?这些自然又是在写词人的不眠,和夜在寂静中的神秘搏动。这个跳
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 跃是从平常外在的夜跳入神秘的夜的内心深处。接着又写道:
、含蓄的。这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不断咀嚼歌词的含义,对作品 “如三鼓,铿然一叶, 黯黯梦云惊断。”
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欣赏,才能获得 的审美体验。 这是由夜的神秘跳入词人恍惚的梦境迷离中。“铿然”两字的奇妙在于它传达了夜的极端静寂
国风音乐的旋律多以宫、 商、 角、徵、 羽五音阶为基础, 有的如泣如诉, 带给人以行云流水、 ,一叶落地才会铿然有声,但也写词人入睡不熟,落叶声竟大得如夜间三鼓声那么响,惊断了词人
之感;有的婉转悠扬, 韵味十足,声音犹如天籁。还有一些国风音乐的旋律吸收了京腔元素,散发着浓浓 本来就黯然神伤的梦魂。词人醒来后激动不已,出户在月下的燕子楼前园中徘徊。但又突然设想他
的传统文化韵味。聆听和吟唱国风音乐,是一把打开传统文化的新钥匙,它正在成为联结青少年与传统文 年别人看见今夜的自己。 自己的漂泊的一生又与爱情的无常、生命的短暂、死亡与流浪重叠在一
化的桥梁。 起,思路又转而考虑生命和爱情的短暂: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A.铺陈 设身处地 与众不同 荡气回肠 这时词人开始了时间的跳跃,设想他日他人看见自己站在空了的燕子楼前将如何想呢?于是写
B.铺展 身临其境 独一无二 千回百转 道:
C.铺陈 身临其境 与众不同 千回百转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D.铺展 设身处地 独一无二 荡气回肠 这是用历史的第三双眼睛观看人、物、 己,得出时空外的超前的景观。“跳跃”至此达到极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峰,人类渺小,宇宙无穷,旧欢新怨只是梦境, 自身的漂泊经营,也不过是令后人浩叹而已。这
A.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种跳跃从个人的爱情、生死,突然跌入宇宙的黑洞,顿时为诗增加了多少时空的深度。超越渺渺的
B.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旧欢新怨的情网,与“营营”的狭窄天地,这种感叹绝非消极,反是突破狭小天地的智慧,又充满
C.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血肉的真情。全词在 104 字内经历了多次大的意境的跳跃;以词人的眼睛,历史的眼睛进行了穿透
D.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时空的观察,表述了超越的感情,说明苏轼在古典诗词方面登峰造极的创造是新诗未曾达到的。
3.下列对文学常识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跳跃于古今、生死、今昔之间是诗人在小小的百来字的狭小空间中所以能超出时空达到思想感
A. 《阿房宫赋》 杜牧 唐朝 借古讽今 觉的自由天地的重要原因,没有跳跃就不能有精练深邃的诗,诗忌冗长松散、迟缓、平板、浮华,
B.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北宋 奏章体 而这些都因为跳跃得到医治, 可以说诗的精灵要求跳跃,没有跳跃就没有诗,但没有卓越的天才
C. 《大学之道》 孟子 战国 散文 ,就像鸟没有翅膀,如何能跳跃飞越。有跳跃不一定就是好诗,但没有跳跃也就没有了诗的精灵,
D. 《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俄国 小说 诗也就不过是尸存而已。
二、 (9分 ,每小题3 分 ) (摘编自郑敏《谈“时空的跳跃”》)
第 1 页 共 10 页
材料二: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清代赵执信在《谈龙录》中记有司寇王士祯这样一段话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 A. 跳跃是诗歌的灵魂,它拯救了那些松散、迟缓、平板、浮华的平庸之作,使其成为好诗。
B.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是建立在诗人与读者之间某种默契上的,所以要与诗人做知音,如此才能正确领悟
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是雕塑绘画者耳。”王士祯,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从龙之部分表现龙的神韵,从而
诗歌。
体现龙的存在。这说明作为抒情性的诗歌语言,必须具有跳跃性,从而写出“见首不见尾”“一爪一鳞”的
C.《夜雨寄北》始终没有回答关于归期的问题,而是以跳跃的语言设想日后与妻子团聚,以此深化思念之
“龙”的神韵,否则,就只能是“雕塑绘画”的造型艺术。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是建立在诗人与读者之间某种 情。
默契上的,就像两个恋人之间,哪怕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彼此心领神会。是所谓“作者得于心,览者 D. 诗歌不像散文在句式的衔接上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因此诗歌的感情逻辑比散文差一些
会以意”(梅尧臣语)。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说:“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时时抛针掷线,似断而复续 。
6. 结合材料内容,推断下列诗句时间跳跃最多的是( )
,此为诗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歪及矣。”当诗人抛出有形的连线把相距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知
A.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音的读者照样能正确领悟,而且恰恰由于诗人不是直接说出的。 因此当读者领悟了这一诗境的时候必然伴随
(杜甫《登高》)
着一种强烈的愉悦感,“此为诗中之仙”,而“拘忌之徒, 非可企及矣”。 B.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看诗人如何以跳跃的语言抒情的。如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题,有的作《夜雨寄内》,这为我们理解诗意增加了透明度。 C.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乾坤日夜浮。 ( 杜甫《登岳阳楼》)
D.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内,指妻子。“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说,妻子来信问他何时能回,他自言自语地说我哪有个准确的时间呢
(李煜《虞美人》)
!此句写两人思念之情的深厚。按常理,诗的下句应回答“未有期”的原因。但本诗却一下子跳到了写景,
三、(15分 ,每小题 3 分)
“巴山夜雨涨秋池”。字面上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是对思念之情的深化。何也?诗人现处在“巴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
”茫荒凄凉之地, 更何况诗人正处“巴山”凄凉之地、潇潇“夜雨”之时、“秋”风瑟瑟之日,其离愁之深 材料一:
、思念之切可见。这种跳跃, 不动声色地回答了“未有期”的无奈。“巴山夜雨涨秋池”,似乎是纯客观的 贾谊论
苏轼
写景。但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文学,不可能不表现情感。它只是在句式的衔接上不像散文那样讲究语法和表述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 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的连贯性、逻辑性,而在跳跃中显示出诗歌内在意脉和感情的逻辑性。这就使得诗篇和句式,都出现了不拘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
一格、灵活多变的跳跃性语言。诗的后一联中的“巴山夜雨”是诗人悬想日后与妻子相聚后诉说当时的情景 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其浓郁的情思,需细味、补充想象才能深刻领会。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 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
(摘编自刘礼君《漫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 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
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
)
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 而可以无
A. 诗人的思维具有最大的自由性,它使诗歌超出逻辑思维的限制,呈现出跳跃性的特点,这种跳跃性是诗 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歌不同于散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
B. 苏轼《永遇乐》中意境的第二次跳跃是,从自然的神秘跳入词人恍惚的梦境迷离中。 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
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
C. 苏轼在古典诗词方面登峰造极的创造在于,他能超越个人的小天地,挣脱旧欢新怨的情网,进入无我的
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攫然有远举之志
精神境界。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
D. 诗歌的精练深邃离不开跳跃性,没有跳跃的诗不是好诗,但具有了跳跃性也不一定是好诗。 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第 3 页 共 10 页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 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 第 5 页 共 10 页
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 一不见用, 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
贾生者, 亦谨其所发哉!
材料二: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 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 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
爱。孝文皇帝初立, 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乃徵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
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
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 天下和洽, 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
具其事仪法, 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 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
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 灌、 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乃短贾
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 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
傅。
贾生既辞往行, 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 建功立业
B:夫子何为不豫 忧伤
C.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 约略
D. 易服色,法制度 法律
8: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将之荆 蚓无爪牙之利
B.王其庶几召我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C.贾生志大而量小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D.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
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B.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
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C.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
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D.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
/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10.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贾谊“不能自用其才”的一组是( )
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优游浸渍而深交之
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2)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3分 )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13.刘向认为贾谊“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班固认为贾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
A. B. C. D. 公卿,未为不遇也”。结合全文概括贾谊“忧伤病沮,不能复振”的原因。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贾谊论》中,作者用孔子、孟子的事例意在说明像他们这样努力勤勉、自爱其身,还不能得到重用,那才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8分 )
可以说是没有遗憾。 摸鱼儿
B. 《贾谊论》中,作者在文中批评贾谊不善于静待时变,自我摧残,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 辛弃疾
足,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序,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
C.《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贾谊年少气盛,得罪了朝中权贵,后来文帝也认识到了贾谊的错误,就疏远了 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他。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
D. 苏轼对贾谊的遭遇既同情惋惜又批判否定。从君主的角度来看,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 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从贾谊的角度来看,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 【注】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 ,时辛弃疾四十岁, 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继续做转运副使。行
卷(共 117分 ) 前, 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 因作此词。长门:汉代宫殿名,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被幽
四、 (25 分) 闭于此,《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 斤。相如为文以悟主上。”
(1)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4分 ) 第 6页 共 10 页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作者用“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感叹暮春天气难以禁受再有几番风雨的袭击,春便 然后,就带了这笑意和满口清新、微甜的麦香,回到屋前的那株古槐下,继续磨那一把把镰刀。
要真的离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恋恋不舍。“风雨”“落红”等暮春意象主要写春归的惨淡,更
那时候,天瓦蓝瓦蓝的,偶尔飘过几朵白云,悠悠缓缓,时驻时移。麦地和天空辉映着,黄蓝
用来比喻朝廷江河日下、风雨飘摇,国势衰微。
分明。在天地之间,父亲赤裸的憩色脊背和那苍褐的古槐一起,站成了一种永恒的象征。古槐静穆着
B.上片中词人深情地请求春停住归去的脚步,因为听说芳草已长满天涯,阻断了春的归路。但春不语
,仍悄然而去,表现诗人无法留住春天的怅惘之情。 ,父亲也静穆着,只有镰刀和磨石砥砺时,发出的嚯嚯声响。单调、刺耳,却极富节奏感。我远远地
C.作者将自己比拟为殷勤的蜘蛛,一天到晚勤勤恳恳地抽丝结网,粘惹那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 站着,听着。镰刀的锋芒和麦地的辉煌,灼得我的灵魂隐隐眩晕。
以此留春,其情可悯。有人评价此词“肝肠似火,色貌如花”,此处正可看到诗人搏动着的火热的心 那时候,我站在麦地边,站在父亲站过的地方,焦灼地守候着那些残余的青色。阳光亮晃晃地
,为国家捧出一片衷肠,符合他一贯的豪放风格。
落在我的肩头,落在我的眼里,落在被我凝望着的麦地上,辉煌而耀眼。我望着麦儿们,麦儿们望着
D.作者用“蛾眉”来指自身,言自己便如遭人恶妒的女子们一般,在昏暗的朝政中,面对奸佞当权的
我,表情朴拙而宁静。我们谁也没说话,但谁都感受到了那种浑然一体的温馨与谐和。
局面,深感贤路蔽塞,无路请缨。因此他才在后面对那些通过妒忌别人来为自己邀宠的小人发出警告
:得意忘形之人终将灰飞烟灭。 第一镰麦割倒了。人们期待已久的麦收,也终于开始了。麦儿们黄熟后,怕风怕雨,怕迟了慢
(2)“君莫舞”的“舞”改成“笑”好不好?为什么? (2分 ) 了收不到家里。所以,麦收一开始就进入了高潮:紧张,匆遽,火暴。乡人谓之“龙口夺食”——头
晌还是一片纯然静寂的麦地,此时已涨潮一般, 沸腾得热火朝天了。举目望去, 田野里,到处都晃动
着割麦者的身影。起起伏伏,似乎连麦地也因这起伏晃动,而微微地飘浮了,荡漾了;时升时沉的,
(3)赏析划线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3分 )
正如麦地和农人的命运。
阳光蒸腾着,烘烤着。麦秆、麦叶焦脆地燥响着。麦地似乎就要冒烟,就要哔哔剥剥地燃烧起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 来了。而挥舞着镰刀的农人,便仿佛是忙碌的救火者。他们的身子,躬伏得比麦儿们棵还低;他们的
(1)《阿房宫赋》中用“ ”质问秦为何搜刮财物时如此表现,以此批判统治者的骄奢
面庞,映衬得比麦穗还黄;他们的双手和镰刀,缓缓地移动在麦地和麦秆之间。
淫逸。苏洵在《六国论》中表述,后代对先人们辛苦谋得的土地毫不珍惜、拱手让人,对应的语句是
“ ”。 偶尔,他们也会略略停下来,挥一挥汗,或将一根根粘在身上的麦芒拈下,掷向午后的阳光里
(2)《大学之道》中用 “ ”谈人如何获取知识。《<论语>十二章》中用“ 。在他们额上、脸上、胳膊上、脊背上,一道道浑黄的汗流,渗漉着,滴沥着。流进眼里, 涩涩的刺
”表达对“道”的执着追求和坚定捍卫。 痛;流进嘴里,咸咸的腥苦;流进脚下的土里,磁磁地冒烟。衣衫湿透了,脊背灼烫了,但麦也纷纷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 ”来评价屈原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
偃倒了。所以,他们虽是一身尘汗,满脸困乏,素朴憨拙的笑,却依然在脸上绽放着。那疲惫的神情
德的人。这也是至今屈原仍为我们缅怀追仰的原因之一,因其道长存,所以他的寿命不因身死而结束,
里,也显示着一丝丝满足,仿佛辛劳一生,最终得到了应当得到的东西。而每当一垄割完,他们也会
正如《<老子>四章》所说“ ”。
五、 (22分 ) 直起身来,舒口气,望望天。他们的眼眯缝着, 因为过重的“虚火”微肿着,像两粒放大了的橙黄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麦粒。
麦 地 麦们终于在那一片沙沙声中割倒了,捆扎了,运到场院里了,堆成小山一样的垛了,被连枷噼
邓飞 噼啪啪地敲打着了。麦地便像产后的母亲,陡然间塌陷了许多似的敞豁着,疲惫而宁静。
麦黄一晌, 整个田野被阳光浸泡得一片金黄。一棵棵麦,就在那晴朗灿烂中,完成它们生命
留在我记忆里的麦地, 最后总是一片零乱、赤裸和疲惫。只有一行行麦茬秃露着,在早晚间渗
的最后过程。从麦芒开始,然后是麦穗、麦叶、麦根,麦地一点点地归还着它的绿色。麦节也逐渐
着冰凉冰凉的露滴。而父亲已牵了牛,扛着犁铧,来翻耕刈割后的麦地了。麦季后的父亲,越发地瘦
硬朗,挺直。风匆匆地走过,先还能见着微漾开去的细浪,从这边到那边,让整个村子,都满透了
沁人心脾的新麦芳香。但很快,麦地上空,便再见不着风的形状了。黄熟的麦穗骄矜地挺立着,或 削、矮锉了,似乎又被那些农事搓磨掉了一截。父亲的眼,也红肿着,微微地眯缝着,像两颗放大了
害羞地低垂着,沉思着。每一穗,都泛着饱满的成熟的辉光,细长,尖锐,针一样,刺得我们的眼 的麦粒。父亲默默地耕着。偶尔炸响的两声脆鞭,轰然惊起在田边地角觅食的雀鸟。潮湿乌黑的泥浪
睛生病而亢奋。
翻滚着,掩埋了最后的麦茬。
父亲微眯着眼,来到麦地边时,麦穗们正被轰轰烈烈的阳光,烘烤得噼啪作响。在那焦脆干
(文章有删节)
爽的声音里,父亲掐下一枝麦穗,仔细看了看,然后合起粗糙的大手,一搓一揉,又一搓一揉,吹净
麦壳,数数掌心里窝着的麦粒。再喂进口里嚼嚼,品品,嘴角边就由不住浮出一丝微微的笑意。 第 8 页 共 10 页
第 7 页 共 10 页
16. (共 6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 这种“浪漫”,包含中国式的视觉表达和审美理念。电影里,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段被许多观众 。
A. 心脾(p) 黧色(l) 砥砺(d) 眩晕(yn) 倏然间出现了飘逸的白鹤、激荡的江浪、璀璨的银河,诗仙的想象力就这样通过先进的光影技术展现出来,给人带
B. 匆遽(j) 朴拙(zhu) 头晌(shng) 拈下 (zhn) 来视觉的享受,也蕴含诗人辽阔的诗心。
C. 渗漉(l) 偃倒(yn) 一垄(lng) 捆扎(zh) 这种“浪漫”,离不开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意蕴。据统计, 《长安三万里》中出现了 48 首诗词,有小朋友们能
D. 场院(chng) 似的(s) 刈割 (y) 瘦削(xu) 跟着背诵的《静夜思》 《春晓》,也有《燕歌行》 《蜀道难》等流传千古的名篇。 “小时候背的诗,是长大后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才懂的人生”。儿时即使是全文背诵,也不过是 ,只有体会过人生百种况味,才能真正读懂此中真意。短
A.语句理解上:第段中第一处画波浪线的语句,是说麦子从根部开始逐渐地变黄,即将达到成熟的时刻。第 短几行文字,能穿越千年时光,让一代又一代人 ,其间所蕴含的追寻理想、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等精神气质
二处写出了麦穗或直或弯的情状,巨直”照应着上文“麦节也逐渐硬朗,挺直”,“弯”照应着下文“每一穗 仍旧 ,这正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魅力所在。
,都泛着饱满的成熟的辉光”。
B.用词上:第段运用了一系列颜色词,赋予麦收时分以一种画面美,还意指天气晴朗,有利于麦收。文章许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分 ):
多地方采用了叠音词,有着音韵美的同时,还呈现出口语化的特点,使文章带有一股乡土气。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的回目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可以说本回的内容再次为《红楼
C. 手法上:第和段,都出现了这样的语句,即农人的眼睛像两粒放大了的麦粒。作者以比喻的修辞,既 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在这一回中,贾母将众姊妹做的灯谜粘在一架小巧精致的围屏灯上,让贾
指农人因辛苦而导致过重的“虚火”;又含蓄地道出了农人经过辛苦的抢收,最终将麦子收到家。 政来猜。请说出下面两个灯谜的谜底分别是什么,由十二钗中的谁创作,并预示了创作者什么样的命运结局?
D. 结构上:文章以“一片金黄”开端, 以“潮湿乌黑”结束,隐含着农民对即将到来的丰收的期盼,以及他 灯迷一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们年复一年的辛劳;抒发了作者对农民获得丰收的喜悦之情,同时又夹杂着对他们辛劳人生的悲悯。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17. 解释第段中画直线的语句“时升时沉的,正如麦地和农人的命运”的含义。(4分 ) 灯谜二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惩别离
18. 文章依次写了农人麦收前后的哪些行为?请加以概括。(5分 ) 七、 (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千百年来, 人们一直没有停息对“美”的追求,汉字“美”字,从羊,从大,从字形溯源来看,古人以羊为主
19.文章以“麦地”为题,但为什么还要写“麦子”和“农人”?请简述理由。(7分 ) 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
古今中外, 不乏对美的阐释。子曰:“里仁为美。”郑玄注曰: “里者, 民之所居也。居于仁者之里,是为
善也。”西方新柏拉图主义对美的阐述为“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善,只要那件事物易于凭它的完善来引起我们的快
感”,那就是美的。俄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费孝通也曾提出过“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
六、 (10 分) 美既涉及自身的审美体验,也在协调主体间、主客体间的关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
20.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分 ) 了与美相遇,是美让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富有意义。请结合自身体验, 围绕“与美相遇”写一篇文章。
《长安三万里》以诗人高适的回忆为线索,带着观众一起梦回大唐,呈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数十位 要求:自选角度, 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不得
大唐“顶流”诗人的群像。观众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感受繁华都市,也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 套作。
天八月即飞雪”中穿行大漠边塞;一起在江城五月的黄鹤楼共赏玉笛飞声,也在烟花三月一同徜徉锦绣扬州。
有网友评价说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
南开中学 2024 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月检测参考答案
1. C 2. D 3. A 4. C 5. B 6. D
7. A 8. D 9. A 10. B 11. C
12.
(1)这也是不善于在困境中生活啊!谋划一次没被采用,怎么知道以后再也不会被采用呢?
(亦,表判断; 穷,困境,不得志; 见,表被动; 安, 怎么,表 反问。)
(2)各项法令的修改,以及诸侯全都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些言论都是贾谊主张的。
(更,改; 就无上做,发,主张,建议。)
13.不善处穷 志大量小 见识不足 权臣排挤
【参考译文】
(一)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
佐,却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
君子的抱负远大,就必须有所等待;要成就的功业伟大,就必须有所忍耐。古代的贤人,都怀有能
够建立功业实现抱负的才能,而最终不能施展这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不一定都是当时君主的过
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过贾谊的议论,如果按他所说的实行了,即使三代的政治又怎能超过呢?他遇到了汉文帝这样
的君主,还因为得不到重用而忧郁地死去,那么要是天下没有像尧、舜那样贤明的君主,就终究不
可能有作为吗?仲尼是位圣人,多次往各国游说,如果不是非常腐败的国家,他都想勉强扶持它,
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实行自己的主张。他将要往楚国,先叫冉有去试探,又叫子夏去申明他的意见。
君子想要得到君主的信任,是这样的尽心尽力啊!
孟子离开齐国的时候,在边界上的昼邑住了三晚才离开,还说:“齐王也许还会召我回去。”君子
不忍抛弃他的君主,情义是这样深厚啊! 公孙丑问道:“先生为什么不愉快?”孟子说:“现在天
下,要行仁政除了我还有谁?可我为什么要不愉快呢?”君子爱护自己的身体,是这样的周到啊。像
这样做了而仍旧得不到信任,然后才知道天下果然不值得自己再去做什么,这才可以没有遗憾了。
像贾谊那样,不是汉文帝不能任用他,而是他自己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亲手拿着皇帝的玉印交给汉文帝,灌婴聚集了、且十万大军来决定刘家和吕家的胜败,他们又
都是汉高祖的老部下,这种君臣之间互相信任的情分,难道仅仅像夫子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吗?贾
谊是洛阳的一个年轻人,想要使汉文帝一个早晨便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
太困难了。作为贾谊来说,应该向上取得皇帝的信任,向下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
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深入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
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哪有在谈说时就突然替人家痛哭
的呢?看他路过湘江的时候,作了一篇赋来吊念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
后来由于过分的悲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是不善于在困境中生活啊!
第 1页 共 3 页
谋划一次没被采用,怎么知道以后再也不会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情势的变化,却自我摧残
到这个地步。唉!贾谊的志向大而气量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啊!
古时候的人,有高出世人的才能,必定有不合时宜的忧虑。因此没有聪明通达头脑清醒的君主,就
不能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古今都称赞苻坚从平民百姓中看中了王猛,不久就把他的旧臣全部撇开而
与王猛谋划大事。苻坚是个普通的人却占据了中国的一半,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么!我深切悲叹贾
谊的志向不能实现,所以详细评论了他。这也是为了使君主知道,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
要了解他有洁身自爱的操守,一旦得不到重用,他就会忧伤颓丧,不能再振作起来。而像贾谊这样
的人,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
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
吊屈原。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
,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
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
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
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
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
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
,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
及诸侯全都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些言论都是贾谊主张的。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
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
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
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 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
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14. (1) C
(2)不好。舞是动作描写,富有动态感和画面感,(1 分,意思接近即可),将邀宠的小人得意忘形的
姿态体现得淋漓尽致(1分 )。 “笑”字只是表情,不如“舞”字更全面更生动。(或答“舞”字
与下文以善舞邀君宠的“玉环飞燕”相照应。1.分)
好。“笑”用动词写出人物的表情(1 分),更为细节地体现邀宠小人得意的嘴脸(1分 )。“舞”字
只是一个舞蹈的动作,不如面部细节传神。
第 2 页 共 3 页
(3)落山的斜阳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的杨柳,远望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使人见景伤情,销魂断肠(句意
解释1 分 )。词人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1分 ),增加悲苦之情,因为“闲愁”指远大抱负无法
施展之愁,这种精神上的愁是最令人痛苦的(1 分)。(又喻南宋日薄西山、前途渺茫之势,流露出对国势
、对朝廷的担忧、怨愤之情。)(能写出这一点也可以给1 分,与感情分并列。)
15. (1)奈何取之尽锱铢 如弃草芥
(2)致知在格物 (或答“物格而后知至”) 夕死可矣
(3)皤然泥而不滓者也 死而不亡者寿
16. (1) A (2) A
17. “麦地的升沉”是指麦子收割前后的情况(1分 );
“农人命运的升沉”是指割麦者抢收时起伏的身影(1分 ),体现着他们辛劳的命运(1分 ),之所以如
此,是因为农人靠天吃饭,担心因天气变坏而无法将粮食收到家里(1分 )。
18. 搓揉麦穗, 品尝麦粒,看是否成熟。(1分 )
磨镰刀准备收割麦子。(1分 )
收割麦子。(1分 )
运到场院里打麦。(1分 )翻耕麦地。(1分 )
19. 三者都是文章的主要描绘对象(或另两者是构成“麦田”景象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 );
“麦地”与另两者互为映衬(1 分):麦地养育了麦子(3分 ),麦子因生长与成熟而让麦地变得辉煌(1
分);麦地养育了农人(1 分),农人因耕种而让麦地变得有价值(1分 )。
三者共同完成了“奉献”这一主旨的书写(1分 )。
20. 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为之动容(回味无穷) 熠熠生辉(长盛不衰)
21.
灯谜一的谜底是炮竹(1 分),作者是元春(1 分),预示了她虽荣华富贵加身却最终短命而逝的结局(1分
)。
灯谜二的谜底是风筝(1 分),作者是探春(1 分),预示了她心高气傲但最终远嫁他乡的结局。(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