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中学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2023-11-30·12页·810.9 K

阆中学校高 2021级 2023 年秋一模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物感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自然万物对于文论

家们的启发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影响则更为深远,中国

古典感物美学的成熟与定型都在这一时期完成。

“物”不仅可以指客观事物,还可以指人们想象中事物的形象。由于“物”所独具

的表现性,其可以传递出人们内心不同的情感色彩,人们在感物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

情感体验,并将情感表达出来,使物之形与人之情相融合。

中国最早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著作《礼记乐记》首次明确提出了“物感说”这一

概念。《礼记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指出音乐创作中人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西晋的陆机

在所著的《文赋》中首次将“物感”说应用至文学理论中。《文赋》中的“物感”思想

将自然景物纳入物感的范畴之中,开始强调自然景物对人的感发作用。“遵四时以叹

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树叶落于秋天,心生悲感,柔条

发于春天,又心生欢喜。陆机认为四时之景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对光阴的感叹,同时也将

人们引入了审美体验的领域,引发了人们的审美创造冲动。陆机也充分注意到了“物”

的动态性,认为创作者之“意”要随物而动。在前代,“感于物”中的“物”不仅指自

然界的物象,也指具有某种伦理道德意义上的事,与之不同的是,陆机《文赋》中的

“物”已完全指自然景物了。这是儒家经学思想的地位在人们心中被动摇之后,呈现出

的一种“物”的独立的观念。

南朝的钟嵘把生活中的各种悲欢离合、荣辱忧乐也纳入感人之“物”的范畴中。他

在《〈诗 品〉序》中所说的“物”不仅包括自然风物,而且包含社会情事(“嘉会寄诗

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在形形色色的人生境遇中,他更加强调那些能触发人之悲情

的社会生活,突出了社会生活在“物感”中的特殊地位。

关于“物感”之情,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念。这里的

“情”既指物感之情,也指个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陆机认为文学创作者内心充满了真挚

的情感,才能充实文学作品的内容,在真实情感基础之上的情与文之间才会相统一。陆

机认识到情感就是文学创作的动机,同时要求作家注重个人的情志涵养,因为作品风格

的高下由作家精神境界的高下决定。

1

与陆机的《文赋》不同,钟嵘在《诗品》中更加强调“怨”情对人的感发作用,同

时也注重诗对于”怨”情的抒发。与孔子的“诗可以怨”所宣扬的“怨刺上政”意义不

同,钟嵘《诗品》中所强调的“怨”是一种哀怨之情的表达以及怨愤之情的书写。由于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在文学创作时常流露出一种感慨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悲

凉之情。钟嵘物感思想中的以人为本、推崇怨情也与此密不可分。

(摘编自高雅琪《“物感”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陆机充分注意到了“物”的动态性,因此“物”能区别于前代而作为一种独立的

观念存在,这是对儒家思想观念下的“物”的内涵的突破。

B. “物感说”是指人感于物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物对人心的

触发,“物感说”既属于美学范畴,又是文学理论。

C. 钟嵘对“物”的内涵的认识更加丰富,他认为个人的现实境遇,如悲欢离合等也属于

“物”的范畴,因此在价值层面上要高于陆机的学说。

D. 陆机提出“诗缘情”观点,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内在推动力,创作者注重个人

的情志涵养,内心充满真挚的感情.就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开篇先总述“物感说”的重要性,接着从“物感”之“物”和“物感”之

“情”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论证思路清晰。

B. 文章第三段中引用陆机《文赋》中的话,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强调了景物对人

的感发作用,使论证更加充分。

C. 文章在论述陆机和钟嵘有关“物感说”的观点时,重点阐述了两人对“物”的不

同理解,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

D. 文章结尾在阐述钟嵘的“怨”情时,与孔子的“怨”进行了比较,说明前者是哀

怨之情的表达以及怨愤之情的书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感物美学得到了充分发展,陆机的《文赋》与钟嵘的

《诗品》标志着中国古典感物美学走向成熟与定型。

B.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写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

之动,心亦摇焉”,这可以作为“物感”的典型例证。

C. 《礼记乐记》作为中国最早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著作,指出“乐”产生于创作主

体的心灵有感于“物”,是“物感”说最早的概念表述。

D. 钟嵘强调能触发人感情的社会生活在“物感”中的重要性,注重诗对于“怨”情

的抒发,这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有着密切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大多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借助外力来进行传播,在风、水、动物等几种传播媒介中,

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而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因为它们能飞,可

将种子传播得较远,所以,很多植物都倾向与它们建立合作关系。但鸟类的饭量不小,

且进食频率又较高,对于大多数木本植物来说,只能每年“宴请”一次。于是,许多植

物将眼光投向了蚂蚁。

蚂蚁个体虽然小,但它们的力量从来不是以单个个体来衡量的,它们是社会性生活

群体,一个蚂蚁家族凝聚起来的力量,可使比其大数十倍的动物都闻风丧胆。另外,一

只蚂蚁可能跑不了多远,但地球上的蚂蚁分布非常广泛,在陆地上几乎随处可见。那

么,植物究竟是如何将蚂蚁“发展”为心甘情愿的“种子传播员”呢?

2

许多植物针对蚂蚁专门产生出了极富特色的种子,它们通常数量较多,个体较小,

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一至两坨(或片)肉质的油脂体,其富含营养,甚至含有蚁类生长

发育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蚂蚁喜欢吃的食物,靠它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

植物常常用鲜艳的色彩,大多为红色的果实或种子,来让鸟类发现它们的存在,但

是大部分蚂蚁的视力较差,植物该如何告诉蚂蚁们“上门取货”?

蚂蚁的嗅觉非常灵敏,植物就把重点转向了化学信号,且专门针对蚂蚁“投其所

好”。

大多数蚂蚁有两个喜好,一是糖类,二是蛋白和脂类,前者可用于补充成年工蚁日

常活动消耗的能量,后者是蚁后生产和幼虫发育所需的营养,且在自然界中主要来源为

昆虫,故蚂蚁对于昆虫血淋巴(体液)的气味异常敏感。基于此,植物让油脂体变成了

一个富含小分子蛋白和脂类的营养包,非常适于蚂蚁幼虫吸收和利用,且散发着诱人的

昆虫血淋巴气味,让蚂蚁难以抗拒,一闻到就急不可待地蜂拥而来。

油脂体为蚁播种子所独有,它的作用不只是蚂蚁的劳动报酬,还可用作蚂蚁搬运种

子的重要结构。为了保护种子不受损伤,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为光滑,蚁颚不易咬

住,而油脂体则可轻易被蚂蚁咬住,从而顺利实现搬运。

蚂蚁啃咬油脂体时会咬伤种子吗?答案是不会,因为油脂体与种子的结合并非牢不

可破,只要蚂蚁啃咬到一定位置,油脂体就会从种子上脱落下来,且蚁播种子的种皮通

常较厚,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被蚂蚁咬伤。

一只虫子被蚂蚁吃掉体液后,剩下的坚硬外骨骼是没法再利用的,于是就被蚂蚁当

作垃圾丢出了蚁巢。由于视力的原因,一粒种子也自始至终被蚂蚁当成了一只“虫

子”,油脂体就是它们的“体液”,而种子本身就是那个啃不动的“外骨骼”,于是被

啃完油脂体后的种子自然也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巢穴。幸好如此,不然种子发芽形成

的小苗将会破坏蚁巢结构,并耗费其中的氧气,威胁蚁群的生存。

既然油脂体已被啃光,那蚂蚁又怎样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呢?对此,植物

也有考虑,它们在种子上形成了一些精巧的构造。紫堇属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的种子

大小形态各异,小型种子大多比较光滑,如石生黄堇;而稍大的种子,比如紫堇的种子

上就有凹点;异果黄堇或阜平黄堇的种子上,有凸起的尖齿或凹点,它们都能增加摩

擦,方便搬运。

细辛属和马蹄香属的种子腹面中央,具有一条长而宽的沟槽,油脂体就长在里面,

待蚂蚁把油脂体吃掉后,叼着凹槽边缘的裙边就能轻松将其丢出蚁巢了。

在蚂蚁的垃圾堆中,除了种子,还有其他的垃圾,如蚂蚁的排泄物、动物尸体,以

及建筑废料——挖掘出来的土粒。种子待在这样一个肥力充足的地下安全室内,一旦等

到适合萌发的季节到来,便会冲破种皮,顶开土壤,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生长。

全世界蚁播植物约有 2800 多种,大部分为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小灌木,多出现于

贫瘠的区域,通过与蚂蚁合作,它们就顺利实现了物种的繁衍。

(摘编自叶峥嵘《蚂蚁竟然是“种子传播员”》)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在几种传播媒介中,鸟类能将种子传播得较远,传播成功率最高,所以鸟类就成了

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员”。

B. 蚁播种子通常个体较小,种皮比较光滑,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独有的油脂体,这些

都能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

C. 油脂体可以作为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其与种子并非牢不可破的结合形式还可

以防止蚂蚁咬伤种子。

D. 蚂蚁视力较差,味觉灵敏,这一特点被植物有效利用,既吸引它们来搬运种子,又

促使它们把种子当垃圾扔掉。

3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者从植物的角度来介绍蚂蚁这一特殊的“种子传播员”,有种反客为主的意味,

令人感觉新颖而有趣。

B. 蚂蚁的垃圾堆成了种子的“地下安全室”,一粒种子被蚂蚁当成一只“虫子”,都

用到了打比方的手法。

C. 为了说明种子便于被搬出蚁巢,作者详细介绍了紫堇属的不同种子的精巧构造,举

例翔实,研究细致。

D. 文章先后使用多个问句,既能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又可以引起下文,使文章

结构严谨而有逻辑。

6.蚂蚁是如何进行种子传播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出走的井水

朱清

村子里有一口井,喂养了好几代人,滋润了一亩又一亩的田。在一户一户人家不断

出走的进程中,它长了许多青苔,井水漫出了井口,流到旁边的水沟里。

井之前不叫井,叫泉眼。在村庄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它,挖掘成了一

口井,并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字样,在被刻上与村民同呼吸的标志时,它终于不

再四处游走,它与人们一样安居在这块土地。

井养着这个村子里的人,养了小孩后养着大人,又养小孩。它也养着这个村子里其

他的生物,瘦弱又病恹恹的树被浇灌后变得粗壮又繁盛,张着裂口的土地吸足了它给的

滋润,种出了小麦、种出了玉米、种出了一粒粒晶莹的大米。牛马牲口渴了,它小心翼

翼地溢出一些水流在旁边的小水沟里,任它们舔舐。它听着村民收获后的笑声,牲口饱

足后痛快的叫声,清风掠过,它笑出了一波又一波细微的涟漪。

它仿佛与人们签下了契约,把村子里的人当作孩子一样守护,人们时时刻刻守在它

身边,它无私地陪着人们走过了一个春又一个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夏天的太阳烧

灼着这片土地,烘烤着那些俯向大地的农人,待被灼红双颊的人们扛着锄头踏着落日的

细辉回到村子里时,必要到井口一趟,卷一片叶子,舀上一瓢水,喝一口清凉,再从井

里提出一桶水装回家,才觉得满足。每每到这个时候,你必会听到村子里的人总夸它

“水凉,好水”。

冬天的井水不像夏天一样清凉,也不像其他水一样是刺骨的,它是暖的,当人们把

水从井里面提出来洗衣服做饭时,它总是体贴温柔地护着那双勤劳而布满茧子的手。这

时井是冒着淡淡热气的,像是地底下有温火在煮着它似的。然而这个季节的它是不像夏

季一样饱满的,要是遇着长期总不下雨的时候,它就像濒危的老人一样,耗尽了精血,

露出嶙峋的底部,只留那坑洼的泉眼处储着点水,与它走过许多时日的村民此刻再着急

也无能为力了,所幸在逢着一场雨时,它又饱满鲜活起来了。

村民喝着它的“乳汁”,定期地去清理水井,拣点旁边的枯枝落叶,这口井它总是

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人们把它当作亲人一样对待,血脉已经与它交融在一起了。

井水养成了村民共同的乡音,也造就了相同的风土人情。村子里的人一旦入了城,

他们的一口乡音与城市显得格格不入,局促不安,只有回到井水养育的这片土地上时,

他们大喘一口气,由内感慨一声“还是在村里自在”。的确自在,像井水那样缓缓流

出,自由流泻的自在。自在的井水养出了自在的性格,村民间的相处更为朴实。哪一家

4

需要插秧、收稻,见着的人立马挽起裤腿,踩进被井水浇灌的土地上,拿着自家的工具

在田里帮衬着;若是哪家做了好东西,能闻到香味的其他人家必然是少不了一份美味

的。“我家刚做的豆花尝尝看。”“我做了些豆豉,给你们拿点儿来吃吃。”在这里不

用论谁家欠谁家这种说法,几代人之间的交往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岁月的帷幕越拉越厚,悄悄隐去了些不被轻易发现的东西。井膛里的水要溢出来

了,它捧着个大肚子,静静地等待远归的人回来,给一捧清水洗尘。来的人比以前少了

些,牛马牲口也不常来喝水,用于灌溉的水量好像也少了些。在它没有看见的背后,少

许耕地长了杂草,黑黄色的土地好像胡乱地长了大小不一致的“斑点”;一些能耕地、

拉、驮的“牲口”不需要喝水了;远去的人少许会远归,有的再也不归,有的人出发时

带走一脚的黄土,带走家乡的“根”。

逐渐村子里的声音越来越杂,往日的声音慢慢变小,逐渐减弱。井的胸膛插满了一

根根大小不一的管子,它的周围少了些牲畜的低吼与村民畅快的笑声。再后来,废旧的

管子胡乱地丢在井旁,遍布的青苔加重了它的悲伤,枯杂的落叶让它变得面目全非。他

们将一口乡音改变,换成了晦涩的音色;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回到家乡,开始质疑井水的

干净时,它意识到它好像与他们隔断了血脉的联系。它也许老了吧,和村民们在一起时

是温顺善良的少妇,温柔无私地哺育者他们;如今人走了,它变成了垂垂老矣的妇人,

村子里的人带不走它,它也离不开这,它就在这里守着外出的人的根系,守着守着就变

成了理所当然易于忘记的存在。

等有一天,人们都四处游走了,它也不再有安居的地方,也学着人们的样子开始四

处流走,一汪清纯甘甜的水与污浊的水一起流向了别处。它好像回到最原来的状态又好

像不复当初的清澈。它也许真的老了。

它的名字不叫井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开篇简述井水一生走过的历程,与文尾描述井水的生命状态相照应,首尾圆和,结构

严谨。

B. 文中多处赋予井水以人的行为和情感,拉近了物我之间的距离,更易让读者产生情

感共鸣。

C. 文中说井的胸膛插满了大小不一的管子,说明井水被人粗暴对待,这加重了它的

悲哀。

D. 本文描绘乡村生活,不仅从多个感官角度,而且融入了对比、通感等艺术手法,

画面感强,乡土气息浓郁。

8.文中井的变化与人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请简要梳理这个变化过程。(6 分)

9.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你从“它的名字不叫井了”这句话

中,领悟到了哪些“道”?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初,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秦为无道,天下苦

之。闻陈胜等作乱,天下未知所安。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欲兴兵绝新道自

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

5

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

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

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

王。陆生至,尉佗魋结、箕倨见陆生。陆生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

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

秦失其政,诸族、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威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

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

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

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

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

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

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

贤也。”复曰:“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继五帝、三皇之业,统理中国;中

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十

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耳,何乃比于汉!”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

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留陆生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

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橐中装直千金,他送亦千金。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

臣,奉汉约。归报,帝大悦,拜陆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 分)

曰 A越 B中 C无 D足 E与 F语 G至 H生 I来 J令 K我 L日 M闻 N所 O不 P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移檄”,是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的官方文书,在文中是发布文告晓示的意思。

B. “箕倨”是一种傲慢无礼的坐姿,与《荆轲刺秦王》“箕踞以骂曰”的“箕踞”含

义相同。

C. “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

约证。

D. “谢”在文中的意思是“谢罪”,与《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老姥岂敢言’”的“谢”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南海尉任嚣将死之时,嘱托赵佗可在南越据险立国,并假借朝廷名义,发给赵佗委

任书,让其接替自己职务,管辖南越。

B. 秦亡之后,赵佗夺取部分土地,自立为南越王,在陆贾刚到南越之时,他并未以礼

相待。

C. 陆贾主要从赵佗家庭、汉和南越力量对比等角度说服赵佗臣服汉朝,语带威胁,赵

佗听后胆颤心惊。

D. 赵佗钦佩陆贾的见识和才华,不仅盛情款待他,还送上丰厚的礼物。最终归附汉朝。

6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5 分)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明发西馆晨炊蔼冈四首(其一)

杨万里

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

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

晓行道旁杜鹃花

杨万里

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

杜鹃口血能多少,不是征人泪滴成。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前诗运用拟人的修辞,写一路杜鹃花“不负”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B. “锦样”即锦绣的模样,用比喻手法描绘出倒映着杜鹃花的江水的红艳。

C. “泣露啼红”描写杜鹃花带露开放的姿态,杜鹃啼鸣衬托了拂晓的宁静。

D. 后诗多用口语,如“作么生”“能多少”,语言晓畅明白,情感蕴藉深沉。

15.两首诗同为描写杜鹃花,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建设美好乡村,需要传承乡土文化。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 ,

”两句描摹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表达对古老乡土文化的赞美之

情。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两句巧设喻反问,形象生动

地写出秦人强取豪夺、挥金如土的贪婪之相。

(3)阳春三月,桃花盛开,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古诗词中有许多诗人书写“桃

花”,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1 题。

现代汉语敬辞可分为两类:自用类和他用类。就动词性敬辞而言,自用类敬辞通过

表敬意或自谦的措辞表述说话人自己的行为动作或心理活动,在有明确、具体的话语接

收方的情况下,这些措辞(含自谦性用语)都表达出对话语接收方的敬意; ,

这些行为动作或思想情感等与说话人有某种关联。两类敬辞有大体相反的人称分布规律:

在只涉及己方(第一人称)和对方(第二人称)的交流语境里,自用类敬辞只能用于第

一人称,不能用于第二人称,如“拜读”“拜会”“拜谒”“敬奉”“敬存”“恭请”

7

“恭候”等;在同样的语境里,他用类敬辞只能用于第二人称,不能用于第一人称,如

“惠存”“惠赠”“惠顾”“光临”“赐教”“以及”“垂爱”“垂注”等等。

在“聆听”只涉及己方和对方的语境里,不宜用来指对方听自己讲话,只能用

来指自己听对方讲话。换句话说,这种语境里的“聆听”只适于第一人称,不适于第二

人称,而这符合自用类敬辞的人称分布规律。例如,可以说“我聆听了您的教诲”,但

不能说“您聆听了我的汇报”。“感谢聆听”虽然整体上是以第一人称表达的,但其中

的“聆听”实际却用在了(隐含的)第二人称上,违背了不能用于第二人称的原则,就

如同“谢谢拜读我的作品”,或者写信人在信封上的收信人名字后写上“敬启”一样,

属于选词时表达敬意的对象搞反了,都是误用。

既然“感谢聆听”的说法不合适,那么在这类语境下该怎么表达?有人提出了一些

替补方案,例如,在演讲等结束时用“感谢垂听”或“感谢垂注”。“垂听”“垂注”

作为敬辞,属于他用类敬辞,因此用于第二人称在语用上是合适的。但笔者认为,用“垂

听”“垂注”不够理想。

其实,不用把简单的事弄得很棘手,不如( ),用用朴素的、口语化的表述

“谢谢”“谢谢大家/各位”即可。

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死马当活马医 B.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C. 当面锣对面鼓 D. 摸着石头过河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

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 分)

19.请在横线处仿照“自用类敬辞”的诠释补写“他用类敬辞”的诠释,要求内容正确

贴切,语意完整连贯。(3 分)

20.文段中笔者认为“垂注”“垂听”也不够理想,但并没有进行评论,请你补充两点

评论,使论证更加严密。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 30 个字,句子简洁流畅(5 分)

21.春晖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如何让自己的说话更得体”。请从下列三个表达中任

选一个,借鉴文中对“感谢聆听”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

言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6 分)

感谢洗耳恭听 谢谢鼎力相助 感谢抛砖引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也有说“鱼乘于水,鸟乘于风,

草木乘于时”。

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浓缩着人生成长的经历与经验。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8

语 文 试 题 参 考 答 案

1、B

A.“因此‘物’能区别于前代而作为一种独立的观念存在”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3 段中的“陆机也充分

注意到了‘物’的动态性,认为创作者之‘意’要随物而动……陆机《文赋》中的‘物’已完全指自然景物

了。这是儒家经学思想的地位在人们心中被动摇之后,呈现出的一种‘物’的独立的观念”,可知“陆机充分

注意到了‘物’的动态性”与“‘物’能区别于前代而作为一种独立的观念存在”并无因果关系。

C项,“因此在价值层面上要高于陆机的学说于文无据,原文第3 、4 段只是阐述了陆机与钟嵘对“物”

的不同认识,并没有对两者学说的价值高低进行对比。

D项,“创作者注重个人的情志涵养,内心充满真挚的感情,就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说法绝对,原文第

5 段只是说“陆机认为文学创作者内心充满了真挚的情……情与文之间才会相统一”,不能由此推出“创作者

注重个人的……就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

2、C

C项对应原文第3 、4 段。阅读原文第3 、4 段可知,陆机认为“物”完全指自然景物,钟嵘则认为“物”不

仅包括自然风物,还包括社会情事,钟嵘对“物”的理解在陆机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补充,在逻辑上是

递进的关系。所以“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错误。

3、A

A项“陆机的《文赋)与钟嵘的《诗品》标志着中国古典感物美学走向成熟与定型”无中生有,原文第1 段

只是说中国古典感物美学的成熟与定型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但并未说其标志是什么。

4、C

A.“鸟类能将种子传播得较远,传播成功率最高,所以……”错误,结合第一段属于曲解文意,而且因

果关系失当。

B. “这些”错误,结合原文“油脂体为蚁播种子所独有,它的作用不只是蚂蚁的劳动报酬,还可用

作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可知,选项“这些”扩大范围。

D.“蚂蚁视力较差”扩大范围,“味觉灵敏”于文无据。

5、B

B.“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手法”错误,结合原文“由于视力的原因,一粒种子也自始至终被蚂蚁当成了一

只‘虫子’”可知,这里不是打比方。

6、 蚂蚁被种子的营养丰富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的油脂体吸引。

蚂蚁凝聚一个家族的力量,一起咬住油脂体,将种子搬运回蚁巢。

蚂蚁啃光油脂体后将种子丢到肥力充足的垃圾堆,种子适时萌发,茁壮生长。

(6 分,每点2 分)

7. D “通感”错,文中没有使用通感手法。有对比手法,如开始井与村民关系密切,后来井被人们疏远。

但文中没有通感手法。

8. 由泉变成井,泉与人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联系。随着村庄人口增多,人们发现这个泉眼,并把泉眼挖掘成一

口井,这时井水滋养着村民,村民爱护着井水,紧密交融在一起。

由亲密到疏远。村民渐渐远离,来井边的越来越少了,井被外来人粗暴对待,满目疮痍,与村民的关系

渐渐疏远。

由疏远到遗弃。村民离开了,血脉联系被完全隔断了。

(6 分,每点2 分 )

9. 时代的发展会不断的改变着我们原有的乡居生活方式,我们要坦然面对和接受这种改变。“它的名字不

叫井了”说明时代向前发展,乡居生活方式受到冲击,我们在情感上难以割舍。但新取代旧的社会发展现实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需要接受这种变化并理性面对。

乡土文明是我们的生命根基和精神归宿,它不应该远去,被我们遗忘。“它的名字不叫井了”,表面是

井的变化,乡村的衰落,深层是乡村人美好精神的遗失,乡村文化文明的衰落。遗忘、抛弃甚至背叛故乡,会

让一个人迷失自我,让一代人丢失民族精神。

要保护好我们的乡土,特别是那些最能承载乡土文化的独特风物。“它的名字不叫井了”饱含着莫让井

废弃,莫让村庄荒芜,要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期待。乡村振兴不是把乡村城市化,把井水换成自来水,把黄泥路

变成柏油路,而是要让“乡土”特色更浓,保护好一些重要的乡土风物,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让故乡成为我们能

1

回得去的地方。

(6 分,每点2 分,言之成理即可)

10. AGJ (3 分,1处 1 分)

句意:赵佗说:“南越没有可说话的人,直到你来,才让我每天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曰”后是说话的

内容,后面断开,即 A 处;“越中无足与语”中,“与”后省略宾语“我”,“越中”“无”“足与”是状

语,“语”是谓语,其后断开,即 G 处;“至生来”中,“生来”是“至”的宾语,“至生来”作时间状

语,后面断开,即 J 处。

11. D

AC 正确

B.正确。句意:伸开两脚坐着接见陆生。/两脚伸开象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

D.错误。谢罪;推辞,拒绝。句意:向陆贾谢罪说。/阿母拒绝媒人说:“女儿从前有约定,我哪里敢再

说什么。”

12. A “并假借朝廷名义,发给赵佗委任书”理解错误,应该是“任嚣说完,便为赵佗写下委任书,请他代

理南海尉的政事”。

13. (1)赵佗随后又逐渐地利用法律诛杀秦朝所设官员,用他的同党做代理郡守。

(打分点:补充主语“赵佗”;“稍”,逐渐;“置”,设置;“假”,代理。打分点各1 分,大意1

分)

(2)我没有在中原兴起,所以在这里称王;如果我在中原,怎么就见得不如汉朝!

(打分点:“不起”,没有兴起;“王”,称王;“使”,如果;“何遽”,怎么。打分点各1 分,大意

1 分)

参考译文:

当初,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重将死。他召来龙川县令赵佗,对赵佗说:“秦朝的政治暴虐无道,天下

都十分怨愤。听说陈胜等人已起兵造反,天下不知怎样才能安定。我们南海虽然地处偏远,我也担心盗贼匪兵

到这里来侵占地盘,想发动军队切断秦朝修筑的通往内地的新道,以自做准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正在此时我

却病重。再说我们的番禺城后山势险要,前有南海阻隔,东西几千里,有很多中原人在辅佐治理,这也是一州

之主,可以建立个国家。我看郡中的官员,没有人足以商议,所以召你前来,告诉你我的嘱托。”任嚣说完,

便为赵佗写下委任书,请他代理南海尉的政事。任嚣死后,赵佗立即发出檄文通知横浦、阳山、湟谿关说:

“盗匪军队就要来到,各地立即断绝通道,聚兵自守。”赵佗随后又逐渐地利用法律诛杀秦朝所设官员,用他

的同党做代理郡守。秦朝灭亡后,赵佗立即发兵进攻吞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陆贾来到南越,赵佗

头上盘着南越族的头髻,伸开两脚坐着接见他。陆贾劝说赵佗:“您是中原人士,亲戚、兄弟、祖先坟墓都在

真定。现在您违反天性,抛弃华夏冠带,想以区区南越之地与汉朝天子相抗衡成为敌国,大祸就要临头了!再

说,秦朝丧失德政,各地诸侯、豪强纷纷起兵反抗,只有汉王能先入关中,占据咸阳。项羽背约,自立为西楚

霸王,诸侯都成为他的部属,他可以说是极强大的了。但汉王起兵巴、蜀后,便横扫天下,终于诛杀了项羽,

消灭了楚军。五年之间,海内获得平定,这并非人力所为,而是上天的建树啊!汉朝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

却不协助天下诛杀暴逆,文武将相都请求派兵来则灭您。但天子怜悯百姓刚刚经过兵事劳苦,所以暂且休兵不

发,派我前来授您君王印信,颁发符节,互通使臣。您应该亲自到郊外迎接,向北称臣才是,而您竟要凭借新

近缔造尚未安定的越国,对汉朝如此倔强不服从!汉朝要是知道了,掘毁焚烧您祖先的坟墓,杀光您的宗族,

再派一员偏将率领十万大兵压境,那么南越人杀您投降汉朝,是易如反掌的!”于是赵佗大惊失色,立即离开

坐位,向陆贾谢罪说:“我在蛮夷民族中居住已久,太没有礼义了。”他又问陆贾:“我与萧何、曹参、韩信

比,谁高明?”陪贾回答:“似乎是您高明些。”赵佗又问:“那么我与汉朝皇帝比,谁高明?”陆贾说:

“皇帝维承三皇、五帝的伟业,统一治理中国;中原人口以亿计算,土地方圆万里,万物殷实丰富;皇帝能把

政权集于一家之手,是开天辟地以来未曾有过的事。您的臣民不过几十万,还都是蛮夷,散布在崎岖的崇山大

海之间,好像是汉朝的一个郡而己,怎么可以与汉朝相提并论!”赵佗大笑着说:“我没有在中原兴起,所以

在这里称王,如果我在中原,怎么就见得不如汉朝!”说完便留下陆贾与他畅饮。过了几个月,赵佗说:“南

越没有可说话的人,直到你来,才让我每天听到从未听过的事。”又赏赐陆贾一袋珠宝,价值千金,其他馈赠

也达千金之多。陆贾最后便拜赵佗为南越王,令他向汉朝称臣,遵守汉朝的约定。陆贾回朝报告,高帝大为高

兴,封陆贾为太中大夫。

14. C “杜鹃啼鸣衬托了拂晓的宁静”错,这里并非以声衬静,杜鹃哀鸣是渲染了凄婉的氛围。

15. 前诗以锦江之丽侧面烘托出杜鹃花火红之色和繁盛之态,表达诗人对杜鹃花的惊喜、赞叹之情。

后诗托物寄怀,假托杜鹃花之艳丽是征人血泪染红,表达对征人的关心与同情。

2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