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市高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历史试卷(答案版)

2024-06-19·6页·225 K

2017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C.实物资料 D.文字实录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 B.崧泽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A.秉笔直书 B.知往鉴来 C.经世致用 D.祥今略古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A.西欧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社会的来临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A.手工工场建立 B.城市化进程开始C.垄断组织产生 D.资本全球扩张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A.汉口 B.上海 C.天津 D.重庆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A.美国独立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俄国十月革命1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 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 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13.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各个国家路径不同。其中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国家是A.法国 B.日本 C.德国 D.俄国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A.五口通商 B.租界设立 C.瓜分狂潮 D.门户开放15.“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A.洋务运动前后 B.百日维新期间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以后16.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建军的标志性事件是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遵义会议 D.渡江战役17.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A.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B.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 D.“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18.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A.日内瓦会议召开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上海公报》发表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9.1979年4月,广东省领导向中央汇报:“我们省委讨论过……向中央给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先走一步”是指实行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包产到户 D.对外开放20.二战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令人瞩目。其中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是A.欧盟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北约 D.亚太经合组织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一)民族融合(15分)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21.将下列“中原王朝”与同时代的“边疆民族”相对应(填写字母)。(8分)22.民族融合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填写字母)。(7分)征伐匈奴(A) 设河西四郡(B) 孝文帝改革(C) 文成公主进藏(D)建立榷场(E) 设宣政院(F) 行金瓶掣签制(G)民族融合的方式事件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二)卢梭与他的启蒙思想(20分)拟写一篇题为“卢梭与他的启蒙思想”的小论文,首先需要收集、辨析史料。23.从以上三则史料中选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填写字母)。(6分)阅读雷蒙特鲁松《卢梭传》一书中的叙述:1794年10月,卢梭的灵柩运到巴黎,受到当地民众的隆重欢迎,有人举着“《社会契约论》是立法者的指路明灯”的牌子。后来的评论者认为《社会契约论》是民主主义的基本教科书,也有人说他是各种专制主义的依据,还有人认为卢梭是法西斯主义的鼻祖。所有这些说法,无论是褒是贬,都断章取义地发挥,不符合它的整体思想。我们应当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民主主义者。24.选取并概括作者的事实陈述。(8分)25.你是否同意作者对卢梭学说的评价?说明你的理由。(6分)(三)世界大战与中国国际地位(25分)中国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但结果迥异,发人深省。材料一 一战期间,欧洲协约国劳工短缺,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梁启超曾说:“在法国之华工,在美国之华侨,多有与其职务之外,实力以裨助战事者。国内各埠之华商,以种种方便为物产上之协助,皆其显著者也。然则,我友邦似不能以政府一二人一二事之怠慢,而抹煞我全国人多数之热诚。”材料二 据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仅获两个席位,而巴西由两席增至三席。法国外交部解释说:“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要由该国在战争中威胁与俄国所做过的努力来确定的……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对日抗战。当西方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时,中国战场如火如荼,爆发了平型关、台儿庄等一系列战事。据统计,二战伤亡人数在9000万人以上,其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为3500多万人。罗斯福曾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联合德国夹攻,在近东会师,隔离俄国,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材料四26.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中国在一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怎样的待遇?(4分)27.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二战结束前后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6分)28.你怎样看待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和和国际地位的变化?(15分)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CBCADA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ACCDBBCDA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21.汉:B; 唐:C; 宋:A; 清:D;22.ADBCFGE23.一手:BC; 二手:A24.分层给分;25.事实陈述:第二层:卢梭天赋人权的理论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卢梭批判该制度;结论:是一个真正的民主主义者;第三层: 卢梭发展了社会契约学说,提出主权在民,认为人民是政治共同体的主权者,政府是由人民所同意的人组成的;人民可以对政府加以限制等;26.作用:一战:中国虽然未出兵,但中国民众对协约国战事不乏助力,包括劳务输出、国内华商、外国华侨赞助;待遇:一战后巴黎和会受到不公正待遇,作为战胜国仅获两个席位,国际地位较低。27.表现:在改订新约运动基础上,进一步取消列强在华特权;跻身大国会议;成为联合国四大发起国之一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原因:参战时间长;牺牲人数多;贡献大;28.最高层次:能够辩证综合分析:虽然,弱国无外交,但是,一个国家若能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正义事业做贡献,仍然能够凭借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一般层面: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和中国在战争中所做的贡献相关。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