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
和精神追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就需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优秀内涵,充分发挥其作用。
农业生产将土壤、水分、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古人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创造出天地人
“三才”思想,形成了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平衡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因
地制宜、因物制宜,用之有度、用养结合。在朴素的生态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农业形成了生态保护、物
质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和技术体系,探索出适宜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历经千年而不衰。可以说,传统农业
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为当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深厚
的实践基础。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
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由此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与家庭生产相关的还有耕读传统。耕读
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说苑》中有“曾子衣敝衣以耕”的记载。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
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
层,通过耕与读达到相互流通。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高度一
致,天然形成知识技术的共享机制,也不需要精准的劳动计量和监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
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培
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农耕劳动具有社会性,古人在开沟或其他耕作劳动中通常需要两人一组进行协作,实行二人二耜并耕,
即耦耕。耦耕后来泛指两人伴耕或集体劳动。在传统乡土社会,劳力相互调剂、畜力互助合作、生产共同体
等形式繁杂的劳动合作广泛存在,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合作经营、集体经
营是农村重要的经营方式,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等组织形式。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化,就要让农耕文化“活”起来,推进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
融合。这需要我们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和农民生活,鼓励优秀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拓展
农村文化活动的多元供给。
(摘编自张灿强《从优秀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
其内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中国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
传统农耕文化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耕生产方式,决定了聚族而居的农业生活形态。在宗族乡村中,宗
族占据支配性地位,发挥总体性功能。乡村社会中的民众以宗族的方式结合,宗族构成乡土中国基本的集体
组织形式,民众依靠宗族开展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宗族乡村中,个人、家庭、房支和宗族构成环环相扣
的整体,从家到族具有内在关联性。中国宗族社会的文化底蕴,正在于以家为纽带的共同体的内聚、整合与
应对变迁。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宗族的日常伦理实践及其具体的运作机制,形
成了乡村社会内部较为稳固的规范与结构,塑造了乡村社会的集体认同,由此建构起传统乡村社会的共同体
图景。
中国社会已从农耕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其关键就是宗族解体,分解为以亲
子关系为主体的核心家庭。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传统社会与传统道德的整体性被打破,费孝通所揭示的“差
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扩展之途被斩断。当我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希望重振传统伦理时,却发现核心家庭
之上缺乏足够的人伦层次,无法承载传统伦理之厚重。传统伦理在现代社会失去了承载者,也就无法真正回
到现代社会。即以孝道而言,在失去了宗族互助之后,一对夫妻既要朝九晚五地投身于繁忙的工作,还要抚
养子女,面对四位老人的养老,实在力不从心。因此,可探索“拟宗族”的方式,以社区代宗族。目前城市
中的商品房社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正可对应于明清宗族的同居共财。社区中的全体业主、村里的全体
村民,事实上可以此为基础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我们可称之为“拟宗族”。将这一利益共同体建成基层互助
组织,同时汲取传统宗族丰富的伦理层次,使传统伦理能够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让传统伦理真正回
到现代社会。
(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传统农耕文化对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并论及家庭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B.材料一认为,中国传统农业中“不违农时”、因地制宜、用之有度等生产方式,与现代生态农业的特征契
合。
C.材料一引用梁漱溟的话语,表明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传统社会中的士人和农民能够通过耕与读相互
流通。
D.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共同体图景的建构,离不开乡村社会的集体认同,而这种认同基于宗族的
支配性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这既有助于农事知识的共享传递,也能免去对劳动进行
计量与监督。
B.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族产生于农耕文化,是一种地缘与血缘共同体,是对古代中国社会发挥总体性功能的
集体组织形式。
C.中国社会已转型为工业文明,传统宗族解体,分解成的核心家庭之上的人伦层次不足,导致传统伦理无法
真正回到现代社会。
D.当今社会,一对夫妇在工作和抚养子女的同时,恐怕难以兼顾赡养双方老人,这种孝道困境正是未建立
“拟宗族”共同体的结果。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公元前三世纪,在蜀郡守李冰的组织下,当地人民同心协力,耗时八年,终于建成了水利工程都江堰。
B.双季晚稻遇到暴雨洪涝,农民迅速抢排积水,并适当保持浅水层,以防止雨后升温过快造成秧苗枯死。
C.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中提到:“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D.先秦典籍《荀子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
4.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蕴含哪些优秀的思想观念?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 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二者的意图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作为反义词的两个人 陈思呈
在村里,米筒和四点五是一对反义词。
这对反义词关系很不错。四点五路经米筒家门口总会大声跟他打招呼。打招呼的内容很奇特,有时说:
“走,去打头野猪中午吃。”有时说:“赶紧穿鞋子,带你去娶个年轻老婆。”其实人家米筒的老婆就在院子
里洗菜。
米筒也习惯了四点五的无厘头。他有时朝四点五扔根烟,有时则笑一笑表示听到了。
我对米筒的所有认识都是从四点五那里听来的。
四点五说——几十年前他和米筒都想去当兵,他骑单车搭着米筒去报名。那一路,骑车一个多小时,他
只能一个人自言自语,时不时还要用手扫一扫后座那人还在不在。
四点五说——米筒这种人,连多抽人家一根烟也不愿意。递给他第一根烟他拿着,第二根要再递给他,
他就赶紧摸出自己的。
还是四点五说——米筒太老实,也没用。全村是他第一个有驾驶证,也不晓得开车赚点钱,只会在家里
刻木头。他十五岁就学木雕,但他的木雕卖不出高价。他没大师证。上次有人说出三万元可以买个大师证,
他也没买。我怎么知道他为啥不买,让他说话,比求别人拉尿还难。
米筒的沉默,既不是拒绝,也不是谨慎,更像是空白。他不知道有什么好说的。他的每一天都是重复,
仿佛连自己也可以省略掉。我有次问他:“米筒,你能不能雕个别的东西,雕一只猪试试吧?”因为吾乡木
雕,从产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是雕蟹篓。不仅村庄,城里也有不少木雕作坊,但也同样只雕蟹篓,作坊里会
收学徒,也是雕蟹篓。
米筒只笑不答,意思是这个问题太荒谬了,不值得回答。就算把梅兰菊竹改成桃花栀子,大家看了也会
大摇其头,叹息它卖不出去的命运。就像吾乡的西红柿炒鸡蛋是用白糖炒的,如果用盐炒,大家就会嗤之以
鼻,仿佛你对生活极缺乏认识并且极不尊重。
所以大家都按套路做,安全地,无欲无求地,从一而终地。这样的蟹篓米筒做了二十几年,无数个,想
必会再做无数个。我在米筒身上感受到一种空茫——每一天都重复同一天的人。劳作但不需要作品的人。不
需要署名的人。不需要表达的人。可以“没有”的人。——这一切是因为他的过分沉默吗?也许米筒只是一
个未被我发现的人?
而四点五则是一个过度开发的人。他对自己过度开发。
四点五其实快六十了。因为他生命力过于旺盛,也因为他太没正形,总之,直接叫他四点五顺嘴得很,
不止是我,村里人都这么叫。
他没有惯常思维里的“享受生活”。烟酒茶,他只爱抽个烟。吃饭他也不喜欢。他说,米饭五分钟,喝粥
两分钟。早上六七点去山里砍树,下午四点多才回来,和搭档一天斩了一万八千斤,一粒米没吃只喝水,这
样的事他是干过的。
我在莲村住在他隔壁,常听见天未亮他就出门去干活,屋里传来他老婆的骂声:“抢宝也没这么积极。”
然后天蒙蒙黑他回来了,又传来他老婆的骂声:“你怕自己命短,想干没命干是不是!”常听人骂老公(或
老婆)懒,他家倒过来。
在山上,四点五向我展示他种的花生苗和别人种的花生苗多么不同。我犹豫地说:“你种的比别人的高
一点。”四点五相当不满意:“高一点?这叫高一点?我收三斤他才收一斤我告诉你。”我不识趣地加了句:
“是不同品种吧?”这下他简直震惊:“不同一品种能比吗?这都是航空二号!”他不屑地指着人家的地:
“它们长得不好是下肥晚了。我都是未发芽就下肥,它们一出世就能吃到。会不会管才是大关键!”
四点五讲起农作物时,仿佛它们是他亲生的。有次我听到他边下肥边自言自语:“再不喂肥的话,就太
饿了。”农历十二月是苦瓜催芽的时节,天太冷不便催芽,他把几十颗苦瓜种子用布包好,晚上放在被窝里,
白天又放在棉袄里,走哪带哪。他还啧啧有声地跟我说,这些苦瓜籽有多贵你猜一猜?未待我猜他又自报答
案,五块钱一颗。虽说确实是不便宜,但他的姿态仿佛它们会孵出婴儿。
我最佩服四点五的是他对生活的研发精神。他种植从来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植物。他种过洛神
花、向日葵、秋葵……这些农作物在他开始种植之前,村子里从没有人尝试过。它们,就像西红柿炒鸡蛋却
放盐一样,在吾乡,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他赋予沉重或者沉闷的农业生活一种天真的魔幻感。他做西瓜酒。在西瓜长到七八分熟的时候,他把西
瓜朝上的那一面切开一个小口,在里面填进酒曲,然后封好切口,让西瓜继续成长,酒曲开始发酵,最后,
彻底成熟的整个瓜,变成一汪巨大的西瓜酒……他让丝瓜跟葫芦瓜嫁接,认为那样会产生出一种兼具两者优
点的新品种,但失败了;他又继续试图让茄子跟某种野生植物“刺茄”嫁接,他言之凿凿地说某乡某处有人
曾经试过并成功了。
与米筒不同。四点五热爱表达。有一次,他的牛走丢了,他四乡六里去寻牛,越走越远,越走越远,来
到一个陌生村子,看到有家人客厅里挂了一面镜子,镜子里写了一个名字,跟他的学名一模一样。他停下脚
步,讨一碗水喝,边喝边攀谈。他的学名不算稀奇,同名同姓也不奇怪。但那一个停留,他交到了人生最好
的朋友。
生活本身于他就是盛宴。而“四点五”这个名字是这样来的——他出世时,是家里第六个儿子。他妈听
说又是个男孩,就喊他爸去灶头抓把灰,把新生儿闷死。他爸不忍,只对那无知小婴感叹:“你这命啊,只
值半个狗。”狗在当地发音等于“九”,半个狗(九)也就是四点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四点五跟米筒打招呼的话表明四点五性格开朗、幽默风趣,也暗示二人之间虽言语不多,但交情
不浅。
B.文中说“四点五则是一个过度开发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是四点五过度消耗自己的身体,也过于好强和活
泼。
C.文中四点五啧啧有声感叹苦瓜种子的昂贵,是为了向“我”表明他的苦瓜种子非同一般,值得人精心保暖
催芽。
D.文章以作为“一对反义词”的两个人为中心,刻画了两人大相径庭的性格,展现了两人迥然不同的生活态
度。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两次提到西红柿炒鸡蛋但作用不同,第一次表明米筒的不求改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二次是为了表
明四点五勇于创新。
B.文中老婆骂四点五的话语说明她不赞同四点五拼命劳作,而是希望四点五多爱惜身体,这从侧面表现了四
点五勤劳的特点。
C.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小事勾勒人物形象,这与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塑
造柔石的手法一样。
D.本文在写人叙事时,往往融合了具体的描写叙述与直接的议论评价,如写米筒的生活状态和性格、写四点
五种花生的情节。
8.本文结尾交代了四点五名字的由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米筒是不是作者批判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
为虞卿。长平大败,赵王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楼缓曰:“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
且因强而乘弱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
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
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
雠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示天下有能
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
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
去。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
书,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
地。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善矣。然云:
“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
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
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
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乃知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蹑蹻檐簦:穿着草鞋,背着斗笠。指远行、跋涉。魏齐:魏国相国。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不若阴合 A 而阳绝 B 于齐 C 使 D 人随 E 张仪 F 苟与吾地 G 绝齐 H 未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说,文中指喜悦,与《石钟山记》中“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的“说”意思不同。
B.故,文中指缘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的“故”意思相同。
C.致,文中指给予,与《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意思不同。
D.疏,文中指粗疏、不周密,与《谏逐客书》中“疏士而不用”的“疏”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虞卿善于游说,他风尘仆仆地拜见赵孝成王,两次被接见,都受到特别礼遇,分别得到了重金赏赐和上卿
的官职,富有传奇色彩。
B.楼缓劝说赵王割地与秦国议和,虞卿针锋相对予以驳斥,认为应联齐抗秦,迫使秦国主动求和,从而使赵
国获得韩、魏的尊重和亲善。
C.虞卿甘愿抛弃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和魏齐秘密逃离赵国,却在大梁陷入困顿。魏齐死后,他著书立
说,世传《虞氏春秋》。
D.洪迈认为陈轸一开始对楚怀王的劝谏是正确的,但之后的谋划却很荒谬,向秦国恭敬卑微地谢罪再乞求援
助的做法更是远不及虞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
(2)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
14.虞卿主张赵国“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陈轸主张楚国“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二人的策略中对敌国与盟
国各是什么态度?(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声声慢 王沂孙
高寒户牖,虚白尊罍,千山尽入孤光。玉影如空,天葩暗落清香。平生此兴不浅,记当年、独据胡
床。怎知道,是岁华换却,处处堪伤。
已是南楼曲断,纵疏花淡月,也只凄凉。冷雨斜风,何况独掩西窗。天涯故人总老,谩相思、永夜相
望。断梦远,趁秋声、一片渡江。
[注]玉影:指月光。南楼:又名玩月楼,据《世说新语容止》记载,东晋名臣庾亮在武昌时,曾
在秋夜与属下登临南楼,与之并坐胡床,共赏风光,吟诗咏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寒”三句写月光洒入屋内,照着尊罍,词人在孤灯下独自饮酒,气氛清冷。
B.“天葩”本意是天上之花,词中指人间的花朵,突出其香气不凡,蕴含赞美之意。
C.词的上片和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用到了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D.“已”“纵”“也只”“何况”等虚词看似平常,却使诗意层层深入,倍增情味。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语言淡而有味,文中写到祖母时,用“______”和“______”两处动作描写,分别
写出了祖母不忍打扰孙儿读书的关爱之意和对孙儿取得功名的殷殷期许。
(2)“冰雪”常被当代人打造成梦幻般的乐园,而它在古诗词中也用来比喻明洁的内心,如宋代张孝祥《念
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
(3)唐代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中写道:“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在唐宋诗词中,像这样揽镜自
照、感慨世事人生的名句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联是中国人春节民俗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
性的语言景观。它表达了人民群众驱邪避凶、迎春纳福的美好愿望,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彰显
了汉语的独特魅力。
春节意味着大地从凛冽沉寂的寒冬迈向万物复苏的春天,于是,人们就用春联“ a ”描绘冬去春来
的生动场景。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开始,孕育着新的希望,人们就在春联中表达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一夜
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b ”就是这种期盼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民间习俗中,辞旧迎新意味着一种生肖
代表的年份将过去,另一种生肖代表的年份要来临,因此,用十二生肖相关内容来形容岁时更替的春联
,其中“春节迎来春气象,龙年抖擞龙精神”便是大家 的一副。春联简洁明了,它追求用有限
的字数传递丰富的内容,于是一副春联中往往同时包含多重祝愿或寄托,比如“春回大地春光好,福满人间
福气浓”“ c ”等。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春联也 ,以鲜明的时代性给人以审美享受。例如“快递亲情,抖音
拍出全家福;思归故里,微信翻开百姓年”“ d ”等等。
2023 年底,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走出了国门,成为目前世界上参与人数最
多、规模最大的民俗之一。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便”与文中加点的“便”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只要依靠群众,便是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B.没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任务便无法完成。
C.你得便来一趟,我有件事想和你商量商量。
D.公园里增设了不少游乐设施,游客无不称便。
20.下列春联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 分)
爆竹声中催腊去,寒梅香里送春来
兔舞巡宫中国范,龙腾破壁小康春
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
春风送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
A.abcd B.abcd
C.abcd D.abcd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国家电影局初步统计,2024 年春节假期(2024 年 2 月 10 日至 2 月 17 日)全国电影票房为 80.16 亿元,
观影人次为 1.63 亿,相比 2023 年春节假期票房和人次分别增长了 18.47%和 26.36%,均创造了同档期新的纪
录。
2024 年春节档不仅取得了亮眼的市场数据, 。“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2024 年春节档调
查”显示,春节档观众满意度得分 85.9 分,为 2015 年以来调查的 9 个春节档的第二名,调查的 8 部影片中
有《飞驰人生 2》《第二十条》《热辣滚烫》《熊出没逆转时空》等 4 部超 85 分。
2024 年春节假期上映的影片中,既有备受女性观众青睐的《热辣滚烫》,也有男性观众喜爱的《飞驰人
生 2》;既有覆盖多个年龄段的《第二十条》,也有适合全家观看的《熊出没逆转时空》题材多样、类型
丰富的影片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了 。同时,这些影片不是一味追求大 IP、大投入,而
是在内容品质上下功夫,接地气、有烟火气,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更能引发观众共鸣。此外,随着近年来春
节档氛围的营造,过年看电影的新年俗日益深入人心,从外地返乡的人们往往邀约亲朋一同走进影院。这样
的观影需求,决定了春节档上映的影片要低门槛、易共情,而今年春节档的影片 。这些因素形成合
力造就了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市场。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 分)
22.请简要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 75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在讲述米筒的故事时提到:“我”问只雕蟹篓的米筒能不能雕个别的东西,米
筒只笑不答;“吾乡”木雕始于雕蟹篓,如今城乡不少木雕作坊只雕蟹篓。其实,在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类
似于“米筒”的做法和类似于“吾乡”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做法和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
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郑州市2024 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
语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3 分)C(曲解文意,“表明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有误。)
2.(3 分)C(A 项程度夸大。“也能免去对劳动进行计量与监督”有误,应是“也不需要精准的劳动计量和
监督”。B 项扩大范围。“古代中国社会”有误,应是“古代中国乡村社会”。D 项逻辑关系有误。“这种孝道
困境正是未建立‘拟宗族’共同体的结果”有误。)
3.(3 分)B(B 项讲的是农民抗灾保苗,不能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
4.(4 分)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平衡观念/生态学思想。尊重长辈。耕读并重。互助合
作。
(每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 分)材料一:意在表明在当今的乡村振兴中应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优秀内涵,助力现代生态农业
发展(或“助力当前农业的绿色转型”),培养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继续发展“合作社+农户”“公司+
农户”等合作经营方式。材料二:意在表明在当下中国,可借鉴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宗族形式,在社区构建
“拟宗族”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基层互助让传统伦理真正回到现代社会。
(每答出一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 分)B(“过度消耗自己的身体,也过于好强和活泼”说法不当。)
7.(3 分)D(“写四点五种花生的情节”没有“直接的议论评价”。)
8.(4 分)表明四点五出生时生命卑微,与他现在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四点五生命力旺盛、热爱生
活的形象;使他出生时的情形与成年后的状况形成对比,令读者思考生命的坚韧与美丽,深化文章主旨;
四点五出生时的可怜弱小,与前文生命力饱满、干劲十足的形象形成反差,使文章再起波澜;让读者知
晓四点五这一奇特名字的由来,解除悬念,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使作品完整缜密。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6 分)观点一:是。理由:作者在文中表现了米筒木讷老实、不善与人交往、缺乏创新意识和改变精神
的形象特征,这些都不是值得褒扬的特点;作者还通过肯定四点五身上的开朗幽默、善于交往、勇于打破
常规等特征来反面衬托米筒,暗含对米筒的批判;作者直接进行议论来表达对米筒的批判,如用“空茫”
“重复”“不需要”“可以‘没有’”等词语来表达对米筒的看法。
观点二:不是。理由:米筒虽然木讷老实,不善与人交往,缺乏创新意识和改变精神,但也淳朴厚道,自
尊自重,安分守己,他身上体现了作者对复杂真实人格的思考;作者说米筒和四点五是一对反义词,并非
对他们一贬一褒,而只是认为他们性格不同;作者把米筒这个人放在整个村庄背景上进行呈现,不是要对
他个人进行批判,而是要表达对“村庄风气深深影响了生活在其间的人”这一主题的思考。
(“观点”1 分;“理由”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
可酌情给分。“理由”与“观点”必须一致才能得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3 分)CFG(原句标点: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
11.(3 分)D(《谏逐客书》中“疏士而不用”的“疏”意思是疏远。)
12.(3 分)D(“向秦国恭敬卑微地谢罪再乞求援助”有误,文中洪迈认为,应该谦恭地向齐国谢罪,寻求
齐国的支援。)
13.(8 分)
(1)天下诸侯将借着秦国的怨怒,趁着赵国疲敝,瓜分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还图谋什么秦国呢?
译出大意给 2 分;“弊”(疲敝、困乏、困顿、衰弱)、“何秦之图”(倒装句式)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这就是陈轸不去认真考虑齐国的邦交是否可以断绝,仅仅把得到土地放在心上而已。
译出大意给 2 分;“计”(考虑、谋划)、“但”(仅,只是)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注意:“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关键词”翻译从严,“大
意”翻译从宽。
14.(3 分)
虞卿:对敌国决不屈服,通过抗击从敌国获取土地;对盟国给予土地,与之强化同盟关系,共同抗敌。
陈轸:对敌国屈服,割让土地;对盟国背信弃义,掠夺其土地以弥补自己的损失。
(答出一人的态度给 1 分,答出两人的态度给 3 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3 分)A(“词人在孤灯下独自饮酒”有误。“孤光”意为月光。)
16.(6 分)年华流逝之悲。当年满怀豪兴,如今年华已逝,触目生悲。凄凉孤独之感。在冷雨斜风中,
词人独掩西窗,内心孤寂。思念故人之情。词人与故人远隔天涯,永夜相望,渴望梦中渡江与他们相聚。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6 分)
(1)以手阖门 持一象笏至
(2)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每答出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示例二: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示例三:叹而今登楼揽镜 事机频误
示例四: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示例五: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每答出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8.(3 分)示例: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喜闻乐见/耳熟能详与时俱进
19.(3 分)B(文中加点的“便”和 B 项中的“便”都是副词,意为“就”;A 项中的“便”意为“即使”
“纵使”,连词,表示假设让步;C 项中的“便”意为“方便的时候或顺便的机会”;D 项中的“便”意为
“方便、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