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
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 4700 年的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篓、篮、簸箕等竹编用具,饰有人字纹、梅花眼、菱
形格等花纹。这体现了( )
A. 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C. 生产劳动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 社会分工与权力斗争的复杂
2. 汉景帝封第八子彭祖为赵王。赵王立国六十余年,国相二千石(中央属官)无能满二年,辄以罪去,以故
二千石莫敢治,而赵王擅权。这( )
A.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 B. 说明推恩令的成效有限
C. 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D. 体现了礼法并施的迫切
3. 北魏民歌《李波小妹歌》传唱甚广:“李波小妹字雍容,赛(撩起)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
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诗歌中的李波所率宗族强盛,大量收容因抗租拒税逃亡的百姓,并武力对抗官
军剿捕。据此可知当时北魏( )
A. 门阀士族威胁统治 B. 国家财政危机严重
C. 存在一定社会危机 D. 女性政治地位提升
4. 唐朝永徽年间,使臣多依赖天山廊道将关于大食征服中亚等信息带至朝廷,使朝廷得以及时调整西天山
的防御战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西域( )
A. 与中亚地区互动较频繁 B. 成为感知外界的信息廊道
第1页/共6页
C. 经贸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 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入侵
5. 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十组雕像,如佛前求
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这反映出( )
A. 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 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
C. 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D.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6. 明清时期,佛山制陶行会明确规定:凡入行者,需履行严格手续,按照行规缴纳一定的入行费;各自生
产本行产品,不能混淆越界;各行有其各自产品的成型手段和煅烧规律,且每个行会有详尽的计件或定额
工资条款。据此可知,佛山( )
A. 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B. 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C. 陶瓷经营规范化发展 D. 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7. 1898 年,举人裘延梁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指出“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裘延梁
意在( )
A. 废除八股取士 B. 寻求救国之道
C. 发起文学革命 D. 支持反清革命
8. 以下对图表数据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主要西方国家在华银行设立情况统计表(单位:家)
期间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美国 日本
1894 年前 16 2 4 - - 2
1895—1913
5 15 11 15 5 33
年
1914—1930 11 13 - - 40 103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 B. 西方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C. 外国资本完全掌控中国金融 D. 日俄战争影响俄国在华势力
9. 1927至 1936 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共成立 60 多家金融机构,如福建省蛟洋农民银行、江西
省东古平民银行、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等。这些机构的设置( )
A. 得益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B. 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C. 统一了根据地货币形态 D. 促进革命根据地建设
10. 下图是创作于 1955 年的年画,其反映的制度( )
第2页/共6页
A. 体现了爱国统一战线 B. 推动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C. 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 D. 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1. 考古学家在西亚黎巴嫩毕布鲁斯废墟发掘中发现了很多带有古埃及国王名字的物品。黎巴嫩盛产的雪
松木经常被古埃及用于建造棺木、神社和船。这反映出( )
A. 古代文明的多元一体特性 B. 农耕文明具备扩张性
C. 区域性交流推动文明进步 D. 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
12. 中世纪后期,商人、手工匠、市民的子弟全都需要识字,接受教育。因此,城市学校传授的主要是谋
生和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城市教育( )
A. 加速庄园经济的崩溃 B. 加强国王权力
C. 有利于文艺复兴产生 D. 提升教皇权威
13. 15 世纪以后,德意志地区的工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工商业中心一般都分布在边远地区,与外界
联系较多,而与内部联系较少。这一状况( )
A. 推动了德意志的 统一 B. 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
C. 促使德意志宗教改革 D. 阻碍了德意志对外经济往来
14. 从 17至 18 世纪中期,英国的专利发明项目增长近8 倍,以至于当时有人评论说:“几乎每一个制造
商都有自己的新发明,几乎每天都有在别人发明创造的基础上的新改进”。这说明英国( )
A. 生产技术不断革新 B. 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
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15. 1919 年英法主导下的巴黎和会决定由反俄的东欧国家组成封锁线,将俄国封锁起来。此举的主要意图
是( )
A. 确保欧洲大陆均势 B. 扼杀俄国新生政权
C. 瓜分俄国的殖民地 D. 构建战后国际秩序
16. 某中学学生收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数据(见表)。该数据
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
第3页/共6页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1950年 12.2% 23.2% 50.7%
农业
1990年 2.8% 5.1% 7.2%
1950年 34.7% 42. 2% 22.2%
工业
1990年 25.8% 40. 5% 33.6%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A. 产业结构的失衡 B. 福利国家的建立
C. 工业农业的衰退 D. 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52分。
17.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 出处
史料 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 唐《御史台精舍碑》
一 国,黄金界道。 (701 年)
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
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
史料 《旧唐书》卷《王方庆
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
二 传》
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
荣。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
史料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
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
三 荐属吏状》(792 年)
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
第4页/共6页
其才。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
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
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
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
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
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
因。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
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
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思,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
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实现立宪政体的“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什么,为此,他做了哪些努力?
(2)结合史实,简述你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 涨落相继出现”的理解。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
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 内涵
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
国家统一
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标。
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是 2000 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
第5页/共6页
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郡县体制 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昧地追
因俗而治
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
——摘编自部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
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甘地谴责西方文明使印度贫困不堪,极力反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极力倡导和崇尚印度古老的
文明。他认为印度文明包括农民耕地的犁、手工业者纺织的手纺车和印度教哲学。他主张“回到纺车
去”,恢复以手工纺织业为代表的农村小工业和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最终实现经济
自主。
——摘编自戴家墨、尚劝余《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 印度独立后,为恢复生产,尼赫鲁不触动现有私人企业并将公共投资集中于私人经济以外的
经济部门,建立新国营经济。尼赫鲁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全面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施计划经济。只
有通过迅速工业化,才能发展资源以确保国家的真正独立自主。他主张应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保护民族工
业,减少印度对外部的依赖。
——摘编自齐玮《尼赫鲁经济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和尼赫鲁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甘地或尼赫鲁其中一者的经济思想作合理的历史解释。
第6页/共6页
2023~2024 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一)
高三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
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 4700 年的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篓、篮、簸箕等竹编用具,饰有人字纹、梅花眼、菱
形格等花纹。这体现了( )
A. 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C. 生产劳动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 社会分工与权力斗争的复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公元前 2700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篓、篮、簸箕属于生产工具,上面饰有人字纹、梅花眼、菱
形格等花纹,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反映了生产劳动与艺术审美的结合,C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历史的传
承,无法得出“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的结论,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排除B 项;材料没有提及到权力斗争,无法得出“社会分工与权力斗争的复杂”的结论,排除D 项。故选
C 项。
2. 汉景帝封第八子彭祖为赵王。赵王立国六十余年,国相二千石(中央属官)无能满二年,辄以罪去,以故
二千石莫敢治,而赵王擅权。这( )
A.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 B. 说明推恩令的成效有限
C. 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D. 体现了礼法并施的迫切
第1页/共 14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时空是:汉朝景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国的丞相由中央任命,可以对诸侯王起到一定的
监督和牵制作用,彭祖频频借故惩处丞相,反映出彭祖对中央有离心倾向,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不
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A 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推行推恩令,B 项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 项;材
料没有涉及血缘问题,无法得出“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的结论,排除C 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
权的迫切性,和礼法并施无关,排除D 项。故选A 项。
3. 北魏民歌《李波小妹歌》传唱甚广:“李波小妹字雍容,赛(撩起)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
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诗歌中的李波所率宗族强盛,大量收容因抗租拒税逃亡的百姓,并武力对抗官
军剿捕。据此可知当时北魏( )
A. 门阀士族威胁统治 B. 国家财政危机严重
C. 存在一定社会危机 D. 女性政治地位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李波所率宗族强盛,……大量收容因抗租拒税逃亡的百姓,并武力对
抗官军剿捕”可知李波宗族实力强盛,无视封建社会秩序,直接和政府军队对抗,同时也存在着百姓抗租
拒税而逃亡的现象,反映了北魏存在一定社会危机,C 项正确;门阀士族威胁统治只是其中一项,概括不
完整,同时还存在着百姓抗租拒税而逃亡的现象,排除A 项;材料未提及国家税收入不敷出,无法反映国
家财政危机严重,排除B 项;材料未提及女性的政治权力,无法得知女性政治地位提升,排除D 项。故选
C 项。
4. 唐朝永徽年间,使臣多依赖天山廊道将关于大食征服中亚等信息带至朝廷,使朝廷得以及时调整西天山
的防御战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西域( )
A. 与中亚地区互动较频繁 B. 成为感知外界的 信息廊道
C. 经贸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 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入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唐朝永徽年间(中国)。根据材料“使臣多依赖天山廊道将关于大食征服中亚等信息带至朝廷”可知
天山廊道是中亚信息传入朝廷重要通道,成为感知外界的信息廊道,B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和中亚地区
第2页/共 14页
互动频率,无法从材料看出和中亚地区互动较频繁,且互动属于双向行为,材料不涉及互动,排除A 项;
材料中没有提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无法得出“经贸往来促进民族交融”的结论,排除C 项;材料只是
提及朝廷得以及时调整西天山的防御战线,但并未提及其中的客观效果,无法得出“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
入侵”的结论,排除D 项。故选B 项。
5. 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十组雕像,如佛前求
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这反映出( )
A. 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 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
C. 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D.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唐宋时期(中国)。结合题干图片内容可知,是将佛教内容与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进行了结合,即自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就开启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进程,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D 项正确;材料
“三教并行”现象出现于唐朝时期,题干中还有两宋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项;材料强调儒学
与佛教的“融合”而非“争鸣”,排除B 项;题干内容属于佛教文化借助儒家思想来更好地适应中国传统
文化,而不是儒学借助佛教的内容,排除C 项。故选D 项。
6. 明清时期,佛山制陶行会明确规定:凡入行者,需履行严格手续,按照行规缴纳一定的入行费;各自生
产本行产品,不能混淆越界;各行有其各自产品的成型手段和煅烧规律,且每个行会有详尽的计件或定额
工资条款。据此可知,佛山( )
A. 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B. 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C. 陶瓷经营规范化发展 D. 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明清
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凡入行者,需履行严格手续”“各自生产本行产品,不能混淆越界”“各行有
其各自产品的成型手段和煅烧规律”可知当时佛山陶瓷行业入会有严格要求,陶瓷生产流程和技术有严格
规定,反映了陶瓷经营规范化发展,C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有别于传统的经营方式,无法体现出现了
新的经营方式,排除A 项;材料中未提及商人群体,无法体现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排除B 项;材料
中瓷器生产经营是商业的发展,无法体现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D 项。故选C 项。
7. 1898 年,举人裘延梁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指出“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裘延梁
意在( )
第3页/共 14页
A. 废除八股取士 B. 寻求救国之道
C. 发起文学革命 D. 支持反清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1898 年(中国)。据题意可知,裘廷梁认为文言文太兴盛会导致实学被废弃,白话文推行后实学才会
兴盛,主张通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说明裘延梁意在发起文学革命,C 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八股取士内
容,无法得知裘延梁意在废除八股取士,排除A 项;材料重点在于强调白话文对于维新运动推动的重要
性,并非探讨救国的方法,排除B 项;材料中没有裘延梁反清革命的信息,排除D 项。故选C 项。
8. 以下对图表数据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主要西方国家在华银行设立情况统计表(单位:家)
期间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美国 日本
1894 年前 16 2 4 - - 2
1895—1913
5 15 11 15 5 33
年
1914—1930 11 13 - - 40 103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 B. 西方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C. 外国资本完全掌控中国金融 D. 日俄战争影响俄国在华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
是:1894-1930 年(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在 1894 年之前列强在华银行有 24 家,到 1930 年有 167
家,银行的数量增多反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加剧,A 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西方国家在华银行设立数
量情况,无法反映各国资本情况,无法得出“西方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结论,排除B 项;外国资本
完全掌控中国金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项;日俄战争的时间是 1904 年,材料中 1904 年没有明显的转
折,所以不能得出“日俄战争影响俄国在华势力”的结论,排除D 项。故选A 项。
9. 1927至 1936 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共成立 60 多家金融机构,如福建省蛟洋农民银行、江西
省东古平民银行、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等。这些机构的设置( )
第4页/共 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