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Z20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答案

2024-05-19·20页·1.2 M

绝密考试结束前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卷

命题:桐乡高级中学孔卫予

磨题:嘉兴一实学校宫琳琳 慈溪中学孙文辉 湖州中学张阳成 校稿:黄宁妍、黄宝锁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

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

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

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借景”在园林设计中,占着极重要的位置。有些设计成功的园林,人入其中,翘首四顾,顿觉

心旷神怡,妙处难言。 一经分析,主要还是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借景”的方法。这个方法,在我国

古代造园中早已自发地应用了。不过,直到明末崇祯年间,才由计成在他所著的《园冶》一书中总

结出来。他说“园林巧于因借” “夫借景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清初

李渔《一家言》也说“借景在因”

当然“借景”亦因地不同,在运用上有所异,可是妙手能化平淡为神奇,反之即有极佳可借之

景,亦等秋波枉送,视若无睹。试以江南园林而论,常熟诸园什九采用平冈小丘,以虞山为借景,

纳园外景物于园内。无锡惠山寄畅园其法相同。北京颐和园内谐趣园即仿后者而筑。至于杭州、扬

州、南京诸园,又各因山因水而异其布局与“借景”,苏州、常熟、嘉兴诸园,更有“借景”园外

塔影的。正如钱泳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是各尽其妙的了。

苏州园林大部分为封闭性,园外无可“借景”,因此园内尽量采用“对景”的办法。其实“对

景”与“借景”却是一回事,“借景”即园外的“对景”。比如拙政园内的枇杷园,月门正对雪香

云蔚亭,我们称之谓该处极好的对景。实则雪香云蔚亭一带,如单独对枇杷园而论,是该小院佳妙

的“借景”。绣绮亭在小山之上,紧倚枇杷园,登亭可以俯视短垣内整个小院,远眺可极目见山楼。

这是一种小范围内做到左右前后高低互借的办法,而“宜两亭”则更明言互相“借景”了。

(摘编自陈从周《建筑中的“借景”问题》)

材料二:

“巧于因借”出自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书中说: “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因者:随

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

置婉转。斯所谓‘精而合宜者’也。”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

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根据书中的反复论述,“借”是要尽可能把造园用地以外的一切有审美价值的感官因素组织到园

林艺术创作中来,包括:1.从园中可以望到的远山、近树、河、湖、海洋,乃至邻舍的繁花、寺院的

钟声,都应作为设计的组成部分;2.园林设计要充分利用日、月、云雾、风、雨、飞鸟、鸣禽等自然

现象,并加强它们的感官效果,如种松、竹以听风,种芭蕉、荷花以听雨,还可以创造条件引鸟入园,

使园林这片人造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融为一体;3.利用生物的物候变化增加季节感,如栽植有明显物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卷 第1 页 共 8 页

候特征的花木、秋色叶植物等;4.园林的布局,地形、山水、路径的安排,植物的配置,建筑的坐落、

方位、形式乃至门、窗、栏杆等细部的造形都要与所“借”的内容构成有机的整体。

(摘编自《园林绿化小百科》)

材料三:

“借景”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核心理法,对丰富景观效果和生发园林意境起到重要作用。借

景的景象系统主要包括“实景”和“虚景”两类。实景,是视觉中看到的真实、有形、客观存在的

景物和现象,如山水、建筑、植物、雪景、夕阳等。虚景,是依托实体有形景观所产生的光影、气

味、声音、心理景象等无形的景观。 “实景”和“虚景”常常相互补充,相互生发,组成完整统一

的“借景”景象系统,共同营造园林的意境。

基于对借景景象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对案例研究对象的实地考察,梳理推演得出:借景的景观

要素主要包括形体要素、时间要素、非视觉感官要素和心理要素这四类。本文选择北方皇家园林与

江南苏州私家园林这两类典型园林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1个园林(103 处借景景点)为案例

研究对象,这11个园林是承德避暑山庄,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退思

园、耦园、环秀山庄、艺圃、网师园。对园林借景中的四类借景要素进行调查统计,并对这两类园

林中的借景要素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共性和差异性的总结得出普适性规律,旨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

借景的各类景观要素特征及其景观特性。

(摘编自“知乎网”《中国古典园林“借景”要素及其景观特性研究》)

数量 (n/178*1 数量 (n/178*1

区分 借景要素的分类 00)%

(n) (n) 00)%

建筑 塔(3)、桥(3)、装饰陈设(2)、亭(2)、

土木 馆(1)、阁(1)、楼(2)、舫(1) 15 8.4

地形 溪(2)、池(12)、山峰(4)、岛(1)、假山

(2)、瀑(2)、泉(2)、河(1)、石(圆孔1) 27 15.2

地貌

松(3)、竹(6)、荷花(8)、枯荷(1)、桂

形体

86 48.3

要素 花(4)、鱼(3)、迎春(1)、梅花(5)、古

生物 柏(1)、女贞(1)、海棠(1)、鸳鸯(1)、 44 24.7

橘树(1)、柳树(1)、枫杨(1)、牡丹(1)、

芍药(1)、梧桐(1)、芭蕉(1)、琵琶(1)、

人(行事1)

季节 秋(7)、夏(8)、冬(6)、春(2) 23 12.9

时间 气象 雨(2)、风(5)

7 4.0 40 22.5

要素

夜月(3)、朝(日出1)、暮(日落1)、日中

时象 (影5) 10 5.6

非视 雨声(雨打芭蕉1、雨打枯荷1)、风声(风竹声

听觉 2、松风声1)、水声(瀑1、泉1、池1)、船(摇

9 5.1

安 橹声1) 22 11.2

素 嗅觉 桂花香(4)、荷花香(6)、梅花香(3) 13 7.3

吉祥寓意(3)、人格情操(6)、隐逸思想(8)、

心理 场景联想(6)、道家思想(1)、佛教思想(4)、

要素 诗文意境(2) 30 6.9 30 16.9

表1:苏州私家园林借景要素的调查统计表

(n/178*1 (n/178

区分 借景要素的分类 数量 数量

00)% *100)%

(n) (n)

建筑 塔(4)、桥(2)、装饰陈设(4)、廊(1)、

17 10.9

阁(1)、宗教建筑(3)、舫(2)

土木

形体要素 77 55.8

池(1)、山峰(15)、岛(6)、假山(1)、假

地形

山(孔1)、瀑(1)、泉(2)、湖(14)、石 46 33.3

地貌 峡(1).、石渠(2)、田野(2)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卷 第2 页 共 8 页

松树(1)、玉兰(1)、黄莺(1)、梨花(1)

荷花(2)、鱼(1)、金莲花(1)、海棠(1)、

生物 柳树(1)、牡丹(1)、人(行事2)、敖汉莲 14 10.1

(1)

季节 深秋(1)、夏(2)、冬(1)、春(1) 5 4.6

雨(1)、风(1)、云(3)、雪(1)、雨后彩

气象

虹(1) 7 5.1

时间要素 24 17.4

夜月(3)、朝(日出3)、暮(日落2)、日中

时象

(影4) 12 8.7

风声(松风声1)、水声(瀑1、泉3、湖水1)、

听觉

非视觉感 鸟声(1) 7 5.1

11 8.0

官要素

唤觉 荷花香(3)、梨花香(1) 4 2.9

皇家极权思想(12)、吉祥寓意(2)、隐逸思想

(3)、场景联想(2)、道家思想(3)、佛教思

心理要素

想(2)、诗文意境(2) 26 18.8 26 18.8

表2:北方皇家园林借景要素的调查统计表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游人一进入颐和园、沧浪亭等园林,常觉得心情愉悦、目不暇接,但往往难说其究竟,因为

不知道园林名胜都是依靠借景才成就的。

B. 借景概念虽然很早就被总结出来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但直到明代计成的《园冶》一书才对

借景现象进行系统阐述,引起大家普遍关注。

C. “对景”指景物间相互借景的方法,如拙政园中的枇杷园与月门正对的雪香云蔚亭形成互借。

作者认为“对景”与“借景”实质是相通的。

D. 借景可以不受对象、方式等条件的限制,让园林内外的各种景观相互补充相互生发,共同组

合成和谐美好、曲折有致的园林景象意境。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列举了多种江南园林风格各异的借景艺术,概括起来说,常熟无锡园林为同一类,苏

州为同一类,杭州扬州南京为同一类。

B. 材料一、二都引用了明代末年计成所著的《园冶》,是把《园冶》中的相关论述作为理解借

景、运用借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引。

C. 材料二提出了借景的四项要求,材料三分析了借景的景象系统,都强调虚景和实景的协调互

补,强调借景要注重整体性、统一性。

D. 材料三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1个园林作为研究案例,是因为这11个园林具有典型性,

能使研究结论的权威性与可信度较高。

3. 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借景”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李白《蜀道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C.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 李清照《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4. 下列根据对材料三中表一和表二的分析所作出的结论,不正确的一项(3分)

A. 苏州私家园林形体要素以生物为主,皇家园林中地形地貌更为重要,主要取决于两类园林所

处地理气候环境和自然地势环境的不同。

B. 对时间要素的分析显示,苏州私家园林多是借季节变化并常以花木植物为媒介,而北方皇家

园林多是借用一天时间的变化来赏景。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卷 第3 页 共 8 页

C. 在借景的心理要素中,苏州私家园林借隐逸思想进行景象构建的现象比较突出,而皇家园林

的意境氛围主要是围绕皇权的政治思想。

D. 苏州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四类借景景观的景象要素数量和所占比例都不相同,说明这两

类园林借景景观的差异性远大于共性。

5. 下面是《红楼梦》第十一回描写会芳园的一段骈文,请根据借景的景观要素分类分析会芳园的借

景艺术及效果。 (6分)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

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

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

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

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一天我

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

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

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

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霍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

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

热闹起来, 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

里探起, 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

红头绳: “阿三,这个打辨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 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

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

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

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

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

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

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

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 一回

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

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的人渐渐走得远了,自己

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

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

得干净,妈妈却说, “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

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

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Z20 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卷 第4页共8 页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 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

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

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

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

道 :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 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

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 一

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

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展示了一家三口的和谐生活,这时的三姑娘洋溢着生命活力,与下文她的淡然形成

对照。

B. 小说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她的成长历程,到再相逢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 三姑娘作为乡村少女,外在的朴实秀美和内在的灵秀纯澈结合在一起,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

气息。

D.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的见证者,作者借“我”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浓烈炽

热的情感。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中“我不欢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实想法,而是她为了在家守护母亲的托辞。

B. 句子没有直接描写三姑娘的容颜,但“月色一般”却让人可以想象她的恬静美丽。

C. 句子中“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现出三姑娘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

D. 句子蕴含着“我”对三姑娘的爱怜、对过往的怀念、对命运的喟叹等丰富的情感。

8. 《竹林的故事》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请概括文中三姑娘的哀愁。 (5分)

9. 有人认为小说题为“竹林的故事”,“竹林”是解读小说的关键;也有人认为文眼在“水”,小

说具有“水”的情致。你倾向于哪一个作为文本的核心意象?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 “狄人杀卫懿公,尽食其肉,独留其肝。懿公之臣弘演呼天大哭,

自出其肝,而内懿公之肝于其腹中。今觅此人,恐不可得。”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卷 第5页共8 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