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
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
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
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
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
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
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
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
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
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
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达与雅是第二位。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
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
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
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
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
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
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
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
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
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
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
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
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
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
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
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
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
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
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
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
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
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
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
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
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
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
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
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
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
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
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
而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B.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译者用现代汉语翻译古籍,
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C.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
的方面。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
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
到的作用。
B.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
文的意义。
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
观便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
无法理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3分
)
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
2
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C.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
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D.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
的自由。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则译文好在哪里。(4
分)
原文 译文
手如柔荑, 手像春荑好柔嫩,
肤如凝脂, 肤如凝脂多白润,
螓首峨眉、 额角丰满眉细长,
巧笑倩兮, 嫣然一笑动人心,
美目盼兮。 秋波一转摄人魂。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人物小记
沙汀
在一条靠近城墙的小巷子里,在那尽头处的一排破房子当中,同着他的寡媳,和一个十
岁上下、发育不全的孩子,老头子像一匹“地牛”似的生活着。他看不见天光,也看不见一
切事物的像貌,白日和黑夜,在他是没有多大的分别。人们叫他做“幺鸡”。
然而这可怜的眼睛的失职,虽然使得他一切日常的行动,都要仰仗他那从一群难民队里,
用那种买卖鸡鸭时“过秤论斤”的方式买来的孙儿推动,这却并没有阻碍他对于银钱的爱好
和辨认。当收到一块洋钱的时候,他总先用大指头去审查一下花边的匀称,然后拿两个指颠
箝住适中的地方,放近挺直的胡须边吹一口,再送往耳朵上去。有时候碰见声誉恶劣的人,
他尽可以再拿到口里去麻烦一下他的牙齿和舌头。至于铜元,不管是如何的复杂和作弊,他
只要在台子上摔几下,在手里过一过就明明白白的了。
他本不是这城里土生土长的人,十多年前,为了躲避土匪的麻烦,才从乡坝里搬来的。
他的失明,也就是这时期的事。在一个冬天的夜里,老头子的独生子被土匪们绑架去了。那
头目起先是把嘴张得很大的,开口要一个足够使这个爱钱如命的人破产的大价。但直到把价
目减低到十分之一了,老头子还是不动声色,也不看一看那可怜的媳妇脸上的眼泪。这一半
是为了那儿子滥赌的恶习,一半是想用他那急死人的冷淡来等候一个更低的数目。但是在这
样僵持了半年之后,那儿子被撕票了。
他在这城里还没住上一年,便和一切需要“急钱”用的人弄熟识了。因为银子钱藏在床
脚下固然不必担心老鼠小偷,可是终是不会生儿子的。他和他们的往来,就只为了放账。因
为眼睛的关系,他倒并不注意那些麻烦的手续,他只须依靠他的记性就够了。
3
他把一切放账的日期都归划在初一和十五。“今天十五呢。”他自言自语地说,于是便
动口咒起他的媳妇来了,唠叨着她会搅攘了他的时间。“你这个娼妇,”老人咬着牙齿骂道,
“叫你早点烧饭,你这个娼妇!……”
他平常总是十分镇静的,但一到了这时候,他便要显得焦躁不安了。实际上,那些债务
人是从没有躲开过他的。说起来也无从躲避,因为这全体都是些有职业的人:剃头师傅,鞋
匠,提篮子的小贩,等等。没有职业的任何人的张罗,他只会简捷地回答一声:“没有!”
便把两只手向袖管一插,偏过脸去,往椅靠上一躺,听便你是怎样伤心的赌咒,再也难得着
他一个字的答复了。
对于那些不守信用的人,他会纠缠着人不放,并且一点也不为观瞻作想地干嚷。在必要
的时候他还会扶着那给他牵路的孙儿,躺倒在泥地上去,拖住失信者的脚杆不放。
“哟,还踢我呀!”他放开嗓子地嚷道,“好,我借钱都借错了呀!我是个瞎子,我是
个残废人,打死人哟!
“你要起来呀。”那满脸锅烟的脚色软化了。
“起来吗?”但老头子继续拖住腿杆说,“有这样容易吗?我是个瞎子呀!……”
为了这一幕的轰传,在这城里,老头子成了个有名的人物了。“那个老瞎子你都惹得么?”
人们都这样批评他。但在几个老年的人嘴里说来,这倒并不值得怎样惊奇。因为远在十多年
前,他们便传说过他那值得铭记的品格了。虽然这是一件看来似乎平常的故事。
那时候还没有反正。为了一段山地的争执,他被铁绳子套了颈项,给一个差役看管起来
了。他那时还不到四十岁。在僵持了一年之后,因为他那由遗传得来的尖刻和韧性,老头儿
终于胜诉了。
当他预先得到消息之后,他简直抓拿不住自己的感情了,那看管他的人不住地打着呵欠。
他忽地把两只袖管挪上手弯上去,秃头秃脑地说道:
“妈的!买点肉吃了再说。”自从吃官司以来,他就没有见过油腥了。
“好呀,我去买吧。”那一个立刻停止了呵欠。
“不!……两个一道去不好么?”他想到翻悔,但终于被那时的胜利的心情战胜了。于
是他便立刻走遍了那所有的屠架,用二指拨转着每一块猪肉细看。等到有几家,那些遍身油
脂的脚色说起冷言冷语来了,他才腻腻滞滞地把手伸入裤下,用那种明知道自己吃亏定了的
口气说道:
“天理良心,给我割四两来吧。”
他又争执了两次添搭才买成功。于是一点不含糊,他亲身把肉切好,亲身煨在客栈里的
小灶上了。当守着煮熟了的时候,他忽然搔了搔后脑勺子,红着脸叫那差役去代他买了一个
小钱的胡椒。这胡椒是整的,没有磨细。他搁它在手心里用食指搅着看了看,然后望着他的
伙伴,略带不快地问道:
“怎么不买细末呢?”
“你一个小钱——细末!”
“这才是!……”
他嘟哝着,面有难色地向四处张望,仿佛是在找寻一种适当的用具似的。末了,他拿那
只空手的手臂擦了一下额头,便把胡椒吞进嘴里边去了。他赶快嚼了几下,这才直接吐进汤
锅里去。他是一点也不含糊地给肉汤加上香料了。
1934年8 月(有删改)
注幺鸡:麻将牌中的一张,点子最小。这里是一个人的诨号,意谓作用不大。
反正:指辛亥革命前夕四川保路同志会起义。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4
A.小说开头的描写简洁凝练却又内容丰富,作者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交代了老头子的生活
处境和社会地位。
B.老头子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对银钱的辨认却极其在行,这一强烈的反差塑造了一个对
银钱痴迷的市侩形象。
C.老头子对付失信者,不顾体面地嚷道“我是个瞎子”,强调自己是“残废人”,目的就
是想博得失信者的同情。
D.小说的时代特征明显,“难民队”“洋钱”“反正”等细节透露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增
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
7.关于小说后半部分叙述的“买肉吃”的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不详写“官司”的经过,重点写胜诉后买肉的情节,利于表现人物形象。
B.老头子坚持亲自买肉、亲身做菜,在表面的慷慨中又可见极致的齐啬。
C.这段故事相对完整细致,与前文简略的片段构成有详有略的行文布局。
D.这部分经历是以“几个老年的人”的视角来叙述的,更显得客观真实。
8. 有学者评论沙汀小说中的“讽刺”,往往体现在“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
特点中,请据此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6 分)
9. 沙汀曾说:“如果人物选择错了,作品的思想和实际作用就会受到限制。”选择恰当的人
物是小说创作的一个关键。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本文为何选择一个被称为“幺鸡”的“吝
啬鬼”作为主人公。(6 分)
二 古 代 诗 文 阅 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
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
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
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
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
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
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
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
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
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
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
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
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5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
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
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乃诈赴于齐。齐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
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
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
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王乃遣A 子良北B 献地于齐C 立昭常D 为大司马E 使守东地F 又遣景鲤G西索H 救于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B.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蜀道难》“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凋”字用法相同。
D.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提出放归条件,
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
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
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
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4 分)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4 分)
14.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
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雨后赠斯远
[宋]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6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面对深秋的霜降与冷雨,诗人并不畏惧,因为春天正悄然临近。
B.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梅树将酝酿作花,不必为此嗟叹悲伤。
C.诗人兴致盎然,信步遍村寻梅,消弭了久处困厄之中的郁闷。
D.春讯让诗人振作起精神,以静待朋友的佳作来表达共勉之情。
16.后人评价此诗“转折自如,情理相携”,请结合诗句赏析此诗中的“情”与“理”。(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针对“用人纳谏”,提出了“ , ”
策略,这也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诸侯为了削弱秦国“ ”来招纳
天下的贤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却“ ”
(3)《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而又细腻,其中“ ”
和“ ”这两个动作,饱含了祖母对孙子的呵护、牵挂和勉励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事物都有它的流行周期,像固定电话,当年也是流行事物,很多人会为家里装上一
部电话而自豪;到了“大哥大”时代,固话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再到现在,手机早已飞入寻
常百姓家,商家无论发布何种新品,人们都不会再把它当作新奇的工具了。技术在变, A ,
所以我们不能以一种固化的眼光看待技术, B 。
那么,回到电子书这个问题上,电子书、有声书、短视频、直播这些东西在广义上都
是技术,而从狭义来说就是媒介,媒介其实也是技术的一种。我们同样要以一种动态的
眼光去看待“书籍”这个媒介。书籍是一种流行很久的媒介,我们对以往书籍的认知包括印
刷、墨香、翻页的沙沙声、固定的装帧等,而随着技术与渠道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现在我们
对书的认知已不止于其形式上的变化,从纸张到电子屏,时代给书籍赋予了新的特色。我
们进入“读屏时代”,即便印刷书和电子书共享相同的内容,它们却会反映出截然相反的媒介
格式。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4分)
19.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分)
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
记得幼时,妈妈就常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
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
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
痛苦,只是一种习惯。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不仅发现
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
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
发、电视,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
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在这个城市生存
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
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20.下列语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
B.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C.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
D.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21.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栽树……
B.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分辛苦的劳作。
D.这位选评者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
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22.文中有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牢牢”“常常”“轻轻”,说说它们和“牢”“常”“轻”相比,
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
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