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沅澧共同体高三11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024-11-13·4页·33.4 K

沅澧共同体2025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卷)历 史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命题单位:常德外国语学校 审题单位:常德市教科院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表1是考古学家在1万年前的地层中的三处发现。由此推知,这一时期()表1遗址名称考古发现湖南玉蟾岩遗址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于栽培稻江西万年吊桶环遗址对植硅石的鉴定表明已采集的野生稻为食物,栽培稻也已出现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人工栽培水稻的硅质体A.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B.精耕细作农业产生 C.中国农业领先世界 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2.《史记范睢列传》载:“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汉初,也有类似的推荐制度,如公元前196年刘邦下“求贤诏”,要求各地推选“贤士大夫”;吕后时期,诏举“孝悌力田”。秦汉时期的推荐制度()A.解决了国家的人才问题 B.为察举制形成奠定基础C.是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D.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3.史学家何兹全说:“(两晋南北朝时)经济的逆转,大体上只限于黄河流域,很少波及长江流域的江南”,“交换经济的衰歇……实以北方中原地带为对象而论;若以长江流域而言,则不能不承认其交换经济及货币使用之发达。”据此可知()A.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B.南方小农经济受到了冲击C.南方商品经济活跃 D.政局稳定保障了经济发展4.表2是“中晚唐时期传奇中的女侠形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表2女侠事迹红线女自述“前世本为男子”,因意外杀人而被转世为女子,因此红线的所思所想都是为了赎清自己前世的罪孽樊夫人慈悲为怀,无偿救助遭受困苦的百姓聂隐娘一心为主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任务完成之后,选择归隐自然A.社会尚武之风盛行 B.社会思潮影响文学创作C.女性地位显著提高 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衰微5.两宋时期太湖流域产业多样,如吴江“菜户孙氏”,为汲水浇菜,专雇匠人“浚井”; 洞庭山民以“柑柚为常产”,以致“万顷湖光里,千家桔熟时”; 渔业更是形成集体捕捞的生产规模:“海滨之民兴网……自业者,比于农圃焉”。这体现了()A.新的经济格局形成 B.产销加工一体化C.区域经济差异缩小 D.农业生产市场化6.忽必烈时期,命设国子学,增置司业、博士、助教各一员,选随朝百官近侍,蒙古、汉人子孙及俊秀者充生徒,还下令推举优秀的儒士编修国史。这体现了()A.元朝治国以德为先 B.民族矛盾的消除C.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D.选官渠道的拓宽7.有学者指出,明朝白银货币化过程中,国家的制度改革居于主导地位,市场的作用日益增强,商帮兴起……历史发展进程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博弈与合作交错的过程。该学者意在强调,明代白银货币化()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B.体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C.促使朝贡贸易体系日益瓦解 D.是国家单向推行的结果8.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论,荀子提出“君舟民水”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呼吁:“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据此可知,黄宗羲()A.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 B.总结了历史发展规律C.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 D.冲破了儒家思想禁锢9.在近代中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开辟的口岸和租界往往处在外国势力的掌控之下,如上海、汉口等地的租界使城市的市政严重分割,导致“国中有国”“城中有城”的局面形成。这一局面的形成()A.打开了西学东渐的局面 B.实现了列强侵略扩张的需求C.使清沦为“洋人的朝廷” D.不利于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10.甲午战后,以梁启超的《波兰灭亡记》、康有为的《波兰分灭记》为典型代表,通过阐述波兰亡国史,警醒统治者,从而出现一波亡国史研究的高潮。这些研究()A.动摇了守旧派的势力 B.主旨为了解波兰历史C.提高了变法的影响力 D.增强光绪帝变法信念11.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平均,他时必有大冲突……然则今日吾国言改革,何故不为贫富不均计,而留此一重罪业,以待他日更衍惨境乎?”在此,孙中山强调()A.欧美政治制度不适合中国 B.社会变革必须兼顾民生C.革命党人须践行三民主义 D.社会主义革命刻不容缓12.表3为宣统三年(1911年)度支部上奏试办的财政预算岁入表。表3能够解释()表3项 目经 常临 时项 目经 常临 时田 赋46164709两1936636两厘 捐43187907两盐茶课税46312355两官业收入46600899两洋 关 税35139917两杂 收 入19194101两16050648两常 关 税6991145两8524两附加收入捐输5652333两正杂各税26163842两公债3560000两合 计233956655两A.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B.辛亥革命爆发成为必然C.百姓赋役负担十分沉重 D.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明显13.1920年《盛京时报》刊登的《新派文学之疑点》中提出,“中国之新文学乎,即外国之新文学乎?一般青年不读书(指古文),不信古之爱心,是否会失去中国特有之文化?”引发了知识分子的深入探讨。这反映出()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B.中西方文化实现全面融合C.知识界理性思考新文化运动 D.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14.表4为近代中国三部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据此可以推知()表4颁行时间制定者宪法名称特色1908年清政府《钦定宪法大纲》仿照日本宪法,预备立宪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美国宪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工农民主专政A.近代宪政探索艰难发展 B.法制建设改变社会性质C.宪法体现政府根本诉求 D.宪政建设深受欧美影响15.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谈到孙中山遗嘱的某些名词被农民颇为生硬地应用到其生活时写到:一个绅士模样的人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农民,那绅士模样的人摆格不肯让路,那农民便愤然说:“土豪劣绅!晓得三民主义吗?”这反映了()A.发扬三民主义的必要性 B.农民运动迅速发展C.普及政治宣传的重要性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16.1948年11月,中共军队封锁美国驻沈阳领事馆后,中共中央曾经设想新政权有可能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4个月后中共中央则确定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不急于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交。这一变化表明( )A.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的彻底崩溃 B.抗战胜利推动对外政策的改变C.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确立 D.中共积极应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17题20分,18题12分,19题20分,共52分。17.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一个屈辱与振兴并存的转型时期,无疑也给丝绸之路打上了时代烙印。从“近代丝绸之路”的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特别是晚清民初,我们从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可以看到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只是中国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民国时期,中国丝绸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价格变动受国际市场需求决定,曾经一度出现繁荣局面,南浔出了许多著名的丝绸商人,形成了“浔商”群体。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原来对边疆民族王公贵族的丝绸赏赐及贸易活动停止,陆路丝绸之路受到影响。随着国际市场萧条,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先进丝绸制品的竞争排斥,技术落后、式样陈旧、单调的中国传统丝绸急剧衰落。改革开放后,中国提出开通“欧亚大陆桥”,又提出以古代陆路丝绸之路为基础的“新丝绸之路”。到了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丝绸之路进入以“我”为主的发展新时期。——摘编自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如果继续深入研究,确证“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丝绸之路”与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不同之处。(8分)18.学校教育是文化交流、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其教育形式和内容也会因时而变、应时而动、推时而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欧阳修在《吉州学记》中指出,“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宋仁宗“令州若县皆立学。”宋神宗于元丰二年(1079年)颁布《学令》。淳化元年(990年),朝廷在中央设立使馆、集贤院和昭文院,兼修国史、修撰、直馆。绍兴三年(1133年)八月,诏复置使馆,以从官监修撰,余官监直馆、检讨。——据马文婷《宋代学校历史教育研究》材料二宋代教育的形式与层次比以往时代更为完备。小学教育相当普遍,其中多为私学。程颐、程颢和张载等著名学者都做过教习儿童的私学导师。小学之后,州县学渐渐发达,州县学属官府所办,州学教授要经过考核才能执教,以保证教学质量。中央官学设国子学、太学、律学、武学、医学,宋徽宗因嗜好书画,还设了书学、画学与算学。官学教育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宋代书院教育发达,弥补官学不足。——摘编自李树喜《中国人才史》请围绕宋代学校教育,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19.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华夏……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春秋争霸史主要是齐、晋两国与楚国争夺霸权的历史,这本身就带有华夷之争的性质。……楚国也在北向争霸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同时,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一面,双方也存在密切的和平接触与交流。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九大洲”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中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经济文化长期密切交流、互相影响的结果,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难以分别的局面。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这个名称,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成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义勇军进行曲》发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呼声,抒发了人们的共同感情。深深扎根于人民脑海中的民族自觉,成为鼓舞无数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无形动力。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一扫不少人在长期半殖民地境遇中形成的自卑心理,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自觉地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摘编自金冲及《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帝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的具体举措。(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的原因。(8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