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4-09-13·19页·4.2 M

永州市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2024.09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全卷分值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微信题。

人类在进化的蒙昧时期,就已经具有一种才能,这种才能,因为没有更恰当的名字,我姑

且叫它为数觉。由于人有了这种才能,当在一个小的集合里边,增加或者减去一样东西的时

候,尽管他未曾直接知道增减,他也能够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计数似乎是很晚以后才有的一种收获,由后文可以知道,它牵

涉到一种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就我们所知,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 另一方面,有若

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至少,有权威的关于动物行为的观测家持

有这种主张,而且有很多实例支持这种理论。

例如,许多种鸟类是具有这种数觉的。鸟巢里若是有四个卵,那么可以安然拿去一个;但

是如果拿掉两个,这鸟通常就要逃走了。鸟会用某种奇怪的方法来辨别二和三。但是这种才能

不仅限于鸟类。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最惊人的例子要算叫作“独居蜂”的昆虫。这种母蜂在

每个巢里下一个卵,并且在巢里面预先储藏了一批活的尺蠖,作为幼虫孵化后的食料。使人吃

惊的是,各类独居蜂每巢里所放的尺蠖数目都是一定的。

由于蜂类行为的规律化,而且这种行为和它的生命的基本机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上述例

子不如下面的例子来得更加令人信服。这里所举的鸟的行为,似乎已经处于自觉的边缘了。

有个田主决心要打死一只在他庄园的望楼里筑巢的乌鸦。他试了好多次想惊动它,始终没有成

功:因为人一走近,乌鸦就离开了巢,飞开了。它栖在远远的树上守着,等到人离开了望楼,

才肯飞回巢去。有一天,这田主定下了一个计策:两个人走进望楼,一个留着,一个出来走开

了。但是乌鸦并不上当:它老等着,直到留在望楼里的人也走了出来才罢。这个实验一连做了

几天: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都没有成功。末了,用了五个人:也像以前一样,先都进了

望楼,留一个在里面,其他四人走出来,离开了。这次乌鸦却数不清了:它不能辨别四与五、

马上就飞回巢里去了。

这个例证可以引起两种反驳的意见。第一,具有这种数觉的动物只限于极少的几类,而在

哺乳动物中就没有发现这种才能,甚至猿猴也好像没有。第二,就已经知道的一切事例而言,

动物数觉的范围实在太小,简直可以略而不论。

第一点意见我们是承认的。这确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识数的才能,不论是这种形式

或那种形式,看来总是限于几种昆虫、几种鸟类和整个人类。对于狗、马和其他家畜所做的实

验和观察,都不曾发现它们有什么数觉。

至于第二点意见,却没有多大价值,因为人类的数觉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寻常让一个文

明人去辨别数目的时候,他总有意无意地用其他的技能,诸如对称图形读法、心计组合法、计

数术等,来帮助他的直接数觉。特别是,计数已经变成我们智能的如此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

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实验我们的关于数的知觉,实在是很困难的。但是,话虽如此,现在还是有

了一些进展。根据精密安排的实验结果,不能不下结论说:普通文明人的直接视觉数觉,很少

能超过四,至于触觉数觉,范围甚至还要小些。

我们绝没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远祖有更高的天赋,却有许多理由使我们怀疑这种想法。试

看各种欧洲语言,几乎都带有这种早期局限性的痕迹。英文的 thrice 和拉丁文的 ter,有同样

的双重意义:三倍和许多。拉丁文的 tres(三) 和 trans(超过)之间有着可信的联系,而法文的 t

rs(甚) 和 trois(三)也是如此。

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数觉,就是产生我们数概念的核心。毫无疑问,如果人

类单凭这种直接的数的知觉,在计算的技术上,就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但是经历一连串的

特殊的环境,人类在极为有限的数知觉之外,学会了另一种技巧来给他帮忙,这种技巧注定了

使他们未来的生活受到巨大的影响。这种技巧就是计数,并且,正是由于有了计数,我们赢得

了用数来表达我们的宇宙的惊人成就。

有些原始语言对于虹的各种色彩都有专门的词,但是没有“色”这个词; 又有些语言所

有数词都有,只是没有“数”这个词。其他的概念也有这样的情况。在英文中,对于某些特种

集合, 有丰富的本国语言的表现方法, 例如, flock( 一群)、herd(一帮)、set(一套)、lot(一土堆)、

bunch(一束)分别适用于特殊的场合, 然而 collection(集合)和 aggregate(集)这两个词却是外来

语。

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罗素说: “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人类才发现一对锦

鸡和两天同是数‘二’的例子。”到现在我们还有不少词来表达“二”这个概念,如 pair、co

uple 、 set 、 team 、 twin 、 brace 等。

早期数概念的极端具体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辛姆珊族的语言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种

语言共有七种不同的数词:一种用于走兽和扁平的物体,一种用于时间和圆形的物体,一种用

来数人,一种用于树木和长形物体,一种用于小艇、一种用来测量、还有一种是在没有特定对

象时计数用的。最后一种大概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前几种必定是这族人还没有学会计数之前

的早期遗物。

正是计数、才使县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结合为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前者是

原始人的特点,后者则是数学发展的前提。

(摘编自丹齐克 数:科学的语言》,苏仲湘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其区别在于是否牵涉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否是人类独具

的特性。

B. 数觉是人与若干动物都有的一种对于数的直觉,就这种能力来说,人不比某些动物高明

多少。

C. 人类因为数觉范围十分有限,所以就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图形、心算、计数等辅助手段来

识数。

D. 有些语言有具体的数词,没有抽象的“数”,英语中 collection(集合)这一抽象词是外

来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者回应乌鸦的例证可能引起的反驳意见,意在说明动物与人类具有相似数觉的实例不

够充分。

B. 欧洲语言中早期局限性的痕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人类远祖在数觉方面是否具有更高

的天赋。

C. 经过漫长岁月,人类发现一对锦鸡和两天同是数“二”,这是人类思想史进了一大步

的体现。

D. 对辛姆珊族语言中七种不同数词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关于数的概念由多元具象到一元

抽象的转化。

3. 下列选项属于“数觉”现象的一项是 (3 分)

A. 小孩子识数,先学会数 1 个、2 个、3 个; 然后到 10,到 100; 之后会飞跃到“什么数

都会数了”。

B. 物理学使用数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力学和能量等,生物学使用数学来描述生命的系

统和进化。

C. 当我们走进一个会堂时,不用计数,就可以知道会堂的座位和出席的人这两个集合是否

相等。

D. 我们在上楼梯时,虽然并未计数已经上了几层,但双脚却会告诉自己是到了二楼还是三

楼。

4.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这句话的理解。 (4 分)

5. 《数:科学的语言》原有一个副标题“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学的人写的评论性概述”,请

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说法的。(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挂在塔尖上的记忆

蒋 殊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段时光铭刻在一个特定节点上。郝生荣一生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是武乡县城段村。1944 年他走进军营之后,在这个古城里肆意挥洒过他青春的血泪。

2015 年 10 月份,他 88 岁的秋天,我在段村见到他。

段村的这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既有上班族匆忙的脚步,也有一排一排的老人靠在墙

边的暖阳里沐浴着晚年时光

如约去到郝生荣住的儿子家,却不见他。问胡同里坐着的一圈老人,他们指着下面的马路

说,转过去就看到了。

果然,就在我们刚刚经过的马路转角处,一个超市门口,郝生荣拄着棍子,与另一位同伴

并排靠在墙边。同伴不时在他耳边说着话,他却似乎心不在焉,眼神更不时盯了远方,出神。

远方,他的目光尽头,一座塔尖,立在四射的光芒里。

我知道,那个塔尖上,挂着他满满的记忆。

塔叫千佛塔,耸立在武乡县城中心宝塔广场中央,建成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处重要的历史

文物。它,镇定着一代又一代武乡人时而涌起的一颗颗或狂躁或不安的心。

然而 1945 年,这塔几乎被毁。

1940 年夏天,日本人在段村安下据点后,繁华古镇段村就成了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城墙

上修筑了密集的射击孔,四角的碉堡高高耸起。日军不仅占领了段村镇,把千佛塔当成重要的

工事建筑,在城外还设了多处外围炮楼。 日军的一个加强连屯集在这里,居高临下,以凶猛

的火力封锁着进入段村的我方部队。

古老的千佛塔,被困在古镇望眼欲穿,默默等待着亲人的到来。

对于千佛塔,郝生荣的记忆总是停留在从前。对于眼前的县城,也是.正是他风华正茂的那

几年,这里却不是自己的,整整五年。那时候,郝生荣与战友们沟上岭下,雪里泥里,为的就

是抢回属于自己的家园与土地。他叹,可惜咱的武器不好,有时已经瞄准了,枪却打不响,干

着急。他只开心地乐,后来打了几次日本人,缴获了一批好枪,都是三八式,戴盖盖的。好枪

毕竟不多,却越缴越多; 自己的武器虽然不好,却越磨越刚。随着战士们坚韧的脚步,一寸

一寸收复着自己的土地; 一步一步逼得敌人节节败退。 1945 年 8 月 25 日晚上, 他们逼进段

村,逼到千佛塔前。

坚固的古塔,成了敌人负隅顽抗的唯一筹码。

千佛塔内的 40 名日军, 已然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尽管他们在坚固的塔内,还是清

晰地闻到越来越密集的战火,听到中国人民欢呼抗战胜利的声音,就要走到尽头的他们,开

始了可怕的垂死挣扎。

外围的王家垴炮楼,正被 769 团二营一部发起攻击,新兵小王憋着一股气,一连投完放在

箩筐里的手榴弹,然而就在他乘胜再取弹药时,却被一颗流弹击中胸部。周围的战士清晰地

听到,他 18 岁的热血汩汩流在绿草如茵的山坡上。

随后的呼啸排山倒海:31 团一营奇袭城西主碉,决九团占领东村山,突击排一连二排在

烽烟战火中搭梯登城。 日军的抵抗也是前所未有,我方云梯被打断,城下遇火力封锁,甚至

凌空投下燃着火光的被褥……

天怒了,一场倾盆大雨,随着轰隆隆的巨雷声于次日凌晨倾泻而下。雨水、血水、泪

水、汗水,泥水,郝生荣说,这些统统都得扒开,只将敌入聚在视线里。

8 月的高粱,高高挺着脊梁,像一个个无声的战士……尽管伤亡不小,我方还是连续攻下

王家垴碉堡,攻破南城墙地,冲到千佛塔下。

塔里的日军借助地理优势,用轻重机枪疯狂扫射,让我军想要靠近塔的愿望一次次落空。

万般无奈,八路军决死第九团请求,调重炮,轰击千佛塔,保证不用两响,就让塔内的敌

人粉身碎骨。郝生荣承认,那个时候,杀红了眼的战士们都忘了塔。是啊,血肉之躯都敢顶

在枪口,哪里会考虑到一座无声的塔?

“那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塔的重要。”郝生荣说的是实话。这些被从田间地头直接拉上

战场的人,哪里会知道一座塔对于后世的意义? 他们心里想的,仅仅是夺回家园,赶走敌人;

仅仅是可以重新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样平凡的日子,是那时的奢望与梦想。于是,郝生荣每每坐在街边,望着街上川流不息

的车辆与人流,再 抬眼看到空中的塔尖,脑子里就会急速回荡起一些人,一些事,也总会

不由自主地长叹一口气。有时候,与他在一起的同伴问他缘由,他也是轻轻一句:说出来,

你也不会懂。

没上过战场的人,自然不懂他们多年掩着的心事。

日军或许也觉得,八路军不可能轻易炸毁古迹,于是蜷缩在塔中,侥幸寻找最后的生机与

突破。

对于决九团调重炮的要求,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没有答应,并派人告诉他们,古塔是文

物,要保护,坚决不能用炮轰。于是将千佛塔全面围困。郝生荣说整整五天,断了日军的吃

喝。在敌人战斗力大大削弱的情况下,战士龚金来、张顺瞅准机会,冒死利用射击死角绕道冲

进塔内,高举手榴弹,迫使躲在塔内的日军重机枪班全部投降,夺回千佛塔后,决九团又乘胜

抢占了伪县公署、打击了龟缩在城东北角炮楼里的日本鬼子,粉碎了日军指导小队“或运长久

”的妄想。

高高耸立的千佛塔,重新映射在太阳的光芒 T

千佛塔,也除去束缚,含泪高高舒展在它深爱的土地上。

直到今天,直到永恒!

我要走了,他目送我过马路,上车。

之后, 目光重返塔尖。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标题“挂在塔尖上的记忆”,语言幽默诙谐,既激发了阅读兴趣,又点明了文章主

旨。

B. 文中郝生荣当下悠闲轻松的状态,表现出他对历史的缅怀,彰显了抗战精神的时代价

值,

C. 文中描写倾盆大雨随轰隆隆的巨雷声倾泻而下,是以自然环境来渲染战争激烈的氛围。

D. 本文通过记忆的回溯、快节奏的叙述,带领读者重回动荡的战争岁月,感受历史的厚

重。

7. 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写我军拒绝使用重炮轰击千怫塔一事,强调了我军意识到了古迹的重要性。

B. 夺回千佛塔的场景描写中,采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体现出描写的深度和广度。

C. 夺回千佛塔的过程是困难而艰辛的,但也正体现了我军战士的坚决、勇敢和机智。

D. 夺回千佛塔后,我军战士们的士气依然高涨,乘胜追击中暗含战争必胜的信念。

8. 文中画横线处写到郝生荣看向千佛塔,表现出他深沉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 分)

9. 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学校文学社拟编一本展现抗战岁月的散文集,你需要撰写一篇

纪实散文投稿,请谈谈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7 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号作西時用事禁

帝,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

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 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

政,东竞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

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

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

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

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或

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

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

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 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

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微

彩喜迎易衍生容繁素奏重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

异。悲夫!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材料二: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

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

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

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此可为智者道,

难为俗人言也!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诗书 A 所以 B 复见者 C 多藏人家 D 而史记 E 独藏 F 周室 G 以故灭。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宾,把……当作宾客,与《师说》 “吾从而师之”的“师”用法相同。

B. 用,因为,与《劝学》 “用心一也”的“用”意思相同。

C. 逊,谦逊,与成语“毫不逊色”的“逊”意思不相同。

D. 之,“六国之盛自此始”与“藏之名山”的“之”用法不相同。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