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讲评详解
一 、选择题
1.D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建立政权,促进了周文化的传 播
以及文化认同,从而逐渐建立起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故选D。中 国早
期国家出现早于西周,排除A。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等属于血缘政治,故排除 B 项。
华夏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在西周时期,排除D 项。
2.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题干涉及两项内容,答案应该体现二者的共 同
点,A 项只体现李悝变法的作用,B 项只适合商鞅变法,故二者接不能选。二者变法的 目的
都是富国强兵,以应对当时战乱纷争的局面。统一六国不是他们当时变法的出发点, 而是客
观作用,故C 项错误。由材料中的“深耕勤锄、开垦土地”,再结合当时时代背景 可知铁犁
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推动了荒地的开垦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了单位面积的土 地产量,故
选D。
3.C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治国策略。由“治国、博开艺能之路、通一伎(技)之士” 可
知,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使用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来维护统治;由“绌黄老、刑名百家之 言,
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可知重用儒士治国,据此推知汉武帝具有灵活务实的治国策略。 故选C。
材料不是强调汉武帝的理想信念,而且“胸怀天下”意思是关注全局,追求高远, 与材料中
重用各方面的人才、重用儒士不符,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儒法关系,排除B 项。以秦
为鉴没有体现,排除D 项。
4.B解析:进士的籍贯分布与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的分布紧密相关。图1中可得出的信息 是,
进士的籍贯分布上南方集中,北方以河南居多,内地以四川地区居多,这与北宋时期 政治中
心在开封,经济重心南移,四川经济较发达等信息相吻合,故答案为B 项。唐朝 时政治中心
在西安,经济中心在北方,与图中信息不相吻合,故A 项错误。南宋时偏安 江南,与图中信
息不符,故C 项错误。元朝时政治中心在北京一带,一度停止科举,科 举录取进士较少,与
图中信息不符,故D 项错误。
5.C解析:题目中的信息为清政府在签订一些列条约的同时又不断通过签订条约争取自己的 权
益,因此体现了近代外交观念意识,故答案为C 项。题干中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
故A 项错误;法律制度建设包含政治、经济等一些列的法律,材料体现的不是法律制度建设,
故B 项错误;结合时间和空间,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6.B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体现了革命党人希望采用皇帝纪年,追溯民族起源的做法,其目的都
是服务于革命舆论宣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故答案为B 项 。A 项 不符
合材料主旨,对材料信息的利用也是片面的;C 项从材料中无法直接得出;D 项是革命党人
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
7.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1938年6月到9月太行革命根据地共产党党员人数大量增加,可是看
出党在这个时期为了扩大党的力量增强抗日斗争的力量从而不断发展党员,而人数的不断增
加又体现出民众对于共产党抗日呼声积极响应,故答案为C 项;A 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
大依赖于团结不同阶级的人,但是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主要参加人员是无产阶级和
农民阶级,因此党员人数增加不能等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B 选项 党的组织力量和政
治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不断增强,但是无法得出“同步增强”的结论;D 项符合时代主题,
但是材料中的党员人数增加也无法体现民众的国家意识的增强。
8.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在三五计划中非常重视三线建设,七五计划则把重点放回了东 部
沿海地区,这是国家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作出的发展战略的调整,因此选B; 经济改革 主要
是指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等,材料中主要是涉及发展的布局问题,故A 项错误;C选项市场调节
作用材料也没有充分体现;题干材料涉及的变化是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的表现,而非原因,
故D 项错误。
9.D解析:外交是内政的延伸,服务于内政。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与任何大国结
盟,坚持独立自主,这主要是服务于中国内部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选D 项 ; 外
交方针的调整是对题干内容的重复,属于现象不是原因,故A 项错误;B 项中美中苏 关系
的改善,C 项多极化趋势都是是中国外交转变的客观条件,不属于主要原因。
10.B解析:据材料可知,贵霜帝国铸造的金币,图案有佛陀,用希腊技术制作,说明贵霜 帝国
金币受到希腊文化、印度文化的多重影响。印度梵语“书”“笔“墨水”等词汇来源 于希腊
语,体现了印度文化也受希腊影响,这体现了东西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所以 正确答
案为B 。A 项希腊文化遍布世界,犯了夸大化错误。B 项文化中心格局变迁没有体 现 ,D
项虽然有文化交融,但是民族迁徙不能体现。综合以上,正确答案为B。
11.C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13世纪以前的英国庄园文献关于产品买卖细节的文字比较少, 13
世纪之后,文字增多,细节丰富,由此可以看出在英国地区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现象, 所以
选择C 项。这一时期并没有明显的技术革新,排除A 项;材料主要体现农产品商品 化,没
有体现获利丰富,排除B 项;体现不了王权对农村控制力是否减弱,排除D 项。 故选C项。
12.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启蒙思想提出“邪恶的存在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这种环境是人类创
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和文艺复兴思想相比之下,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故正确答 案选B,
材料体现的是改造社会,没有体现自由思想,排除A 项;没有涉及社会正义问
题,排除C 项;启蒙思想家虽然提出了未来社会构想,比如社会契约、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但是材料本身没有体现,排除D 项。
13(A).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材料可知,1931年的英国面对自己殖民地纷纷独立的现实,力
图通过自治领的方式加强与前殖民地的联系,为了维系自治领的联系,不惜向自治领作 出让
步,这也确实维系了英国与自治领的联系,有利于自身实力的维持,故答案为A 项。材料中
是英国对自治领的让步,不利于巩固与自治领的从属关系也意味着自己的法律规范不适用于
自治领,故B 项 、C 项错误。这一做法弱化的是与自治领的政治联系,经济联
系不一定弱化,故D 项错误。
13(B).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材料强调的是在明清时期皇帝专制独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废除丞相制度,皇权兼并了相权,故选A。八股取士是加强皇权
的措施,不是强调君主决策的独断专行,排除B 项。责任内阁是近代的民主制
度,明清没有,排除D 项。特务统治既是强化皇权也是加强专制的,但与材料中“政府
由皇帝来独裁”不符,排除C。
14(A).B 解析:1956年,世界局势体现为美苏两极对峙,但是苏联和美国为在两极对峙格
局中赢得主动,积极拉拢自身阵营之外的其他国家,所以就出现了但是美国和苏联都一定程
度上支持埃及的现象,故答案为B 项。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不是美国的主观目的,故A
项错误。美国和苏联当时处于对峙状态,故B 项错误。当时埃及已经独立,
美国此举意在维护自身利益,D 项错误。
14(B).B 解析:此题题干中体现的是西方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西学东渐的不断深
入,故答案为B 项。题干中传入的是西方先进的技术,谈不上民族危机的加深,故A项错误。
戏剧演出不属于民族工业,故C 项错误。题目中体现的是西方文化向中国的单项输入,不是
交流,故D 项错误。
15(A).A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美、英、日、德在这一时期生产率的增长率普遍下降,消费
品价格普遍上涨,失业率普遍提升,反映了这些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普遍不好,这与这 一时期
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独立于权益,努力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有关系 (如石油危
机等),故答案为A 项。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涨,应该是呼吁减少国家干预,故B
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始终存在,而且但是经济形势 不好使普遍现象,故
C 项错误。民众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受益者,民众只会批判减少社会福利,故D 项错误。
15(B).A 解析:根据材料时空定位可知,本题考察工业革命影响,工业革命后蒸汽机广泛使用,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变为工厂,使得工资低廉的妇女取代了男子位置,成为雇主青睐对
象,所以正确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特点,排除B 项;妇女地位比男子更高不符合当时的历史状况,排除C 项;机器生产已完全
取代手工劳动太过夸大,排除D 项。
二、非选择题
16.解析:本题通过北宋思想文化的知识点,注重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 心
素养核心价值观的考查。答题时应注意从背景、表现、特征和影响的角度作答,答题时 需要
提取材料信息,同时注意联系时代背景。
答案:从背景角度作答:如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追求个性;文官政治或崇文国策; 儒学
复兴运动或理学兴起的影响等。(任意2点即可得4分)
从表现和特征的角度作答:如:政治上和思想上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社 会责
任感;科技上强调探究求理的精神;艺术上受到了理学的影响,重视自我表达,作品 标榜士
大夫的精神追求,强调作品中的“理趣”等。(任意2点即可得4分)
从影响的角度作答:推动儒学的复兴与传播,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造就宋文化的辉煌;
利于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任意2点即可得4分) 表述成文、史论结合、具体表述符合要求。
(2分)
17. 解析:本题的考察时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知识分子为探求救国道路而进行的探 索。
根据材料“我们中国文化,比世界各国并无逊色。”可以得出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认可,“吾人之责任,不仅在保存国粹,更不仅在模仿外国,而在创造新文化。”体现 知
识分子主张创造新文化。“归根我国之贫弱,实业之不发达,实由帝国主义侵略的原故”。
体现知识分子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落后的根源; “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底下,那里有
劳动者的自由,只有少数的资本家的自由”。“中国人于近几十年来处处是学西洋,步步是
学西洋”,“所有的变化,可以说通统没有成功,通统没有变好”。则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对资
本主义制度有了新的认识,“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
改造,则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中国民族革命的潮流,直到中山先生晚年的奋斗,
才真正确定了他那接近世界革命潮流的倾向,而完全汇合一起,就是依了中山先生的指导,
才入了世界革命的正轨,以近于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建设”。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关注中国在世
界中的地位,“经过欧战以后,世界上差不多没有反对社会主义的
人”。则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失望,产生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寻求中国发展新出 路的
想法。通过第一个问题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国知识分子在一战前后认识到了帝国主义 的侵略,
而一战的失败又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但在巴 黎和会上中
国人还是将希望寄托在了列强身上,认为可以通过巴黎和会收回山东权益,但 巴黎和会中国
的屈辱使国人真正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本质,从而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发到道路 并趋向于社会主
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发展,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发展 到了新阶段,并且
在唯物史观的不断传播下,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孙中山接受了 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
际的帮助,实现国共合作,中国国民革命兴起。
答案:(1)认可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否定 资本
主义制度(否定西方文明);关注中国在世界大势中的地位,中国革命运动是世界革 命的一部
分;寻求中国发展的新出路(认可社会主义)。(任意3点即可得6分)
(2)民族危机加深(2分);一战引起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巴 黎和会
中国外交失败,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发道路并趋向于社会主义(2分);民 族意识不断发
展,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发展到了新阶段;(2分)国共两党合作和国民 革命兴起(2分)
18.解析:要求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青岛 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经 过
材料分析以及时空定位,本题要求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和近代中国对比,因此答案构成 要分
时期,近代史上的旧中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新中国。
所以总体答案布局是分为两个时期:近代史上的旧中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新中国。
题目要求是以“青岛 缩影”为题,所以近代史上的中国部分,先提炼材料信息:近代史 上,
青岛是德国的殖民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半殖民色彩浓厚,德国控制青岛,中国人 遭到不
合理待遇。然后结合时空定位和所学知识,得出“缩影”:反映了青岛是旧中国独 立、主权
领土完整遭到严重侵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反映了青岛是19世纪末 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狂潮的缩影;反映了青岛是近代沿海城市建设的缩影。
改革开放的中国,先提炼材料信息;改革开放后,青岛生产总值迅速提高,国企改革不断 深化,
对外开放不断加深、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然后结合时空定位和所学知识,得出“缩 影”;反
映了青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青岛是城市改革国企改制的缩影;青岛是中国 综合国力不
断增强的缩影;青岛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缩影;青岛是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取
得伟大成就的缩影。
答案:近代史上,青岛是德国的殖民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半殖民色彩浓厚,德国控制青岛,
中国人遭到不合理待遇。(2分)
反映了青岛是旧中国独立、主权领土完整遭到严重侵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反 映了
青岛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缩影;反映了青岛是近代沿海城市建设的 缩影。(
一点2分任意两点得4分)
改革开放后,青岛生产总值迅速提高,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加深、工业结构
不断优化。(2分)
反映了青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青岛是城市改革国企改制的缩影;青岛是中国综合国 力不
断增强的缩影;青岛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缩影;青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取
得伟大成就的缩影。(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
19.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应特别注意分析阅读材料 的
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面积人口、工业和兵 员、以
及理念和投资都处于有利地位,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一时期,英国先后确立 了“日不
落帝国”和“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到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英国的面积 人口、工业和
兵员、以及理念和投资都处于下降趋势,可以得出国际地位相对下降,但依 然是最大的殖民
国家。分析变化的原因时应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多家度分析。
答案:(1)地位变化: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先后确立了“日不落帝国”和“世 界
工厂”的地位;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英国国际地位相对下降,但依然是最大的殖民 国家。
(4分)
(2)结合材料说明英国“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的地位形成的原因:
由材料一中“英国占有的土地面积和人口”信息,从殖民扩张的角度回答:英国通过 殖民扩张,
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由材料二中“1860年和1880年英国制造业所占份 额”的信息,从
工业革命的影响角度回答,英国经过工业革命,工业发达,成为“世界工 厂”。(3分)
由材料二中“1900年英国制造业所占份额相对较高”的信息,从殖民地给英国带来 丰厚利润的
角度回答,传统的生产和贸易盈利方法使英国继续获得丰厚利润,国际地位虽 然相对下降,
但依然很高。(2分)
结合材料说明英国“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的地位相对下降的原因;
由材料二中“19世纪晚期兵员对比表数据”的信息,从扩张时代兵力的用途角度回 答,英国兵
力在19世纪晚期相对较少,而其他国家普遍增加,使英国在镇压殖民地反抗 和与外国的争夺
中处于不利态势。由材料二中“1880年和1990年各国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对比”的信息,
从各国工业实力对比的角度回答,英国工业发展放缓,工业地位相对 下降,被美国和德国超
越。(3分)
由材料三中“英国拒绝管理方法调整、不能利用新技艺、工艺粗劣、对科学技术不感 兴趣”等
信息,从英国没有顺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角度回答,英国不积极采用新技术,对科 技研发投入
相对较少,从而降低了工业竞争力。由材料三中“海外投资数据不断增加”的 信息,从英国
资本流向的角度回答,英国资本大量外流,用于国内工业的投资相对较少, 使英国本土的工
业竞争力削弱。由材料三中“国民养成寅吃卯粮的习性”的信息,从英国 社会因循守旧的角
度回答,英国缺乏创新、国民奋斗精神降低。(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