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东省济南一中高三10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4-11-04·30页·2.3 M

济南一中2024 年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试题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与纯真的大自然有了一层淡

淡隔膜。都城内的诗人,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

感。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逄卖花》云:“逄花驻马尚多情,天不违人旋作晴。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

入凤凰城。”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

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以卖花书写春日

风物,成为城市尤其是都城诗人的常见手法。“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

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

阴》),等等,这样的诗句实在不胜枚举。

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

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

南宋亦仿照北宋。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

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

刺激。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这

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和花窠。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

以叫卖声招揽客人。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

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

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

节奏的展开。

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戴复古《都

中冬日》的卖花书写,书写了都城客居的情境:“脱却鹴裘付酒家,忍寒图得醉京华。一冬天气如春暖,

昨日街头卖杏花。”京华之地,居大不易。对于一生未仕、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更是如此。典当衣裘,

只图得一醉。幸而临安的冬季天气和暖,街头已有杏花叫卖。“昨日街头卖杏花”,不只是临安冬日的风

景,同时也是对京华客子的抚慰。“忍寒图得醉京华”则有着江湖游士的辛酸无奈。

对任职都城的士大夫而言,美丽的鲜花不但装点着他们的生活,也调整着他们的心态。《六一诗话》称:

第 1页/共 10页

“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

都城明明拥有最特别的风景,士大夫却因公务繁忙无暇游赏,只能从卖花担上欣赏桃花李花的盛放。卖花

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安慰着王事鞅掌的士大夫。杨万里《初夏清晓赴东宫讲堂,行经和宁门外卖花市》:

“众红半霎聊经眼,不枉皇州第二年。”都城花市的商品紧紧呼应着四季花时,让诗人不必执念于回归故

园、退居乡里。花市让杨万里感受到了都城特有的繁华,也纾解了他渴盼回乡的寂寞。

卖花书写中所折射的时序变换、所承载的客居心绪,是宋代作者对都城时间与空间的真切感知,是宋

代作者对都城生活节奏的新鲜体验,更隐含着他们关于都城的新思考:该如何自处于都城之中? 是在自我

与都城的碰撞中伤感,还是努力融入都城生活的节奏?宋人的感受与思考,促使花卉买卖成为体察都城生活

及世态人情的精妙视角,而卖花也日渐成为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

(摘编自周剑之《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

材料二:

南宋都城临安,气候温暖,城市里面购买鲜花的非常多。宋代种花业之所以昌盛,是因为不仅买花的

人多,而且购买的量也大,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在《剔银灯何事春工用意》中形容道:“渐渐园林明媚,

便好安排欢计。论篮买花,盈车载酒。”可以想象,在那明媚的春光下,一辆辆装满鲜花的马车从花园里

出来,喧阗而又热闹。

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使得扬州、成都、洛阳等宋代名城的花市也各有“色彩”。宋人家铉翁《上元

夜》也写道:“沙河红烛暮争然,花市清箫夜彻天。”红烛争燃,箫声连夜,洛阳花市的繁华与热闹程度

自可想象。成都则二月举办花市,尤以海棠花为最好;扬州的开明桥“春月有花市”,市上卖的芍药的价

格有时会比洛阳牡丹还要贵。

为了方便鲜花买卖,南宋政府甚至还专门设置了用于鲜花交易的花市。北宋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

中回忆北宋时的洛阳风俗。文中对当时人们赏花、购花的情景作出细致的描写。在鲜花开放之际,吸引了

各方人士来到花圃,面对群芳,举杯畅饮,纵情放歌。暮色降临,花农们用竹笼小篮盛着鲜花来到花市“唱

卖”。可见,北宋花市,当以夜间最为热闹。尤其是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之夜,在火光交错间,鲜花争

妍。这盛大美景成为宋代文人雅士笔下的一幅美景。诗人文彦博曾夜游花市,在《游花市示之珍慕容》中

写道:“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到肆千灯多闪铄,长廊万蕊斗鲜妍。”在灯光闪烁间,诗人

夜游花市,故地重游,恍惚间,去年美景再现眼前。

(摘编自贾玺增《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城内的诗人,不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因此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B. 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不仅装点了任职都城的士大夫的生活,同时也安慰了公事繁忙的他们。

第 2页/共 10页

C. 宋代作者对都城的真切感受与思考,使花卉成为了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

D. 宋代名城的花市各有特点,不仅有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的因素,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文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都城的认识,赋予了卖花活动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意蕴。

B. “帝城只卖担头枝”说明北宋都城只有流动性的花贩,因为轻巧的货品便于花贩走街串巷。

C. 无论是流动性的商贩,还是南宋政府专门设置的花市,都为宋人买花和赏花提供了便利。

D. 在宋代,买花赏花不是统治阶层或文人骚客的专利,而是普通人家也可兴之所至的事情。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刘言史《买花谣》

B. “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戴复古《都中冬日》

C. “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

D. “年年二月卖花天,唯有小桃偏占先。”——梅尧臣《和江邻几省中赏小桃》

4. 引用论证在材料一、材料二中频繁使用,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是宋代卖花诗词代表性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卖花”的独特内

涵。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是多久

北乔

肚肺汤里还有猪蹄,真的好吃。英子小的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长大后,肚肺猪蹄不是稀罕物了,

但自己总做不出妈妈的味道。每次回家,妈妈总会端上肚肺汤,看着她狼吞虎咽。

“你慢点,又没人和你抢,多大的人了,还跟个孩子似的。”秋婶语气里带着训斥,可脸上挂着笑。

眼前的女儿快四十岁,还是小时候那吃相,腮帮子鼓鼓的,嘴唇上油滋滋 的,筷子上还夹了一大块肉。

“再大,也是你的丫头。”英子猛地咽下一口。

“知道,就好。”秋婶转过身去,眼里一热,用手抹了抹眼角,又转了过来。

昨天她买了一刀猪肺一刀猪肚一个猪心和两只猪蹄,都是猪蹄前蹄。前蹄肉厚实,筋也多,比后蹄好

吃。猪肺只要用水灌出煞白色,然后用刀划开一道道口子,放出淤血,便好了。给猪蹄去毛,有些麻烦。

现在人家都用松香用沥青浇蹄子,待固化后,再撕时,就可以连着猪毛一齐撕掉。这样去毛的方法简单多

了。但她还是用老法子,用镊子镊毛,麻烦归麻烦,但味正。最花功夫的是收拾猪肚,得把肚子里层的黏

膜弄干净,然后再在锅里炒,直到一点异味也没有。

第 3页/共 10页

忙了一下午带半个晚上,带猪蹄的肚肺汤炖好了。

秋婶坐在英子的对面,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女儿。碗里的热气让英子的脸有些雾蒙蒙的。她看着看着,

眼前的女儿就变了,变成了小时候的模样。

她不会长时间坐着看女儿吃的,一会儿去厨房,一会儿到门外转一下,一会儿在房子里走过来走过去。

她和女儿说话并不多,常常是有一句没一句。

英子有一家自己的公司,管人管事,自然需要多说话。在公司,她就是个婆婆嘴。回到家里,对丈夫

对女儿,她的话也多。偏偏回到妈妈身边时,她的话出奇的少。她尝试过多和妈妈聊聊家常,可妈妈经常

不接话茬,时间久了,她发现母女俩在一起,多说少说,都一样。

英子已经很久没有吃得如此放松畅快。她一脚踏在小板凳上,嘴里时不时就冒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这时,一只燕子飞了进来,上了梁上,那里有它的窝。

什么时候有的燕子?”英子有些惊讶,“以前你可是不喜欢燕子在家做窝的。”

秋婶笑了笑,抬头看看燕子窝,“人家非要来,我也拦不住。”

“门一关,它就进不来了。”英子也抬头往梁上看。窝里的燕子探出小脑袋看着她, 好像在问,这是

谁啊?渐渐,燕子身子全出来了,在那儿自顾自地舔羽毛。房顶上的暗色,反而让它那黑色的羽毛变得有

些亮,真的是黑里透亮。

“在它面前,你是生人,可别吓着它。”秋婶指了指大门的上方,“我在墙上掏了洞,给它留门了。

来都来了,都安上家了,我不能让它进不了家门啊。”秋婶没说的是,当初她是天天把门敞着,盼着燕子

来。为了引燕子来,她三天两头在屋顶上放些米、麦子,有几次还捉蚂蚱挂在屋檐下。燕子刚来做窝的那

些天,她尽量不在家,在家时,走路慢慢的,大气不敢出。

英子看着秋婶,笑着说:“要我说,这燕子就是你想养的。”

秋婶说:“我想的事多着呢,光我想,也没用啊。”说完,秋婶又出了门。她跨门槛时,揉了揉眼

睛。

英子看着妈妈的背影,一下子觉得妈妈老多了。她稍稍歪了些身体,依然还坐在餐桌边,手指在桌上

乱划,其实在悄悄看着妈妈。两年前,父亲去世了,这么大的房子,就妈妈一个人。

英子有半年多没回来了,虽说从南京到东台朱家湾,开车也就四个多小时。昨天上午,秋婶给她打电

话,让地回来帮着收玉米。特意叮嘱,就她一个人回来。这些年,她和老公孩子要么一起回来过年,要么

在老公家过年后,初五六时回来。平常,空余时间不多,关键是父母也不让回来,说是来回一趟,花不少

油钱呢。妈妈从来没这样让她回来干活,而且还只要地一个人回来。

“看什么看,快去睡。”在厨房里的秋婶没有回头就知道英子在做什么,就像背后长了眼睛一样。

确实也有些累了,英子这一睡,就睡了两个多钟头。还是在这个家睡觉好,没老公、孩子打扰,她想

第 4页/共 10页

睡多久,妈妈都不催。也不对,她小的时候可没这好待遇,那时早上总是被妈妈拎耳朵,把她从睡梦中拎

醒。

“醒了,就起来啊。”外屋传来妈妈的声音让英子奇怪,什么动静也没有,妈妈怎么就知道我醒了?

其实秋婶离开英子的房间,没多大会儿。英子睡着后,她就坐在离床不远的地方。她做着针线活,时

不时抬头看看熟睡的英子。见英子翻身要醒了,她才走了出去。

一根扁担和两个篮子,母女俩下地收玉米。英子要用扁担挑着两个篮子,秋婶没同意,而是两人用扁

担抬着两个篮子。英子在前,秋婶在后。

母女俩走在田埂上,走出了田埂一样的沉默。终于还是英子先开口说话。

英子说:“那你干脆到我们那儿住吧。都和你说过好多回了,你就是不听。”她加重了最后一句的语

气。她说完,停下了脚步,完全转过身来面对妈妈。微风吹起了妈妈的头发,花白一片。此前,她还真没

注意到妈妈有了这么多的白发。

秋婶说:“那是你们的家,我的家在这儿。我守着这个家,你就有家。”

英子说:“我有家啊,城里的家,就是我的家啊。”

“那是你们的家,不是你的家。”秋婶提高了些嗓门,“都是家,可不一样的。真的不一样。等你的

闺女嫁人后,你就知道了。”

英子没有搭话,把扁担从右肩膀换到了左肩膀。这段田埂有些窄,也不平,她走起来别别扭扭的,有

几次都差点滑下田埂。

看着英子在前面走得东倒西歪的,秋婶几次都想笑。平常她是这么走的,可今天走在田埂上,特别顺

当。英子五六岁时,挎个大篮子走在前面,她挑着担在后面时,总是吆喝英子走快些。英子步子快了些,

她眼前就只有一条辫子和一只大篮子在晃荡。今天,她没催英子,反倒希望英子慢些走,这条田埂再长些。

吃过晚饭后,母女俩坐在堂屋里剥花生。两个多小时里,秋婶只说了一句话,英子也只说了一句话。

秋婶问:“这次回来,没听到你手机响啊,以前可是接电话打电话没个停啊。”

英子说:“我把手机关了。”其实,她没有关手机,只是调成了静音。

半夜时分,英子醒了。窗外的月光有些朦胧,屋里的倒是特别清晰。她侧躺着。手托着腮帮,像是

在欣赏月光,其实她眼里什么也没有,头脑里空而净,就像被月光洗过一样。

她下床走到窗前看天空,很远的地方,银河若隐若现。小时候,有天晚上她和妈妈一起从外婆家回来,

天上也有银河,很长很宽很亮,她趴在妈妈背上看了很久后,再看路边小河,小河不见了。她问妈妈:“小

河去哪儿了?”妈妈说:“天黑了,人们都回家了,地上的小河回天上去了。”后来,有天晚上,她五岁

的女儿问她:“妈妈,电视里有银河,我怎么在天空看不到啊。”她说:“到朱家湾,到外婆家,就能看

到银河。”女儿问:“为什么呢?”她说:“银河回家了,朱家湾是它的家。”

第 5页/共 10页

想到这些,英子的嘴角挂着笑意。她抬头看了看燕子窝的方向,也是什么都看不见,可她心里也有燕

子在窝里的样子。

第二天回南京的路上,英子迷糊了。她记不清昨天是妈妈打电话让她回来的,还是她主动给妈妈打电

话说要回来的。

(选自《小说选刊》2023 年第 12 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部分,详细叙述秋婶制作猪蹄肚肺汤的过程,表现制作此汤的不容易,更表明秋婶对英子回家

的重视。

B. 英子可以吃得放松畅快,睡觉睡得香,也能卸下城市的伪装,不仅仅因为母亲在身边,还因为朱家湾这

个地方是她心灵的栖息地。

C. 文章剥花生情节中,两个多小时里,秋婶与英子都只说一句话,表明母女俩因生活方式不同而产生了隔

阂。

D. 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城里英子回到乡下陪母亲秋婶度过短暂一天的故事,情感真挚,让人在有限

的时空里感受到情感的重量。

7. 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横线的句,均属于细节描写,虽然所选用的动词不同,但表达出来的秋婶的内心情感是相同的。

B. 画横线的句中“像”字表推测,用于不确定描述,表现了英子回乡后极其放松的思绪飘渺的状态。

C. 燕子本是乡村最平凡普通的事物,但在小说中这个意象却有特殊的含义,寄托着母亲的思念与隐痛。

D.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加之以插叙,现实与回忆相互交错,既有流水般的自然,又有结构的严谨,十分耐

读。

8. 文章结尾写道:“第二天回南京的路上,英子迷糊了。”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英子为何觉得“迷糊”。

9.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平淡生活的诗性叙事,却也导向温暖的忧伤”,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

价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侯 曰:“严刑明赏,足以胜敌乎?”

吴子 曰:“严明之事,非所恃也。发号布令,而民乐.闻;兴师动众,而民乐战;交兵接刃,而民安死。

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第 6页/共 10页

武侯曰:“致之奈何?”

对曰:“君举有功而进之飨,无功而厉.之。”

于是武侯设坐庙庭,为三行飨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有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减;无

功坐后行,肴席无重。飨毕而出,乃又班赐有功者之父母妻子于庙门之外,亦以功为差数,唯无功者不得

耳。死事之家,岁使使者劳赐其父母。

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介胄不待吏令奋击之者以万数。吴子曰:“臣闻之,人有

短长,气有盛衰。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其可乎?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

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以率讨之,固难

当矣。”

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以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节选自《群书治要》)

材料二:

太宗 曰:“严刑峻法,使人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

此何由乎?”

靖 曰:“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乎?

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况又王寻、王邑不晓兵法,徒夸兵众,所以自败。臣按《孙子》曰:‘卒

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

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

(节选自《唐李问对》)

【注】武侯:魏武侯,魏文侯之子,名魏击,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吴子: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

政治家、改革家,魏武侯时期任西河郡守。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靖:李靖,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

的军事家。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著有《卫公兵法》等。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使一死 A 贼 B 伏于旷野 C 千人 D 追之 E 莫不枭视 F 狼顾 G 何者?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乐于、乐意,与《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友”用法不相同。

B. 厉,同“励”,指勉励、激励,与成语“变本加厉”中的“厉”意思相同。

C. “五万之众”与《六国论》中“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的“之”用法相同。

D. 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7页/共 10页

A. 魏武侯很想通过赏罚严明的方式来战胜敌人,但遭到了西河郡守吴起的完全否定。

B. 吴起主动请缨,率领五万无功之人抵御入侵的秦军,在魏武侯支援下,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赫赫战功。

C. 唐太宗疑惑的是,严刑峻法使百姓怕他而不怕敌人,光武帝没有使用严刑峻法来管理军队却能取得胜利。

D. 李靖认为,做将领的,首先要用爱心结交士卒,然后才可以用严刑来管理、约束军队。

13. 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飨毕而出,乃又班赐有功者之父母妻子于庙门之外,亦以功为差数。

(2)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

14. 同为军事家,在对待“赏罚”问题上,吴起与李靖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美堂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熙宁六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作此诗。有美堂:在杭州西湖东南面的吴山上,可左眺钱江,右

瞰西湖。浙东:古代以钱塘江为浙江,浙东指的是钱塘江以东的地区。鲛室:传说中人鱼的宫室。

琼瑰:本指玉,这里形容海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雷声自脚底而起、云雾绕有美堂不散,突出所处地势之高,既呼应标题,也为下文描写做了铺垫。

B. 颔联以“飞”“过”“来”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暴风雨由远到近、横跨大江、呼啸而来的壮丽

景象。

C. 诗歌采用定点观察法,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立体化正面描写在有美堂经历的一场暴风雨。

D. 尾联苏轼想到了李白,想用满山飞漱的泉水来唤醒沉醉中的李白,让其写出如同珠玉般美妙杰出的诗篇

来。

16. 本诗颈联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暴雨既壮丽又震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会课上,吴老师引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

第 8页/共 10页

告诫学生不要沉湎于手机游戏,而应专心学习。

(2)创建和谐社会,从搞好邻里关系开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布置了一些古诗书法作品,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出自杜甫《客至》,表现了邻里之间把酒言欢、亲如一家的

和乐情景。

(3)古人写诗填词,常喜欢自问自答,以增强表达效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时,我重返九年前曾住过的苟各庄,那里曾是《哦,香雪》的电影拍摄地。

我记得那年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处向下望,就看见破败的学校:没有玻璃的教室门窗大敞着,

黄土院子里,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随意做着课间操……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得老百姓年复一年

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四周峻美的大山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

斤挂面的价值区别。

几年前,一个奇异的外部世界冲破这里的困顿。人们发现,原来这里有着神秘迷人的原始森林,有着

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有着清纯明净的拒马河,还有我的香雪。

如今,苟各庄已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等火车。有的考入度

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目光从容自信,她.们.衣着干净时新,她.们.谈吐

不再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

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18.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土地贫瘠,石头多而无用,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表

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9. 最后一段有意连续使用多个“她们”,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20. 最后一段出现两个“流油”,一个有双引号,一个没有,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二)语言文字运用(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肝损伤的习惯:一是饮酒;二是药物,包括西药、中药和保健品;三是一些代谢

综合征患者、肥胖患者以及脂肪肝患者会存在肝功能异常情况。

肝功能损伤会经过不同的阶段,早期时没有典型的表现,主要是乏力、纳差和消化不良这些不

第 9页/共 10页

典型的症状。发展到很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黄疸,也就是胆红素代谢出现问题。长期慢性肝损伤

的情况,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慢性的肝病面容,例如皮肤巩膜的黄染。最后,像肝硬化的患者,可能出

现蜘蛛痣。

只有肥胖的人才会得脂肪肝的说法正确吗? A 。肥胖的人的确往往合并有高脂血症,但也

有少数的人,体型不胖,也存在脂肪代谢问题,有可能会有脂肪肝。脂肪肝的诊断不是完全靠体重或者 BMI

值来确定,需要通过专业的医生对病人的症状以及一些辅助检查来判断。

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主要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如果我们不吃脂肪类的东西,

B ,而身体又不需要这么多的糖,那么提供能量之后剩下的糖同样可以转化为脂肪。

饮食之外,脂肪肝与作息也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因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大家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摄

入有时太过充足;另一方面是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人运动量不够。所以当饮食摄入增加,而

运动又相对减少时,摄入的营养不能及时代谢掉,就会 C 。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

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

改变原意。

四、作文(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干扰。在意他人的看法,关注外界的评论,沉迷冗杂的信息。日

积月累之下,渐渐地把自己的一生,从一条康庄大道,走成狭窄隧道。拥有屏蔽力,才是现代人最了不起

的能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