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11-17·18页·197 K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卷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书最能体现书写者的情趣,真正懂草书者,不会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顿挫缓急,或者()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波澜。写意绘画也是如此,随意的几道枯笔,零星的红黄点缀,便成了寒冬的腊梅,透过宣纸,隐约能感受到一缕缕的暗香()。再不经意地晕染一番,就是一片山水,使人仿佛置身于西湖的(),自然地联系起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不得不承认,。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凝重浮动山光水色B.厚重飘动山高水低C.凝重飘动山光水色D.厚重浮动山高水低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今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B.今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C.今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提高和丰富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D.今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提高和丰富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3.苏轼工于书画,也擅长诗文,我们学过他的很多作品。耀华中学朴风诗社准备举办以苏轼为专题的展览。下列语句中最适合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A.石钟山下,目见耳闻,探自然真相B.北固亭上,千古江山,觅三国英雄C.旧南阁子,悼念亡妻,亭亭枇杷树D.洞庭浩浩,扣舷独啸,一曲念奴娇【答案】1.A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凝重:指庄重,稳重,浓重。厚重:又厚又重;丰厚;(书)敦厚持重。语境形容草书运笔如山一样,应填“凝重”。浮动:飘浮移动,流动;上下波动,固定。飘动:(随着风、波浪等)摆动;飘。语境形容绘画中的一种隐约的感受,应填“浮动”。山光水色:形容山水秀丽,景色宜人。山高水低:比喻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人的死亡。语境描写画面上的自然景色,应填“山光水色”。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语境表达对今人画技的肯定,话题对象不是“意境”,而是“今人”,排除AD;“丰富”与“提高”存在逻辑先后,先“丰富”后“提高”,排除C。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选项的诗意应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B.选项的诗意应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C.选项的诗意应出自归有光的《项脊轩志》。D.选项的诗意应出自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结合题目给出的内容,故只有A项符合该展览的板块标题。故选A。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0的典型代表。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无锡灵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先行者。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摘编自肖建勇《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材料二: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才算是选位得当。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动。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摘编自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材料三: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为目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摘编自桑彬彬、黄敏《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材料四:(摘编自《20162022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B.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C.从材料四的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50.7%的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以2140岁中青年群体为主。D.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B.挖掘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不能以开发旅游业作为唯一的目的,否则将使文化旅游缺乏魅力。C.要让旅游者在一定文化场景中获得深刻丰富体验和感知,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展现文化。D.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而历史学者、文化学者则都期望借助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历史长卷。6.从全文可知,面对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下列解决发展问题的途径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合区域特色,使文化旅游产品具备相应主题,杜绝效仿,避免重复。B.结合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开发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C.结合业态的发展趋势,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做到“无中生有、变废为宝”。D.旅游从业者应该对当地旅游产品亲自感受和亲自参与,从而制定措施以利于旅游者深度游览和体验。【答案】4.A5.D6.D【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条件表述错误。根据原文“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可知,“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才使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D.“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表述错误,文中是说“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也不都期望”,表明大众旅游的旅游者中有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的;“历史学者、文化学者则都希望……历史长卷”错误,文中并没有相关内容的表述。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D.“旅游从业者应该对当地旅游产品亲自感受和亲自参与”错,根据原文“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可知,不是要求“旅游从业者”亲身感受,亲自参与,而是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故选D。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水木清华亭记元宋本至治三年,予过期,周君景春语予:“吾白马湖园田,予尝觞其会心亭者,吾岁再三至,至辄留数十日。虽颇野逸。吾犹以近城郭,过客夥。往往闻官府里巷事为可厌。别买小山敖山驿旁。筑亭其上。距城六十里而远,非亲戚故人来候。终岁无通刺者,其奇胜岑蔚,视白马湖不啻什百。”因共往临观,徘徊忘归,暮就宿亭中。既别君以北,怀其境,必形思梦,数数念君,为能自适。盖亲大林丘山者,莫樵牧农夫若。然其目不知书诗。昧道理。劳斧斤耜耒。指趼,以登陟作业,虽日涉,只见其苦。常试问之,将悼其生之在野,又乌知惬心目髙深耶?知者独士大夫,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茍名士大夫,率不甘沉浮稠人中,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诧九族侪类,西东驰骛无已时,其乡有十年、廿年不至者,况良田美池?否则暂至,校斗斛诈欺,不得自休息,穷日疲极而睡,旦复乘车骑马还市中,自适之乐夺矣。君爵禄不入心,又不肯自婴世故,闻人争竞是非,远避如不及。至山中,纳履策杖,翛然往来林下。遇田父道人,坐谈或略具酒茗资笑乐。于是山林可爱而玩者,若皆効竒以出,不为外夺故也。它士大夫能效君,则其园田讵皆无奇?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予虽知,亦无田不能自还。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既以贤君,又恨樵牧农夫之悼在野也,初君求名亭以记,诺之,三食新矣,弗果。其子鼎亨游京师,复以君意趣,亨归,乃追思所履以睹者,名亭曰“水木清华”而记之。所买山在郡北,未至里许,即行田间,踸踔塍畛上。若缘山,实小阜,堕而上平。稚杉数十章,秀竦可爱。前临溪,阔四五尺,夹溪苖松无数若发。水泚然历沙石湾磴,浏浏有声。又前,则田畴迤逦。亭半出溪上,三楹,颇加黝垩,敞洁以雅。亭右山麓,青筱赤棘,中得微行。至一泓,号“龙潭”,山中人传龙尝起于是,樛条灌肄绕之,水净渌,雨旱不登耗。阜之后泊旁,高山巨水弥望,势皆走亭。泰定四年三月,朝列大夫,礼部郎中宋本记。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昧道理昧:不了解B.将悼其生之在野悼:悲伤C.又不肯自婴世故婴:被……所缠D.复以君意趣趣:趣味8.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莫樵牧农夫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B.穷日疲极而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不为外夺故也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D.山中人传龙尝起于是于是饮酒乐甚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至治,是年号;“至治三年”是采用年号纪年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还有“永和九年”“始元六年”以及《左传》记录“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僖公三十年”等B.书诗,本指《尚书》与《诗经》,本文“然其目不知书诗”中的“书诗”,与《孔雀东南飞》“十六诵诗书”中的“诗书”含义相同,都泛指书籍。C.斗斛,是两种量器,在本文中指少量、微薄,与《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锱铢”含义大致相同D.文中的“京师”,是指当时的都城,而南宋陆游有“谁令骑马客京华”一句,其中的“京华”则指南宋行在临安。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B.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C.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D.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昏然就枕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周景春起初有白马湖园田,后来因为离城太近,行人太多,常听到世俗之事,心生厌烦,于是另寻他处以闲居。B.作者为了赞扬周景春的田园生活,分别用樵牧农夫及其他拥有田园的士大夫与之对比主题鲜明突出。C.作者曾答应为周景春新田园中的亭子命名,但三年过去还未兑现,恰值景春之子来于是回忆当年游览之景,将亭子取名为“水木清华”。D.作者羡慕周景春闲适生活,在为其亭取名之后,自己也另在郡北买了一座山,畅游其间,颇为自适。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2)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13.分析作者写此文的原由,请至少列举两条。【答案】7.D8.D9.A10.A11.D12.(1)有良田美池可以去的士大夫,难道只有您。然而不如你的常常很多呀。(2)这不是您独揽这种乐趣不让与他人,是他人没有赶上您而已。13.表达对山中环境、生活以及周景春的思念之情。表达对周景春不念功名利禄,独享山林乐趣的敬佩之情。交代“我”为亭子命名为“水木清华”的原因及过程。【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D.句意:又用你的心意来催促我。“趣”,通“促”,催促。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比得上;像。句意:没有能比的上樵夫和放牧的了。/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保住民生的安危吗?B.表承接;表转折。句意:整天疲劳,然后倒头大睡。/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C.介词,表被动;动词,认为。句意:这就是这里不被外来的人抛弃的原因吧。/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私下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D.都是介词,在。句意:山中人传说有龙曾经在这里兴起。/在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僖公三十年”错误,“僖公三十年”属于王公年次纪年法,而不帝王年号纪年法。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我早早地回到曹局批阅文书,常常没时间吃饭,傍晚才回去,脱了衣帽就忧伤的入睡。“入曹局”“治文书”都是动宾结构,句子成分完整,二者应该之间断开,排除BD;“不遑食”指没有时间吃饭,分开没有意义,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自己也另在郡北买了一座山”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不是作者自己买的山,而是作者回想朋友周景春的亭子周围的景色。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适”,去;“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定语后置句,有良田美池可以去的士大夫;“讵”,难道。(2)“是”,这;“擅”,独揽;“不即”,没有赶上。【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既别君以北,怀其境,必形思梦,数数念君,为能自适”可概括为:表达对山中环境、生活以及周景春的思念之情。依据“君爵禄不入心,又不肯自婴世故,闻人争竞是非,远避如不及。至山中,纳履策杖,翛然往来林下。遇田父道人,坐谈或略具酒茗资笑乐。于是山林可爱而玩者,若皆效奇以出,不为外夺故也。它士大夫能效君,则其园田讵皆无奇?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可概括为:表达对周景春不念功名利禄,独享山林乐趣的敬佩之情。依据“初君求名亭以记,诺之,三食新矣,弗果。其子鼎亨游京师,复以君意趣。亨归,乃追思所履以睹者,名亭曰‘水木清华’而记之”可概括为:交代“我”为亭子命名为“水木清华”的原因及过程。参考译文:水木清华亭记元宋本到了至治三年,我守孝期满,周景春对我说:“我有个白马湖园田,我曾经在那里的会心亭里喝酒,一年要去三次,到那就会留下住十几日才离开。那里虽然纯朴闲适,我还是认为它靠近城里。那里有很多的过客,每每听到官府和街坊里的俗事就觉得讨厌。另外在山的旁边买了一座小山,在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距离城里有六十多里远,不是亲戚朋友不会招待。一年到头都没有人来送名贴,它景色优美草木茂密,比白马湖不止(美)十倍百倍。”于是我就和他一同前往观赏,流连忘返,傍晚就留宿在亭子中。离开他到了北方以后,常常怀念那里的环境,常常做梦梦到,很是想念周景春,不能自拔。大概能亲自到大山林里的人,没有能比的上樵夫和放牧的了。然而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不懂得道理,只知道拿着农具干活,手上磨出了老趼,来登上山林工作,虽然每天都能上山,但是只见到了它的劳苦。我曾经问过他们,他们只知哀悼自己出生在山野里,又那里知道我们羡慕他们内心满足目光高远呢?知道这个道理的只有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去的士大夫,难道只有您,然而不如你的常常很多呀。假如那些有名的士大夫,都不甘心在众人中沉浮,一定会振奋自拔使自己变得自豪,来求取一点功名,使家族亲戚和同辈的人感到诧异,东西奔走没有停止的时候,十年、二十年不回自己的家乡,更何况有良田美池呢?否则就暂时到村子里,召集农夫校对耕种与收获的情况,斤斤计较故意欺诈不得休息,整天疲劳,然后倒头大睡,第二天一早就乘车回到城市中了,失去了自得其乐的乐趣。你不关心功名利禄,又不肯被世俗人情习惯缠绕,听到人们争论是非,远远的躲避如恐不够远。到了山中,就穿着草鞋拄着木杖,无拘无束地在山林里来往。遇到农夫和道人,就坐下来谈天或者简单的准备些酒和茶水来助兴。这时候山林的可爱和适合玩耍,就都像这样被表现出来,这就是这里不被外来的人抛弃的原因吧。其他的士大夫如果能够效仿你,那么还有哪里的田园不奇特呢?这不是您独揽这种乐趣不让与他人,是他人没有赶上您而已。我虽然知道,但没有田地不能回去享受。现在我早早地回到曹局批阅文书,常常没时间吃饭,傍晚才回去,脱了衣帽就忧伤的入睡。在这个时候,想到自己到了周景春的亭子里,感觉远得不可以得到。已经是贤明的人了,又遗憾樵夫、放牧的农夫的伤心在田野里,当初你向我求取亭子的名字来记住它,我同意了,三年过去了,没有结果。后来你的儿子鼎亨到京师游玩,又用你的心意来催促我,鼎亨回去以后,我就想我在亭子中所走过的、看到的,给它命名为“水木清华亭”来记住它。你买的一座山在郡北,没有多远就到了,在田间行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跳跃。像沿着山前行,实际上是小山丘,从下往上越来越来平坦。十几棵的小树木,挺拔秀丽非常可爱。前临小溪,又四五尺宽,小溪两部很多的苖松刚发芽。溪水清澈沙石湾磴历历可见,水流有声。又往前走,田地曲折连绵。亭子哟一半高出溪水之上,又三个柱子,都涂以黑色和白色,宽敞整洁淡雅。亭子右边的山脚下,青色的竹子,红色的酸枣树,在里面要慢慢的行走。到了一个深潭,叫“龙潭”,山中人传说有龙曾经在这里兴起,樛条灌木肆意缠绕,水很清澈,无论是雨季还是旱季,潭水都不曾增加和消减。山后泊船旁,高山巨水充满视野,走势都围绕着亭子。泰定四年三月,朝列大夫,礼部郎中宋本记录。第卷四、(2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诉衷情宋晏殊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兴起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诉衷情”是词牌名,决定了词的节奏与韵律。B.本词开篇的一个“斗”字,用了比拟的手法,将秋季鲜花盛放的热闹场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C.重阳有登高望远的习俗,杜甫的《登高》和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都是此类诗歌,只是在表达的感情上不尽相同。D.晏殊的登览词作还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一词,都是秋季的思念怀人之作。15.赏析“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一句。16.晏殊的词作历来被认为是“婉约派正宗”,请分析本词的下半阙怎样体现了晏殊词的婉约特点。【答案】14.C15.色彩描写,描绘浓密的红色树叶中,夹杂着稀疏的黄色秋叶,借助暖色调描写热烈鲜亮的秋日乡村之景,浓淡相宜,色调更丰;比喻修辞,把“秋色”比喻成“画”,生动形象;借景抒情,渲染热烈氛围,表达作者的闲适惬意,契合前句“天气欲重阳”,为后文重阳佳节倍思亲的情思作铺垫。16.借助“流水”意象,表达作者的缠绵思绪;通过“碧天长,路茫茫”的意境,营造空旷氛围,烘托作者的闲适之情和感慨之意;“凭高目断”描绘作者久久登高远望,借助“鸿雁”意象,象征作者的思念之情和哀婉心绪,引发作者的思念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望海潮东南形胜》并非以“重阳登高远望”为主题,它描绘杭州西湖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远处的乡村所呈现的一派秋色,就像画中一般美丽。枫树林间浓密的树叶中透出稀疏的红色,显得亮丽可爱。“远村秋色如画”中的“如画”为比喻修辞,将远村山色比作一幅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山村秋色的美丽迷人;同时使用借景抒情的抒情手法,表达了作者在重阳登高远望、看到风景鲜亮热烈时的惬意和闲适。“红”“黄”为色彩描写,通过暖色调的用词,运用感官描写,呈现出红黄相间的秋景,描绘了秋日乡村风景的鲜亮热烈,给人以美的感受。【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的分析能力。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借“流水”意象,描绘出自己的缠绵思绪;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际,于是,又用一“长”字状天,营造出空旷的氛围,用笔疏淡,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路茫茫”三字,则带感慨情绪:前路茫茫,把握不住。“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久久地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鸿雁”意象与“思念家乡”“哀婉孤独”相关,隐含渴盼来信之情,“无限思量”展现眷恋之殷切。诗词展现出温润、秀洁之感,体现出晏殊词极具情味的婉约特点。17.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5)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比喻对贤才的渴望。【答案】.熊咆龙吟殷岩泉.艰难苦恨繁霜鬓.樯橹灰飞烟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殷、繁、鬓、樯橹、衿。五、(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捡剩黄荣才捡剩是我童年的主要农活之一。捡剩虽然让我们增添了许多游玩的成分,让我们简单的童年在充满汗水的时候也充满欢乐和笑声,但对于大人来说,捡剩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正儿八经的农活,甚至有很明显的指标考核。捡多了大人自然高兴,捡少了不仅仅是劳动果实的不够丰厚,还很容易催生大人们“一样养小狗却咬输人”的挫折感,这对于讲究“输人不输阵”的大人来说足以很生气,生气的后果要么孩子挨骂甚至挨打。在稻田或者麦地捡稻穗或者麦穗是我们开始的捡剩劳作。收割之后的土地承载了我们热烈的搜寻目光。空旷的土地喜怒哀乐取决于我们目光之内的收获,看到等待捡拾的稻穗我们奔跑的脚步绝不拖泥带水。在稻草堆里,我们的翻找急促而且有规则,稻草是要照样码整齐的,否则大人的骂声肯定在屁股后面响起,甚至会劈头盖脑扔过来一束稻草,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那份恐吓已经足够让我们惊怵地遵守“游戏规则”。我们知道我们的捡剩劳动不能影响大人的劳作,也不能增加大人的工作量。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大人没有太多的耐性和包容之心,生活让他们急躁,让他们无法心平气和。在捡剩的过程中,很容易催生划地为营的思维或者说自私的细想,谁发现稻穗比较多的稻草堆是不吭声的,默默而迅速地收拢稻穗。容易为发现一个稻穗欣喜不已,也容易为一个稻穗争夺、翻脸甚至动手。往往是两双小手同时伸向一个稻穗,争执之下或者各得半穗或者某人独得。曾经我和另一个伙伴争一个稻穗,一个执住稻穗不撒手,另一个用力抽夺,你拉,我拽,你龇牙,我咧嘴,小脸红扑扑的,像不远处熟透的高粱,结果是抽夺的人赢了稻草,不撒手的人却把所有的稻粒撸下来了。得到稻粒的人很有成就感地把稻粒放进自己的小娄子,另一个人却恼羞成怒,冲过去把他摔倒在地,架由此打开,最后两个人浑身都是泥巴。不过这样的打架却不会让仇怨结得太久,经常是几天不说话或者互不理睬之后,慢慢地重归于好。童年是比较容易消解仇恨和怨气的年龄。捡稻穗或者麦穗是捡剩里比较轻松地活,毕竟那只需要目光锐利,勤跑动。如果是在地瓜地里捡剩,那可是需要力气的活。带一把小锄头,在挖过的地瓜地翻刨土地,期待能找到一些漏挖的地瓜。要么是小地瓜,要么是被锄头截断的残块,要挖出完整的大地瓜是有相当难度的。有经验的捡剩人总是带着工具,在地上逡巡一遍,发现哪里土块相对集中或者隆起,赶快开挖,或者是找地头地角、沟沿等边边角角,比较有希望获得丰硕的果实。国画中大写意地找过之后,就选择一块地,老老实实地从头翻刨,渴望有被漏掉的地瓜或者吃了锄头的残块。毕竟是挥锄劳作,在地瓜地里捡剩不可能像捡稻穗一般密集,大多是各自一块地忙活着,一人一头,有多少收获各自听凭运气。这样的翻刨土地是很累人的,手上起血泡是很正常的事情,满头大汗基本上是每次劳动必然出现的情景了。捡剩获得的成果稻穗或者麦穗要么手搓要么摔打之后融进家里的谷堆或者麦堆。地瓜则大多是水煮之后填进辘辘饥肠,作为物质匮乏年代的补充。后来物质相对半盛了,捡剩依然存在,但大多是一种惯性或者说培养劳动习惯的延续,色彩消淡了许多。对我而言,捡剩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了。捡剩完全退出生活是以后的事情了,不仅仅是长大。捡剩跟年龄无关,而跟我们日益丰盈充实的物质密切相随,当年长起血泡长手茧的地方已经重新长成细皮嫩肉,捡剩自然成为蛰伏的记忆。当我们不再为一个稻穗争执的时候,“粒粒皆辛苦”也就成为书面语言,没有汗水和艰辛,没有深入骨髓的体验,朗诵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组汉字的排列,轻飘飘地在教室上空飘荡。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描写场面细致而生动,孩子们参与捡剩劳动,虽然有着汗水的付出,但也有快乐的因素,有童年的趣味。B.大人们对捡剩态度与孩子们截然不同,他们更在意孩子们捡拾粮食的数量,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物质的不足。C.文章叙事与抒情自然真切,又融入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受,字字句句都拨动着读者的心弦。D.作者借事抒怀,以“捡剩”为中心事件,通过回忆童年真实而痛苦的经历,抒发对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之情。E.文章开篇引用俗语“一样养小狗却咬输人”,将小孩子说成小狗,说明过去的时代小孩子没有地位和尊严,暗含了作者的些许不满。19.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童年从事过的两种捡剩劳动,请从多角度分析两者有何不同。2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21.文章倒数第三段写道“对我而言,捡剩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了”,捡剩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18.DE19.文中写了捡稻穗和捡地瓜两种劳动。前者容易发生争执,后者忙各自的;前者比较轻松,后者更累;前者收获多,后者收获少。20.(1)使用动作描写,抓住劳动中争夺稻穗的场面,使用精准的动词,生动再现劳动场景,给读者以强烈的现场感,突出劳动的艰辛。(2)使用比喻的修辞,突出争夺之激烈。(3)长短句结合,给人参差之感,争夺过程多用短句,展现氛围之紧张。(4)与下文捡地瓜各忙各的形成对比,通过两种不同地点中的捡剩的具体描写,突出不一样的劳动的艰辛。21.让经历过劳动艰辛的人真正理解“粒粒”粮食得之不易的内涵;让人明白劳动的意义,让人更加珍惜粮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与分析能力。D.“通过回忆童年真实而痛苦的经历”错误,文章的重点不在表达“痛苦的经历”,而是抒写那段岁月给自己留下的深刻记忆,以及自己在那段岁月中的人生感受。E.“暗含了作者的些许不满”错误,作者没有不满,将小孩子说成小狗,这可以侧面说明当时物质的不足。故选DE。【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找出童年从事过的两种捡剩活动,这一点比较简单,从文中来看,一个是捡稻穗,一个是捡地瓜。然后比较二者的不同,概括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这一提示。从和谐程度来看,捡稻穗的时候,“很容易催生划地为营的思维或者说自私的细想,谁发现稻穗比较多的稻草堆是不吭声的,默默而迅速地收拢稻穗。容易为发现一个稻穗欣喜不已,也容易为一个稻穗争夺、翻脸甚至动手”,容易发生争执;捡地瓜的时候,“在地瓜地里捡剩不可能像捡稻穗一般密集,大多是各自一块地忙活着,一人一头”,这是各忙各的。从劳动的强度来看,捡稻穗“捡稻穗或者麦穗是捡剩里比较轻松地活,毕竟那只需要目光锐利,勤跑动”,比较轻松;而捡地瓜的时候“如果是在地瓜地里捡剩,那可是需要力气的活……这样的翻刨土地是很累人的,手上起血泡是很正常的事情,满头大汗基本上是每次劳动必然出现的情景了”,比较累,辛苦。从劳动的收获来看,结合“谁发现稻穗比较多的稻草堆……带一把小锄头,在挖过的地瓜地翻刨土地,期待能找到一些漏挖的地瓜。要么是小地瓜,要么是被锄头截断的残块,要挖出完整的大地瓜是有相当难度的”可知,捡稻穗的收获比捡地瓜的收获大。【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明确这段文字写了什么,从文中来看,这段文字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捡稻穗的时候与小伙伴起争夺的情况。然后分析是如何来展现这一画面的,也就是从技巧方面分析,主要包括描写方式、修辞手法、句式以及与上下文的关系。从描写方式角度来看,“执住”“不撒手”“抽夺”“拉”“拽”等都是动作描写,这些精准的动词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看到两个孩子为了争夺一束稻穗而“奋战”的情景,展现了劳动的艰辛。从修辞手法角度来看,“像不远处熟透的高粱”把孩子红扑扑的脸蛋比作“熟透的高粱”,可见争夺之激烈。从句式的角度来看,长短结合,而写争夺的时候以短句为主,节奏急促,与争夺的场景相合。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此处写捡稻穗起争执的情况,而下文写捡地瓜各忙各的,二者形成对比,虽然是不一样的捡剩,但都能看出当时劳动的艰辛。【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引文,在倒数第四段。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捡剩的意义”。结合下文“当我们不再为一个稻穗争执的时候,‘粒粒皆辛苦’也就成为书面语言,没有汗水和艰辛,没有深入骨髓的体验,朗诵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组汉字的排列,轻飘飘地在教室上空飘荡”可知,经历过捡剩的人,或者说是经历过劳动人,才能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知道这粒粒粮食来之不易,而生活在物质丰盈时代的人们因为缺乏劳动的参与而无法理解为一粒粒粮食而努力付出的行为,因而也就无法对粮食、食物赋予珍惜之心。据此可知,“捡剩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人懂得劳动的意义,二是让人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粮食。六、(11分)22.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发思古之幽情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分别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著名词句【答案】【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结合中的词句内容分析可知,词人分别是苏轼和辛弃疾,为首句。结合“分别”“不约而同”分析,在后面。结合“长江奔流”“流动”等内容分析,在后面,综合顺序为。23.作为耀华中学优秀毕业生的小轩和小涵参加高一学生的“名著阅读交流分享会”,在分享会上,有同学说“我就读不进《红楼梦》”,有同学说“《乡土中国》读起来才没劲呢”。针对此现象,小轩将结合《红楼梦》的具体情节谈谈如何走进经典,小涵也将结合《乡土中国》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来让学生了解名著。请为小轩或小涵写一个发言稿,要求100字左右。【答案】示例:走进经典,必品“红楼”。品《红楼梦》不能错过的是其对人物的精心刻画。例如王熙凤出场时一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笑先闻”已初步展示了她爽朗的性格。曹雪芹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外貌“恍若神妃仙子”,写出她满身的珠光宝气,表现了她的俗气与贪婪。现在有些同学读不进经典,是因为没有好好品味这些优秀的文学语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针对同学们对名著的不同感受,结合小说情节或名句来谈论如何“走进”经典。《红楼梦》,同学的感受是“读不进”,初步分析有可能是《红楼梦》的人物过多,描写的事件琐碎而事物繁杂,这让一些追求情节而沉不下心阅读长篇的同学产生了畏惧之意;另外,《红楼梦》的主题也通常被解读为“宝黛爱情”“反抗封建”,这也会让一部分同学因为不喜爱某个人物的性格或认为主题过于沉重而不愿阅读,针对这点,可着重于如何去读,即“各取所需”,按照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去钻研,《红楼梦》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或列举《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吸引同学阅读。“《乡土中国》读起来才没劲呢”,《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一部学术专著,有些同学可能因为此类学术文章不容易懂,阅读就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乡土社会特点,结合文中重要概念如“差序格局”等,探究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些问题。写作的时候要对作品的地位价值、情节、人物等作恰如其分的评价或分析,情节或概念的理解要符合原著内容。注意,必须选择《红楼梦》或《乡土中国》来分析。七、(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期,天津海河上的一句话火遍全国——“生存一分钟,快乐60秒”。什么是快乐,我们又如何获得快乐,这些问题简单又深奥。一心向学的颜回是快乐的,泛舟赤壁的苏轼是快乐的;有的在人间烟火中找寻快乐,有的将快乐与家国天下联系在一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快乐,如何收获快乐?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例文:敢做鲲鹏,追求大乐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差别,远大于人种的差别。细察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可知,人与人悲欢,竟是如此之不同,如同鸱鸟食腐鼠烂肉而乐,鹓鶵食练食醴泉方欢;燕雀笑话大鹏之自讨苦吃,而以于草莽之间飞腾跳跃为乐;大鹏鄙视燕雀之鄙陋浅薄,而以于云霄之上攀飞腾跃为乐。作为新时代青年,应立志成为新时代的鹓鶵大鹏,以持守高洁为快乐,以实现远大理想为愉悦。并不是说追求浅层次快乐就是可鄙的。快乐有不同的层次。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都应该得到尊重,都应该获得满足,因这些需求获得满足而收获的快乐,也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但是,首先,我们应明白,浅层次的快乐虽然也值得尊重,但如果永远只满足于浅层次的快乐,就会成为站不起来的人,永远匍匐在地面上。其次,我们尤其应该知道,不能因为我们享受、迷恋于浅层次的快乐,就像鸱鸟、鹓鶵那样沾沾自喜。沾沾自喜也就罢了,甚至还要笑话、嘲笑崇高,这就可怜、可鄙了。郁达夫在悼念以振兴家国为乐的鲁迅先生时曾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如果不能与有追求的人共舞,至少要学会鼓掌;如果不能鼓掌,至少不能喝倒彩。放眼当下,中华民族面临大机遇,我们正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但也应看到,我们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途中有急流暗礁,我们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我辈中国青年,更应该敢立大志、敢求大功,追求高层次的快乐,把自己的快乐与建设我们的国家、复兴我们的民族统一起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以家国繁荣为乐,家国必然走向兴盛。我们国家重新崛起的过程,正是一代代中国青年追求实现民族复兴这个大快乐的过程。青年周恩来,追求大快乐,把读书之乐与中华民族之崛起统一起来;青年鲁迅,追求大快乐,把写作之乐与改造国民性以求塑造新人结合起来。他们就是以攀腾云霄为乐的大鹏,他们就是以饮食醴泉练食为乐的鹓鶵。有大志向,方有大作为;有大情怀,方有大快乐。生活在伟大时代,就不要辜负时代的馈赠。当代青年,不应匍匐在地上,而应树立大志向,拥有大情怀,追求大快乐,从而让我们的国家,既有人间烟火气,人烟阜盛;又展繁盛大国姿,国富民强。愿我辈青年,争做鲲鹏,追求不同凡响之大乐,建立不同凡响之大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以“生存一分钟,快乐60秒”引出话题。这句话实际上是号召大家要在生活中追求快乐、营造快乐。材料由此提出问题:什么是快乐?如何获得快乐?这是引导考生去思考“快乐”的内涵和外延,思考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快乐;也是在引导考生思考获取真正的“快乐”的途径。最后,材料列举了颜回的快乐、苏轼的快乐,提到了与人间烟火相关的快乐、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快乐。这实际上是向考生展示了快乐的外延,帮助考生打开思路。题干部分提出写作任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快乐,如何收获快乐?”整体看来,本命题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快乐”有不同的层次,追求“快乐”有不同的途径,新时代的青年应树立怎样的“快乐”观,应以怎样的方式去追求“快乐”。写作时,要注意对“快乐”这一概念进行深入辨析。“快乐”有不同层次:有低级趣味得以满足带来的快乐,有基本需求得以满足带来的快乐,有精神生活得以满足带来的快乐,有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带来的快乐。有了对概念的精准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辩证分析如何取舍。浅层次的快乐,容易收获,但带来的往往是短暂的感官愉悦,不能给人以持久深广的自我满足和自我认可感;深层次的快乐,难以获取,但带来的往往是持久的精神满足,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安宁、灵魂的安顿。生活中,对浅层次快乐的追求,可以有,但要取之有道;对深层次快乐的追求,必须有,要取之循理。立意:1.享受人间烟火之快乐,不忘世外高致之愉悦。2.振兴家国,人间大乐。3.别有快乐在红尘之外。4.箪食瓢饮不妨精神愉悦。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