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基础知识

2024-01-28·10页·434.1 K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记忆清单

必修一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其基本组成元素是 C、H、O、N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R 肽键:—NH—CO—

NH2—C—COOH

H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评均分子量氨基酸数—水分子数18

5 、核酸种类:DNA 和 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

6、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4 种脱氧核苷酸;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4 种核糖核苷酸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 分子磷酸、1 分子五碳糖、1 分子含氮碱基。

8、DNA 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 A、G、C、T;

RNA 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 A、G、C、U;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 ATP。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 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 种)

基本元素:C、H、O、N(4 种) 最基本元素: C(1 种)主要元素:C、H、O、N、P、S(6 种)

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17、细胞膜的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1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叶绿体;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核糖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溶酶体;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2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染色质和核仁。

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2、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3、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2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25、ATP 的名称是三磷酸腺苷,结构式是:A—P~P~P。ATP 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被称为能量“通货”。

26、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反应式:

27、动物细胞合成 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植物细胞合成 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8、叶片中的色素包括两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前者又包括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后者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以

上四种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29、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蓝紫光和红光的光合效率较高。

光能

30、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2+12H2O—— C6H12O6+6O2+6H2O

叶绿体

31、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其氧原子来自于水。

1

32、在绿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作用是溶解色素,二氧化硅作用是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作用是防止色素

受到破坏。

33、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是为了防止滤液细线上的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导致实验失败。

34、色素分离后的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上到下的顺序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

35、光合作用包括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后者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36、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H ]和 ATP。

37、有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38、无氧呼吸的两个反应式:C6H12O62酶 C2H5OH+2CO2+能量 ;C6H12O62酶 C3H6O3+能量 ;

39、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40、细胞分化的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1、检测还原糖用斐林试剂,其由 0.1g/ml 的 NaOH 溶液和 0.05g/ml 的 CuSO4 溶液组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

色沉淀。使用时注意现配现用。

42、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苏丹染液和苏丹染液。前者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后者染成红色。

43、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 NaOH 溶液,后加 2~3 滴 CuSO4 溶液。反应生成紫色络合

物。

44、给染色体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

45、“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染色,DNA 被染成绿色,RNA 被染成红色。

46、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7、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48、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中,有关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49、氨基酸形成肽链,要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

50、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

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

5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膜。

52、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53、有氧呼吸中,葡萄糖是第一阶段参与反应的,水是第二阶段参与反应的,氧气是第三阶段参与反应的。第三阶段释

放的能量最多。

54、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55、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56、有丝分裂间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完成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的合成;分裂期各阶段特点:前期染色体、纺锤体

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中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的主要特点是着丝点分裂,

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细胞质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57、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 58、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 CO2 的产生可用澄清石灰水,也可用溴麝香草酚

蓝水溶液。 CO2 可使后者由蓝色变绿色再变黄色。

59、检测酒精的产生可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该溶液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60、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61、植物细胞不同于动物细胞的结构,主要在于其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62、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

分化。

63、植物组织培养利用的原理是:细胞全能性。

64、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

65、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

2

必修二

1.孟德尔通过分析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了 生物遗传 的规律。

2.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做 去雄 。3.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

做 相对性状 。

4.孟德尔把 F1 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显性性状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隐性性状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 显

性性状 和 隐性性状 的现象叫做 性状分离 。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因子 决定的,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为 显性遗传因子 ,用 大写字母 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

为 隐性遗传因子 ,用 小写字母 表示。(2)体细胞中的 遗传因子 是成对存在的, 遗传因子 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 纯

合子 , 遗传因子 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 杂合子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

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 中,配子中只含有 每对遗传因子 的一个。(4)受精时, 雌雄配子 的结合是随机的。

6.测交是让 F1 与 隐性纯合子 杂交。

7.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 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 遗传因子 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

配子时,成对的 遗传因子 发生分离,分离后的 遗传因子 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 配子 遗传给后代。

8.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无论 正交 还是 反交 ,结出的种子(F1)都是 黄色圆

粒 。这表明 黄色 和 圆粒 是显性性状, 绿色 和 皱粒 是隐性性状。 2.孟德尔让黄色圆粒的 F1 自交,在产生的

F2 中发现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还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 绿色圆粒 和 黄色皱粒 。3.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

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 YYRR 和 yyrr,它们产生的 F1 遗传因子组成是 YyRr ,表现为 黄色圆粒 。

9.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 分离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 自

由组合 。F1 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 4 种: YR、Yr、yR、yr ,数量比例是: 1:1:1:1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

结合是 随机 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 16 种,遗传因子的结合形式有 9 种: YYRR、YYRr、YYrr、YyRR、YyRr、

Yyrr、yyRR、yyRr、yyrr 。性状表现有 4 种: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

9:3:3:1 。

10.让子一代 F1(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进行杂交,无论是 F1 作 母本 ,还是作 父本 ,后代表现型有 4 种: 黄

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它们之间的比例是 9:3:3:1 ,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 9 种: YYRR、

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

11.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做 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 分离 和 组合 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

决定 同一性状 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 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自由结合。 7.1909 年,丹麦生物学家 约翰逊 给

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叫做 基因 ,并提出了 表现型 和 基因型 的概念。8.表现型指 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

性状 ,控制 相对性状 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 基因型 。

12.减数分裂是进行 有性生殖 的生物在产生 成熟生殖细胞 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 减半 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

程中,染色体只复制 一次 ,而细胞分裂 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 成熟生殖细胞 中的染色体数目比 原始生殖的细

胞 的减少一半。

13.精原细胞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 体细胞 的相同。

14.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 构成,这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 由同一个 着丝点 连接。

15.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 父方 ,一条来自 母方 ,叫做 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

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16.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叫做四分体 。

17.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1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19.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20.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

每个精细胞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21.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做次级卵母细胞 ,小的叫做极体,次级卵母

细胞进行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极体,因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

极体 。

3

22.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经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

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23.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基因只有一个,同样,染色体也只有一条。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

24.果蝇的一个体细胞中有多对染色体,其中 3 对是常染色体,1 对是性染色体,雄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用

XY 表示,雌果蝇一对性染色体是 同型的,用 XX 表示。

25.红眼的雄果蝇基因型是 XWY,红眼的雌果蝇基因型是 XWXw XWXW,白眼的雄果蝇基因型是 XwY,白眼的雌果蝇基因

型是 XwXw。

26.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现了说明基因位于 染色体 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

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7.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 ,具有一定的 独立性 ,在分裂

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等位基因 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8.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 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 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

29.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30.伴 X 隐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1)隐性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3)往往有隔代遗传现象。 (4)女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母病子必病)

31.伴 X 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1)显性的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2)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3)具有世代连续性。 (4)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父病女必病)

32.人类的 X 染色体和 Y 染色体无论在大小和携带的基因种类上都不一样,X 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Y 染色体只有

X 染色体大小的 15 左右,携带的基因比较少。

33.染色体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 DNA 是一切生命现象的体现者。在有丝分裂、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过程中

具有重要的连续性。

34.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1)实验目的:证明什么事遗传物质。

(2)实验材料:

菌落 菌体 毒性

S 型细菌 表面光滑 有荚膜 有

R 型细菌 表面粗糙 无荚膜 无

(3)过程: R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S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杀死后的 S 型细

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无毒性的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 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 R 型活细菌中培养,发现只有加入 DNA ,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

S 型细菌。

(4)结果分析:过程证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过程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 。

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

3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目的: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蛋白质。 (2)实验材料:噬菌体。

(3)过程: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被 35S 标记,侵染细菌。

T2 噬菌体内部的 DNA 被 32P 标记,侵染细菌。

(4)结果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侵染过程中,只有 DNA 进入细菌,而 35S 未进入,说明只有亲代噬菌体的 DNA 进

入细胞。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 遗传的。 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36.R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2)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4

37.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极少数的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 DNA ,而是 RNA 。

38.DNA 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每个分子都是由成千上百个 4 种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长链。

39.结构特点: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的形式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 A 一定要和 T 配对(氢

键有 2 个),G 一定和 C 配对(氢键有 3 个)。

40.双链 DNA 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41.DNA 的复制概念:是以亲代 DNA 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的过程。

时间:DNA 分子复制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是随着染色体的复制来完成的。

场所:细胞核。

过程:(1)解旋:DNA 首先利用线粒体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2)合成子链:

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 ,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

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3)形成子代 DNA:每一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模板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 2 个与亲代 DNA

完全相同的子代 DNA。

特点:(1)DNA 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2)由于新合成的 DNA 分子中,都保留了原 DNA 的一条链,因

此,这种复制叫半保留复制。

条件:DNA 分子复制需要的模板是 DNA 母链,原料是游离的脱氧核酸,需要能量 ATP 和有关的酶。

准确复制的原因:(1)DNA 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的模板;(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

功能:传递遗传信息。DNA 分子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穿给子代,从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42.一条染色体上有 1 个 DNA 分子,一个 DNA 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线形排列。每一个基因都是

特定的 DNA 片段,有着特定的遗传效应,这说明 DNA 中蕴涵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43.基因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

结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即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44.DNA 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 4 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构成了 DNA 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

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 DNA 分子的特异性。

45.RNA 是在细胞核中,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合成的 RNA 有三种:信使 RNA(mRNA),

转运 RNA(tRNA),核糖体 RNA(rRNA)。

46.RNA 与 DNA 的不同点是:五碳糖是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碱基组成中有碱基 U(尿嘧啶)而没有 T(胸腺嘧啶);从

结构上看,RNA 一般是单链,而且比 DNA 短。

47.翻译是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 m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48.mRNA 上 3 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每 3 个这样的碱基称为 1 个密码子。

49.蛋白质合成的“工厂”是细胞质,搬运工是转运 RNA(tRNA)。每种 tRNA 只能转运并识别 1 种氨基酸,其一端是

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 3 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

50.1957 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向 DNA ,即 DNA 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 DNA 流向 RNA ,

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 RNA

或 DNA 。遗传信息从 RNA 流向 RNA 以及从 RNA 流向 DNA 两条途径,是中心法则的补充。

5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5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53.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54.克里克的实验证明:遗传密码中 3 个碱基编码 1 个氨基酸,遗传密码从一个固定的起点开始,以非重叠的方式阅

读,编码之间没有分隔符。

63.尼伦伯格和马太采用蛋白质体外合成技术,在试管中只加入苯丙氨酸,在加入除去了 DNA 和 mRNA 的细胞提取液

及人工合成的 RNA ,结果在试管中出现了多聚苯丙氨酸的肽链。

64.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65.基因突变有如下特点:在生物界普遍存在,随机发出的、不定向的,频率很低。

66.基因突变的意义在于: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67.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形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68.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5

69.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70.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

式成倍地增长或减少。

7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72.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其作用机理是能抑制纺锤体的形

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不能减半,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73.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在生产上常用于培育纯种。

74.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

常遗传病三大类。

75.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 1 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可能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也可能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

76.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 2 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主要包括一些先天性发育异常和一些常见病,在群体中

的发病率较高。

77.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如 21 三体综合征,又叫先天性愚型,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 21 号染色体,

是由于减数分裂时 21 号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而形成。

78.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于 1990 年,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 DNA 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79.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它依据的

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80.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如 X 射线、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 (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

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其优点是提高突变率、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

81.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 DNA 重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

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技术。

82.基因工程最基本的操作工具是基因的剪刀即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基因的针线即 DNA 连接酶;基因

的运载体常用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83.基因工程的操作一般经历四个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

表达和检测。

84.抗虫基因作物的使用,不仅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85.基因工程生产药品的优点是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

86.目前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要严格控

制;另一种观点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应该大范围推广。

87.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的博物学家拉马克。他的基本观点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

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

和获得性遗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88.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进化论,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

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89.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限于个体水平。

9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91.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3.种群的基因库是该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92.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基因突变产生新

的等位基因,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突变和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93.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94.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95.隔离是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隔离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96.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97.地理隔离即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100.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10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

必修 3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A)

生长素的发现:向性实验,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

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注意: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 (化

学本质:吲哚乙酸)。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A)

生长素的产生(嫩叶、发育着的种子)分布(广泛)运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B)

生理作用: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a 生长素的二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不

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反应不同,根最适浓度是 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 10-8mol/L,茎的最适浓度是

10-4mol/L。

b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

生长受抑制。打顶活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优势

4、 生长素的功能应用(B)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

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防止落花落果

5、 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与作用(A)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压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6、 反射和反射弧(B)

反射:在中枢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7、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A)

结构: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8、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B)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突触的结构特点(A) 突触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A)

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人脑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功能(B)

大 脑 -----最高级中枢 小 脑-----维持身体平衡 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平衡 脑 干----维持呼吸等

12、人类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A)

位于大脑皮层的 S 区----如果发生障碍不能讲话 位于大脑皮层的 H 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别人的话

位于大脑皮层的 W 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位于大脑皮层的 V 区-----发生障碍,看不懂文字

13、动物激素的调节(A)

(1) 体液调节概念:象激素、CO2、H+、乳酸和 K+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体液

调节

注意: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时,宜口服

14、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A)

7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质调节与外界发生物质和信息交流。多细胞生物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5、内环境(B)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

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组织细胞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16、稳态的调节机制(B)

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是因为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 H2CO3 / NaHCO3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

17、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B)

当外界环境 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18、神经和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

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9、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A)

糖调节

胰 胰岛素 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 过少:糖尿病

岛 胰高血糖素 加速肝糖原分解,提高血糖浓度

水盐的调节

人每天吃进去的水和盐和排出的水和盐是相等的

体内水少时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

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

收减少-------尿量增加。

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

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20、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B)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细胞(T、B 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介

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免疫系统:是脊椎动物和人类的防御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一样,

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长期适应外界环境而形成的。它主要是指形成特异免疫应答的器官、

组织、细胞和免疫活性介质(免疫效应分子)。

2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细胞免疫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即称为细胞免疫。参与的细胞称为效

应 T 细胞。 体液免疫 B 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

体液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的发生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

22、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其存在部位(A)

艾滋病(AIDS)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原体:HIV 病毒 存在部位:精液、阴道分泌物、血液、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等。

23、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A)

艾滋病的发病机理 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 T 淋巴细胞结合,破坏 T 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

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24、爱滋病的流行和预防(A)

预防:1、不吸毒 2、洁身自好,不性滥交 3、不与爱滋病人公用文身、剃须刀等器具

8

25、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A)

概念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基本特征:1、种群的密度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种群的年龄

组成 年龄组成包括三种:(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

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

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

密度会越来越小。种群的性别比例

26、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

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特点:面积相同,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种生物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可能

不同。 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27、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J”型曲线(B)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

容纳的最大值 K。

28、 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A)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的意义

29、群落的结构特征(A)

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

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30、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B)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

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

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A)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

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2、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A)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结构上: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构成。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在物质和能量上: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3、生态系统的结构(B)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各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一种联系。(举例:草——鼠——蛇——鹰)

3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B)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举例:对于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来说,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草到鼠到蛇到鹰,而不能倒过来流动,

所以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是指从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 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

都损耗掉了。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B)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3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C、H、O、N、S、P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

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特点:物质可以被反复利用

因为把储存在地层里古代的碳元素(煤、石油等),经过燃烧在短时间内就释放到现在的大气中来,使现在大气中的二

氧化碳迅速增加,从而产生“温室效应”特点: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

9

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36、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C)

因为把储存在地层里古代的碳元素(煤、石油等),经过燃

大 气 中 的 氧 化

烧在短时间内就释放到现在的大气中来,使现在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迅速增加,从而产生“温室效应”

3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 呼 呼 光

吸 吸 合

信息包括:物理信息 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化 作 作 作 燃

用 用 用

学信息 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 行为信息 如动物的行 解

为 者 烧

分 动 植

38、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A)

解 物 物

1、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

2、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 尸体粪 煤、石油、

密度 3、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 便等 天然气

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

3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

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注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A)

4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B)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潜在价值 直接价值 间接价值

措施: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2 .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 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10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