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4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二模)-历史+答案

2024-05-21·21页·2.3 M

武昌区2024高三年级 5 月质量检测

历 史

本试卷共 6 页, 19 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养蚕缫丝,将“蚕”与“蝉”赋予相似的文化属性,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中都有玉

蝉。常见于墓葬中的蝉形玉珍,有着“蝉之蜕而永生”、“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喻意。这体现了中华

文化( )

A. 多元一体的特征 B. 自强不息的精神

C. 以人为本的理念 D. 天人合一的思想

2. 司马迁认为,郭解年轻时虽扰乱社会秩序,但成熟后“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逐渐受

到人们的仰慕;宋代司马光却认为,郭解是威胁国家稳定、扰乱社会秩序的暴徒,编撰《资治通鉴》时,

反映郭解正面形象的内容均删去不载。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 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同 B. 所处社会阶层的区别

C. 历史叙述的价值取向 D.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 唐政府在西域设立州学、县学、乡学,使用《诗经》《尚书》《论语》《礼记》等典籍为教材,伊州、西

州、庭州等地的各民族学子可以参加科举取士。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 推动汉文化成为西域文化主体 B. 推行改土归流以加强政治认同

C. 推行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 D. 采取开明的政策促进民族交融

4. 粉壁是宋元时期政府传布政令的重要载体,一般位于衙署、寺观、通衢、闹市等流动量较大的人群聚集

处。此举( )

宋元时期关于粉壁内容的部分文献记载

出处 描述

愿公明以告诸邑令佐,使召诸保正,告以法律,谕以祸福,约以必行,仍录条粉壁

《苏轼文集》

晓示,且立赏召人告官。

今欲县委县丞, 如均税事体,置丁税一司…仍抄录人名, 逐乡置粉壁,大字书

《宋会要辑稿》

写, 晓示通知每岁一易。

《 通 制 条 格 》

违犯之人,初犯痛行断最,于门首泥置粉壁, 书写过名。若三年改过,许令除籍。

(元)

A. 推动了乡约与法律的合流 B. 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

C. 完成了法律的体系化建构 D. 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

5. 清朝前期晋商“岁挟矩金来此(今湖北省羊楼洞)采办,相高大之宅,托为居停主人焉,及秋则计其收

茶之值以纳租金”,再将羊楼洞砖茶运销到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俄国及中亚。这反映了( )

A. 全国商业资本向南方集聚 B. 茶叶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

C. 制茶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D. 大额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6. 1878 年,徐寿发表文章,论述了“通过实验证明,两支相差八度音的开口管的长度比例不是 2:1 而是

9:4”,纠正了欧洲 150 年前的伯努利定律。随后,世界著名的《自然》杂志刊发了这篇来自中国的论

文。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 中西科学水平拉近 B. 洋务新政成效显著

C.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 中西文化互动交流

7. 蔡和森在 1920 年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我以为现世界不能行无政府主义,因在现世界显然有两个对

抗的阶级存在,打倒有产阶级的迪克推多(英文,意为专政、独裁),非以无产阶级的迪克推多压不住反

动,俄国就是个明证。”蔡和森意在强调( )

A. 中国共产党应坚持阶级斗争 B. 消灭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重心

C. 革命是国家出路的必然选择 D. 中国必须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8. 1944 年 6 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行 21 人应邀来延安采访,其中有来自美联社、《时代》杂志等外国

记者 6 人。毛泽东亲自安排接待工作,指示有关部门为采访提供便利,并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这( )

A. 有助于为抗战营造更良好的舆论环境 B. 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掌握了舆论主动权

C. 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获得了盟国的支持 D. 激发了广大有志青年奔赴延安的热情

9. 1952 年 10 月,中国政府同锡兰政府签订了用大米换橡胶的长期贸易协定。1955 年,中国政府同埃及政

府签订了贸易协定,使中国获得了棉花这一战略物资的稳定进口来源。这些举措( )

A. 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B. 顺应了国家工业化战略

C. 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的合作 D.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0. 下表是 1982—1985 年中国经济增长情况表(单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1982 9.1 7.82 11.3

1983 10.9 11.19 7.8

1984 15.2 16.28 12.3

1985 13.5 21.39 3.4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

11. 从公元前 4 千纪末到公元前 330 年,苏美尔语、古巴比伦语、阿卡德语和阿拉米语先后成为西亚地区

的主要通用语言,情况如下表。主要通用语言的变化反映了( )

主要通用语言 兴衰时间 大致使用范围

苏美尔语 公元前 4 千纪末-公元前 2 千纪前期 苏美尔诸城邦之间

古巴比伦语 公元前 2 千纪前期-公元前 2 千纪后期 从地中海东岸到伊朗高原

阿卡德语 公元前 2 千纪后期-公元前 6 世纪中期 地中海东岸地区

阿拉米语 公元前 6 世纪中期-公元前 330 年 亚述帝国及波斯帝国全境

A. 西亚地区政局动荡 B. 文明的区域性扩张

C.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 希腊化世界的拓展

12. 中古中后期,欧洲城市的自治权须经领主颁发的特许状授予和确认,但如果新领主继承爵位,则必须

重新确认特许状。虽然这种做法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但由于金钱和利益上的相互依赖,城市与领主之

间的“合作”还是持续下去了。据此推知,西欧城市发展( )

A. 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 B. 拉开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C. 孕育着社会变革的因素 D. 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13. 下图是 1500—1800 年的马尼拉帆船贸易航线。在太平洋诸岛屿中,殖民者只对关岛和马里亚纳群岛有

兴趣,而对夏威夷群岛和更南部的岛屿兴趣不大。这主要是因为( )

A. 诸岛原著民对殖民者充满敌意 B. 西班牙要应对来自荷兰的竞争

C. 大多数岛屿上的文明程度较低 D. 殖民者重视同亚洲市场的联系

14. 在下面这幅漫画中,德国正将“战果”装进自己的袋子,俄国则将手伸向亚洲,而英国以静制动,仔

细观察,为捍卫英国的利益随时准备出手。该漫画

A. 揭示了殖民体系注定将走向崩溃 B. 反映了“有效占领”原则遭到破坏

C. 体现了列强瓜分世界的激烈竞争 D. 释放了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的信号

15. 1956 年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计划署讨论是否要对南极部分区域进行主权宣示时,国家科学基金会

和内务部认为“此举将会导致苏联也提出领土宣示,还可能中断我们亟须从苏联获取的科学信息。” 最终

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南极的主权宣示。这反映了

A. 科学交流超越了国家对抗 B. 美苏之间交流与对抗并存

C. 合作共赢是美苏两国共识 D.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4 小题, 其中第 16 题 14 分, 第 17 题 14 分, 第 18 题 15 分, 第

19 题 12 分, 共 55 分。

16. 【海洋意识的演变】

材料一 秦汉统治者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海疆管控,塑造了以海为界的海疆自然实体。宋朝完善唐以

来的市舶司制度,招诱蕃商来华,鼓励国内商人出海贸易,还奖励贩洋私商卓有成就者官职;从中央政策

制定到地方行政管理,再到民间海商都积极参与海洋经济活动,整个社会弥漫着较为浓厚的海洋经济意

识。明清时期欲利用海洋阻断陆地与海上力量的来往,人为制造沿海的“空心地带”以维系政治统治。依

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即使海上威胁已消除,政府也始终利用其政治权力优势,压制海洋经济

的发展,僵化了秦汉以来的海疆安全意识。

——摘编自胡林梅、文绪武《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二

内容 出处

“海运之利有三:曰国计,曰民生,曰海

商……古今以兵力行商贾,未有如英夷之甚 魏源《海国图志》(1852)

者!”

“至若泰西,诸国夙精格致之学, 创水火机

器等法, 而西土 多恃航海贸迁,且军旅战

桂林《海防考略》(1873)

阵亦重水师,于兵船轮船之制,尤属无奇不

出,往往为华人耳目心思所未逮。”

“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而商

业势力之消长实 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 梁启超《论太平洋海权 及

故 欲 伸 国 力 于 世 界 , 必 以 争 海 权 为 第 一 中国前途》(1903)

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洋意识的变化及其原因。

17. 【近现代留法教育】

材料一 1915 年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以“勤以工作,俭以求学,增进

劳动者的知识”为宗旨。介绍学生赴法、联系入厂、入校、发放维持费等一应由其负责。……旅欧同人还

联合法国学者创建华法教育会组织大批学生赴法,1919 年到 1920 年, 来自全国 18 省的 20 批青年 1700

多人先后赴法, 周恩本、邓小平、聂荣臻、蔡和森、向警予等都是其中的成员,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达到

高潮。这场运动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出国留学的含义,无论在留学史上还是在政治史、革命史以及文化史

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张士伟《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研究》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规模逐渐扩大,人才培养层次也稳步提升。中国

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成为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中心和决策核心。中国政府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和

邓小平提名的《神舟学人》杂志,成为留学人员了解国内情况的重要渠道。2004 年,两国元首发表《中法

联合声明》,提到了教育文化方面开展新的合作。同年,中法相互承认高等教育法定的各种学历、学位和

毕业文凭。2010 年,两国签署《关于开展青年学生交流活动的意向声明》《中法高等教育合作机制框架协

议》。

——摘编自刘天乔《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场运动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出国留学”的含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法留学事业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8. 【城市空间的演变】

材料一

——摘编自夏志强《12-15 世纪伦敦的城市布局和空间演变》

材料二 18 世纪以来,英国城市中各类建筑密集交织。大工厂之间都坐落着工人极其简陋的住宅。

市民的住房间也混杂着众多小规模的布料切割厂、纺锤制造厂、染坊和印花厂。……1864 年,英国地方政

府利用中央贷款建造公共设施。1875 年,地方政府开始清理贫民窟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但涉及面

积小,无法确保区域内或相邻区域的建筑在功能上彼此协调。1909 年英国政府授权地方机构,为辖区内所

有土地按功能进行规划,从宏观角度考虑相邻建筑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协调性。经过治理,城市面貌得到显

著改善。

——摘编自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古后期伦敦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英国近代工业城市空间的变化。

19. 【动荡与剧变】

金冲及先生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世纪在变化的规模和深度上能同二十世纪相比。二

十世纪,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剧变的不平凡的世纪。在这一百年里,人类遭受深重的苦难,也取得了难以想

象的进步。对中国来说,这是决定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一百年,经过种种困难和曲折,当二十一世纪到来

时,中国的面貌已发生使世界惊讶的变化。

请以“动荡与剧变”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 20 世纪以来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武昌区 2024 届高三年级 5 月质量检测

历 史

本试卷共 6 页, 19 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养蚕缫丝,将“蚕”与“蝉”赋予相似的文化属性,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中都有玉

蝉。常见于墓葬中的蝉形玉珍,有着“蝉之蜕而永生”、“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喻意。这体现了中华

文化( )

A. 多元一体的特征 B. 自强不息的精神

C. 以人为本的理念 D. 天人合一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蝉之蜕而永生”、“长生不死,羽化登仙”得出,体现出中

华文化天与人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D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化多元发源的特征,排除 A 项;

材料中“蝉”“蚕”体现出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强不息、以人为本均无关,排除 B、C 项。故选 D

项。

2. 司马迁认为,郭解年轻时虽扰乱社会秩序,但成熟后“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逐渐受

到人们的仰慕;宋代司马光却认为,郭解是威胁国家稳定、扰乱社会秩序的暴徒,编撰《资治通鉴》时,

反映郭解正面形象的内容均删去不载。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 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同 B. 所处社会阶层的区别

C. 历史叙述的价值取向 D.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同一历史人物评价不一,根本上是因为不同时

代的价值认知不同,C 项正确;司马迁和司马光生活的时代中国均是封建社会,排除 A 项;司马迁和司马光

都是地主阶级,排除 B 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是材料中现象的根源,根源是历史叙述的价值取向,排

除 D 项。故选 C 项。

3. 唐政府在西域设立州学、县学、乡学,使用《诗经》《尚书》《论语》《礼记》等典籍为教材,伊州、西

州、庭州等地的各民族学子可以参加科举取士。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 推动汉文化成为西域文化主体 B. 推行改土归流以加强政治认同

C. 推行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 D. 采取开明的政策促进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立学校,使用儒家典籍作为教材,各民族

学子均可参加科举,这体现了唐朝采取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交融,D 项正确;仅凭唐政府在

西域推行汉化政策,不能得出汉文化成为西域文化主体的结论,排除 A 项;此政策并非清朝实施的改土归

流,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推行汉文化,并非因俗而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 粉壁是宋元时期政府传布政令的重要载体,一般位于衙署、寺观、通衢、闹市等流动量较大的人群聚集

处。此举( )

宋元时期关于粉壁内容的部分文献记载

出处 描述

愿公明以告诸邑令佐,使召诸保正,告以法律,谕以祸福,约以必行,仍录条粉壁

《苏轼文集》

晓示,且立赏召人告官。

今欲县委县丞, 如均税事体,置丁税一司…仍抄录人名, 逐乡置粉壁,大字书

《宋会要辑稿》

写, 晓示通知每岁一易。

《 通 制 条 格 》

违犯之人,初犯痛行断最,于门首泥置粉壁, 书写过名。若三年改过,许令除籍。

(元)

A. 推动了乡约与法律的合流 B. 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

C. 完成了法律的体系化建构 D. 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粉壁是宋元时期政府传布政令的重要载体,一般位于衙署、寺观、通

衢、闹市等流动量较大的人群聚集处,这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D 项正确;乡约指在乡里中订立的共同

遵守的规约,材料未涉及乡约,排除 A 项;据材料可知,粉壁是宋元时期政府传布政令的重要载体,一般

位于衙署、寺观、通衢、闹市等流动量较大的人群聚集处,这会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不一定是基层

区域,排除 B 项;材料不涉及法律信息,不能法律的体系化建构,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 清朝前期晋商“岁挟矩金来此(今湖北省羊楼洞)采办,相高大之宅,托为居停主人焉,及秋则计其收

茶之值以纳租金”,再将羊楼洞砖茶运销到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俄国及中亚。这反映了( )

A. 全国商业资本向南方集聚 B. 茶叶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

C. 制茶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D. 大额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岁挟矩金来此(今湖北省羊楼洞)采办,相高大之宅,托为居停主人焉,及秋

则计其收茶之值以纳租金”,可知,晋商在羊楼洞采办茶叶,并租住当地房屋,将砖茶运销到北方游牧民

族地区、俄国及中亚,这反映了清朝前期大额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全国商业资本向

南方集聚,而且材料涉及区域主要位于北方,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茶叶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材料主要

反映了清朝前期长途贸易的发展,排除 B 项;材料不涉及茶叶经营方式的变化,材料主要体现大额长途贩

运贸易的发展,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 1878 年,徐寿发表文章,论述了“通过实验证明,两支相差八度音的开口管的长度比例不是 2:1 而是

9:4”,纠正了欧洲 150 年前的伯努利定律。随后,世界著名的《自然》杂志刊发了这篇来自中国的论

文。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 中西科学水平拉近 B. 洋务新政成效显著

C.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 中西文化互动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878 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的徐寿发表的文章纠正了欧洲 150 年前的伯努利定律。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