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答案

2023-11-22·12页·846.5 K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一)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语文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卷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一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甲)诵诗如

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地表达出来,到听众的心灵深处,

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乙)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

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丙)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

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

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

的形象。这样思想感情通过对音律形式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是经过

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提高和洗练的思想感情。(丁)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

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恰如其分浸渍去粗存精B.亳厘不爽浸渍披沙拣金

C.毫厘不爽浸润去粗存精D.恰如其分浸润披沙拣金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样思想感情通过对音律形式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是经过

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

B.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是经过

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

C.这样通过思想感情对音律形式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是经过

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提高和洗练的思想感情。

D.这样音律形式通过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是经过

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提高和洗练的思想感情。

3.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将“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

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还原于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A.(甲)B.(乙)C.(丙)D.(丁)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

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

西洋为用。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

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

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

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

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

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

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

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的惰性在于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

“拿来”。所以,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

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

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选自何家英《谈艺论文》有删改)

材料二: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艺术,

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

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

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

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

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

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

都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

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

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

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

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

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选自李政道《楔》有删改)

材料三:

必须坚持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充分挖掘历史上已有的理论话语及其内涵,以此彰显中

国传统音乐厚重的历史根基和文化脉络,保持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

对稳定性。同时还应该明白,历史上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也不是随意产生的,是在对此

前理论话语继承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所谓继承,不是对原始理论话语的一味照抄照搬,

而是接通“原始”与“现实”的桥梁和纽带。继承与创新永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要继

承必须有创新。因此,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最

显著特征。

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即“改用”“借用”

和“创用”。所谓“改用”,就是对历史上一些不适应现代文化语境的名词、术语通过“改

造”,转换成新的理论话语,努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借用”,就是“洋为

中用”即“借鉴”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中的一些名词、术语以及理论范式为我所用;特别

是一些有关音乐形态方面的概念、术语,完全可以借用,但前提是不应产生歧义。试图彻底

规避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观念和做法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谓“创用”,

就是现当代人结合文献研究、曲调考证、音乐实践所创设的一些具有可行性且得到普遍认可

的理论话语。近百年来,老一辈音乐学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以及现实需要,

“改用”和“借用”了很多符合中国传统音乐本质特征的创新性理论话语,同时也创设了

一些新的理论话语,这是新时期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宝贵资源,应该加以重视和利

用。

(摘编自刘永福、高苗苗《关于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

4.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

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

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

风格相通。

5.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与“创新”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优

秀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B.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对自然定律的抽象、总结和创新运用却要依赖科

学家的创造力。

C.“创新”并不是抛弃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是通过新理论话语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

音乐文化。

D.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可以用“改用”“借用”“创用”三个关键

词来概括。

6.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完全走向晋唐传统的反

面,因而变得纤弱而萎靡。

B.以李白、苏轼、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例,表明艺术作品只要表现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

就能广泛引起人们深层的共鸣。

C.科学原理不随其应用而改变,而中国当代的音乐理论则在不断创新,表明出科学追

求稳定性,艺术追求创新性。

D.彻底规避西方音乐理论的话语体系,一味照抄照搬原始理论话语都会阻碍新时期中

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材料一.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唐〕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

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翼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牛,其南涯曰温生。

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

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

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

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

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

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

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

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

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材料二

送石处士序(节选)

〔唐〕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

“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

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

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

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生生有以自老,无

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

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

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

请焉。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二生以待老资:依靠

B.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致:招致

C.财粟殚亡殚:耗尽

D.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涂:同“途”,道路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安能空其郡邪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某所,而母立于兹

C.愈因推其意而序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D.求士于从事之贤者石之铿然有声者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B.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C.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D.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题目中的“序”,是赠序,相当于临别赠言,这类文章的内容以惜别、祝愿、劝

勉、誉扬为主。

B.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提出了“文道合一”“务去陈言”“文

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

C.“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中“不市”与《促织》中“操童子业,久不售”中“不售”

同义,均为不愿为世所用之意。

D.文中“龟卜”指古人用龟甲灼裂来预卜吉凶,“缙绅”即“搢绅”,把笏板插在带

中,引申指士大夫。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马群遂空”不是说冀北没有马,而是说没有良马了,下文说“而东都处士之庐无

人焉”也是同样的道理。

B.乌公任用温处士是请石生做介绍人的,因此必须提及石生;提及石生,又可见乌公

能广揽贤才。

C.乌公与从事的两问两答,问简而答详,塑造石处士生活简朴、学识超群、在寇聚于

恒时能挺身而出的隐士形象。

D.从事称赞乌大夫文武双全,忠孝兼备,为国而非为己求才,使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

造乌公的形象。

第卷

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3分)

(2)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4分)

13.评论《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时,林纾曰:“极写己之不悦。然乌公见之,则大

悦矣。”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分析韩愈因何不悦,乌公缘何大悦。(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释]黍离:出自《诗经王风黍离》,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处者,指役夫的亲人;式微,指《诗经邶风式微》,旧说是黎国诸侯为狄人所逐,寄

居卫国,臣子劝归之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B.“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以露起霜降的肃杀之景反衬役夫归乡的迫切之情。

C.“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用典,使历史与现实结合,深化了此诗的悲剧意蕴。

D.本诗体现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特点,意象生动传神,因景感怀,语言自然精妙。

(2)请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2分)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的首联写了夔州的特定环境,以“,渚清沙白鸟

飞回”两句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隔离天日”写出阿房宫占地极广且

极为高大。

(3)李白《蜀道难》中“其险也如此,”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

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4)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

息以掩涕兮,”。

(5)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朴饰

朱以撒

一个居所用什么来装饰,不是一个轻易可以解决的问题。饰物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性

格,有时就和居所产生分歧,它们属于不同的道岔,延伸下去,差距也越发遥深。

在几户农家的没有粉刷、或者粉刷后脱落得不成样子的墙上,我看到了满满挂着的玉

米穗,闪动着黄莺般的颜色。同时还有一些成串的红辣椒披在门口两边,似乎是表示轻松,

都垂了下来。辣椒面上好像上了一层油,显出鲜亮。就视觉效果来说,这会儿正是黄昏,在

老远的地方,它就像一串火焰,使人接受到它的温度,成为触目之后最初穿透心灵的光泽。

至于玉米,我想没有人会把它们形容成黄金——除非词汇贫瘠透顶。进得屋来,有几个颜色

更为厚实的老南瓜相互挨着,前边看得清楚,后边都埋在阴影里——宽博的、带着婉约的弧

形,从前边几个不难推测后边的模样。在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上,不少类型相同的东西都是

结伴同行的,像玉米穗、辣椒、老南瓜,同时出现在一个农家,是那么地具有普遍性。

这些都是绝好的饰物,只是主人浑然无觉。

装饰的审美,这是一个深奥的问题。像这几样东西,从未修整过,甚至连怎么挂都随

便得很,反而成了一种很有滋味的装点。这些从缄默无语的土地里长成的植物果实,形态和

色泽纯然是阳光雨露赐予,有的确乎美化了,更多的是拙态、憨态,还有最重要的朴素。从

居所的主人本身来看,就是一些朴素的庄稼汉,从未以润肤霜抹脸,也不曾用过洗发露,至

多,用凡士林或甘油槎搓有裂缝的脚板吧——那是冬日严寒肆虐时的破坏痕迹,要是再过一

些时日,裂缝会湮没在春日的恬静里。于是看起来,整个居所内外,主人老小,朴素之美就

是它的全部。涉足繁华,有这种经历的人,会记起是从家居中的某一个小变化开始的,它的

进入在开始时特别刺眼,没有能与之相配或匹敌的。这和我知道的如出一辙——有一位贫寒

的文人接受了一双玉箸,随之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什么时候才能使全部家当配得上这种高

贵?安宁的、顺其自然的乐观生活由于受到诱惑,守望清净的虔诚的感觉正悄悄退去。

许多从土层里收获的果实,取来就是上好的饰物。这些饰物千百年如故,通俗的形态

为人熟稔,除非这个种类被摧毁。当城里商场各种饰物品类多如牛毛的时候,土层里的植物

基本上没怎么受影响,缘于土地是不变的,永远脱离不了质朴。所以人到山村来,“惊讶这

种质朴的饰物是有理由的——谁了解时光背后的策划,纯粹天赐的形态和排列。以一穗黄澄

澄的玉米为例,玉米粒的排列倘不是倚仗天使细腻的指尖,没有谁能让它们如此分寸恰当地

相互挨着。那些并不粗壮的南瓜秧子,如果对照几粒结在上头的硕大南瓜,比例的悬殊简直

没有理由。我的私情倾向于上苍的惠泽。只是,人们后来只看到的是南瓜,时光的风沙已使

瓜蒂干枯硬若石块、瓜秧蒌落做了灶中之柴。一种植物的形成那么出人意表,它与土地之间

肯定存在着某种天籁般的感应——把根扎下去,与朴实的泥层签约,意义就产生了。这样的

协调在一个风尘的居所里外构成,城市里的画报有时就派人来收集,选登这些四季的果子,

表示另一种民间生存的意义。意义当然是哲人惯常落实的结局,那些举着权子挂玉米穗的人、

用细绳穿过焦红的辣椒串的人,让他们理解意义不免太辛苦。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意义可供

寻绎,朴素的生活更趋于自然——我不富足,但是我很快乐。我想他们许多人,根本不知道

玉米穗、红辣椒和老南瓜有多么美,日子的实在比什么都好。

一些人总要在旅行中带走一些自以为美的东西。南瓜硕大了些,它厚重的静止,使人

不忍伸手,而一穗完整的玉米,一串红色的辣椒轻松地就可以放入包内,这让大量拥有的农

家感到惊奇——居然这么郑重地将它们带走,带到一个陌生气味的家园里。他们不会想到这

些朴素的饰物.到新居不会长久,它们不久就会和垃圾一道被丢弃。南方的空气总是潮潮的,

对于这些风干的生命是一种威胁,返潮或是被虫子啃噬。潮气是腐败的密友,不需多久,就

会变得面目全非。干燥的北方,风干,让汁水全无,保守着生命的完整。是的,我们对于北

方房前屋后的饰物,用食指或中指勾起,敲敲,有一种爽快和硬朗的声响。特别是一些长英

的果实,风一过,沙啦啦直响。少雨的北方,风卷走了滋润,南瓜皮日渐泛黄日渐厚硬起来,

裹住内部还是鲜嫩的瓤,如果久不利用,不动声色的衰微,内部像棉絮那般丝丝脉脉。夜幕

像一把巨大的扇子徐徐打开,犀利的夜风改变着颜色。黄色的、金黄色的,我看得最多的就

是这两种色阶区别不大的颜色,它是北方干燥的生命底色。

无法预设,我们今日所见对于以后会有什么影响。按常规的记忆判断,越发朴素的东

西,作为饰物越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那些人工有意造成的古怪形态;却附着在记忆的前锋。

人们太无视浑然天成的手笔——饱满的稻穗、沉甸的瓜果、浓密的高粱,都在生命的末端培

养了低垂的姿态,对土地的谢恩,对进程的交代。这样想着,暮色就下来了,在都市的橱窗

里,各种道具正因斑斓的灯光而变得更加妖媚和挑逗。可这里,早被昏暗淹没。主人信手扯

了一把辣椒,“笃笃笃”快刀碎切,加入翻动的菜肴中,不一会儿油锅升起呛鼻的辛辣;被

切开的半个南瓜,露出内部全部的秘密——金黄绶带般的瓜瓤和金黄湿润的瓜籽。它们的装

饰义务随着日子的进展慢慢减弱,最终消失了踪影。日子的朴实程度,实际上就在于实用,

接下来才是好看,或者不好看。

我再一次地想起了星空下的整个村落,朴素的人已经和生存的最基本内容化为一体了。

当人赤足插入宁静的水田,人就是田野最好的饰物;当风车擦水石碓起落,这种声响就是心

灵最柔和的抚摸。山村的内容告知我们——自然而然,天下最好的饰物莫过如此。

(有删改)

1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词汇贫瘠透顶”的人才会将玉米形容成“黄金”,因为“玉米”与“黄金”

并无恰似点,表露出对内心追求物质又胸无点墨的人的嘲讽。

B.文中动词使用平实又生动,“少雨的北方,风卷走滋润”中的“卷”写出了风的力

量,表现出北方的干燥;“主人信手扯了一把辣椒”中的“扯”表现出人的随性自然。

C.“一位贫寒的文人接受了一双玉箸”的例子不仅说明了饰物与环境的关系,而且让人

领悟饰物与居所环境的关系都受到人的生活态度的影响。

D.暮色中,都市橱窗里各种道具变得更加“妖媚和挑逗”,“人工造成的古怪形态”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明人们会被华而不实的事物吸引。

E.本文语言清新典雅,以生活中常见的“玉米“辣椒”“南瓜”为例,贯穿全文,展

现作者的博学与智慧,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17.阅读全文,概括质朴的饰物有何特点?(4分)

18.鉴赏文中画线句子。(4分)

19.第自然段中“一些人总要在旅行中带走一些自以为美的东西。……就会变得面目

全非”一段话有何作用?(4分)

20.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你认为这种态度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说,在观念上一致吗?并阐述理由。(6分)

六、(10分)

21.结合语段,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

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

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

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血缘和地缘的

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节选自《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22.根据下面这首毛泽东写于红军长征时期的词作,用80-100字,描写一个场景。.要

求:使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至少使用两种修辞,语言连贯、准确、生动。

(6分)

十六字令山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阳都是

静悄悄的。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静穆。寂静

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

潜怠或青草萌芽的幽响。

——钱锺书《一个偏见》

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沙石就会逐渐沉淀下去;一个家庭可能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

事吵得不可开交,而会沟通的家庭往往是安静的,家庭成员是心平气和的。

——《人民日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自然有声,人世喧闹,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品读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

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