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3-11-22·10页·554.7 K

2023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

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即周天子居住地的方言,在各方言中居于较高地位。当时用“雅言”去

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论语述而》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春秋战国时期,全国性通用语已经不复存在。《吕氏春秋知化》云:“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

言语不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着手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

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

也。”秦朝文字规范统一的措施对共同语的确立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

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扬雄《方言》中的“通语”即是可通行于四方的共同语,是以汉朝都城

所在地的秦晋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其

语言情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篇》)。由于洛阳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

化中心,所以洛阳方言的影响非常大,洛阳太学书生诵读经典的读书音“洛生咏”享有较高的声誉,为

各方言区人所模仿。颜之推主张“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也就是以帝王都邑

语音作为规范语言的基础语音,他反复校量,最后取南方金陵语音和北方洛下语音两相折中,作为南北

通用的标准语音。“这种主张,奠定了隋唐统一中国后的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

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比较重要的如《切韵》《唐韵》《广韵》等。因为洛

阳、长安、开封等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元朝定都

大都以后,学校教学都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国家的主导性或基础性方言由中原地

区向北偏移。明朝和清朝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地区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地位进一步巩

固,称为“官话”。

纵观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历程,语言规范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何种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一般都城

所在地方言就成了全国通用语。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王朝的都城基本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平原

——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政治上的优势决定这些地方的方言先后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通用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度非常广,其使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新老都城所在地,而是广泛存在于华北、东北、西北、西

南、江淮等广大地区,最终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

材料二: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

“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

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

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

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

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

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

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

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

新的有序状态。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

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

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常要

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

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

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

生活观的综合观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

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是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我国最早有记

载的通用语是“雅言”。

B.用“雅言”解读经典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证明全国性通用语

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

C.秦统一天下后,李斯倡导对全国通用文字规范统一,这一措施促进了共同语的确立,也为后世语

言的统一性起到了推动作用。

D.隋唐以后,通用语的确立以颜之推的观点为理论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

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旦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出现大规模迁徙,常常会出现各种语言相互融合的情况。

B.凭借政治方面的优势,古代王朝都城的语言一般更容易成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

C.正确使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认识语言生活,就能够做好语言规范。

D.改换视角,综合理解语言规范,可以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使语言规范研究跨越发展。

3.下列说法中,“雅言”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B.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C.雅言,正言也。(孔颖达《正文》)

D.文士雅言,与胥吏薄牍,皆不可用。(章学诚《文史通义》)

4.两则材料都对语言规范进行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5.“硬核”“干饭人”“绝绝子”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二,从

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秦岭记(节选).

贾平凹

牛站在山头,伸嘴去吃酸枣刺。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啃骨头。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

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

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是吹唢呐,吹出的像放屁,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

落在自己脸上。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

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砍刀……齐齐挂满了铺门两边的木架,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

子镢。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

“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么!”

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了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

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在砧子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抡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

他觉得节奏有致,叮叮咣咣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大锤子就乱了,他呵斥:“咋啦?”

儿子说:“我瞀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

就骂生处的水,熟处的鬼,别上了那些人的当。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

怠工,嘴里嘟嘟囔囔,像个走扇子门。

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

耙、犁铧、钢钎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

了,就是还响,也节奏大乱。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咱村

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

高三语文第3页(共8页)

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能不种地么?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

父子俩于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在第四年里,一件都没卖出,铁匠铺就关门了。

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

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

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

一批铁叉。张铁匠问:“做铁叉干啥?”儿子说:“在河滩淤泥里叉鳖呀。现在一只鳖在城里卖五十元,

在镇街饭馆里也卖十几元。游客要是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叉上叉不上,按时间收费,一小时四十元。”

张铁匠说:“还有这事?”他就打造起了铁叉。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

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拿货。不久,儿子又定断货了,你打钉

子,能打多少我就收多少。告诉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长廊,全用木头,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

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

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

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儿子回来了,

还领着一个人。儿子介绍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

生他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

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要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

些小零碎?咹?咹?”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只要能赚钱,

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要打人。儿子忙喊:“爹,爹!”张铁匠并没有去打

合伙人,一脚却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嗞嗞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

呜哭鼻子流眼泪。

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

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

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唢呐,这是儿子的唢呐他不会吹,开口唱起小时候

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是

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开篇用非常质朴的语言描绘了石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张铁匠为了将手艺传承下去,强压着不让儿子外出,这显示了他思想中愚昧的一面。

C.张铁匠对羊角村买家的明知故问,实际上体现了张铁匠对自己打铁手艺的自豪和骄傲。

D.文本中张铁匠和儿子两代人的矛盾冲突,凸显了两种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线句子下雨情境的描写与人物的心境相应。下雨的阴暗氛围影响了他当时的心境,他不再想

干“打钉子”这种事。

高三语文第4页(共8页)

B.画线句子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大铁匠,打钉子丢了先人的脸。

C.文本叙述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D.结尾写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的事,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引起读者深思。

8.文本中张铁匠和儿子的对话,张铁匠和合伙人的对话,分别反映了三个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

分析。(4分)

9.文本在表现张家铁匠铺命运的同时也提到了司家的弹棉花店,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

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

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

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

“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

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

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

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诚信,因人之心,去其

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

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

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

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

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仁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一处

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饬兵A备寇B虽是要事C然朕唯欲D卿E等F存心理道G务尽忠贞H使百姓安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

A.“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与“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中“所以”含义不相同。

B.“贼其民者也”与“故贼人以利其身”(《兼爱》)中的“贼”含义不相同。

C.“比观百姓渐知廉耻”与成语“比比皆是”中的“比”字含义不相同。

D.“正由仁义不修”与“句读之不知”(《师说》)的句式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分析总结了唐以前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认为诚信和仁义是君王治理国家的正道,有助于

铲除虚伪之风。

B.王珪赞赏唐太宗谈到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提出施行仁政的关键是要任用贤能的人才,而人才也随

时等候君王的任用。

C.唐太宗改变了原来对风俗习惯的看法,认为用仁义诚信治国,顺应民心有助于使社会安定。

D.唐太宗为了说明多施仁义的意义,采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要坚持推行仁义,就像饮食需要持久

饱腹一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2)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14.材料二中,唐太宗选择“仁”作为治国之道的原因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甘露寺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注】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宋代郡守陈天麟所建,是寺内风景最佳处。曾巩

中年离乡宦游,行经镇江,登临多景楼。徙倚:徘徊流连。钟呗:撞钟和唱诵经文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提挈全篇,先写诗人有“登楼观景”之念,继而写登楼后倚阑四望,视野开阔。

B.颔联用“乱”“浮”“含”“入”生动地写出了云气、水光、晚霞、山色的交相辉映。

C.置身多景楼上,听月光下传来的钟呗声,诗人内心生起超然物外的隐逸之情。

D.“万里帆樯海外风”虚实结合,诗人由眼前的航船想象到它们即将入海乘风破浪。

16.宋朝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谈到诗歌的情景关系时曾言:“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这

一理论在本诗的情景描写中也有体现,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高三语文第6页(共8页)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列举盘庚迁都的典故,分析盘庚不因为民怨而改变计划的原因:

“,。”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2)《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若想对抗强秦,必须重视人的作用,对有智谋的大臣和有才能的

人需要“,”

(3)《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可以是至情至性的,也可以是至善至美的,更可以

是至理至明的。请写出你学习过的包含“水”这一意象的诗词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陶渊明是最能让我内心平静的诗人。读他的诗,我甚至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我的心,像泉眼冒出泉

水一样,生出平静。“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罢,便会自然而然地

想,其实我也不需要那么多,“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有一间能读书的小屋子,夏天绿树荫浓,

每天与小鸟为伴就好了。陶渊明最大的知己,始终是自然,书写自然山水,不在其形貌声色,而在于生

命的张力及与它们的对话。

姜夔写梅亦然。“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

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姜夔不愧是“词中老杜”,有杜甫“老去诗篇浑

漫与”的谦和。他说,(1)自己老了,江郎才尽,再写不出词。(2)是梅花不答应,殷殷地将枝头伸向他

的身畔,将梅香传到他的席上,非让他起了诗兴不可,非让他写词不可。读其词,植物之性情,栩栩如

生,亲切有味,缱绻有情……

天地有意,万物含情,这种纯净默然的趣味,绵延古今。

18.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C.父亲,我要像您一样,勇敢,坚强,在哪里都可以发光。

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19.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结合文中第(1)处画横线部分的句子,分

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20.文中第(2)处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是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将梅香传到他的席上的梅花不答应,

让他起了诗兴,让他写词”,句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a在购买商品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包装袋上有一个包括粗细不一的“长棍棍”组成的符号,下面还会

有一大串数字,我们称这个符号为条形码。从左往右看去,条形码是在横向方向不断变化着,这样的

“变化”可以用来存储数据;从下往上看去,它们不会有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将它称作“一维码”,表

示它是在“从左往右”这个维度上的码。而会“七十二变”的神奇二维码则是在横向和纵向的两个方向

高三语文第7页(共8页)

上都不断变化着,,因此称它为“二维码”。

相较于一维码,二维码具有超强纠错能力,可以“自动纠错”。b只要污损不超过50%左右,就能读取

数据,而一维码只要条码有些污损,,或读取不够准确。

二维码的超强纠错能力还造就了二维码的另一特性:一旦解码成功,。而一维码解码

是存在约几百万分之一的误码率的。

虽然表面上二维码在功能和性能上比一维码强大很多,但它们的核心技术其实都是一种信息转换,

就是把人类不擅长处理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编译成图案,然后让更擅长处理图案的机器帮助我们快速

处理这些信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6分)

22.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孙子兵法》中有言: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如何正确看待“始”“终”是新时代青年必须正‘确面对的问题。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高三语文第8页(共8页)

2023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中质量评估语文参考答案

1.B(《论语》中的句子是用来证明“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而非用来证

明全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

2.C(“就能”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

件”而非充要条件。)

3.C(文中“雅言”是指国家通用语言。A项“雅言”指正确的言论;B项“雅言”指清雅的语言;D

项“雅言”指清雅的语言。)

4.材料一侧重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并交代原因;材料二侧重论述语言规范的

内涵和功能,指出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具体表现,受语言规范约束;语言

规范反映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网络语言做出匡正和选择;语言规范可以科学指导语言生活,使语言

有序发展。(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B(“愚昧”有误。)

7.A(“下雨的阴暗氛围影响了他当时的心境”有误。)

8.张铁匠:保守、执着、无奈。如:对打铁这一传统技艺感到骄傲,不愿改变;对技艺的发展状况

感到无奈。儿子:善于发现并乐于接受新事物,希望改变现状。如:他让父亲打铁叉、打钉子,寻找父

亲的传统手艺和现代需求的结合点。合伙人: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如:他不顾张铁匠的感受,认为只要

能赚钱,打啥都是一样的。(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4分)

9.文章开头写弹棉花店里嗡嗡作响,与铁匠铺的叮叮咣咣敲打相呼应,共同营造了石坡村的热闹气

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张铁匠认为弹棉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打铁就是技术活;此处他写对

弹棉花声音的感受,反映了张铁匠焦虑的心理,丰富了张铁匠的形象。文章结尾弹棉花的声音越来越小,

铁匠铺也没落了,以此反映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手艺没落、乡村没落的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了

小说主题。(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CGH(每处1分,共3分)

11.B(两处“贼”均为残害、伤害,含义相同。)

12.B(“世上人才随时等候陛下的发掘任用”是给事中杜正伦所说。)

13.(1)使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的人,虽然能挽救一时的弊端,但国家很快就会灭亡。(“御”“弊”

“促”各1分,大意1分)(2)那仁义之道,应当在心里常常想着,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

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相继”“斯须”“去”各1分,大意1分)

14.使国运长久;改变百姓的风俗习惯,使社会安定;使百姓自然归顺。(每点1分,共3分)

15.C(“超然物外的隐逸之情”有误,诗歌中没有与隐逸之情相关的内容。)

16.“景无情不发”,是说景因情而展现。“欲收嘉景此楼中”,诗人是满怀希望与喜悦登多景楼观

“嘉景”的,这样的情感使诗人看到的景观是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情无景不生”,是

说情因景而触发。壮丽宏阔的景象开阔了诗人的视野和胸襟。使他在尾联抒发了个人的远大抱负和高旷情

怀,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壮心不已,内心仍然渴望如鸿雁高飞。(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7.(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不

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桃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每空1分,共6分,错字、别字、漏字均不给分)

1/2

18.B(B项都表比喻。A项表情态,C项表比较,D项表列举)

19.“自己老了,江郎才尽,再写不出词”两个逗号连续运用表达的是姜夔的谦虚之言,突显了姜夔谦

和的品格,与整个文段语境的简洁、连贯、流畅相符合。(答出“谦虚、谦和”之意给2分,答出与语境

相符合给1分)

20.原句都是短句,简洁明快,生动活泼,读来朗朗上口。原句用“殷殷地”一词突显了梅花想

让姜夔作诗词的热情。原句用“非……不可”双重否定加强了肯定效果,突显了梅花让姜夔作诗词的坚

定信念。(每点2分,答出三点5分)

21.都可以用来储存数据就有可能读不出数据一定不会出现误码(每处2分,共6分)

22.句式杂糅,应改为:在购买商品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包装袋上有一个由粗细不一的“长棍棍”

组成的符号。成分赘余,应改为:只要污损不超过50%,就能读取数据。(改对一处给2分,两处全对给

3分)

23.参考立意:(1)始终如一方成就大美;(2)善始善终见风骨;(3)慎始敬终长精神。具体评分参

照2023年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与圆的准则;圣人的作为,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想做国君,就要

走君主的道路;想做臣子,就要走臣子的道路。这二者不过是效法尧、舜罢了。不以舜用来侍奉尧的作为

来侍奉君主,就是不尊敬自己的国君;不以尧来治理民众的作为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自己的百姓。孔子

说:‘治理国家的原则不外乎两种,仁德与不仁德而已。’”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说:“我看古代的帝王,凡以仁义治理国家的,都国运久远。使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

的,虽然能挽救一时的弊端,但国家很快就会灭亡。既然我们看到了前代帝王成事的方法,就可以把它们

用作统治国家的典范。现在,我们要以诚信、仁义作为治理国家的方针,希望这有助于铲除近代的虚伪之

风。”黄门侍郎王珪回答说:“天下荒废凋疲的时间已经很长了,陛下在天下积弊之时统领国家,弘扬古

代圣贤的遗风,实乃万民之福。但没有贤才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太宗说:“我求贤

若渴,即使夜晚做梦都梦到贤才。”给事中杜正伦说:“哪个时代都有人才,随时等候陛下的发掘任用,

哪里用得着去梦傅说,遇吕尚,然后才治理天下呢?”太宗十分赞赏他的话。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原来认为在离乱之后,民间的风俗习惯会很难改变,近来

我发现百姓逐渐懂得了廉洁和羞耻,官员庶民都能遵守法纪,盗贼一天比一天少,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

不变的风俗习惯,关键要看施政是治还是乱。所以,治理国家,必须用仁义来抚慰百姓,同时还要显示出

朝廷的威信,顺应民心,废除苛刻的法令,不做背离道义的事情,这样社会自然会平定安静。你们应该共

同来做好这件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上奏说:“最近,我检查武器库里的铠甲兵器,发现已远远超过隋朝了。”唐太宗

说:“整修兵器防御寇乱,虽然是紧要的事情,但我只想要求你们把心思用于治国之道,务必竭尽忠贞,

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真正要的铠甲兵器。隋炀帝难道是因为铠甲兵器不足,才遭到灭亡的吗?正

是由于他不修仁义,群臣才会怨恨叛离他。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啊!”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

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那仁义之道,应该

在心中常常想着,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

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就能够维持生命。”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

的大幸啊!”

2/2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