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缙云教育联盟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检测(一模)(CEE-01)-语文试题+答案

2024-01-18·12页·1.1 M

2024CEE-01

语文

重 庆 缙 云 教 育 联 盟

2024 年高考第一次诊断检测

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宝级文物。在

这幅近 12 米的长卷中,王希孟主要运用了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以细腻的工笔勾勒出连绵起伏

的群山、烟波浩渺的江海、点缀其间的村舍、江中独钓的渔翁和挺拔秀丽的松竹。

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场视听盛宴掀起了文化自信的国潮热,

引发了一轮对“青绿腰”的模仿热,影响力覆盖全民。《只此青绿》打破了赏画的平面视角,用多维的

舞蹈语言和舞台空间让《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活”了起来。青绿女子刚柔并济,舞姿翩跹,曼妙的“青

绿腰”将古典式的奇幻美学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获得了私享画作的沉浸感。这独特的沉浸式“赏画”

方式重塑了当代观众对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体验,这“复活的艺术品”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时空穿梭机,让

观众穿越时空与画家王希孟对话,走进王希孟的心路历程,走进北宋工匠艺人们的生活。这种赏画经

验的革新,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一直以来,守正与创新都是古典题材舞蹈创作者们的共识。“守正”体现在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上。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了丰沛源泉。而“创新”则是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舞蹈

技巧等舞蹈要素的“文化性”上进行的想象和开发。《只此青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做出了

一次成功探索。

思考大众对“青绿腰”动作的模仿热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大众对传统文化表达喜爱和

认同的质朴方式。他们通过对“险峰”动作形态的模仿,再现了自己心中对于“气韵山河”的想象和价值

认同。单从舞蹈动作层面来看,“青绿腰”并不属于舞蹈中的典型技巧动作,但它却能够成为一种符号,

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进入大众的认知。究其原因,无外乎其隐含的精神气质具有当代价值,它以当代

审美激活了大家心底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讲述的一个缩影。

不只是舞蹈,近年来,“国潮”涌动、“国风”劲刮。国漫、国货、国艺、国乐和国学,正在以肉眼

可见的速度崛起,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国潮作为表达自我情怀和文化态度的新形式。《西游记之

大圣归来》《长安三万里》,“国风动画”点燃激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文字气

韵生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示华夏独特时间观,“燕山雪花大如席”以浪漫想

象穿越时空,徐徐打开的“中国门”迎纳四海宾朋……国风国潮牵动的,不仅是器物、人物和故事,更

是审美、情感和认同;它所体现的,不仅是赓续文脉、续写辉煌的文化自觉,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2024CEE-01-YW

(摘编自刘亚《“青绿腰”出图与古典题材舞蹈的创新性表达》,有删改)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

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

格。”中华文明能够历经五千多年历史变迁而长盛不衰,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得益于薪火相传、继往开

来,也得益于接受挑战、革故鼎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是对中华民族创新进取精神的精准把

握,也是对文化建设方法论的深刻阐释。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做到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尊古意味着承古启今。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不是那种割

断历史与传统的无根基创新,而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实践,把握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深厚底蕴,在尊重

传统基础上的革新、创造。在守护中华民族正气的同时,不断砥砺前行;在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同时,不忘开拓创新。一方面“守正”前行,一方面“尊古”创新,一体两面,并行不悖。

创新是一种进取精神。从《诗经大雅》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礼记大学》的“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从孔子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到《周易》的“穷则变,变则通,通

则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变革思想和蓬勃的创造活力,一脉相承又不拘定法的创

新进取精神深深内嵌于中华儿女的基因,塑造着一代代中国人。

创新还是一种务实行动。“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羲和号”

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慧眼号”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载人飞行任

务顺利完成……辉煌的科技成就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创新的生动体现。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勇敢气概和精神正气,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密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更需要我们赓续中华文脉,把握创新这一中华文明的内生动

力,应历史之变、解时代之问,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强劲动力。

(摘编自 2023.10.3《光明日报》《在实践中把握“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青绿腰”成为带有传统文化印记的符号,使得它隐含的精神气质具有了当代价值。

B.《只此青绿》对舞蹈要素的“文化性”进行开发,成功探索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C.《只此青绿》以独特的沉浸式“赏画”方式,让观众穿越时空与画家王希孟对话。

D.国风国潮彰显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国潮作为表达自我情怀和文化态度的新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华文明能够历经五千多年历史变迁而长盛不衰,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原因是守正和创新。

B.中华文明的创新是不能割断历史与传统的有根基的创新,是在尊古基础上的革新与创造。

C.“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不断更新自己,提高自己,说明中华儿女有创新基因。

D.材料二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创新是一种务实行动”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西药结合研究,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

B.基层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探索经验,蹬出新路。

C.袁隆平通过无数次的试验,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

D.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首版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

4.请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 2024CEE-01-YW

5.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子曰诗云”取得成功的原因。(4 分)

2023 年 7 月,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一个 H5 小游戏——“子曰诗云”。游戏以唐诗宋词为蓝本,配

以泼墨山水的中国画风,通过移动有部首偏旁的方块拼出汉字,将其连成一句完整的古诗就能“过关”。

游戏画面精美,寓教于乐,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笔下的山水之间。从目前的热度来看,“子曰诗云”受

到了绝大部分用户的肯定。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玛丝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

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升

堂!”那三个衣领绣花的人又登上高台,又是肃静,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

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

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只是陪审员的宣誓和庭长对陪审员的一番交代免掉了)。

今天审理的是一个撬镇窃盗案。被告由两个手握拔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孩

子,生得瘦伶伶的,两肩很窄,脸色灰白,脱了血色,身上穿着灰色长囚衣。他独自一个人坐在被告

席上,皱起眉头瞧着走进法庭的人。这个孩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扭开一个堆房的锁,从那里偷出几条旧

的粗地毯,一共价值三卢布六十七戈比。根据起诉书上的说法,这个孩子同肩上扛着粗地毯的伙伴正

在走路,却被一个警察拦住。这个孩子和他的同伙就立刻认罪,于是双双关进了监牢。这个孩子的伙

伴是钳工,已经在监狱里死掉,现在只剩下孩子一人受审。那几条旧的粗地毯放在物证桌上。

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罪证,有证人,有证人的宣誓,有审问,有鉴

定人,有追根究底的盘问,总之各种花样无不齐备。充当证人的警察每逢庭长、公诉人、辩护人问他

话,总是有气无力地回答几个字:“是,老爷,”或者“我不知道,老爷”然后又是“是,老爷”……不过,

尽管他表现出士兵的愚鲁和死板,人们还是可以看出他怜惜那个孩子,不乐意讲他逮捕孩子的情形。

另一个证人是失主,年老的房产主,那几条粗地毯就是他的。他分明是肝火旺的人,法庭上问他

承认不承认那些粗地毯是他的,他很不高兴地承认说是他的。可是等到副检察官开始问他打算拿那些

粗地毯做什么用,他是不是很需要那些东西,他就冒火了,回答说:

“滚他娘的吧,这些粗地毯。我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要是我早知道它们会惹出这么多的麻烦,那

我非但不会找它们,反而情愿倒贴一张红票子,哪怕倒贴两张也成,免得让人家硬拉到这儿来受审。

光是坐马车我就差不多花掉五个卢布了。况且我的身体也不好。我有疝气病,还有风湿病。”

证人们是这样说的。至于被告本人,对所有的罪行一概招认,像被捉住的小野兽那样茫然失措地

四下里张望,用时断时续的声调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出来。

案子是清楚的,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耸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

上钩的问题。

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发生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因为这个缘

故那个孩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

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公正无私的角色,向陪审员详细解释和开导一些他们本来就知道,而且

也不可能不知道的事情。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大家就又去抽烟,民事执行吏就

又吆喝一声:“升堂!”两个宪兵就又坐在那里,握着拔出来的军刀吓唬犯人,同时竭力不让自己打盹。

从这个案子的审讯可以了解到这个孩子原本由他父亲送到一个卷烟厂里去做学徒,在那里过了五

年。今年厂主和工人们发生纠纷以后,他被厂主辞退,始终没有找到工作。他在小饭铺里碰见那个跟

他一样的钳工,比他失业更早。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从那儿随手拿走了一些东西。

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 2024CEE-01-YW

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钳工在候审期间死掉了。现在这个孩子就作为社会

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

“要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那也跟昨天那个女犯人倒不相上下,”聂赫留朵夫听着法庭上人们所说

的话,暗自想道,“他们危险,那么我们就不危险?……我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浪荡的人,骗子,所

有我们这班人,凡是知道我的底细的人,不但不藐视我,反而尊敬我。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

险?”

“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这个孩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蛋,而是极其平常的人。这是大家都看得出

来的。他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也无非是因为他处在会产生这种人的条件之下罢了。因此,看来

事情很清楚:为了不要再有这样的孩子,就得努力消除造成这种不幸的人的条件才对。”

“可我们是怎么办的呢?我们把他关进监牢里,使他处在十分闲散的条件下,或者要他从事于对健

康极其有害而且无意义的劳动,让他交结那些跟他同样软弱而且在生活里迷失方向的人,然后由国库

出钱把他同最腐败的人混杂在一起从莫斯科省流放到伊尔库茨克省去。”

“我们非但不去做任何事情来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反而一味鼓励那些制造这种人的机构……”

“是啊,当初他家里穷得把他从乡村送到城里来。自从他像个小野兽似的在城里住下,过学徒的生

活,剃光了头发为以免生虱子,而且给师傅们跑街买东西的时候起,有心怜悯他的人却始终一个也没

出现过。刚好相反,自从他在城里住下以后,他从师傅和同事口里听到的,抑无非是‘谁会骗人,谁会

喝酒,谁会骂人,谁会打架,谁会放荡’之类的话。”

“到后来,对健康有害的工作、酗酒、放荡等,害得他生了病,戕害了他的身心,他就糊里糊涂,

昏头昏脑,像在梦中那样,毫无目的地在城里流浪,一时莽撞,钻进人家的一个堆房,从那儿拿走了

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这班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的人,非但不

去努力消除那些伤害这个孩子落到目前这个地步的原因,却要惩罚这个孩子。”

聂赫留朵夫专心思考这些事,已经不再听庭上的审问。在他脑子里展开的这些思想使得他自己也

心惊胆战。他暗自惊讶,不明白他以前怎么会没有看清楚这种事,为什么别人也没有看出来。

(节选自《复活》,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出版,有删节)

文本二

无论什么样的读者,他们对小说那样的大部头作品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得通过这一途径来实现:

识别作品中那些重复出现的现象,并进而理解由这些现象衍生的意义。

从细小处着眼,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成分的重复:词、修辞格、外形或内在情态的描绘;以隐喻的

方式出现的隐蔽的重复则显得更为精妙。从大处看,事件或场景在文本中被复制着,由一个情节或人

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的另一处重复出现。最后,作者在一部小说中可以重复他其它小说中的动机、

主题、人物或事件。

(节选自《小说与重复》,有删节,作者:J希利斯米勒)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运用了容貌、服饰、神态等肖像描写和比喻的手法,以形传神,生动地刻画了那个孩子的

形象。

B.作者列出粗地毯具体价格,意在说明孩子与伙伴虽然是他们随手拿走的粗地毯,但确实构成了

犯罪。但这两人最后却一人死亡、一人面临“最重的惩罚”,则突出了惩罚的不合理。

C.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内容,一方面让读者明白孩子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的原因,也

为聂赫留朵夫情感上复活做铺垫,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D.小说描述那个孩子是“极其平常的人”,除了说明孩子不是“危险人物”外,还有深层的含意:这

个孩子的遭遇在当时的社会,太常见、太普遍了。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复活》后文说,一般所谓的刑事犯的遭遇“还能多多少少见到一点依照法律办事的影子”,可

见庭长,检察官们审讯这个孩子、玛丝洛娃等的刑事案件是依照法律办案的。

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8 页 2024CEE-01-YW

B.托尔斯泰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和分析,展现人物心灵变化的过程,评论家称其为“心灵辩证

法”,文本一中对孩子和聂赫留朵夫都有这样的心理描写与分析。

C.文本一作者借聂赫留朵夫的思考,探讨“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的问题,表现了作者改革社会

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D.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卫科波菲尔》也采

用了同样的人称和视角。

8.鲜明的对比往往具有讽刺意味,这也是《复活》突出的艺术特点,请从对比角度赏析文本一的讽刺

艺术。(6 分)

9.文本一中多处出现“重复(或相似)”,请结合文本二,从语言、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中选择一

个角度,分析这些“重复”的作用。(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

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

文法,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

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

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天子既数征匈奴有功,黯之言益不用。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益贵,

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

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

有间黯罢,上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

(司马迁《史记汲黯传》)

材料二

汲黯进积薪之言,武帝为之默然,是必有所中矣。已而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

甚。”太史氏推原其故,谓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果足以知黯之心乎?

天子招文学儒者,告廷臣以所欲为,则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谓公孙弘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谓张汤深文巧诋,陷人于罪,

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谁实为知黯者?必信褊心之言,此与儿童之见何异?淮南谋反,独惮黯好

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卒以不敢。若黯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帝自为太子时固已惮其严矣。即位既久,大将军青侍中,帝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或时不冠。

至黯见,不冠不见也。尝坐武帐不冠黯奏事避而使人可之。为中大夫,固以切谏不得久留,出守东海,

大治。帝闻而召之,列于九卿。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杂著》)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 2024CEE-01-YW

尝坐 A 武 B 帐 C 不 D 冠 E 黯 F 奏 G 事 H 避 I 而 J 使 K 人 L 可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附,指亲附、结交,与“齐人勿附于秦”的“附”意思相同。

B.非,指没有,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非”意思相同。

C.望,指怨恨、责怪,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望”意思不同。

D.取容,指曲从、迎合他人,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摧眉折腰”意思相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汲黯不太讲究礼数,常当面顶撞人,朝堂之上也直言进谏,招来其他臣子忌恨,其实他对自身

修养不懈怠,品行正直高洁。

B.对汲黯的积薪之喻引发汉武帝不满一事,司马迁认为汲黯心胸狭窄语含抱怨,陆九渊则认为汲

黯仗义执言,说中武帝短处。

C.在汉武帝大怒罢朝,群臣指责汲黯的情况下,汲黯始终坚守臣子的辅弼之责并慷慨陈词,陆九

渊为他不被人理解感到遗憾。

D.因为汲黯总是耿直上言,坚守气节大义,并且难以被不正当手段诱惑,淮南王谋反时最忌恨汲

黯,但最终也不敢杀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4 分)

(2)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4 分)

14.汉武帝认为汲黯“无学”,陆九渊则说“吾必谓之学矣”。二者对汲黯作出不同评价的理由分别是什

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病马【注】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泰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一首“咏物诗”,本诗表现了诗人的“爱物之心”;又以独特视角,用第二人称抒情达意,将

马人格化,生动而有情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交代了马与自己患难相依的关系,也写

出了其老病的状态。

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8 页 2024CEE-01-YW

C.颈联写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

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

16.如同闻一多借“红烛”来写自己,杜甫所写的“病马”也实为诗人自己。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病马”

与诗人的相似之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书愤》中“ , ”两句,陆游在今夕对比中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悲愤。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通过“ , ”两句来写周文王和孔子,表明古代伟大作品往

往是圣贤在困顿中奋发努力写就的。

(3)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抓住了日将出时色彩的瞬间变化,静动有序,堪称“有

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在人们入睡之后,清醒时占主导地位的高频脑电波—贝塔波逐渐被名为德尔塔波的低频脑电波所

取代。睡眠最深、最有助于恢复精力的阶段是慢波睡眠,此阶段德尔塔波所占比例最高。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想要维持好这个阶段的睡眠,那么最好不要 因为它们会扰乱深度睡眠期

间的脑电活动,降低睡眠质量。研究人员将受试者随机分组,一部分维持一周的高脂高糖饮食,另一

部分维持一周的低脂低糖饮食。前者菜单包括麦片、比萨、巧克力等,后者则摄入不加糖的什锦早餐、

三文鱼和蔬菜等。 ,但两组摄入的热量相当。一周后,参与者戴着脑电图帽在实验室睡了一晚,

以记录脑电活动。脑电图记录显示,高脂高糖饮食组睡眠期间德尔塔波减少、贝塔波增加,这扰乱了

慢波睡眠。

研究人员认为, ,可能是因为糖和脂肪激活了大脑通路,增加了人们清醒的感觉。自然状态

下,慢波睡眠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因此,老年人保持饮食健康以防止睡眠质量不再进一步下降尤

为重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3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仅靠政府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从而在根源上控制不良信息

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8 页 2024CEE-01-YW

的传播,________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网民对信息理解、认识、批判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决定着网

络舆论氛围的和谐、有序。因此,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是________。( )一是将媒介素养教育

纳入教育体系,提高青少年的信息认知能力、鉴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________网络谣

言和非理性言论;二是对媒介素养知识进行普及和传播,可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对一般网

民进行显性或隐性的媒介素养教育;三是培养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引导网民在网络

上________,同时监督其他网民。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营造 重中之重 辨认 以身作则

B.营造 当务之急 辨别 严以律己

C.创造 当务之急 辨认 严以律己

D.创造 重中之重 辨别 以身作则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 分)

22.在上文的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德国传播学家诺尔诺依曼曾提过“沉默螺旋”的大众传播概念: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处于少数或

容易被批驳时,会选择沉默来防止被孤立,沉默的一方会使另一方的声音不断地扩大,循环往复,一

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变得越来越沉默。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8 页 2024CEE-01-YW

2024CEE-01

语文

重 庆 缙 云 教 育 联 盟

2024 年高考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6 7 10

选项 A C D B C CEH

题号 11 12 15 20

选项 B D C B

1.A.“‘青绿腰’成为带有传统文化印记的符号,使得它……”因果倒置,因为“青绿腰”隐含的精神气质

具有当代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讲述的一个缩影,所以它能够成为带有传统文化印记的符号。

2.C.“说明中华儿女有创新基因”曲解文意,原文为“ 一脉相承又不拘定法的创新进取精神深深内嵌于

中华儿女的基因”,意思是创新进取精神内嵌于中华儿女的基因,而非“中华儿女有创新基因”。

3.D.“发布指南”只是一个瞬时行为,不属于探究钻研,务实行动。

4.首先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引出文章观点:中华文明长盛不衰,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得益于守正创

新;其次分别阐释了“守正”和“创新”的特点;然后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着重论述了“创

新是一种进取精神”和“创新还是一种务实行动”两个分论点;最后重申观点。

5.内容深刻,传承文化。“子曰诗云”小游戏是以唐诗宋词为蓝本设计内容的。承古启今,创新形

式。“子曰诗云”小游戏符合时代快节奏的特点,以游戏的形式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守正创新,贴

合审美。“子曰诗云”小游戏的中国画风给玩家带来诗情画意的极致体验,创新的传统文化获得了大众

的喜爱和认同。

6.B.“意在说明孩子与伙伴虽然是他们随手拿走的粗地毯,但确实构成了犯罪”错误,作者列出粗地毯

具体价格,意在说明孩子与伙伴偷盗的物品价值不大。

7.A.“依照法律办案”错误。全文描述无罪的孩子在接受审讯、受最重的惩罚,有罪的聂赫留朵夫逍遥

法外、坐在陪审团席上审判他人,讽刺了司法黑暗、社会不公、审判荒唐的现实,强化了检察官和庭

长的虚伪、丑陋嘴脸。B.“文本一中对孩子和聂赫留朵夫都有这样的心理描写与分析”错误。聂赫留朵

夫有详细心理描写,孩子没有。D.“第一人称、有限视角”错误。作者叙述事件时运用了内心独白、对

话等手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没有运用第一人称,而且运用的是“全

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2024CEE-01-YW

知视角”。故选 C。

8.对比一:案件简单明了,但审讯程序繁琐。讽刺审讯的荒唐可笑。对比二:两位证人都没有证

明判孩子有罪,但副检察官却执意判“最重的惩罚”。讽刺检察官一类人物为显示自己的权力而为所欲

为,冷酷、残忍。对比三:无罪的孩子在接受审讯、受最重的惩罚,有罪的聂赫留朵夫逍遥法外、

坐在陪审团席上审判他人。讽刺司法黑暗、社会不公、审判荒唐。对比四:孩子弱小、无助、老实,

但副检察官却认为犯人“狡猾”,是“社会必须与之隔离的危险人物”。讽刺副检察官们的愚蠢、自大。

9.语言:(1)开篇十个“又”(“又是”)重复,说明所谓的案件审讯,其实不过是一种机械形式,没有多

少人真正关心案子的本身,突出了作者对俄国司法制度的批判。(2)四个“跟昨天一样”(“像昨天一样”)

重复,前两个突出了所谓的审讯每天都在这样发生着,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后两个强化了副检察

官和庭长的虚伪、丑陋嘴脸。(3)作者重复七个“有”,列出“有”的内容,既是对一个简单明了案件却

有如此繁琐“花样”的讽刺,也表现了案件审讯程序与形式虽齐备,但无人关心案件真相。

人物:玛丝洛娃身世悲惨、无辜被害,因审讯疏忽被判重刑;男孩身世可怜、本性善良,偷了“几条谁

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却要“受到最重的惩罚”,这两个形象有重合之处。这样既加深了人物及遭遇的可信

度,又说明这种不公现象的普遍性。

情节:孩子偷粗地毯被抓的过程在选文一共出现三次,让读者对案件始末及孩子经历有一个全面、客

观的了解,从而使读者对案件有一个客观的评判。

主题:玛丝洛娃命案、男孩偷盗案审讯对象相类,审讯人员相同,审讯讯程序如昨,说明了马斯洛娃

遭遇的社会普遍性,深化了玛丝洛娃遭遇的悲剧意义,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10.句意:汉武帝曾经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当时没戴帽子,汲黯前来奏事,武帝躲入后帐,派人

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尝坐武帐”,是“尝坐(于)武帐”的省略,“武帐”是“坐”的后置状语,故

其后断开,即 C 处断;“不冠”,主语省略,指汉武帝没戴帽子,其后应断开,即 E 处断;“黯奏事”,

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即 H 处断。综上,CEH 处断。

11.A.正确。句意: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齐国不依附秦国。B.“意思相同”错误。责难诋毁。/违背。

句意:汲黯又责难诋毁公孙弘、张汤。/不符合礼教的话不能看,不符合礼教的东西不能听。C.正确。

怨恨、责怪。/希望。句意:不可能没有一点儿怨言。/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D.正确。句意:

认为公孙弘等人内怀诡诈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谀主上取得欢心。/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

12.D.“淮南王谋反时最忌恨汲黯,但最终也不敢杀他”错误。从原文“淮南谋反,独惮黯好直谏,守节

死义,难惑以非,卒以不敢”来看,文中是说淮南王谋反,只忌惮汲黯的直言进谏,坚守节操,为正义

而死,很难用不正当的事情诱惑他。“最终也不敢杀他”曲解文意。

语文答案 第 2 页 共 4 页 2024CEE-01-YW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