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邦有道,则什;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认为这才是君子所应有的模样——这其实也是儒家
思想里的待时之隐,个人的或仕或隐,是与国家政治命运息息相关的。或者可以这样说,儒生们的隐,是
身不由己的。而与儒生们的身不由己不同,另一类人的隐则是遵从自己内心真实意愿的,这就是侠士。
事实上,侠士的归宿也无非只有两种:出或隐。而侠士的出,则又有生或死两种结局。侠士出而生的
典型代表,应该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黄蓉夫妇了。他们的侠义是大家公认的,是称
为“大侠”的典型,是以诚信、责任、民族大义为基础的,是能为国、为民、为正义而舍身成仁的大侠,
是宽容、憨厚、尊重人的生命的大英雄。但是,郭靖、黄蓉二人在出仕之后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尤
其是黄蓉,在与郭靖结为夫妇共同为朝廷效力之前,古灵精怪、冰雪聪明的侠女形象深入人心,但是二人
在为朝廷效力之后,就连行侠仗义都要有所顾忌,实在与当初行走江湖之时的洒脱有着天壤之别。从某些
方面来说,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正是郭黄二人的出仕,导致了他们自身侠义之气的消磨乃至丧失。
侠士出而死,则应该分开来看。有自愿赴死的侠士,也有为朝廷所戕害的壮士。自愿赴死的侠士自古
以来数不胜数,典型的就有刺秦王的荆轲和刺赵王的豫让。虽然这二者都是刺客出身,但是他们都是在明
知自身性命不保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行刺国君,这也是侠义的一种表现。出而死的另一类代表,就让人忍
不住扼腕叹息了。这就是《水浒传》里以宋江为代表的被朝廷招安的一众侠士,其悲壮的结局也恰恰说明
了政治之于侠士,是一个不可触碰的禁地。
侠义之士最好的归宿莫过于隐逸了。选择出仕的侠士们,不管是生是死,最终都是与侠的本意相背离
并且渐行渐远的。而说到侠士之隐,就不得不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巨子墨子。虽然墨家思想与儒家思
想一样,在主流上都属于入世思想。但是由墨子所开创的墨家学派,也对隐逸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墨家
人物任侠使气,仗义执言,因此“墨子之门多勇士”,注定了墨家门人的崇侠尚武。墨家思想直接影响并形
成了后世的侠士与侠文化,并进而影响到隐逸文化,造就了许多亦侠亦隐者。作为墨家的首任“巨子”,墨
子在后人心目中是一个具有大侠风范的人物。但是,在诸侯纷争的乱世,他“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
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为那个时代付出了自己的所能之后,墨子最终选择了隐退。
不管侠士是出还是隐,都是有原因的,尤其是隐。关于隐逸的原因,如果深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不
只是侠士们一心向道这么简单。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侠士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隐退,正是在社会外力的
作用下,自我选择的归宿。
(摘编自《浅析侠文化中的“隐逸”之道》)
材料二
《红楼梦》中的倪二本是一个市井泼皮,主业是放高利贷。当落魄的贾芸偶遇老练的泼皮,倪二援助
贾芸却超脱了常理。将救人困厄的义行附着在一个市井恶霸身上,与贾府上下的世态炎凉形成鲜明对比,
犹如冰雪世界里突然燃烧的一团烈火!小说中描写的社会已经没落,清净的大观园中亦是倾轧不断,矛盾
重重。大观园之外的社会,似乎人人争相逐利,每一层人际关系都可用钱戳破。官府、家族、亲人都靠不
住,无处能寄托希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没有恩义可言,最终施恩相助的是一个道德秩序之外的泼皮恶霸。
他是贱民中的恶人,却大谈“相与结交”,满口义气。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倪二不是君子,实属小人,但又是重义轻利的小人,是一个善恶并存的“义
侠”,包含了作者的讽刺与无奈。究其创作根源,倪二并非凭空虚构的人物形象,而是现实人性的写照。曹
家家道中落,历经变故,潦倒的人生,才可能遇到市井的泼皮无赖,在结交过程中发现他们“恶”之下隐
蔽的“义”。将小人物之“义”化入小说,正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高妙之处。
同时,《红楼梦》没有将倪二的形象拔高,而是保持了其“市井细民”的身份设定。倪二借钱给贾芸,
虽充满义气,但他的本行是借贷,并非专门助人的义侠。倪二之于贾芸,是市井侠义,既有他根深蒂固的
市井气,又有市井气之上的道义气。在此之前,传统侠义类型中很少出现如此冰火统一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出现侠义人物及侠义情节,并非偶然。也许在作者的最初构想中,倪二等皆属侠者,他
们的行为处事与世族子弟的“臭浊逼人”不同,他们身上体现了男性阳刚瑟落的一面,他们没有被社会制
度碾压扭曲,还保留着相对纯粹的男性力量美、气度美。其意图或许是“以侠气涤荡末世之邪恶,洗刷儒
生之酸腐,补偿文人之心理”。在倪二身上,我们很容易发现传统侠义抒写的常见手法,包括其身份、性格、
行为方式等。他们都用一颗“绝假存真”的心去处理生活事务,对利益之交的虚伪人情不屑一顾,在爱和
恨、喜欢和讨厌的事情上立场分明。
(摘编自张玉梅《〈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论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国家政治清明时君子就可以出仕为官,否则就选择隐逸,说明个人的人生选择与国家的政治
命运紧密相关。
B. 侠士能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而隐,不受他人左右,而“出”时也能为国为民,担起民族大义,保
持自身的个性。
C. 主张积极入世的墨家学派多勇士,崇侠尚武;墨家思想不仅对侠士文化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也影响
到隐逸文化。
D. 《红楼梦》中倪二虽以放高利贷为生,属于市井泼皮,但他能急人之困,重义轻利,这种品质是难能
可贵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靖和黄蓉之所以能做到出而生,是因为二人在出仕后逐渐适应了官场的规则。
B. 侠士的出和隐,都是有原因的,大多与个人的追求和社会的外力有一定的关系。
C. 在争相逐利的 社会环境中,倪二这一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社会的讽刺。
D. 倪二和传统的侠士有诸多不同,但在爱恨和对待真假的态度上二者却十分相近。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侠士精神的一项是( )
A. 往来三市无人识,倒把金鞭上酒楼。(唐薛逢)
B.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唐岑参)
C. 击筑复击筑,欲歌双泪横。 宝刀重如命,命如鸿毛轻。(宋末元初吴龙翰)
D. 相见一杯酒,天涯即弟兄。 出门赠百万,上马不通名。(明末清初陈恭尹)
4. 假如你是一名说客,面对即将被朝廷招安的宋江,要劝说他最好选择隐逸。请结合材料,从利弊的角度
说出你的理由。
5. 《红楼梦》中的倪二虽不属于传统的侠士,但这一形象丰富了人们对侠士的认知,在创作上具有积极的
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恰同学少年(节选)
黄辉
“城南旧院,果然是千年文华凝聚之地,气度不凡啊。”站在一师大门口,一身日本式的文官装束的
纪墨鸿,打量着一师院内的参天大树、翠绿草坪,感慨颇多。
孔昭绶和方维夏、黎锦熙等人陪在他的身边,听到这番感慨,礼貌地说:“纪督学客气了。督学大人
莅临视察,我一师蓬荜生辉。”三人一路寒暄,向校内走来。
综合大教室里,人声鼎沸,一片热闹,学生们各自扎成一堆,热烈地讨论着,连徐特立也挤在其中和
学生争辩着。纪墨鸿望着眼前乱糟糟的样子,眉头拧得紧紧的。孔昭绶感觉到了他的不满,走上讲台,提
高了嗓子大声说:“各位同学,请安静。特立先生,介绍一下,这位是省教育司派来的督学纪墨鸿先生,
今天前来视察一师。”
不等徐特立开口,纪墨鸿抢先拱手:“哎哟,是徐议长啊,久仰久仰。”
徐特立淡淡地说:“纪督学客气了,这里没有什么议长,只有教书匠老徐。”
孔昭绶问:“纪督学是不是给学生们训个话?”
纪墨鸿赶紧摇手:“有徐议长在,哪容得卑职开口?”
徐特立说:“在这里,我是老师,你是督学,督学训话,职责所在嘛!”
“纪督学,您就不用客气了。”孔校长宣布,“各位同学,今天,省教育司督学纪墨鸿先生光临本校
视察,下面,我们欢迎纪督学为大家训话。”
他带头鼓起掌,掌声中,纪墨鸿一脸迫不得已地整了整衣冠,上了讲台。
“各位青年才俊,在下纪墨鸿。墨鸿今日能与诸位才俊共聚一堂,深感荣幸。所谓训话二字,愧不敢
当,不过借此机会,与诸位做个读书人之间的交流而已。这个读书二字,是世间最最可贵的了,何以这么
说啊?书,它不是人人读得的,蠢人就读不得,只有聪明人才读得书。所以列位读书人,都是聪明人
嘛……”
台下,萧三忍不住跟毛泽东嘀咕了一句:“他不如照直讲,他这个人最聪明。”毛泽东一笑,他显然
对这训话也极不以为然。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了书,人自然就有大好前程,不然还读什么书呢?”
纪墨鸿说得兴致勃勃,“所以,孔子曰:学而优则仕。就是说书读好了,政府才会请你去做官,你也才能
出人头地,做个人上人啊!”
一下午无精打采的刘俊卿这时听得聚精会神,眼睛都望直了。蔡和森、萧子升等人却都露出了听不下
去的神情,毛泽东则索性抽出一本书,翻了起来。
“……总之一句话,学生就要以学为本,好好读书,认真读书。以后,你就会晓得,那才是你的前途,
那才是你的饭碗。纪某是过来人,这番话,句句是肺腑之言,不知各位听到心里去没有?”
鸦雀无声中,突然传来了一声很清晰的翻书声——毛泽东哗啦翻过一页书,看得旁若无人。纪墨鸿不
禁一阵尴尬,面露愠色。孔昭绶也愣了一下,不知如何是好,场面一时尴尬起来。安静中,刘俊卿突然带
头鼓起掌来,这一下总算带起了一些掌声。纪墨鸿僵住的笑容渐渐绽开。“嘿嘿,多谢,多谢多谢。”
送走纪墨鸿,黎锦熙来到校长室,长吐了一口气:“唉呀,总算是走了。”
“总算?”方维夏苦笑了一下,“人家可没说以后不来了。”
办公桌后,孔昭绶神情疲惫,他揉着自己的眉心,强打精神说:“维夏、锦熙,你们两个安排一下,
尽快把这间校长室腾出来,再买几件像样的家具。”
黎锦熙惕住了:“校长,您还真给他腾办公室?”
“全校就我这间大一点嘛。我无所谓,随便换间就是。”
方维夏问:“校长,他纪墨鸿不过是个督学,不至于吧?”
“这不是官大官小的问题,有的人哪,只要还能管到你一点……”孔昭绶没有继续往下说,只摆了摆
手,“就这么办吧。”
吃过了饭,杨昌济正准备教案,毛泽东突然捧着他的书稿,送到了他面前。杨昌济微微皱起了眉头。
他沉吟了一下,说道:“润之,有句话,看来我得提醒你才行,读书切忌粗枝大叶,囫囵吞枣,这么厚的
书,几天你就看完了?”
“老师,您误会了,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看呢。”
杨昌济失望地说:“还没看?那你就还给我?这本书不值得你看吗?”
“不是,书太好了,我才看了几页,就觉得太短的时间根本读不透书里面的内容,老师这部手稿又等
着出书要用,所以……所以我抄了一份,打算留着慢慢消化。”
“你抄了一份?”杨昌济眼都直了,“十几万字,一个礼拜,你抄了一份?”
毛泽东点了点头。原来,就在杨昌济借书给毛泽东的那天下午放学后,毛泽东便跑去文具店买回一大
堆白纸和一块没有包装的低档墨,晚上寝室熄灯后,他便借着烛光往白纸订成的本子上抄录杨昌济的手稿。
杨昌济有些难以相信:“把你抄的给我看看。”
整整七本用白纸简单装订的手抄本摆上了课桌,杨昌济翻阅起来,抄本的字迹虽有些潦草,却是密密
麻麻,一字不漏。他看看毛泽东,眼前的学生带着黑眼圈,精神却看不出一点疲倦。杨昌济又翻开了摆在
旁边的“讲堂录”,本子上同样是密密麻麻的潦草字迹,还加着各种不同的符号,旁边批满了蝇头小楷的批
语。他惊讶地问:“你的课堂笔记,所有的课都记得这么详细?”
毛泽东回答说:“一般社会学科的课我都记。”
“怎么还分大字小字,还有那么多符号?”
“大字是上课记的,小字是下课以后重新读笔记的心得,那些符号有的是重点,有的是疑义……反正
各有各的意思。”
杨昌济点了点头:“你很舍得动笔啊。”
“徐老师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嘛,我习惯了,看书不记笔记,我总觉得好像没看一样。”
杨昌济看着毛泽东,似乎想说什么,却又没说出来。他抱起手稿和备课资料,走出一步,又回头:“对
了,礼拜六下午你只有一节课吧?如果你愿意,以后下了课,你可以到我这儿来,只要是你感兴趣的内容,
我给你做课外辅导。”
毛泽东问:“礼拜六您不是没有课吗?”
杨昌济笑着说:“以后有了,你的课。”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纪墨鸿初到“一师”时发出此地是“千年文华凝聚之地”的慨叹,侧面反映出这所学府气
度不凡,文化底蕴深厚。
B. 徐特立挤在学生中争辩和他对纪墨鸿不卑不亢的平淡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作为“议长”的徐特立
是个有教育情怀的人。
C. 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写出黎锦熙和方维夏两位老师在纪墨鸿走后对其态度的迥异,表现出人物不同的性
格特点。
D. 杨昌济在毛泽东来还书稿时对毛泽东进行委婉的告诫,说道“读书切忌粗枝大叶”,说明他关心学生的
读书态度。
7. 关于文中人们对纪墨鸿来学校后的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特立对纪墨鸿自称“教书匠”并顺着校长的话请他训话,是在以教师身份表达例行公事的欢迎。
B. 萧三对纪墨鸿的训话内容开玩笑,表现出他对训话者观点的难以认同和反感、不屑。
C. 刘俊卿听完训话后,顾全大局地带头鼓掌,带起掌声缓解尴尬,这侧面说明了学校教育有方。
D. 方维夏和黎锦熙对纪墨鸿获关照感到不解,侧面反映出一些教师对督学的评价不高。
8.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请解读一下话语背后的情感态度。
9. 文本前后两部分都提到毛泽东读书的相关内容,分别表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形象特点?如果班级举行“读
书会”,请你分享一下毛泽东的读书方法,你会怎样介绍?请简要概括。
二、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而死乎!”
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曰:“臣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晏子独搏
其髀,仰天而大笑曰:“乐哉!今日之饮也。”公怫然怒曰:“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晏子对曰:
“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是以大笑。”公曰:“何谓谀怯也?”晏子曰:“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
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若使古之王者如毋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哀之?
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
左右助哀者,谀也。怯谀聚居,是故笑之。”公惭而更辞曰:“我非为去国而死哀也。寡人闻之,彗星出,
其所向之国,君当之,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晏子曰:“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穿池沼则欲
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赋敛如为夺,诛戮如仇雠。自是观之,茀[注]又将出,彗星之出,
庸可悲乎!”于是公惧,乃归,填池沼,废台榭,薄赋敛,缓刑罚,三十七日而彗星亡。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第七外篇》)
【注】茀:通“孛”,指彗星。
材料二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馆,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
晏子曰:“君过矣!夫厚藉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
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第二内篇谏下》)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之行A 义回邪B 无德C 于国D穿E 池沼F 则欲G 其深H 以广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置,摆设,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中的“置”意思相同。
B. 辞,言辞,与“辞不赴命”(《陈情表》)中的“辞”意思不同。
C. 薄,减轻,与“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中的“薄”意思不同。
D. 鳏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泛指老弱孤苦的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公在泰山摆设酒宴款待了群臣,并在宴会上为自己即将舍弃国家死去而痛哭流泪,身边一些近臣也
陪着他难过、流泪。
B. 晏子认为人的生死、物的盛衰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如果前代的国君没有死亡,景公也不会拥有
现在的国家。
C. 晏子认为景公惧怕死亡十分怯懦,但景公实际上是因为彗星出现并指向自己的国家,自己作为君主将
承担恶果而哀伤哭泣。
D. 景公在自己的猎狗死后,让人给它置办棺材并准备祭奠它,但最后景公听从晏子的劝告,及时停止了
这种行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
(2)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14. 通过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八)
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注】响到明。
【注】连枷:用来拍打稻谷、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其籽粒掉落的一种农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农家场院,勤劳的农人为了秋收新修了晒谷场。
B. 秋天的乡间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家家户户都趁着霜后的晴日打起稻谷。
C. 农忙时节天公却不作美,雷声响动,雨水将至,农人抓紧时间连夜打稻谷。
D. 第三、四句重在听觉描写,不仅有笑声、歌声,还有响彻天明的连枷之声。
16. 本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同为田园劳作诗,二者在氛围上有何不同?请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借古讽今,发人深省;而
“____________”的告诫又是那样的真切深沉。
(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锦,亦称“名词铺排”,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在一起,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
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古典诗歌作品中常见的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的诗句,如“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岱最为人熟知的散文大概就是《湖心亭看雪》了。全文不过短短一百来字,就将一幅天地辽阔、万
籁俱寂、人际相会的画面描写得 。崇祯五年,当时张岱旅居杭州西湖。此时的西湖白茫茫一片,
它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湖中雪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这样简单的景致也可以寄寓极为丰富
的情感。
时逢大雪,一个心思玲珑的雅致文人,总会做出一些 的事来。于是,他孤身一人,伴着船桨
荡开的圈圈涟漪,独自游走在这清朗的画卷里。这种事,在心意相通的人看来,就是玲珑剔透,当举杯对
饮,浮一大白。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
有趣的事,知己与旁人,张岱都遇到了。原本水天一白,只有长堤、孤舟与亭台,没想到竟然能在大
雪后的湖心亭遇上和自己一样雪夜拥裘、乘舟赏雪的人。这样的惊喜,就像当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
,却倾盖如故。原本天地一孤客,内心总有“独一人而知天下有雪”的寂寞。但此刻却有人与自己心
意相通,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即使旁人无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又有什么
关系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这一场大雪,就这样下了四百年。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 横线句中的“浮一大白”是什么意思?请从你熟悉的古诗文中找出描摹类似场景的一个诗句。
20. 认真揣摩结尾部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从文段中选择合适的意象,仿照画波浪线句的句式写两个句
子,作为本文新的结尾。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用面团发酵的食品里面都存在着一些“神奇的小孔”。这些小孔是怎么来的,它
们对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首先, 。面粉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组成,在面团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蛋白质
和碳水化合物。面粉中的蛋白质主要由麦胶蛋白、麦谷蛋白、麦清蛋白和麦球蛋白等组成,其中麦谷蛋
白、麦胶蛋白吸水膨胀, 。这种面筋质在面团发酵过程中会因为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而膨胀,并能
阻止二氧化碳气体的溢出。
其次,促进小孔形成的主力军是谁呢?我们都知道,面粉中的碳水化合物大部分是以淀粉的形式存在
的。淀粉中所含的淀粉酶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将淀粉转化为麦芽糖,进而继续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供给酵
母发酵所需养分。当面团加入酵母后,酵母即可吸收面团中的养分生长繁殖,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
团形成膨大、松软、蜂窝状的组织结构。因此, 。
21. 上图是面团发酵食品中小孔的形成过程流程图,请将关键因素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6 个字。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地瓜在成长初期根茎要深深扎入土壤里,然后藤蔓伸向四面八方,吸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发挥更多
的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向根茎输送养分。
地瓜的成长历程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来说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
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