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丰城中学 赵凯 宜春一中 黄美娟 审题人:高安二中 邓国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土文学的发展关联着乡村社会的变迁。文学是一种社会文化,它很难对现实社会变革产生直
接作用,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影响。百年来,乡土文学对乡村变革的影响也是这样。
启蒙是乡土文学影响乡村的最主要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启蒙。作家们书写乡村的主要方
式是展示乡村的黑暗和愚昧,进而呼唤和激发其觉醒。这当中并非不包含作家们对乡村的关注和同
情,但毫无疑问批判是最基本的主题,且这种批判的重心不是在现实,而是在深层的乡村伦理文化。
思想启蒙之外,政治启蒙也是极为重要的。20世纪30年代,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出
现了乡村破产和“丰收成灾”等现象。茅盾等左翼作家希望以此为契机,以文学的方式来唤醒农民,
呼应现实的革命潮流。这一时期,作家们在创作中更多展示乡村的现实艰难和疾苦,积极书写那些
具有反抗意识的农民,将“躁动”“变革”作为书写的核心。
思想启蒙文学与政治启蒙文学存在一定差别。如前者的重心在文化,而后者的重心在于现实;
前者对乡村社会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后者对乡村社会的批判是选择性的,其中也包含部分
的肯定——对于已经初步觉醒的农民,主要是青年农民,以积极正面的态度书写其精神和行为。如
茅盾的《春蚕》以及叶紫的《丰收》,前者的叙述基调较为沉重压抑,后者则表现出激情和鼓动性。
除了启蒙乡土文学,另一种影响乡村社会较深的是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其主要特点是直接书
写乡村现实运动,并试图以文学的方式影响和促进这一运动。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直接深入乡村内
部,全面细致地描写乡村现实运动,也较广阔地展现了乡村生活场景;叙述的主要基调不是批判,
而是肯定和赞颂;以农民为潜在读者,在文学形式上更为贴近农民的阅读习惯,生活气息相当浓郁。
虽然乡土文学存在启蒙和现实介入的不同方式,但它们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往往是相互交融
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作家们的创作目的、创作方法都更为丰富,很少呈现单一方向。
一方面,作家们往往对乡村生活有很直接的体验,对农民的欲求有深刻的感受,因此表现出强烈的
现实介入意识,试图传达出农民改变贫穷现实的愿望。比如,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现实意识
非常明确。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在创作立场和艺术倾向上表现出对启蒙文学传统的高度继承,其在
乡村边缘逡巡,既有乡村内部的关怀,又有对乡村的俯视式批判。朴素的乡村文化气息和知识分子
的文学特征往往同时体现在同一部作品之中。
(摘编自贺仲明《乡土文学与乡村现代变迁》)
村料二:
新时代以来,随着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中华大地上正发生
着山多巨变,为乡土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乡土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
国形象提供了新经验新内容。
乡土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与意象,是一代代作家不断诠释和艺术化演绎的对象。近年来,文学书
写多土经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现实视角下的新农村变化,它们注重新时代农村现实尤
其是新人新事的记述,注重以事件为节点,记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重大
工程的实践过程,展现它们给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带来的巨大变化。精准扶贫、驻村第一
书记、乡村青年返乡创业、城镇化建设、乡村治理网络化、乡村互联网经济等等,被引入文学叙述,
塑造了乡村现代化的文学景观。此类写作在突出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现代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的同
时,也写到农民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从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方面
立体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风貌。还有一类作品书写的是历史文化视域下的乡土传统。如阿来《云
中记》、胡学文《有生》等作品,侧重从乡村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意蕴出发,书写乡土传统的传承转
化和生生不息。他们笔下的乡村既有自然大地的浑厚之美,也有精神家园、文化根脉的深刻内涵。
柞品将生命、自然、历史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个个充满丰盈生命感受的乡土世界。这样的乡土世
界寄托着当代人的乡愁乡恋,也在对历史的回望和对现实的思索中传递赓续向前的文化精神。
无论聚焦新农村变化还是挖掘乡土传统,新时代乡土文学都在现实与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双重
变奏中,不断丰富内容构成,增强主题的厚重感。文学通过对广袤乡土的观照,打开了自身视野和
格局,超越感性的个体经验,将家园、家国、责任、理想与现实人生联系到一起,体现出命运相牵、
甘苦与共的担当。当下乡土关联着历史,又向未来敞开;乡土作为理解中国的重要视角,更是在向
世界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乡土文学在今天蕴含着丰富的故事资源和思想能量。
(摘编自吴义勤《新时代乡土文学——展现山乡巨变,彰显奋斗创造》)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全面细致地描写乡村现实运动,而启蒙文学却把描写重心放在了
深层的乡村伦理文化上。
B.材料一认为乡土文学通过展示乡村的现实艰难和疾苦,或者通过直接书写乡村现实运动,对乡村
变革产生了直接的作用。
C.材料一分析了思想启蒙文学与政治启蒙文学的差别,即两者的创作重心与流露出的创作态度是截
然不同的。
D.材料一论述了启蒙乡土文学和现实介入乡土文学的特点,并辩证分析了二者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来《云中记》等作品能够得到肯定,是因为它们营造出了充满丰盈生命感受的乡土世界。
B.一部乡土文学如果不能回望历史,就不能展现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进而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减弱。
C.乡土文学要扎根乡土又不局限于个体的乡土经验,应触及家园、家国、责任、理想等众多因素。
D.如果要立体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风貌,那么乡土文学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更要突
出农民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顼是( ) ' 3 分 )
A.两则材料论述的主要内容虽然不同,但都谈到了时代与乡土文学之间联系的紧密,体现了文学与
时代的关系。
B.材料一根据乡土文学不同时代特征进行分类,阐述了乡土文学与乡村变革的内在关联。
C.材料二用严谨的语言肯定了新时代乡土文学的价值,肯定了其在讲述中国故事中的作用。
D.材料二论述了反映新农村变化的乡土文学,引入了“精准扶贫”等词汇,有很强的时代性。
4.有人认为现在的社会处于大转型时期,中国在走城市化道路,乡土文学终究会消亡。针对“乡土
文学终究会消亡”这个说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观点及其原因。(4分)
5.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一系列乡土文学作品,请从中各选一篇来谈谈启蒙乡土文学与现实介入型
乡土文学的差异。(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浣衣母
废 名
自从李妈的离奇消息传出之后,这条街上,每到散在门口的鸡都回进厨房的一角漆黑的窠里,
年老的婆子们,按着平素的交情,自然地聚成许多小堆,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地摆着头:“从
哪里说起!”
李妈今年五十岁。祖父们常说李妈曾经住过高大的瓦屋,李妈的李爷,是一个酒鬼。当李妈
还年轻,家运刚转到蹇滞的时候,李爷确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留给李妈的是两个哥儿, 一个驼
背姑娘,另外便是一间茅草房。
这间茅草房建筑在沙滩的一个土坡上,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
前面流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李妈利用这天然形势,包洗城里几家太太的衣
服。孩子都还小,自己生来又是小姐般的斯文,吃不上三碗就饱了。太太们也不像打发别的粗糙的
婆子,逢着送来衣服的时候,总是很客气地留着,非待用过饭,不让回去。
城里太太们的孩子,起初偶然跟着自己的妈妈出城游玩一两趟,后来也舍不得这新辟的自由
世界了。李妈的荷包,从没有空过,加以善于鉴别糖果的可吃与不可吃,母亲们更是放心。太太们
的姑娘,吃过晚饭,偶然也下河洗衣,首先央求李妈在河的上游阳光射不到的地方寻觅最是清流的
一角——洗衣在她们是一种游戏,好像久在樊笼,突然飞进树林的雀子。李妈这时刚从街上回来,
坐在门口,慈爱地张视她们。她们有了这公共的母亲,越发显得活泼而且近于神圣了。姑娘们回家
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许多责备了。
傍晚,河的对岸以及宽阔的桥石上,可以看出三五成群的少年,有刚从教师的羁绊下逃脱的,
有赶早做完了工作修饰得胜过一切念书相公的。卖柴的乡人卸下担子在桥头一棵杨柳树下乘凉,时
常意外地得到李妈的一大杯凉茶,他们渐渐也带点自己田地里产出的豌豆、芋头之类作报酬。
高三语文 第3页 共8页
李妈的哥儿长大了,酒鬼父亲的模样, 一个终于死了,那一个逃到什么地方当兵去了。
守城的兵士,渐渐同李妈认识,李妈的名字遍知于全营。有两个很带着孩子气的,简直用了
妈妈的称呼,从别处讹索来的蔬菜同鱼肉,都拿到李妈家,自己烹煮,客一般地款待李妈。衣服请
李妈洗,有点破敝的地方,又很顽皮地要求缝补。李妈的柴木快要烧完了,趁着李妈不在家,站在
桥头勒买几担,李妈回来,很窘地叫怨,他们便一溜烟跑了。李妈用了寂寞的眼光望着他们跑,随
又默默地坐在板凳上了。
李妈的不可挽救的命运到了——驼背姑娘死了。 这小小的死,牵动了全城来吊唁:祖父们从
门口,小孩们从壁缝;太太用食点,同行当的婆子用哀词。李妈只是沉沉地想,抬头的勇气,大约
也没有了。
今年夏天来了一个单身汉,年纪三十岁上下,背地里时常奇怪李妈的哥儿有娘不知道孝敬。
一日想到,在李妈门口树荫下设茶座,生意必定很好,跑丢跟李妈商量。自然,李妈是无有不行方
便的。
人们不像从前吝惜了,用的是双铜子,每碗掏两枚,值得四十文;水不花本钱,除偿茶叶同
柴炭,可以赚米半升。那汉子苦央着李妈不再洗衣服: “到了死的日子还是跪!”李妈也就过着未
曾经历过的安逸了。王妈带着孙儿来谈天: “老天的好缘法!”李妈也赔笑,然而不像王妈笑得自
然。
谣言轰动了全城,都说是王妈亲眼撞见的。王妈很不安:“我只私地向三太太讲过,三太太
最是爱护李妈的,而且是本家!”李妈这几日来往三太太很密,反复说着: “人很好,比我大儿子
只大四岁。 ……唉,享不到自己儿的福,靠人的!”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无精打采地答着。李
妈也只有无精打采地回去了。
姑娘们美丽而轻便的衣篮,好久没有放在李妈的茅草房当前。年轻的母亲们,苦拉着孩子吃
奶: “城外有老虎,你不怕,我怕!”只有城门口面店的小家伙,同驴子贪恋河边的青草一样,时
时刻刻跑到土坡;然而李妈似乎看不见这爬来爬去的小虫,荷包里虽然有铜子,糖果是不再买的了。
那汉子不能不走。这样,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儿子,倘若
他没有吃子弹,倘若他的脾气改过来。
(有删改)
【注释】本文写于1923年8月。
6.下列对文章第一段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运用倒叙手法,点出“离奇消息”,制造了悬念。
B.写傍晚鸡回窝的场景时,用“一角漆黑”奠定了金文沉郁的基调。
C. “诧异”的是李妈居然会有新感情,“叹息”的是李妈没能守住贞节。
D.“有点愉快”是因为李妈的事情让她们有了谈资,也透露了她们对李妈“公共的母亲”形象
坍塌的微妙心里。
高三语文 第4而 共8页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第——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李妈的善良、仁慈赢得了周围人的帮扶和爱戴。
B.第段李妈看到守城的士兵,想到自己的儿子,体会到了命运的可怜,于是感到寂寞。
C.第段画线句子用看似平淡且漫不经心的语言揭示了生命残酷的本来面目。
D.文章结尾处虽然汉子离开了,但儿子可能的归期让李妈又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8. “突转”是“剧情按照行动的必然性、或然性向相反方面变化”。本文采用了“突转”手法,
即听说李妈想重组家庭,众人对她的态度发生急剧转变。请分析这个突转的艺术效果。(4分)
9.本文与鲁迅的《祝福》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本文没有《祝福》那么深刻犀利的批判色彩。
请结合两篇文章分析造成这种区别的具体原因。 (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对曰:“昔者尧见人
而知,舜任人然后知,禹以成功举之。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况无法度而任
己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 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
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
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
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石买为将。者老、壮长进谏曰:“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
而好利,细人也,无长策。王而用之,国必不遂。”王不听,遂遣之。石买发行至渐江上,斩杀无
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率,独专其权。士众恐惧,人不自聊。兵法曰:“视民如婴儿,故可与
赴深溪。”士众鱼烂而买不知,尚犹峻法隆刑。子胥独见可夺之证, 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
画陈诈兵。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还报其王,王杀买,谢其师,号声闻吴。吴王恐惧,
子胥私喜:“越军败矣!胥闻之,狐之将杀,噜唇吸齿。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
使人入问之,越师请降,子胥不听。越栖于会稽之山,吴追而围之。句践喟然用种、蠡计,转死为
霸。 一人之身,吉凶更至;盛衰存亡,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
【注】邪慝:邪恶。句践:勾践。浙江:这里指钱塘江。证:征兆,迹象。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变为A 奇谋回或北口或南 D夜举回火[击鼓日画巨陈诈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伊尹,商初贤相。李白《行路难》中“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有关他的典故。
B.自辅,与荀子《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句式相同。
C.而,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而”的意义不相同。
D.谢,与《鸿门宴》中“张良入谢”的“谢”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伊尹认为无论是尧、舜、禹举贤,还是他人单凭主观意愿用人,都无法做到万无一失。
B.材料一认为,明君在求得那些或辅佐君王或管理百官的贤才后,还应给予他们应有的尊荣。
C.材料二中越国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成年人认为石买贪婪好利,是一个重妯节却没有远见的人。
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为君之道关键在于举贤用贤的观点,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侧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
(2)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
14.越王勾践大败于吴国,直接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一观点?请指出并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词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至当涂呈郭功甫
黄庭坚
平王本爱江湖住,鸥鹭无人处。江南江北水云连,莫笑醯鸡歌舞、瓮中天。
当涂般棹兼葭外,赖有宾朋在。此身无路入修门,惭愧诗翁清些、与招魂。
【注】平王:指宋徽宗,喜爱闲适生活。醯鸡: ,酒瓮中生的一种小虫。修门:语出屈原
《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是指楚国郢都的城门。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中的“鸥鹭”与黄庭坚《登快阁》 “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的“白鸥”意象内涵相同。
B.黄庭坚写词以杜甫为宗,其中“江南江北水云连”与杜甫《客至》中的“舍南舍北皆春水”在意
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U. “当涂般棹蒹葭外”既点明地点,呼应了词题,又照应了上阙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
D. “此身无路入修门”句化用屈原《招魂》典故,劝慰友人要安于清贫,持操自守。
16.本词塑造了一位心境矛盾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今年央视春晚设计精巧,《庆余年》范闲扮演者与数字人李白隔空吟诵《将进酒》,
其中“ ”两句最能展现中国人的乐观自信,豪迈洒脱。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变法所持的态度“
与《孟子公孙丑上》中的“虽千万人,吾往矣”非常相似。
(3)“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威
力无比,变幻万千的,象征自由欢腾和完美。中国古代文人多用“龙”作意象来表情达义,
比如:“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
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
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
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地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
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
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 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
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
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18.在学习这段文字的时候,有同学认为加点的“瘦削”二字用在这里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因此不合适,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4分)
19.下列诗句中,意境与划线句最契合的一项是( )(3分)
A.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B.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C.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D.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20.划线句如果改成“它们那柔软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交互缠挽着的美人的臂膊”,从语
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段时间以来,作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躺平”和“内卷”的说法在年轻人群体中颇为
流行。而随着“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成为新晋流行语,45度青年”一词也应运而生,逐渐走入
网络视野,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那么什么叫作“45度青年”呢?如果说“躺平”是0度,( A ),那么45度就是不完全
躺平,也不完全内卷的中庸姿态。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年轻人要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多,部分年轻
人面对高压力的社会环境就选择享受生活,呼吁“躺平”,却又不肯看着同龄人就这样将自己远远落
在身后。于是乎,便也就“躺不平”。进退两难的境遇下,部分年轻人选择成为“45度青年”,不彻底
“躺平”,也不彻底“内卷”。
( B ),“45度青年”的“躺平”更多是暂时性的,更像是预备跑步的姿势,虽然看起
来没有拼尽全力的奔跑,但是正在为后续的奔跑做准备。面对生活,他们的态度与“躺平”者实际
上完全相反,( C ),也避免自己被社会、生活压力裹抉着被迫“内卷”。
关于“45度青年”,我们需要为他们的奔跑注入力量,为他们的前进开拓,为他们的目标强力护航,
助力他们冲锋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2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
意。(3分)
五、 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奇葩说》节目中有一句著名的辩词:“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只是经书.更是那条取经的路。”
这句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宜春市 2024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D【解析】A 项,原文是“作家们书写乡村的主要方式是展示乡村的黑暗和愚昧,进而呼唤和激发其觉醒。
这当中并非不包含作家们对乡村的关注和同情,但毫无疑问批判是最基本的主题,且这种批判的重心不是
在现实,而是在深层的乡村伦理文化”,意思是指思想启蒙文学批判的重心在深层的乡村伦理文化。而选
项是说“启蒙文学的描写重心”。B 项,原文是“文学是一种社会文化,它很难对现实社会变革产生直接
作用,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影响。百年来,乡土文学对乡村变革的影响也是这样。”C 项,原文是“思
想启蒙文学与政治启蒙文学存在一定差别”。
2. C【解析】A 项,强加因果。B 项,表述绝对化。材料二中认为“近年来,文学书写乡土经验主要集中
在两个方面”,而第一个方面是“社会现实视角下的新农村变化,它们注重新时代农村现实尤其是新人新
事的记述”,它们并不侧重对历史的回望。D 项,原文是“此类写作在突出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现代化、
机械化和产业化的同时,也写到农民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使用的关联词是“在……
同时, 也……”; 而选项却是用了“不仅……, 更……”
3. B【解析】B 项“材料一根据乡土文学不同时代特征进行分类”说法错误。作者是根据“乡土文学对乡
村的不同的影响方式”来分类的。
4.【答案示例】不会消亡。乡土文学的选材,可以将新时代的乡村变化作为创作母题,塑造乡村现代化
的文学景观。乡土文学的创作,可以转向对历史文化视域下的乡土传统的挖掘。(只是明确观点而不分
析原因的不给分,答“会消亡”的不给分)
5.【答案示例】启蒙乡土文学,如鲁迅的《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展示鲁镇的黑暗和人们的愚
昧,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摧残,进而呼唤和激发中国劳动妇女的觉醒。现实介
入型乡土文学,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全面细致地描写乡村现实运动,通过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
与变迁,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同时肯定和赞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的重
大变化。
6. B【解析】全文的基调不是沉郁的。文章前半部分写人们和谐、融洽的关系,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7. D.【解析】虽然儿子让李妈有一线希望,但儿子的杳无音讯和周围人对李妈避之不及的态度让李妈对
未来有无尽的迷茫。
8.前后逆转避免了情节的平淡,让行文跌宕起伏,给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文章既写了淳朴的人情美,
又刻画了人性的愚昧,两相对照,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全面思考。(每点 2 分,答“丰富人物
形象”只给 1 分; 答“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只给 1 分)
9.【答案示例】《祝福》的语言冷峻沉郁,而本文的语言冲淡平和(质朴平和)。《祝福》中描写了一
个人际关系冷漠无情的乡村,而本文却展示了乡村中民风淳朴的、充满温情的一面。《祝福》中祥林嫂
惨死在村民们热闹的祝福声中,而本文作者给了李妈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10. B D G 【解析】原句标点: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 B【解析】B 项“自辅”是宾语前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是定语后置句。C 项“而”字,前者表假设,
可翻译为“如果”; 后者表承接,可翻译为“接着”“就”。D 项两个“谢”都是指认错、谢罪。
12. C【解析】“细人”在文中指见识浅短之人。
13(1)(君王) 即使像尧舜那样英明,但如果没有得力的大臣辅助,那么君王的恩德不能给予人民,教化的雨露
不能施及万物。(“虽”“股肱”各 1 分,句子大意 2 分。虽:即使。股肱:得力的大臣)
(2)现在越王句践大概已经战败了,君王您放心,越国容易兼并了。(“其”“兼”各 1 分,句子大意 2 分。
其:句中语气词,表揣测,可译为“大概”。兼:兼并)
14.“况无法度而任己直意用人,必大失矣”。勾践不听他人的正确意见,单凭主观意愿重用石买为将,
最终导致了大败于吴国的结局。(指出观点给 1 分,摘抄原文或翻译成白话均可;简要说明 2 分。意思答对即
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成汤问伊尹说:“要选拔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您知道有什么方法吗? ”伊尹回答说:
“从前尧见到一个人就知道他是否贤能,舜等到任用以后才知道他是否贤能,禹凭借成绩选拔人才。这三位君
王举用贤士,方法不同却都取得成功,然而仍然有失误的地方,更何况不依法度,单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用人
呢,失误必定更大。所以君王要使臣子自愿贡献他们的才能,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君王为什么要选用贤士?因为君王得到贤能的人帮助自己,之后才能治理天下。(君王)即使像尧舜那样英
明,但如果没有得力的大臣辅助,那么君王的恩德不能给予人民,教化的雨露不能施及万物。所以,英明的君
王居于上位,都谨慎地选择官员,致力求贤,设立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用才能杰出的人治理百官,使他们的
爵位尊荣,使他们的俸禄优厚,贤能的人做官名声得到显扬,不贤能的人黜退从事体力劳动,因此君王没有忧
患的事,臣民没有邪恶的人,百官善于治理,臣下乐于尽职,恩德流布人民,雨露滋润草木。从前虞舜(做君
王的时候),左有大禹,右有皋陶,他不下殿堂天下就得到治理,这就是任用贤能的功效啊。
材料二:
越王句践与吴国军队在钱塘江边交战,任命石买为大将。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成年人都劝说越王:“石
买这个人,哪个人跟他接触就跟哪个人结怨,哪一家跟他交往就跟哪一家有仇,贪婪好利,是一个见识短浅的
小人,没有高明的策略。君王如果重用他,越国一定不会成功。”越王没有采纳这些意见,还是派石买率兵出
征。石买出发来到钱塘江边,滥杀无辜,一心想用威力慑服全军,随意调动、处置将领,自己独揽军权。将士
们心怀恐惧,人人自危,觉得生命没有保障。兵法上说:“对待百姓要像对待婴儿一样关怀备至,那么他们就
能够跟你一起赴汤蹈火。”越军将士军心涣散,已经像鱼烂了一样,但石买却一点也不了解,还是用严刑峻法
对待他们。(吴国) 只有伍子胥看出了可以战胜越军的征兆,于是他改用奇谋异策,命令吴军一会儿攻北,一会
儿攻南,在夜里点起火把擂鼓,不断变换阵势,设置疑兵。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