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1. D。 【解析】材料一“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为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提供了思想情感的基础、灵感的源泉与行为
的动力;后者则赋予了前者以美的、可感知的外形”,可知选项错误。
2. C。 【解析】 “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更看重人的表演,更受空间性的制约,因此剧作家的创造作用微乎其微”
错,因果关系不成立,从材料一的图表中只能看出剧作家不是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的主要创造者,但不能确定
“因此剧作家的创造作用微乎其微”。
3. B。 【解析】A. 标示的是多元交叉融合关系,不符合材料二中所述。C. 标示的是集中指向“戏剧性”关系,不
符合材料二中所述。D. 标示的是“情境”范围内相互作用关系,不符合材料二中所述。
4. 尤伊艾亨瓦尔德的表述反映了只讲文学性不讲舞台性的倾向,格洛托夫斯基则认为剧本在戏剧中处于最
末,排斥戏剧艺术的文学性。我认为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偏重一端总是有失偏颇的,好的戏剧作品应该
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舞台性,文学性与舞台性的结合才是完整的戏剧性。(第每点1分,第点2分。)
5.要明确探讨范畴,分清“戏剧性”在文学性与舞台性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
在戏剧的文本与演出的完整系统内理解“戏剧性”。在戏剧的情境、事件的过程、人物心理和动作中认识和
把握“戏剧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6.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
A.“颇具人性化的安排”说法有误。“我”代表一类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参加战争并受伤,成为
了战争的受害者;现在同样也无法抗争,只能接受安排好的机械工作。因此开篇几句话,恰好说明战争的伤害一直
遗留,且政府的做法忽视了人的心灵需求,算不上真正的“人性化”。
B.“可见其为人的不拘小节”说法有误,“我”的玩世不恭,是一种小人物无声的反抗,与性格并无多大关
联。
D.“代表了政府对重建成果的科学监督”说法有误。“新桥”这一意象,是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而对“新
桥”所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计算,则代表了一种机械顽固、近乎盲目的乐观。
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B.“这与作者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错。语言上的
阻塞和通畅,与主人公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的,与作者并无直接关联。
8.请简析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精巧之处。(4 分)
【答案】情节一波三折,极尽摇摆之能事。因了姑娘,“我”空洞的计数生活忽然有了亮色;上级要来检查,
生计与爱情充满了矛盾;“我”为生计恪守职责,但依然坚持漏数姑娘;虽有这一疏漏却又意外交上鸿运,获得了
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漏数姑娘却交上鸿运,看似出乎意料,但从前文
“他们”只重视冰冷数据、公式化机械化的行事风格来看,这一结局又在情理之中。伏笔铺垫,结局引人遐想发
人深思。前文交待“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预示着一切都只是“我”的向往,
“数马车”的好运有限,或许那将是永远的暗恋,或许还将伴随着更多的痛楚,“我”的创伤依旧。( 每点 2 分,
答出任意 2 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技巧的能力。
(1)情节一波三折,极尽摇摆之能事。
小说概述主人公内心情绪经历的几次“摇摆”。小说情节是:“我”被缝好腿——做数数的工作——爱上路过的姑娘——主任检
察工作,受到表扬——调换工作,心情愉悦。根据小说情节可以看出开始“我”整天数数,空虚无聊,对工作不满;当我爱上一个姑
娘,“我”空洞的计数生活忽然有了亮色,“我”的不满被冲淡;当主任检查工作时,我内心紧张、强自振作,在激动的爱情和死板
计数之间挣扎;“我”为生计恪守职责,但依然坚持漏数姑娘,却又碰上好运气碰上了美差,被调去数马车,这就获得了和心爱的姑
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喜悦兴奋。
(2)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说的结尾是“数马车该多美!4 点到 8 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
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我”漏数姑娘却交上鸿运,得到了数马车的
美差。前文说“他们”只重视冰冷数据、公式化机械化的行事风格,这就使得调“我”数马车这一这一结局出乎意料;但是因为主任
统计员“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于是结局调“我”数马车又在情理之中。
(3)伏笔铺垫,结局引人遐想,发人深思。
前文第五段说“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
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
很清楚的,我在爱她”,这里朱仍反复交代“我爱她”“我在爱她”,又说“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这就预
示着一切都只是“我”的向往。小说结尾说“数马车该多美!4 点到 8 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
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即使“数马车”的好
运有限,或许那将是永远的暗恋,或许还将伴随着更多的痛楚,“我”的创伤依旧。
9. 每点 2 分
【答案】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现深切的人文关怀。“我”是二战中受过创伤的士兵,小说中展现了“我”
那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爱情故事,反映的是小人物的悲欢。小说的主题深刻厚重,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表面上看小说表现了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人变成空洞百分比”的
反思,是对德国战后重建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关注。富有理想主义情怀,肩负良心与道义。人物处境堪忧,
调子仍相对轻快。“好运”的结尾,体现的更多是对现实的抗争和一种理想情怀,表现了作家坚定的理想主义精神。
(补充:小人物微不足道的悲欢,对命运的抗争和执着/对缺乏精神关怀的冰冷、强硬的权力、制度的愚蠢和盲目
的讽刺,对爱、人文、精神存在的渴望等。都可以考虑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内容和主题的能力。
“德国的良心”是指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小人物生存状态和命运的关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由此表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考
生应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题评价。
(1)从内容来看,作者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现他深切的人文关怀。
根据小说中“他们替我缝补了腿” 侧面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可知“我”是二战中受过创伤的士兵,他们给了“我”“数在一座
新桥上走过的人”,这显然是一个枯燥无聊的差使。小说中的“我”代表一类小人物,题目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参加战争并受伤,
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现在同样也无法抗争,只能接受安排好的机械工作。因此开篇几句话,恰好说明战争的伤害一直遗留,且政府
的做法忽视了人的心灵需求,算不上真正的“人性化”。第一段反映了作者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现他深切的人文关怀。工作之
中,展现了“我”那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爱情故事,反映的是小人物的悲欢,体现了作者具有“德国的良心”。
(2)小说的主题深刻厚重,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根据“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
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我
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
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分析,从表面上看,小说表现的是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错深层分析,
这篇小说则是对“人变成空洞百分比”的反思,这表明作者关注的是德国战后重建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体现了作者具有“德国
的良心”。
(3)作者肩负良心与道义,富有理想主义情怀。
开篇介绍了主人公无意义的工作现状,平淡、懒散、随意的工作态度,令人担忧的人物处境,彼时他唯一的乐趣也许就在于“他
们”的心情完全受他控制。后来,调子仍相对轻快。他爱上了一位从桥上经过的姑娘。因着姑娘的出现,他那空洞乏味的生活似乎有
了些许明亮的星光,这令他感到愉悦。对面数汽车的矿工提醒他,近来要好好工作了,因为会有人来检查。“监察员站在人行道的另
一端,一小时后与我的结果进行比对。我只比他少数了一个人。我的姑娘刚刚从桥上经过。”当爱情与生计冲突到需要选择的时候,
我们似乎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的纠结与迷惘的。“我永不会将这个美丽的孩子数进将来时,我的爱人不该化为一个数字被乘、被除、被
变成虚无的百分比。”他可能会丢掉工作,但更加令他难过的却是不能看着她过桥,“我的心像是在滴血,我必须要数数,不能看她。”
小说进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未曾想他得到“数马车”的美差。被派去数马车,就意味着有了更多可以跟她接触的机会。
下午四点到八点禁止马车通行,他就可以去冷饮店看她,说不定还有机会送她回……作者设置“我”“好运”的结尾,体现的更多是
对现实的抗争和一种理想情怀,表现了作家坚定的理想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具有“德国的良心”。
10.BEG(句意:王安石完全抛弃了自己所学的先儒教诲,崇尚纵横家的末流方法,违背君命假传号令,欺骗
皇上、要挟君主。断句抓住对偶句式。“弃”为谓语动词,后面应加宾语“所学”;“纵横”为名称代词,应加
“之末数”,才能成为“尚”的宾语;“矫令”意思是“假传号令”,不能断开。故断句答案为 BEG。)
11.C(A.“天文之变无穷”中“之”是结构助词,“的”,而“人非生而知之者”中“之”是代词,代指
“知识和道理”;B.两者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两者意思相同,都是“情况、情状”之意;D.“何厌之有”中
“厌”是“满足”的意思。)
12.D(“是因为王安石认为邓绾的做法害死了儿子王雱”,表述有误。)
13.(1)这是因为天道遥远,先王虽然有官方占卜的预言,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为之事。(“盖”,因为;
“官占”,官方占卜的预言;“人事”,人为之事。踩分点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仁宗(对朝事的管理)松散已经很久了,仍然那么松散当然不可以,拉紧松散的管理又已经有不和谐的
声音。(“弛”,松散;“张”,拉紧;“乖”,不和谐。踩分点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14.宋神宗与两宫太后还是相信占卜;宋神宗治理朝事对臣子依赖太多,缺乏主见;神宗手下的大臣陷入
党派之争,争权夺利;外敌虎视眈眈,边境危机四伏。(每点 1 分)
【分析】王夫之强调“安石不用而宋亦敝”,所以,应从除了王安石之外的人来进行分析,再者选择材料范围
只能是局限于材料一。首先,明确如果不是王安石刻意阻拦,可见,宋神宗与两宫太后还是相信占卜;其次,安石
触怒了宋神宗,但是略施小计又获得他的信任,可见宋神宗治理朝事对臣子依赖太多;再次,材料一中多次提及大
臣擅于党派之争;最后,由“时出师安南,谍得其露布,言:“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我今出兵,欲
相拯济。””可见外敌虎视眈眈,时刻关注着宋朝的局势变化。
15.D 解析:“思想倾向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基本一致”有误,本诗“愁来不自持”“安知倦游子,两鬓
渐如丝”明写出游历天下的诗人的愁苦与迷茫,其思想倾向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豁达。
16.世俗纷扰之愁。本是春意盎然的季节却“事去纷无限”,让作者无限牵挂,内心怅惘。
入世理想失意之愁。典故中的接舆因被发佯狂不仕,作者在此处用“失路”“安知”等来表达出体现出理想受挫
后的失意,产生了隐逸情结。
颠沛流离之愁。由“安知倦游子”可知,作者游宦在外,内心愁苦,归家不得。
年华老去之愁。由“两鬓渐如丝”可知,作者鬓发减少,青春逝去,盛年不再。
(1 点 2 分,任答出 3 点得 6 分。)
17.(1)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18.答案示例:这除了得益于他先进的思想和多方面的才华,还和他本身的两大特点有关。(标对序号 1 分,修
改正确 2 分,共 3 分)
19.甲:也创造了“行”的体系 乙:还拥有谦和的性格(每处 2 分,意思接近即可,共 4 分)
20.C
21.(1)处的“善变”含贬义,强调的是容易改变,是攻击梁启超思想不坚定之辞。
(2)处的“善变”含褒义,强调的是及时改变,是赞美梁启超为救国能顺势而变。
(每点 2 分,意思接近即可,共 4 分)
22.句式:原句多用短句,句式更简洁明快,语气更强烈,节奏感更强。
内容:原句的“尤其是”,表示递进强调,更能凸显梁启超的历史地位。
情感:原句有将“历史巨人”与“普通人”的人生作比之意,更能达对梁启超的肯定与赞赏。
(意思接近即可,每点 3 分)
23.作文解析:
“勇猛精进”,原为佛教语,指奋勉修行,后也指大胆求索,努力探索,突飞猛进,用以形容一个人面对困难
时表现出的勇气和毅力,是一种勇于进取的风貌。
“芬芳悱恻”,原是指美好的事物在心中产生了愁苦悲伤的情绪。题中解为有细腻柔软的情怀,能为外物所感染触
动,有一颗热爱世界、能与外物共情的“多情”之心。
写作的第一个层次:
勇猛精进可以解为“勇于进取”;芬芳悱恻可以解为“与物多情”,“勇猛精进”与“芬芳悱恻”是要同时具
备的。
勇猛精进——用最艰苦的、坚决的意志和思想追求自我的超越,对抗社会的不公。敢于为捍卫真理而喝下毒酒,
愿意为了科学被烧死在鲜花广场,愿意走上光荣的荆棘路而无怨无悔。面对佛山街头倒地的婴孩,会毫不犹豫地去
抱起社会的良心;面对拿着刀枪在昆明火车站施暴的歹徒,敢于正面与其对抗,毫不畏惧;面对东北的对女性施暴
的流氓,愿意帮助身处困境弱者,为他们呐喊;在疫情中,能为人民、社会尽一份力……这些人都是勇猛精进者,
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岗位上,拥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做一个摆脱冷气的中国青年。
芬芳悱恻——内心的柔软、敏感,怀有少年的冲动与热诚。“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拥有体察万物的豪
情与品读各种情感的能力。能够仰观宇宙之大,还能俯察品类之盛。能够用最温柔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值得悲悯的
人。能够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感知生命的美好与珍贵……
“勇猛精进”与“芬芳悱恻”是要同时具备的。外部的坚硬与内在柔软和谐地达成一致,使得我们成为了一个
愿意为改革而殉道的人,愿意为社会的进步而奉献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希望。
写作的第二个层次
一般我们把文字凸出的印章称为“阳文”,把文字凹下的印章称为“阴文”。也就是说,“勇猛精进”是阳文,
“芬芳悱恻“是阴文。在中国人的传统中,阳在外,阴在内。这两章印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内有“芬芳悱恻”之怀,
外有“勇猛精进”之行。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说:“人必先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挫之作。人但知杜少陵每饭不忘君;而不
知其于友朋、弟妹、夫妻、儿女间,何在不一往情深耶?”认为杜甫之所以能写出沉郁顿挫的作品是因为他不仅仅
是有忠君之心,而更对亲人、对万物都充满感情。确实啊,一个人能不忘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不忘记亲友之间的
真挚深情,才能诉诸于笔端,动荡你我的心灵。
勇猛精进和芬芳悱恻被迫建立起一组矛盾,最终,有深度的生命会将二者融合。这个时代不缺将“精进”奉为
圭臬的人,也不会少见将“勇猛”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斗争的事。但空有值得嘉许的气魄,却无芬芳悱恻调和,生
命的质感如何觅得?一个人也正是内心怀有“与物有情”的柔软,用诚挚的热爱去填满内心,才能有以“勇猛精进”
之姿对抗流俗、追求进步的不竭动力。
如有其他理解,能自圆其说,也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十月,彗星出现在东方,神宗下诏征求直言得失,以及询问政事之中不能与百姓相和谐的方面。王安石带领同
朝大臣们上疏说:“晋武帝五年,彗星出现在轸宿;十年,又有孛星出现。然而晋武帝在位二十八年,与《乙巳占》
所预言的日期不符合。这是因为天道遥远,先王虽然有官方占卜的预言,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为之事。天文的变化
无穷无尽,上下牵强附会,难道就没有偶然的巧合?周公、召公,怎么会欺骗成王。他们说到中宗在位的时间很长,
就说“中宗谦虚谨慎,兢兢业业,用天命约束自己,勤于治民不敢荒废政事。他们说夏、商两朝维持很长时间时,
也说是由于“施行德政而已。裨灶预言火灾能够应验,想用祭祀求免灾祸,国侨不听他的意见,裨灶就说“不采
纳我的意见,郑国又将会发生火灾。国侨没有听他的意见,郑国也没有发生火灾。有像裨灶这样的人,未免荒诞,
何况今天的占卜星象之人呢?陛下的品德至善至美,不仅比商中宗更加贤能,而且周公、召公所说的话早已全部看
过了,哪里需要蠢人、盲人再有什么陈述。我听说两宫太后因为这件事而担忧,希望陛下用我们所说的这些道理,
尽力地开导劝慰。”神宗说:“听说民间极苦于新法。”王安石回答说:“严寒、暴雨,百姓尚且怨恨,这不用抚
恤。”神宗说:“不能使冬天严寒、夏天暴雨这种怨恨也没有吗?”王安石听后很不高兴,回家托病卧床,神宗安
慰劝勉,王安石才上朝治理政事。他的同党出计谋说:“现在不要选取皇上历来不喜欢的人迅速提拔重用,那会使
自己变轻,这时就将有窥伺君臣间隙的人。”王安石同意这个谋略。皇帝高兴王安石出来执政,听从他的一切意见。
当时军队出征安南,密得到安南的露布,说:“中国推行青苗、助役法,使平民百姓十分贫困。我国今天出兵,是
要帮助拯救那里的百姓。”王安石恼怒,自己起草敕牍诋毁安南。超然客公众号
华亭案久久未能成立,王雱把它交给门客吕嘉问、练亨甫共同商议,他们取来邓绾所列举的吕惠卿的事项,夹
杂在其他的皇帝下达的文书中,王安石不知道这件事。省吏到陈州把这件事告诉了吕惠卿,吕惠卿报告给皇帝,并
控告王安石说:“王安石完全抛弃了自己所学的先儒教诲,崇尚纵横家的末流方法,违背君命假传号令,欺骗皇上、
要挟君主。一年之间极力干了许多恶事,纵然是古代丧失志行而倒行逆施的人,恐怕都没有这样的。”又揭发王安
石在私人书信中写有“不要让皇上知道”的话。神宗把这些材料给王安石看,王安石谢辞说没有这些事,回家问王
雱,王雱说出这些事的情况,王安石责备了他。王雱愤怒怨恨,背上的痈疽发作而死。王安石公开宣布邓绾的罪过,
说“邓绾为我的子弟求取官职及举荐我的女婿蔡卞”,于是邓绾和练亨甫都获罪。邓绾开始是以依附王安石而做到
谏官的,到王安石和吕惠卿互相倾轧时,邓绾极力帮助王安石攻击吕惠卿。神宗很厌恶王安石的所作所为,邓绾惧
怕失势,多次留在皇上身边,说话无所顾忌;练亨甫邪恶不厚道,巴结奉承王雱得到进用,这时他俩都被贬斥了。
材料二:
唉!宋朝到了神宗,朝事已经很难有作为了。仁宗对朝事的管理松散已经很久了,仍然那么松散当然不可以,
拉紧松散的管理又已经不和谐。但是考虑到松散的朝政慢慢来拉紧,好像可以有所作为,错过时机就只会更加的艰
难。启用王安石宋朝也是衰败,不启用王安石宋朝也一样衰败。神宗紧急召见讳弼商量朝事,但是却回答不出来。
宋朝一天比一天衰败到即将衰亡,可以从这里看出有定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