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西城区高三二模-历史+答案

2024-05-11·9页·2.1 M

2024北京西城高三二模

历 史

2024.5

本试卷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右图为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的人面纹方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人面,人面

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鼎腹内壁铸 “大禾”两字铭文,

“禾”字为一株结有丰硕稻穗的禾杆,因此也被称为大禾方鼎。这反映 内壁“大禾”两字铭

商代的青铜器多数出土于殷墟

半人半兽鼎浮雕体现图腾崇拜

此鼎与农业生产有紧密的关系

人面纹鼎是最早的青铜器之一

A. B. C. D.

2.“中华”一词大体起源于魏晋,最初用于天文领域。后统治者借用为宫门名,如后赵“西中华门”、北

魏“中华门”、南朝梁“东、西中华门”等。而后,不论南朝北朝,“中华”作为“中国”的另一名号

逐渐使用起来。由此可见,“中华”一词的使用

表明其使用范围扩大 标志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反映其内涵不断丰富 折射出南北朝文化交融

A. B. C. D.

3.下表为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由此可见

陕西 河南 四川 江苏 浙江 其他地区 合计

汉 18 19 —— 1 4 14 56

晋 —— 4 —— 2 3 7 16

唐 32 11 15 18 44 133 253

数量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中央集权程度 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持续增加

汉唐分布差异反映南北经济发展态势 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A. B. C. D.

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发展和民族交融、活跃文化交流等方面起

到了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说法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南北面官制促进女真族与汉族民族交融 B.榷场互市贸易加强宋与辽夏金经济往来

第1页/共9页

C.迁都燕京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 D.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

5.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大明律》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

A 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文,例为附注”的形式

B 明朝将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便于优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活动

C 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征银 存在近两千年的人头税被废除

D 清中期更定保甲法,设牌长、甲长、保长 三长制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6.梁启超曾论辛亥革命之因缘说:“国人种族观念之郁积、晚清政治之腐恶及威信之失坠、新思潮之输入

等等,皆使革命有可能性,所谓因也;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袁世凯之起用,能使此可能性爆发或扩

大,所谓缘也。”梁启超的分析

注意到诱发革命的多重原因 着力从经济的角度剖析问题

认识到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忽视了革命党人的组织因素

A. B. C. D.

7.北京中山公园有保卫和平牌坊,其名称历经变化。1901 年立于北京东单,名为“克林德碑”;1918 年迁

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改名为“公理战胜碑”;1952 年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改名为

“保卫和平碑”。这件文物

体现中国确立了在世界的强国地位 见证了近代中国饱经磨难的历史

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强权保卫和平 表明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意图

A. B. C. D.

8.右图标识的地理位置是现在中国的省会城市,这些城市见证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下列选项表述正确

的是

A.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B.国共两党在实现第一次合作

C.在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在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9.1971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右图是当时各方博弈的示意图。据此,

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A.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B.美国称霸世界野心失败

C.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D.第三世界发挥决定性作用

第2页/共9页

10.京九线是位于京广线、京沪线之间的南北铁路干线(如右图)。1958 年,铁道部提出修建从北京到江西

九江铁路干线的计划,但因技术原因,导致计划搁浅。80 年代,全国

政协提案中提出,将京九铁路延长至香港九龙,并力争在香港回归前

全线贯通。经过多年修建,到 1996 年 9 月京九线全线开通。京九铁路

的运营

推动了南北运输进一步发展

得益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密切了内地与香港地区联系

A. B.

C. D.

11.下图为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古 希 腊 雅 典

由 卫 城 和 下城两

部分组成。卫城

位 于 城 内 山丘的

顶 上 , 建 有 神

庙,四 周 砌设土

墙 , 只 有 一个上

下 孔 道 , 利于防

卫。下城 分布着

市 场 、 行 政机构

和居民点。

卫城反映出了城市具有防御和宗教等功能哈德良所加城墙表明雅典受马其顿控制

设市场表明城市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下城的布局体现了城邦政治的某些特征

A. B. C. D.

12.查士丁尼统治时期,为了打破西亚地区对丝绸贸易的垄断,拜占庭帝国设法获取中国的养蚕技术和丝

织品加工的工艺。至公元 6 世纪中叶,发源于中国的丝织业,从原料生产到纺织成品这一整套技术完

全传入了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区。这反映出

A.中国与东罗马有经贸往来的途径 B.阿拉伯帝国是中西文化交流桥梁

C.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巅峰 D.奥斯曼帝国影响东西方贸易往来

13.恩格斯在谈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认为,《人间喜剧》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描写了

法国资产阶级在 1816-1848 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的冲击,这一贵族社会是在 1815 年以来又重整旗鼓

的,并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从而出现了诸多需要转变的社会问题。由此判断,符

合恩格斯论述的是

拿破仑统治导致法国封建势力复辟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趋向

社会主义运动冲击了资本主义统治 小说亦可折射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A. B. C. D.

14.1851 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大不列颠 10 岁以上人口 1576 万,就业人口达 709 万,其中妇女就

第3页/共9页

业人口 243 万,占总人数的 34.3%。而其中纺织业更是妇女的天下,据统计,棉纺业占 56.4%,毛纺织

占 69.5%,丝织和麻织业占 70.5%。这说明

A.资产阶级民主强调了男女平等的权利

B.英国丝织业和麻织业水平高于棉织业

C.第一国际推动了英国女权运动的兴起

D.机器化生产推动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

15.右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产生

图中波兰领土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关注其西部边界安全

B.美国霸权主义的直接作用

C.北约成立后积极对外扩张

D.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变化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10 分)文化的差异与消弭

材料一 考古学视野下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异

类别 六国 秦国

铜陶器物演变 连续性 战国中期发生断裂

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

墓葬等级序列

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 大

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

城址等级序列

递减 为自然村落

(1)结合所学,推断导致类别在秦国发生断裂的重大事件,说明差异反映出的历史信息。(4

分)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

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

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

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

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

代。”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 6 分)

第4页/共9页

17.(11 分)近代东亚国际关系

由于发生了侵略与战争,19-20 世纪以中、日、朝三国为中心的东亚历史充满了创伤。

材料一 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主要内容(部分)

时间 条约 部分原文

“日本国人民在朝鲜国指定各口,如其犯罪交涉

1876 年 《江华岛条约》

朝鲜国人民,皆归日本官审断。”

“日本公使馆备兵员若干备警事。设置修缮兵

1882 年 《济物浦条约》

营,朝鲜国任之。”

“韩国皇帝陛下将关于韩国全部一切统治权,完

1910 年 《日韩合并条约》

全且永久让于日本国皇帝陛下。”

材料二 1895 年签订的《马关条约》第一款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

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1899 年,中国和朝鲜签订

了近代朝鲜历史上第一份对外平等条约《中韩通商条约》。

材料三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 19 世纪中后期日本对朝鲜的侵略。(11 分)

18.(12 分)卧薪尝胆

材料一 1903 年创刊的《东方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宗旨,由支持维新、立宪的张元济主编。1904 年,

有人在该杂志上发文指出,“廿年沼吴……彼之卧薪尝胆,无忘前耻者,此物此志也”。他认为,比当时中

国正被反复欺凌的现实更令人心痛的是,中国面对凌辱而毫无羞耻感。

材料二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由陶行知等人发起,倡导平民教育和农村教育。1938 年该会发表的一篇

越王勾践故事写道,在离开越国之前,勾践已经构想好了计划,因此这不是真正的“投降”。几年后,当

听到他们的越王会很快从吴国回来时,越国的百姓为他们的“抗战”领导人回家而欢欣雀跃。在勾践回国

后,他发起了一次“总动员”,认识到越国如果要报仇雪恨,首先必须要教育和训练百姓,“男女老幼全国

人民一起总动员”。作者在故事结尾写道,“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对于我们目前的求得中华民族的独立,

和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解放,卧薪尝胆的教训,还是有很大的意义哩!”

材料三 1961 年有剧团尝试创作一部“卧薪尝胆”为主题的戏剧。创作者之一范钧宏认为应更多地重

视面对逆境的坚定的恒心。还有创作者认为,必须表现出当代的精神,关注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在这

第5页/共9页

样的情况下,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减少或完全删除忍辱负重的主题,同时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振

奋国家的时代精神。

近代以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断革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12 分)

19.(10 分)马铃薯与欧洲

材料 与马铃薯初相识的很长一段时间(近 150 年),欧洲人都对它抱着疑虑和鄙视的态度,更多只是

作为观赏植物或药物种植。爱尔兰算是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再没有其他任何植物能在这么狭小的一块

耕地之上,喂养如此众多的底层贫穷的爱尔兰人。

18 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扩张,工业化吸引越来越多人口进入城市,马铃薯在英格兰农工阶级的日用饮

食地位愈显重要。相比之下,欧陆农民对马铃薯的态度似乎较为迟疑,法兰西人、日耳曼人在英格兰人之

后,也开始从事它的栽种。法国药剂师巴曼提耶对马铃薯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路易十六及其王后也采取

积极举措进行宣传。普鲁士腓特烈大帝为此颁布了血腥的“马铃薯种植法令”。尤其是每逢饥荒过后,马

铃薯的生产就冲刺上扬。到 19 世纪初,马铃薯早已成为欧洲人民不可或缺的粮食了。此时,东欧的斯拉夫

民族也衷心接纳了这个植物。

概括 16-19 世纪马铃薯在欧洲传播过程中体现的变化。(4 分)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马铃薯得以在欧

洲传播的原因。(6 分)

20.(12 分)大历史

材料一 “大历史”(big history)是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它是由西方学者在 1990 年代初提出的。“大

历史”研究的出现,与时代背景联系紧密。首先,精密计时革命、DNA 的发现、板块构造理论以及宇宙大

爆炸理论等为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后冷战时代的趋势也有利于“大历史”研究的出现,比如全球化与

环境保护等。与此同时,“大历史”研究也受到了很多质疑——如仅凭现代科学知识能够建构令人信服的

宇宙史吗?对历史学家而言,以如此巨大的时间段来探究过去是不是有点不切实际?“大历史”研究能否

成为一个明确的史学研究类型,还有待于在时间中去检验。

材料二

“大历史”研究的代表著作: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大卫克里斯蒂安等

著)

目录(节选)

第 1 章 宇宙、恒星和新化学元素

第 3 章 生命的出现

第 7 章 农耕文明时代的非洲-欧亚大陆

第 10 章 迈向现代革命

第 13 章 未来的历史

(1)依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大历史”研究的认识。(6 分)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

第6页/共9页

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

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

论的时代。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的内在关联中,探究历史规律的“大历史观”应运而生……“大历史观”

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赋予其时代的、民族的和学科发展的新内容,而不仅仅是历史认识领域时空的

扩大或延长。它广泛汲取中国传统史学、外国史学(包括“大历史”在内的西方史学)的积极成果,使之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我国“大历史观”产生的背景。(6 分)

第7页/共9页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

1. C 2. D 3. C 4. B 5. A

6 .C 7. D 8. C 9. A 10. B

11. B 12. A 13. C 14. D 15. A

第二部分共 5 题,共 55 分。

16.(10 分)

(1)商鞅变法。(1 分)

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逐级递减等现象,反映出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贵族等级秩序遗存仍较为明显;

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两极分化等现象,则反映出秦国贵族权力被极大压制,国君权力较大,呈现出君

主高度集权的特点。(3 分)

(2)汉承秦制,力图维护国家统一。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在地

方采取郡国并行制,造成诸侯王势力过大等问题,未能消弭区域文化的差异。(3 分)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区域文化

的整合提供了政治基础;汉武帝改革币制等经济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联系增强,为区域文化的交融提供

了经济基础;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通过上述举措,西汉最终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

一。(3 分)

17.(11 分)

19 世纪中后期,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制定宪法。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其需要资金、市场、原材料和

廉价劳动力。在侵略扩张政策的影响下,将侵略目标指向邻国朝鲜。(3 分)

19 世纪 70 至 80 年代,日本通过强迫朝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包括“领事裁判权”“开放

通商口岸”“驻军权”等在内的政治、经济特权,加深了对朝鲜的侵略。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

本强迫中国彻底放弃了旧有的宗藩体制,便利其对朝鲜的进一步侵略。1910 年,日本通过签订《日韩合并

条约》,正式吞并了朝鲜。(3 分)

日本对朝鲜的殖民侵略,使朝鲜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给朝鲜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朝鲜的殖民掠

夺,扩大了日本商品的海外市场,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刺激了日本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的野

心。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一方面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也彻底终结了中国传统的宗藩

外交体制。(4 分)

近代日本不断对外侵略扩张,给中朝两国带来巨大灾难与变化的同时,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复杂影响。

鉴古知今,地区国际关系需要各国互相尊重与平等合作,共同维护安全并推动发展。(1 分)

18.(12 分)

卧薪尝胆的故事发生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后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终于反败为

胜。(1 分)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时期,近代报刊

第8页/共9页

杂志业发展,以思想启蒙为宗旨的《东方杂志》,通过叙述越王勾践的故事,侧重于表现越王勾践铭记亡

国之耻、报仇雪恨的一面,借以警示国人树立国耻意识,立志反抗列强侵略,以激发民族民主意识。(3

分)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逐渐形成。倡导面向广大平民教育的中华

平民教育促进会,为卧薪尝胆的故事赋予了动员与团结广大群众的新内涵,借以鼓舞更多的人投身于人民

战争之中,反抗日本侵略,追求中华民族独立。(3 分)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进行激烈的冷战对抗,新中国安全形势严峻;中国积极

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道路,任务艰巨。中国文艺界秉承百花齐放方针,弘扬中国传统戏

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而将越王勾践的历史故事以戏剧的形式赋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时代内

涵,借以歌颂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高尚精神。(3 分)

卧薪尝胆历史叙述的变迁,体现了中华民族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奋力进行现代化建设这一时代主题的转

换,彰显了中华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2 分)

19.(10 分)

接受态度方面,从受到鄙视和拒绝食用到广泛接纳成为重要食物来源;用途方面,从观赏植物或药物

到重要的粮食作物;传播路径方面,由西向东逐步推广;推动力量方面,从民间到政府。(4 分)

马铃薯产量较高,能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殖民活动,马铃薯被带到欧洲;多

国政府力量进行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人口增长的压力;严重饥荒的压力。(6 分)

20.(12 分)

(1)“大历史”研究的对象不仅是人类的过去,还着眼于宇宙的历史;在研究过程中结合了自然科学

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也进一步

加快,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与挑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其研究提供支撑,“大历史”研究在这一背

景下应运而生。其宏观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但是,“大历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与

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6 分)

(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

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呼唤更加符合时代需要的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为理论基

础,继承与发扬中国史学优秀传统,吸收西方史学研究优秀成果,指导新时代史学研究实践。(6 分)

第9页/共9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