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答案

2024-03-04·14页·1.2 M

2023—2024 学年度下学期2021级

3 月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秦卓琼 审题人:葛琼妹

考试时间:2024年3月2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

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咠声。一曰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

就叫作“揖”。而“让”字最早书写为“讓”, 古同“攘”,意为谦让。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

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

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

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

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

再行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楫,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古人

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

事尚右”的观念。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 中就有士人相互

作揖的交往礼仪, 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

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

为揖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

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

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宋代王谠《唐语林 补遗四》云:“凡

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揖者,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

有记载。《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晚

辈拜见尊长有“揖而退”“揖而坐”“趋进揖”“揖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

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手势以及

躯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揖拜之礼”自

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

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

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揖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

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握

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 年,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礼》,规定

朋友相见时彼此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揖礼。1949 年建国以后,从官方到民间,“揖礼”

逐渐消失,握手礼取而代之。

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

的接触容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期间。相比之下, “非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

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

1

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统的礼俗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外来

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态度。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

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礼俗

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国家讲究礼制而不至于脱离俗情,

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必先究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

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礼俗融合的社

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社

会教化的重要路径。

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

际传播价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姿势与手势,可参考清代流行的拱手礼甚至进一步

简化,以保留其谦让、友好和尊敬的含义为重。另一方面,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

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

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

(摘编自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揖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揖让之礼是深受古人重视的的传统交往礼仪,尽管其确切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但在周代

已有文献记载。

B. 古代揖礼类型繁多,手势不尽相同,根据场合吉凶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

三揖等形式。

C. 广义揖礼的身体表达并不局限于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的动作,也包括了叉手、拱手、抱拳

等姿势。

D. 传统揖礼在历代政权更迭中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流变,是应被重估价值、合理取舍、着力复

兴的文化资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多种礼仪在历朝历代常常搭配使用,这些搭配丰富着揖礼的运用范畴,深化着揖礼的积极

意义。

B.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礼俗体系受到西方礼俗文化冲击,揖礼逐渐从官方和民间视野中淡出。

C. 近代握手礼与揖拜之礼的斗争,隐含着社会文明场域内“平等观”与皇权等级秩序之间的

较量。

D. 推广揖礼不但要发挥官方引导作用,还应拓宽渠道,鼓励在B 站、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的

创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清代诗人汪缙以诗句“揖让看闾里,诗书慕搢绅 ”表达了他在灾荒凶年后出门见到平民

百姓作揖礼让时的欣慰之情。

B. 林语堂《论握手》一文曾言:“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

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C. 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新春“福”字,

向全球网友作揖拜年。

D. 浙江省衢州市致力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 ”的城市文化IP,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

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

2

4. 论证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虚拟论敌”,在对其驳论的过程中推出相关论点。根据本文的论证

逻辑,对下表中的虚拟论敌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3 分)

虚拟

本文论据 本文分论点

论敌

《唐语林》对宋代流行“祇揖”的记

揖礼在古代也是民间乡里的日常

A 载;《吕氏乡约》对揖礼详细规范的记

礼仪

明太祖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 强化 传统揖礼对尊卑贵贱的区分并不

B

揖礼 显著

手部接触容易传染疾病; 握手礼存在局限性;

C

韩少功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等优点 揖礼相比之下有显著优势

D 赵世瑜教授的言论 礼乐文明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A. 揖礼在古代只用于贵族间交往。 B. 古代政权曾弱化揖礼传统。

C. 握手礼比揖礼更有优越性。 D. 揖礼体现的礼文化在当代已过时。

5. 不同的情境中, 有人作揖向“清芬”,有人相逢“尽”叉手,亦有先生授揖礼。请运用本文观

点,参照示例,简要阐释下列材料中揖礼的意义。(5分)

【示例】材料: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

阐释:李白用“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

材料一: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阐释一:

材料二:2022年6 月,浙江省接待了来自美国、 意大利、 印度等国的“诗画浙江”友好使

者,在参观孔氏南宗家庙时,使者们跟着身着汉服的老师认真学习作揖礼。

阐释二:

(二)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 题。

英珠

葛亮

车入日隆,已是黄昏。我们在一家银器店门口遇见了藏女英珠。她赶着两匹当地的矮马,上

坡的时候,还在马屁股上轻轻推一下。嘴上说,都是我的娃,大的叫银鬃,小的叫鱼肚。

她还告诉我们,去著名的景点大海子,要行经崎岖泥泞的山路,非人力可为,希望我们能租

借她的马。她说完这些,态度羞涩地低头,似乎在提出一桩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同意了。

我们在一幢三层的小楼前停住,山墙刷成了粉白色,上面绘着图案,能辨出日月的形状,还

有的好像是当地的图腾。屋顶上覆着红瓦。门楣上有块木牌,上面镌着汉藏两种文字。

英珠喊了一声,很快走出一个中年女人。招呼我们上去。

英珠说,这是瑞姐,这里的老板娘。

楼里有个小姑娘擦着桌子,嘻笑地说,瑞姐当年是我们日隆的第一美人。

瑞姐撩一下额前的刘海儿,似乎有些享受这评价,然后说,那还不是因为英珠嫁了出去。

说完这句,却都沉默了。

英珠低着头,抬起来看我们,微笑得有些勉强。她轻声说,你们先歇着。就走出去。

3

瑞姐望她走远了,打一下自己的脸颊,说,又多了嘴。

瑞姐看着她走远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转过脸对我说,小弟,你们拿准了要租英珠

的马,可不要再变了啊!听说你们明天要跟团,团里有镇上马队的人,她怕你再被他们说动了。

良心话,英珠收得可真不算贵,就算是帮帮她。

我点了点头。

次日清晨,雪住了。外面粉白阔大的一片,阳光照在上头,有些晃眼。

装备齐整,英珠备鞍。旅伴牵走了银鬃的缰绳,我上马前,鱼肚舔了舔我的手,舌头糙得很,

热烘烘的。

我们从村入了沟,开初都挺兴奋。远山如黛,极目天舒。雪还没化干净,马蹄踏在上头,咯

吱咯吱地乱响,很有点跋涉的意境。

走了十几分钟,山势陡起来,路窄下去。因为雪又化了一些,马走得也有些打滑。

海拔高了,鱼肚呼出的气息结成白雾。英珠从包里掏出一条棉围脖,套在鱼肚颈子上。我看

到,围脖上绣了两个汉字——一个金、一个卢。

我就问英珠字的来由。她一笑,说,金是我的汉姓,我汉名叫金月英。上学时都用这个。

我问,那卢呢。

她没有答我,只是接着说,我们镇上的人多半都有个汉名,在外头做事也方便些。

当雪再次落下的时候,我们正走在林间泥泞的路上,几乎没有知觉。直到天色暗沉下来。英

珠抬头望了望天,说,坏了。

半个小时后,雪在天空中开始打旋,被凛冽的风挟裹着打在我们脸上,我们开始理解了她说

出那两个字的分量。

我们遭遇了山里的雪暴。

雪如此迅速地弥漫开来,铺天盖地,密得令人窒息。英珠使劲地做着手势,示意我们下马。

我们刚想说点什么,被她制止。稍一张口,雪立即混着风灌进了喉咙。

我们把重物都放在马背上,顶风而行,终于在半里外发现一顶帐篷。我想,这或许是登山队

的废弃品,但对我们却好像天赐。

我们掀开门帘,看到里面已有两个人。是一对青年男女,靠坐在一起,神情颓唐。看到我们,

眼神警惕了起来。在我们还在犹豫的时候,男的说,进来吧。

帐篷突然充盈了。当鱼肚探进了头,年轻男人很大声地叫起来,马不能进来。

英珠一愣,几秒钟后,她半站起来,对男的深深鞠一躬。我们听到近乎哀求的声音,先生,

它年岁很小,这么大的风雪。

男人不再说话,将头偏到一边去。

女人开启了陌生人的对话,原来他们是和大部队失散的登山驴友。他们身边摆着专业的登山

设备,这会儿靠在帐篷上,狼狈地滴着水。

应急灯闪了一闪,突然灭了。帐篷里一片漆黑。在这突然的死寂里,我们看不到彼此,但都

听到外面的风越来越大,几乎形成了汹涌的声势。帐篷在这风的撞击下,也越来越剧烈地抖动。

有人啜泣。开始是隐忍而压抑的,渐渐放肆起来。歇斯底里的哭声,在黑暗里令人绝望。

这时候,有另一种声音,响起来。

极细弱的,是一个人在哼唱。

是英珠。

英珠唱起一支歌谣,用藏语。

我们听不懂歌谣的内容,但是辨得出是简单词句的轮回。一遍又一遍。旋律也是简单的,没

4

有高潮,甚至也没有起伏。只是在这帐篷里萦绕,回环,充满。在我们心上触碰一下,又触碰一

下。

我在这歌声里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天已经大亮。看见阳光从帐篷的间隙照射下来,温润清澈。

眼前的人,是英珠,靠在马鞍上,还没有醒。挨着她的鱼肚,老老实实地裹在主人的军大衣

里。

临近中午,我们到达了目的地。看到墨蓝色的大海子,很美。

我们要离开日隆的时候,瑞姐送我们去车站。

问起英珠。瑞姐说,英珠回来就发起了烧,给送到镇上医院去了。唉,这么冷,大衣盖在个

牲畜身上。

瑞姐叹一口气,人都烧糊涂了,只管叫她男人的名字。

我突然想起什么,问道,她男人是姓卢么。

瑞姐愣一下,说,是啊。三年前的事了。两口子本来好好地在外地做生意。她男人说要帮她

家乡办旅游,要实地考察,就跟我们一个后生上了山。那天雪大的。马失了蹄,连人一起滚沟里

了。精精神神的人,说没就没了。那马那会儿才下了驹没多久,驹娃子就是鱼肚。

大约是又过了几年,我偶然从一个民歌歌手那里,问到了当年英珠唱起的那支藏歌。

歌词真的简单,只有四句:

当雄鹰飞过的时候,雪山不再是从前模样,

因为它那翅膀的阴影,曾经抚在了石头的上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多处写到英珠的笑,表现了她虽然遭受命运的打击却依然坚强生活的姿态。

B.小说多以简单直白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叙述语言质朴无华,“远山如黛”等表达富有诗意。

C.老板娘瑞姐不小心说“多了嘴”心怀内疚,所以希望我们通过租马的方式来帮助英珠。

D.镌着汉藏两种文字的木牌、大海子的墨蓝色等细节描写,使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7.对文中“雪暴”情节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雪暴风凛冽雪密集,我们这些平日热爱旅行的人在困境里几近崩溃,与英珠形成鲜明对比。

B.英珠在雪暴时不顾自己安危也要照顾小马鱼肚,主要是因为小马鱼肚年岁小,不容易存活。

C.男人的警惕和不让鱼肚进帐篷让情节起了波澜,但双方矛盾并不激烈,在短暂的冲突后回

归温情。

D.英珠的丈夫因雪暴丧命,作者含蓄地道出苦难的普遍性,再现了苦难世界中人们的真实生

存图景。

8.英珠的故事分别由“瑞姐”和“我”这两个不同的视角交替讲述,请分析这种叙述方式的表达

效果。(6 分)

9.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可在歌声中流淌而出,英珠所唱的歌谣在心间回环,湮没于日常又在偶然间

回响。请结合文本赏析“歌谣”的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5

材料一:

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由此观之,

物岂可全哉?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不肖者则不然。

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则难瞻,难瞻则失亲。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物而贵取一也。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

以至齐。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

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

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

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

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

当举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举难》)

材料二:

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岂有能大而不

能小乎?凡所谓能大而不能小,其语出于性有宽急。性有宽急,故宜有大小。宽弘之人,宜为郡

国,使下得施其功,而总成其事。急小之人,宜理百里,使事办于己。然则郡之与县,异体之大

小者也。以实理宽急论辩之,则当言大小异宜,不当言能大不能小也。若夫鸡之与牛,亦异体之

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故能治大郡,则亦能治小郡矣。推此论

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

(节选自《人物志材能》)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

卫之去A齐B 不远C君D 不若使人问E之F 而固贤者G也H 用之未晚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全,指完美、十全十美,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全”义相同。

B.任车,文中指装载货物的车,与下文宁戚乘坐的“后车”意思不同。

C.权,衡量、比较,与《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权”词义相同。

D.治,指治理,与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中的“治”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君子得到人民拥护,不贤的人失去亲情,其根本在于要求不同,君子用义的标准要求自己,

用一般标准要求别人。

B.一尺长的树木必定会有节结,一寸大的玉石必定会有瑕疵,即使古代圣贤——尧、舜、禹

等,也有受人诋毁之处。

C.齐桓公没有接纳群臣的建议,不调查宁戚品行就准备对他加以重用,是因为担心会查出宁

戚的小恶从而失去人才。

D.材料二将性情宽宏的人与急狭的人进行比较,认为性情宽宏的人能统筹大事、治理郡国,

性情急躁的人适宜治理小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4 分)

(2)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4 分)

6

14.学校将举行模拟招聘会,请从招聘者或应聘者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材料对你的启发。(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跋徐恭仲省干近诗

杨万里

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

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

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

陆游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注】省干:宋代总领所属下监当官别称。黄陈、陶谢:黄庭坚、陈师道,陶渊明、谢

灵运。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两首诗题材类似,属于“题跋诗”,都是作者对某人诗作进行优劣点评。

B.杨诗并非故意唐突“黄陈陶谢”等前贤,而是旨在表明自己的创作主张。

C.陆诗批评“欲镂虚空”的“痴人”,指出“法不孤生”的道理古今相同。

D.陆诗所说“妙处”,既是对萧秀才赞美,也是陆游诗歌创作的经验之谈。

16.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杨万里、陆游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诗歌创作主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官吏们击鼓敲梆聚集百姓,频繁发号施令,可是

“ , ”,又怎能繁衍生息、生活安定呢?

(2)鲍照面对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以水喻人,写人之贵贱穷通各

有不同的句子是:“ , 。”

(3)我国古代诗人常以“对举”的方式让数字入诗,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

“千”和“万”。班级即将举行“杜甫诗歌鉴赏会”,小明准备用杜甫的诗句 “ , ”

来讲数字的“对举”入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 。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

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

我 地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

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纤细、

秀美、娇艳。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 ),此时,恰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

美写照。古人把石榴称作“丹若”,就是取自石榴花的颜色。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

团团,抓人眼球,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

7

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红艳

似火,秋后 ,让儿时的我有了大快朵颐的美味。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

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就是”和文中加点的“就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红楼梦》)

B.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

(《祝福》)

C.台儿沟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就是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它面前也不能昂首阔步。(《哦,香

雪》)

D.这所房子下多大的雨,绝对,绝对不漏!就是呀,夏天稍微热一点。(《四世同堂》)

20.下列诗人的诗句最适合填到括号中的一项是( )(3 分)

A.欧阳修口中的“荒台野径共跻攀,正见榴花出短垣”

B.李商隐口中的“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

C.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

D.司马光口中的“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做成的果蔬干零食口感酥脆,不少商家宣称它们“更营养更健康”,所以年

轻人都很喜欢。那么, ?相关专家表示,果蔬零食不能代替新鲜果蔬,还可能带来额外

的健康负担。

果蔬零食的加工有两个主流技术:一个是以“真空低温油浴脱水”为核心, 。真空

低温油浴脱水温度约 80-110,在真空作用下,果蔬内的水分迅速气化被抽走。它加热时间短、

营养保持较好,而且因为是缺氧环境,油脂氧化被抑制。这样加工出来的果蔬干,从某种程度上

说,其实是泡在油里加工出来的,比如用红薯、南瓜、香菇等加工的果蔬干,脂肪含量大都在 30%

左右,比大家认为“不健康”的饼干、辣条都高。再看用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加工的果蔬干,真空

冷冻干燥利用了冰的升华原理,冰不融化就直接变成蒸汽流失,可较好地保存果蔬的营养、色泽

和味道。这种果蔬与低温油浴加工的果干相比,虽然 ,但碳水化合物含量多数在 80%左右。

所以,这种水果脆片食用也需要适可而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 个字。(6 分)

22.文本体现了科普类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联名、跨界、混搭等体现多元融合的社会现象,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有的创造了

商业营销的奇迹神话,有的推动了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有的促进了亚文化星火燎原;但也有的打

“擦边球”,玩“恶趣味”,被批评抵制。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8

息;不少于 800 字。

9

3 月月考答案

1. B【解析】“根据场合吉凶”错。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都引自《周礼》,

是后文“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的例证。

2. A【解析】“积极作用”以偏概全,根据第三自然段清代的例证可知揖拜之礼不乏消极

意义。

3. D【解析】D 项支撑了“通过政治家发挥率先垂范引领作用”观点。A 项诗句说明揖让

之礼的民俗化有助社会稳定,B 项言论佐证了拱手在医学上、卫生上的好处,C 项行为体现

的是揖礼国际传播的成效。

4. B【解析】偏离驳论重点,虚拟论敌应为“传统揖礼是 ‘封建’ 的写照”。

5.阐释一:柳宗元“手尽叉”暗示了唐代叉手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揖礼也是平民日常交

往的礼仪。(2 分。写出“揖礼已成为民间日常礼仪”的意思即可得分)

阐释二:身着汉服的老师教海外使者学习揖礼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

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3分。 “成为中国名片”和“助力文化传播、 国际交流”,

写出1 个方面意思得2 分,写出2 个方面意思得3分)

6. C【解析】因果关系理解有误。瑞姐希望“我们”租英珠的马,是因为瑞姐本就与英珠相识,

了解英珠的为人,而且租马费用价格公道,从原文“深深地叹了口气”“良心话,英珠收得可真不算

贵”和结尾瑞姐补充英珠的故事可知。从整体人物形象理解,即使瑞姐没有说“多了嘴”,她也依旧

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英珠。

7. B【解析】B项“主要是因为小马鱼肚年岁小,不容易存活”错。根据文意,雪暴的时候,英

珠 恳求他人让小马进到帐篷里来,将自己的军大衣脱下来盖在小马的身上,她用生命呵护 着小

马鱼肚,主要是因为这匹马是唯一与亡夫有关的东西,英珠把对亡夫的深切思念寄 托在小马驹鱼

肚身上。

8. “我”是当下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我”初见英珠,她腼腆、质朴,后来“我”和

英珠经历雪暴这个情节表现了英珠面对困难的坚强和冷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瑞姐”是英珠过去的见证者和讲述者,补充了英珠的故事,又凸显了她深爱丈夫,将痛

苦埋藏于心的深情、坚强,凸显了人物的丰富性,使故事情节更完整。“我”“瑞姐”的交

错讲述,在内容上互相补充,使叙事富于变化,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张力,寄寓了作者对平

凡个体的关注与温情,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9. 在担忧的夜里,英珠低声哼唱起藏语歌谣,体现了英珠面对困境时平静而坚强的形象。

(人物角度)英珠哼唱的歌谣,既舒缓了当时紧张的气氛,也使情节自然推动到“我们”安然渡

过暴风雪。(情节角度)小说结尾呈现歌词内容,壮丽亦有哀伤,深化了主题内涵,挖掘苦难背

后的坚韧、善意与温情。(主旨角度)

(每点2 分,共6 分。答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得分。如:歌谣抚慰心灵, “我们”在英珠

的歌谣中睡去,不再恐惧。但需结合文本的两处歌谣作答,只答其中之一,最多得4 分。)

10.CFH 【解析】句意: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

任用他也不晚。“去”与“齐”形成动宾结构,A 不断开,“不远”是“卫之去齐”的补充说明,B 不断开,

C 断开;“君不若使人问之”中“君”为主语,其后为谓语部分,主谓之间不必断开,“之”与“问”构成

动宾关系,之间不断开,所以DE 不断开,F 断开;“而固贤者也”构成判断句,单独成句,G 不断

开,H 断开。

11.C 【解析】A.正确。句意:用十全十美的标准举荐人必然很难。/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

毫无缺点。B.正确。“后车”,副车,侍从所乘的车。C.错误。动词,衡量、比较/名词,权力。句

意:权衡后而用他的长处。/比较衡量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D.正确。动词,治理/形容词,社会安

1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