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九师联盟高三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2024-01-02·8页·867.3 K

高三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

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纲要》上、《纲要》下、选必1第1—3 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计 4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上海中西书局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收录了《尹至》《尹诰》《程寤》等9 篇简文。通过

与流传下来的《尚书》比较可知,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是一部伪书,这也印证了自北宋以来,许多学

者对《尚书》的怀疑和否定是正确的。这一结论表明( )

A.历史研究方式决定历史结论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就越复杂

C.历史研究需多类型史料互补D.历史研究应注重史料多源互证

2.有学者说:“战国七雄疆域已经连成一片,关防已经得到重视,人口已经‘编户’‘著地’,国君已经‘自主

自决’(上无须拥戴周王,外没有强权干预),律令体系逐渐成形,官僚机构也略具规模。”于是,“天下”一词

的使用频度大大增加。该学者意在说明,战国时期( )

A.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B.社会转型的特征日益明显

C.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D.民族间文化认同逐步形成

3.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不考虑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非农产业的产量应当按照一个固定的“斜率”(即增速)

增长(曲线1)。汉代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下,收入的增加速度应当与农业的投资回报率按照一个固定的

“斜率”增长(曲线2)。这就决定了汉代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只能支撑A 点以下阴影部分的非农产业产量(如

下图所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汉代( )

A.践行了重农抑商政策B.国家分裂势力加剧

C.赋税制度进一步优化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4.晋朝的司马氏在追溯家世时称:“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梁书元帝本纪》载,徐陵于

邺奉表曰:“臣闻封唐有圣,还承帝喾之家……岂得掩显姓于轩辕,非才子于颛顼?莫不时因多难,俱继神宗

者也。”祖冲之上表曰:“而黄帝以来,世代所用,凡十一历。”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5.宋太宗在读《道德经》后表示:“朕每读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尝不三复以为规戒。

王者虽以武功克敌,终须以文德致治。”王安石变法时,保甲法、将兵法等军政改革均在中书发动,尽管遭到

枢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由此可知,宋朝( )

A.实行军政与民政分治政策B.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

C.推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D.儒道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

6.下图是 1690~1695 年间康熙青花仕女荷兰纹章瓮,口沿是典型康熙时期的仕女图,中心绘制纹章。纹章瓷

最早定制者来自葡萄牙和西班牙,而整个 18 世纪英国的纹章瓷数量远远高于欧洲其他国家,不仅有私人定制,

还有为城市公司、行会等机构定制的,涉及晋升官阶、封敕爵位、喜结连理等重要事项。这可用于说明( )

A.外国商品在内地的流通范围扩大B.纹章瓷是多元文明交流的见证

C.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清朝实行“一口通商”对外政策

7.下表为 18401894 年中国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表。据此可知,当时买办的投资( )

项目 投资额(千两) 占总数(%)

交存外商企业保证金 100000 50.0

附股于外商企业 12000 6.0

投资城市房地产 30000 15.0

投资商业、银钱业 53000 26.5

投资近代工业、航运业 5000 2.5

合计 200000 100.0

A.体现了中国经济的殖民地化B.强化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客观上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D.解决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

8.清末新政期间,曾经使疆吏、枢臣、朝官、亲贵、缙绅、武将和众多附着于科举制度的士人合为一体的那

些东西,日趋分崩离析。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

胥于是乎在。”这可用于说明( )

A.学习西方已成为社会共识B.辛亥革命爆发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C.民众民权意识的充分觉醒D.新政使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动

9.1926年 12 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徐谦在庐山会议上表态:“农运积极进行,以为解决土地之张本。”1927

年4 月,徐谦参与修改《对农民宣言》,再次重申坚决扶助农工运动。1927年5 月,他却支持国民政府通过制

裁工农运动保护剥削阶级的各种办法。徐谦对待工农运动态度的变化( )

A.缓和了国共两党间的关系B.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开展

C.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D.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两面性

10.2021 年,我国外交部长王毅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中国外交根植于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积淀……对待朋友,

我们有好客之道;对待伙伴,我们有合作之道;对待恶人,我们也有斗争之道。面对危害世界的强权霸凌,我

们更需要主持公道”。这表明( )

A.中国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B.中国大国外交的自信担当

C.国际形势对中国十分不利D.睦邻友好是中国外交宗旨

11.下图体现了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历史文化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认同

D.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12.16 世纪,法国作家拉伯雷提倡“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的教育观,提出书本是知识的来源,观察、谈话、

游戏、游学、参观、旅行等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期,欧洲新兴市民阶级摒弃了中世纪对《圣经》单

调的研习,新开设了读写算术、逻辑学、哲学以及音乐、体育等课程。这说明( )

A.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被摧毁B.普通民众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C.经济发展助推民族观念形成D.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教育的世俗化

13.19 世纪以来,法国高利贷资本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19 世纪中叶成立的几家大银行,主要从

事利息优厚的国债和证券交易,以及对外贷款等信贷投机活动。1869 年,巴黎的交易所拥有 307 种有价证券,

总数达 330 亿法郎,几乎超过当时法国工业总产值的两倍。这一状况使法国( )

A.国内新技术投入相对不足B.实现了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C.生产资本集中并走向垄断D.资本输出成为主要侵略手段

14.美国文官制度不仅没有长期延续下来的官僚政治传统,而且由于大洋所造成的隔绝性,由于无限的西部边

疆亟待开发的广阔资源以及急剧膨胀的人口,使美国在政府管理事务中必然要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即“提

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

知,美国文官制度( )

A.忽视了官员道德素质B.适应了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C.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5.十月革命后,苏俄(联)构建社会的意图主要包括:“必须与农民和睦相处”“全力争取改变我们同资本主

义国家的关系,力争从战争关系变为和平的和贸易的关系,争取持久的国际和平”“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

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苏俄(联)这些意图及其指导下的实践( )

A.缓和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反映了无产阶级力量不足

C.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D.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 小题,第 16题 14 分,第 17题 12 分,第 18题 14 分,第 19题 15

分,共 55 分。)

16.[中国古代大一统](14 分)

材料一回顾从秦汉到近代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包含汉族和其他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其

最基本的条件就在于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自周初提出“敬德保民”或“敬天保民”

的思想,之后发展为“民本”“重民”思想,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纵观思想文化史,兼综融合是其重要精

神和传统。这样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想、信念、道德,以高度的凝聚力、坚

强的意志力和巨大的协同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

历史进步性,也体现了思想文化对大一统社会的作用力。

——摘编自丁德科《略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

材料二《大清一统志》初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历经多次编修。康熙皇帝在给编修人员的谕旨中

强调,要做到“厄塞山川,风土人物,指掌可治,画地成图”,“以永我国家无疆之历服,有攸赖焉”。乾隆皇

帝诏令纂修的“皇朝三通”,即《清文缺通考》《清通典》《清通志》,一改“三通”以《禹贡》九州为纲的地理

撰述格局,转而以当时的行政区划为编次,旨在展现清前期“非禹迹所能限”的辽阔疆域和“圣朝无外之治”。

雍正皇帝认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早在《大清律例》制定之前,清王朝就将所行律令“颁行

天下”,令外藩蒙古以及新归附的各地区民众晓谕遵行。全国大致统一后,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对边疆地区和

民族地区的治理,施以教化,树之风声,“俾荒服之人,咸昭法守,斯尤大同之郅治”。

——摘编自娄梦然《清前期“大一统”的多重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大一统”的内涵及维护“大一统”的主要举措。(6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及实践的认识。(2 分)

17.[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与思考](12 分)

材料近代中国,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为改变民族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

地探寻救亡图存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

轮番出台。及至中华民国成立,资产阶级政党蜂起,但没有一个是真正的革命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如

同一幅壮阔恢宏的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也是一部理论探索史,更是一部自

身建设史。百年来,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也是党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以维护党的政治纲领、

政治路线,达到政治目标、完成政治使命的过程。党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与探索、社

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发展与曲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与转向以及新时代的成熟与强化四个历史阶段,

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摘编自刘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发展,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发展历程特征的论题,并运用

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所拟论题角度不得与材料中的角度重复,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8.[现代中国经济](14 分)

材料一

随着农村改革向全省推进,安徽农村经济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到底是什么

样的?其道路如何走?既然改革能在农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那么城市为什么不能进行改革?一

度时期,包字进城,一包就灵,在城市中普遍推广。自从农民有了多余农产品,自主交换也随之而来。1979

年国家首先松动了农产品的价格管制,大幅度地提高了 18 种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幅度达 22.1%。1983

年国家规定农民完成粮食收购任务后可多渠道经营,价格由双方议定,也即市场价格。自此展开了粮食价格的

双轨制。我国劳动力开始向非产业转移,谋求创业,一大批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接着是成亿计的劳动力外出进

城打工,这些都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由此而出现,前后达 30 年之久,至今还没有结束。

——摘编自孙自铎《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贡献》

材料二

邓小平 1992 年春天的南方谈话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改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社会主义

成为一种“弹性的解释体系”,是与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承认收入差异性以及更重视价格配置资源作用的市

场经济体制相联系。这些观念对于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和 1999 年宪法的修改都具有先导意义。40年

来,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的以制度的局部创新和地域的局部开放为突破口的改革模式,在旧有的传统体制

尚未彻底消失的前提下进行新体制的尝试。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渐进性变迁和激进性变迁相融合的特征。中国

的总体经济改革总体上无疑是渐进式的,具有试错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

——摘编自王曙光《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所作出的贡献。(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78 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完善过程遵循的内在逻辑。(4

分)

(3)如果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至少列出两种。(4 分)

19.[近代以来西方历史文明发展观](15 分)

材料一

“文明”最初指对知识进步、技术进步、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朦胧憧憬。1756 年,伏尔泰的《风

俗论》被视为世界文化史或文明史的开山之作。伏尔泰主张放弃以往历史中对偶然事件的叙述,而保留其中描

写风俗习惯的材料,从而把杂乱无章的东西构成整幅连贯清晰的图画,并“力图从这些事件中整理出人类精神

的历史”。在伏尔泰看来,人类精神的历史展现了从蒙昧到启蒙即文明的发展过程,所有民族概莫例外。为此,

他不仅叙述了欧洲史,还叙述了中国、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亚洲民族的历史,其文化史或文明史具有了前所

未有的世界视野。伏尔泰借自然规律论证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大海不可能覆盖于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

斯山之上,那样的看法是同万有引力和流体静力学定律相抵触的”。

材料二

施宾格勒在 19181922 年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中认为,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过8 种高级文化,即埃及

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伊斯兰文化、墨西哥文化、西方文化。

尽管作为有机体的文化具有差异性,但它们的发展却又遵循有机体的普遍规律。每个文化的历史都要经历前文

化时期、文化早期、文化晚期和文明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要经历一千年左右的漫长岁月。布罗代尔

放弃已有的理论模式和欧洲史局限,全面考察和比较了 15~18 世纪的世界历史,他在“绪论”中说:“我立足

于长时段,根据过去和现在的辩证关系,从时间上进行比较,这种方法从未使我失望。我还从地域上进行尽可

能的比较,因为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我把自己的研究扩展到全世界,使之‘世界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浩《西方文明史比较中研究范式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历史观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明史研究范式的看法。(6 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 考查历史素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清华简”,我们不仅看到了真正古文《尚书》的原

貌,还可为多年来古文《尚书》真伪之争画上圆满句号。这就说明历史研究应注重史料多源互证,故D 项正

确。A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所述并非强调历史研究的复杂性,故排除B 项;材料强调历史研究应

注重史料多源互证,而非强调历史研究需多类型史料互补,故排除C 项。

2.B 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若从传统国家的一般构成要

素(疆域、人口、官僚等)来衡量,似乎堪称完备。同时,列国逐步肯定自己的“主权”的过程,不仅是“列

国自身”、同时也是整个“周天下”地理空间、政治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致密化过程,这说明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的特征日益明显,故B 项正确。“已经消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 项;材料没有强调政治制度变化与

经济交流之间的关联,故排除C 项;战国时期虽然出现了“多族群”的特点,但材料并不能体现文化认同的

逐步形成,故排除D 项。

3.A 考查汉朝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整个社会

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业,主要由农业产量决定收入水平。收入以及由其决定的需求的增速低于供给的增加速度,

决定了汉代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只能支撑A 点以下阴影部分的非农产业产量,这就为汉代社会二、三产业的

规模设定了宏观上的上限,因为市场的需求主要由相关产品的消费能力决定,而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汉

朝践行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分裂势力加剧,故排除B 项;汉朝赋税制度

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且这与材料不符,故排除C 项;按常理,“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二、三产

业的投资回报率是超过农业的,故排除D 项。

4.C 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华夏认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黄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象征符

号之一,魏晋南北朝诸多政权还有民间士人均认为继承了炎黄以降的华夏正统,这反映出当时华夏认同观念得

到发展,而非儒学思想占主导地位,故C 项正确,排除A 项。统治者素养提高及国家统一趋势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故排除B、D 两项。

5.C 考查宋朝的治国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统治者看来,兵家是“不祥之器”,非不得

已不可用兵。“文德致治”才是最终的目标。因此,“武功”手段也只能服从“文德”的需要。而王安石变法中

枢密院虽抵制变法,但变法并未停止,这均体现出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故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

是王安石变法期间,枢密院虽然抵制变法,但变法并未停止,不涉及军政与民政分治,故排除A 项;材料体

现出枢密院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但不等于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故排除B 项;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故排除。

6.B 考查清朝对外贸易和交流。纹章瓷是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种,不同于一般的外销瓷,

它的背后可以反映出定制者的身份、地位,乃至于通过纹章瓷的研究可以窥探 17~18 世纪英国等欧洲国家的

社会风貌。从图中纹章瓷的造型可以得出,该纹章瓷是多元文明交流的见证,故B 项正确。材料所述为中国

瓷器外销欧洲,而非外国商品在内地的流通范围扩大,故排除A 项;C 项表述过于夸大,故排除;1757 年,

乾隆降旨开始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而材料中的纹章瓷是 1690~1695 年间康熙青花仕女荷兰纹章瓮,故排除D

项。

7.C 考查近代中国经济。买办通过对外贸易或直接投资近代工业,一定程度上促进近代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

发展和民族资本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客观上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C 项正确。中国近代经济带有半殖民地

的性质而非殖民地化,故排除A 项;材料所述为买办资本,且B 项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近代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下不可能解决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故排除D 项。

8.B 考查清末新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效西法以除旧布新,把那一代中国人拖入了一

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变动。在新政实行的地方,为君权垫底的基石先被撞碎,随后产生的是一个个分异的利益群

体。与上层建筑层层坍塌相对应,是下层社会日积日深的愤怒和新知识群体越来越急切地呼应革命,旧时的社

会因此而进入解体之中。于是,武昌城里的炮声传来,历时二百七十余年的王朝便在很短的时间里一块一块地

四散坍落了,故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爆发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故B 项正确。A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动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 项。

9.D 考查大革命时期的“三大政策”与国共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大革命时期,徐谦对“三

大政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认同到背离、放弃的变化,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革命性与保守性(反动性),故

D 项正确。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共走向对峙,故排

除A 项;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革命以失败告终,故排除B 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发生变化,

故排除C 项。

10.B 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外交部长王毅的话体现了中国国力的提升增强

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担当与风骨,中国外交承担着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开展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和平

的重要职责,故B 项正确。中国是全球治理变革的参与者而非主导者,故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国

际形势,故排除C 项;我国外交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故排除D 项。

11.A 考查古代世界文明交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和中亚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扮演

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

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见,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各地区的文明不断交流

并相互影响,故A 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2.D 考查文艺复兴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由于文艺复兴的兴起和人文主义思想的

传播,社会较为重视教育的发展。开设文法学校有利于学者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时可以打破基督教会神学一

统天下、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写作和算术课程有利于为商业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使商业朝着专业化方向发

展,这些都说明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教育的世俗化趋向,故D 项正确。A 项说法过于绝对,基督教会的神权

统治并没有被摧毁,故排除;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教育的世俗化,并不能说明普通民众的政治经济

地位得到提高,故排除B 项;材料反映了欧洲教育的世俗化,欧洲民族观念的形成是在 15 世纪前后,故排除

C 项。

13.A 考查法国工业革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中叶,法国银行的主业是从事国债和证券

交易等投机活动,占用大量的资金,而非将资金投资到工业生产中,这影响了法国国内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故A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法国工业化发展受到的影响,而非实现跨越式发展,故排除B 项;C 项所述现象

出现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排除;法国工业革命滞后,且材料体现的是法国工业化

发展的情况,没有涉及对殖民地的侵略及侵略手段,故排除D 项。

14.B 考查近代美国的文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了一种适合美国联邦

政府和美国政治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考试制度,即文官制度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故B 项正确。强调专才的优

厚待遇未必就会忽视官员道德品质,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A 项;材料只涉及了专才可以获得优厚

的报酬,未体现文官制度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和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故排除C、D 两项。

15.D 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巩固苏维

埃政权成为重中之重。从材料可以看出,苏俄这一时期构建社会的意图体现了明显的妥协色彩,结合新经济政

策、和平外交思想及统一战线等方面可判断,这些思想及实践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D 项正确。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一战,引起了协约国的强烈不满,故排除A 项;苏俄的无产阶级力量

是强大的,否则也无法巩固新政权,故排除B 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是斯大林及其斯大林模式,故排

除C 项。

16.(1)主要因素: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不断加

强;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发展。(6 分,任答三点即可)(2)内涵:增进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实现辽阔

疆域的统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加强治理上的统一。(2 分,任答两点即可)主要举措:收复台湾;

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及台湾府等。(4 分,任答两点即可)(3)认识:“大一统”

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

础。(2 分,言之成理即可)

17.【评分标准】

(1)论题:(2 分)

没有论题或不是从材料中得出的论题不得分。

根据材料,概括提出的论题合适准确者得2 分,余者酌情给分。

(2)阐述:(10 分)

能准确全面论证观点,至少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论据者得8 分,余者酌情给分。

论证充分、逻辑清楚、文字通顺,得2 分,但全题不得超过 12 分。

(3)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答案仅供评分及答题参考。

论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 分)

阐述: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无数先驱用生命、热

血为谋求中华民族复兴进行了不屈不挠地求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

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终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国情出发,把握历史发展之规律,先后进

行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

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并通过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8 分)

综上所述,一百多年来,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

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和现实表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和

人民的选择,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分)

18.(1)贡献: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动摇了原有的经济体制;价格和流通领域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

定了基础;劳动力等要素的解放为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可能。(6 分)

(2)内在逻辑:政策推动实践验证制度(法律)巩固理论创新。(4 分)

(3)史料种类:口述史料;书籍档案资料;影像资料。(4 分,任答两点即可)

19.(1)特点:注重研究人类文明的共同性。(3 分)原因:人文思想的影响(本质、价值目标、思维方式);

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进步;启蒙思想家个人的探索,启蒙运

动的推动等。(6 分,任答三点即可)

(2)看法:文明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推动世界文明

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开创新的发展模式;坚持和

平发展的道路,始终把和平共处和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多边主义,

反对零和博弈,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 分,言之成理即可)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