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3-12-22·23页·2.2 M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 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并在答题纸规定位置贴条

形码。

2.本试卷满分 100 分,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为第 1

页至第 4 页,第卷为第 5 页至第 8 页。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 0.5mm 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

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说明

( )

A. 土地兼并日渐普遍 B.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C. 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D. 变法改革成果显著

2. 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杨雄

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

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 战争频发改变社会价值取向 B. 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C. 尚武和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 D. 军功爵制得到百姓普遍接受

3. 唐德宗时,宰相杨炎主持财政改革,将租庸调改为两税法。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纳税人家庭资产的

第1页/共8页

多寡为征税依据,改变了过去按纳税人家庭人丁数平摊赋税的办法。这一改革旨在( )

A. 完善税收制度 B. 放松民间控制

C. 推动商业发展 D. 增加财政收入

4. 明初,设通政司负责拆分、整理、通交各类奏章,使奏章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但在明代中后

期,重臣权宦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反映了( )

A. 中央权力机构间毫无制衡 B. 权臣宦官专权威胁皇权专制

C. 专制主义冲击了官僚体制 D. 中央集权制度弊端日渐显现

5. 下表为 1885~1892 年田赋、原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总额

田赋 厘金 关税

年份 (千

(%) (%) (%)

两)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清廷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B. 小农经济的 日益解体

C. 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D. 经济市场化逐渐提高

6.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派总统府秘书长呈递大清太后一封国书,祝贺其诞辰,中华民国官员也前

往贺寿。袁世凯正式就任总统时,大清也以皇帝名义祝贺中华民国国运昌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 民国雏造,政府同意清帝维持原有尊号与皇室运作

B. 此事纯属虚构,因大清已被推翻,并无皇帝或太后

C. 袁世凯假借溥仪名义祝贺自己就任,为称帝作准备

D. 保皇派与中华民国官员相联络,企图拥立溥仪复辟

7. 荣德生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

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

第2页/共8页

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 西方列强对日绥靖政策 B. 民族资本家的救亡意识

C. 声讨国民政府无能卖国 D. 提议建立权力制衡体制

8. 下表为 1937、1942 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占工厂总数 占工业资本总 占工人总数

年份

比例 额比例 比例

1937

16% 4.4% 7.3%

1942

58% 78% 49%

该表所示国民政府旨在( )

A. 调整工业结构 B. 赢得抗战胜利 C. 巩固官僚资本 D. 积蓄剿共力量

9.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 公私 个体手

全民 集体 私营

代 合营 工业

始 41.5 3.2 4 30.7 20.6

束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反映的是( )

A.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B. 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C.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 D. 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

10. 公元前 2 千纪后,古阿卡德语是阿卡德王国的 通用语言,后在两河流域南部和北部演化出巴比伦语和

亚述语两种方言,也曾被埃及王庭使用,作为整个中东地区的国际性通用语言。这反映了( )

A. 文化:交融 B. 王国:兴盛 C. 人口:迁徙 D. 文明:多元

11. 以下是两则古代法律形成的资料:

第3页/共8页

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汉谟拉

比法典》,是汉谟拉比在位期间所制定的法律条

资料

文集,包含了各种法律规定和制度,涉及民

事、商业、家庭、犯罪等方面,成为古巴比伦

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经过平民长期抗争,罗马

元老院接受公民大会决议,整理罗马法律,刻

资料

在铜板上,公诸社会,是为《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以明文规范,保护公民的私有

财产和相关权利,也限制贵族的若干权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两者的共同特色,乃是法律的成文化与透明化

B. 两者皆是因为平民的抗争,而导致法律的改革

C. 《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最早的成文法典

D. 罗马的法律改革,推动了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12. 学者主张:国家、民族、语言与文化应该互为一体,国家是民族的本体,每个民族都受到召唤,建立

国家。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 公元前 27 年建立的罗马帝国 B. 公元 16 世纪后的奥斯曼帝国

C. 十五世纪百年战争时的法国 D. 十九世纪后半期统一的德国

13. 1600 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到亚洲从事贸易。该公司从英国带出大量金银,进口东印度香料,但

进口的香料仅部分在国内出售,大部分转口到欧洲。这种做法受到国内舆论批评,认为该公司输出金银,

仅从事海外奢侈品转口贸易,却不输出本国工业制品,无助于国内就业,更造成国家贵金属的流失。这种

舆论缘于( )

A. 自由主义 B. 重商主义 C. 民族主义 D. 帝国主义

14. 综合如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 1770 约 17901793 约 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第4页/共8页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 年为 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5. 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政治形势图,由此可见( )

A. 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B. 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

C. 战后民族国家纷纷建立 D. 欧洲均势局面得以实现

第卷(非选择题,共 55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4 小题,共 55 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的婚姻观

材料一二

第5页/共8页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影响宋代婚姻观念的因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并说明。

17. 下面为学术论文《论清末新政中的 制度变革》的部分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绪论

一、概念界定

1.清末新政:……

2.制度变革: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制度的改进和创新。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的重要前

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竟又上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前,国内研究清末新政的学术成果较少,制度变革的专门研究更少。李剑农的《中国

近百年政治史》等对清末新政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持否定态度。90 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逐

渐形成热潮。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清末官报汇编》等,收录了不少与晚清制度变革有关的档案资料;

相关研究逐渐由宏观转入专题,如罗志田的《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等。国外研究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如巴斯蒂的《20 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改革》等。

正文

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

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

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钦定大清商律》,1904 年 1 月

《大清现行刑律》,1910 年

第6页/共8页

《大清民律草案》,1911 年 8 月

《商会简明章程》,1902 年 7 月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904 年

《清政府议设商部谕》,1904 年 8 月

《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章程》,1902 年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上谕》,1905 年

《女子小学堂章程》,1907 年

(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清末新政:……”中省略的内容。

(2)说明这篇论文的作者整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必要性。

(3)依据“参考文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文”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记忆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

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

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

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

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

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

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等著作

结合材料,以“国家记忆——60 年代的国防科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

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身与外部世界

观点一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

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观点二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 1500 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

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

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 1800 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

第7页/共8页

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

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任何事物的 发展都是一个自身与外部世界相互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 15—19 世纪欧洲崛起的史

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第8页/共8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 2024 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并在答题纸规定位置贴条

形码。

2.本试卷满分 100 分,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为第 1

页至第 4 页,第卷为第 5 页至第 8 页。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 0.5mm 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

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说明

( )

A. 土地兼并日渐普遍 B.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C. 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D. 变法改革成果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表明,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化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

记载开始出现,B 项正确;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的前提,至于土地兼并现象是否普遍,材料无法判断,排

除 A 项;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尚未掌握政权,排除 C 项;材料不涉及变法,无法得知效果如何,排除 D

第1页/共 15页

项。故选 B 项。

2. 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杨雄

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

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 战争频发改变社会价值取向 B. 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C. 尚武和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 D. 军功爵制得到百姓普遍接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人名“以武字、勇字命名……以霸字、雄字

命名……以胜字、广字命名的……以兴字、奋字命名……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可知,秦汉

时期取名出现了以武、勇、霸、雄、胜、广、兴、奋等字和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来命名的新取

向,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这种命名取向体现了积极进取、崇尚

武力以巩固政权的时代精神,C 项正确;据人名“以武字、勇字命名……以霸字、雄字命名……以胜字、

广字命名的……以兴字、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不能体现战争频发,并且这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

固时期,战争不频繁,排除 A 项;材料陈述社会呈现出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没有提及其他思想,

无法体现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排除 B 项;汉朝并未采取军功爵制,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 唐德宗时,宰相杨炎主持财政改革,将租庸调改为两税法。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纳税人家庭资产的

多寡为征税依据,改变了过去按纳税人家庭人丁数平摊赋税的办法。这一改革旨在( )

A. 完善税收制度 B. 放松民间控制

C. 推动商业发展 D. 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以纳税人家庭资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改变了过去按纳税人家庭人丁

数平摊赋税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难以维持,租庸调也无

法很好的实行,影响到政府税收,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实行了税制改革,改革后,两税法以资产多寡

为征税依据,增加了税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 项正确;A 项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 A 项;两税

法后,政府放松了民间控制,但这是影响,不是政府改革目的,排除 B 项;税收改革目的与商业发展无

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 明初,设通政司负责拆分、整理、通交各类奏章,使奏章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但在明代中后

第2页/共 15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