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4-05-19·24页·135 K

2015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3分)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 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 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考点】13:字义、词义辨析.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一道考查词语辨析的题目,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做该题首先要明确词义,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做本题,首先要明确词义,其次辨明区别,然后根据语境要求选择适合词语.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踯躅: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积聚:积累.积淀:积累沉淀,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解答】“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如何,显然不是心里迟疑,也不是犹豫不决,而是在“混沌未开的蒙昧”这个范围中浮动、起伏,所以第一空处填“徘徊”。“积聚”只是一个动作,具有即时性而“积淀”具有历史性,正好与“几千年”相应,所以第二空填“积淀”。读书不是“政务”,所以第三空填“废寝忘食”。故选:B。【点评】本题一道考查词语辨析,此类题关键在于词语的积累,辨明同义词、近义词的区别,注意词语运用时具体语境要求的具体对象、范围、轻重.多阅读,培养语感也是提升辨析能力的有效途径.2.(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辨析病句一般有两个角度,意思语法结构,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二是内容,包括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解答】A.成分残缺,“推行”缺少宾语,在“基准测验”后加上“的政策”;B.语序不当,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C.表述正确;D.搭配不当,在“70周年”后加上“纪念日”,表意不明“30个”是修饰“国家和国际组织”还是修饰“领导人”。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句中出现并列短语时,要注意是否存在并列不当、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等问题,如选项B.3.(3分)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考点】24:修辞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是对学生修辞手法的考查,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比拟的含义,“比拟是借助想像力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可以把物当作人,也可以把人当作物来写.前者称为拟人,后者称为拟物”. 然后对照所给的选项,按照题干的要求选出选项即可.【解答】A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比作人来写,写出春风拿着神奇的剪刀,精心猜出春天的红花绿叶;B项上局着眼视觉,写出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下句则着眼于听觉,以细微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没有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C项写出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芍药和蔷薇都写成了有生命感情的人和物;D项称南风为老朋友,说它不打招呼,推门而入又翻书,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故选:B。【点评】本题属于修辞手法的考查,属于表达应用,能力层级E,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做题即可.4.(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 , , 。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于是在郊游踏青时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B.C.D.【考点】26:排列句子顺序.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属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一道题目,做该类题目要注意把握语句的基本内容,然后将所给的语句初步分层,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根据语句的衔接与呼应,结合平时阅读时的语感,检查确定答案。【解答】本题所给的语言话题是“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根据语句的衔接,所给语句是“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选项中和所给语句衔接最恰当依据应是,“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衔接的是,柳既然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那么人们就期盼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目的是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于是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根据以上的语句连贯衔接方法,所以排序应是:。故选:A。【点评】本题属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语句的连贯,容易出错的地方选项的排序,这个可根据所给的话题来选择。5.(3分)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考点】87:图文、表文转化.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考生可仔细观察图片,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再对应选项确定答案.【解答】“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不当。“四鸟绕日”金饰2 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专家也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这是本世纪中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国家文物局2005年8月16日正式宣布采用金沙“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既是文化遗产标志,可知,不会象征“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故选:D。【点评】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二、文言文阅读(18分)6.(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选自《张耒集》,有删节)(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为人纯实不欺欺:欺骗B.不治科举文词治:研究C.要必申其意申:施展D.召君问其制问:询问(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4)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 先生姓欧阳氏,名发,字伯和,(江西)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先生为人纯朴诚实,不会欺骗他人,对内对外能做到态度同一,淡薄名利,没有特殊的不良爱好,他志向坚定,爱好礼义,学习刻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欧阳修禄位已高,先生已经十五岁,就拜胡瑗为师,恭谨温顺,又完全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先生长大以后,更加重视学问,不去研究那些应对科举考试的文章词藻,只去探究古代那最早出现的论议文字,从上古时代始有文书以来直到现在,君主臣宦世代相传的系统,每个朝代的法令规范以及礼乐制度,其它至于天文地理等学问,没有不学习研究的。先生学习这些不是为了追求应对眼前而浮光掠影,只注意枝枝节节,而一定探本溯源,了解学问的前因后果。编辑整理资料都分门别类,考查研究一定要有收获,有收获还要能有所用。啊,先生的志向也算够大的了!但是,他与人相处不随意迎合他人,议论事情坚持原则,即使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会有一点屈居其下的意思,关键时一定要陈述自己的意见,因此,他们也不愿意随意任用他,让他发挥其所能,因而,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的。现在,先生已经去世了,眉山苏子瞻(苏轼)感到很悲伤,认为先生继承了其父文忠公(欧阳修)的学问,可以称得上是东汉蔡邕(字伯喈)、西晋张华(字茂先)这类人了。 先生做殿中丞时,曹太后逝世,皇帝下诏确定皇曾孙服制。负责仪礼的礼官陈襄犹豫不决,将前往哭吊前,召见先生,询问服制之礼,先生从容应答,陈襄当即奏禀皇上,采纳了先生意见。在这时候,正值司天监讨论古代测候风云星月的占卜的书籍是否有不同,准备协调不同意见,创制天文书,很长时间没能完成,这时,陈襄正总管这件事,就推荐先生参加修订。先生推求考证,判断是非,取舍比较,编订完成后,皇帝下诏将此书藏于太史局。 先生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编著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未完成的著述还有几十篇。 先生夫人吴氏,是原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寿安县君。儿子一个,名宪,做过滑州韦城县主簿。女儿七个。先生于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欧阳修)的墓地,其子欧阳宪前来,要我为先生写一篇墓志铭。【解答】答案(1)C.申:陈述;(2)D.“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错,原文是“而宪来求铭”,其子欧阳宪前来,要我为先生写一篇墓志铭(3)掌:掌管;检束:检点、约束;从:跟从。句子翻译为: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无:无论;苟:随便;更:更改。句子翻译为: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4)本题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能够翻译全文,然后根据文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概括。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点评】申1.地支的第九位,属猴。2.用于记时:时(下午三点至五点)。3.陈述,说明:述。斥。辩。冤。三令五.请。报。4.重复,一再:“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三、古诗词鉴赏(11分)7.(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考点】52:古诗词阅读;59:叙事诗.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诗写的是秋日的一天,刘禹锡受朋友窦员外之邀,参观了他在京城长安买的新居.参观完毕,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相赠.首联奠定诗歌感情基调,颈联写院内的近景;这样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富有层次.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此题考查了诗歌的情感、手法:(1)从环境和诗人心情入手.(2)抓住景物特点分析.(3)理解尾联的意思,然后结合上面内容分析情感.【解答】解析:(1)联系诗歌题目,可知是朋友新居落成,自己心情舒适;颔联颈联,景色优美,也见诗人心情舒畅;尾联对朋友的赞美,可见他们志趣相投,也是心情高兴的原因之一.(2)写景的句子,先要筛选出写了哪些景,然后从描写的角度来解答,如远近、虚实等.(3)首先要晓得这两句话的意思,这两句主要书写观新居后的感受,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对新居主任,二是诗人.答案:(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赏析: 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诗人谪居多年,心情苦闷,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实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 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是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 颔联和颈联,从写景的艺术来看,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尾联“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这一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达了闲适愉悦的心情.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点评】分析写景的句子,主要从写景的方法和角度来考虑,角度又从时空角度、观察角度、动静角度、虚实角度来入手解答.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8.(8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5)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考点】12:字形;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解答】(1)信誓旦旦(“誓”易写错)(2)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易错为“还”)(3)惑而不从师(背上即可)(4)不蔓不枝(“蔓”易错为“曼”)(5)衡阳雁去无留意(“衡”易错为“横”)(6)月出于东山之上(背上即可)(7)成于乐(背上即可)(8)化作春泥更护花(背上即可)【点评】背诵名句名篇时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9.(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比邻而居王安忆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有删改)(1)文章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段中“孱弱”的含意。(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考点】42:散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要注重审美体验.能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此题主要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能力.【解答】(1)【解析】这家人的生活风格,文中是有交代的(注意概括、总结句),在第段把握好这么些词语:“火爆”“认真劲”“实打实”,第段末有“耐心,持恒,积极,执着”,第段末尾有“照常进行”.(2)【解析】此题应该说是简单的了,只要把握住作者的评价语,对接“孱弱”的意味和对比第一家的风格,答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3)【解析】文章呈现了从自家排油机里窜出来的四种不同的“气味”,而这不同的“气味”又分别代表了这四家不同的生活特点或情趣,所以“气味”串联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也象征了不同人家的生活风格.基于这种理解,“气味”的确是全文的线索.另外,在主题上(这是必须考虑到的),这一线索串联了四种不同的气味,而且作者的心地又如此地细腻,对每一种气味都是那样的认真体味甚至是享受、羡慕,而不因别家的油烟窜入自家而恼火,表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博爱的心胸.我想,考生如果能朝这个方向来答,应该也算正确的.(4)【解析】从写作思路上看,前文写了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呈现散文“散”的状态,至此收尾时必须要“束”了,所以,此划线句很巧妙,它是“束”的形象表述,将各种生活风格进行一个统一,表明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但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应由“端午节”上升开去)中亦有相同的生活方式,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心理,也是共同的文化表现,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烙印,同时也将前文的四种生活风格进行了一个上升,属于主题上的一个升华.在情感上,作者也表达了自我的赞同与称许,甚至是一种骄傲.答案(1)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2)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3)线索:气味.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4)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点评】此题是2015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一),在问题的设置上,改变了以往阅读题的套路,如作用题、赏析题等,重在考查考生对作品局部与整体文本的理解与概括,这一特点,从2013年开始已经形成了,可以说,这便是江苏高考语文命题的风格,也是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引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10.(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罗丹的雕刻熊秉明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 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有删改)(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2)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该题属于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题型全部选取了主观简答题的样式.考查内容分别为段内层次的分析、文本内容概括、关键句子内涵的解析,均属常规题型,着重考查学生的文本研读能力.论述类文本选自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的《罗丹的雕刻》一文,为命题需要,作了一定的删改.文本谈论的是罗丹的雕刻,有浓郁的美学味和文化气,题目难易有梯度.【解答】(1)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这类题目关键是按照原文层次顺序依次分析,不能倒置、错乱.第一段可分为三层:先提出观点“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并对其进行举例论证,这是第一层;接着又提出一个观点“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并对其进行因果论证,这是第二层;最后一层是对上文两个观点的补充说明,使论述更严密.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即可.(2)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通观全文,“根本性的变革”主要在第2至第4段中.分别找出其中的观点句、概括句、评价句、总结句等,如第2段中的“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第3段中的“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第4段中的“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等.找出这些关键性语句,再将它们分门别类加以整合即可.难点主要在“观念”、“内容”、“形式”这三个“类”的关键词的提炼上.(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解答此题,先要弄清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一个形象化的语句(比喻句),联系上下文完整表述应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是‘开向生命的窗子’”.“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代指罗丹的雕刻作品,“窗子”比喻观察外界的通道;同时这一“窗子”是开向“生命”的,则说明我们观察的对象是“生命”.这样问题指向就明朗了:是在问“为什么说罗丹雕刻作品是人们观察‘生命’这一对象的‘窗子’?”不过依据题目中“结合文章”的要求,这些启示又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实际就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依据第5节中“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这句话和第1节与第3节内容,可以得出第1点;依据第5节“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和第第6节中“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这两句话可得出第2点;依据第5节“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和第6节“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可以得出第3点;依据第6节内容,可以得出第4点.参考答案:(1)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2)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3)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点评】该题采用主观简答题的方式考查论述类文本,比单纯采用客观选择题考查,加大了难度.但是,从得分角度讲,只要能读懂文本,得零分的可能大大降低.简答题难于选择题的地方在于简答时的语言组织,掌握以下几种语言组织方法有利于简答题的增分:(1)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七、作文(70分)11.(70分)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考点】91:材料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试题分析:还是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有两个大层次,而第一个层次中又有三个小层次.整体上审题没有什么难度,没有难为学生.材料的立意也较为宽泛,可以就材料本身来写,即写材料中所提示的任何一种,比如“智慧是一种经验”“智慧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境界”“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也可从材料说开,谈自己对智慧的看法,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解答】解析: 材料的核心话题是“智慧”,何谓“智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探索根源然后拥有解决方案为智慧.选用素材要符合“智慧”的特质,即“善”“活”“妙”,“善”是出发点,不善的经验、能力、境界只能产生“奸诈”和“狡猾”;“妙”是智慧的归宿点,它令人惊叹;“活”,是这两点的连结和必由之径,这种“活”,表现为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具体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1.从古今中外文明史上灿如星汉的智慧之人(如庄子、苏格拉底、诸葛亮、李白、苏轼、曹雪芹、弘一法师等等)角度选材,与前贤进行有关智慧的心灵晤谈.2.从某个组织、集团、乡村、城市等的角度选材,借评说某一个组织的智慧,来表明对“智慧”的理解.3.从当前社会生活中某些急功近利做法的角度选材,借时评形式谈社会、人生发展的智慧.4.从大自然中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蜘蛛结网捕食,蒲公英靠花的飞絮携带种子随风飘落而繁殖,蜜蜂建造蜂房等)的角度选材,表达人类应该向自然学习智慧的中心.5.从当代行业精英(盖茨、乔布斯、索罗斯、李嘉诚、马云、马化腾、成龙等)杰出原因的角度选材,写他们的人生智慧和行业发展上的先进的理念.6.从考生自己的生活中取材,写普通平凡人身上的智慧.还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扩展素材思维.【例文一】维也纳的智慧维也纳是个很聪明的城市.作为欧洲工业的心脏,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涌入这个城市,带给这个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喧嚣.维也纳没有城墙没有法令,却拥抱着一切.石油输出组织的总部坐落于此,带来的是欧洲各国的大企业,流出的是每日数以亿计的财富.维也纳很聪明,二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它迅速恢复经济,并顺应时代,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无头苍蝇似的工业企业.在短短数十年间,它发展成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大城市,维也纳真的很聪明.维也纳本是个小小的欧洲城邦,但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玛利亚女王将所生的十六个女儿送出去和亲.维也纳很聪明,它以和亲的方式不断扩充着自己的领土,并以此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当然,同在哈布斯堡统治时期,维也纳在扩充领土时还接受了莫扎特搅局般的音乐创新和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很聪明,它凭借着莫扎特的音乐和自由的学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音乐家和学者.最终,它以音乐和学术上的繁盛再一次征服了世界.维也纳真的很聪明.维也纳的智慧在于它的政策、律令、音乐、学术…然而,这些智慧或许能成就它的一时之辉煌,却不足以支撑它于世界之巅而不倒.幸而,维也纳抓住了让城市变为永恒的真正智慧.当一次世界博览会向它招手时,维也纳客气地拒绝了.就如同一位隐者让世人一睹他的真容后又退回了深山.有人说,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它的工业,它的喧嚣都一直在圆的边缘,从未再往前踏进一步.而圆的中间,是飘扬着优美音乐的小酒馆,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维也纳大学,是三万四千张音乐会和剧院的每天座无虚席的位子…无论维也纳的石油和金子碰撞发出多么大的声响,你依旧能听到城市中心圣蒂斯芬大教堂日暮时的钟声,依旧能看到弗洛伊德坐在沙发上向你微笑…或许,正是因为维也纳抓住了其智慧的本质,才没有变得像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样肮脏,才让它的维也纳森林永远生机勃勃.智慧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应该如同维也纳一样能够抓住智慧的本质,创造出永恒光明的未来.【例文二】智慧三境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现在我认为,智慧还能分为三境:山,海,天.第一境便是这山.山,屹立于大地之上,向来是高大、稳重的象征.一开始,人的智慧就如同一个土丘,随着时间流逝,经验累积,人的智慧也便如山一般逐渐升高.由一名不见经传的土丘升格为名山,最后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地步.但是,这一境的智慧也是如山一般死板,只是量上的累积,不能变通.就如同山永远无法比人高,无论山多么巍峨,如何顶天立地,山就是山,不能动,不能跳,只能被局限在方寸之间.因此,第二境便是这移动的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经过不断学习,融会贯通,智慧转变为辽阔的大海.水无常形,人的智慧在这一境,可以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不被死板的思路所困.同时,大海何其宽广,就算是将地上的山全部填入,都无法将其填满.然而,人要到达这一境界是何其困难.虽然人有时也会灵光一闪,做出一些精妙绝伦的事,但那就如名山上的流水.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将那流水归一,成就智慧第二境:海.比海还宽广的只有天,所以这第三境便是天,但天不仅只是比海宽广.天,首先它笼罩万物,无处不在.同时又无形无象,不可捉摸.在这一境界,人的智慧已趋于化境,大智若愚.就如同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在那.智慧到了这一境,便已不再是智,而是到了道的地步.道之道,非常道,有这种智慧的人,做事都有着各种深意,并很难为人所理解.人类历史上下几千年,有这种大智慧的人不过几人,如老子、释迦摩尼等.智慧三境,智慧逐渐增加,但人却变得谦虚,山自认为可通天,海自认为围绕了一切,但只有天知道,智慧无穷.就如同大圆与小圆,大圆面积比小圆大,但其接触的未知也比小圆多.因此,智慧虽可分为三境,但仍是无穷无尽的,就如同天外便是那星辰大海.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尽自己所能,向着下一境,向着那无尽的天空,星辰大海进发.【点评】例文一【评语】智慧的内涵究竟何如?谁能解得个中味?作为一个小小的古老城邦,何以在历史进程中能一次次华丽地蜕变,直至“创造出永恒”?此文高妙之处,首先在于逐层回答了智慧的内涵在灵动不呆板,包容不封闭,创新不守旧,圆融不固化.作为说理散文,另一可贵之处在于不止于纯粹的议论,而是借事说理,以雄厚的史实解证着智慧最凸显的特征.智慧的话题,更须智慧地驾驭.无论是整体构思,还是遣词造句,此文拿捏有方,大气磅礴.尤其说道“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不仅仅将智慧的最高境界比化作一个圆,更为可贵处在于能大胆地想象,独到地比喻,灵动地行文,直至将立意升华为“智慧”地“微笑”.例文二【评语】本文简约而有意味.文字清晰明白,不作佶屈聱牙之语.从佛家的人生三重界入手,类比导出智慧的三境界.主体部分用比拟手法具象地演绎三境界的内涵与特征,山,是经验累积,不能变通;海,水无常形,融会贯通;天,笼罩万物,无形无象.结构简单,乍一看,山、海、天机械排列,一、二、三数来,无特别之处,其实是步步推进,由小智到大智,由否定走向肯定.作者真心要肯定的是大智慧,这种智慧已到达“道”的地步,拥有这种智慧的人开宗立派,化育万物,这吻合了智慧的基本特质.书写不佳.判为一类卷:69分.一、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12.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刘义庆。(3)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杭州人王子丹麓,亲手编撰《今世说》一书,他效法刘义庆编写《世说新语》的方法,只稍微删减了它的条目.我接受他的书并阅读它,自从清朝建立以来,上自名高位重的辅臣,下到隐居山野的隐士、舞文弄墨的读书人,大凡他们的一言一行可以记录叙述的,他没有不广泛搜集编辑,依据文章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来成就一部独立完善的著作.其中关键之处都采用流行世间的各种序、记、杂文等,而不敢胡乱添加一个词语,他就像这样详尽谨慎不怕烦琐.【解答】(1)“旁搜广辑/因文析类”结构对称,中间断句;“以”、“其”、“而”等虚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者”、“也”、“焉”等虚词常用在一句话的结尾.最后检查一定是要5处.(2)本题考查考生平时阅读积累的能力,世一道基础题,一般学生都能答出来.(3)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如“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答案(1)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2)刘义庆(3)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评述.【点评】《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义庆等人.《世说新语》又名《世语》[1],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3卷.二、名著阅读题(15分)1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国演义》中,关羽接受曹操赠送的新战袍后,仍将旧战袍穿在外面,说明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B.鲁迅《白光》中反复出现的“这回又完了!”既是指陈士成又一次的科举考试失败,也是暗示他对人生前景的绝望.C.《子夜》开头,吴荪甫的一九三年式雪铁笼汽车与吴老太爷的《太上感应篇》形成强烈比照,标志着资产阶级全面压倒了封建阶级.D.第一幕开场时,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克劳迪斯杀害,造成了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之间不断的争斗,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E.《老人与海》中,老人年轻时曾在黄昏时分看到海滩上的狮子,后来又多次梦到狮子,这里的狮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考点】2E:文学常识.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能力,解答本题主要依靠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同时解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把它和作品的内容、作者的生平、一系列评价和贡献等联系起来.【解答】A、“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表述错误,表明不忘旧主,故符合题意要求;B、表述准确,故不符合题意要求;C、表述准确,故不符合题意要求;D、“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要求;E、表述准确,故不符合题意要求。故选:A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14.简答题(1)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鸳鸯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指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2)《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黄狗。黄狗泅水而来,翠翠说:“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翠翠对黄狗说话这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考点】61:名著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红楼梦》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之一,而且该书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在平时的复习中,考生应加以归纳,梳理清楚人物与情节、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1)刘姥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根据题中的描写很容易看出来.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两宴大观园,席间大家取笑刘姥姥等情节,是表现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的集中体现.可以根据刘姥姥的言行分析她的性格特点.(2)解答本题可以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一是翠翠听到碾坊一事心中忧愁,二是对二老的喜欢.答案:(1)刘姥姥.朴实善良,善解人意;老于世故,精明狡黠;幽默风趣,性格诙谐;顺从讨好,偶有反抗.(2)因为听到碾坊一事,心中有些忧愁、嗔怪;因为二老明明对自己有意,又隐隐地有些欢喜.【点评】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15.古文的写作讲气,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这个气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势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就作者来说,他在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手法,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正确,怎样把感情表达出来。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学会了种种手法,才让自己的情意去凑合各种手法。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就写不好文章了。要达到前人写作的很高境界,就要学通他们下笔的精妙处;要懂得他们写作是本于准确地表达情意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有意做作。这样,到自己写作时,才能本着自己的情意,透过气势来表达声情,在表达不同的声情中自然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还要求能长久熟读。这样读,当然是读经过时间考验的名篇;这样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简便方法。由于熟读,接触书里的词汇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记熟的。这样,当对这个词完全懂得时,就对这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义变化,以及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用法都懂了。自己在写作时,可使之用得合乎法则。因声求气,就是透过熟读来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节选自周振甫《文章例话》,有删改)(1)“声”“气”分别指什么?“因声求气”的内涵是什么?(2)为什么说“一凑合就成了做作”?(3)结合全文,简析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写作。【考点】71:材料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1)此题考查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2)此题考查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3)此题考查了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能力.【解答】(1)回答第一问,只要根据文本将“声”与“气”进行组词即可,便可得出“声”指声调的高下,“气”指语气或气势.回答第二问,一定要抓住“这就是因声求气”,根据“这就是”可知“因声求气”的内涵就在前面的文字中.(2)回答此题先要明确“一凑合”与“做作”的内涵:“一凑合”就是一旦用自己的情感拼凑、迎合各种艺术手法;“做作”就是文章写作显得不自然.在此基础上补出“一凑合就成了做作”的原因.(3)要明确“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写作”,可将节选文字进行分层.本片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就写不好文章了”,是讲通过因声求气来学习如何准确地表达情意和自然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第二层从“要达到前人写作的很高境界”到“在表达不同的声情中自然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是讲通过读书来学通前人下笔的精妙处;第三层从“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到结尾,是讲通过熟读名篇来积累词句等的用法答案:(1)“声”指声调的高下,“气”指语气或气势;(2)读者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 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2)“一凑合就成了做作”,是指一旦用自己的情意拼凑、迎合各种艺术手法,文章写作就显得不自然了;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如果为了表现各种手法而拼凑自己的情意,那就成了虚情假意,就写不好文章了.(3)通过读书来学通前人下笔的精妙处;通过因声求气来学习如何准确地表达情意和自然 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通过熟读名篇来积累词句等的用法.【点评】如何做好材料概括题:1、文章的阅读和应试答题离不开思路梳理,借助阅读,边读边理清文本内容,对答题有指导作用.2、标画关键语句.作者观点态度和答案往往隐藏在这些关键词句中,找准它们稍加调整就明确了作者意图,同时还要注意不能直接引用原文作为答案.3、关注文中关联词.它们是作者意图间联系的纽带,如“信息透露出”、“如果…只是…只要”它们后面都是作者真实意图的表示.4、坚持练习、养成习惯,提高梳理能力.能力提高不可一蹴而就,靠平时训练,坚持在阅读中进行思路梳理,既能快速准确获得作者写作目的又能提高理解领悟能力,形成阅读综合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