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中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3-12-18·7页·939.1 K

20232024 学年安徽县中联盟高三12 月联考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

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

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至七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

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

利。”上述记载表明

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

2.下表是秦朝实行的两种土地制度的概况。这两种土地制度的推行

A.有利于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 B.促使国家统一的实现

C.打击了门阀士族的经济势力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3.东晋王谧说:“囊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与之不接。”到南北

朝时期,西域僧人通过与帝王、士大夫、文人、平民的交往等社会活动宣扬佛学,并受

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僧人也开始参与清谈,佛学在核心理论上与玄学趋于一致。这一

变化反映了

A.儒佛思想在当时争斗激烈 B.统治者的好恶决定了宗教存续

C 佛教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 D.佛学迎合了中国政治统治需要

4.宋代科举考试不仅有进士科,还有制举、词科和武举考试。制举旨在选拔贤良方正能

直言极谏者,且有治国安邦之策论的人才;词科则是为国家预储写作应用文书的代言之

士;武举主要考察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才兼文武之儒将。据此可知,宋代

A.科举录取人数大幅增加 B.注重选拔实用性人才

C.科举考试程序日益完善 D.选官途径呈现多样化

5.史载.明朝嘉靖初年,南京普通民众“犹循礼法”“凡百用度取给而止,奢侈其少“民皆畏

法而从正统至正德年间,“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于是出现“浑厚之风亦少衰矣”。

这一化的出现

A.表明主流价值观发生变迁 B.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体现出君主专制日渐衰落 D.说明等级界限的消失

6.魏源曾说:“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若官修战舰火

器局,贝止需立于粤东”。并建议规定官员“不许承办船厂”,放手任民间经济自行发展的

方针。据此可知,魏源的主张

A.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文化的大门 B.旨在顺应发展资本主义潮流

C.具有民本主义和经世致用的理念 D.揭示了中国民族危机的深重

7.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吴汝纶在《深州风土记》中谈到,“光绪十年后,花生之利始

兴,外国购之,用机器榨油,转售中国取利。以此种者沾其赢余,相习益多。”这反映

了当时的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C.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D.对外贸易处于逆差的地位

8.下面是安徽省博物院的展厅里陈列的三封红色家书的部分内容。这些家书

信件 内容节选

第一封 父母方面,以为(我)病逝可矣,不必感伤…廿五年来,于社会无微功,然亦无

愧!民国十七年九月书于南京卫戍司令部看守所中

第二封 使汝含悲退去,将来出笼至蜀工作,定有可望。如未遂志,为党光荣,何足

叹惜!民国二十年安庆书

第三封 儿来信无别,问候大人、家庭……今有敌人消灭以后,我六安赤区很受欢迎……

我在红四军……当战士。书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六安

A.体现出革命烈士深厚的家国情怀 B.充分宣扬了抗日反蒋的斗争精神

C.坚定了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信念 D.折射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性

9.下图为我国 1949 年、1952 年和 1957 年的钢产量,以及 1958 年 8 月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确定钠当年钢产量指标。这一指标反映了

A.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B.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C.经济建设出现了“右”倾错误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完成

10.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外交事务上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更加强调国家利益,外交布局也不断调整;到 21 世纪初

形成“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布局。

中国外交的调整

A.推动了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意味着西方在全球治理中地位下降

C,折射出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D.旨在打破美国超级大国霸权的局面

11.有学者在评价雅典民主制度时说,古典民主仅把“自由”定义为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自

由,似乎人只应为公共政治而生活;参与公共事务成为了一个公民之所以被称之为公民

的必备条件,个人在公共权力面前也没有任何自我保护的能力。据此可知,古代雅典民

主制度

A.强化了公民的身份认同 B.蕴含人本主义理念

C.阻碍了精神文化的发展 D.强调城邦利益至上

12.阿拉伯帝国时期,各城市的官僚贵族、僧侣贵族既是封建大地主,又是大商人,他们

有的投资于大商队,有的利用官位从事商品贸易、金银兑换和商业投机。这一现象

A.巩固了帝国的封建统治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加快了经济近代化步伐 D.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3.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洛克(16321704 年)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人类的“权力”是天生的,

而且政府建立的基础是人民的“同意”;契约政府必然是有限政府,它的权力的边界就是人

们的授权范围。据此可知,洛克的命题

A.违背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呈现典型的反传统特色

C.意在教化大众实现民智启迪 D.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

14.美国学者诺姆乔姆斯基指出,美国是“真实存在的资本主义民主”,美国人对政策制定

的影响力与他们的财富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约70%的美国人对政策制定没有任何影响,

他们在收入水平、财富等方面处于劣势。这反映了美国

A.社会分化日益严重 B.广大人民处于无权的地位

C.垄断资本操控政治 D.民主政治具有一定阶级性

15.1896 年 2 月,双方都把主力部队调到北部重镇阿杜瓦地区,进行决战。结果,“欧洲

文明国家”放弃已侵占的领土,并赔款 1000 万里拉。西方舆论对此发出惊呼:“不敢想

象,一个文明的欧洲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的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灾

难。”这一战争

A.揭开了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维护了国家主权并实现民主政治 D.结束了非洲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16.下表是 1926 年与 1939 年苏联人口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人)。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

由于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蓬勃开展 B.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日渐凸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3 小题,第 17 题 16 分,第 18 题 18 分,第 19 题 18 分,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

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王朝的历史,更不应该只是中原王朝或汉族王朝的历史。我

们应该站在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历史上的一切政权和它们之间的关

系。不能认为某一皇帝登位建元,统一就已经实现,也不能将某一朝代的残余势力存在

的时间当作统一的延续,每一个政权有它自身存在的条件,有自己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在 1560 年左右,一艘西班牙货船将美洲的马铃薯运回国。而马铃薯在西班牙多数

时候是由于品相难看被人当成是“球菌”,除了将马铃薯提供给远航少食的水手和作为牲畜

的饲料外,人们拒绝食用马铃薯。在当时的欧洲文化体系中,土豆属于茄属植物一类,

会导致麻风病,因此高傲的欧洲人拒绝食用这种属于未开化、被征服种族的食物。而在

英国,由于女王的厨师不幸误将马铃薯的块茎扔掉而烹饪了含有毒素的叶子,导致宴会

人员身体不适,女王下令禁止食用马铃薯。马铃薯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普及很大程度上要

感谢德国人,因为 18 世纪中叶德国发生瘟疫,马铪薯价值凸显。自此,马铃薯在接下

来的几十年的时间里逐渐传播到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以及英国,成为欧洲国

家全体民众的主食。它改善了整个欧洲国民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在 180 年间,人口增加

了 17 倍之多,但单一的马铪薯种植也为后来 18451848 年的爱尔兰大饥荒埋下隐患。

——摘编自孙可歆《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历史社会影响》

材料二

明清之际,随着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环境适应力强的美洲高产作物被引进中国,

使过去那些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和高岗山坡成为宜农土地。同一时期受到

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国家政策也开始鼓励人们尽力垦殖,在这二者的双重作用下,失

去土地的农民,即“棚民”的活动范围及强度迅速扩展,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高阜处所,

种植茶树、山薯、杂粮等物。或傍崖为屋,或砌石成蹊,谷口崖腰,人烟相接。”一遇

暴雨,土石随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涨”的景象。

——摘编自魏梦菊《明清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617 世纪美洲作物外传的原因及在欧洲传播受

阻的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 1617 世纪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社会的影响。(8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传统儒学中以“克已复礼”思想为代表的礼制思想对于协调社会关系、维持封建政权

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北洋军阀深谙传统儒学的作用,因此,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

出现了一系列的“尊孔复古”逆潮。如:1913 年袁世凯下令尊孔;1917 年张勋拥溥仪复

辟,理由是维护儒家的纲纪;黎元洪在 1922 年复任总统时发表的通电中指出,中国之

所以乱七八糟,正是因为“下放其上……婚媾凶终,师友义绝,翻云覆雨,人道荡然”;1927

年张作霖下令定礼制,次年祭孔。北洋军阀集团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有意识

地利用封建儒家文化,构建起诸如吴佩孚的“内圣为体,外王为用”的治国理念。

——摘编自刘威张泽坤《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北洋军阀的影响》

材料二

1986 年,当代学者李泽厚在《走向未来》杂志创刊号发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一文,这是当时对新文化运动所能达到的“最为漂亮”的回答,自此“启蒙与救亡”即成为

支配性的阐释范式,延绵至今。

摘编自吴宝林《如何超越“辉格史”: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百年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军阀政府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其意图。(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10 分)

20232024 学年安徽县中联盟高三 12 月联考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D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传承。根据材料“工之子恒为工”“述之守之”“莫

不继事”“家传其业”可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注重世代相袭,故 D 项正确。材料并

未提及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排除 A、C 两项;人身依附关

系强调的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工匠对国家的依附,故排除 B 项。

2.A 【解析】考查秦朝的土地制度。秦朝通过赐田和授田,发展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捉

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土地利用率,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中“秦

朝”说明当时秦已完成国家统一,故排除 B 项;有爵者和无爵者都有田地,承认其土地

私有,并不能打击贵族势力,且门阀士族在汉末三国崛起,故排除 C 项;只要封建制度

存在,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故排除 D 项。

3.C 【解析】考查古代文化交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

国,但是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信奉的人极少;但是到南北朝时期,僧人与上至帝

王下至平民之间都有交往,说明佛教在中国受到普遍接受,且受到当时中国玄学思潮的

影响,佛学在核心理论上与玄学趋于一致。因此,佛学的中国化最初表现为佛学的玄学

化,这反映出佛教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向,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儒学与佛学的斗

争,故排除 A 项;“统治者好恶决定宗教存续”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B 项;当时僧

人参与的“清谈”主要涉及纯粹的哲学命题,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故排除 D 项。

4.B【解析】考查宋代的科举制。材料中“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且有治国安邦之

策论的人才”“为国家预储写作应用文书的代言之士”“考察举子的军事……”等体现了宋

政府对实用性人才的选拔,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科举录取人数”及“科举考试程

序”的变化,故排除 A、C 两项;材料中仅提及科举制度,故 D 项中“多样化”的表述错

误,故排除。

5.B 【解析】考查明代的商品经济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导致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材料中“民气渐舒”“浑厚之风亦少衰矣”即为其具体体现,故 B

项正确。明朝中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儒学仍然为社会主流思想,等

级制度森严,故排除 A、C、D 三项。

6.C【解析】考查魏源思想。根据材料“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

售者听之”“官员‘不许承办船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的主张体现了其限制官员参

与经济活动,实行以民用、民营为主的方针,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说明魏源具有民本

主义和经世致用的理念,故 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只是倡导学习西方先进

的科技,并未深入到制度文化层面,故排除 A 项;魏源的主张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故排除 B 项;材料中未涉及民族危机的深重,故排除 D 项。

7.B【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由材料中“花生之利始兴,外国购之,用机器榨油,转

售中国取利。以此种者沾其赢余,相习益多”可知,当时的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原

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自然经济解体及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的比

较,故排除 A、D 两项;C 项中“富足”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8.A 【解析】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家国情怀。根据材料“廿五年来,于社会无微

功,然亦无愧”“如未遂志,为党光荣,何足叹惜”“问候大人、家庭……今有敌人消灭以

后,我六安赤区很受欢迎……我在红四军……当战士”可知,无论是为革命不畏牺牲还

是战斗胜利后的喜悦,都体现出革命烈士浓浓的家国情怀,故 A 项正确。这些家书不具

有抗日的斗争精神,故排除 B 项;材料中的家书中只有第三封涉及了红军长征,故排除

C 项;根据材料中家书的时间,应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排除号魔爽高三 985

9.A 【解析】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由图片中 1957 年钢产量和 1958 年 8 月钢产量指标

的比较可知,当时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出现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倾向。这反映了广大人

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属于“左”倾错误,

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故 A 项正确,排除 B、C 两项。D 项发生于 1965 年,晚于

材料中“钢产量指标”提出的时间“1958 年”,故排除。

10.C【解析】考查中国外交。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外交战略布局是随时代不断发展而发

展的,是在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调整的,由最初的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以维护刚成立的

新中国,到强调国家利益,再到 21 世纪中国在外交上体现出的大国责任和担当,这些

折射出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故 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格局并没有发

生根本性变化,故排除 A 项;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外交变化意味着西方在全球治理中地

位的下降,故排除 B 项;中国外交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故排除 D

项。

11.D 【解析】考查古代雅典的城邦政治。根据材料“人只应为公共政治而生活;参与公

共事务成为了一个公民之所以被称之为公民的必备条件”,这表明古代雅典民主制度强调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故 D 项正确。A 项中“身份认同”、B 项中“人本主义”的表述均

与材料中“人只应为公共政治而生活”不符,故排除;雅典民主政治促进了古代雅典思想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故排除 C 项。

12.A【解析】考查阿拉伯帝国商业。根据材料“投资于大商队”“从事商品贸易、金银兑

换和商业投机”等可知,阿拉伯帝国时期,贵族、僧侣从事商业活动,推动了阿拉伯帝

国商业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客观上巩固了阿拉伯帝国的

封建统治,故 A 项正确,排除 D 项。B 项中“商人”的表述与材料中“官僚贵族”“僧侣贵

族”等关键词不符,故排除;材料中的“阿拉伯帝国”未能实现社会近代化的转型,故排

除 C 项。

13.B【解析】考查启蒙思想。材料中“政府建立的基础是人民的‘同意’”“契约政府必然是

有限政府,它的权力的边界就是人们的授权范围”,这些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与传

统的封建等级秩序相违背,故 B 项正确,排除 A 项。材料中未提及民智启迪和该命题

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故排除 C、D 两项。

14.D【解析】考查美国的民主政治。由材料中“美国是‘真实存在的资本主义民主’”“美国

人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与他们的财富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可知,美国民主实质上是资

产阶级的民主,大部分的美国民众对政治的影响力很弱,由此可知,美国民主政治具有

一定的阶级性,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贫富差距悬殊”及“垄断资产阶级与国家政

权之间的关系”,故排除 A、C 两项;B 项中“处于无权地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15.B【解析】考查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根据材料“1896 年 2 月”“阿杜瓦地区”“一个文

明的欧洲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的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灾难”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一战争是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最终埃塞俄比亚打败意大利,迫使意大利

签署合约,实现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沉重打击了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势力,

故 B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揭开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序幕的事件是海地独立运动,

故排除 A 项;埃塞俄比亚并没有实现民主政治,故排除 C 项;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并

没有结束非洲被列强瓜分的命运,故排除 D 项。

16.A 【解析】考查斯大林模式及苏联城市化发展。19261939 年间的苏联正值“五年计

划”期间,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图表中“城市人口”及“城市人口占比”均显著增加的现

象即为其产物,故 A 项正确。B 项中的“俄国工业革命”完成于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市

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且苏联当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故排除 C 项;D

项中的“新经济政策”废除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均早于图表中发生变化的时间“1939

年”,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答案】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一与分裂的背后,几乎都存在相同的原因。(3 分)

论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衰败和分裂的原因复杂而又多样,但其背后均隐藏着若干共性。

例如,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农民是最基础的劳动者。在汉、隋、唐、元、明等王

朝末期,都出现了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流民问题无法抑制等现象,从而导致阶级矛盾不

断激化,农民起义发生频繁,最终加速了王朝的灭亡。汉代过后出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

的分裂时期,后隋唐统一,最初的统治者多励精图治,巩固统一局面。隋唐以后的五代

十国又出现分裂时期。(10 分)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一与分裂,基本上是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3 分)

示例二

观点:影响和决定中国古代王朝统一与分裂的因素具有多样性。(3 分)

论述:中国古代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多数会励精图治,采取恢复和发展生

产的举措。如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大力发展农业,减轻

人民负担。唐朝前期,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

善任,虚怀纳谏,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从而巩固和强化了统一局面。而到了

王朝后期,统治者大多无能,官僚政治腐败,人民生活疾苦,阶级矛盾激化。如汉朝和

唐朝,后期的统治者穷奢极欲,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随后出现分裂局面。

(10 分)

由此可知,王朝的兴盛是由英明的统治者制定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以民为本的多

种举措实现的;而王朝的衰落是由统治者腐败统治、人民负担沉重、自然灾害等多种因

素造成的。(3 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冀爸答案摩变溶存理亦可)

18.【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密切了世界各大陆间的联系;美

洲作物具有高产、耐旱、抗寒等优点;统治阶级的倡导。(6 分)受阻原因:马铃薯品相

难看;欧洲人对马铃薯不了解;统治者的禁止;欧洲人自视甚高的特性。(4 分,任答两

点即可)

(2)影响: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加速了

人口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 分,任答

两点即可)另一方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人口过度膨胀,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4 分,任答两点即可)

19.【答案】(1)态度:维护和宣扬儒家文化,极力推崇传统儒学。(4 分)意图:加强对民

众的思想控制;借助儒学强化其政治的合法性,维系北洋军阀的统治。(4 分)

(2)评析:材料二看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认为其促进了思想解放;具有明显的

救亡图存色彩。(5 分)但没有看到它的局限性,如没有直接同北洋军阀进行斗争,体现

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对待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

以及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等。(5 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