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答案

2024-03-11·17页·1.6 M

莆田市2024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历 史

本试卷共 6 页,20 小题,满分 100 分。 考试用时 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王经常出行至下级贵族之家或远巡至边域,举行册命、祭祀等活动,并处理沿途所遇到的政治、经济、

军事诸项事务。这种王巡( )

A. 拓展了王权影响 B. 挑战了分封制度

C. 强化了血缘认同 D. 控制了世家贵族

2. 陕西某博物馆中的一枚汉代铜镜背面铸有铭文“天禄辟邪曰有喜,上有龙虎四时置,长保二亲乐无事,

子孙顺息当大富,侯王寿命长,多贺君家人民昌,四夷皆服中国强”。从中可以提取的历史信息是( )

A. 儒家思想思辨化 B. 豪强势力的膨胀

C. 国家观念已形成 D. 中原文化的扩展

3. 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在平城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北魏此举意在( )

A. 促进民族交融 B. 推崇天人感应

C. 树立正统地位 D. 消除改革阻力

4. 《梦溪笔谈》记载范仲淹在浙西救灾,“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数万人应役不再流徙。

范仲淹的做法( )

A. 有利于基层治理 B. 得益于赋役制度变革

C. 开创救灾新途径 D. 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5. 1544-1547 年,仅因出海遇险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达 1000 多人。1547 年 2 月单次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

多达 341 人。据此可推知,当时福建( )

A. 航海技术先进 B. 流民问题严重

C. 对外贸易发达 D. 人地矛盾突出

6. 洋(机)布排挤土布的过程(1840-1894)

年份 1840 1860 1894

第1页/共5页

全国棉布应有供给量(万

60005.9 62459.5 68624.6

匹)

其中:洋(机)布(万匹) 27.3 1988.4 9708.8

比重(%) 0.46 3.18 14.15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732.7 60471.0 58915.8

29879 9

其中:自给布(万匹) 28215.0 28780.9 .

商品布(万匹) 31517.7 31690.1 29035.9

该表反映了( )

A. 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B. 外国商品优势凸显

C. 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7. 中央苏区机关报《红色中华》(1931-1934)有关苏联的报道统计

报道内容 篇数

苏 联 社 会 主

232

义伟大成就

国 际 反 帝 拥 苏

218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13

《红色中华》苏联叙事( )

A. 丰富了反围剿斗争的经验 B. 塑造了中共的革命形象

C. 扭转了中央苏区发展态势 D. 普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8. 侨批是海外侨胞寄往国内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抗战爆发后,从菲律宾寄往福建的侨批中印有“还

我河山”“岳飞”等字样。此类侨批( )

A. 体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 B. 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宣传对象

C. 推动了国际汇兑业务发展 D. 回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诉求

9. 1950-1960 年,党和政府召开了四次全国劳模大会,评选了一万多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些劳模广泛

第2页/共5页

分布各行业,典型代表人物有王进喜、钱学森、焦裕禄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工业化建设全面铺开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 D. 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

10. 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

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这

表明我国( )

A. 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B. 国民经济布局得到改善

C. 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D.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11. 1982 年,国家机构改革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部门改为经济组织。国务院工

作部门从 100 个减为 61 个 这( )

A. 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新突破 B. 适应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需要

C. 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2. 史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中提及乌鲁克国遭遇外来入侵时,国王咨询长老会,长老会主张投降。国

王再咨询人民大会后,接受其主张,决定抵抗。这表明当时( )

A. 两河流域民权意识觉醒 B. 乌鲁克国仍有原始民主因素

C. 早期国家制度逐步完善 D. 文学艺术作品神权色彩浓厚

13. 14-15 世纪,莫斯科公国借鉴了金帐汗国的财政税收制度,并模仿蒙古的统治体制建立了衙门体制,还

学习了蒙古的征兵制。这些举措( )

A. 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B. 构成了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C. 有助于莫斯科公国的近代化 D. 使其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

14. 下图为 1806 年英国的时事漫画《法国姜饼大师》,图中拿破仑被描绘成烤制姜饼的厨师,正把欧洲各

国的君主送进烤炉,而炉底下涌出来的是被烧成炭灰的欧洲各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

A. 欧洲君主制日趋式微 B. 拿破仑军事独裁统治建立

C. 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 D. 英国对拿破仑扩张的恐惧

15. 1900 年,《泛德意志报》写道,“德国因本身殖民地拥有得不充分,从而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地位”。

第3页/共5页

泛德意志联盟主席在《假如我是皇帝》一书中写道,“我们需要工业品的销售地区和工业原料产地”。此

类言论甚嚣尘上。这说明当时德国( )

A. 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B. 保留浓厚的专制主义残余

C. 外交政策实现转变 D. 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16. 1955 年,万隆会议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新纪元。60 年代,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兴起为

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奠定了基础。80 年代,南南合作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这反映了( )

A. 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 B.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C. 两极格局的逐步瓦解 D. 第三世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17 题 8 分,18 题 8 分,19 题 24 分,20 题 1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6 年,被誉为“集装箱之父”的美国人麦克莱恩将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装在改造过的油轮

里,标志着集装箱运输时代的开始。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集装箱船逐渐取代了传统海运模式,极大促

进了全球商品的流通。美国“911”事件后,基于 RFID 技术、信息技术等应用的智能集装箱被提上

了日程。

——摘编自马克莱文森《集装箱改变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集装箱运输时代诞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阐述你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关

系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种延绵不断的古老文明,必有其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贯穿其中,并成为支撑其生命的坚

强支柱。 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阴阳观念、人文精神、崇德尚群、中和之境、整体思维。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任意选取材料关于中华文明思想内涵的一个角度,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

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9 年 5 月 5 日,多家报刊对五四运动进行了报道。表 3 是其中两份报纸的部分信息。

名称 《京报》 《顺天时报》

主 办

民国进步人士 日本外务省

第4页/共5页

标题 《学生界之大风潮》 《北京学生大骚动》

是时章氏自公府宴会归,身穿礼

当 时 学 生 举 动 非 常 文

服,正

明,

在曹宅,不防该生等陡然闯入。章

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

内 容 氏急难逃

起学生

节选 避,遂被群众所殴,受伤甚重。群

之反抗,无意中将宅内

众因搜索

电灯碰

曹氏未得,其中暴烈份子遂举火焚

破,遂至宅内起火。

房。

指出上述两份报纸对五四运动报道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报刊中寻找历史真相的

方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开篇为《劝学篇》,他认为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者“化性起伪”的作用,学习是人

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 荀子说:“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他还从博学、日省、专注以及学与思、学与行结合等方面介绍了学习的方法。

——摘编自王霞《中国荀子<劝学篇>、张之洞<劝学篇>与日本福泽谕吉<劝学篇>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福泽谕吉被称为“日本近代之父”,提出了“和魂洋才”的思想。其《劝学篇》陆续发表于

1872-1880 年,把向西方学习同救国图存有机结合起来。他提倡的学习是为了使人回归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助于培养独立精神,实现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他认为“如国人没有独立的精神,国家独立的权利还是不

能伸张。”

张之洞的《劝学篇》于 1898 年问世。他认为“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

稷为第一义。”他主张既要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学问,又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学问,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

一定要中学先、西学后的顺序。

——摘编自王天桥等《荀子、福泽谕吉、张之洞同名作<劝学篇>之学习观论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荀子的学习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福泽谕吉与张之洞学习观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学习观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第5页/共5页

莆田市 2024 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历 史

本试卷共 6 页,20 小题,满分 100 分。 考试用时 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王经常出行至下级贵族之家或远巡至边域,举行册命、祭祀等活动,并处理沿途所遇到的政治、经济、

军事诸项事务。这种王巡( )

A. 拓展了王权影响 B. 挑战了分封制度

C. 强化了血缘认同 D. 控制了世家贵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国家在政治控制方面尚未形成比较严密的层级化

制度,尚需通过周王本人不时出行或巡游来强化王权的威势与影响,A 项正确;这种王巡拓展了王权影

响,未体现挑战了分封制度,排除 B 项;这种王巡拓展了王权影响,与血缘认同无关,排除 C 项;这种王

巡拓展了王权影响,并不会直接控制世家贵族,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陕西某博物馆中的一枚汉代铜镜背面铸有铭文“天禄辟邪曰有喜,上有龙虎四时置,长保二亲乐无事,

子孙顺息当大富,侯王寿命长,多贺君家人民昌,四夷皆服中国强”。从中可以提取的历史信息是( )

A. 儒家思想思辨化 B. 豪强势力的膨胀

C. 国家观念已形成 D. 中原文化的扩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

料“多贺君家人民昌,四夷皆服中国强”可知,汉代“人民昌,中国强”铜镜的面世,佐证了汉代“中

国”国家观念的形成,C 项正确;“儒家思想思辨化”属于宋明理学的特点,排除 A 项;材料无法得出豪

强势力膨胀的相关信息,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中原文化扩展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 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在平城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第1页/共 12页

北魏此举意在( )

A. 促进民族交融 B. 推崇天人感应

C. 树立正统地位 D. 消除改革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

料“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在平城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及所

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孝文帝模仿汉制建立明堂等做法来说明其政权与汉族政

权有共同的祖先,其目的是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排除

A 项;天人感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材料无

法得出消除改革阻力的目的,表述不准确,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 《梦溪笔谈》记载范仲淹在浙西救灾,“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数万人应役不再流徙。

范仲淹的做法( )

A. 有利于基层治理 B. 得益于赋役制度变革

C. 开创救灾新途径 D. 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可知,范仲淹主张通过兴建工

程的方法来救灾,这种做法开创救灾新途径,C 项正确;范仲淹主张通过兴建工程的方法来救灾,与基层

治理无关,排除 A 项;范仲淹的做法开创救灾新途径,与赋役制度变革无关,排除 B 项;范仲淹主张通过

兴建工程的方法来救灾,有利于缓解政府财政负担,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 1544-1547 年,仅因出海遇险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达 1000 多人。1547 年 2 月单次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

多达 341 人。据此可推知,当时福建( )

A. 航海技术先进 B. 流民问题严重

C. 对外贸易发达 D. 人地矛盾突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544-1547 年(中国)。根据材料“仅因出海遇险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达 1000 多人”“单次被解送回

第2页/共 12页

国的福建人多达 341 人”可知,明朝时期随着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大量福建人因生计问题被迫出海谋生,

D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仅因出海遇险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达 1000 多人,不能体现航海技术先进,排除 A

项;材料信息不足,不能确定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属于流民,排除 B 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逐

渐萎缩,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 洋(机)布排挤土布的过程(1840-1894)

年份 1840 1860 1894

全国棉布应有供给量(万

60005.9 62459.5 68624.6

匹)

其中:洋(机)布(万匹) 27.3 1988.4 9708.8

比重(%) 0.46 3.18 14.15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732.7 60471.0 58915.8

其中:自给布(万匹) 28215.0 28780.9 29879.9

商品布(万匹) 31517.7 31690.1 29035.9

该表反映了( )

A. 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B. 外国商品优势凸显

C. 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840-1894 年(中国)。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近代以来洋布在中国的销售量不断增加,但土布

产量的绝对优势和土布里排除商品布后自产布仍占有一半左右的比重,说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和自然经济

在当时中国仍然顽强生存,C 项正确;该表反映了小农经济仍占优势,未涉及经济结构变化,排除 A 项;

材料中的洋布是指用机器织成的布,并不是外国商品,未体现外国商品优势凸显,排除 B 项;该表反映了

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和自然经济在当时中国仍然顽强生存,“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中央苏区机关报《红色中华》(1931-1934)有关苏联的报道统计

报道内容 篇数

第3页/共 12页

苏 联 社 会 主

232

义伟大成就

国 际 反 帝 拥 苏

218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13

《红色中华》苏联叙事( )

A. 丰富了反围剿斗争的经验 B. 塑造了中共的革命形象

C. 扭转了中央苏区发展态势 D. 普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31-1934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中华》有关苏联的报道极

大地鼓舞了苏区军民革命斗志,促进了苏维埃政权建设,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象,扩大了中国共产

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国内国际上的声势与影响力,有力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B 项正确;《红

色中华》有关苏联的报道涉及苏联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国际反帝拥苏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未涉及反围剿斗

争等相关内容,不会丰富反围剿斗争经验,排除 A 项;“扭转了中央苏区发展态势”说法夸大,不符合史

实,排除 C 项;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报道只有 13 篇,“普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 侨批是海外侨胞寄往国内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抗战爆发后,从菲律宾寄往福建的侨批中印有“还

我河山”“岳飞”等字样。此类侨批( )

A. 体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 B. 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宣传对象

C. 推动了国际汇兑业务发展 D. 回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诉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

期。根据材料“抗战爆发后,从菲律宾寄往福建的侨批中印有‘还我河山’‘岳飞’等字样”及所学可

知,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外侨胞积极支援国内抗战,体现了他们对民族解放战争的诉求,D 项正确;第一

次国共合作时期,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知识分子群体的相关信息,排除 B 项;材

料无法直接得出国际汇兑业务发展的相关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第4页/共 12页

9. 1950-1960 年,党和政府召开了四次全国劳模大会,评选了一万多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些劳模广泛

分布各行业,典型代表人物有王进喜、钱学森、焦裕禄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工业化建设全面铺开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 D. 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0-1960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党和政府评选了一万多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些劳模广

泛分布各行业,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尊重,属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D 项正确;1953 年工业化建设全

面铺开,但不符合材料,排除 A 项;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B 项;1995 年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0. 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

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这

表明我国( )

A. 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B. 国民经济布局得到改善

C. 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D.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 20 世纪 70 年代的

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三线建设的相关成就。三线建设主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这些

成就的取得客观上改变了我国工业东西部布局的不合理状况,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结构发生变化的

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 A 项;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排除 C 项;1999 年 9 月,中共

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其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水平、巩固国防,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1. 1982 年,国家机构改革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部门改为经济组织。国务院工

作部门从 100 个减为 61 个 这( )

A. 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新突破 B. 适应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需要

C. 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第5页/共 12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