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许平汝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3-12-04·11页·1.5 M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延安整风运动是 1942 年到 1945 年 4 月七大召开前,党在领导敌后抗战的同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场深

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它为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为夺取抗

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延安整风运动中形成了以求知、求实、求真、求新等

为主要内涵的整风精神,这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借鉴延安整风经验,“以

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挤”“钻”的求知精神。延安整风运动是全党干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运

用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和把握。学习和应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

果的马克思主义,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具体的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做基础,而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面对干部工作繁忙学习时间少,有的干部文化水平低、理论素养差等问题,1939 年 5 月毛泽东在《在延安在

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没有工夫,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理论、躲懒的根据了。共产党员不

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作“挤”,

用“挤”来对付忙。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作“钻”。延安整风运动首要的就是以“挤”“钻”的求知精神为

导向,从“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的政治高度出发,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

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延安整风中的

陈云经过认真思索,得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结论。所谓“不唯上”,不是说上面的话不要听,

而是说不要“唯上命是从”,这同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

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并不矛盾;“不唯书”,也不是说不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而是说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只唯实”,就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延安整风

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以“眼睛向下”“做小学生”的态

度,把调查研究作为学习的重要一环,作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最终真正做到了用马克思主义这根“矢”

来射中国革命实际这个“的”,用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是就是,非就非”的求真精神。延安整风运动是思想教育运动,是用来解决党内的

是非问题,即在精读文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深思熟虑,反省自己的工作及思想,反思自己的全

部历史,“把文件中的道理当作尺码,来量一量自己……来称一称自己”,从而进行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找出改正错误的实际办法。1943 年 2 月 6 日,中央党校为庆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举办舞会,在会场中悬

挂两条标语,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945 年 4 月,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会场两侧悬挂着 6

个插着鲜红党旗的旗座,每个旗座上也写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8 个大字。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在党的历

史发展进程中,凡是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党员干部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必然“与

人民利益相一致”,凡是错误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错误的思想认识和工作

作风,必然“与人民利益相违背”。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求新精神。延安整风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求变、求新,求个人思

想从非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求工作作风从主观主义转变为实事求是,求组织工作从山头主义、

宗派主义转变为五湖四海,最终实现党风的优良和事业的全新局面。求新,不是喊口号,不是装门面,而是要

党员领导干部勇于担当,顺应潮流,开拓创新。1942 年 10 月毛泽东为延安平剧院题字“推陈出新”。五年后

的 1947 年 10 月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在看完晋剧《反徐州》后,题词“与时并进”,这种一以贯之的求新思想,

不仅仅是对戏曲文艺的要求,更是整个革命事业前进方向的指针。所以,在大生产运动中,改变了几千年来一

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济,建立了相互帮助、共同劳动的初级形式的合作社;在陕甘宁边区出现了

全国解放区第一个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社——苗店子合作农场。在教育事业上,不仅主张要以“打碎

旧的一套”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废除封建的旧的教育制度,而且主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的思想“翻

译成真正中国的言语”,“彻底地改进我们的全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在职教育”,“发展真正与人民

与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替中国的新教育真正开辟一条康庄大道”。这种求新就是要深入群众生活,充分发挥人

民群众主体性和创造性,运用“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最终实现既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又符合

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创造。

(摘编自谭虎娃《延安整风精神浅谈》,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延安整风运动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并形成一套特有的理论精神,

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理论、躲懒的根据了”中的“这”指“没有工夫”;“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中的

“这”指“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

C.“不唯上”是说上级不符合实际的话可以不听;“不唯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要求在实际工作中

能创造性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D.判断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判断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是否正确,要看

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党风的建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延安整风运动强调主动学习,要求党员干部从党员的责任感出发,系统而全面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B.从文章第三段可以看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它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

表现。

C.文中两次提到延安时期我党悬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意在证明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求真精神。

D.“推陈出新”一开始仅仅是对戏曲文艺方面的要求,后来才把这种求新精神推广到整个革命事业的范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在整风运动之后,延安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奔向抗战前线,深入农村、部队、工厂,接触群众,体验生活,

运用板话、歌剧等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一批反映新时代的优秀作品。

B.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这一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做了新的科学解释,

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

C.在谈到科学研究时,钟南山院士说道:“权威的意见不一定总是对的,书本上写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自己

实践或亲眼看见的结果才是最可信的。”

D.1941 年 8 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及《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调查研究作为中国

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

4.文章是如何论述“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求新精神”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材料是如何体现原文中阐述的延安整风精神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 分)

1978 年冬,为了改变大集体式低效率生产方式,安徽小岗村 18 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将生产队土地划

分到户,包干经营。1979 年小岗村不但不再靠国家救济,反而向国家缴纳 6 万多斤公粮,人均收入也由 22 元

上升到 400 元。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亲临小岗村考察,被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所感动。他不仅支持

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政策,更将这一先进做法推广到全省,使“包产到户”成为新的农村改革模式,成为中

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先驱。不久,我党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在水一方

王安忆

我下乡落户的地方叫做五河,那里流传一句话:“五河五条河,淮浍中通沱,吃水要人驮”。“浍”是“浍

水”,“沱”是“沱河”;“中”和“通”至今没有明白是哪两个宇,又是哪两条河,但无疑都是从淮河分叉出来

的支流;第三句“吃水要人驮”却是直观的一幕。也不知道何种原因,沟渠交集汇流,地下水却不能饮用,坊

间的说法,洗衣不下灰,煮米煮不烂,和面和不开。我们几百户的村庄,只有一口甜水井可以生饮。到了城里,

乡人称作街上,食用则全由淮河供给,所以,河滩上就有了一幅图画;汽油桶汲满水,安置在平板车上,拉车

人弯着腰,绷直肩上的绳系,压瘪了车轱辘,一步步上岸,走过石板路,送去各家各院。记得每桶水的价格是

五角钱,按 20 世纪 70 年代的币值,这相当可观,清贫人户还是要拜以自己的劳力。驮水的营生集中在渡轮码

头,上船和下船即可目睹,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心生苍凉。

后来,看《清史稿》方才知道“五河”是有名籍的,清代起就是著名的产酒地。这一项在我的记忆中得到

印证——县城的街巷空场,铺满了热腾腾的酒糟,船还未驶进码头,空气里就壅塞了醋酸,这气味也是哀伤。

那时候,心情被忧虑占据,青春本就是惆怅,加上遭际,人在孤旅,前途未卜,或者,酵素自身就有成容,它

催化了天地悠远死生契阔,氤氲弥漫情何以堪。无论以物质论,还是考工记,这一切本可视作人类进化,可惜

我困顿在局部里,完全注意不到个体外的存在,与它擦肩而过。

从上海去往五河的路途颇为曲折。县城的陆路,唯有联通地区公署宿县的长途车,一日一来去;水路从淮

河而行,也是一日一来去。清早,大柳卷始发,五河排第二站,经无数停靠,最终到蚌埠。其中明光和临淮关

沿铁路线,通火车,后者地名里有“关”字样,像是官渡。但我从来没在那里登岸,因火车只是过路,班次有

限还都是慢车;蚌埠则是水陆枢纽,车次多,时间上就有余裕。倘若顺风顺水,下午三四点即入港,从容往火

车站去,看一路风景,吃一些闲嘴,仿佛进上海之前的热身。

在乡人心目中,蚌埠就是个大码头,即便我们在田垅茅屋呆久了,陡然来到,也是目眩。汽车的鸣笛,街

头的相骂,消防栓撞开龙头,水漫金山,电线杆子上短路的火花,都闪烁着城市之光。返回的路程,却是沉郁

的。必须黎明时分在蚌埠下车,赶上客轮,才不至于滞留中途。这城市远不如来时的可爱,漆黑的水泥壁垒,

嵌着路灯,投下人影,梦魇似的。码头更显得凄凉,货船、驳船、拖斗,还有水上人家的水泥船和木船,星星

点点的亮,其实那就是渔火,文人墨客的化境。可是,谁顾得上呢?诗词歌赋于当时的我们,实在太奢侈了。

秋冬季节,船就是在晨曦中起锚。我常常在甲板上站完一整个航程,即便满脑子愁烦,可也不能不注意日头跃

出河面,染一川金水,然后在柳行后面跃跃地走,如歌行板的节奏。这情景是辉煌的,世事却是一味地辜负,

于是更生凄楚。太阳活泼泼地跟随船走,渐渐上了柳梢,再一跃而出,到了中天。光色平铺开来,晴空万里,

这一艘轮渡的投影,豆荚似的,且薄如蝉翼,很奇怪,仿佛一个自己看着另一个自己。展雾散去,景色并不因

此变得鲜丽,反而是苍茫。十多年后,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密西西比河,惊艳于它的丰饶。有人将它比作长江,

实在是看走眼了,它更像亚马逊河,仿佛人类的婴儿期,膏腴肥沃,安然沉睡。而我们的河流,印刻着五千年

文明的代价,看了要叫人落泪的。对岸传来砰的捶击,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照理也是古风,可谁

想得起来,我们又一次和历史错过。

从县城到我们村庄,要翻过一道一道的“圩”,乡人们叫做“反”,可能是动词“翻”的谐音,地名上则保

留书面语,“小圩”“大圩”,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按《辞海》解,“圩”即“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土堤”。堤坝

层层围绕中的我们村,叫做“大刘庄”。无论村落还是所属的耕地,都不临近任何水道,让人有一种早地平原

的错觉。事实上,每到农历六七月,大水涨出河床,漫过圩子,将刚出苗的豆地淹没,圩子顿成一片汪洋。所

以,我们那里称农田为“湖”,下田即“下湖”。和风景中的“湖”不同概念,它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

我们村就是这样和淮河遥相呼应,并存于一条生命线。

写作《五湖四海》并不起因于它,而是反过来,从梢上开端,那就是拆船。台湾中山大学进出口的隧道

正对渡口,我那时没事就搭乘轮渡,从这岸到那岸。二次大战结束,日军撤离,炸毁的船舰沉入海底,于是,

拆船业勃兴,带动这城市的大小经济体。其时,沉渣滤尽,海面平静,取而代之以渔业和餐饮。拆船这行当有

一种隐喻,近指生产活动从水域到陆地,远的看,则可视作人类解体上一期文明,进化到下一期。建设和颓圮

的周期在缩短,更替不断加速,新和旧推挤着,废墟的裥皱里顶出楼宇。

我还想写一个类似挪威作家汉姆生《垦荒记》那样的关于原始出发的故事,但二次文明已经没有足够的时

间。此时此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忽然来到眼前,如手卷般徐徐展开。小说中将安置拆船的作业场往东南方

向迁徙,直至芜湖,这就到了长江边上。我从来没去过著名的芜湖,但长江贯通上下,纵横交错,跑到哪里都

跑不脱似的,不曾涉足的地方,不曾经历的故事,不曾认识的人……都在我的脑海中,你就不敢说没去过!现

在,我的所有思绪全都集合起来,追根溯源似的,来到淮河流域那个小小的村庄。仿佛又是六七月的涨水期,

秋作物全到了湖底,乡人们站在台子上,我们那里,村落都是建在土垒的高地,叫做“台子”,鸡犬声声,炊

烟袅袅,湖面上映出青苗的影子,多么像大洪水中的方舟,我们都是方舟的遗民。

(有删改)

【注】《五湖四海》是作家王安忆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叙述了“50 后”的修国妹和张建设这对“猫子”

(水上人家)创业成功的故事,从生活细微处窥见时代巨变带来的发展机遇。小说在物质与精神的层面上、在

人间烟火中考量变迁中的人性与伦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五河城里的驮水营生比较繁荣,但作者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

致,因而心生苍凉。

B.五河是有名的产酒地,作者下乡落户时,虽留意过县城的酒糟和空气里的醋酸味,但因正忧虑于个人遭际

而没有过多关注。

C.作者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但回来时心情正好相反,觉得蚌埠不如之前“可爱”,沿途所

见更显恐怖和凄凉。

D.文章结尾,将六七月涨水期中的大刘庄比作大洪水中的方舟,强调其周边水势浩大的特点,流露出作者的

悲悯情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引用五河县流传的一句话,交代五河县的地域特点,引出下文对驮水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当地人

生活的艰辛。

B.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同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地坛荒芜破败的景物描写一样,都能衬托出人物身处困境

中的苦闷心情。

C.作者不愿意接受有人把密西西比河比作长江,而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

和资源的匮乏。

D.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作者在五河县大刘庄下乡落户时的见闻感受,为下文交代写作《五湖四海》的初

衷做铺垫。

8.文章在叙述木杵捣衣、“圩”的地名和乡人称农田为“湖”等内容时,使用“照理也是古风”“流露出斯文

的传统”“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等说法,含有哪些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创作《五湖四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

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

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节选自《孙子兵法》)

材料二:

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

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

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荆所得齐卒,

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荆,皆坚守,唯恐见得。单又宣言:

“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

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

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皆呼“万岁”。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

“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

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

怒而奔,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

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牛尾 A 炬 B 火光 C 炫耀 D 燕军 E 视之 F 皆龙文 G 所触 H 尽死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胜,尽,与《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意思不同。

B.无端,无始无终,与《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的“无端”意思相同。

C.隙,矛盾,与成语“白驹过隙”“乘隙而入”中的“隙”意思不同。

D.飨,用酒食慰劳士卒,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中的“飧”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运用类比论证,生动地阐述了战争中既要正面交战,又要会用奇兵出奇制胜,奇正结合,变化无穷

的道理。

B.乐毅认为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于是燕惠王就让骑劫取代乐毅成为将军,乐毅因此

投奔赵国。

C.田单为了鼓舞士气,在即墨士兵们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亲自拿着工具,并且把自己的家人也编在军队中以

抵御燕军。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作战中出奇制胜的问题,材料一主要从理论上来阐述,而材料二则主要通过作战案例来

具体说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唯惧燕军之则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田单是如何做到“以奇胜”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咏陶渊明

颜真卿

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

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

呜呼陶渊明,奕叶为晋臣。

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

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

手持山海经,头戴漉酒巾。

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

【注】龚胜:彭城人,汉哀帝时,曾三举孝廉,为光禄大夫,后因王莽集权而归隐乡里。王莽数次遣使找他,

要拜他为上卿,而他却在“吾受汉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叹声中,绝食而死。狙击:指张良博浪沙

狙击秦始皇事。奕叶:累世,代代。羲皇人:太古时人,指生活清闲自适。陶渊明曾在《与子俨等疏》中,

“自谓是羲皇上人”。陶渊明有《读<山海经>十三首》组诗,抒发其壮志豪情和对现实的不满。漉酒:滤

酒。《南史隐逸传上陶潜》:“郡将候潜,逢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復着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五至八句写陶渊明出生官宦之家,世世代代都将晋王朝的政事放于心上。

B.诗歌九至十二句写陶渊明的诗酒生活,他的生活看似清闲自适,实则充满矛盾。

C.结尾化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表现陶渊明由仕到隐的心路历程。

D.诗人借歌颂陶渊明来表达自己的气节,全诗多处运用典故,语句华丽,富有意蕴。

16.本诗题为“咏陶渊明”,为什么开头四句先叙述张良和龚胜的事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感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但有些文人在诗文中不爱直说“酒”,喜欢用酒的别称雅号或与

酒有关的器皿来指代“酒”,借此抒发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唐诗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即对汉字声、韵、调的有规律的组织

和搭配,所以很多唐诗读来 、泠泠入耳;二是情感,即诗人内心的情感节奏。与日常生活语言的

思维逻辑结构不同,诗歌语言是按照情感逻辑来进行语词建构的,因此,它随着诗人的情感节奏而起伏变化。

这种情感的节奏,本身便富有音乐性。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在诗歌的起首、中间、篇末,“蜀道之难,难于

上青天”的三次唱叹,呼应回环,如歌曲的主旋律,将层出的险象组结成一体,并形成高扬——低回——高扬

——低回的情感节奏,从而起伏有致地将诗歌推向高潮。

唐诗中弥漫着一种刚健有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唐代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他艺术形态都获得了空前发展。

中华民族生命力的健康旺盛,发展到了 的高度。随便翻开唐代的诗卷,诸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等,你会发现,

这里面有长江、黄河,有高山广漠,有太阳、明月,有乐观自信,有壮志豪情,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

你不得不感叹,唐诗的世界真的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生命强健得很。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这里面有长江、黄河、高山、广漠、太阳、明月、乐观自信、壮志豪

情和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口袋公园,顾名思义,指那些规模较小、形状多样,能巧妙利用城市中的边角空间, ,也为群

众活动提供更多便利的公园绿化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绿色生活空间提出更多需求,这些

选址灵活、因地制宜的口袋公园正好可以弥补城市老城区、人口高密度区域等绿色空间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

题。

口袋公园虽小,却能“绣”出城市方寸之美,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顺应新时代改善人居

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在口袋公园建设上持续用力,下足“绣花”功夫,更好地满足人民

群众对于高品质绿色生活的期待。

口袋公园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为目标,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从公园选址到规模大小,再

到设施配备、设计风格,都要充分考虑 ,如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设施, ,为上班一族提

供更多户外休息区等。在细节和功能上更多考虑便民性、实用性,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等需求。在景观

设计上,也可更加突出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元素,注重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树木,优先选用乡土植物等。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流畅简洁,不超过 35 个字。(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提到的城市“口袋公园”,也可以看作是城市居民的精神领地。尤其是青少年,在

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片放松心情的空间。所以,及时修建城市“口袋公园”,使之成为居民的思想家园,

显得越来越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要看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党风的建设”错,根据原文第四段内容可知,判断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

针和政策是否正确,判断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与人民利益相一致”。)

2.D(“一开始仅仅是对戏曲文艺方面的要求,后来才把这种求新精神推广到整个革命事业的范畴”错。求新

精神一开始就是整个革命事业前进方向的指针,和对戏曲文艺的要求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3.C(第三段的核心观点是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A 项,体现了延

安整风精神中的求新精神,可证明第五段的论点。B 项,只是含有“实事求是”的表述,没有涉及到“不唯上、

不唯书、只唯实”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的内容。C 项,引用钟南山院士的话强调做科研要“不唯上、不唯书、只

唯实”,只有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才可信。D 项,强调中央对调查研究的重视。综上,只有 C 项可以作为论据

来支撑第三段的核心观点。)

4.(1)从论证思路来看,首先提出观点: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求新精神;然后从延安整风运动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的角度,指出求新的目的;接着具体分析求新精神的要求;最后总结求新精神的实质。(2)从论

证方法来看,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观点。如以大生产运动的合作社和教育事业的改革为例,阐述求新精神的具

体要求。(论证思路 2 分,其中每点 0.5 分,论证方法 2 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5.安徽小岗村 18 位村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改变之前大集体式生产方式,取得突出成效,

体现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万里书记亲临小岗村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将小岗村的做法推广到全省,体现了不

唯上、只唯实的求实精神。我党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这是从我国农村实际

出发制定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求变的政策方针,充分体现求实、求新精神。(每点 2 分,意对即可,其他

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6.D(A 项,“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错,村中的一口甜水井也是地下水。“但作者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

二致,因而心生苍凉”错,原文是“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心生苍凉”,

只是说五河城里驮水卖水的场面让人觉得五河人还生活在古代,不是说他们和古人的生活完全一样。B 项,“但

因正忧虑于个人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错,作者没有过多关注还有其他原因,如青春的惆怅、酵素自身的戚容

等。C 项,“作者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错,根据第三段内容可知,作者在蚌埠到上海的路程

中是心情舒畅的,但大刘庄到蚌埠则不一定了,所以“一路心情舒畅”不能确定。)

7.C(“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和资源的匮乏”错,根据原文“它更像亚马

逊河……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可知,作者愿意把密西西比河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五千年文明

对长江流域的过度开发造成的贫瘠。)

8.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当时落后的地域习俗。木杵捣衣是古老的习俗,乡人们保留书面语“小圩”“大圩”来

称呼地名,以及把农田称为“湖”都使文章具有一种人文意识。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进步缓慢和生存环境

较差的忧心。木杵捣衣代表了一种原始和落后,“湖”的概念更来自土地的淹没,圩中人民面对着一种生存上

的困境。(每点 2 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9.20 世纪 70 年代,作者下乡落户的经历让她认识到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太过缓慢,需要进化到下一个文

明,而人们已多次错失了发展机会。受台湾拆船业的启发,作者认为拆船寓意新旧文明的加速更替,于是想

写一个拆船的故事。作者想写一个原始出发的故事,而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每点 2

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0.DFG(原句标点为: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11.B(A 项,“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是美好的意思。B 项,“锦瑟无端五十弦”中“无端”意为“没有

缘由”,引申为“何故”,文中的“无端”意思为“没有尽头”。C 项,“白驹过隙”中的“隙”是缝隙的意思,

“乘隙而入”中的“隙”指空子。)

12.B(“乐毅认为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错,根据原文“田单闻之……以待其事”可

知,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是田单散布的谣言,不是乐毅认为的。)

13.(1)乐毅怕被杀而不敢回国,借着攻打齐国的名义,实际上是想集结军队坐北面南到齐国称王。(被动句

1 分,“以……为名”“南面”各 1 分,句意 1 分)

(2)我们只怕燕国军队把所俘虏的齐兵割掉鼻子,放在队伍最前列与我们作战,那么即墨一定会失败。(倒装

句 1 分,“劓”“前行”各 1 分,句意 1 分)

14.田单用反间计让燕王换掉乐毅,同时激起即墨人对燕军的恐惧和愤恨;用诈降计让燕军防备越来越松

懈;用愤怒的牛群和五千齐军偷袭燕军,同时让城中百姓击打铜器来声张虚势。(每点 1 分,意对即可,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所以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

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

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

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

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

比圆环旋绕,没有尽头,谁能穷尽呢!

材料二:

战国时,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惠王即位,惠王和乐毅有矛盾。田单听说此事,就施行反间计,在燕国散

布谣言,说:“齐王已经去世,攻不下的城池只有莒和即墨两城罢了。乐毅怕被杀而不敢回国,借着攻打齐国

的名义,实际上是想集结军队坐北面南到齐国称王。只是因为齐人不肯归附,所以暂缓攻打即墨,以等待时机

成熟。齐人所害怕的是燕国派其他将军来,那即墨就要受到摧残了。”燕王信以为真,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

军。乐毅归附赵国,燕国的将士都为乐毅愤愤不平。田单又散布谣言说:“我们只怕燕国军队把所俘虏的齐兵

割掉鼻子,放在队伍最前列与我们作战,那么即墨一定会失败。”燕人听说后,果真按田单说的去做。城中人

见到齐国众多投降的人都被割掉鼻子,更加坚定守城的决心,唯恐被燕军擒获。田单又派人散布谣言说:“我

们怕燕国人挖掘齐人城外的祖坟,侮辱我们的祖先,这样会使我们心惊胆寒。”结果燕军就挖开齐人所有的坟

墓,烧毁死人的尸骨。即墨人从城上看见燕军的所为,都痛哭流涕,都想出城与燕军决一死战,愤怒的情绪涨

了十倍。田单知道士兵可以上阵作战了,就亲自拿着工具和士兵一同修筑工事,还将自己的妻妾也编在队伍中,

把好吃的食物都拿出来与士兵分享。田单命令武装的士兵都埋伏起来,改派老弱妇女登城守卫,并且派使者去

燕国商议投降。燕军都高呼万岁。田单又募集民家的捐款,筹集到千镒黄金,请即墨城的富豪赠送给燕国将军,

并且说:“即墨马上就要投降了,希望你们不要掳掠我们家族中的妻妾。”燕将十分高兴,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从此燕军防备越来越松懈。田单在城中征集一千多头牛,为牛缝制大红色丝衣,画上五颜六色的蛟龙花纹,在

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刃,在牛尾上扎上灌满油脂的苇草,点燃它的末梢。然后在城墙上挖掘几十个洞穴,夜里

从洞穴里把牛驱赶出来,派五千士兵跟在牛后面。牛尾烧得发烫,牛便发怒向前狂奔,直冲燕军营地,燕军在

夜里更是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光明耀眼,燕军看到的全是龙纹,被牛碰到全都死伤。这时齐军五千人口含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