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三(补习班)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

2023-12-04·16页·595.7 K

2023年11月

十一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 页,答题卡共6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 2B 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

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

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

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

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

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

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

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

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

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

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

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

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

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

“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

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

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

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

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

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

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

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

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秋节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

B.《太平广记》是非比寻常的材料,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

C. 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镜中已出现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

月宫神话元素。

D. 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唐咏月诗中开始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

种前所未见的现象。

2. 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从器物、故事材料、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

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

B. 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

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C. 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转而代兴。而玄宗游月宫的故事,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

渗透、转移。

D. 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

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

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B. “月”大量出现在唐诗的诗篇中,其中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C. 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

世界了。

D. 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追溯中秋文化历史,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

根,体认自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

树木如何经由根部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有时候可以在一些斜坡步道上观察到,那里的土壤因雨水侵

蚀而流失,地底的根系相对也容易暴露出来。科学家已经在哈茨山区证实,树木的根部确实是一种错综交

织的系统,而这系统可以把同一个树种以及一个树群里的大部分个体结合起来。树木间营养物质的交换、

紧急状况下的邻里互助似乎都已经是既定规则,由此我们可以认定森林是一种超生物体,也就是类似蚁窝

的构成物。

但树木为何如此社会化,为何明知会助长彼此间的竞争,却还是要与同类共享养分?理由很单纯,独

木不成林,独树无法制造出同一区域内稳定均衡的气候,也会受到风吹雨打而无所依怙。反之,许多树木

则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可以缓和酷暑与严寒,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并制造湿润的空气,在这样的环境中

树木能在呵护中成长,而且能够活得很久。

所以,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树木必须不计代价地维持完整的共同体,如果所有个体都只会独善其身,

其中会有许多无法存活下来。不断有树木死去的结果会使树冠层出现许多空隙,从这里风暴更容易侵入森

林,并造成更多树木倒下;夏天的暑气也更容易逼近地面,使土壤变得干燥。所有的树木都必须承受这些

后果。因此,每棵树木对于整个共同体而言都弥足珍贵,也都值得尽可能长久地存活。为此,树木甚至会

集体帮助生病的个体,供给其养分,直到它再度健康起来。反之亦然,曾经伸出援手的树,现在也需要协

助。这些有着粗壮银灰色树干的山毛榉树,让我联想到一群大象:它们同样也擅长照顾同伴,也会扶持病

者和弱者,直到它们有能力重新站起来,若非不得已,甚至不愿抛下死去的亲人。

虽说每棵树都是共同体里的一分子,但其中显然有程度之分。大部分的树桩会在几十年内化为腐殖质

(对树木而言这算是非常快的),只有极少数的树桩历经数百年气息犹存。为何情况会如此不同?难道树

木间也存在阶级社会?似乎是如此,只不过“阶级”一词还不够精准。那更像是以亲密程度或喜爱程度来

决定同伴间是否乐意相助的社会。对于这点,我们只要抬头观察一下树冠层就能够理解。

一般树木都会尽量扩展自己的枝干,直到碰触到同样高度的其他树木的枝丫末端为止,它们无法继续

伸展,因为有较好空气与光线的生长空间已经被捷足先登。纵然如此,那里所有的枝干都发展得这般孔武

有力,让我们不禁要想:上面的生存竞争该有多激烈!相反地,真正的树木朋友从一开始,就会注意不向

彼此伸出太具威胁性的手臂,它们并不想从对方那里夺走什么,因此树冠层只会向外围——朝着“非我族

类”的方向延伸。透过根部,这些朋友是如此唇齿相依,甚至有时候会一起死去。这种不间断地向残桩雪

中送炭的友谊,一般只存在于天然林里,不过或许所有的树种都存在这种现象。因为除了山毛榉树,我也

曾在橡树、冷杉、云杉、花旗松等树木旁边观察到这种活了很久的残桩。然而在人造森林里,就像中欧地

区大部分的针叶林,树木明显只是顶着同样物种名称的“街头游童”,它们的根在种植时就已经永久损坏,

要建构共同的网络显然是不可能了。这种森林的树木通常就像独行侠,因此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反正它

们多半也没机会变老,依据树种的不同,大约在一百年内,其树干就会被认定可以砍伐了。

(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

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树木根部错综交织的系统,把树群里的个体全都结合起来,进行营养物质的交换和邻里的互助。

B. 只有极少数的树桩历经数百年气息犹存,那是因为它们生存在一个更加乐意相助的树木的社会里。

C. 一般树木都会尽量扩展自己的枝干,但它们从一开始,就会注意不向彼此伸出太具威胁性的手臂。

D. 人造森林的树木,由于根部无法建构共同的网络,因此它们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也没有机会变老。

5.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陈述观点时使用“一般”“或许”“大约”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用语的严谨。

B. 第二段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也更具说服力。

C. 第三段中作者由山毛榉树联想到象群,是为了赞美象群能相互扶持的美德。

D. 文章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树木要维持完整的共同体的重要性。

6. 这篇文章介绍了树的生命秘密,它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

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

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比起满

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

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

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

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

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桕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摆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

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

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

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

客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

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

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

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

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

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

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

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

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

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

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

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

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

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

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

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

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

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

通了。

这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

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

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

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

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

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散落

着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桥,每个廊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周华诚决定开始寻访那些古廊

桥,“希望能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和发现‘人’的故

事”。他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最终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

美》。该书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

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

丰富内涵。

(选自《周华诚:用〈流水辞>,为古老廊桥做有温度、有生命的全新表达》,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以残月、樱花类比老旧的廊桥,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所以有一种别样的

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B.文本一中的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她对随处可见的廊桥很熟悉,使她觉得廊桥很平

常,始终看不到廊桥的美。

C.文本一通过廊桥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思想,感情真挚,具有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

D.乡民们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那些愿望体现了他们淳朴忠厚的特点。

8. 文本一题记说“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

路”,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9. 文本二说周华诚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

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

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

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

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时皆谓

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

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因令诸司,若诏敕颁下

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

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

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太宗曰:“公知其一,

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

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

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

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

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

非?”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夫心暗A 则照有不通B 至察C 则多疑于物D 又欺孤儿E 寡妇F 以得天下G 恒恐H 群臣I 内怀不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拟相防过误”与“本自无教训”(《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本”字含义相同。

B.“因令诸司”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皆委百司商量”与“委命下吏”(《过秦论》)两句中的“委”字含义不同。

D.“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与“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两句中的“察”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书省、门下省要相互纠正在颁发诏令时出现的错误,如果门下省所颁发的皇帝诏令不合规范,中书

省就要驳正违失。

B. 隋文帝事必躬亲,使大臣们无法过多参与政事,即使隋文帝决策失误,也少有人劝谏。

C. 唐太宗认为萧瑀对隋文帝的了解不全面,在唐太宗看来,隋文帝之所以如此勤勉,和他自身性格有很

大关系。

D. 唐太宗认为天下之大,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诏令在颁布之前,应该先和百官商量,同宰相谋划。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5 分)

(2)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题。

次秀野种粟韵

朱熹

阿香一笑走丰隆,雨遍平畴万顷中。

旧喜樊迟知学圃,今看许子快论功。

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

珍重诗翁且强健,东阡南陌兴无穷。

【注】阿香:推雷车的神女。丰隆:雷神。樊迟: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菜。许子:许行,

为神农之学,手种粟而后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句借用“阿香”“丰隆”等古代神话传说,表达了降雨时的欢快心情。

B. 风雷之后,滂沱大雨为万顷农田解除了旱情,大地也迎来了耕种的时机。

C. 诗人曾为儒家弟子想学习农耕而高兴,如今善意提醒朋友不可急于事功。

D. 尾联祝愿老友保重身体,希望他能在田间小路漫步吟咏,尽享无穷兴味。

15. 本诗的“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两句颇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不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守干净正直的节操,传承古代圣贤的美德,屈原在《离骚》中发出的

“ , ”这一慨叹,更是启发当代青年思考守正不阿的重要性。

(2)人们经常引用《桃花源记》里“ , ”这两句来形容因长期

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

(3)设问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往往起到增强情感表达力的作用,有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 21题。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

平总书记( A )的话语,激荡在 14 亿多中华儿女心间。

万物迸发、信念茁壮,泱泱华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全国各

族人民在党中央带领下,撸起袖子加油干、( B )向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0 年,120 个月,3600 多天。岁月年轮, ;10 年光阴,化作新时代中国恢宏壮美的画卷。

大美中国,政通人和,天地间奔涌万千气象,放眼是波澜壮阔的光明前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的坚强领导下,约 9600 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

就、历史性变革。

涓滴努力都在向着大海涌流,中国梦寄托在每一个辛勤有力的肩膀上。紧张忙碌的城市,蓄势振兴的

乡村,热火朝天的车间工地,挥洒汗水的田间地头……正成为孕育机会的“梦工厂”。而经济的发展、政

治的清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安宁、生态的改善, 。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时代的大舞台上书

写精彩的人生,每个人的梦想都可以傲然绽放在社会变革进步的时代潮流中。脱贫群众的质朴笑脸、奥运

健儿的矫健身姿、人民子弟兵的飒爽果敢、青年一代的朝气蓬勃……勤劳的亿万中华儿女,向着中国式现

代化的美好前景,在( C )的国土上团结奋进,在新时代征途上辛勤耕耘,收获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

累累硕果。

充满机遇的未来空间,每个人从中找到的,是人生出彩的舞台;国家从中发现的,是繁荣昌盛的阶梯;

中国在此写下的,是对人类作出的更大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抓住机遇, ,并让

“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

17.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19. 以下各项中,与文中两处标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B.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C. 辞典可以告诉我们许多词语,包括人名、地名、制度、成语、典故……的含义。

D. 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1.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休谟

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 ——奥维德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争与不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十一月月考语文答案

1.D【解析】“唐咏月诗中开始出现月宫……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表述错误,原文是“开始非常密集地

出现”,而不是“开始出现”。

2.A【解析】“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分析错误,文章从器物、故事材料、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之后,

最后一段又进行了总结,应是“总分总结构”。

3.D【解析】“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体认自我”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实际上,无论中西,

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

未来”。

4.B【解析】A.“把树群里的个体全都结合起来”表述绝对化,文中是说这系统可以把同一个树种以及一

个树群里的“大部分”个体结合起来。C.“一般树木”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真正的树木朋友”,而不是

“一般树木”。D.“也没有机会变老”以偏概全,文中说它们“多半”也没机会变老。故选B 。

5.C【解析】C 项是为了进行类比,说明山毛榉树和大象一样都会帮助生病的个体。为了维持完整的共同体,

每个个体都弥足珍贵,需要相互扶持。

6.“明知会助长彼此间的竞争,却还是要与同类共享养分”,这告诉我们在竞争中也要学会互相帮助。

“许多树木则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环境中树木能在呵护中成长”,这启示我们团体对个体

的重要性,在良好的团体中人能更好地成长。“每棵树木对于整个共同体而言都弥足珍贵”“树木甚至

会集体帮助生病的个体”,启示我们不能忽略团体中的任何一个人,对于弱者要多给予关心与帮助。“这

种森林的树木通常就像独行侠,因此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启示我们在团体中要多沟通交流,才能走出

困境,行走得更远。

(1点 2 分,每点中树生命秘密1 分,启示1 分,两者必须对应。答对3 点就可以得满分。)

【解析】第二段“但树木为何如此社会化,为何明知会助长彼此间的竞争,却还是要与同类共享养分?

理由很单纯,独木不成林,独树无法制造出同一区域内稳定均衡的气候,也会受到风吹雨打而无所依

怙……”,“明知会助长彼此间的竞争,却还是要与同类共享养分”,树木尚且懂得共生合作,这告诉我

们在竞争中也要学会互相帮助。

第二段“许多树木则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可以缓和酷暑与严寒,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并制造湿润

的空气,在这样的环境中树木能在呵护中成长,而且能够活得很久”,“许多树木则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在这样的环境中树木能在呵护中成长”,这启示我们团体对个体的重要性,在良好的团体中人能更好地

成长。

第三段“每棵树木对于整个共同体而言都弥足珍贵,也都值得尽可能长久地存活。为此,树木甚至

会集体帮助生病的个体,供给其养分,直到它再度健康起来”,“每棵树木对于整个共同体而言都弥足珍

贵”“树木甚至会集体帮助生病的个体”,个体对于团体而言很重要,对个体忽视,可能会给团队带来灾

难,启示我们不能忽略团体中的任何一个人,对于弱者要多给予关心与帮助。

最后一段“然而在人造森林里……这种森林的树木通常就像独行侠,因此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

“这种森林的树木通常就像独行侠,因此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启示我们在团体中要多沟通交流,才能

走出困境,行走得更远。

7.B【解析】“始终看不到廊桥的美”说法错误,文本一中“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

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和“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都表明了素秋慢慢

体悟到廊桥的美。

8.廊桥连接了河流两岸,使村民能跨水而行。当地讲解员向客人介绍廊桥,分享廊桥之美。村民向素

秋讲述廊桥的神圣,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数的人来到廊桥上,形成小型的商贸集市,让村庄热闹

起来。族人建造廊桥,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

(每点2 分,任答三点6 分)

【解析】“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指的是桥的现实意义,用来连接河流的两岸,即廊桥是为交通便

利而存在的,让村民们可以跨水而行;

“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指的是廊桥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人们的交往。由文中“很

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可知,如素秋一样的当

地讲解员们向客人介绍廊桥,分享廊桥之美,架起了与游客之间的桥梁;

“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指这座桥让村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由文中“在泗溪的北涧桥,

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廊桥在村民心

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可知,这座廊桥保佑人们的生活;

由文中“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

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可知,廊桥的出现,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由文中“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

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可知,“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还指族人建造廊桥,传承并发扬传

统文化和习俗。

9.(1)纪实性:作者对廊桥进行实地寻访,用自己的眼、耳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

间的关系。素秋当讲解员的人生选择和感悟、喝茶老人讲北涧桥、乡民们集资建桥、村民祭拜神灵等内

容都是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作者用纪实的语言予以记录。

(2)文学性:通过素秋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讲述廊桥和村民的故事,运用了叙事性的文学语言,

比如“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

算回老家……”“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等。赋予廊桥以象征意义,廊

桥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是乡民们长久不衰的精神信

仰的源泉。倒数第二段运用想象对廊桥未来热闹场景进行描写,表达了要传承发扬廊桥传统文化和习俗

的主题。文中运用的比喻等修辞,如“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哲理性评论如“有一种美,

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都能体现出文学性来。

(纪实性、文学性每方面至少答出1 条,每条2 分,每条包含要点1 分,分析1 分;答满3 条即可满分;

只答纪实性或文学性一个方面,最多4 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纪实性。文中所写之景、之人、之事都是作者对廊桥进行实地寻访所得,作者用自己的眼、

耳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此外,“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

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

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有菩萨保佑的……’

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

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

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素秋当讲解员的人生选择和感悟、喝茶老人讲北涧桥、乡

民们集资建桥、村民祭拜神灵等内容都是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作者用纪实的语言予以记录。(2)文学

性。“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