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4-10-13·11页·1.7 M

重庆市2025拔尖强基联盟高三10月联合考试

历 史 试 题

(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命题学校:重庆育才中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

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第 I 卷 选择题(共 15 题,满分 4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图 1 是距今大约 5000 年前后几支重要的中华文明考古学文化分布图。这可用来说明,古代中华文明

图 1

A.区域间交流比较频繁 B.具有同源一体的特征

C.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 D.水平领先于世界他地

第 1 页 共 6 页

2. 邗沟是我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是吴王夫差在公元前 486 年派人开凿(如图 2)。北宋《太

平寰宇记》写到“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掘江通淮,运粮之水路也。”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邗沟的开凿

图 2

A.推动南北交通大动脉形成 B.促进了江南农业快速开发

C.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局势 D.让吴越成为全国商业中心

3. 下表是《汉书武帝纪》中关于移民情况的部分记载。据此,汉武帝时期官方移民的主要目的是

建元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赐徙茂陵(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者户钱二十

万,田二顷。

元朔二年冬......春正月,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夏,募民徙朔方(今内蒙古河套地

区)十万口。又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元朔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

A.扩大国家统治疆域 B.实现区域经济平衡

C.消除边地军事威胁 D.巩固统治构筑认同

4. 西晋建立后授予宗室王及一些功臣都督诸军等名号,都督出镇地方掌军事大权。公元 277 年,晋武

帝遣宗室诸王归国,或将诸王都督辖区转到其封国所在地区,或将诸王的封国转封到本人任都督的

辖区内,名为“转封”。晋武帝推行的“转封”

A.推动国家统一再次实现 B.促进了当时的民族交融

C.利于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D.为西晋的统治埋下隐患

5. 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故事,此故事自

西晋开始在中国广泛流传,其流传关键在于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

喻。这说明

A.西晋开始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B.佛教本土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C.印度与中国文化有大量共同之处 D.儒家思想主流地位不复存在

6. 古代儒士们最重要的事业是考文(整理文献)、制礼(修订礼仪)。隋文帝平定天下之初,网罗儒

士,“顿天网以掩之,贲旌帛以礼之,设好爵以靡之,于是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

隋文帝此举

A.助力了当时的国家治理 B.加强了文化领域的专制

C.革新了已有的选官制度 D.弥合了南北文化的分歧

第 2 页 共 6 页

7. 金朝户类繁杂,按民族身份有猛安谋克(女真人)户和州县(汉人)户;按有无“物力”分为课役

户和不课役户。对于奴婢等贱民,金朝规定不能单独立户,只能隶属于所服务的官府部门。这反映

了金朝

A.政权封建化趋势有所加强 B.国家对基层实现有效治理

C.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保证 D.民族矛盾趋向于不可调和

8. 元朝建立后,路、府、州、县和录事司等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达鲁花赤,如路设总管府,有达鲁花

赤、总管,是为长官;有同知、治中等是为正官。至元二年(1265 年),忽必烈规定各路“达鲁花

赤”由蒙古人充任。“达鲁花赤”的设立

A.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颠覆了原有的官僚体制 D.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9. 明代沿元制设千户所,隶属于卫。图 3 是明代沿海地区千户所城数量统计图,该图示反映出此时

图 3

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

A.地方管理体制权责不明 B.东南海防形势更加严峻

C.海外贸易限制有所放松 D.沿海经济发展不甚平衡

10. 康熙三十年五月,关于长城修缮的问题,康熙谈道,“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

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

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这反映了康熙

A.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B.固守传统华夷之辨

C.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D.推崇儒家民本思想

11. 洋务运动时期设置的同文馆最初只是单纯培养西方语言人才的机构,后清廷对同文馆毕业学生的升

迁作了明确规定,“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或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

赴有关衙门差委”。这反映出此时

A.近代选官制度得以建立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消弭

C.科举没落引发士人转型 D.时局变化推动观念革新

12. 1926 年 9 月,湖南长沙商民协会出台决议:会员单位一律休业半天并参与游行,各店休业标语均书

写“反对英帝国主义帮助吴佩孚、孙传芳进攻革命军”“反对英国兵舰自由行使内河”“取消中英

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该事件可用于说明

A.列强侵略的隐蔽性 B.国民革命的群众性

C.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D.军阀混战的破坏性

1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明确提出共和国的性质是“工农兵以及一切劳苦民众

的政权”,以“联合全世界被压迫的民众起来推翻世界帝国主义的统治”为目的,确定与苏联结成

第 3 页 共 6 页

巩固联盟,提出“彻底的民族自决”等外交政策。该宣言

A.推动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打破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 D.可以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借鉴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从

原址移除,在故宫内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

室,并向公众开放。这些改造

A.开启了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 B.清除了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C.突出了工业时代的社会风貌 D.反映了当时社会性质的改变

15. “攀枝花”村名最早见于 1940 年 4 月出版的《川康边政资料辑要》中《宁属各县(盐边县)概况

资料辑要》。1965 年前后,迁入攀枝花的人口最多时达到 60 多万人次。据统计,1982 年攀枝花的

汉族人口为 732680 人,少数民族人口为 82472 人,相对此前都有大幅增长。这种人口的变化主要反

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顺利推进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C.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发展 D.改革开放促进人口流动

第 II 卷(共 3 题,满分 55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3 小题,第 16 题 23 分,第 17 题 20 分,第 18 题 12 分,共 55

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 分)

材料一 19 世纪初期,作为工厂主的欧文看到的情况是,一些 7、8 岁的儿童被雇用到纺纱厂工作,

从早晨六点开始,一直留在纱厂里站着做工,这导致很多儿童身材矮小、智力发育不良。他认为造成这种

悲剧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的错误观念,提出“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必然具有最优良的国家教育制度”。欧文

也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工业生产的巨大好处,认识到知识的成就要求培养“智、德、体、行全面发展

的有理性的男男女女”。他让工人子女从小就学习一些读写算等基本知识,注重形成良好的品德,进行身

体方面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中取消宗教课,注重开展劳动教育。他同时要求儿童参加生产劳动

不能早于 10 岁,工厂法应该作出明确规定并致力于改善儿童劳动的环境和条件。

——摘编自石中英《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

考》

材料二 中国长期遵循着儒家以培养君子为目的的传统。1895 年,严复在《原强》中首开言论,指出

中国图强之本在于“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这一新的教育目的是基于对英国社会学家赫伯

特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再认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成为严复终身践行的三大主张,而这也

成为中国“三育并举”教育目的的发端……1912 年教育总长蔡元培听取陆费逵、蒋维乔等民间学者的意

见,结合自身见解正式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他明确提出:“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

也。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轶政治

之教育。……军国民主义和实利主义合称为富国强兵主义,德育主义用以约束行为,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则

是升华……在这种体系中五育同为一体,互相关联密不可分。”

——摘编自曾育松《从“三育并举”到“五育融合”:中国百年教育目的的历史审视与认知路

径》

材料三 1999 年,中央连续发文,重新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列。《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各环节中。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

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标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教育

目的的新要求,劳动教育正式被放在和德智体美四育同等的位置。次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

第 4 页 共 6 页

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被明确提出,从突出德育

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五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进入教育改

革的深水区,重提五育并举是对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有益支撑,是对以往几十年来重才不重人的功利主义

教育倾向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回应了学界对教育必须回归生命本源的呼声。

——摘编自杜尚荣 舒清雅《“五育并举”演进的政策逻辑、制度选择与未来趋

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文的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7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与近代中国教育的不同,分析近代严复、蔡元培教育思想产

生的原因。(10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代中国“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价值。(6 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公元前 6—公元 2 世纪,中非之间的商品流通和信息传递沿古丝绸之路,经过若干中转站进

行,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曾为中国与埃及之间的民间贸易起过重要的桥梁作用......东汉时期,班超

又派甘英准备经非洲出使大秦(罗马)……由于安息国不愿失去对丝绸贸易的垄断地位,故极力阻挠中国

使节与黎轩的直接交往,从而使这时期的中非官方交往只能是间接交往。但是,政府的介入毕竟对中非的

经济文化交流起了促进作用。公元前 112 年,安息王为了取悦于汉政府,“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

汉”。这些亚历山大城的魔术师和杂技艺人来到中国,标志着中非文化交流的开始。

——摘编自张象《古代中非关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西非地区是奴隶贸易的重灾区,臭名昭著的大西洋“三角贸易”将西非当成“猎奴后花

园”。阿贾伊对 19 世纪尼日利亚的奴隶贸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西方奴隶贩子之所以从西非大量

贩卖黑奴到美洲,是因为黑人耐热、熟谙农业,并且将他们运到美洲后由于人地生疏,不易逃亡。更重要

的是黑奴价格低廉,数量巨大,极易获取巨额利润。奴隶贸易对西非社会造成了巨大破坏,人口大量流

失,导致西非各国生产力的不断衰退,昔日繁盛的城市变成了荒凉的村落,阻碍了非洲社会的正常发展。

阿贾伊认为,奴隶贸易并不是非洲社会独立发展的产物,完全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强加给西非人民的一场灾

难。

——摘编自石海龙 张忠祥《阿德阿贾伊与非洲史研究》

材料三 中国和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1/3,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从 2015 年

提出中非共同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到 2018 年提出重点实施“八大行动”;从 2021 年宣布中非务实合

作“九项工程”,再到 2024 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

“十大伙伴行动”每一项都有具体目标,每一项都是务实行动,有力表明中国愿助力推进包括非洲在内的

全球南方现代化建设……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愿同非洲国家互学互鉴、互帮互助、并肩前行。无论

过去还是现在,中非都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未来也必将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

——整理摘编自人民日报 2024 年 9 月 5 日《以中非现代化助力全球南方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非交流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非黑奴贸易开展的原因和影响。(9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认识。(7 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个

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制度虽像勒定为成文,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某一制度之创立,

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

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

渐渐地在变质。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

第 5 页 共 6 页

用意,来创设此制度。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

分,表达清晰。)

命题人、审题人:石秋培 杨菊花

第 6 页 共 6 页

高 2025 届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上十月联合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15:C C D D B A A D B D D B D D C

1.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距今有数千年历史,且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辽河流域等,故 C 选

项正确。单凭此图,看不出各文明间的交流情况,A 项错误;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而非“同源”,B 项错

误;古代西亚、北非、美洲都产生了灿烂文明,不能说中华文明领先于其他文明,D 项错误。

2. 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邗沟的开凿是出于军事需要,吴王夫差伐齐时派人开凿,故其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纷争

的历史发展局势,C 项正确。南北交通大动脉指隋朝时期的大运河,A 项错误;此时江南还处于初步开发

阶段,且农业的开发是因,开凿邗沟运粮为果,B 项错误;春秋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吴越不是全国

商业中心,D 项不符合春秋时期的客观史实。

3. 答案:D

【解析】三段记载中,移民类型不同,既有迁徙豪强于茂陵(都城附近),又有新开拓疆域后移民戍边,

故其共性在于巩固国家统治,维护大一统政权,D 项正确。A 项因果倒置,移民的目的不是开拓疆域,而

是开拓疆域后有迁徙内地民众戍边的情况;B 项不符合史实,汉代未实现区域经济平衡,且不是统治者移

民的主要目的;C 项不全面,只谈到移民边疆的目的,材料中茂陵附近不算边疆。

4. 答案:D

【解析】晋武帝的“转封”让诸王原有封国(大量土地财产拥有地)与其掌军权之地合二为一,进一步地

加强了诸王的势力,为后续的“八王之乱”埋下隐患,D 项正确。这种转封体制不利于国家军事力量的加

强,故 A、C 两项错误。此举也与民族间交流交融无关,B 项错误。

5.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佛教故事在西晋后广泛流传的关键是“劝人向善,劝子行孝”,与儒家思想有契合之处,

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思想有更多融合,B 项正确。A 项“三教并行”并非西晋政府推行的

政策,而是客观现象,A 项错误;印度与中国文化不能说有“大量”共同之处,且材料为单一论据,不能

得出 C 项这个结论;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只是受到冲击,且材料中“善”“孝”的观念也是儒家思想所推崇

的,故 D 项错误。

6. 答案:A

【解析】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隋文帝网罗儒士可以帮助隋朝整理文献,了解前朝典章制度,规范政治

生活礼仪等,有利于国家治理,A 项正确。此举不是文化专制的体现,并非压制其他思想的存在,B 项错

误;选官制度的革新指以分科考试的方法取代九品中正制推举制,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的变革,不选 C

项;材料未涉及到南北文化的差异及网罗儒士对南北文化的影响,不选 D 项。

7. 答案:A

【解析】金朝按“猛安”“谋克”为女真人编制户籍,反映了其从游牧逐渐走向定居。按有无“物力”分

课役与不课役户,体现农耕生产对其政权的重要性。对于奴婢户籍的规定也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这三方

面都能体现其政权的“封建化趋势”。这些户籍的规定不单只涉及到基层治理,B 项不全面;推行相应的户

籍制度不一定能满足财政收入的需要,C 项错误;金朝虽分立女真人户和汉人户,但不能说民族矛盾不可

调和,且 D 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 D 项错误。

第 1 页 共 5 页

8. 答案: D

【解析】元朝建立后在原有地方层级行政长官外新设“达鲁花赤”,掌督察之权,后实际成为各级最高行

政长官,这适应了蒙古统治者的需要,D 项正确。达鲁花赤为新设长官,故会增加政府财政开支,也会一

定程度上影响行政效率,A、B 项错误,元朝保留了“路、府、州、县”地方行政层级,C 项错误。

9. 答案: 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千户所设立最多的为浙江、广东地区,南直隶(苏皖沪)及福建数量也颇多,结

合明朝局势,可得出是基于殖民势力东来,东南海防形势严峻而增加这些地方的军事防卫,B 项正确。卫

所制是明朝重要的军事制度,并非破坏此前的地方管理体制,A 项错误;明朝整体对海外贸易限制比较严

格,C 项错误;沿海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军事驻地的设置没有直接关系,D 项错误。

10.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康熙提到“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体现了其民本思想,D 项正确。“天朝上国”针对

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而言,中国处于更高地位,A 项错误。“传统华夷之辨”原指华夏族群与少数民族间

的文化差异。伴随清朝疆域的奠定,长城不再是政权的分界线,民族间的交融也更强,故 B、C 项错误。

11. 答案:D

【解析】近代民族危机与统治危机下,洋务派设同文馆培养人才的举动,后也得到清廷总体认可,并予以

同文馆毕业人员相应官职,这体现了时局变化下统治集团内部包括顽固派的观念也有所革新,D 项正确。

近代选官制度的建立是在 1913 年北洋政府时期,A 项不符合史实。清朝统治集团仍存在洋务派与顽固派之

争,内部矛盾没有消弭,B 项错误。科举制度于 1905 年清末新政时被废,C 项错误。

12.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国民大革命期间,伴随北伐战争的推进,长沙的商民协会也积极支持国民革命军反帝

反军阀的斗争,体现了国民大革命的群众性,B 项正确。A、D 两项与材料中商民协会举动无直接关系,且

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材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而非软弱妥协性,C 项错误。

13. 答案:D

【解析】宣言中对共和国性质的规定,对外政策的条款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共同纲领》对国家

性质,外交政策的规定有相似之处,D 项正确。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到 1937 年,中国共产党的

重心没有发生变化,A 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于 1942 年 1 月形成,且与宣言没有因果关系,B 项错

误。《宣言》的发表并未起到打破国民党封锁的效果,C 项错误。

14. 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这些改造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

社会性质的转变,彰显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性质,D 项正确。A 项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在晚清近代博物

馆建立时已有,A 项错误。光是这些改造达不到清除群众封建残余思想的效果,B 项夸大了改造效果,故

不选。C 项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处的时空特征,且与材料中所提及改造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15. 答案:C

【解析】攀枝花从民国末年的一个村,到 1965 年前后被划为特区,有大量外来迁入人口的迁入,这与当

时国家进行“三线建设”的战略有关,C 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于 1956 年完成,且与攀枝花一地人口的流

入没有直接关系,A 项错误。攀枝花一地并没有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府,B 项错误。1982 年改革开放才刚

刚开始,D 项并不是攀枝花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第 2 页 共 5 页

16. (23 分)

(1) 思想:国家治理需要优良的教育制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注重劳动教育);教育内容与生产生

活相关(教育走向世俗化)。(1 点 1 分,共 3 分)

背景:政治维度: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或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经济维度: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或工业革命的发展,机器大生产对劳动者

素质的需求)

思想维度: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促进思想解放;或近代科学的兴起与第一次科技

革命的发展;或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对劳动者的关注

社会维度:社会日益分裂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工人阶级壮大

(建议每个维度 2 分,任答到 2 个维度给 4 分)

(2) 不同: 教育目的:古代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或精英、士大夫),近代的教育目的重视启民智以

实现国家复兴;

教学内容(或指导思想):古代的教育内容以儒学为主,突出德育与智育;近代教学中西结

合,增加对美育,体育的关注。(每个维度 2 分,共 4 分)

原因: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斗争的开展(维新变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近代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与阶级基础;

思想教育:西学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中国人思想的解放,而传统教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

个人上:严、蔡的爱国精神与个人才能。

(每个维度 2 分,任答 3 个维度共 6 分)

(3) 价值:对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对教育:让教育回归生命本源和教育本质,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

对国家: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每点 2 分,共 6 分)

17. (20 分)

(1) 特点:中非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丝绸之路为主要通道;中非交流包括经济和文化交流(经济

交流促进文化交流);既有官方交流也有民间贸易往来(交流主体);以间接交流为主。(每点 1 分,任 4

点 4 分)

(2) 原因:西非黑人作为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具有特质与技艺,数量多,价格低);殖民者攫取高额利

润,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的需要;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三

角贸易形成)(1 点 1 分,任 3 点 3 分)

影响:(共 6 分)

对西非:造成西非人口流失;造成西非社会的破坏与衰退(西方殖民主义者强加给西非人民的一场

灾难)(2 分,一点 1 分)

对美洲:西非黑人奴隶为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改变,黑人与

白人、印第安人混血产生了新的族群;(2 分,一点 1 分)

对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1 分)

对世界:把黑人文化带到了美洲,加速了全球化背景下黑人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客观上加强

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1 分)

(3) 认识:

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现代化而进行的多方面合作与努力。(1

分,从“是什么”维度解读即可,包括中非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非现代化是合作共赢的现

代化等)

第 3 页 共 5 页

历史上中非有长期友好合作的传统;现实中同为发展中国家与地区都有谋求国家发展的需要(2

分,从“为什么”维度解读即可,包括历史原因或现实原因,只要正确分析了原因即可得 2 分)

有利于促进中国和非洲的经济文化发展,提高现代化水平;有助于全球南方现代化建设,推动世界

多极化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辟了一种新的互利共赢

的合作模式。(4 分,从“怎么样”维度去分析中非携手现代化的意义,从中非经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

新型合作模式等方面思考,只要答到 2 个方面的意义即可给 4 分)

18.(12 分)观点 2 分,论述 9 分,结论 1 分

观点一 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制度之间有机联系形成一个系统。

观点二 某一制度的创立必有渊源,某一制度也不是突然消失/制度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

观点三 制度的创始与发展是时势和人为的结果

观点一 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制度之间有机联系形成一个系统

西周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构成西周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溥天之下,莫

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使政治生活等级化,

形成天下归周。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使家族生活政治化,达到天下归宗。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

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和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分封制是建立在宗

法制基础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表现。礼乐制使等级观念生活化,形成天下归心。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

和宗法制的工具。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相互联系构成西周的政治体系。

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严密官僚制度。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高无

上,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既配合又

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有利于加强皇权。中央之下实行郡

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中央集权。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以文书御天下,并建立以邮

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文书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和皇

帝制度一起构成了秦代政治。

(北魏实行均田制,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

和兵役,形成租调制。均田制与租调制相互关联。到了唐代中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

行,实行两税法取而代之。)

综上,一个王朝的制度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制度之间相互关联互动,对维系王朝的统治和推进历史的发展起

重要作用。

观点二 某一制度的创立必有渊源,某一制度也不是突然消失/制度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历史过程。分封制适应了井田制的需要,通过层层分封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各诸侯国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

主的地位。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了春

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经济逐渐产生发展。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

国,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春秋后期,各大国在新吞并的领土上已不再进行分封,改而设置郡县。郡县官吏由

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商鞅变法时推广县制。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制取代分

封制也经历了从春秋到战国到秦朝的漫长演变过程。

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延续了推举的形式。汉末社会动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

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曹丕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

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

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

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因而隋创立科举制。

第 4 页 共 5 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