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绘图题突破类型16 区域与区域发展 (解析版)

2023-11-19·19页·3.5 M

类型16区域与区域发展1.(2020河南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卫星数据显示,2020年7月巴西亚马孙雨林的森林火灾数量比去年同期大涨28%。这让人十分担忧,今年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可能又会被火灾蹂躏。巴西亚马孙环境研究所科学主任阿内阿伦卡预计:“8月将会十分困难,9月还会更糟。”环保人士指责右翼总统博索纳罗推行针对亚马孙地区的经济发展愿景,实则为非法伐木者、矿工和土地投机者破坏森林铺平道路。博索纳罗为他在保护区引入采矿和农业的计划辩护,认为这是帮助亚马孙地区脱贫的一种方式。左图为巴西地形示意图,右图为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某地气候资料图。(1)从自然角度说出89月火灾会更严重的原因。(2)若居民在火灾后的空地上发展迁移农业,请画出土壤肥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3)请在以下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给分。简述环保人士指责博索纳罗的原因。推测博索纳罗想通过发展哪些产业帮助亚马孙雨林地区脱贫(迁移农业除外)。【答案】(1)8-9月气温高;降水较少;枯枝落叶多。(2)(3)雨林具有“地球之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促进全球水循环等全球环境效应;不合理开发亚马孙雨林会导致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博索纳罗的经济发展愿景可能为非法者破坏森林铺平道路。(其他合理可酌情给分)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解析】(1)注意时间信息“8-9月”,读图可知,8-9月气温高,但是降水明显较少,加之林下枯枝落叶较多,易燃物多,所以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更大,火灾更严重。(2)火灾过后的初期,土壤肥力应明显上升,随着连续耕作,加之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常年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发展农业得到的产量下降,逐渐弃耕,随着次生林的再生,土壤肥力慢慢提高,大致恢复至火灾发生前的水平。如下图:(3):环保人士指责博索纳罗的原因主要从开发雨林的不利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雨林具有调节大气成分、促进全球水循环等全球环境效应,同时也是“世界基因宝库”,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博索纳罗推行针对亚马孙地区的经济发展愿景,为非法伐木者、矿工和土地投机者破坏森林铺平道路,会导致雨林大面积破坏,进而引发众多的全球环境问题。:博索纳罗想通过发展哪些产业帮助亚马孙雨林地区脱贫(迁移农业除外),实则是考查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的破坏方式。主要有商业性伐木、大型农(牧)场的开辟、采矿等人类活动。2.(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可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下表示意2018年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例。据此完成下题。地区比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东部地区4.6239.8555.53西部地区10.7638.3350.91画出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饼状图,并比较两地的产业结构差异。【答案】第一产业比例东部小于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比例东部大于西部地区。【解析】饼状图通常把圆面划分为若干扇形面,每个扇形承载一项数值,其大小用来表示相应数据占该数据系列总和的比例。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结合表格或饼状图,主要从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的角度作答。由材料可知,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西部大于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东部大于西部。3.(2022北京石景山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上海大都市区以上海为核心,以与上海具有紧密联系的地区作为辐射范围,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和舟山,总面积为2.99万平方千米。下图为上海大都市区示意图。表为2020年上海和南通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城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比重(%)生产总值(亿元)比重(%)生产总值(亿元)比重(%)上海103.60.2710289.526.5928307.573.14南通458.74.574765.847.494811.847.94(1)绘制2020年南通产业结构比重统计图,结合统计图和上表,比较说明2020年南通市的产业结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相继建成、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开工建设,上海和南通两地联系日益紧密,南通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有合作,并逐渐发展出三种产业模式。一是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南通。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半导体等领域高端制造环节加快向南通转移。二是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不少项目与上海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化科技研发合作,在南通实现产业化。三是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南通。企业把总部营销窗口设在上海,而金融后台、呼叫中心、工业设计等配套产业逐步在南通集聚。(2)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阐述上海对南通的辐射作用。【答案】(1)产业结构特征:南通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产业比重比上海高;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低于上海;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上海;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上海。(2)依托苏通大桥等通达的交通网络,促进上海与南通之间人和物的流动(或为南通农产品提供消费市场);加强与南通产业分工合作,(或为南通提供资金、技术和经验,)使南通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解析】本大题以上海大都市区示意图和2020年上海和南通产业结构统计数据表格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绘制产业结构比重统计图、产业结构特征、上海对南通的辐射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1)依据所绘统计图和表中2020上海和南通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可知,2020年南通市的产业结构与上海相比,南通第一产业生产总值458.7亿元和产业比重4.57%,都高于上海;南通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远低于上海,第二产业比重47.49%高于上海,第三产业比重47.94%低于上海。(2)由图可知,南通与我国经济中心和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上海仅一江之隔。随着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相继建成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建设,不断促进上海和南通之间人和物的流动。上海第二三产业发达,主要农、副产品需由外部调入,两地联系日益紧密有利干南通农、副产品进入上海大市场。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明显,“三种产业模式“加强了上海与南通产业分工合作,上海可为南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支持。南通工业的基础,也有能力为上海搞好配套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同时带动了南通的产业升级。4.(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下图是京津冀地区图。下表是河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特点。(2)指出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辐射功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产值(亿元)比例产值(亿元)比例产值(亿元)比例2009年2207.3412.81%8959.8351.98%6068.3135.21%17235.482019年3518.4410.02%13597.2638.73%17988.8251.25%35104.52(3)绘制2019年河北省各产业结构比例饼状示意图。说出与2009年相比,河北省2019年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及原因。【答案】(1)城市数量多,包括两个直辖市,一个省会城市和众多中小城市;城市等级不同,中心城市是首都,等级高;各城市有自身的城市功能定位,形成完整的城市体系。(2)从北京在生产功能、服务功能、集散功能、创新功能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角度说明。例如:通过完善京津冀交通网,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带动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北京众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带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等(3)画图见下(图像比例准确、图例或标注产业类型、标注数据三方面)。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导致河北省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影响,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解析】(1)城市体系是由一个区域不同等级的城市组成的城镇网络。读图可知,京津冀地区城市数量多,等级差异显著,其中中心城市是首都北京,等级最高,其次是天津,再是省会城市石家庄,还有众多的中小城市;各城市有自身的城市功能定位,这些城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城市体系。(2)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辐射功能可以从生产、服务、集散、创新、交通等方面体现出来。如通过集中疏解、集中承载打造首都发展新“两翼”,实现“比翼双飞”,从而保障“一核”的首都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完善京津冀交通网,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带动经济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新动能;提高周边地区尤其是雄安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大项目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3)饼状统计图可以直观反映出三次产业的比重,注意图像比例要准确,标注三次产业类型、比例数值及图例。如图:对比两个年份的数据可以得出,与2009年相比,河北省2019年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河北省产业不断转型升级。5.(2022山东菏泽高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该地多大风且主导风向显著,历史上深受风沙危害。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县通过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措施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效果。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副产品—流沙积沙带(也称积沙带)。积沙带沿重点农田防护林分布,高4.8一18.6m,宽30.4一461.4m。(1)从图中找出重点营造农田防护林的合理位置,并在相应虚线框内填涂阴影。(2)从外力作用角度说明积沙带的形成过程。(3)人们对民勤县积沙带的影响有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积沙带可以对绿洲形成稳定的保护屏障。观点B:积沙带会对绿洲形成新的风沙威胁。【答案】(1)(2)西北风风力强劲,从沙漠携带大量沙粒(或西北风带来大量沙粒);风沙遇到防护林,风力减弱(或携沙能力减弱);沙粒不断沉积。(3)观点A:高大的积沙带可以起到防风阻沙的作用(或积沙带可以起到防风阻沙的作用/可降低风速,促进沙粒沉积);积沙带会有比较长的稳定期(或积沙带还会不断增长/或者通过营造防护林(或沙障),可保持积沙带的稳定(或增长)。观点B:高大积沙带形成了丰富的沙源;由于自然(或人为干扰)原因使积沙带活化(或向绿洲推进/产生流动/不稳定),会对下风向绿洲形成严重的风沙威胁。【解析】(1)该区域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东西北三面被沙漠包围,该区域主导西北风,受西北风的影响,风力搬运沙粒向前推进,对农田造成影响。结合图中绿洲农田的分布,应将农田防护林营造在绿洲农田的北侧和西北侧更为合适,在图中相应的虚线框内绘制阴影即可,如下图:(2)积沙带的形成过程主要从风力的搬运过程和沉积过程进行分析作答。该区域盛行西北风,西北风风力强劲,从西北侧沙漠携带大量沙粒向东南方推进,推进过程中遇到农田防护林,防护林有效增大了摩擦力,削弱了风力,导致风力的搬运能力减弱,沙粒不断沉积形成积沙带。(3)本题结合题干观点,说出自己赞同的观点并阐述对应理由即可。观点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积沙带沿重点农田防护林分布,高度大,宽度大,整体规模大,积沙带本身就能够有效削弱风力,降低风速,促进沙粒沉积,起到防风阻沙的作用。积沙带的形成时间比较长,其稳定时间也相对较长,其高度、宽度等规模可能还会继续扩大,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农田造成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人为营造防护林等措施,保持积沙带的稳定。观点B。结合前面分析可知,积沙带规模巨大,且靠近农田防护林分布,其本身就为进一步的风沙活动提供了潜在的、规模巨大的沙源。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可能会使农田防护林遭受破坏,从而使积沙带从固定向流动演变,促使积沙带活化,积沙带一旦活化,会对下风向地区的绿洲农田造成严重的风沙威胁。6.(2022山东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上海大都市区以上海为核心,以与上海具有紧密联系的地区作为辐射范围,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和舟山,总面积为2.99万平方千米。下图为上海大都市区示意图。下表为2020上海和南通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城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比重(%)生产总值(亿元)比重(%)生产总值(亿元)比重(%)上海103.60.2710289.526.5928307.573.14南通458.74.574765.847.494811.847.94(1)绘制2020年上海与南通产业结构比重统计图,结合统计图和表,比较说明2020年南通市的产业结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相继建成、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开工建设,上海和南通两地联系日益紧密,南通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有合作,并逐渐发展出三种产业模式。一是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南通。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半导体等领域高端制造环节加快向南通转移。二是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不少项目与上海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化科技研发合作,在南通实现产业化。三是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南通。企业把总部营销窗口设在上海,而金融后台、呼叫中心、工业设计等配套产业逐步在南通集聚。(2)从辐射方式和内容等角度,阐述上海对南通的辐射作用。【答案】(1)2020年上海与南通产业结构比重统计图南通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产业比重比上海高,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远远低于上海,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上海,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上海。(2)依托苏通大桥等通达的交通网络,促进上海与南通之间人和物的流动,为南通农产品提供消费市场,加强与南通产业分工合作,为南通提供资金、技术和经验,使南通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解析】本题以上海大都市区示意图与2020上海和南通产业结构统计数据为背景材料,通过绘制2020年上海与南通产业结构比重统计图,要求学生比较说明南通市的产业结构特征,从辐射方式和内容的角度阐述上海对南通的辐射作用。体现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1)绘制2020年上海与南通产业结构比重统计图,可利用表中相关数据,绘制柱状统计图、扇状统计图或其它形式统计图也可。依据所绘统计图和表中2020上海和南通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可知,2020年南通市的产业结构与上海相比,南通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产业比重都高于上海;南通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远低于上海,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上海,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上海。(2)由图可知,南通与我国经济中心和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上海仅一江之隔。随着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相继建成、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建设,不断促进上海和南通之间人和物的流动。上海二、三产业发达,主要农、副产品需由外部调入,两地联系日益紧密有利于南通农、副产品进入上海大市场。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明显,“三种产业模式”加强了上海与南通产业分工合作,上海可为南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支持。南通工业的基础,也有能力为上海搞好配套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同时带动了南通的产业升级。7.(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是北京十堰对口协作8周年。在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战略部署下,京堰两地以水为媒,对口协作共谋发展。湖北十堰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六成的水域面积和四分之三的库岸线在十堰境内。十堰67%的区域被划入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十堰通过生态修复、移民搬迁、重拳治污等措施。以“生态红线”倒逼产业转型,探索经济绿色生态化,确保一库清水源源不断北送。(1)简述十堰“生态红线”的主要功能。北京助力十堰经济转型升级,累计投入对口协作资金18亿元,实施项目53个,先后促成49家优质企业落户十堰,企业投资达104亿元。8年间,十堰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2)说出2014一2021年十堰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2014年12月南水进京后,通过自来水厂流入千家万户饮用,通过泵站和水渠流入水库存蓄,通过管线流入河湖改善环境回补地下,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北京水资源紧缺形势。地下水资源除了生产价值外,还有着极高的生态价值和战略储备价值。表12015一2021年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年份(年)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米)25.7525.2724.9723.0322.7122.0316.39(3)运用表1中数据绘制统计图,并说出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答案】(1)涵养水源,保证水质洁净;核心水源地和供水地;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局部小气候。(2)十堰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调整为第三产业为主,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升级。(3)绘图如下:变化: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逐渐变小,地下水水位不断上升。影响表现为: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形势;促进经济的良好平稳发展;增加地下水战略储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降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问题。【解析】(1)读材料可知,十堰67%的区域被划入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由此可知十堰生态红线区的主要功能体现在:首先作为汉江源头区,要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质洁净,发挥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的作用。其次要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要保证林地面积覆盖,起到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第三由于丹江口水库六成的水域面积在此,能够起到调节气温,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的作用。(2)由图可知,2014年十堰第二产业占比达到51%,到2021年大幅度降至38.8%,而第三产业占比由2014年的37%猛增至51.6%,第一产业由2014年的12%降为9.6%。这说明20142021年期间十堰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升级,由第二产业为主调整为第三产业为主。(3)根据表中20152021年北京平原地下水埋深变化,借助EXCEL软件绘制地下水埋深随着时间变化的柱状图(见下图)。由此图可看出随着时间的增长,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逐渐变小,地下水水位不断上升。这种变化是南水北调供水后带来的结果。其影响表现为:首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水需要,提高了用水的水质,利于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其次通过回补地下水,增大地表河湖水量供给,有利于增加地下水水量,提高了战略水资源储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降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问题。8.(2021北京丰台高二期中)北京某校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探究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自然灾害及其防御的地理实践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活动一:探究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6月1日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图1为三峡库区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学生依据文献资料制作的1995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类型扇形图。下表为学生依据文献资料整理的2015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类型统计表。(1)根据表中信息绘制2015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类型扇形图。(2)与1995年相比,简述2015年三峡库区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活动二:探究三峡库区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措施。图3为学生获取的三峡库区湖北段某地质灾害次数年内变化与各月降水量关系图。(3)说出三峡库区湖北段降水的主要特点。(4)指出三峡库区湖北段的主要地质灾害并列举两条针对性防御措施。【答案】(1)下图(图中比例依据实际数据自动四舍五入,作图注记依据原数据。)(2)耕地面积减小。工程建设及城镇建设占用耕地;水库蓄水淹没库区耕地;退耕还林、还草。(3)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降水量多;4-10月降水多,11月至次年3月降水较少,降水较集中;雨季较长。(4)滑坡(崩塌、泥石流)。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加强护坡等工程措施。【解析】(1)扇形图表示的是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绘图时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用不同的图例表示,在扇形图中绘出相对应的比例。(2)对比材料数据可知,2015年三峡库区耕地面积比1995年大幅度减少。减少的原因包括水库蓄水淹没部分库区耕地;生态治理如退耕还林、还草等;另外城镇化及道路修建等工程建设也会占用部分耕地。(3)降水的特点可以从降水量的多少和降水量的时间变化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从降水总量来看,全年降水总量约1200毫米,降水量多;从时间变化来看,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10月降水多,11月至次年3月降水较少,雨季时间较长。(4)结合材料信息,三峡库区北段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夏季降水集中,降雨强度大,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如加强护坡工程、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非工程措施如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等。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