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度 12 月学情调研试卷
高三历史
命题人: 复核人: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
2.选择题答案按要求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
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上的相应区域内,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代对国君的亲属关系做出诸多限制,要求国君的族人与兄弟不能以亲情之原则
对待国君。此外,周代还强调“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这些观念
A.表明家与国的一体同构 B.说明君主专制已经建立
C.注重维护公共政治秩序 D.反映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2.《汉书武帝记》记载:“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 年)春,作角抵戏(古代角力、
角技艺射御的歌舞之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戏于上林平乐
观”。《汉书西域记》记载:“(武帝时)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角抵之戏以观视
之。”这说明汉武帝时期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B.耕战结合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C.已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角抵活动展示了汉盛世景象
3.五牛图为唐代画家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
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史书中记载,韩滉就任宰相期间,非
常注重农业的发展。据此可知
中国古代造纸工艺高于西方 重农思想主导了绘画艺术
蕴含作者鼓励重视农耕之意 画作承载丰富的历史信息
A. B. C. D.
4.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是
清代部分时期“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时期 出现次数 次年
康熙朝 120 1.97
雍正朝 46 13.54
乾隆朝 64 1.07
嘉庆朝 10 0.40
A.社会结构出现根本变革 B.传统经济内部萌发的新因素受益
C.自然经济解体步伐加速 D.人地矛盾激化推动土地制度变革
5.清末画报曾刊《铁人善走》一图,配文
道,美国一博士独出新法,用铁铸一人形,高六
英尺,口衔吕宋烟一枝。腹中藏有机器炉鼎,以火
燃之,其人即自能行走,迅捷异常。当时见者疑为
生人,初不料其为块燃之顽铁也。呜呼,技至此,
可谓神矣。由此可知,当时
A.工业革命成果在中国迅速传播
B.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国人视野
C.“师夷长技”的思想获得认同
D.列强资本输出影响经济发展
6. 据北洋政府工商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国的工矿业工人只有 60 多万,
加上海员、铁路工人也不过 100 多万;到了 1919 年,中国工人增加到 200 多万,此外,
当时还有 1000 多万城市手工业雇佣劳动者和店员。这一变化
A.源于清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 B.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C.为中国民主革命转变提供条件 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必然结果
7.1919年3 月,李大钊、蔡元培等人成立了北京工读互助团,帮助北京的青年通过
半工半读的方式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五四前夕,诸多知识青年通过学校、工厂、
报刊、社团等多种平台聚集在一起,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这些现象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发展 B.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C.直接促成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D.体现了国人探索国家发展道路
8. 1939年6 月,国民政府西迁成吉思汗陵途经延安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安排了盛大的
迎灵和祭祀活动。之后,边区政府在延安建立成吉思汗纪念堂,每年举行两次公祭大典。
这些举措
A.体现了国民政府的社会教化活动 B.传递了边区政府维护合作的善意
C.加强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D.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精神
9.1954 年,中共江苏省委指出,普选工作的各阶段都应贯彻总路线的精神,各地要
大张旗鼓地宣传总路线,并结合中心工作推动普选。“搞好生产,迎接普选”作为凝聚共
识的宣传口号,进一步催生出了各行业、各阶层中的爱国模范和先进典型。这可用于说明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C.人民民主政治得到认同 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下面两图分别为 20 世纪 50 年代、60 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这一变化
旨在
A.加强国防建设以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落实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发展内地工业以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11.20 世纪 80 年代初,江苏南部地区人口密集,农村户均耕地不足4 亩,当地提出“围
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加快兴办种养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
各类由乡镇政府主导的集体企业。这一做法
A.促使工业区分布日趋合理 B.重构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C.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D.促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12.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青铜器 太阳历 《吉尔伽美什》 种姓制度 城邦民主政治
都江堰 金字塔 60 进位制 创造从 1 到 9 的数字 帕特农神庙
A.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C.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13.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通过讲述南美地区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家族第二
代的奥雷良诺目睹了国家独立后政府的种种丑行,于是加入了反政府的自由党,他的理想
是推翻拉美各国的独裁政权,建立自由的社会。造成拉美国家此种局面的原因是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B.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C.独立后政局动荡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14.恩格斯提出:“13 世纪至 17 世纪发生的一切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在宗教幌子下进
行的与此有关的斗争……都只是市民阶级、城市平民以及同他们一起参加暴动的农民使旧
的神学世界观适应于改变了的经济条件和新阶级的生活方式的反复尝试。”这表明,宗教
改革的动力是
A.教义混杂与教会腐败 B.人文主义的思想推动
C.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经济基础的深层变革
15.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对下图理解准确的是
A.德国实现了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16.金砖国家的国土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 26.4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41.93%,经
济总量约占世界的 24.16%,贸易总额占世界的 16.27%,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为 13.39%,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总量为 14.84%。由此可见,金砖国家的合作
A.加快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进程 B.有效遏制了美国单边主义扩张
C.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冲击了战后美苏两极国际格局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4 题,共 52 分。其中,第 17题 12 分,第 18题 14
分,第 19题 14分,20题 12分。
1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包拯在知谏院等任内,多次提醒宋仁宗:“临决大政,信任正人。赏者必当其
功,不可以恩进,罚者必当其罪,不可以幸免。邪佞者虽近必黜,忠直者虽远必收。况幅
员至广,官吏至众,黩货暴政,十有六七;若不急于用人,以革其弊,亦朝廷之深忧。”
包拯认为,宰相必须是“能尽心救天下之弊,敢当天下之任者”;御史府是“朝廷纪纲之
地,为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夫转运使、
提点刑狱,在乎察官吏之能否,辨狱讼之冤滥,以至生民利病、财赋出入,莫不莅焉。事
权至重,责任尤剧,设非其人,则一路受蔽”;“盖刺史、县令,耳目接于民事,惨舒攸
系”;“如州县之职不举,按察之吏又不以闻,则朝廷无由而知,是一方之民有终无告者
矣”。
——摘编自董伯庸《试论包拯关于整顿吏治的主张》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包拯奏疏对研究宋代政治的史料价值。
18.(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口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1850年,
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除此以外,来华西人
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
倾向。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
国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
——摘编自崔华杰《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进》
材料二 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
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寻
求“制夷”之法。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1874 年王
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价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1876
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
相对客观的记载。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
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
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摘编自邢科《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的视角转换》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以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有何变化(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近代西人书写中国史相比,中国人书写“世
界史”有何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世界史”书写活动的意义(7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3 分)。
19.(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8年2 月,中国科技部与原铁道部共同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
合行动计划合作协议》。2008 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打破了当时世界运营列车最高时速
纪录,使得北京天津的“同城化”成了现实。从沿海到内陆、从高纬度严寒地区到高原地
区,中国高铁覆盖了 160 多个地级以上城市,运营里程突破 2.2 万公里。2012 年,我国开
始研发新二代拥有纯正中国血统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的腾空出世,在涉及的 254项
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 84%,而软件则全部自主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极大增
强了中国高铁的国际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对加快中国高铁“走出去”,具有重要战略意
义。“复兴号”作为中国标准动车组,只要是相同速度等级的车,不管哪个工厂出品,都
能连挂运营,不同速度等级的车也能相互救援。
——摘编自杨戈《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百年回顾》
材料二 19世纪 30 年代,英国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不仅使货物待运量大
增,也使货物种类增多、运输范围扩大。运河水运严重依赖自然供水状况存在着运输延误
和不定期等弱点。利物浦—曼彻斯特地区的运输状况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这一地
区的商人们决定投资修建一条铁路。在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前夕,多管式气锅的发
明使机车的运行速度超过了最快的赛马。1830 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运营的成功,
在英国开启了一个铁路建设大发展的时期。1870 年,英国通车铁路长达 15500 英里,连接
了各地城市和和矿区,几乎伸入到城镇和乡村的每一角落。
——摘编自《英国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高铁技术发展的表现。(5 分)
(2)据材料二,分析推动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设的原因。(4 分)
(3)据材料,比较英国铁路和中国高铁建设中的异同。(5 分)
20.(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崛起是伴随着适应环境变化的制度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6 世纪的
俄国在面对着外敌入侵、政局不稳、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王权受到极大抑制、国力衰微的
背景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在打击旧的封建王公势力,加强沙皇专制王
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使俄国能够以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出现。
——岳宗凤、李宁娟《伊凡四世的改革对俄国崛起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苏俄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1921 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城市
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严重的是,2月 28 日发生喀琅施塔德水兵叛乱,他们提出了“贸
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叛乱的水兵大多来自农村,反映了农民是
何等不满。
——周尚文《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
绝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我们相信:经由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密切而继续
的合作,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报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伊凡四世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困难局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为
了改变这一困难局面,苏俄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4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会议公报的主题。结合所学对“雅尔塔体系”进行评价。(4
分 )
2023-2024 学年度 12 月学情调研试卷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5:CDDBB 6-10:CADCA 11-15:CDCDD 16: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4 题,共 52 分。其中,第 17题 12 分,第 18题 14
分,第 19题 14分,20题 12分。
17.(12 分)
【示例】包拯奏疏涉及诸多宋代的政治现象和理念,是研究宋代政治的一手史料,具
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 分)
包拯奏疏中提及“赏者”“恩进”,反映了宋代选官制度的多元及官员素质参差不齐;
“罪者”“幸免“官吏至众,黩货暴政,十有六七”“州县之职不举,按察之吏又不以
闻,则朝廷无由而知”,反映出北宋中期冗官问题严重,政治腐败突出。(2 分)
包拯任职谏院,奏疏中提及“宰相”御史府”“转运使、提点刑狱”“察官吏之能否,
辨狱讼之冤滥”“刺史、县令”等,呈现了宋代从中央到地方的部分官职设置和职责划分,
据此可知宋代封建官僚体系的完善。(2 分)
包拯奏疏中强调“临决大政”“朝廷纲纪”“为王耳目之司”,体现了宋代政治服务
于君主专制的根本目的。(2 分)
包拯奏疏中反复提到“正人”“邪佞”“忠直”“尽心救天下之弊,敢当天下之
任”“生民利病”“耳目接于民事”等,体现了儒家仁政和民本思想对宋代政治的深刻影
响。(2 分)
包拯奏疏只是从个人角度反映宋代政治状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中要与其他
史料相佐证。(2 分)
18.(14 分)
(1)内容上:从关注边疆和通商口岸到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关注(综合书写);(2 分)
路径上:从“中华文明西源说”到视中国为独立的文明单位。(2 分)
(2)不同之处:官僚士大夫是书写历史的主体;以救亡图存为宗旨;侧重于记载政
治、经济和科技。(3 分)
意义:提升人民爱国救亡的意识;助推晚清的近代化进程;推动了西学传播;
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今人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丰富
的资料。(4 分)
(3)影响因素:国家意志;时代背景;创作者的主观因素;文化传统。(3 分)
19.(14 分)
(1)表现:创造了世界运营列车的最高时速纪录(1分);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成网
运行的国家(1 分);中国的高铁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1 分);推动高
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转变(2 分)。
(2)原因:工业化的开展使得货物运输量增加(1分);水运交通的局限性(1分);
火车技术的进步(1 分);商人和资本家的投资(1 分)。
(3)同:技术创新推动铁路建设(1 分);全国性铁路运输网迅速形成(1 分);铁路
建设推动了城市发展(1 分)
不同:英国:社会力量推动铁路建设;中国:党和政府规划推动铁路建设发展。(2 分)
20.(12 分)
(1)改革内容: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实行“特辖领地制”,打击大贵族。
(任答2 点,得2 分)
影响: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使俄国能够以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出现。(2 分)
(2)表现:经济情况糟糕;工人罢工;水兵起义;农民不满。(1 分)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1 分)
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1 分)
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 分)
(3)主题:根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加强世界各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2 分)
评价: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
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
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