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3年12月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2023-12-21·12页·1.2 M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 A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

2023 年 12 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 毫米

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深植于华夏大地的沃土,历经数千年沧桑巨

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鲜明的民族特征。

西洋画主要通过光线明暗呈现物体的形象,因而多用面表现形体。中国绘画是线

条的艺术,从甲骨、金文亦书亦画的图片,到钟鼎铜器中的龙凤饕饕、鸟兽星云,再

到楚墓帛画、敦煌壁画,以及后来六朝人物画,唐宋后的山水、花鸟画等,均是用线

描方法塑造形象的。中国的绘画匠师们用线勾勒出轮廓、质感、体积,传递着东方绘

画独特的线条艺术之美。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靠线对于服饰的描绘传达

出灵动的艺术效果。中国绘画中的线条既是流动的又是多变的,在画家的意念情致下

灵动多姿,中国的绘画也因之意境幽远。

中国绘画中,人物画着力描绘人物的精神和个性,山水、花鸟画则注重表现画家

的情趣及作品中蕴含的意境。早在魏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传神论”,认为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在为裴楷画像时,“颊上益三毛”,结果“如有神明”。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倡导的“绘画六法”,第一条便是“气韵生动”,突出了“神”

“气”在绘画中的作用。欧阳修“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

邻”,以及元代倪瓒主张作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说的均是此意。清代石涛有

言,“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这

“不似似之”正是千百年来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西洋画为追求形象的逼真,采用焦点透视法,即画家站在某个固定点上,把目力

所及的对象按照远近、大小、明暗,像照相机一样全部描绘出来。中国画画者可以依

据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地“游目”作画,可将见到的和见不到的

景物统统摄入画面中来,这种透视的方法,叫作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张择端的《清

明上河图》把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画家站在近乎出世的高度,俯察游观着

世间百态,并按照自己理解的景物比例,“以大观小”地绘制在纸面上,这正是运用散

点透视法的结果。中国绘画或为长卷,或作立轴,因为只有横轴或立幅,才能将辽阔

万里的江山悉数尽收到画面中来。

中国绘画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书画同源”的论断,“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已将诗、书、画三者内化为一个整体,但画面上题款、书法

以及铃章的运用更使绘画情趣盎然、旨意明晰。清代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说“以

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可见题款可以增

加画的内涵,阐明画外之意。题款还可以对画面的构图起到或丰富或平衡的作用。倪

云林、石涛、吴昌硕等画家往往用长篇款、多处款,或古篆、或汉隶、或草书、或正

楷随笔挥就。有时长行直下,画面生机盎然;有时拦住画幅的边缘,使布局紧凑;有

时又补充留白,使画面平衡。所以绘画一经题款,便可以生发出无限妙意来。有人将

印章喻为画面上的秤砣,朱红色的印章沉着、鲜明、热闹又带有刺激。题款下的名号

章能够唤醒全画的精神,起首章、压角章也可以使画面错落有致、稳正平衡,与墨彩

相映成趣。

(摘编自袁志正《中国画名作鉴赏》,新华出版社)

材料二:

作画形易而神难的画论开启于宋朝的文人,以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为代表。论

画和参与绘画的风气极盛,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也奠定了后来文人

绘画理论的基础。而且,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地位,更直接地带来了主流绘画审美由物

向心的转向。

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对画的赏析上强调萧条淡泊。他认为作画也应该突出画者的意

致和心绪的表达。《欧阳文忠公文集鉴画》中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

之,览者未必识也。沈括则从鉴赏批评角度出发,提出了“书画以神会”的理论。他

认为书画的精妙之处,于神而不于形,鉴赏首重神韵,而不是形似。文人大学士苏轼

是又一位在绘画上的重神似论者,更要求绘画具有文学趣味。他认为品评绘画如果只

着眼于形似,其见解就如同孩子一般的无知幼稚。同理于写诗,仅仅停留在状物写景

的层面上,那也一定不会懂得诗歌艺术的真谛。所以就有了他最为著名的论画不求形

似之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

与清新。”我们可以得出,神似是文学和绘画相通的共同美学追求。在宋代画院不离法

度的背景下,苏轼重神轻形的理论,有对当时审美尺度的矫正之意。

在前代“神形”理论的引导下,元人比宋人更近神离形。为了尽情地写意,形似

已无足轻重。由于书法与绘画的笔法相通,在赵孟颜的倡导下,引书入画。于是,绘

画更不再汲汲于形似,转而结合于文学和书法所共同带来的意趣,重神遗形已成必然

的趋势。元代山水画在创作上追求逸气,最具有“士夫画”的特征。

(摘编自童节《略谈中国画独特的审美鉴赏观》)

材料三:

元代画家王冕自幼家贫,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归隐浙东

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王冕以画梅著称,尤攻墨梅。其《墨梅图卷》画横向折枝墨

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

挫方法,虽不设色,却生动描绘出梅花含笑盈枝的样貌。王晃在梅花枝权间题诗:吾

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乾隆皇帝在此

诗右侧题诗:钩图略异杨家法,春满冰心雪压腰。何碍傍人呼作杏,问他杏得尔清

标?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在论述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时,均与西洋画的特点进行比较,体现了较为开

阔的学术视野。

B.中国人物画着力描绘人物的精神和个性,这是历代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也带来了

主流绘画审美由物向心的转向。

C.中国绘画有时选用长卷,有时选用立轴,是画家为了适应散点透视构图方法而做出

的灵活的选择。

D.赵孟頫发现了书法与绘画的笔法相通的玄奥,通过引书入画,推动了中国绘画重神

遗形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韩熙载夜宴图》将许多连续发生的情节巧妙地安排在一幅画中,能体现中国画不

受空间所限的透视原则。

B.西洋画采用焦点透视法,画面真实而有立体感,优点是比中国画更显逼真,缺点是

布局要受空间局限。

C.好的画家在下笔前,一般会将题款内容、字体及印章在画面中的位置进行通盘考

虑,力求绘画形式的完美。

D.在欧阳修、沈括、苏轼“神形”理论的直接引导下,元代人绘画比宋代人绘画更加重

视“神似”的意趣,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所谈中国绘画特点角度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王维在画景物时,意在笔先,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B.马远画《寒江独钓图》,只有一叶扁舟,一位渔翁,四周全为一片虚空。

C.苏轼画墨竹,为突出翠竹挺拔向上之气势,不逐节画竹,而是从地至顶。

D.倪瓒画山水,不计较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有时被人视作麻或者芦。

4.请结合材料一,用动宾结构短语简要概括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4 分)

5.关于乾隆在王冕《墨梅图卷》上的题诗,有人认为增添了整幅画的意趣,有人认为破

坏了画面的和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 司汉科

引子

2014 年 3 月 28 日上午,437 位长眠在韩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六十多年

后终于回归祖国,中韩双方代表在仁川国际机场停机坪举行了交接仪式。

“陈捷,你终于回家了!”

八十九岁的父亲司淮生到机场参加了交接烈士遗骸的活动。他老泪纵横,泣不成

声,反复喃喃着战友的名字。他的许多战友牺牲在了长津湖、盖马高原和老鹰岭……

金玲子的回忆

一天,敌机轰炸完刚离开,一个志愿军女兵出现在门口。女兵进屋就昏了过去,

等醒了,金玲子把土豆给她吃了两个,她有些力气了,便说,是从老鹰岭下来的,去

给部队送信。

她知道女兵叫陈捷,十七八岁的样子,长着很秀气的瓜子脸。陈捷哭着说,我要

给部队送信,敕教战士,他们都快冻死了。妈妈顺花见陈捷高烧得很厉害,就说,自

己可以帮她去送信,

陈捷坚持不肯,顺花决定陪她一起去。女兵说如果牺牲了,请一定把她送回中

国,把她的骨灰交给一个叫淮生的志愿军战士,那是她的战友,也是她的恋人,她最

爱的人。

父亲回忆

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他们仔细地辨认牺牲的战友,把他们的遗体一一地抬到

山上石洞边上的空地上,整齐地摆好,让他们的头朝着自己祖国的方向。

骤降的气温和持续强降的大暴风雪,无情地肆虐着老鹰岭无名高地,老五团的战

士不像美军有帐篷,有保暖的鸭绒被,还有口粮。

阵地上一些重伤员由于严寒,伤口很快被冻上,加上体内没有热量,他们将被冻

死。他们谁都不愿意死,一条腿被炸断的小战士周长海拉着他的手,说:“连长,我

要回家,把我背回去吧。”

淮生握着他的手,紧紧地抱着他,眼里含着泪,不知说什么好。

随着深夜和风雪的交加,不断有战士死去,他们充满绝望的眼神让他心里被电击

一样的难过,他不敢直视战士们的眼睛。

21 时:

淮生把怀表掏出来给排长,说:“把它挂在树上,好记时间,让战士每隔半个小

时进雪屋换一次岗,要动一动,跺跺脚。”

在这样静静的夜晚,老鹰岭上,这群战士用生命之躯抗拒严寒。

22 时:

淮生来到了马大球的阵地,在雪窝里他和淮生换着,马大球对淮生说:“我问你

一个很可笑的问题,你说,什么是最幸福?”

淮生说:“火啊,要是能生一堆火多好啊,我们好好地烤一烤。”马大球叹了口气

说:“我也是这样想的,哪怕只是划着了一支小小的火柴杆也好,可以暖暖手。”

23 时:

雪屋内被冻得受不了的战士一个挨一个抱成团取暖,但仍然挡不住阵阵袭来的狂

风暴雪。

韩德明再次昏迷过去。韩德明今年三十五岁了,是个老兵。解放上海后,他本该

转业,令也下来了,结果,朝鲜战争爆发了,他一句怨言也没说,就随部队上前线

了。

过了很长时间,韩德明醒过来,见大家围着他。韩德明脸色蜡黄,大口地喘着粗

气:“我有句话,你们得答应我,我的父母都不在了,也没什么牵挂的,死在这儿,

没什么遗憾的。”

副连长很艰难地说:“死后,把我捐了,捐给……”

说完,副连长韩德明闭上了眼睛,永远地走了。

无名高地上,只有如泣如诉的风声。

1 时 45 分:

大部分战士被冻死,一排排的战士已分不清哪个是冻死的雪雕,哪个是活着的战

士。

淮生再次找到陈捷,说:“只有你能救剩下的人,要不都死在了这里。”他把最后

几块口粮给了陈捷;她趁天还没有亮之前,消失在风雪中……

伯格上校的回忆

暴风雪停了下来。天刚刚蒙蒙亮。他们小心地向无名高地上进攻,生怕遇到突然

袭击。

老鹰岭的这个清晨是多么的静啊,伯格上校带着他的团边冲边想,这支死缠烂打

一路让他们惊魂未定的军队怎么突然悄无声息了呢,撤走了?他怕中了埋伏,前进得

更加谨慎。”

他们终于攻上了无名高地,并没有受到阻击。他心想,也许有不同寻常的事情要

发生。

他听到一种声音,在不远处传来,由小变大。“嗒嗒”,在这宁静的山谷中显得格

外的清脆,这声音让死神听到都感到窒息和恐惧,声音越来越大,如同惊雷,铺天盖

地。

他几乎声嘶力竭地喊叫:“全部卧倒。”

但是,他的队伍趴下足有十几分钟,那个声音还是在响。

他抬起头来,仔细地辨认着声音的方向,他发现,这个声音来自不远处的一棵小

树上。他小心翼翼地走近,是一块怀表,除了这个声音,整个阵地上没有半点声音和

生气。

他为自己草木皆兵的样子感到好笑。

他放眼一看,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紧握着枪,枪口全都

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陆战队将要经过的地方。”这些中国人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

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每个战士的

眉毛和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微风拂过,铮铮有声。

伯格上校抬起右臂,微微并拢的手指在钢盔的边沿上碰了碰,对着静静地趴卧在

阵地上的中国军人遗体行了个庄重的军礼。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捷,你终于回家了!”父亲的喃喃自语中,既有他对战友的长久思念,也充满了

对朝鲜战场的痛苦回忆。

B.女兵说如果牺牲了,请把骨灰交给淮生,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明年轻的陈婕在

战火中也保有对爱情的浪漫幻想。

C.淮生握着周长海的手,“眼里含着泪,不知说什么好”,从细节上生动而真实地反映

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D.小说正文部分没有从正面去写战争,也没描写宏大的战斗场面,只写了战役中一个

无名.高地上一个晚上发生的故事。

7.关于文中伯格上校行军礼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包含了一个军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是一种纯粹真实的情感,有人性真实。

B.说明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是全人类的共识,可以跨越国界存在。

C.表达了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反思与愧疚,带有对战争的深深的伤感和自责。

D.丰富了伯格上校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能强化艺术美感。

8.小说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9.作者在《我写了什么?》的创作谈中说:“那个怀表的描写,既是时间的推进,也是

心理的期望,更是战争的节点。”请结合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魏主以浩监秘书事,使与高允等共撰《国记》,曰:“务从实录。”浩书魏之先

世,事皆详实,列于衢路,往来见者咸以为言。北人无不忿志,相与谮浩于帝,以为

暴扬国恶。帝大怒,使有司按浩及秘书郎吏等罪状。

及崔浩被收,太子召九至东宫,因留宿。明旦,与俱入朝,至宫门,谓允曰:

“入见至尊,吾自导卿;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语。”允曰:“为何等事也?”太子曰:

“入自知之。”太子见帝,言:“高允小心慎密,且微贱;制由崔浩,请赦其死!”帝

召九,问曰:“《国书》皆浩所为乎?”对曰:“《太祖记》,前著作郎邓渊所为;

《先帝记》及《今记》,臣与浩共为之。然浩所领事多,总裁而已,至于著述,臣多于

浩。”帝怒曰:“允罪甚于浩,何以得生!”太子惧,曰:“天威严重,允小臣,迷乱

失次耳。臣向问,皆云浩所为。”帝问允:“信如东宫所言乎?”对曰:“臣罪当灭

族,不敢虚妄。殿下以臣侍讲日久,哀臣,欲丐其生耳。实不问臣,臣亦无此言,不

敢迷乱。”帝顾太子曰直哉此人情所难而允能为之临死不易辞信也为臣不欺君贞也宜特

除其罪以旌之 遂赦之。

他日,太子让允曰:“人亦当知机。吾欲为卿脱死,既开端绪;而卿终不从,激

怒帝如此。每念之,使人心悸。”允曰:“夫史者,所以记人主善恶,为将来劝戒,故

人主有所畏忌,慎其举措。崔浩事负圣恩,以私欲没其廉洁,爱憎蔽其公直,此浩之

责也。至于书朝廷起居,言国家得失,此为史之大体,未为多违。臣与浩实同其事,

死生荣辱,义无独珠。诚荷殿下再造之慈,违心苟免,非臣所愿也。”太子动容称叹。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指鲜卑人。

10.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符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每写

对一处得 1 分,超过三处不得分。(3 分)

帝顾太子 A 曰直哉 B 此人情 C 所难而允能为之 D 临死不易 D 辞信也 E 为臣 F 不欺君

H 贞也宜特除其罪以旌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文中指主管部门的相关官吏。

B.灭族,古代酷刑,因一人犯死罪而株连整个家族被杀,但仅限于父族母族。

C.殿下,本义是殿阶之下,后为对太子或亲王等的尊称,现多用于外交场合。

D.起居,文中指皇帝言行,一般有专职官员负责记录,这些记录称作起居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崔浩和高允等人共同撰写《国记》,因为在书中大肆张扬祖先的过错和污点,令太武

帝大怒。

B.太武帝认为高允的罪行比崔浩还要严重,不能赦免;但感慨于其诚实忠贞,最终赦

免了他。

C.高允没有因为害怕获罪而将责任推给崔浩,坦承自己所撰比崔浩多,太子责备他不

知变通。

D.高允认为史官就应该真实记载人主善恶,使之心存畏惧,不敢胡为,对后人亦有警

示作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人见至尊,吾自导卿;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语。(4 分)

(2)诚荷殿下再造之慈,违心苟免,非臣所愿也。(4 分)

14.高允对崔浩有什么评价?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

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鸾鹤:古常指仙

人的禽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指溪水深不可测,王昌龄隐居之处便在清溪水流

入的石门山之上。

B.颔联写夜宿此地所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以拟人手法写明月不知主

人不在,仍来相伴。

C.颈联“宿”“滋”二字生动传神,“宿”,写花影像安睡在庭院中一样,“滋”,写苔藓在滋

长蔓延。

D.尾联点明志向,将要归隐与鸾鹤为伴,“亦”字是说要学王昌龄隐逸,实际可能是劝

他坚持归隐的初衷。

16.“隐处唯孤云”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孤云独去闲”中的“孤云”,表达了不同的

孤独之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 1 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含意却

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诗人以否定权贵来表达自己郁愤情绪的诗句是:“ ________,

________”。

( 3)水的壮阔激荡人心,这种景象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________,

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同食物相关,__(1)__的表达有很多,比如“化悲愤为食量”“别难过,没有一顿

美食解决不了的伤心,实在不行就两顿”等等,这暗示着食物与情绪之间有着紧密关

系。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既说明了食物作为生存之本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食物与

人们的生活__(2)__。我们是否可以__(3)__地大量进食或依赖控制进食来安抚情绪?

科学告诉我们:不可以。

情绪大多来自日常生活中,人或物对于个体的某种深刻的内在情绪体验,比如抑

郁体验、焦虑体验等。以此为例,抑郁多为当下的困扰,内心感觉无法摆脱或无力处

理;焦虑多见对未来的无措,内心紧张,__(4)__。类似的情绪体验都是我们对生活失

去了掌控感或安全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迫切要找到一个能被控制的内容,去

抵消或释放,让自己快速离开失控的体验,内心回归到稳定状态。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进食来调节情绪?其一,食物拥有便捷、易得的特点,具有便

利性;其二,食物带有养育、滋养的“母亲”般的属性,具有习惯和依赖性。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

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化悲愤为食量”

B.“别难过,没有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伤心,实在不行就两顿”

C.常言道,“民以食为天”

D.食物带有养育、滋养的“母亲”般的属性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中国核电的发展史印证了一句话:“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

生。”掌握核心技术,为什么“自己干”如此重要?__(1)__。就像体育运动技能必须

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工业技术能力也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实践才能被掌握。

由此也就解释了一个现象;从美、法等发达国家引进核电站的发展中国家很多,

为什么只有中国成功实现了消化吸收,甚至在一些方面还能青出于蓝?不是因为“核

电老师”们偏心,给中国多教了几手,__(2)__。“引进”并不会天然带来“吸收”,就

像有的国家只是引进了产品,不久之后就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

怪圈;有的国家真正引进了技术,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决定二者区别

的,在于本国的积累和内功。国际创新学界用“吸收能力”这个概念来刻画这种区

别:一个组织自主研发的水平,同时也决定了它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

在核电发展上,__(3)__,最终决定了中国拥有超强的“吸收能力”。

21.“消化吸收”本是用于人体肠胃系统的词语,这里用在了核电技术上,它在语境中的

含义是什么?此处用“消化吸收”有什么表达效果?(4 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领域,为我

们的世界带来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真实与虚假的深刻思

考。近日,《韦氏词典》特约编辑皮特索科洛夫斯基发出了深刻的追问:“我们将

2023 年视作真实性遭遇危机的一年。我们能否相信一个学生的论文是他自己写的?我

们有时甚至不相信亲眼所看到或亲耳听到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

2023 年 12 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5 分)

(一)1.C 2.D 3.B

4.富有线条艺术美;崇尚传神写意(主张神重于形);采用散点透视法;平

衡诗书画印要素。(每条 1 分)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

5.我认为增添了整幅画的意趣。乾隆题诗并不突兀,很自然地和王冕诗一起与枝权

相对应,更有助于完善构图的视觉效果。乾隆诗后所用钤章颜色偏淡偏小,王冕诗

后所用钤章偏大偏浓,二者错落有致,稳正平衡,相映成趣。乾隆的诗不仅解释了

王冕绘画技法,且对梅花的冰心清骨持赞赏态度,符合王冕的诗画旨意。乾隆作为

一代明君,给渴望得遇明君一展怀抱的王冕题诗,是一种美好回应。(每点 2 分,任意

2 点即可)

我认为破坏了画面的和谐。从构图的整体视觉效果看,乾隆题诗改变了原画的构

图,导致上密下疏.打破了原画面的平衡。画面上已经有了钤章,再加上乾隆诗后所

钤章,造成重复.破坏了艺术家的匠心追求。王冕的诗句抒发了绝意功名利禄的、保

清高品格的意图,乾隆作为一代君主,在上面题诗,和画作展现的清高品格不符。(每

点 2 分,任意 2 点即可)

8.金龄子的回忆,引出交亲和陈捷的故事。父亲淮生的回忆,重点写无名高地那

个生死之夜,表现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伯格上校的回忆,从另一个角度表

现志愿军战士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多角度回忆和感受,增加了战争的残酷

性和真实性,丰富读者战争感受,避免叙述单调。(点,每点 2 分:第点 3

分,增强、丰富、避免,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9.代表时间推进,结构小说情节。小说把战争时间浓缩在一个晚上,用小时、用分

钟展开,现场感强,使叙事具有张力。传达心理期望,丰富志愿军战士的群体形

象,在死神随时可能降临的每时每刻,战士们的挣扎、幻想、绝望不断呈现,最终壮

烈牺牲。(或者:希望这个夜晚快点过去,希望这场战争早点结束。)是战争的节

点,渲染出悲壮的场景。伯格上校听到怀表的声音,暗示了志愿军战士的牺牲,战士

们用生命完成任务,战争格局开始转折,细节真实,让人震撼。

(每点 2 分,要点 1 分,分析 1 分;三点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二、(35 分)

(一)10.B D F 11.B

12.A(“因在书中大肆张扬祖先的过错和污点”错误。是北人诬陷崔浩。)

13.(1)我们进去拜见皇上,我自会引导你该做些什么。一旦(如果)皇上有什么问

话,你只管按照我的话去回答。

得分点:至尊、脱、但,每点 1 分,句意 1 分。

(2)我真诚接受殿下您使我再生的大恩,如果违背自己的良心得以幸免,这不是我所

愿意做的。

得分点:荷、再造、违心苟免,每点 1 分,句意 1 分。

14.辜负圣恩,多私欲不廉洁,做事凭喜好不公平正直,这是崔浩的责任和错误。

从实书写皇帝的言行,谈论国家行政的得失,这是史官的职责所在,不是大罪过。

评分标准:第一点 1 分,第二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