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高三上(11月期中)-语文试题+答案

2023-11-18·13页·990.4 K

试卷类型:A

高三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

2023.11

本试卷共分,考试时间分钟。

150150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1.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5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15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的时代性,也就是人

的历史性,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

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不可超

越的命运。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不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生活

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

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

时代的永恒性。

高三语文试题第页(共页)

110

{#{QQABLYQEggAIABJAAAgCAwUgCkIQkBECAIoOAAAMsAAAgANABCA=}#}

有人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儒学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

精华;不是精华,早就被历史淘汰了。对于整个传统文化来说,也是如此。这样说对

吗?只说对了一半。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

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

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

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任何

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

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

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是“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

有人说,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

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

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

是阅读和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不仅共产党人这

样做,历朝历代都在这样做。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

而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筛选又有保留和增加,像流动着的水一样。

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毛泽东早就说过,传统

文化中有助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因素就是精华,与之相反的就是糟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

素就是精华,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所谓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性发展,就是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思想资源。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其实都是解读者的解读。能读出什么,取决于解读者。而解读

者都是处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他有自己的立场、学术背景或见解。因此,从什

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

儒学,但如果当代儒学研究仍然超不出儒学原有视角,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

仍然囿于儒学传统范围内,充其量是新儒学。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原有传统

之中,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

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对于当代人而言,优秀传统是思想土壤,是营养剂,而不只是可以食用的果实。我们要在

高三语文试题第页(共页)

210

{#{QQABLYQEggAIABJAAAgCAwUgCkIQkBECAIoOAAAMsAAAgANABCA=}#}

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结出当代的果实。我们确实需要儒学专家,但不是在社会主义条件

下培养一批依然方步儒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儒者。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认识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而伟大的思想家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所创造的思

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B.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留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仍然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传统文化的流传并不是文化自身的事情,而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按照他们的阶

级标准进行选择的结果。

D.解读者的立场、学术背景或见解决定了他对传统文化解读的结果,也就是说传统文

化怎样解读,取决于解读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三段提到朱熹编“四书”、乾隆编《四库全书》的材料,是为了论证新时代中国对传

统文化取舍标准的正确性。

B.文章第五段中,毛泽东主席对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论断,体现的是马克思

主义的衡量标准。

C.在作者看来,儒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否则无论是照着讲还

是接着讲,充其量只是新儒学。

D.当代儒学研究如果超不出以儒释儒的局限,不能生发出适应时代、促进历史进步的

新思想,那就失去了儒学研究的价值。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这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

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应运而生。

B.魏晋时期政局动荡,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弃官归隐,纵情山水,形成了魏晋特

有的文化特征——“魏晋风度”。

C.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在文化上显示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势,当时文学、绘画、音乐、

建筑等领域都呈现出文化多元的五彩缤纷的景象。

D.以西学作为理解儒学的理论参照系统,借助西学的理论框架揭示儒学的深层意蕴,

是对待儒学比较合理的一种方式。

4.文化具有时代性,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

高三语文试题第页(共页)

310

{#{QQABLYQEggAIABJAAAgCAwUgCkIQkBECAIoOAAAMsAAAgANABCA=}#}

5.文中第4段画线处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式,请简要分析各自阐述了什么道理。(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4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挂上最后一把锁

赵荣发

从确定了搬家的日子以后,阿张老伯的心绪便难以平复下来。

牵着姐姐的手,跟随着父母从安徽凤阳来到上海的时候,张老伯那时叫阿张,还是个

穿着开裆裤的稚童,脑壳后面还拖着一根小辫子!一晃眼,阿张就在这条老街上住了五

六十年了,那个凤阳的老家,在他记忆中早已没了什么印象,而这里的一切,都让他熟悉

得好像身上的每寸肌肤、每条经脉。

记得刚落脚在这条老街时,这里还是个棚户区。父母一边在一个同乡人开的杂货

铺里帮工,一边东拼西凑地搭建了两间茅草房,一家四口,从此告别了风餐露宿的流离

生活。

那时的阿张并不知晓,这两间房在父母心目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直至姐姐出

嫁。姐姐那天临出门时,母亲拉着她的手含泪说:“招娣啊,我们给你的嫁妆是少了些,不

过,这也实在是迫不得已啊!你弟弟将来也要娶亲成家,到那时,我和你爸想把家里的两

间房重新翻建一下,这些钱得一点点攒着啊!”姐姐哽咽着说:“妈,你放心吧,我们就姐弟

两人,为了弟弟,你们怎么做,我都愿意!”

还好,阿张后来考上技校,毕业没几年就找上了对象,父母不用再分心,只管瞅定了

日子翻新房。虽然积蓄的钱还不够,但办法总是有的。买不起所有的砖头,阿张和父母,

还有抽空过来的姐姐、姐夫,一起用水泥和煤渣做成一块块尺把见方的“合成砖”;凑不齐

所有的木料,就到一些废旧料场去添置。终于,从开春到初秋,两间带阁楼的砖瓦房原地

而起,靠右面的一间阁楼上还开了一扇“老虎窗”。阿张的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脸上满

是自豪:“儿子,这间阁楼就是你的新房了!”迎亲那天,母亲和姐姐在老虎窗上贴上两幅

大红剪纸。当天深夜,众人散去,阿张和新婚的妻子并肩站在窗口,望着夜空,周边是斑

斑驳驳的灯光,一轮明月挂在远处的几栋高楼顶上,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感激和幸福。

两年后,阿张的儿子出生了;再后来,儿子渐渐长大,父母慢慢老去,日子就像一条小

河,潺潺流去,波澜不惊。但阿张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痛苦有时,甘甜有时,这一切在

阿张看来,都是一种赐予。

很长一段时间,家里还没有用上煤气,大热天,一家人都用一只木盆洗澡。阿张常常

会提着几只热水瓶,到老街上的“老虎灶”打水,供家人一个个轮着洗澡。那时儿子还小,

坐在澡盆里,手脚齐舞“,咯咯”地笑个不停,把大人们的烦恼一扫而光。

高三语文试题第页(共页)

410

{#{QQABLYQEggAIABJAAAgCAwUgCkIQkBECAIoOAAAMsAAAgANABCA=}#}

那年春节,恰逢阿张父母的金婚纪念日。大年初一,姐姐一家三口大清早就赶到老

屋,大家一起张罗,有的给老人穿上新衣,陪老人一起看电视,有的忙里忙外地添置物品,

擦桌子洗碗碟;自来水哗哗地流,砧墩板啪啪地响,煤气灶嘶嘶地烧,编织起一曲锅盆

碗勺交响曲。夜幕尚未降临,电灯早早亮起,一家人围在桌子旁,好不热闹啊!忘了是谁

说了声:“这地方小了一点,要不更舒畅!”两个老寿星却马上回驳道:“小一点好啊,小一

点更热络!”

又过了十来年,阿张的父亲突发脑梗,遽然去世,不到半年,他的母亲也一病不起。

老母亲临走这天的黄昏,忽然对阿张说:“儿啊,你得守住这份家业啊!等我家孙子长大

了,你也得想办法把房子重新翻一下哦!”阿张说“:妈,你放心,我会按照你的吩咐做的!”

父母的离世,让阿张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怎样完成母亲的遗愿,成了挂在他心头的

一件卸不去的大事。

谁知,就在儿子也出落成一个大小伙子,变成老伯的阿张和老婆正为翻修房子发愁

时,忽然传来了风声。那一天,儿子下班后兴冲冲地告诉他:“爸,我们这里马上要拆迁

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房子的事情操心啦!”

阿张老伯最初还不相信,可这回拆迁却是干脆利落。从召开动员大会到签订协议,

满打满算也就一年工夫!邻居们奔走相告“:我们也可以住上高楼,乘着电梯上下楼了!”

出人意料的喜讯一开始让阿张老伯返老还童般手舞足蹈,但是,当所有的事情尘埃

落定后,他又变得少言寡语起来,有时候在屋里摸索着,大半天也不说一句话。

一天,儿子看到阿张老伯坐在床头,摆弄着一把前几年换下的旧锁,便问:“爸,这

把锁你还没丢?”阿张老伯头也没抬,说:“为啥要丢,它又没坏,也不占地方,碍你什么事

了?”儿子赶紧赔着笑脸说“:对,对,你舍不得,就留着吧!”

又一个春节过去了,搬迁的日子终于来了。这一天,搬迁车一早就停在老街上,居委

干部和街坊邻居纷纷来到现场送别,阿张老伯的姐姐一家三口也帮着一块拾掇,阿张老

伯却径自楼上楼下看了好几遍,直到把那扇老虎天窗关上,把几张旧凳子翻到桌子上,把

那把旧扫帚连同旧畚箕一起靠在墙角落,最后才走出大门,转过身子,把大门关上——就

在这一刻,众人忽然诧异地看到,阿张老伯居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锁,把它仔仔细细地挂

在门搭扣上“,嗒”地锁上。

阿张老伯的儿子见状,飞步上前,刚想开口,却见阿张老伯已经转过身来,对着儿子

一挥手,一声长腔“:走吧,我们走啰,走啰!”

周围一片寂静,阿张老伯的儿子也紧紧咬着嘴唇。他看到父亲的眼眶红润着,只怕

再说一句话,他的父亲就会掉下泪来,砸在地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有删改)

高三语文试题第页(共页)

510

{#{QQABLYQEggAIABJAAAgCAwUgCkIQkBECAIoOAAAMsAAAgANABCA=}#}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间房”在阿张老伯和他的父母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寄托着他们丰富而复

杂的情感。

B.阿张是一个心存感恩而又达观的人,他对“潺潺流去,波澜不惊”的日子有独到的思

考和感受。

C.金婚纪念日上,两个老寿星的回驳“小一点好”,写出了两位老人安贫乐道、满足现状

的特点。

D.文中“阿张”“阿张老伯”这一称呼的变化,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体现了人物角色

的变化。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使用动作和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实现“建房”心愿以及尽责之后的兴

奋与自豪。

B.句子中的三组拟声词和一个比喻,把一家人在一起做饭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

有滋有味。

C.句子借助“摆弄旧锁”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阿张老伯闲来无事、安然平和的

心理状态。

D.句子用侧面描写,实写阿张老伯的眼泪,表达他对过往生活的眷恋,也寄托儿子对

父亲的理解。

8.结合文本,请赏析题目“挂上最后一把锁”的妙处。(4分)

9.文章以“从确定了搬家的日子以后,阿张老伯的心绪便难以平复下来”开篇,表达上有

什么艺术效果?请简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5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1014

齐景公问晏子任人对曰地不同宜任之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也人不同能而任之一事

不可责遍成。责焉无已,智者不能给;求焉无餍,天地不能赡也。

汉哀帝初立,欲匡成帝之政,多所变动。时丞相王嘉上疏曰:

“臣闻圣王之功在于得人。虽不能尽贤,天子为择臣,立命卿以辅之。居是国也,累

代尊重,然后士人之众附焉,是以教化行而理功立。今之郡守重于古诸侯,往者致选贤

材,贤材难得,拔擢可用者,或起于囚徒。昔魏尚坐事系,文帝感冯唐之言,拜云中太守,

高三语文试题第页(共页)

610

{#{QQABLYQEggAIABJAAAgCAwUgCkIQkBECAIoOAAAMsAAAgANABCA=}#}

匈奴忌之;武帝擢韩安国于徒中,拜为梁内史,骨肉以安;张敞为京兆尹,坐免,亡命数十

日,宣帝征拜为冀州刺史,卒获其用:前代非私此三人,贪其才器有益于公家也。”

“孝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庾氏则仓庾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

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无苟且之意。其后稍稍变易,公卿以下转相促急,又数以改更政

事,司隶、部刺史察过悉劾,发扬阴私,吏或居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中材苟容

求全,下材怀危内顾,营私者多。二千石益轻贱,吏人慢易之,众庶知其易危,小失意则有

离叛之心。前山阳亡徒苏令等纵横,吏士临难,莫肯伏节死义,以守相威权素夺也。孝成

皇帝悔之,下诏书,二千石不为纵,遣使者赐金,慰厚其意。诚以为国家有急,取办于二千

石,二千石尊重难危,乃能使下。”

“孝宣爱良人吏,有章劾,事留中,会赦一解。故事,尚书希下章,为烦扰百姓,证验系

理,或死狱中。章文必有‘敢告之’字乃下。惟陛下留神择贤,记善忘过,容忍臣子,勿责

以备。二千石、部刺史、三辅县令有材任职者,人情不能不有过差,宜可阔略,令尽力者有

所劝。此方今急务,国家之利也。前苏令发,欲遣大夫使逐问状,时谏大夫无可使者,召

周至令尹逢,拜为谏大夫遣之。今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宜先蓄养可成就者,则士赴难不

爱其死。临事仓卒乃求,非所以明朝廷也。”

嘉因荐儒者公孙光、满昌及能吏萧咸、薛修等,皆故二千石有名称。天子纳而用之。

(摘编自杜佑《通典杂议论上》)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能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齐景公问晏子任人对曰地不同宜任之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也人不

ABCDEF

同能而任之一事不可责遍成。

GH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餍,指满足,与“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的“餍”的意思不同。

B.致,指招引、招致,与《送东阳马生序》“无从致书以观”中的“致”词义相同。

C.苟且,不循礼法,与《答司马谏议书》“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中的“苟且”词义不同

D.故事,旧事,先例,与《六国论》“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中“故事”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君的重要职责就是选拔人才,在晏子看来,对人才的任用一定要用其所长,不可

求全责备,面面俱到。

B.汉哀帝即位后想要匡正成帝的用人失误,施政方面有很多改变,王嘉因此上书哀帝

予以劝阻。

高三语文试题第页(共页)

710

{#{QQABLYQEggAIABJAAAgCAwUgCkIQkBECAIoOAAAMsAAAgANABCA=}#}

C.汉代贤明的君主都非常注重对郡守的任用,如对魏尚、韩安国、张敞等人的才器偏

爱就是例子。

D.汉文帝、武帝、宣帝虽然在用人方面措施各异,但王嘉认为都值得借鉴,于是向朝廷

推荐有才干的官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中材苟容求全,下材怀危内顾,营私者多。(分)

14

()今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宜先蓄养可成就者,则士赴难不爱其死。(分)

24

14.王嘉认为圣明的国君在任用贤才方面有何共同点?他是用什么方法加以论证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2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这首词是在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

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穆父)而作。当时苏轼也要离开杭州,所以以此词赠行。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两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

B“.依然”一句写两人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天一样的温暖。

C.词的下片前两句,借描绘凄清幽冷的景物,来渲染两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D“.不用”表明作者的态度,用不着歌妓为离愁而哀怨,作者和友人已痛苦难抑。

16.词的上片借用了白居易《赠元稹》中的诗句“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请赏析词中相

关的句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小题,分)

16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在《〈论语〉十二章》中“,,”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

1

表达了孔子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敬畏之情。

()在“诗词背诵”竞赛中,小明抽到的是“杜鹃”这一关键词,他脱口背出白居易《琵琶

2

行》中的“?”以及李商隐的《锦瑟》中的“,

”四句诗。

高三语文试题第页(共页)

810

{#{QQABLYQEggAIABJAAAgCAwUgCkIQkBECAIoOAAAMsAAAgANABCA=}#}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小题,分)

I2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中华农耕文明根植于乡土,千百年来孕育滋长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还在现

实社会中不断吐故纳新。传统农耕技艺是中国人生产智慧的高度凝结,传统乡土节庆、

民族习俗等文化景观带来了体验乡村和寄托乡愁的丰富载体,乡土文化还成为特色农

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重要源泉。同时,还需要看到的是,乡土文化的挖掘弘扬有助于增

强村民对“农民”身份、“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认同感、自豪感,积聚起乡村振兴的主

体力量。(),乡土文化有助于维系父老乡亲式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乡土文化反映

了在乡土空间中经过千百年形成的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精神信仰,根植于乡土的

孝亲、仁爱、民本、和合、天人合一等精神观念,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构成,是乡

村中的人们所遵循的处世哲学与行为准则。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不

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更能提振人们文化上的满足感和精气神。

18.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6个字。(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小题,分)

II3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现在,我站在一块岩石上,眺望着它的不可遏止的激流,体会着“,”的

那种掀天揭地的澎湃,排山倒海的浩荡。我感到脚下的岩石在颤抖,苍崖在退缩,飞鸟在

振翅,冰川在崩塌……这是在米林县境内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处的那一段,江流在这

里九十度拐弯流向了墨脱。万壑争流,千山一默。从每一朵浪花里,看得见单纯与复杂;

从每一袭波涛里,体会到压抑与放纵。我猛然醒悟,读懂一条江,该是多么欢乐,又是多

么艰难啊!眼前这条江流里,既饱含着哲学,又蕴藏着艺术;既有宗教的虔诚,又有着历

史的训诫。现在,让我们来读这一条江吧,用我们的沧桑印记,用我们的故国情怀。

20.根据文意,填入文中画线处最恰当的一句诗是(3分)

A.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高三语文试题第页(共页)

910

{#{QQABLYQEggAIABJAAAgCAwUgCkIQkBECAIoOAAAMsAAAgANABCA=}#}

21.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3分)

22.该语段结尾句“让我们来读这一条江吧,用我们的沧桑印记,用我们的故国情怀”,用

了什么句式?表达上有什么作用?(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作。(60分)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

////

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艾青《礁石》)

这首小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题第页(共页)

1010

{#{QQABLYQEggAIABJAAAgCAwUgCkIQkBECAIoOAAAMsAAAgANABCA=}#}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