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3-12-10·9页·781.4 K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 语文试题

试卷分数:150 分 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2 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

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

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于是有《后石头记》、 《红楼圆梦》等书,让林黛

玉重新活过来好同贾宝玉团圆;于是有顾天石的《南桃花扇》使侯公子与李香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

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作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

事不是颊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

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惨酷, 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

这便是说谎的文学。

更进一层说:团圆快乐的文字,读完了,至多不过能使人觉得一种满意的观念,决不能叫人有深沉

的感动,决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决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例如《石头记》写林黛玉与贾宝

玉一个死了,一个出家做和尚去了,这种不满意的结果方才可以使人伤心感叹,使人觉悟家庭专制的罪

恶,使人对于人生问题和家族社会问题发生一种反省。若是这一对有情男女竟能成就“木石烟缘”团圆

完聚,事事如意,那么曹雪芹又何必作这一部大书呢?这一部书还有什么“余味”可说呢?故这种“团圆”

的小说戏剧,根本说来,只是脑筋简单,思力薄弱的文学,不耐人寻思,不能引人反省。

(摘编自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曲改良》)

材料二:

中国人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不在今生,就在未世。好人遭逢不幸,也被认为是前世

作了草,应当受谴责的总是遭难者自己,而不是命运。

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伦理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

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性。此外,中国人的文学受到道德感的束

缚,对他们来说,文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坉想象和虚构的文学作品那么少,戏剧发展得

那么晚。

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

结尾。戏剧情境当然常常穿插着不幸事件,但结尾总是大团圆。中国戏剧的关键往往在亚里士多德所谓

“突变”.的地方,很少在最后的结尾。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

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样转危为安。

剧本给人的总印象很少是阴郁的。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材料三:

“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这种强大的文化习性也走进

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转化为中华美学观念中的重要审美心理定势,

从而对中国古典戏曲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审美接受主体的剧作家,在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指导下,总

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着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故事,即使是创作悲剧,结尾也要安排一个光明的尾巴,

因为以“中和为美”的社会审美观念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对立统一。观众在

戏曲的开头看到好人蒙冤、有情人离散,内心就会不和谐。观众追求“中和之美”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

就会产生压抑苦闷的感觉。只有安排一个大团圆结局,才能达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

用充满喜乐情绪的大团圆结局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伦理型社会,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戏剧作家往往以强烈的伦理责

任感切入艺术领域,倡导在戏剧作品中展现最淳朴的人性,故而在叙述悲惨凄凉的情节时也不忘惩恶扬

善,给观众以一线光明。

在这种观念教导下,下层民众也形成了一种伦理信仰,他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

义必胜,邪恶必败”,而且,观众会始终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和自我。中国悲剧主要是赞颂美好和控

诉罪恶,肯定道德价值,它反映了中国人美好的伦理信念,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只有善的才是美的。

中国古代社会专制势力过于强大,百姓在现实社会中地位低下。他们亲身体验了地痞流氓的专横作

恶、高利贷者的贪婪无度、贪官污吏的草菅人命,等等,本已是备尝艰辛。尽管他们在内心深处一直充

满着对公平与正义的殷切期盼,但低微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无力改变现状。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尖锐冲突只

能通过欣赏文艺作品获得想象的满足。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团圆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以实现,也就是通过

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戏剧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

(摘编自李志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文学缺乏悲剧观念,一些文人会强行帮一些悲剧故事续写上“大团圆”的结局。

B.独特的伦理信念使中国人不能感受人类命运的不公,导致悲剧的缺失和戏剧发展落后。

C.大团圆结局哀而不伤,用喜乐情绪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

D.中国古代戏剧作品在叙述凄惨情节时不忘惩恶扬善,这实质上对下层百姓起教化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过去作书的人只图一个纸上的痛快,不知道现实中存在着悲惨和痛苦,于是便形成了说谎的

文学。

B.中国人喜欢善恶报应的大团圆结尾,这使得古代的戏剧和喜剧几乎没有差别,剧本都给人明朗的

印象。

C.中国古代的剧作家有意识地设计大团圆结局,达成“贵和尚中”的思想,迎合观众“中和之美”

的心理。

D.中国古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公,身份低微的百姓无力改变现状,通过想象中的圆满来达到心理的

满足。

3.根据材料内容,不符合中国式“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3 分)

A.《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殉情之后合葬,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中的鸳鸯

日夜相伴相鸣,象征着两人的爱情。

B.《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因弄死了献给官府的促织而自杀,后化为促织,使抚军、县宰、成名都

得到了好处,后来他自己也“精神复旧”。

C.《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

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

D.《祝福》中,祥林嫂死去后,鲁镇的爆竹声“联绵不断”,祝福的空气把疑虑一扫而空,天地圣众

“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4.材料三从哪些角度分析了中国式“大团圆结局”产生的原因?请简要概括。 (3 分)

5.班级开展辩论赛,辩题是“对于中国式‘大团圆结局’,我们应该批判还是接纳?”,你支持哪个观

点?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 (4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父亲的想法

梁晓声

父亲进屋与秉昆一起收拾时,寻常交谈似的问: “那个穿一身军服的小伙子,他上北京的大学了?”

秉昆于是明白,父亲在外边听到了屋里的谈话。两个多钟头里,父亲一直在外边,这让秉昆心生自责。

只想着把朋友们陪好,却完全忘了外边的父亲,多不应该呀!

他内疚地说: “对,他叫吕川,我们几年没见了。”

“是名牌大学?”

“对。 ”

“他家也是共乐区的?”

“对。他妈也没工作,和我妈一样,家庭妇女。他爸是鞋厂的,解放牌胶鞋就是他爸那家鞋厂生产

的。他爸身体不好,提前退休了。”

“他也和你一样,在酱油厂上班?”

“对。 ”

“他上学那年,是要群众推荐、领导同意的吧?”

“对。 ”

父亲不再问什么,反复擦桌子。

秉昆猜测到了父亲心里在怎么想,幽幽地说: “爸,吕川当年在厂里确实表现好,但我当年在厂里

的表现也很好,不论工人群众还是领导,指责不出我有什么严重缺点来。当年上大学的情况特殊,他父

母不是他的生身父母,他是烈士遗孤……”

父亲终于停止了擦桌子,一边洗抹布一边说:“可我是你亲爸,同样是我们这样家庭的子女,你哥

考上了北大,你姐也考上了北大,就你这辈子恐怕是进不了大学的门了,当然是因为各有各的具体情况。”

秉昆一下子光火起来,顶撞道: “爸,就咱们父子俩的时候,你说话能不能直来直去的?你绕着挺

大个弯子说话,我就不明白你到底想说什么了,而且也不像你一名老工人说话的本色。”

他当时正搬起一把椅子往原处放,说完那句话才把椅子放下去。由于光火,发出很大的响声。

父亲那时已洗好抹布,正拧着。听了他的话以及那很大的响声,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

缓缓直起,慢腾腾地把抹布搭在绳上。

秉昆又说: “屋子收拾完了,我想回去了。”

父亲转过身面带沈伤地说: “秉昆,我刚才是在好好地跟你聊。你觉得一句话不爱听了,就可以不

顾辈分来训我吗?”

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

父亲接着说: “我如今老了,发不动脾气了,只有任凭别人对我发脾气了。即使我的小儿子对我发

脾气,我也没辍了。但是来昆,你要记住你爸今天晚上对你说的话:朋友之间,谁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我

是赞成的,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也是我竖大拇指支持的事。可如果几个人都把自己和自己的

儿女将未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押宝似的押在一个朋友身上;那不就太没志气了?那样还不把那个朋友的人

生给拖累垮了?”

秉昆又有道理了,他说: “爸,我又不爱听了。第一,你不了解我们,在门外听到只言片语就想当

然地进行批评,这叫自以为是。第二,我没我朋友们的那些想法。如果你的批评也是针对我的,对我不

公平。第三,我的朋友们并不都是没志气的人,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各方面很要强的人,要强又怎

样……”

“你给我住口!”父亲也光火了,拍一下桌子严厉地说, “你小子还以为不是命里注定吗?当然是

命里注定!但人的命是可以改变的!一代改不了,那就只能靠下一代!下一代还不行,靠下下一代!以

前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考大学就是比较公平的机会!你告诉你那些朋友,只要有几分希望的都要

争取考上……”

“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他们都当了爸爸妈妈,有家不像个家,工作累,工资低,现在要

他们考大学那是成心给他们出难题!比如我,有那么高的心气考吗?考上了能一路顺利地读完吗?”

父亲打断道: “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咬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这比把希望依

赖在什么吕川叔叔身上靠谱多了!”

由无话可说到有些话非说不可的周秉昆,此刻又无话可说了,他越听越明白,父亲内心里显然对他

颇为失望,却又不便直言。如果不是哥哥和姐姐都考上北京大学,嫂子也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父亲

也许对他不会有什么失望。如果吕川这个晚上没出现在自己家里,父亲也许还会对他这个小儿子的转正

多少感到点儿欣慰,可哥哥姐姐同时考上了北大,同样是酱油厂工人的吕川即将从北京的名牌大学毕业,

而且一下子成了朋友们的指望,便让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内心生出欲说还休的失望了。

秉昆觉得,父亲口口声声所说的“你们”其实是“你”。兼昆头脑里并没有太多朋友们那些想法,不

过,谁不希望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将来成为有权力的人物呢?谁不希望好朋友的权力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起到

比个人努力强大许多倍的作用呢?

正如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既觉得有些话非说不可,不说如鲠在喉,他也是那样的。

既然有话都不能直说,他懒得继续与父亲理论下去了。

秉昆一转身往外便走。

退了休的老建筑工人,光字片最受人尊敬的一家之主,重体力劳动榨干了身体却志气更高的老父亲

周志刚,喉咙里发出一声呻吟般的哽咽,双手往脸上一捂,缓缓蹲下来。他无声地哭了……

(节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硎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回答父亲问话时,秉昆内心充满了自己没考上大学的内疚之情,只能一连串地说“对”。

B.父亲“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主要是因为父亲身体的伤病很严重。

C.“你不了解我们”,这句话说明父亲对秉昆朋友们的不理解才是父子二人间最主要的矛盾。

D.秉昆替父亲眼中“没志气”的朋友们进行辩护,其实也是在为有类似心理的自己进行辩护。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父亲反复擦桌子、洗抹布、拧抹布、晾抹布的文字,是对父亲复杂心理活动的外化描写。

B. 小说语言平易,多用白描却很传神,如“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写出了人物的欲言又止。

C.小说善用对比,借助吕川、哥哥姐姐以及秉昆的朋友们的成功,反衬出秉昆人生的失败。

D. 小说结尾部分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全知全能地展示了乘昆的所思所想,叙事灵活,便于读者理解。

8. 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发展,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

(6 分)

9. 小说《人世间》封面上有一句话: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

怀和热望。”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韩魏公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熙宁初,公在成秦,平凉经略使蔡挺建议,欲城白塔,公许之。及

本路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骋亦至塞下,挺恐兵败而事不济,且已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

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

公亦不自辨明,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公镇大名,魏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

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

而少自便安。公曰: “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吾恐有

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妄之人乎?”公当政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

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 “吾以至公之道

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 留守北

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或其下曰: “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兆尹书,故事,

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

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 “国使类丞相否?”或曰: “类。”即命工图之。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

材料二:

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

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付从台谏之攻。此正无

意无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

(节选自《鹤林玉露》)

【注】韩魏公,韩琦,封爵魏国公。魏,即大名。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人或以公任劳 A 事过 B 多 C 勉其略 D 于总劾 E 委于佐属 F 而少 G 自便 H 安

A. ADF B. CEG C. BEF D. CEF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望中犹记,烽火扬

州路”中的“路”与此意思相同。

B.“走”,使动用法, “走使”在文中指让使者赶赴京城。我们平常所说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

中的“走”与此意思相同。

C.“委”在文中是“交付”的意思,与《过秦论》中“委命下吏”的“委”字意思相同。

D.“类”在文中是“像”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的“类”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蔡挺先向韩公建议在白塔建城,后派使进京奏报以推责免罪。朝廷只责备韩公修城时机不当,而

韩公对此未加分辩。

B.韩魏公主政大名,事无巨细,务必躬亲,即便卧病在床,依然亲自断案,不敢随意处事,唯恐用

心不尽,有负百姓。

C.韩魏公作为三朝重臣,提携众多才俊,受提拔的那些人虽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却很少

有人对他感恩戴德。

D.韩魏公赢得了辽国的尊重:他镇守北都时,辽国使者不敢在他的辖区肆意妄为:后来辽主还让人

为他画像以示纪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

(1) 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

(2) 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

14.韩琦被称道有“贤人君子之盛悠”,试简括两则材料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其光辉形象。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su li):象声词,形容风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每联均对仗工整,二、四、六、八句押同一个韵。

B.首联“黄菊” “玄蝉”,点明“秋”的时令; “昔” “今”暗示一年已过,秋风又回。

C.颔联前一句正面点题,后一句感慨秋风萧杀,不但使草木凋落,也使自己容颜衰老。

D.首联和尾联用拟人手法写秋风, “为君”与“与君”首尾照应, 两个“君”都指秋风。

16.清代沈德潜评此诗: “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请结合全诗,谈谈沈德潜为什

么说这首诗“下半首英气勃发”。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 1 分,共 6 分)

(1)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完《尚书》中的话,顺势引申出“ , ”

的道理,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理论性的概括,说明盛衰之理的本源在于“人事”。

(2) 《过秦论》一文中“ , ”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

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 《陈情表》用“ , ”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

孤弱。

三、课内文言文综合检测(本题共 4 小题 ,8 分)

1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西举(攻取)巴、蜀 乱者四(数词作状语)应 函(名词作状语)梁君臣之首

B. 弯(使……弯) 弓而报怨 终鲜(没有)兄弟 庶(希望)刘侥幸

C. 以当(对着)南日 凡再(两次)变矣 其置(放下)也若弃

D. 不抑耗其实(它的果实) 所在皆是(这样)也 南声函胡(“函胡”通“含糊”)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 因舍其名 因利乘便

C.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且不得暇

D.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20.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

为天下笑者,何也 使不上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盛以锦囊

石之铿然有声者 古之人不余欺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明月半墙 则告诉不

许 磔磔云霄间

A. ////////

B. /////////

C. ////////

D. //////////

2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陈情表》中李密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

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B.《过秦论》是一篇政论,以议论为主,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

连用“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等四字语。

C.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

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 D. 《石钟山记》.中的“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说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但

不能说清楚。

四、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 3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4 题。

“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序”。 “和”的意义源于音乐,

就拿音乐来说, “声成文,谓之音”,一首曲子本是由不同的音符配合节奏、力度等形成的,音乐的和

谐,就看这配合有无条理秩序。音乐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他的成就在形式,而形式之

所以为形式, 、即中国语所谓“文”。就一个人的内心说,思想要成一个融会贯通的系统,

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知情意各种活动必须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就一个社

会说,分子与分子要和而无争,他也必有制度法律,使每个人都遵照。世间绝没有一个无“序”而能

“和”的现象。

“和”是乐的精神, “序”是礼的精神。 “序”是“和”的条件,所以乐之中有礼。《乐记》说得

好: “乐者通伦理者也”, “知乐则几于礼矣”。 同时, 。 “乐自内出, 礼自外作”。

乐主和,礼主敬, 内能和而后外能敬。就偏向说,虽是“仁近于乐,义近于礼”, 而就本原说,仁——

儒家所公认的最高美德——是乐与礼共同出自的本原。仁则内和而外敬,内静而外文。因此,礼乐本是

内外相应,但也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2 分)

2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分)

24.下列对文中四处标点符号的作用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 ‘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句中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B.“……,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句中的分号表示分隔多个复句。

C.“《乐记》说得好: ‘乐者通伦理者也’”,句中的冒号表示提起下文。

D.“仁——儒家所公认的最高美德——是乐与礼共同出自的本原”,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转变话题。

(二) 语言文字应用 II(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5~26 题。

有人喜欢牡丹,说她国色天香。我却喜欢梅花,喜欢她“凌寒独自开”的自信。客居海南,常听朋

友说海南也有梅花,觉得有些诧异。朋友说,东山岭脚下的溪边村,是海南著名的三角梅风景旅游区,

我便专程去看。

三角梅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不同颜色,三朵小花聚生于三片红苞中。徜徉在三角

梅基地, 。小乌叽叽喳喳在三角梅上欢快地跳未飞去,人就沉浸在一片乌语花存之中。在花团锦

簇的三角梅花海中,还有一座书香四溢的书屋,经常有一些书法家、画家聚集于此,挥毫泼墨,尽展才

情。离基地不远处有一座溪边客厅。这是一座颇具古风的凉亭式建筑,走进亭内,可见桌椅摆件都是古

物,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筑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溢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 ),让人清心、净心。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

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25.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我竞发现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的有特色的,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的一株三角梅

B.一株三角梅竟被我发现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很有特色

C.我竞发现一株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的有特色的三角梅

D.一株三角梅竟被我发现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很有特色,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

26.根据语境,仿照画曲线的句子,在括号内续写两句话。 (4 分)

五、写作(60 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关于个人形象的塑造, 《礼记大学》有言: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登是皆以修身为本。”亚马

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也曾说过: “你的形象就是你不在房间时,人们对你的评价。”以上材料引发了

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