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四)-历史+答案

2024-05-15·8页·286.8 K

长郡中学2024高考适应性考试(四)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二里头文化的重大发现中,作为礼器的玉石牙璋的辐射范围已经到了越南北部,与《禹贡》所载的九州的

大致范围以及秦汉帝国统一疆域的大致范围相当。这说明二里头文化( )

A.奠定了早期中国基础 B.印证了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

C.重塑了华夏民族意识 D.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2.战国时期,“个人的才干、勇气、智慧皆能真正受到社会重视”。各诸侯国为图强,在大力推行军功爵制之外,

还把荐举当作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荐举制也应运而生。荐举制的产生( )

A.反映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B.践行了墨子尚贤的治国思想

C.导致了贵族势力的渐趋消亡 D.体现了儒家学派的人才观念

3.曹魏实行屯田,由各州郡设置典农中郎将等主持屯田,其中民屯田租很重,通常是“持官牛田者得六分,百

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西晋统一后,颁行占田课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加剧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C.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D.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

4. 表1 唐代进士籍贯分布情况统计

道名 进士数量(人) 百分比 道名 进士数量(人) 道名

河南道 332 21.56% 山南道 46 2.99%

河北道 306 19.87% 淮南道 17 1.10%

江南道 308 20.00% 陇右道 84 5.45%

关内道 233 15.13% 剑南道 14 0.91%

河东道 176 11.43% 岭南道 24 1.56%

据表1 可知,唐代( )

A.政治中心变化影响人才分布格局 B.科举考试采用南北分卷势在必行

C.进士数量受制于政治局势的演变 D.中原地区在科举竞争中占据优势

5.1751 年,徽州府发生旱荒,“米价不特昂贵无比,且至无米可买,民情窘迫”。歙县盐商程扬宗毅然响应徽州

知府的输银救灾呼吁,于次年一次性捐出6 万两白银“买谷积贮”,平抑粮价:1805 年黄淮大水后,歙县盐商鲍

暮芳集众输银 300 万两,用于抢救恢复水毁工程。这反映出当时( )

A.重义轻利成为社会风尚 B.商人成为社会救济主体

C.主流思想影响商人行为 D.社会救济制度日趋成熟

6.1860 年到 1861 年春夏间,太平天国在苏浙农村推行清朝赋税制度,同时,依靠乡绅、胥吏、地保等势力维护

地方秩序。这反映出当时太平天国( )

A.维护农民阶级根本利益 B.践行《天朝田亩制度》构想

C.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D.采用旧体制应对清廷围剿

7.1898 年,湖南维新志士樊锥在《湘报》发表《开诚篇》系列文章,主张中国应“一革从前,搜索无剩,唯泰

西者是效”,“行平等平权之义”。同年,湖南封建守旧分子以“首倡邪说,背叛圣教,败灭伦常,惑世诬民”

的罪名将其驱逐出境。这反映出当时( )

A.全盘西化成为主流意识 B.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以湖南为开端 D.中西文化冲突的激烈性

8. 表 2 《新中华报》报道的“九一八”运动会相关情况

大会名称 时间 项目 报道(刊号)

绥德警备司令部九一八 1937年 9 月 18日 -21 文化类、娱乐类、军事类、

第 391期

青年运动大会 日 体育类、表演类等

八路军后方直属机关九 军事类、政治类、运动类、

1939年 9 月 18日 第 65号

一八运动会 文化娱乐类

廊甘警备区九一八运动 1940年 9 月 15日 -24 军事演习、运动比赛、游戏

第 164 号和 172号

大会 日 晚会、展览会

据此可知,当时( )

A.运动会具有寓教于乐以提升战力的作用

B.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局势稳定

C.边区政府通过新闻报道来展示社会风貌

D.舆论宣传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9. 表 3 1949-2019 年中国基层治理体制的变迁

时间 治理目标 治理主体 治理策略 治理结构

1949~1957年 社会秩序 政治、行政与社会 动员式 分散多元

1958~1978年 社会汲取 政治与社会 单位制 政治一元

1979~1999年 社会反哺 行政与社会 项目制 政社二元

政治、市场、行政与社

2000~2019年 社会发展 绩效制 一核多元

其中 1949-1957 年基层治理的突出特征是( )

A.社会改造 B.社会治理

C.社会重构 D.社会培育

10.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各地陆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经营

权的分离;2015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做好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进行分置的相

关工作的完善与规范。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 ( )

A.适应了城市经济改革的需要 B.体现了群众首创精神

C.反映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 D.尊重了农民主体地位

11.研究发现,距今 3000 年前后,欧亚草原和中亚游牧人群的快速兴起促使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空间和

强度达到空前水平,绿洲之路逐渐成为欧亚大陆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农牧业扩散和发展的进程明显加速。这

一时期的东西方交流( )

A.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B.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C.助推了希腊化世界形成 D.密切了中欧之间的联系

12.1170 年英王亨利二世颁给了林肯城特许状,摘要如下:

“余已将林肯城人民在英王爱德华、威廉与亨利时代所享有之自由、习惯与法律赐予彼等。

城中人民以及本郡其他商人之商会,亦将充分而自由地保有……所享有之上项权利……不受任

何干扰与迫害。同时,任何人在林肯城之居留期已达一年零一日,且已照章纳税……则余亦将

准许彼等与过去一样,继续以市民身份居住于余之林肯城中。”

图1

这可用来说明,特许状的颁发( )

A.践行了《大宪章》的原则 B.促进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C.适应了专制王权发展需要 D.推动了封建庄园制的瓦解

13.图2 是近代欧洲一位思想家(1724-1804)的一部著作的部分目录。

导 言 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 第二卷 纯粹实践理性的辨证论

第一部分 纯粹实践理性的要素论 第一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一般辩证论

第一卷 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 第二章 纯粹理性在规定至善概念时的辩证论

第一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诸原理 ……

第二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的概念 第二部分 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

第三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动力 ……

图2

这部著作( )

A.否定了理性主义原则 B.丰富了人文精神内涵

C.推动了科学革命兴起 D.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4.图3 为 1919年 6 月 28 日巴黎和会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的相关规定。

第十六条(四):联盟任何会员国违犯联盟盟约内之一项者,经出席行政院之所有联盟其他成

员国之代表投票表决,即可宣告令其出会。

第十七条(三):如被邀请之一国拒绝承受联盟会员国之义务以解决争议而向联盟一会员从事

战争,则对于采取此行动之国即可适用第十六条之规定。

第二十一条:国际协议如仲裁条约或区域协商类似门罗主义者,皆属维持和平,不得视为与本

盟约内任何规定有所抵触。

图3

这些规定( )

A.确立了裁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 B.奠定了国际公法的政治基础

C.起到了有效制裁侵略战争的作用 D.削弱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1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中先后有 50 多个宣称实行社会主义,或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

向,按其理念式样可分为民主的或改良的、宗教的或民族的,农业的或村社的、军事的或国家的、激进的或革

命的等不同流派。这反映了( )

A.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B.新兴国家要求发展的迫切愿望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D.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16. 表 4 1990-1999 年跨国兼并金额及年增长率统计

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项目

1990年 1999年 1986-1990年 1991-1995年 1996-1999年

跨国兼并 1506 7201 26.4 23.3 46.9

由此可推知,跨国兼并( )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B.促进了各国均衡发展

C.构建了经济命运共同体 D.消除了市场竞争风险

第II 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其中17 题 18 分, 18题 16 分, 19题 18 分,共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明代的士人是熟读诗书等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他们暂时还未进入仕途,却是进入仕途的主要阶层,

是有功名的候补官员。

在明代,士人包括以下几种知识分子:进士、举人、监生、诸生等。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举人是乡试录取的优胜者。监生,即国子监学生,包括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此外还有外国留学生,即“夷

生”。四种监生中,洪武初年官僚子弟比例较大,洪武以后百姓子弟日益增加,占了绝大多数。诸生,即地方府

学,州学、县学的学生,他们一部分来自民间私塾,一部分来自社学。

明中叶以后,程朱理学受到强烈挑战,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湛若水等人四处讲学,在各地创办书院,

弟子遍天下。他们不仅仅关注学问,而是学问,政治并重,今天广为流传的格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

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东林书院讲学的宗旨。从城市到乡村,尤其是在乡村,他们是有

功名的头面人物,即社区和宗族组织的首领。

——改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士人阶层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士人阶层对社会发展的贡献。(12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1954年 11 月,教育部在苏联专业分类模式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以行业部门

为专业分类设置框架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如表 5)。

表5

行业部门 专业门类 专业类数量 专业数量 专业数量比例(%)

工业部门 16 106 41.2

建筑部门 工科 3 20 7.8

运输部门 3 16 6.2

文科 2 25 9.7

大学

教育部门 理科 1 21 8.2

高等师范 师范 1 16 6.2

财政经济部门 财经 1 16 6.2

农业部门 农科 4 13 5.1

艺术部门 艺术 4 13 5.1

保健部门 医科 2 5 1.9

林业部门 林科 1 3 1.2

法律部门 政法 1 2 0.8

体育部门 体育 1 1 0.4

总数 40 257 100

1963年 9 月,为解决高校在专业设置实践中专业数目过多、专业面过窄、专业名称混乱等问题,国务院批准发

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如表 6)。

表6

专业门类 专业类数量 专业数量 专业数量比例(%)

工科 14 207 47.9

文科 0 53 12.3

理科 0 42 9.7

师范 0 17 3.9

财经 0 10 2.3

农科 0 33 7.6

艺术 6 36 8.3

医科 0 10 2.3

林科 0 14 3.2

政法 0 2 0.5

体育 0 8 1.9

总数 20 432 99.9

注:包含试办专业,不包含绝密、机密专业。

——据王孜丹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科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展望》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两次“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调整的特点进行解析。(16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首次出版于 1759年 4 月,其后经过五次修改。1790年

出版了第六版,在这版中亚当斯密对早期版本的内容进行了一些重大修改。他加入了初版中所没有的“论由

钦佩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所引起的道德情操的败坏”这一章,并且将其放在阐

述同情共感基本原理的第一卷。他还新撰写了“论德性的品质”作为全新的第六卷,在其中亚当斯密这样写

道:“为了获得这种令人羡慕的境遇,追求财产的人们时常放弃通往美德的道路,不幸的是,通往美德的道路

和通往财产的道路二者的方向有时截然相反。”亚当斯密从“对富人和成功者的钦佩的倾向”中寻求道德情

感腐败的原因,致力于从社会精英阶层的道德建设中寻求抑制商业社会道德情感腐败的出路。学术界公认,这

是第六版的最大特色。

在《道德情操论》初版中,亚当斯密对自然自由体系抱有强烈信念,他认为个体私利的、自然分工合作

的自由经济活动会自然有利全社会的发展;而晚年亚当斯密则对此心存疑虑。在隔了 30 余年之后,他改变了

自己的财富观以及对财富所具有的积极社会功能的正面评价。

——据罗卫东《亚当斯密晚年对自由放任思想的反思

——基于〈道德情操论〉版本的考察》等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第六版与第一版相比的变化,并对其进行解释。(10 分)

(2)要解决英国当时面临的这些问题,你认为晚年亚当斯密的“出路”能否走得通?说明你的理由。(8 分)

长郡中学 2024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四)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1 3 4 5 6 7 8

答案 A A A D C D D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B C B D B A

1.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玉石牙璋的辐射范围“与《禹贡》所载的九州的大致范围以及秦汉帝国统一疆域的

大致范围相当”,说明与早期中国的范围大体一致,因此可以得出二里头文化奠定了早期中国的基础,故A 项正

确。二里头文化距今不到 5000 年,排除B 项;华夏民族意识与多元一体的特征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排除C 、D

两项。

2.A【解析】据材料可知,各诸侯国为图强,除了“大力推行军功爵制之外,还把荐举当作选拔人才的有效途

径”,这种以军功爵制、荐举制取代世卿世禄制的做法,体现了由奴隶制下的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的转变,

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故A 项正确。荐举制不符合墨子的“尚贤”和儒家的人才观,排除B 、D

两项;“贵族势力的渐趋消亡”不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 项。

3.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曹魏屯田制下,田地属于官府所有,农民要向政府缴纳田租,且民屯田租很重,西

晋统一后的占田课田制,规定了农民的法定占田数额,按照占田课田制的规定,土地由农民占有,这有利于调

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多展,故选A 项。西晋对土地的改革不能体现南北经济不平衡加剧,排

除B 项;这一变化跟农业技术进步无关,排除C 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 项。

4.D

5.C【解析】材料“捐出6 万两白银”“集众输银 300 万两,用于抢救恢复水毁工程”体现了徽商的家国情怀,

说明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主流思想对商人行为的影响,故C 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徽商,无法体现“重

义轻利”成为社会风尚,排除A 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人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排除B 项;材料不能说明社会救

济制度成熟,排除D 项。

6.D【解析】太平天国初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但 1860-1861 年间在苏浙地区推行清朝赋税制度,说明其为

应对清政府围剿,被迫采用旧制度,故D 项正确。材料中太平天国采用清朝赋税制度,据此无法得出其维护农

民阶级根本利益,排除A 项;《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B 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太

平天国采用清朝赋税制度,承认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排除C 项。

7.D【解析】材料表明,樊锥提出了激进的向西方学习的主张,遭到固守传统纲常伦理的守旧派的残酷打击,反

映出当时中西文化冲突的激烈性,故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激烈交锋,不能说明全盘西化成为主

流意识,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也无法判断维新变法以湖南为开端,A、B、C 三项错误。

8.A【解析】从新闻报道的运动会内容来看,既有军事、政治类项目,又有文化娱乐、表演类项目,体现出当时

运动会具有寓教于乐以提升战斗力的作用,故A 项正确。1938 年,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不能涵盖全部材料信息,排除B 项;材料中报道的运动会是军队运动会,不涉及社会风貌,排除C 项;材料中

没有其他比较的内容,不能看出“重要地位”排除D 项。

9.C【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并没有建立起制度化和组织化的社会治理体制,新政权更多依赖原有的社会

力量和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开展革命的方法,发动群众、动员群众实现社会治理目标—尽快稳定社会秩序,维

护新生政权。因此,新政权呈现出“分散多元”的治理结构。这个结构需要将国家秩序渗透到城乡群众的日常

生活中,进而重构社会,故这一阶段的治理特征应为社会重构,故C 项正确。1958-1978 年,为适应工业化需要,

基层治理目标转向“社会汲取”,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实行政治收编生产、政治收编行政,治理主体走向“一

元化”,底层群众的多元需求被整合进政治性的生产单位之中,是基层治理社会改造阶段,排除A 项;2000-2019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治理的经验和价值进入中国,形成“一核多元”架构下的治理共同体建设“社

会发展”成为社会共识,是基层治理社会治理阶段,排除B 项;1979-1999 年,市场化转型中政社二元结构形成,

为了让基层秩序与国家目标协调,这一时期,基层治理体制采用了自治选举的方式,同时用项目制培育社会组

织,是基层治理社会培育阶段,排除D 项。

10.D【解析】1978 年,全国各地陆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

性;“三权分置”允许土地流转,是在劳动力要素市场放开的背景下尊重农民意愿的措施,也保障了农民的利

益,故D 项正确。农村士地政策的调整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非城市经济改革的需要,排除A 项;材

料强调政府政策的调整,没有体现群众的首创精神,排除B 项;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指的是乡镇企业和非农产

业的兴起,与土地政策的调整没有内在逻辑关系,排除C 项。

11.B【解析】据材料“欧亚草原和中亚游牧人群的快速兴起促使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空间和强度达到空

前水平”“农牧业扩散和发展的进程明显加速”可知,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交流促进了亚欧之间区域经济的发展,

故B 项正确。此时丝绸之路尚未开通,排除A 项;希腊化世界的形成与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交流无关,排除C 项;

中欧之间的密切联系至少应发生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排除D 项。

12.C【解析】12 世纪时,英国封建领主、教会等把控城市,英王颁给林肯城特许状,英国王权与市民联合打击

地方势力,这加强了封建王权,故C 项正确;1215 年英国颁布《大宪章》,与题干时间不符,A 项错误;当时距

离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还有数百年的时间,B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封建庄园是英国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特许

状”是城市的荣耀象征,更是其作为独立政治共同体的立身之本。据此,城市享有相当程度的自治,获得独立

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针对的是城市的自治权,两者关系不大,D 项错误。

13.B【解析】据材料中思想家的生卒年及其著作的目录内容,可知这位思想家应为启蒙思想家,该著作的主题

为“实践理性”,体现了“理性”精神内涵,故B 项正确,排除A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

科学革命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C 项因果倒置,排除;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是“社会契约论”和“人

民主权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项。

14.D【解析】据材料,《国际联盟盟约》第士六条(四)规定,在通过决议和制裁“违犯联盟盟约”的行为等问

题上实行“全体一致”原则;第十七条(三)规定“一国拒绝承受联盟会员国之义务以解决争议而向联盟一会

员从事战争,则对于采取此行动之国即可适用第十六条之规定”;第二十一条又认同具有侵略性质的“门罗主

义”“属维持和平”,说明这些规定不利于制裁战争,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故D 项正确,排除C 项。A、B两

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5.B【解析】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宣称实行社会主义,或以社会主义为发展

方向”,虽然它们流派不同,但都希望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民族经济发展的愿望,故B 项正确;独立后亚

非拉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并不意味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排除A 项;材料无法反映出世界格局的

多极化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排除C 、D 两项。

16.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跨国兼并”即跨国公司的发展,而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

的动力之一,表格所示“1990-1999 年跨国兼并金额及年增长率”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情况,故A 项

正确;“各国均衡发展然“经济命运共同体”应是合作共赢的状态,这与跨国兼并带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利益失衡不符,排除B 、C 两项;“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 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其中17 题 18 分, 18题 16 分, 19题 18 分,共52 分。

17.(18分) (1)特点:熟悉儒家经典;来源广泛;百姓子弟居多;关心时政,比较活跃。(6 分,任答三点即可,

每点2 分)

(2)贡献:从政治角度,如凝聚宗族,宣讲乡约,辅助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社会稳定;批评时政、参政议政,

进入仕途,促进国家治理。

从经济角度,如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从文化角度,如提倡早期民主,促进思想解放;创作小说、绘画、诗歌等文学作品,适应了市民的文化需要;

创办书院,培养人才,发展了儒学。

从社会生活角度,如四处讲学,促进了向学的社会风气;倡导邻里互助,促进了社会和谐。(12 分)

18.(16 分)第一次调整:确立“专才”教育模式,以职业分类主导专业划分。(2 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学的专业分类以国家建设需要为根本依据,国家建设的各个部门成为大学专业分

类的参照系。工科类专业占一半以上,工科院校的发展成为当时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与我国当时努力探索工

业化发展的道路相适应。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专业的

调整主要以职业分类为主导,从而形成了“专才”培养的教育模式。(6 分)

第二次调整:实行专业集中统一管理,扩大专业设置。(2 分)

专业目录的设置有了统一的名称,增设一些国家建设急需的新专业,对一些专业面过窄的专业进行归并,摒弃

了以往以行业部门划分专业门类的做法,采用学科与行业部门相结合的专业门类划分方法。是国家对高校专业

进行系统规划、集中统一管理的开始,使专业分类设置和调整工作有章可循,为此后制定专业目录奠定了基础。

适应了我国当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6 分)

19.(18 分)(1)变化:增加了对社会上财富与道德腐败的讨论,致力于从道德建设中寻求抑制商业社会腐败的出

路;改变了对早期财富观的看法。晚年对早期自由放任的理论反

思。(6 分,任答三点即可,每点2 分)

解释:英国经过 30 年工业革命,社会财富增加,但是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急剧增加;社会崇拜财富,道德腐

败;社会阶级分化,贫富分化,阶级矛盾突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紧张:关注社会,关注道德等。(4 分,任答

两点即可,每点2 分)

(2)(8 分,提出看法2 分,阐述理由6 分)

【答案示例一】

观点一:从社会精英阶层的道德建设中寻求抑制商业社会道德情感腐败的出路,走得通。(2 分)

理由:文化水平高和视野广阔,主导工业革命发展潮流;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在当时是进步的;建立属于工业

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有利于遏制社会腐败、缓和社会矛盾;资产阶级政府立法规范等。(6 分)

【答案示例二】

观点二:从社会精英阶层的道德建设中寻求抑制商业社会道德情感腐败的出路,走不通。(2 分)

理由:阶级矛盾,工业资本主义资本积累,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后来的历史证明,问题没有解决;人性的贪

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等。(6 分)

(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