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2025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2024-09-11·12页·1.1 M

益阳2025高三9 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桑与蚕的秘密

公元 1 世纪前后,远在欧亚大陆西部的罗马人,第一次接触到丝绸。公元前 30 年左右,

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写道: “中国人从树叶上梳下的精细的羊毛。”直到 1 世纪

末期,那些拉丁语诗人仍然对“羊毛树”传说深信不疑。也不怪罗马人无法想象桑与蚕的故事

,识蚕辨桑、驯化野蚕、养蚕种桑,皆是中国人的创造。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源分布中心,时至今日,在中国繁育的桑树有 800 个品种。上亿

年前,雅鲁藏布江流域为桑树提供了原生环境。中国人在国内能找到的野生桑树,有 15 种之

多。这是桑蚕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因素。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创造了一个成语“沧海桑田”,以桑田代指大地、农田,形容世事

变迁,可见桑树在中国种植之普遍。《山海经》频繁提到桑树,《中山经》有 14 处关于桑树的

描写。 《诗经》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子——茂盛、柔嫩、色幽。

桑树能合成 2000 多种蛋白质。蚕发现了桑树的秘密,通过啮食桑叶,贪婪地吸收着蛋白

质,自己也变成蛋白质的储存者。挑食的野蚕把蛋白质的味道刻入自己基因。而为了对付“害

虫”野蚕,桑树试图唤来喜欢吃蚕的鸟类反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然后有一天,人类来了,另一场大戏拉开帷幕。

华夏文明迈出的重大一步

在桑、蚕、人三者中,最早诞生的是桑,而最晚出现的是人。人为何会加入,结成桑、蚕

、人的源三角关系? 远古先民“靠天吃饭”,对一切自然都崇拜,包括桑,也包括蚕。

民间的蚕神传说在四川、江南等蚕桑地区,以各种版本流传。在蜀地,人们相信上古有个

蚕丛国,国王即为纵目人“蚕丛氏”,教人蚕桑。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奇特

的青铜面具,隐约可见蜀王蚕丛纵目传说的影子。翻开正史,被朝廷承认的正统蚕神则另有其

人。西汉刘安撰写《淮南王蚕经》,认为“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到了北宋《通鉴外纪》中

,又变为“西陵氏之女嫘祖”,嫘祖是中国桑蚕丝绸发明人的说法由此广为流传。

桑蚕丝绸起源早,对经济生活影响大,或许找不到具体的发明创造者,因而才归功于“神

”。华夏文明迈出如此重大的一步,其实是由很多无名氏共同走出来的。

实证“世界丝绸之源”

远古时期真正的丝织文物更加稀有。然而,寻找“第一缕丝”至关重要。大约 150 年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 1 页 共 8 页

前,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首提“丝绸之路”。然而,西方'

界一直有质疑“丝绸之路”名实的声音。著名丝绸学者赵丰先生说过,人们很重视“丝绸

之路” 中的 “路” ,而忽视了开头那个“丝” 。

第一个关于蚕丝的考古发现,充满争议。1926 年,在山西夏县距今 5500 年的西阴村

的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学者李济主持发掘出一件“形如花生壳的黑褐色物体”——被切

割过的“半个蚕茧”。蚕茧的出土引起轰动,因为它是当时能借以考证中国蚕丝起源的唯

实物凭证,但那整齐的断面、不明的用途,招致了众多的质疑,无法作为中国丝绸起源的

直接证据。中国丝绸的故事,必须另有开端。

1958 年,考古工作者在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辨认出一些属于良渚

文化时期的桑蚕丝线、丝带和绢片,时间距今约 4700 年左右。其中一片尚未完全碳化、仍

有韧性的小块绢片是经过缫丝加工的家蚕长丝织造。这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的最早丝

绸实物,从细密程度和丝缕长度可以看出,桑蚕丝绸生产应已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其起源

时间甚至比这要早得多。

近些年用上了更加先进的鉴定手段。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诞生

了。免疫法技术已在“南海一号”沉船中找到丝蛋白的信号,也在三星堆多个祭祀坑中找到

青铜器表面附着的丝绸痕迹。

以钱山漾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以青台村、汪沟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桑蚕丝绸生产的

起源与早期发展,平行、独立,既无明显的时间先后,也无明显的传播和承接关系。可见,

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给了几千年后的我们开启寻丝的密码。

——本篇文章据《中华遗产》张小溪/文(有改动)

材料二

桑蚕丝绸的起源还有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先民关注蚕,驯化蚕,生产丝绸,很可能是

出于原始崇拜。蚕作茧自缚,又破茧成蛾,让他们感到很神奇,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

复活或者灵魂升天的力量。

为了保证神奇力量的连续性与安全性,先人们才以万分的毅力去驯化野蚕。 “这其中

的动力必须来自人类的心灵深处”,这种坚持,想必持续了长久的时间。

战国以后,中国生产力大大发展,人们更趋理性,丝绸的实用性更受到认可,并且成为

区别阶层的服饰符号,最终形成享誉世界的中国丝绸文化。

被人类驯化的蚕,颜色从偏黑开始变白,不断进行的蚕种培育,成为丝绸发展中至关重要

的环节; 中国人驯化桑树,在桑园中种上了更适合生成优质丝绸的品种,以青、白、黄桑为

主,青丝柔软适合做绸缎,白丝适合制作轻纱。

人们发现春天桑叶蛋白质最丰富,春蚕结出最好的丝,一个拇指大小的蚕茧,可以拔出

千多米长的丝。而中东、欧洲的黑桑与红桑养出的蚕丝粗糙,直到 1435 年,中国白桑才被引

入意大利,此后,丝绸之路另一端的丝织业开始顺利发展。

天、地、人的合力,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

——周旸《中国丝绸:经纬纵横 织造锦绣华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神仙传》 《山海经》 《中山经》 《诗经》等书频繁提到桑树,在描绘桑树时,三

次写到它的叶。

B.李济主持发掘的“形如花生壳的黑褐色物体”,是当时能借以考证中国蚕丝起源的唯一

实物凭证。

C.远古先民崇拜蚕神,但“蚕神”到底是谁,在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与正史中,都没有统

一说法。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 2 页 共 8 页

D.先民关注蚕,驯化蚕,生产丝绸,很可能是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复活或灵魂升天的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中, “沧桑”一词是“沧海桑田”的略语,意思是世事变迁。

B.桑蚕丝绸起源很早,对占人的生活影响很大,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能找到丝绸的痕迹。

C.桑蚕丝绸生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无明显的时间先后,因此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

D.中国人为了获得更优质的丝绸品种,不断对蚕种进行培育,并不断对桑树品种进行改良。

3.下列诗句中的描写与“精细的羊毛”无关的一项是 ( ) (3 分)

A.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B.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蛙声听未真。(清曹雪芹 《红楼梦》)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宋柳永《望海潮》)

D.挥之使去定无策,葛帐十幅眠空堂。 (宋曾几《蚊蝇扰甚戏作》)

4 材料一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请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论证效果。 (4 分)

5.著名丝绸学者赵丰说:“我们今天如何弘扬丝路文化?谈丝路就不能离开丝绸,因为丝绸是丝绸之路的原动力。”

“寻丝”,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追溯。请根据材料谈谈是什么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陈奂生上城(节选)

高晓声

陈奂生在宾馆一觉醒来,想到县委书记吴楚把自己安排到这里住宿的事,心扑扑跳得比打钟还响。这吴书记

真是大好人,竟看得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陈奂生想,他和吴楚之间,要说有什么私人交往,、平生只有一次

。秋天吴楚在大队蹲点,有一天突然闯到他家来吃了一顿便饭,那算什么交情呢!

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在被口上拭了拭,便睁开眼来细细打量这住的地方,却又吃了一惊

。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紫檀色五斗橱,嫩黄色写字台,更有两张出

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

被底,崭新的绸面,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 不大干净,生怕弄脏

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

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 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

,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

到了走廊里,脚底已冻得冰冷,一瞧别人是穿了鞋走路的,知道不碍,也套上了鞋。心想吴书记照顾得太好

了,这哪是我该住的地方! 一向听说招待所的住宿费贵,这样好的房间,不知要多少钱? 闹不好,一夜天把顶帽

子钱住掉了,才算不来呢。

他心里不安,赶忙要弄清楚,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 3 页 共 8 页

他朝里面正在看报的大姑娘说:“同志,算账。 ”

“几号房间? ”那大姑娘恋着报纸说,并未看他。

“几号不知道。我住在最东那一间。”

大姑娘把开好的发票交给他,笑得甜极了。

接到发票,低头一看,陈奂生便像给火钳烫着了手,他认识那几个字,却不肯相信。“

多少?”他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

“五元 ”

“一夜天? ”他冒汗了

“是一夜五元。 ”

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 “我的天! ”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

顶! ”

“你的病还没有好,还正在出汗呢! ”大姑娘惊怪地说。

千不该,万不该,陈奂生竟说了一句这样的外行语:“我是半夜里来的呀! ”

大姑娘立刻看出他不是一个人物,她不笑了,话也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

说:“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横竖到今午 12 点为止,都收一天钱。”

陈奂生看着那冷若冰霜的脸,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得抖着手伸进袋里

去摸钞票,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 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

是汗。

大姑娘已在看报,见递来的钞票太零碎,更皱了眉头。

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心里有点忿忿然。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

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 ”一转念,忿忿想道:“出

了五块钱呢! ”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

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他饿了,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着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

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啃饼,觉得很舒服。

啃完饼,想想又肉痛起来,究竟是五元钱哪! 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 他一个农业

社员,去年工分单价七角,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不是开了大玩笑! 真是阴错阳差,

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现在别的便宜拾不着,大姑娘说可以住到 12 点,那就再困吧

,困到足 12 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对,就是这个主意。

这陈奂生认准了就干,但刚才出了汗,吃了东西,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横,便

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

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可是他睡不着,他想起了吴书记。这个好人,大概只想到关心他,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不

起这样高级的关心。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

,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绳的利润搞光,连本钱也蚀掉一块多……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 他一

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 4 页 共 8 页

他出门去,直奔百货公司,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一路上看看野景,倒也容易走过; 眼看离家不远,忽然想到这次出门,连本搭利,几乎

全部搞光,马上要见老婆,交不出账,少不得又要受气,得想个主意对付她。怎么说呢? ……

陈奂生左思右想,总是不妥。忽然心里一亮,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

钱花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

记的汽车? 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 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

的! 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 看谁还能瞧不起他,唔! ……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

许多。老婆已不在他眼里了; 他有办法对付,说这五块钱还是吴书记看得起他,才让他用掉

的,老婆保证服帖。哈,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他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非

常的便宜。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果然,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著提高了,不但村上的人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

的态度也友好得多……

从此,陈奂生一直很神气,做起事来,更比以前有劲得多了。

(节选自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心想吴书记照顾得太好了,这哪是我该住的地方!”说明陈奂生对吴书记心怀感恩,

并因住进招待所而暗自窃喜。

B.“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不起这样高级的关心”说明陈奂生感恩之心渐渐消失,反而责怪起

吴书记来,内心十分忿然。

C.“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划”“荡”两个动词贴切灵动,

真实写出了陈奂生自得的状态。

D.“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著提高了”表明陈奂生获得了村民们发自内心的认可,体

现了当时人们的落后思想。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写陈奂生与“大姑娘”关于“算账”的一番精彩的对话,既刻画了人物形象,又点出了当

时的社会风气。

B.选择了地板、五斗橱、写字台、花床单、新被子等物品来描写招待所,凸显了普通农民眼

中招待所的高端。

C.本文不同于一般描写农民的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但使得情节平

缓 缺失了吸引力。

D.作家把古典文学语言和口语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纯朴、自然和人物的性格、内心活动相

贴切的个性化语言。

8.关于“脱鞋”,陈奂生在付钱前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请分析。 (4 分)

9.鲁迅先生笔下的阿 Q 是个经典的艺术形象,有人说主人公陈奂生颇有阿 Q 的风采,请结合文

本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 5 页 共 8 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甲申,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先是,祀先圣先师,周公南向,孔子东向坐。制: “自今孔子南向坐,被王者之

服,释奠用宫悬。”追赠弟子皆为公、侯、伯。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材料二

某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爽》,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

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颜

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

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

以管、蔡[江]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

矣。

(节选自苏轼《上梅直讲书》)

【注】管、蔡:周公之弟管叔(名鲜)、蔡叔(名度),他们散布周公将要篡位的流言。

材料三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洺。”今人皆嗤党人不知孔子矣,抑知孔子果成何名乎? 以谓天纵生

知之圣,不可言思拟议,而为一定之名也,于是援天与神,以为圣不可知而已矣。斯其所见,何以异于党人乎? 天

地之大,可一言尽。孔子虽大,不过天地,独不可以一言尽乎? 或问何以一言尽之,则曰:学周公而已矣。周公之

外,别无所学乎? 曰:非有学而孔子有所不至; 周公既集群圣之成,则周公之外,更无所谓学也。周公集群圣之大

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斯一言也,足以蔽孔子之全体矣。故自古圣人,其圣虽同而其所以为圣不必尽同时会使

然也。惟孔子与周公,俱生法积道备无可复加之后,周公集其成以行其道,孔子尽其道以明其教,符节吻合,如出

于一人,不复更有毫末异同之致也。然则欲尊孔子者,安在援天与神,而为恍惚难凭之说哉?

(节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

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其圣虽同 A 而其 B 所以 C 为圣 D 不必尽 E 同 F 时 G 会使然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被,用作动词,与《屈原列传》 “被发行吟泽畔”的“被”用法相同。

B.窃,谦辞,与《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窃”词义相同。

C.果,实现,与《桃花源记》 “未果,寻病终”的“果”词义相同。

D.“集其成以行其道”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的“以”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孔子困于陈蔡之间,说自己并非犀牛老虎,却奔逃于荒野之上,表明孔子在求道之上也有犹豫的时候。

B.颜回劝解孔子,孔子笑称如果颜回有很多财富,自己要做他的管家,体现了孔子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 6 页 共 8 页

C.达巷党人认为孔子伟大是伟大,但是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说明达巷党人并没有真

正地了解孔子。

D.自古成圣的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周公集大成以行其道,孔子向周公学道,并阐明其所

教以成道,成就比不上周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虽然,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4 分)

(2) 然则欲尊孔子者,安在援天与神,而为尴尬难凭之说哉? (4 分)

14.三则材料均在与周公的比较中表示了对孔子的肯定 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报恩寺避暑 王庭珪

风枝不动午云蒸,古寺嵯峨倚石层。

百丈虚廊荫华桷,半帘疏雨断飞蝇。

病余已怯金樽酒,捧立仍无玉碗冰。

奈此人间诸热恼,一杯清茗属高僧。

【注】桷:架屋的方形的条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诗人先写寺庙的高大嵯峨,再写寺庙的走廊和山泉,写景由远至近、由外至内,层次分明

B.诗人大病初愈,因为身体原因,不敢随意饮酒,也无清凉饮品,无法排除酷暑带给人的

烦闷。

C.凡尘间不仅暑热难熬,而且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诗人劝请高僧共饮一杯清茶消暑静

心。

D.全诗先抑后扬,先描写山下的暑热,再抒写寺院周围的凉爽,最后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

思考。

16.诗人如何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营造出一个既真实可感又富有想象空间的避暑胜境? 请结

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看到影视作品中战士们为国捐躯的情景,你可能会想到《燕歌行(并序) 》中的“

, ”,对他们的献身精神充满敬佩。

(2)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为了救治“病梅”,采取的措施是“纵之顺之”,而郭橐驼能

使树木长得好的秘诀是“ , ”。

(3)夏天来了,清溪村的荷花开了。“荷”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请你为清溪村的夏荷图

题两句诗(词)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人们经常被告诫食物要多样化。 ,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 7 页 共 8 页

所需的全部营养素。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素,它们包含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脂肪、热能、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水等八大营养素,都是维持人体健康

所必须的供给。那么,( 甲 )?

食物具有两面性,吃少了营养素缺乏,吃多了照样对身体有害。生活中胖人比比皆是,

但很多胖人也营养不良,不能以胖瘦来判断其营养是过剩还是缺乏。

食物多样化,让 的食物成分同时混杂在一起,一是相互之间发生怎样的生物化学

反应是“黑匣子”,无法得知哪些是对人体有益的,哪些是对人体有害的。二是冷热混杂、荤

素混杂、消化难易程度不同的食物混杂,会让( 乙 ) ,轻则胃肠道不适、腹痛、腹

泻,重则降低人体适应力、免疫力、修复力,长此以往,容易患上疾病。三是食物多样化可能

只是食物品种多样,而营养素类别仍然单一。

长寿之乡的百岁老年人,不少是生活在条件所限、选择范围较窄、饭菜品种相对较少的地

区的。虽然摄入食物品种不多,但每种食物都是富含众多营养素,且营养素互补的,这样就可

以避免看起来食物多样化,而营养素缺乏及不平衡的情况发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2 分)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 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1.下列句子中的“容易”,与文中加点的“容易”,意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

B.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C.米考伯先生容易动感情,他是决不肯去处理这些东西的。

D.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容易啊!

22.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尖椒曾经是一个十分关注新闻事件的人。她会阅读关于时事的各种文章,也会和不同的人

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初,她心怀热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发现,在她深入感知字里行

间的不幸与苦难时,一股不可控感悄无声息地席卷了她。

在信息高度流通的现代生活中, “远方的哭声”被媒体、平台放大。但当这种对于远方

的关怀带给我们的混乱与抑郁已经干扰到了日常的生活,我们是否还需要继续关切、发声、讨

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透露个

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 8 页 共 8 页

益阳市 2025 届高三 9 月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语 文(参考答案)

1.A【A 项,原文只有“《诗经》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子”。选项扩大了范围。】

2.C【根据原文“桑蚕丝绸生产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平行、独立,既无明显的时间先后,也无明显的

传播和承接关系。可见,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源的”,C 选项不正确,原因除了“既无明显的时

间先后”,还有“也无明显的传播和承接关系”。】

3.D【D 项,葛,用葛麻织成的布,不是蚕丝。】

4.引证法:引用诗人维吉尔的诗句,证明罗马人无法想象桑与蚕的故事,形象生动,增强说服

力。(2 分)例证法:举《神仙传》等关于桑树的描写,说明桑树在中国种植之普遍;举蚕神的各种传

说,证明在中国,蚕神是谁,没有统一的说法;举了各种考古实例,说明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出现是多

源的,进一步证明“丝绸之路”名副其实。多处使用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 分。举出一个

实例即得 1 分,结合内容分析论证效果 1 分)

5.天、地、人的合力,造就了美丽的中国丝绸。(1 分)桑蚕丝绸的起源有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

远古先民崇拜桑蚕,希望通过驯养蚕,找到生命复活或者灵魂升天的力量。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

源分布中心,桑树品种丰富。先人们以万分的毅力驯化野蚕,不断进行蚕种培育;驯化桑树,在桑园

种上了更适合生成优质丝绸的品种。(点答出一点得 2 分,两点 4 分,三点 5 分)

6.C【A 项“暗自窃喜”表述不当; B 项“责怪吴书记”理解错误; D 项“发自内心的认可”分析不

当】

7.C【陈奂生住宾馆一夜要交五元,大出其意料;陈奂生由爱惜使用宾馆的物件到“大胆”使用;由

不敢面对老婆到“老婆已不在他眼里”等,情节有很大的曲折变化。C 项“情节平缓,缺失吸引力”分析

不当】

8.付钱之前:他因怕弄脏地板而拎鞋光脚跑出房间(1 分),展现了他作为农民的自卑且怕给他人

造成困扰的善良底色(1 分);付钱之后:由于出了高价,不怕弄脏,随意践踏(1 分),表现了他作

为农民的自私狭隘(1 分)。

9.陈奂生身上有阿 Q 的许多特质。

自私狭隘。陈奂生由于出了五元高价就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表现出了

农民的自私狭隘。

自欺欺人。因住“半”宿招待所花掉五元钱, 自以为“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有封建等级观念(或盲目自信心理)。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

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高人一等,得意非凡。

自卑自贱。睡在床上缩成团,下了床不敢穿鞋,走近沙发不敢坐……体现出他对自己 的极度

不自信。

但是,陈奂生与阿 Q 也有本质不同。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是长期的(固有的),陈奂生是临时的(应激的);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是精神性的,陈奂生则是物质性的;

阿 Q 用以安慰自己的东西大多是虚幻的,陈奂生用以安慰自己的东西是真实发生的;

(共同点 4 分,答出两点即满分;不同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0.ADF【“故自古圣人,其圣虽同,而其所以为圣,不必尽同,时会使然也。”】

11.C【C 项“抑知孔子果成何名乎”中的“果”是副词,意为究竟、最终。】

12.D【D 项原文只说没有细微的不同,并未说孔子比不上周公】

13.

(1)即使这样,道义不被接受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不被接受,才更能显出您是君子。

(译出大意给 2 分;“容”“病”,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既然这样,那么想要尊奉孔子,哪里在于引用上天和神灵,然后得出一些模糊难以依据的说法

呢?

(译出大意给 2 分;“安”“援”,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14.材料一由周公南向坐到孔子南向坐,侧重于体现孔子地位的提升; 材料二周公虽富贵但不被

理解、亲人离叛而孔子处于困厄仍弦歌不绝、贤才追随,在对比中表达了对孔子人格的钦慕; 材料三

指明周公集群圣之大成而孔子承袭周公且如出一辙,体现孔子对周公的继承。

(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答出三点给 5 分。意思答对即可。)

15.D【这首诗主要描绘报恩寺的避暑环境,表达诗人病中对清凉的渴望和对人间烦热的无奈,侧重

于对避暑情境的描写和自身感受的抒发。所以 D 项中“最后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是过度理解。】

16.动静对比,强化真实感。树枝在炎热中午呈现静止状态;“午云蒸”凸显了云朵的翻滚和热气

的蒸腾,动静对比真实再现盛暑的闷热难耐,让读者身临其境。

化静为动,营造想象空间。古寺和“石层”的位置,本是静态,着一“倚”字,化静为动,让人

想象寺庙建在陡峭的山岩之上的情景。

动静交融,构造整体意境。颔联“虚廊”为静,“疏雨”为动,动静交融,共同构画出报恩寺这

一清凉宁静的避暑胜地。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答内心的“动”和外部的“静”相结合,亦可得 2 分。)

17.(6 分)

(1)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3)

示例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示例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示例三: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毋庸置疑(毫无疑问/不容置疑)不计其数(不可胜数/不可胜计/不可计数/成千上万/五花

八门/各种各样)

(每空 1 分。每答对一处给 1 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

分。)

19.语句修改为:它们包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热能、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水

等八大营养素。

语句修改为:都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供给。

(指对语句给 1 分,修改正确给 1 分。答案抄写完整的句子,或指明修改方法皆可)

20.甲:食物多样化就能解决营养问题吗?

乙:胃肠道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

(每处 2 分。每写出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D【文中的“容易”,意思是“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ABC 三项的意思是“发生某种变化的

可能性大”;D 项的意思是“做起来不费事的”。】

22.示例:不少是生活在条件所限的地区的,选择范围较窄,饭菜品种相对较少。

(5 分。每个短句 1 分,句意流畅 2 分。)

23.作文(60 分)

【材料解读】材料从具体事例出发,延伸到对普遍现象的思考。考生在分析材料时,要立足于信息

时代的整体背景,抓住“远方的哭声”这一核心概念,思考其被媒体放大之后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干扰,

并回答是否还需要继续关切、发声、讨论。

【参考立意】

1.直面哭声,关怀远方;

2.关心远方,但拒绝“共情泛滥”;

3.去听,去做;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