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四校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情调研-语文试题+答案

2024-02-29·20页·1.2 M

2023—2024 学年春学期期初学调研试卷

高三语文

命题人: 复核人: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来自过去的恐惧

[英]约翰斯皮克曼翻译:张丽娜

我的一位周姓朋友的妻子周太太特别害怕蜘蛛。每次看见蜘蛛,她都几近歇斯底

里的边缘,直到周先生捉到蜘蛛并将它驱逐出公寓。然而细究起来,这种恐惧的产生并

没有特别的理由。她自己这样描述道:“我想这种恐惧来自我的 DNA,可能我的祖母经历

过与蜘蛛有关的恐怖事情,然后她将这个遗传给了我。”

这解释很有意思,不过,恐怕绝大多数生物学家会对这个所谓“祖母遗传”的解

释不屑一顾,因为这与分子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背道而驰。中心法则,是指由 DNA 编码

的遗传信息转录传递给 RNA,再从 RNA 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

程。这一信息流是严格的单向传递。DNA 的序列可能发生改变(突变),但这是随机的。

因此,周太太对蜘蛛的恐惧遗传自害怕蜘蛛的祖母,这一解释是站不住脚的。迄今为

止,人们尚未发现任何机制能实现非随机性的 DNA 编码突变。

早在 18 世纪有人提出一个观点——后天获得性状遗传,即人们可能会遗传祖先们

在生活过程中受环境影响而后天获得的性状。此观点得到法国著名博物学家让一巴蒂斯

特拉马克的推崇,因此也被称为“拉马克主义”。这一观点在 19 世纪极为流行,甚至

达尔文也赞同该观点。然而,随着人们对遗传机制的逐渐认识,发现遗传信息是按照

DNA—RNA—蛋白质进行传递的,很显然后天获得的性状是不可能遗传的。也有大量证据

表明这类遗传不会发生。比如,如果某个人在车祸中不幸失去一条腿,他之后生的孩子

不会生来就少一条腿。后天获得的性状(一条腿缺失)不会反向将信息传递到 DNA 继而

影响该个体的后代。

第1 页,共 10页

可能有人会反驳,上述获得性状没有得到遗传是因为其不具有选择优势。拉马克

主义认为获得性状特指有益的性状。如果一个人在车祸中失去一条腿,他的后代出生时

也少一条腿没有任何益处。20 世纪 20 年代,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实验来验证大鼠是不是能

获得具有选择优势的性状。其中最著名的一系列实验来自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威廉

姆麦克杜格尔。麦克杜格尔训练了一批大鼠,然后让其繁育后代,再训练它们的后代

并让其继续繁育,这一过程持续了 32 代,用了整整 15 年的时间。他发现,接受训练的

大鼠的后代学习相同任务的速度比亲代更快,并且随着代数的增加,学习速度越来越

快。而且,令人诧异的是,未接受训练的对照组大鼠的学习能力也逐代增强!因此,拉

马克主义和获得性状遗传也不成立,这些结果倒是支持了后来出现的中心法则。

基于上述背景,《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了一些让人震惊的发

现。两位来自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凯丽雷斯勒和布里安迪亚斯研究苯

乙酮对小鼠的影响。这种化学物质具有一种特别的气味。他们将雄性小鼠暴露于苯乙酮

的气味下,同时对小鼠施以少量但疼痛的电击。小鼠很快就将气味和疼痛联系起来。最

后,仅仅是苯乙酮的气味就足以使其战栗。令人吃惊的是,雷斯勒和迪亚斯的实验中受

训练小鼠的后代也出现了同样的恐惧特征。当苯乙酮的气味飘到它们的笼子里时,它们

居然因恐惧而战栗。

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同时也引出大量的问题。特别是这种遗传的机制是什么?怎

么可能以如此戏剧性的形式打破中心法则?研究者发现,因训练导致害怕这种气味的小

鼠的大脑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与气味感知系统有关。让人费解的是,这一性状为什么会

遗传给后代?这一信息怎么可能反向传给 DNA?

文章作者认为,真正受到影响的可能是 DNA 上与某个特定基因是否转录有关的

“记号”。这些“记号”可能通过 DNA 甲基化产生,即增加一个甲基到胞嘧啶或腺嘌呤

上。一个特定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可能代表了该基因转录的重要性或优先级,胞嘧啶甲基

化的增加会降低基因表达。关键在于这一信息可以在不改变 DNA 序列的前提下传递到 DNA

上。雷斯勒和迪亚斯发现,苯乙酮敏感小鼠的精子里,苯乙酮气味受体基因上具有比对

照组显著减少的甲基化记号。可能,这些甲基化记号的减少暗示该基因在发育过程中需

要大量转录。

但是这个解释还有很多问题。或许周太太是对的。可能她的祖母确实经历过与蜘

蛛有关的恐怖的事,而这现在被记录在她的 DNA里——或者更准确地说,大概是甲基化

在她的 DNA 上产生了这个效果。他们的子女也会怀有同样的恐惧吗?这还不知道,但是

第2 页,共 10页

研究者们正在试图弄清对苯乙酮的恐惧会在小鼠中保持多少代。我们真的可能是来自过

去的一团恐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没有特别的理由”这句话耐人寻味,指周太太害怕蜘蛛可能跟遗传因素有关。

B.“反向”在文中指后天获得的性状只能保留在本人的基因里,无法传递给下一代。

C.“戏剧性”在文中指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很意外,像戏剧情节那样出人意料。

D.“试图弄清”在文中指研究者们对于小鼠对苯乙酮的恐惧会持续多少代还没有结论。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写周太太看见蜘蛛的反应,使读者产生好奇,引人入胜,进而提出一个科学

论题,避免了科普文的枯燥乏味。

B.生物后天获得的一些性状,比如爱吃辣椒或失去某个部位,一般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但是这种观点现在受到挑战。

C.麦克杜格尔的实验中,接受训练和未接受训练的大鼠的学习能力都逐代增强,这说明

人为的训练并没有引起明显差别。

D.小鼠闻到苯乙酮的气味就会恐惧,这种恐惧甚至遗传给了后代,是因为这些小鼠的基

因里有较少的甲基化记号。

3.结合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后天获得性状遗传”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研究者在瑞典的一个小村里发现,那些祖父辈经历过饥荒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普遍比那些祖父辈没有经历过饥荒的人低。

B.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荷兰出现大面积饥荒,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母亲生出的孩子更容

易出现肥胖和其他代谢紊乱疾病,这一患病风险延续到了他们的后代。

C.现代社会许多人从未见过野生的蛇或毒蜘蛛,但对蛇和蜘蛛恐惧仍是一种普遍现象,

一些科学家认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害怕这些危险动物。

D.后天的生活习惯、环境等多方面条件都可以对人类的基因产生迅速而直接的遗传影

响,比如,一个家庭都爱吃咸的,那么这个家族患高血压的比例会很高。

4.文中的“中心法则”和“拉马克主义”得出的遗传结论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4 分)

5.文章结尾既说“或许周太太是对的”,又怀疑说“他们的子女也会怀有同样的恐惧

第3 页,共 10页

吗?”。这样说自相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院

付秀莹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

我一直没有想过。当然,也许某一天,我想了,可是没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问了大

人,但一定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歪着头,发了一会呆,很快就忘记了。是啊,有

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

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

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

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黄绿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

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

脸,眼巴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大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

子,笑。每年秋天,姥姥总要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

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

姥姥是一个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个美人。端庄的五官,神态安

详,眼睛深处纯净、清澈,也有饱经世事的沧桑。头发向后面拢去,在脑后梳成光滑的

髻。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她一直就是这种发式。姥姥一生,共生养了九个女儿,其中

有三个夭折了,留下六个女儿。我的母亲,是老二。

谁会相信呢,姥姥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嫁给姥爷。并且,一生为他吃苦。说起来,

姥爷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乡间,也算是大户人家。后来,到了姥爷的父亲这一辈,

就败落了。姥爷的母亲,我不大记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她是一个刁钻的婆婆,专门

同儿媳妇过不去。姥爷是家里的独子,幼年丧父。寡母把独子视为己命,视为自己一世

艰辛的见证。儿子是她的私有物,谁都不允许分享,即便是儿媳妇也不行。坚忍强势的

母亲,往往有软弱温绵的儿子。在姥爷身上,有一种典型的纨绔气质。当然,我不是说

姥爷是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以当时的家境,也当不起这个字眼了。我是说,姥爷身

上有一种气质,怎么说,闲散,落拓,乐天,也懦弱,却是温良的。在他母亲面前,他

永远是诺诺的。对姥姥,他却有一种近乎骄横的依赖。里里外外,全凭了姥姥的独力支

第4 页,共 10页

撑。姥爷则从旁冷眼看着,袖着手,偶尔从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花生,嘎巴

嘎巴嚼着,悠闲自在。姥姥日夜辛劳,带着六个女儿,不,是五个——大女儿,也就是

我的大姨,被寄养在姨姥姥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军人,膝下荒凉,就

把我大姨要了过去做女儿。姨姥姥家境殷实,把大姨当作掌上明珠疼爱。虽如此,后

来,大姨成人之后,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甚至,有一回,她来看望姥姥,言语间争

执起来,大姨说:“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欢我,那么多姊妹,单单把我送了人。”姥姥一

时气结,哭了。她从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会这样指责自己。当然,这是多年以

后的事情了。

那时候,我已经在很远的城里读书了。寒假回来,少不得要到旧院看姥姥。我和几

个姨们说话,讲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们,不知道发生

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释然了。孩子们在笑,她张开没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

们都以姥姥的名义聚到旧院,可是,我们却把姥姥忽略了。我们明知道姥姥耳背,她听

不见,我们却还是照常说笑。下午的阳光照过来,温暖,悠长,让人昏昏欲睡。无数的

飞尘在光线里活泼地游动着。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着我们。我们这些儿孙,冷酷,

自私,竟舍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

苍老的脸、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

除在外了。

多年以后,我从北京回到村子,回到旧院,姥姥是越发苍老了。我舅一家(“我

舅”实则是上门女婿五姨夫),早已离开了旧院,他们到新房安居了。旧院,在儿时的

记忆里,宽阔,轩敞,青砖瓦房,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在周围楼房的映

衬下,它却显得那么矮小、狭仄。这是当年那个旧院吗?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

月,我的姨们以及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

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

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悲,都在这里了。

那棵枣树还在。据说,有好几回,我舅要刨掉它,因为它遮住了半间房子,粮食都

不好晒。但都被姥姥劝阻了。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霞,繁华一片,引得蜜蜂

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孙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着他,这是谁家的

孩子?秋天,枣子挂了一树,风一吹,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倒把昏睡的

老猫吓了一跳。醉枣,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

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甘甜,那真是旧院的醉枣才

第5 页,共 10页

有的味道。而今,都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很快就忘记了”与“我忘不了”两者不矛盾,这是不同年龄的“我”对旧

院的真切感受。

B.因为姥姥与姨姥姥姊妹情深,加之姥爷家庭的败落,姥姥就将大姨寄养在姨姥姥家,

这让大姨心怀不满。

C.文章中“老树般的手”“苍老的脸”表现了姥姥饱经沧桑的一生,又表达了“我”对

她依恋难忘的深情。

D.文章不仅写了姥姥,也写了生活在旧院的亲人们的苦乐年华,这丰富了旧院所承载的

意义与内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的叙述是从“我的回忆”展开的,叙写了“我”关于旧院的记忆,展现了独特、

细腻的人生体验。

B.文章用较多篇幅写姥爷的家世和性情,衬托出姥姥一生的坚强与能干,饱含着“我”

对姥姥的同情和敬佩。

C.全文没有用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始终,而是以散点轻描的方式,写了旧院中人物的遭

际及时光的流变。

D.文中通过旧院抒发“我”的情感,如今旧院矮小、狭仄,表达了“我”淡淡的哀愁和

怀抱新的希望。

8.本文有两处写到“枣树”及其相关内容,请分析这两处叙写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4 分)

9.付秀莹在一次采访中谈道:“乡村,是我们的故园,它有着自带的诗性。”本文突出

体现了付秀莹作品的“诗性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

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

第6 页,共 10页

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

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

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

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

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

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

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

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

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

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

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注】秋请:古代诸侯王于秋季朝见天子。践更:受钱代人服役。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

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

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0.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 分)

秦A 制之得B 亦以C 明矣D 继汉E 而帝者F 虽百代G可H 知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成语“系颈牵羊”中的“系”字意思不同。

B.几杖,指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思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博戏,博戏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

棋盘砸死了,这成为吴王意图谋反的诱因。

B.使者被拘留后,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不合礼节,但文帝听了使者解释后未追

第7 页,共 10页

究吴王的过错,且特许吴王不用来朝见。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

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反叛。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他们安分自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 分)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4 分)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4 分)

14.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陆游

听雨

发已成丝齿半摇,灯残香烬夜迢迢。

天河不洗胸中恨,却赖檐头雨滴消。

夜坐听雨

范成大

四檐密密又疏疏,声到蒲团醉梦苏。

恰似秋眠天竺寺,东轩窗外听跳珠。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陆诗以诗人当时的人生状态起笔,范诗则直接描写雨落檐头的画面。

B.两首诗都巧妙运用叠词,产生了绵密悠长而又含蓄蕴藉的审美意蕴。

C.陆诗的语言风格平易浅近,将诗人听雨之时的心绪表现得真切直白。

D.范诗描写在天竺寺酒醒后听到如跳珠般的雨声,以声写形,活泼灵动。

16.两首诗都写“听雨”,但心境却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第8 页,共 10页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急促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否定权贵,又无法改变现实,于是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认为,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论语里仁》中与其意思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是旧媒介的兼容与完善,在当前,新媒介主要指

围绕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应用。当某一媒介的全部或部分功能被其他

媒介兼容时,新旧之别就显现出来。当然,旧媒介______________,例如电影和电视

至今仍然共存。历史地看,每次新技术推动下的媒介革新,______________。当前,

新媒介催生出众多新的文艺形式,还以促进艺术与技术深度交融、促进美学与科学相互

增益的方式,深刻影响文艺生产理论与实践。

新媒介为文艺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手段,为文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作品储

存载体与流布渠道。而从受众的角度来说,新媒介____________。可以说,新媒介既

是文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文艺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托。

18.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4 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10分)

第9 页,共 10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经几百年,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大惑而不得其解。这其实是

有解的,其解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你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

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a)一处一处用木椽夹

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

(b)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

旋律惟妙惟肖地统一(c)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

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

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

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

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d)二愣(e)的民众!那晚

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地痛苦地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

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深深地懂得

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20.文中括号处的标点符号,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5 分)( )

a b c d e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21.文中画框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

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5 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你问一些青年人:距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你父母在工作中有什么烦

恼?你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未必能说得清。这类现象被称为“附近的消

失”。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10 页,共 10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