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答案

2024-03-11·12页·3.8 M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高考适应性考卷(五)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

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一、日常生活是全民阅读的现实反映

阅读是一种天然的凝视。一方面,人们在阅读中凝视作品,建立了人的主体性与被

凝视客体性的连接,并由此出发思考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使主体获得自我

反思意识;另一方面,作为他者,作品也成了萨特所定义的“凝视着我的人”。书籍或者作

品作为“凝视着我的人”是否经典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作家作品已经日常生活化,

才能证明其经典化。换言之,文学形象成为概念隐喻的源域,日常生活成为目标域。一旦

语词的隐喻用法日渐规约化,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熟语,而且长期持续,则该作品形象日常

生活化成为常态,该作品也便实现了经典化”。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新时代提倡全民阅读,

旨在使人们通过阅读接触到经典艺术作品,并找寻到一个适当的媒介,实现对日常生活的

现实凝视,从而正视生活的现实状态,并反思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生发出基于日常生活的

美好生活的意义建构和实践追求。

基于凝视,全民阅读立足新时代的历史语境,顺应时代条件的变化发展,满足人民

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必然产生一种超越其现有发展状况,向更加完整意义上的全

民阅读发展的历史冲动。然而,光有冲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走向何方。

全民阅读的时代转向必然要回到“全民”的语境中考察,使其融入新时代基于“全

民”的时代洪流之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从“全民”的愿景出发,确立

了美丽中国、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多维愿景,这为全民阅读的发展明确了方向:走向日

常生活,让全民阅读成为一种连接人与日常生活世界的中间环节,催生实现美好生活向往

的全民共识。

二、(甲)

全民阅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生成,关乎中华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凝合,其主体是“全民”,媒介是阅读,终极的目标

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同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基本

价值底蕴,实现了人由“物的依赖”向“全面而自由发展”转化的最高目标。新时代,阅

读承担着“全民”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媒介角色,就如恩格斯所论断的一样,“工

人阶级在读书,在觉醒,因而将自觉地参加政治解放运动”。因此,阅读可以帮助人实现觉

醒,建立起对日常生活的注意和反思,缺少了这种反思,美好生活的建构是无法实现的。

美好生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在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之中对其超越,找寻其自身的

本质和表现形式。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就认为,“日常生活世界对人的自在性的

确证是不可替代的,无论非日常生活世界如何发达,人们都需要维持自己日常的生存。如

果日常生活的哲学意识淡漠,反思精神没有成长起来,文化的惰性就很难克服”。

从这个层面而言,日常生活是全民阅读的人文关怀,既通过阅读实现了对自身的观

照,赋予日常生活文化意涵和哲学意义,又基于阅读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建构起向美好

生活的迭代和升华。(尤其在以算法技术及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涌现的新时代,如

何坚守住阅读的人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阅读和人的连接,是全民

阅读时代转向的核心所在。]新时代,面对技术的迭代发展和无限赋能,全民阅读实践发展

一定要保有全面的人文关怀,摆脱技术唯上的逻辑束缚,“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照面塑形为

真正的和根本性的生活基础”,帮助人通过阅读沉浸于生活,享受生活,进而实现每个人自

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过上美好生活。

三、(乙)

阅读是以吸取知识、信息、情感、社会价值为目的的生活方式,是人之所以为人、

区别于其他动物生活的根本特征。阅读之于现代人,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生活需要,更是人

的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实现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共同体”的认同性缔结,为

更大范围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协同提供行动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

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

之气”。因此,日常生活是全民阅读的表达场域,客观反映着全民阅读对人的日常活动的影

响和规训的效果。对此,马克思也有着深刻的洞察:“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

己就是怎样。”全民阅读在日常生活的批判理论维度中,是一种人的自由发展的日常生活形

式的实践生成,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向往,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全民阅读时代转向,将

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阅读投射到日常生活中,帮助作为主体的人养成与之相匹配的享受文

明的能力素养和精神面貌,从而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日常生活现代化。因

此,我们必须将新时代文明之光透传到日常生活之中,使之成为生活的日常。

(节选自蔡斐、张波《走向日常生活:全民阅读的时代转向与路径重塑》,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阅读作为天然的凝视具有双向性,既意味着阅读主体对客体的凝视,也意味着阅读客体

对主体的凝视。

B.考察作品是否经典化,得看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和语词的隐喻用法是否被日常生活化并成

为一种常态。

C.第段中“基于凝视”表明,新时期全民阅读应当走向日常生活,这与阅读对于人的重

要性紧密相关。

D.第段引述《日常生活批判》中的话意在强调只有摒弃日常生活中不美好的东西才可能

拥有美好生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新媒介技术涌现的新时代,全民阅读时代转向的核心在于如何坚守住阅读的人本立

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阅读和人的连接。

B.如果没有普遍养成与主体的人相匹配的享受文明的能力素养和精神面貌,就很难实现物

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日常生活现代化。

C.文章三个部分是按照“何谓全民阅读”“全民阅读为何要走向日常生活”“全民阅读怎样

走向日常生活”的思路依次展开的。

D.文章引用萨特、列斐伏尔、恩格斯、习主席、马克思等人富含深刻哲理的经典言论支撑

自己的观点,言简意赅,增强了说服力。

3..下列关于阅读的表述与本文主旨不相契合的一项是(3 分)

A.为特殊群体提供盲文出版物、大字出版物、有声读物等媒介并为其提供多样化便利设

施。

B.借助短视频、速读书影音等传播手段增强获取知识的趣味性、兴奋度以适应快节奏生

活。

C.加强“建管用”评估,致力于完善旨在提高文化机构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度的考核机

制。

D.以共享藏书楼、民间书院、市民活动中心等方式拓展阅读公共空间并提升其黏性和活

力。

4.请为文章第二、三部分拟写小标题,要求与第一部分的小标题结构一致,字数相同。(4

分)

5.有人说:“阅读可以塑造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样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材料一:

《平凡的世界》创作手记

路遥

小说《人生》发表之后,我收到无数的信件,接待各种各样的来访者,刊物向我约

稿,许多剧团、电视台要改编作品,电影上映。我看上去风光无限。但是,真诚地说,我

深切地感到,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

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我决定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

作品的框架已经确定:3 部,6 卷,100 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 1975 年初到 1985

年初,力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人物可能要近百人

左右工程是庞大的。

在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的读书过程。有些书是重读,有些书是新

读。其间我曾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同时也读其他

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等。另外,还找一些专门著作,农

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许多知识性小册子,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

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不明飞行物)等等。那时间,

房子里到处都搁着书和资料,床头、茶几、窗台,甚至厕所,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随

手都可以拿到读物。

书读得越多,你就越感到眼前是数不清的崇山峻岭。在这些人类已建立起的宏伟精神大厦

面前,你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

在“咨嗟”之余,我开始试着把这些千姿百态的宏大建筑拆卸开来,努力从不同的角

度体察大师们是如何巧费匠心把它们建造起来的。而且,不管是否有能力,我也敢勇气十

足地对其中的某些著作“横挑鼻子竖挑眼”,在鉴赏它们的时候,也用我的审美眼光提出批

判,包括对那些十分崇敬的作家。

根据初步设计,要写的这部书的内容将涉及 1975 年到 1985 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

社会生活。因而,接下来的任务是应该完全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究竟发生过什么。

较为可靠的方式是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于是,我找来了这十

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

房间里顿时堆起了一座又一座“山”。

我没明没黑地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

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太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

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

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

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件恼人的工作做完。以后证明,这件事十分重要,它给我

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任何时候,我都能很快查找到某月某日世界、中国、一个

省、一个地区发生了什么……

到此时,我感到室内的工作暂时可以告一段落,应该进入另一个更大规模的“基础工

程”——到实际生活中去,即所谓“深入生活”。

我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对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

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

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

奔波到精疲力竭时,回到某个招待所或宾馆休整几天,恢复了体力,再出去奔波。走

出这辆车,又上另一辆车;这一天在农村的饲养室,另一天在渡口的茅草棚;这一夜无铺

无盖和衣躺着睡,另一夜缎被毛毯还有热水澡。无论条件艰苦还是舒适,反正都一样,因

为愉快和烦恼全在于实际工作收获大小。春夏秋冬,时序变换,积累在增加。手中的一个

箱子变成了两个箱子。

在这无穷的奔波中,我也欣喜地看见,未来作品中某些人物的轮廓已经渐渐出现在生

活广阔的地平线上。不知不觉已经快三年了。真正的小说还没写一个字,已经把人折腾得

半死不活。

我决定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医院去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这是真正的开头。

写什么?怎么写?第一章,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一个字,一切都是神圣的。似

乎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令人难以选择,令人战战兢兢。

实际上,它也是真正重要的。它将奠定全书的叙述基调和语音节奏。它将限制你,也

将为你铺展道路。

一切诗情都尽量调动起来,以便一开始就能创造奇迹。词汇像雨点般落在纸上。可是

一页未完,就觉得满篇都是张牙舞爪。

立刻撕掉重来。

新换了一副哲学家的面孔。似乎令人震惊。但一页未完,又感到可笑和蹩脚。眼看一

天已经完结,除过纸篓撕下的一堆废纸,仍然是一片空白。

真想抱头痛哭一场。你是这样的无能,竟然连头都开不了,还准备写一部多卷体的长

篇小说呢!

晚上躺在孤寂的黑暗中,大睁着眼睛,开始真正怀疑自己是不是能胜任如此巨大的工

作。

再一次坐在那片空白面前。强迫自己重新进入阵地。

又一天结束了。除过又增加了一堆揉皱的废纸外,眼前仍然没有一个字。

第三天重蹈覆辙。

三天以后,竟然仍是一片空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开始在房间不停地转圈圈走,走,走,像磨道里的一头驴。从高烧似的激烈一直走到

满头热汗变为冰凉。冰凉的汗水使燃烧的思索冷静了下来。冷静在这种时候可以使人起死

回生。

冷静地想一想,三天的失败主要在于思想太勇猛,以致一开始就想吼雷打闪。其实,

这么大规模的作品,哪个高手在开头就大做文章?瞧瞧大师们,他们一开始的叙述是多么平

静。只有平庸之辈才在开头就堆满华丽。

黑暗中似有一道光亮露出。

现在,平静地坐下来。

于是,顺利地开始了。

(摘编自《早晨从中午开始》)

材料二: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濠濠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

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

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

远远地没有到来。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

6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路遥不止步于《人生》带来的风光,开始新的写作,以此来追求满足感与生活的充实。

B.在小说的准备过程中,路遥历经艰辛,承受痛苦,但也为写作最终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C.在小说动笔之初,路遥追求不同凡响、一鸣惊人的开头,却又对呈现的效果极为不满。

D.路遥希望经由《平凡的世界》全面再现中国社会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剧烈的历史变迁。

7.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处逐一细述《平凡的世界》的框架,凸显出小说宏大的规模、路遥郑重的态度与高

度的成就感。

B.第处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造成了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也表现了路遥读书之

多,涉猎之博。

C.第处由“第一”领起一组排比句,所指篇幅递减而所含语意愈重,暗示出自己的在意

和紧张。

D.第处独句成段,简练的表述意味着心态转为平静、写作走向顺利,以“开始”为结

束,富有余味。

8.材料二是《平凡的世界》开篇的第一段文字,请结合材料一对其作出评价。(4 分)

9.结合材料一分析,路遥为什么能写出《平凡的世界》这一部伟大的小说?(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

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潘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

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

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

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

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

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

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潘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

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四》)

材料二: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燕王悔,惧赵用乐毅

乘燕之弊以伐燕,使人让乐毅。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

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先王命

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

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

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

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

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

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

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燕王亲至 A 济上 B 劳军 C 行赏 D 飨士 D 封乐毅为昌国君 F 遂使 G 留 H 徇齐城之未下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伐功矜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其中“伐”和成语“自矜功伐”的“伐”意思不

同。

B.“失度”的“度”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的“度”意思相

同。

C.选文中加点的“径”,与李白《将进酒》中“径须沽取对君酌”的“径”用法不相同。

D.符节,是我国古代用于各项事务的凭证,“符”多用于政治和军事,“节”多用于出使。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乐毅在济西战败齐师后,又统帅联军,分派魏、赵的军队攻占齐国占领的宋地和河间,

并且身先士卒,深入齐境追击逃亡的齐军。

B.在作战的方略上,剧辛认为,从长远利益上看应当首先占领齐国的边城,来扩充燕国的

实力。乐毅驳斥了他的观点,并率军深入。

C.燕惠王中了齐人的反间计,又担心赵国任用乐毅,在燕国疲敝的时候攻打燕国,于是派

人来责备乐毅,以此来阻止乐毅率兵伐燕。

D.乐毅回复燕惠王信中,首先委婉解说了自己投奔赵国的原因,然后陈述自己承先王之

命,谋划破齐,派使联赵,并随王起兵大败齐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

(2)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1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简要概括乐毅能够帮助燕王破齐复仇的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

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

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注】王清惠,南宋末年宫廷女官(昭仪)。此词作于她随三宫被俘北上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作以比兴开篇,即景生情,见眼前荷花凋零而触发对“旧时”生活的追忆感慨。

B.“客馆”两句写北上艰辛,与“玉楼金阙”生活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忧怨之情。

C.月虽有圆缺但却是常态,词人见月而生感悟,即景设问,突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D.作者把自身处境置于家国兴亡背景之下,写自己遭遇婉转低回,叙国事慷慨激昂。

16.请结合全词分析“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的妙处。(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苏幕遮燎沉香》“ , ”用自然清丽的语句,生动地刻画出水上荷花的

形象和姿态,乍看平淡无奇,实则工致精巧。

(2)古人常常借助丰富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摹写乐声,如《琵琶行》中用“ , ”

写乐声的婉转流利,而《李凭箜篌引》则用“写乐声的清脆悦耳

(3)《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深情记叙妻子与自己时常在轩中互相陪伴、相依相爱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我们如今已经很难离开手机,但还是有很多人 A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害怕听

到电话铃声,在需要拨出电话时也总是感到紧张、不知所措。( )人们真正恐惧的

不是铃声,而是铃声响起所代表的语音通话申请和语音通话的压力,( )我们无法

确定电话的那头是什么情况,将带来什么消息,会导致什么后果。面对面交流时,我们都

是做足准备从容应对,但语音通话总是会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因此,我们害怕的不是电

话铃声,而是关系界线可能被强硬跨越的入侵感和失控感。

( ),对接打电话恐惧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社交恐惧,也不意味着我们不善于表达。

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面聊天时能相谈甚欢,隔着屏幕文字交流时也能你来我往,独独语

音通话是个例外,它 B _,也放倒了“社牛”。害怕接打电话( )成为多数人的常

态,本质上是因为人们有了更便捷、更有效、更省力的交流模式,而主动选择遗弃了语音

通话这种旧方式。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但是 所以 那么 之所以 B.其实 因为 但是 因此

C.但是 所以 即使 因此 D.其实 因为 但是 之所以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铿锵玫瑰,竟展芳华

《人民日报》

纵观人类历史,妇女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

量。放眼神州大地,新时代的巾帼追梦妇女冲在一线书写历史,创造精彩。从医近 40 年的

钱素云,以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为无数危急重症患儿带来生命曙光;作为天安门广场“保

洁卫士”的蔡凤辉,用劳动诠释青春,在平凡岗位上灌溉梦想;湖北省监利市精华水稻种

植专业合作社发挥女性作用,探索科技种粮,为守护粮食安全孜孜付出……这些广大妇女

的杰出代表,用行动证明了“广大妇女奋勇争先,顽强拼搏,在各个战线上充分展现新时

代女性风采”。她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奋发有为,在科

技创新的主阵地勇攀高峰,在家庭建设的小港湾辛勤付出。许多遥不可及的梦想,因女同

胞的付出而成为现实;许多令人欣喜的荣耀,因女性魅力的绽放而更显光辉。她们以豪情

和奋斗,发挥“半边天”的重要作用,在追梦圆梦中展现了新时代女性自尊、自信、自

立、自强的精神风貌,绽放出夺目光彩。

20.对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引号的用法依次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特定称谓 引用 特殊含义

B.特殊含义 引用 特定称谓

C.特定称谓 强调 特定称谓

D.特殊含义 特殊 含义强调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2.本段文字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中,路遥谈及小说创作时表示,小说创作开头很神圣,很重

要……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开头”也是如此。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开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

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