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城一中2025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4-09-29·13页·1.5 M

2025高三9 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 3 分,共 45 分)

1.大约距今 5000 年前后,中华文明自北向南发现了红山、仰韶、大汶口、屈家岭、良渚

等几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出现了祭坛、神庙、大墓、殿堂类建筑、大型聚落或城址等。

如图主要展现了

A.华夏文明尚未出现贫富分化 B.社会结构超越部落形态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 D.南北文化系统孤立发展

2.阅读以下楚国历史年表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前 688 年 楚文王 楚文王率楚、巴之师攻申(今南阳),路过邓国(今襄阳)。因有舅甥关系,邓侯宴请

二年 楚文王。邓人判断楚王必将为害于邓,请杀熊赀,邓侯弗许。楚师伐申后南返,顺道伐

邓。

前 684 年 楚文王 息侯请楚伐蔡。楚出兵,败蔡师于莘,俘蔡哀侯。蔡哀侯向楚文王称誉息妫之美。文王

六年 访问息国(今河南息县),受到息侯接待,遂乘机灭息,以息妫归。后息妫生熊艰(堵

敖)、熊頵(成王)。

约前 楚文王 文王以申俘彭仲爽为令尹,县申、息,朝陈、蔡、疆境到达汝水之滨。申、息地处边

684681 六至九 地,楚设置由县公统领的“申、息之师”。

年 年

A.楚国称霸中原动摇分封制 B.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盛行危及民生

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地方行政体制转变符合时代潮流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祭祀活动有所不同。秦国人祭祀的是华山,而楚国则祭祀的是

冈山,赵国则为霍太山。据出土的秦朝《律令杂抄》证实,秦始皇统一后,特意颁布了

《祠令》和《祀令》,把楚、齐、赵等六国本土的山神、水神、鬼等都纳入了秦朝统一的官

方祭祀当中,而秦始皇也远赴泰山封禅。始皇此举意在

A.认同中央集权制 B.镇压六国反叛

C.形成文化向心力 D.扩展国家疆域

4.《史记》记载,河内郡民风彪悍、豪侠横行,武力强宗势力发达。但自西汉中后期以

降,河内郡社会风气发生了“由武入文”的明显转变,一些累世通经的家族开始出现,并在

仕途上取得了成功,《后汉书》中关于河内籍士人的记载颇多。河内郡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庄园经济的发展 B.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动

C.政治中心的变动 D.中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5.魏晋时期,王朝更迭基本都采取“禅让”模式。王朝国史书写必须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

写本朝的“创业之主”,行用本朝之纪年须待“禅让”完成之后。这一做法意在

A.为王朝的更迭制造社会舆论 B.突显新朝皇权来源正当性

C.维护断代体的史书编纂体例 D.发挥儒家伦理的教化功能

6.唐朝中后期,“州刺史月俸至千缗,方镇所取无艺,而京官俸寡薄,自方镇入八座(高

级京官),至谓罢权。薛邕由左丞贬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崔祐甫任吏部员外,求为洪

州别驾”。由此可推知,当时

A.两税法的纳税负担较沉重 B.藩镇维系了唐朝统治

C.政局呈现内轻外重的特点 D.官僚队伍的急剧膨胀

7.乡愁的产生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

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故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

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世界。这一变化反映了

A.户籍管理的松弛 B.乡村文化教育普及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8.下表是一些有关唐诗的典故。这三则典故反映了当时

诗歌典故 出处

白居易进京赶考时曾拜会文坛前辈顾况。顾况说:“长安百物贵,

五代王定保

居大不易。”但读到白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赞叹“有句如

《唐摭言》

此,居天下有甚难!”于是尽力提携,使白居易很快名震长安。

李白初到长安,以《蜀道难》见前辈贺知章,贺知章读后连声赞叹

称其为“谪仙人”。时间不长,李白名动京师,其作品引得“长安纸 晚唐孟启

贵”。 《本事诗高逸》

752 年秋,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和杜甫五位诗人同时登上大

清代蘅塘退士

雁塔,杜甫作诗《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称:“秦山忽破碎,泾渭不

《唐诗三百首》

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此后,该诗广为传颂。

A.歌舞升平掩盖着政治危机 B.进入仕途者必须擅长写诗

C.都城长安的生活成本很高 D.士人交游推动了唐诗传播

9.宋太宗在位时亲自设计了“平戎万全阵”等阵图,要求一线将领务必在战时严格按照阵图

布置作战计划。未经战阵的宋真宗、宋仁宗等皇帝也喜欢研究阵图并“赐边臣御制攻守

图”,打仗时“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这一做法

A.助推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B.折射出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C.反映了边防的压力巨大 D.体现出统治者重视军队建设

10.下图是黑水城出土的载有西夏贞观年号的《律令》残纸。这是目前所见西夏《贞观律

令》的唯一残存内容,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西夏文刻本律令。这说明

《唐律疏议》是西夏律令的蓝本

律令体系对西夏政权有深刻影响

西夏文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这一时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

A. B. C. D.

11.下图所示为苏轼《枯木怪石图》,该画作内容简单,是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

如蜗牛,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看似荒怪,却表现了画家仕途多舛而傲然不屈的心情。该

画作

A.受到佛教深刻影响 B.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C.反映门第观念淡化 D.体现文人画的特点

12.明朝初年,选进士于翰林院之下观政,称庶吉士。下表为明代庶吉士人数统计简表。

据此可知

洪武 永乐 宣德 嘉靖 万历 崇祯

南卷合计 7 231 25 104 150 63

全国总数 8 284 33 190 265 116

A.朝廷意图扩大统治基础 B.科举制度继续发展

C.南方学子入仕意愿减弱 D.北方士人思想僵化

13.雍正年间曾谕科道等官:“朕仰承大统,一切遵守成宪,尤以求言为急……尔等科道诸

臣原为朝廷耳目之官,凡有所见,自应竭诚入告,绝去避嫌顾忌之私……一折只言一事,

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雍正此谕

A.拓宽了基层民意上达的途径 B.有利于政府的科学决策

C.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D.有助于官僚体系的完善

14.明朝徐光启对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推崇备至,他说:“此书为用至广而习者

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这反映出

A.西方科学在中国流传广泛 B.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

C.中外交流的趋势不断加强 D.西学传入开阔了国人眼界

15.读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人物形象 出处

孙悟空不服天庭的统治,无视神佛尊严,大闹天宫 《西游记》

哪吒不听父命,闹海斗父 《封神演义》

花妖、狐魅等抛开一切清规戒律,大胆追求理想的爱情 《聊斋志异》

杜少卿反对八股科举,拒绝入仕 《儒林外史》

贾宝玉和林黛玉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的爱情 《红楼梦》

A.文学创作脱离现实 B.文学作品开始世俗化

C.封建社会暗含危机 D.文化政策趋于自由化

二、材料分析题(16 题 14 分,17 题 14 分,18 题 15 分,19 题 12 分,共 55 分)

16.(14 分)【农作物交流】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粮食作物的主要分布区,史前时期,粟是黄河流域分布最广的

粮食作物,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遗址都发现过粟。黍的分布与粟相当,是华北地区

与粟共存的一种农作物。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种植面积十分有限。

商周至春秋时期,稻成为仅次于黍、粟的主要粮食作物,郑州白家庄商代早期遗址

曾发现过稻壳的遗存。小麦从西亚传入并在黄河流域种植,甲骨文中多见“麦”字,战国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修建的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大为改善了当地的灌

溉条件,小麦成为仅次于粟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水利条件优越的地区已经大量种植,

较以往有明显改变。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黄河流域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域外传

入的新粮食品种高粱、荞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其中荞麦因抗秋寒低温、生长期短的特

点,在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明清时期,稻、麦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自然环境变

化,黄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明显缩小,同时小麦因灌溉技术的提高,替代黍、粟成为北方

主要粮食作物。但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种植最明显的变化,则是以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

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它们因具有高产、耐瘠、耐旱涝的特点,广泛种植于原来不适宜稻、

麦生长的地区,全面改变了原来农作物种植结构与组合形式。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黄河流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影响。(6 分)

17.(14 分)【茶叶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分为北宋(960 年—1127 年)和南宋(1127 年—1276

年)两个历史阶段,合称两宋。宋代为了避免重蹈唐代藩镇割据的覆辙,从建国开始就采

取了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导致宋代的军事实力大大减弱。虽然宋代军事积弱,但其经济

和文化空前繁荣,茶文化也非常兴盛,正所谓“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茶文化的兴盛首

先体现在普及程度上,正所谓:“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

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无不用也。”可以说,宋代的饮茶之风自上而下,普及到了社会各

个阶层,其次是,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其次体现在丰富的茶技上,宋代茶技分为点茶、分茶

及斗茶等。

——摘编自王康《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及日本茶文化的再兴》

材料二 宋代特色茶文化促进了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生产和销售规模不断扩

大,市场逐渐规模化,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初级市场、中转市场和终端消费市场,并建立起

相互协调、互为支撑的国内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宋代茶叶边疆贸易和海外

贸易的发展。宋代茶业经济的发展在为政府提供巨额的茶利来源的同时,也通过茶马贸易

满足了对战马的需求,维护了边境地区的稳定,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维持

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友好稳定关系的纽带。

——摘编自孙达等《论宋代茶文化特色及其在当代的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文化繁荣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茶文化繁荣的影响(6 分)。

18.(15 分)【古代烈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唐宋列女形象的变迁,某兴趣小组搜集到如下材料

材料一 表 1 唐宋列女形象的不同类型占比统计

占比 贞烈 文才 其他(孝、忠、义等)

唐 35.6% 3.4% 61%

宋 78% 0% 22%

(注:本表依据两《唐书》及《宋史》《列女传》制成)

材料二 表 2 宋代列女形象变化的影响因素

朝廷诏封(张氏)旌德县君,表坟曰:“列女之墓”,赐酒帛,令 《宋史列女

郡县致祭 传》

有力田,有孝悌,有义夫,有节妇,在乎助令长申举之,礼厚之, 《单州成武县主

旌别之,则百里之人,知劝而易其俗矣 簿厅记》

《女诫》(女教读

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本)

材料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收录女性画家的著作《玉台画史》,它共收录女性画家

200 余人,其中明清时期的女性画家占 60%以上。她们大部分都出生于江苏和浙江的书画世

家或官宦家庭,深厚的家学使她们能自幼接触到家中所藏书画,并有机会拜师学艺或者时

常观摩学习。

部分女性画家开始走出家庭,参加雅集、吟诗作画等活动。在书画市场活跃的江南

地区,部分女性画家鬻画为生,也有女性画家从事塾师等过去只有男性才能从事的职业。

——摘编自王洪斌、向思雅《明清时期女性画家群体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宋时期列女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6 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女性画家群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 分)

19.(12 分)【民族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上古中国从野蛮走向文明之时,在中原出现的都是一些小邦,而在这些小邦

的周围和之间则往往居住着许多不同族群的部落。稍后,在城邑及城郊居住的人民自称为

华夏,而在野外的人则被称为夷狄、戎狄或蛮夷。华夏与夷狄之间有和平交往,也有暴力

冲突。在长期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华夏族转入夷狄,后又由夷狄转回华夏的事例,在历史

上屡见不鲜。

——摘编自刘家和《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点的几点思考》

根据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历史阶段,围绕“民族关系”自行拟定一

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

据)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详解】根据材料,出现了祭坛、神庙、大墓、殿堂类建筑、大型聚落或城址,说明

社会动员能力的增强,原始社会结构变化,B 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

的碰撞,排除 C 项;文明之间存在交流融合,孤立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D【详解】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楚国把吞并的土地设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

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故选 D 项。此时的楚国是楚文王时期,还不具备称霸的实力,A 错

误。B 选项不合材料信息。C 选项说法绝对化。

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通过对实现全国神祇的统一,使秦朝民间百姓也形成

了统一的鬼神认同,达到文化向心力,达到巩固统治。故选 C 项。A 材料不属于政治制度

的范畴,并没有对郡县制的阐释,故 A 选项排除。C、D 选项不合材料应排除。

4.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河内郡由民风彪悍、豪侠横行,武力强宗势力发达,到

西汉中后期河内郡开始出现一些累世通经的家族,东汉时期出现很多儒士,主要得益于汉

武帝推行尊崇儒术的政策,使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推动了河内郡民风及价值取向

的变化,B 项正确;庄园经济的发展、两汉政治中心的变动对河内郡社会风气有影响,但

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C 项;中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可以解释打击地方豪强、武力强

宗,但无法说明“由武入文”的转向,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B 根据材料概况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采取“禅让”模式,和通过在前代王朝

纪年之下书写本朝的“创业之主”,并在“禅让”完成后才行用本朝纪年,皆旨在突显新朝皇

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王朝的更迭方式的论述而非涉及社会舆论

的论述,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纪传体的史书编写,而非断代体的史书编撰,排除 C 项;

材料涉及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C【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德宗时期,地方官员的俸禄高于京官,出现中央官员想

要去地方当官的情况,反映了地方势力的上升,威胁中央集权,政局出现内轻外重的特

点,C 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地方官与京官的俸禄对比,没有涉及两税法的税率,排除 A

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藩镇割据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排除 B 项;材料只涉及京官与地

方官的对比,没有涉及官僚队伍的人数变化,不能得知官僚队伍是否膨胀,排除 D 项。故

选 C 项。

7.D【详解】由题干可知,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

世界。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平民通

过科举取士,参加到统治阶层中,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 项正确;材

料强调的是“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世界,与户

籍管理无关,而且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不是松弛,而是历朝历代都很加强,排除 A 项;材料

强调的是“中国士人的乡愁”,而“乡村文化教育普及”与隋唐时期不符,排除 B 项;材料强

调的是“中国士人的乡愁”,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D【详解】根据材料“白居易进京赶考时曾拜会文坛前辈顾况。……于是尽力提携,使

白居易很快名震长安。李白初到长安,以《蜀道难》见前辈贺知章,……其作品引得‘长安

纸贵’。752 年秋,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和杜甫五位诗人同时登上大雁塔,……该诗

广为传颂。”可知,白居易、李白和杜甫通过拜见前辈和交游的方式促进了唐诗的广为流

传,D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唐诗对政治危机的叙述,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擅长写诗与

进入仕途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都城长安生活成本高的信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皇帝制作阵图并要求一线将领严格执行,目的是削弱武

将的军事自主权,是出于对武将的防范,是崇文抑武基本国策的体现,B 项正确;北宋皇

帝的这一做法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并非推动因素,排除 A 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

一做法会导致军队战斗力的降低,无法起到缓解边防压力的作用,也体现不出重视军队建

设,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

10.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出土的西夏《律令》和唐代贞观年号的密切相关,表

明西夏在制定法律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借鉴了唐朝的法律令体系,正确;黑水城

出土的载有西夏贞观年号的《律令》残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西夏文刻本律令,说明这一时

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连西夏政府的法律条例也采用雕版印刷技术来发布,正确;

因为正确,所以 D 项正确;西夏在制定法律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主要说明

西夏律令借鉴了《唐律疏议》的部分内容,《唐律疏议》不一定是西夏律令的蓝本,错

误,排除 A 项、B 项;材料没有将西夏文的形成与汉语拼音联系到一起,无法得到“西夏

文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的结论,错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公众号:高中试卷

11.D【详解】文人画强调借物抒情、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这幅《枯木怪石图》通过独

特的形象和构图,传达了苏轼仕途不顺但傲然不屈的心境,符合文人画注重表达个人情感

和精神内涵的特点,D 项正确;从题中对画作的描述,并没有明确体现出佛教的深刻影

响,排除 A 项;该画传达了苏轼仕途不顺但傲然不屈的心境,与政治生涯有关,与生活气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