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 历史答案

2023-12-09·17页·446.9 K

喀什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测试历史一、选择题1. 蛋壳黑陶高柄杯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考古学家认为,蛋壳陶杯属于礼器,是在祭祀等礼仪上使用的特殊酒器,掌握在特殊身份的人手里。由此可推知,当时( )A. 该地区部落中已出现权贵阶层B. 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C. 各地氏族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D. 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仍比较粗糙【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晚期,这种有代表性的且掌握在特殊身份人手中的黑陶礼器的出现说明龙山文化时期部落中已经出现贫富(阶级)分化与不平等,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龙山文化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遗存,排除B项;这一时期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排除C项;材料中由祭祀礼器不能推知当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是否粗糙,排除D项。故选A项。2. 下面是根据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所绘制的《均输平准图》。这一政策的实行( )A. 致使地方官员特权消失B.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 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 阻碍了商品的全国性流通【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汉代的经济政策。分析《均输平准图》可知,政府的均输官在各地统一低价征购货物,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使得政府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B项正确;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使地方官员特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能说是消失,排除A项;均输平准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C项;这项政策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商品的良性流通,排除D项。故选B项。3. 西晋太康时(280289年),江南各州户数在全国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荆州15.62%,扬州12.25%,交州1.03%,广州1.72%,而荆州还包括江北十余郡,扬州还包括江北二个郡。这说明当时( )A. 江南地区得到普遍的开发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 南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D.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根据所学知识,从上述各州的户数和辖境来看,大多数地方还是地广人稀。实际上,当时江南土地垦辟较多,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多呈点线式布局,分布于各江、各湖流域平原及其附近,广大的丘陵山地仍然相当落后,这说明当时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当不平衡,C项正确;江南普遍开放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出当时北民大量南迁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南方经济发展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4. 有学者指出,“唐世宰相,名称尤为不正”,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参知政事,“其名非一,皆宰相也”,这样往往是“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该学者意在说明,唐代宰相的演变( )A. 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行政的高效B. 有效促进了唐中央行政的合理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D. 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强调唐代皇帝把宰相权力和职责进行多重划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D项正确;相权的被瓜分,容易导致遇事相互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的现象是皇权专制统治的结果,并未体现出行政的合理化,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垄断的是科举制,排除C项。故选D项。5.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政府形成了“科敛之名凡数百”的局面。另据唐大历四年(769年)《宜禾里手实》记载,陇右道敦煌县悬泉乡二十三户中,减除已除户和全家都已死亡者外,实际存在的十七户内,已有九户大多逃亡或全部逃亡。这些现象表明唐代( )A.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 战乱破坏农业生产方式C. 战乱导致户籍管理失序D. 进行赋税改革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科敛之名凡数百”和《宜禾里手实》记载,当地民户出现大量逃亡现象,这是由于农民赋税项目繁多及均田制的破坏,各种税加重了民户的负担,农民只能选择逃亡,由此得当唐政府进行赋税改革具有必要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安史之乱后,唐代赋税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压力,并不是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农业生产方式,排除B项;769年“安史之乱”已结束,且《宜禾里手实》本身已经说明政府对户籍进行了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6. 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同时注重将佛、道“修养”方式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由此可见,理学( )A. 兼具佛道修养的神学观念B. 强调对经书中字句的阐释C. 更加强调实用性与操作性D. 整合了儒、佛、道的价值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可知,理学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注重“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强调实用性与操作性,C项正确;分析材料可知,理学只是吸取“佛、道思想中的思辨成分”,排除A项;两汉时期的经学家强调对经书中字句的阐释,排除B项;理学吸取的是“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而不是整合儒佛道三家的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C项。7. 明清之前,有人认为“经商乃贱者事也”,而到明清之际,有人将商贾之理财视为居家之急务;有人更是希望学习者“研求温习,玩味熟思”,并把“异日有成,出人头地”希望寄托于经商之上。这一变化说明明清时期( )A.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B. 反封建民主思想深入人心C. 新商业伦理模式逐渐构建D. 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结合材料中明清之前“经商乃贱者事也”,对商人充满歧视,但是明清之际“将商贾之理财视为居家之急务”“希望寄托于经商之上”等信息可知,随着工商业的日益繁荣,人们的经商观念出现巨大变化,歧视商人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反封建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排除B项;商业伦理指的是商业价值观中的义利观,材料中不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8. 明朝嘉靖时,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争论中,首辅杨廷和坚持与世宗对抗,“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凡三十疏”,直至被迫辞职。首辅严嵩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俨然以丞相自居,凡府部题奏,先面白而后草奏,百官请命,奔走直房如市”。这一现象的出现( )A. 源于皇权统治的现实需要B. 导致中枢决策机制异变C. 推动了相权的进一步独专D. 削弱了内阁的议政功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先后封还御批者四’……直至被道莽职”“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靖时期,出现杨廷和、严嵩等人独专首辅和被罢黜的现象,主要源于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争论以及世宗不理政务,这说明皇权的现实需要和君主的好恶影响了首辅的任期长短和权力大小,A项正确;权力运行机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初期宰相相已被废除,排除C项;首辅出现提高了内阁的议政功能,排除D项。故选A项。9. 《资政新篇》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也提出了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这些主张( )A. 体现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B. 贯彻落实了“中体西用”的思想C. 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D. 使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动【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纲领,提出了“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一系列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事业的主张,这体现出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A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不是《资政新篇》的内容,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是空想性,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纺与织分离,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动,排除D项。故选A项。10. 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文章中说:“以故帝后合体之事,即无可望,尊帝讨逆之事亦不能行。此弊邦志士所以吞声饮恨,血泪俱尽,志计俱穷,以至于今日,而我皇上之位,卒岌岌不能保,弊邦改革之事,遂废于半途也。”梁启超的这一言论( )A. 试图限制君权以实现救亡图存B. 把变法成败根源归结于皇帝,过于片面C. 旨在强调清廷面临着统治危机D. 推进清朝走向民主共和之路,违背国情【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梁启超在文章中对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些具体原因进行研究,他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帝后合体”“皇上之位,卒岌岌不能保,弊邦改革之事,遂废于半途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分析大多停留在表面,而且带有一定的片面性,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限制君权,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涉及清廷面临统治危机,但不是梁启超强调的主旨,排除C项;梁启超倡导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而不是共和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11. 如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情况。这一构成( )途径章京考选驻外使馆同文馆与译学馆留学生举贡考试其他合计人数68154579224233比例(%)29.186.4419.3133.919.441.72100A. 有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B. 体现出清末“新政”效果较为显著C. 表明科举选士制度的根深蒂固D. 印证了外务部逐渐居于六部之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中“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同文馆与译学馆19.31%”“留学生33.91%”等信息可知,在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中受到出国训练的人才占比明显要高,显示出了中国外交与国际的接轨,这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指明人事来源构成的具体原因,排除B项;表格中虽然有“章京考选”“举贡考试”,但相对于留学生及同文馆等并不占优势,故“科举选士制度的根深蒂固”这一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外务部的地位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2. 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对其曾评价说:“凡在变态的社会与国家内,政治太腐败了,而无代表民意机关存在着;那么,干涉政治的责任,必定落在青年学生身上了。”晚年却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政治性干扰”。胡适这一认识的变化反映了( )A. 历史解释需要不断被重构B. 历史解释受阶级立场影响C. 救亡与启蒙间的矛盾冲突D. 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对学生的爱国运动是持赞成态度的,但是晚年却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政治性干扰”可知,胡适在不同时期对五四运动具有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无产阶级开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胡适对这一结果不满,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胡适在不同时期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不同,并非对历史的正确解释,排除A项;救亡和启蒙的矛盾在当时就有,不是胡适后来看法改变的原因,排除C项;五四运动反带爱国的性质由其革命任务决定,与胡适看法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着力发展生产合作社,包括生产煤铁、代用汽油、各种布匹、纱布药棉等;另一方面又发展消费合作社,承担着粮食、食盐、火柴等物品和日用品的专卖任务,用比较低的价格出售商品。据统计,1937'年生产和消费合作社占全部合作社的5.7%和0.4%,到1945年已经分别上升到22.9%和14%。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 )A. 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健康有序发展B. 扭转了中国抗战的不利局面C. 改变了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局面D. 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抗日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一方面建设和发展生产合作社,从事着种类繁多的抗战急需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大量的消费合作社以低廉的价格承担着各种民生消费的任务,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抗战,有利于稳定战争时期的民生,D项正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抗战时期,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是曲折,而不是有序的,排除A项;扭转了中国抗战的不利局面不符合史实,也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国城乡的对比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14. 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由邓子恢主持修订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该章程规定:“为了照顾社员种植蔬菜或者别的园艺作物的需要,应该允许社员有小块的自留地”,并规定“每口人所留的土地至多不能超过全村每口人所有土地的平均数的百分之五”。这些规定( )A. 适应了当时农村经济发展需求B. 说明农业市场化得到中央的认可C. 表明社会主义体系的日渐完善D. 印证了农村经济调整效果的初显【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中“1955年”“允许社员有小块的自留地”“不能超过……平均数的百分之五”等信息可知,面对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纷纷加入合作社形成的经济工作问题,党中央及时对合作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整,适应了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A项正确;社员允许有自留地并不等于农村市场化,排除B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是在1956年,排除C项;农村经济调整是在1960年以后,排除D项。故选A项。15. 2022年2月初,俄罗斯、塞尔维亚、埃及、卡塔尔等国家政要出席北京冬奥会,并与中国进行了重要国际问题的讨论。中国也利用冬奥这个平台,彰显“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进一步强有力地推进真正的多边主义,发出加强全球治理正义的呼声。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 )A. 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B. 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C. 外交政策得到各国普遍认同D.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展现中国借助冬奥平台,与多国进行友好会谈,积极倡导团结协作,维护世界和平,体现出当今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D项正确;A项错在“构建了”,目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A项;B项错在“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睦邻友好是指与邻近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冬奥会的国家并不局限于中国的邻近国家,排除B项;C项错在“普遍认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6. 在希腊化时代,虽然希腊的语言、文化有了广泛的传播,然而这个时期文化的背景和特征,不仅包括希腊方面的因素,更包括东方已有的因素;这个时代的文化取得的杰出成就,不仅是由于希腊文化的陶养,同时也是由于东方文化的陶养。这可用来佐证( )A. 世界文明的创新性B. 希腊文明的包容性C. 东方文明的先进性D. 西方文明的民族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仅包括希腊方面的因素,更包括东方已有的因素;这个时代的文化取得的杰出成就,不仅是由于希腊文化的陶养,同时也是由于东方文化的陶养”和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化时代的出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希腊文明的包容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文明创新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东西文明的交融,而不是东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西方文明的民族性,排除CD项。故选B项。17. 下面是西欧中世纪庄园平面示意图。据此可知,西欧中世纪庄园( )A. 领主与村民间和谐共处B. 经济形态具有一定封闭性C. 村民实行集体劳作方式D. 为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分析“西欧中世纪庄园平面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中世纪庄园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主要是为了满足庄园的生活需要,具有一定封闭性,B项正确;西欧中世纪庄园村民份地是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需向领主服一定的劳役并缴纳租税,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的庄园中,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自由农份地是自耕自收的,并不是集体劳作,排除C项;庄园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8. 下图所示是《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第四章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 )哥伦布在新世界的首次登陆;在巴哈马群岛巡航;发现古巴并绕岛环行;进一步沿古巴海岸绕行;寻找猜想中的巴布丘岛;“平塔号”脱逃;发现伊斯帕尼奥拉岛;沿着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岸航行;海难;与当地人的交易活动;修建纳维达德要塞;纳维达德要塞的管理规定:哥伦布起航返回西班牙。A. 表明早期殖民活动伴随着暴力与冲突B. 反映了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全过程C. 再现了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与殖民史实D. 说明哥伦布已实现了其航海目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些章节简要描绘了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发现一些美洲地区的过程。并且修建要塞进行殖民的史实,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暴力冲突,排除A项;材料这些章节简要地反映了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过程,而不是所有航行过程,排除B项;哥伦布大航海目标是到达印度,从材料中可知他到达的是美洲,没有实现他大航海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19. “加尔文把宇宙中的一切都归之于上帝的永不更改的先定……个人的公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但人们也不应当放弃现世的努力,应当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蓄有私产、贷钱取利等一切正当经济活动是增加上帝荣耀的一种途径。”据此可知,加尔文的“先定论”( )A. 坚定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B. 意在重建基督教信仰的新体系C.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权威D. 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西欧宗教改革。材料体现出要求个人积极进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D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材料中加尔文强调的是宗教改革,不是坚定对上帝的信仰,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加尔文的观点主旨并不是重建基督教信仰的新体系,排除B项;C项“彻底否定了”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0. 法国1875年宪法未涉及国家预算,也未涉及司法组织和地方政府,对公民的权利更是只字未提,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然而,这样一部残缺不全的宪法却成为法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宪法。这主要是由于该宪法( )A. 适应了法国社会的长期发展B. 体现了共和派的主张C. 印证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D. 使总统权力得到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多方利益,是多方妥协的产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能够长期实行,A项正确,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不是该宪法长期实行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总统权力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A项。21. 《1848年前后》中写道:“马克思认为倾听工人们对于运动的意见对他说来非常重要。在任何时候他都愿意同工人们讨论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并且他很快就能知道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否充分,他们对这些问题理解得越充分,他就越高兴。”马克思的这一认识( )A. 宣传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B. 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创造了条件C. 提高了普通工人的理论水平D. 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马克思与工人晤谈意义在于倾听工人们对于运动的意见知道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否充分”,从而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创立新的理论以指导工人运动,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马克思深入工人队伍,总结工人运动经验,而非宣传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排除A项;马克思与工人晤谈在于“倾听工人们对于运动的意见”“知道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否充分”,从而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与工人晤谈推动工人运动高潮到来这一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22. 1930年3月12日,甘地发起食盐进军号召。他在一个月中步行240英里,到达印度西海岸的丹迪,并从海水里提取食盐。其间追随甘地的人数不断增加,他多次谈及其对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愿景,并举行记者招待会,还为《民报》和《年轻的印度》口述多篇文章。甘地的这些行动( )A.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B. 意在团结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C. 恢复了印度的传统经济D. 遭到了英国殖民当局的坚决抵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第二阶段,甘地决定通过抗议缴纳盐税,并通过传媒宣传其非暴力抵抗理念,将印度教徒、穆斯林等印度各阶层团结起来,共同反对英属印度政府的统治,B项正确;甘地的食盐进军具有反帝的性质,因为此时印度是被英国殖民统治的,但没有涉及反封建,排除A项;抗议缴纳盐税,发起食盐进军号召只不过是甘地争取独立的手段,印度也没有回到传统的自然经济时代,排除C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第三阶段,甘地发动的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激怒了英国殖民当局,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都遭到逮捕,排除D项。故选B项。23. 19461950年杜鲁门执政期间,美联储实行削减军费、紧缩银根的政策,美国失业率由1948年的3.8%上升到1949年的5.9%,股市体现出熊市局面。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迅速命令美军介入,并再次通过扩大战争需求的刺激法案。美国经济出现了“战争景气”。由此可知,美国迅速介入朝鲜战争( )A. 原因之一是克服国内经济危机B. 企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C. 有力维护了雅尔塔体系的稳定D. 目的在与苏联争夺东北亚霸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庞大的国民军工体系因战争的结束而大规模的减少、裁员,美国出现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而朝鲜战争的爆发给了美国杜鲁门政府借口,美国趁机停止削减军费、紧缩银根的政策,并通过了新的扩大战争需求的刺激法案,从而刺激美国经济出现了新的“战争景气”,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美国为克服经济危机而加入朝鲜战争,并未反映出美国介入战争与中国政权稳定的关系,排除B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以军事上的战败而告终,并没有达到维护雅尔塔体系稳定之目的,排除C项;此时美苏两极格局尚未真正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24. 下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代表国家基本特征保险型德国、美国、日本社会保障费用由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分担,个人和企业缴费是社会保险金的主要来源福利型英国、瑞典对每个公民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生活困难与生活安全保障,资金来源于国家税收和企业缴费强制储蓄型(自助型)新加坡、智利建立保障个人账户,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计入雇员个人账户,个人账户投入资本市场运营,退休后养老保险待遇取决于个人账户积累金A. 社会保障模式取决于各国国情B. 高福利可以缓解欧美国家债务危机C. 欧美各国福利资金来源多元化D. 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基础比较雄厚的情况下,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生活保障;福利型是在经济比较发达,国民生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自助型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由此可知,各国家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时是根据本国的国情来决定的,A项正确;高福利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B项;每个国家福利资金来源不同,有的是个人自助,有的是企业和个人承担,有的是政府、企业、个人承担,并不是每个国家福利资金来源都是多元化的,排除C项;福利型模式中,国家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余两种模式并不是,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这种以礼为原则的法律体系是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总结了西周“礼治”经验后于2500年前创建的。孔子将法与礼所能达到的不同社会治理效果作了比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由此看来,以理(礼)服人的“王道’’显然要优于以力(法)制人的“霸道”。孔子认为依附于“礼治”的法律只有维护忠、孝、节、义,才具有惩恶扬善的功效,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牾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孔子追求的是“以礼治国”,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依重教育;二是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以达到礼让“无讼”的境地。孔子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编自马小红《礼治、法治之辩》材料二 孟德斯鸠所言,“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但是,民法法典化的本质正是政治运动,始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法典化潮流无不服务于各种政治目的。法国民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皇冠,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意大利民法典直接促进了亚平宁半岛的统一;奥地利民法典迅速将奥匈联结整合,这些国家皆通过法制统一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立。——摘编自张亮《世界史中的民法典与新中国民法典的编撰历程》材料三 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后,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成功在中华大地上制定和实施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在我国宪法发展史乃至世界宪法制度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摘编自习近平《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法律体系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民法法典化潮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现代中国人民宪法发展的历程。【答案】(1)特点:引礼入法;家庭本位、伦理法制;无讼是求;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核心是教化感召;最终目的在于建立和谐社会;最佳实施途径是“人治”。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广泛建立及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影响:动摇了封建法律体系;有利于大陆法系的形成;促进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民法典的编撰。 (3)历程:1949年9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人民宪法,是新纪元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宪制根基;1982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宪法保障;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宪法引领。【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这种以礼为原则的法律体系是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总结了西周‘礼治’经验后于2500年前创建的”可知,引礼入法;根据材料“以理(礼)服人”“孔子认为依附于‘礼治’的法律只有维护忠、孝、节、义,才具有惩恶扬善的功效,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牾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可知,家庭本位、伦理法制;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根据材料“一是‘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依重教育”可知,核心是教化感召;根据材料“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以达到礼让‘无讼’的境地”可知,无讼是求;最终目的在于建立和谐社会;根据材料“孔子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知,最佳实施途径是“人治”。(2)原因:根据材料“18世纪晚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法国民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皇冠,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意大利民法典直接促进了亚平宁半岛的统一;奥地利民法典迅速将奥匈联结整合,这些国家皆通过法制统一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广泛建立及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孟德斯鸠”“18世纪晚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影响:根据材料“民法法典化的本质正是政治运动,始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法典化潮流无不服务于各种政治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动摇了封建法律体系;有利于大陆法系的形成;根据材料“法国民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皇冠,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意大利民法典直接促进了亚平宁半岛的统一;奥地利民法典迅速将奥匈联结整合,这些国家皆通过法制统一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立”可知,促进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民法典的编撰。(3)历程: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后,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成功在中华大地上制定和实施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中国人民宪法发展的历程包括1949年9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人民宪法,是新纪元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宪制根基;1982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宪法保障;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宪法引领等等。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时期,内向化演进模式的形式及其经济停滞状态出现。而究其原因则为在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导致人均经济量值的停滞和下降。其中,江南地区农业精耕细作,亩产达到四五百斤;亩产的提高主要在于亩均劳动量投入的增加。由于地少人多,其生产规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缩小,小生产的模式日趋强化。手工业在技术分工等方面有所进化,但生产动力、生产机械与宋元比较没有大的改进。传统商业经营的商品非主要生活用品,更少生产资料,所谓“其货纤靡,其人善贾”,这种商品流通、市场交换仅是自然经济的调节和补充,其运作能量和运作方式不具备现代市场的内在张力。在经营商业是“末富”政策环境中,商人的正常经济活动常受到政府的“超经济强制”的干预,商业活动的最大风险不是来自市场,而是官府的“留难”。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自然财产也得不到法律保护。明清时期,中国外贸主要有官方朝贡贸易、公行贸易和“非法”的私人贸易,这一时期的贸易与唐宋相比,其外贸的比重和对外开放程度均不及,出现了明显的倒退。——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借助于传统水路和现代铁路,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实施对接,从而逐步发展起了以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近代外向型经济。毋庸讳言的是,由于中原并不直接面海临江,所以,各通商口岸对它的经济辐射,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各通商口岸的进出口业务,总是先在沿海、沿江省区展开,稍后才会逐渐延展到内陆的某些区域。从当时各口岸的海关贸易报告和贸易统计中相关资料的多少和数值的大小上,也可以感受到内陆和沿海、沿江省区之间,经济外向化进程上的这一差距。在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利用中国沿海最大对外贸易港的区位优势,通过其他通商口岸的中转作用,将其经济辐射的范围,逐步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扩展。而汉口开埠后,各种洋货便经汉水支流小王唐、白河流域销往到此,而这一地区的土特产品,也经水运销往汉口和国际市场。——摘编自吴俊范《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济内向化趋势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答案】(1)表现:工农业生产力水平长期没有突破性发展;商品市场关系难以向深层扩展;对外经济无法顺利展开;市场关系和产权制度的进步缓慢。(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国家经济政策的限制。(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由被动到主动;由沿海、沿江到内陆;由点到线、到面;区域差异明显。(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有利于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解析】【小问1详解】表现:据材料“小生产的模式日趋强化。手工业在技术分工等方面有所进化,但生产动力、生产机械与宋元比较没有大的改进”可知工农业生产力水平长期没有突破性发展;据材料“这种商品流通、市场交换仅是自然经济的调节和补充”可知商品市场关系难以向深层扩展;据材料“其外贸的比重和对外开放程度均不及,出现了明显的倒退”可知对外经济无法顺利展开;据材料“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自然财产也得不到法律保护”可知市场关系和产权制度的进步缓慢。(任答两点即可)。原因:据材料“小生产的模式日趋强化”可知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特征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结合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可知国家经济政策的限制。(任答两点即可)。【小问2详解】特点:结合近代开放的主动性可知由被动到主动;据材料“总是先在沿海、沿江省区展开,稍后才会逐渐延展到内陆的某些区域”可知由沿海、沿江到内陆;据材料“在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利用中国沿海最大对外贸易港的区位优势,通过其他通商口岸的中转作用,将其经济辐射的范围,逐步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扩展”可知由点到线、到面;据材料“也可以感受到内陆和沿海、沿江省区之间,经济外向化进程上的这一差距”可知区域差异明显。(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借助于传统水路和现代铁路,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实施对接”可知有利于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据材料“从而逐步发展起了以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近代外向型经济”可知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思想家主要思想孟德斯鸠(16891755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伏尔泰(16941778年)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卢梭(17121778年)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中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它。——摘自美国《独立宣言》材料三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摘自法国《人权宣言》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对所拟观点作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述有理有据)【答案】示例观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论述: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顺应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对专制王权和教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即“理性王国”,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践行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民主权”等思想,对两国的社会变革起到了鼓舞和指导意义。因此,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它们共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解析】【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故考生可以提炼观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论述要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从启蒙思想的内容与促进社会变革的关系去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