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稳派大联考高三12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3-12-23·9页·1.1 M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 学年江西省高三12 月统一调研测试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89 年,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村的一座 3000 多年前的古墓中,出土文物 1500余

件,其中有当作礼器、兵器和农具等使用的青铜器 486 件,还有玉器 754 件、陶器 356

件。这座古墓体现了

A.父系氏族晚期的特征 B.夏朝阶级统治的腐朽

C.分封制度确立的过程 D.商周社会文明的成果

2.秦朝后期,制作粗劣,穿孔较大,钱径不到2 厘米,重不足2 克的小半两钱,亦称“秦榆

荚钱”也出现于市场。这一现象表明,秦朝

A.统治危机日益深重 B.赋税与徭役负担加大

C.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D.白银货币化势在必行

3.4—6 世纪,佛教自身所具有的“顺时达变”的“随方”精神、“众生平等”观念、“圆融

无碍”的文化特质,借助佛像中原化的流传,得到进一步的展示。这使佛教

A.走向平民化 B.逐渐本土化

C.在中原盛行 D.与儒道合流

4.阅读《辽朝的社会经济表》

领域 主要表现

中原地区推广耕作技术和在辽东地区推广野生到原生的开垦和疏浚农艺,提高了农

农业

业生产的效率

手工业 以丝绸、纺织和铁器为主要产品,在国内和国外都有一定的市场

商业 大力发展了对外贸易,增加了国库的财富。国际贸易是以茶和马匹为主要的出口品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A.海外贸易加快拓展 B.北方经济有所发展

C.民族交流形式多样 D.农耕文明得到普及

历史, 第1 页 (共6 页 )

5.徐霞客曾说,在其父亲去世后二十年间,由他母亲独支门户,勤俭持家,“母无他

好,好习田妇织”。 “特以精好闻”的徐家织布“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

据此可知,徐母得以独立维持生计的时代背景是

A.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B.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D.经营方式出现革新

6.根据下图的信息,可以概括出的主题是

A.清廷近代化的努力成效显著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C.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D.汉族官僚地位得到迅速上升

7.下图是近代上海的一份《时事新报》(局部)。由图中信息,可知当时

A.社会习俗土洋并存 B.晚清教育经历了巨变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半殖民地化色彩犹存

8.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时,实行了投票、“豆选法”、举手表决法等形式多样

的投票方式。这

A.体现了民主选举的灵活性 B.表现了工农政权的普遍性

C.突出了民主制度的多样性 D.彰显了“三三制”的先进性

历史 第 2 页(共 6 页)

9.阅读下列《部分小说发表情况统计表》

年份 杂志或出版社 作者和作品名称

1956 年 《人民文学》杂志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青人》

1956 年 《人民文学》杂志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1956 年 《萌芽》杂志 陆文夫《小巷深处》

1957 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柳溪《爬在旗杆上的人》

1957 年 《人民文学》杂志 宗璞《红豆》

1957 年 《剧本》杂志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1957 年 《新港》杂志 刘绍棠《田野落霞》

1959 年 《蜜蜂》杂志 刘真《英雄的乐章》

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取得巨大成果 B.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调整

C.先进社会制度全面确立 D.首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10.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在谈及新的“冷战”时,认为西方国家在同时进行两个

“冷战”,“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

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争”。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外交政策出现重大改变 B.认为战争危险依然存在

C.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变化 D.对冷战的理解发生质变

11.古代埃及政权由“法老”来统治,法老被认为是太阳神拉的化身,自行决策并管理

国家事务、农业、税收、建筑、宗教仪式、军事、行政、司法等。这说明古代埃及

A.实施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 B.是绝对权力统治下的国家

C.君权神授的封建政体形成 D.小农经济受中央政权保护

12.下图是 15 世纪某一航海家的两次航海路线图

发生图中路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基于航海探索经验的积累 B.环球航行的新航线已经开辟

C.航海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历史,第3 页 (共6 页 )

13.18 世纪晚期和 19 世纪初期,法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和内乱之后,人民已经在战争

中锻炼出了一种能够对抗敌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驱使法国人发现本民族和欧洲其

他民族之间的差异。这表明当时法国的战争

A.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B.激发了极端的民族主义

C.催生了欧洲统一的认同 D.传播了英国革命的精神

14.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和技术的聚集催生了一批资本、技术密集的新产业,企业

规模的扩张产生了长流水线的生产工艺,对企业提出了更复杂更高端的要求,泰勒制、

福特制等生产组织形式因此建立。泰勒制和福特制的建立,反映出

A.技术专利的垄断 B.国家管控力的加强

C.资本流动的加快 D.管理方式的科学化

15.1946—1948 年,在盟军控制委员会的指引下,德国除萨尔州外的其他各州都根据《占

领法》进行土地改革,通过土地税或相应的单位估价,将大约 20 万公顷土地分配给原

来无地少地的农民。这一举措

A.借鉴了苏联的公有制经验 B.体现了美国的主导性作用

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恢复

16.20 世纪末,远程医疗、机器人医生或者 3D 打印器官等,还被认为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

可能出现的情节。到了 21 世纪初期,这些现象离人们的生活很近,甚至已经息息相

关。这说明

A.现代医疗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

B.发达国家医疗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

C.社会烈性传染病能够有效控制

D.医疗相关机构社会服务职能的凸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一 “诸造畜蛊毒(刑律名)及教令者,绞;造畜者同居家口虽不知情,若里正知而

不纠者,皆流三千里。 造畜者虽会赦(赦免),并同居家口及教令人,亦流三千

里。”“里正之等,亲管百姓,既同里闬(相里相亲),多相谙委(了解情况)……若知而不

纠,依《斗讼律》,监临之官,知所部有犯法,不举劾者,减罪人罪三等。 纠弹之官,

唯减二等。”

—摘编自《唐律疏议》

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一个严密的基层治安网络。 相邻的居民每十家为一小保,每五小保

为一大保,每十大保为一都保。家有年满十五岁以上的男丁,编入保甲为保丁。每天夜

里,由大保长轮流差派五名保丁在本大保地界往来巡逻。遇有盗贼,击鼓报警,大保长

及其同保居民都须前往救应,如果保内有犯罪者,须报官府。如知情不告,则按五保连

坐法处罚。如有三人以上的强盗在保内停留三天,同保邻居即使不知情,也要追究不

历史 第4 页 (共6 页 )

觉察的责任。保内居民有逃往、迁移、死亡等变动情况,应及时具状申报官府。

——摘编自张利《略论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律疏议》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4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变化及其作用。(8分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

建设“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到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

新、日趋完善的发展过程。

——摘编自宋贵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材料所反映的主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

结合,紧扣题意,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材料一 在古代,西方饮食文化主要受到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古希腊和古

罗马时期,人们注重饮食的品质和味道;例如,古希腊人在宴会上会用酒杯敬酒,而古罗

马人则有“宴会三部曲”,即前菜、主菜和甜点。 中世纪的欧洲时期,人们的饮食更加简

朴,主要以粗粮、豆类和蔬菜为主。 同时,也有肉类和奶制品的食用,而这种饮食方式更

多的是特权阶层。

——摘自[德]希施费尔德《欧洲饮食文化史: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营养史》材

料二 从 16 世纪开始,西方饮食文化经历了巨大变革,新大陆的食物和调味品被引入到欧

洲,这些新的食材和调味品,丰富了当时的饮食文化。例如:番茄、马铃薯、玉米和辣椒

等食材的引入,使得意大利面、炸薯条、玉米饼等成为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代表性食品。19

世纪以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和方便食品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速度和

便利性,汉堡、热狗、披萨等成为最早的快餐产品,风靡一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快餐店的数量迅速增加,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链。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跨国快餐

巨头迅速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快餐的传播和普及。

—摘编自[美]阿莫斯图《食物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饮食文化的特色。(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 16 世纪以后欧洲饮食文化出现的巨大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影响。(8分 )

历史 第5 页 (共6 页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摘自美国交通研究委员会编《道路交通能力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中期美国公共交通系统生产发展的背景及

其特点。(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20 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的电

视专题片写一段解说词。 (8分 )(要求:表述成文,符合实际,史论结合,逻辑严

密)

历史 第5 页 (共6 页 )

2023—2024 学年江西省高三 12 月统一调研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村古墓是商代以来的文明,其中有当

作礼器、兵器和农具等使用的青铜器 486 件,体现出当时社会文明的成果,故 D 项正确,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统治腐朽”“分封制确立”的信息,排除 B、C 两项。

2.【答案】A

【解析】秦朝后期,由于农民大起义的影响,政治动荡,在铸钱时,也粗制滥造,这是统治危机的

反映,故 A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钱币的发行,没有反映赋税与徭役的情况,排除 B 项;材料无

法体现商业经济迅速发展,排除C 项;白银货币化发生在明朝,排除 D 项。

3.【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广泛传播,因为具有“顺时达变”的“随方”精神等文化特质,

其借助佛像中原化的流传,逐渐本土化,故选 B 项。材料没有佛教走向平民化的相关信息,排除 A

项;材料无法体现佛教在中原盛行,排除C 项;佛教与儒道合流是在隋唐以后,排除 D 项。

4.【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位于北方,其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所发展,

故 B 项正确。辽朝处于内陆,辽东虽然有出海口,但是海外贸易并没有加快拓展,A 项错误;材料

无法体现民族交流形式多样,排除C 项;从表中可知,辽朝的农业生产,主要在辽东等地区,D项

“普及”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5.【答案】C

【解析】明代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此背景下一条鞭法推行,赋役征银,这为家庭手工业

成为家庭主要生计来源创造了条件,使女性成为家庭生计主要担当者,男性有更多机会从事维持家

庭生计之外的事务,故 C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A 项错误;材料仅说明徐

母所织棉布“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以体现其质地优良,无法体现长途贩运贸易是否兴

盛,B 项错误;晚明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手工工场和自由雇佣劳动,但材料无法体现是手工作

坊还是手工工场,D 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反映了清政府的改

革努力成效显著,故 A 项符合题意。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为了筹集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

设厂的限制,在此契机下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排除B 项;中国的官僚资本,出现于国民党

统治前期,排除C 项;汉族官僚地位上升,主要从太平天国运动后总督巡抚的出身看出,与材料中

的图中企业发展无关,排除D 项。

7.【答案】D

【解析】图片中的“上海英租界望平街”等文字,体现了半殖民地化的特点,故D 项符合题意。材

料没有突出社会习俗并存的主流信息,排除 A 项;图中有“教育部”,并出现“普通教科书”,说明

此时是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形势,排除 B 项;仅根据图片内容不能说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

除 C 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中所描述的内容,反映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选举方式的灵活多样,

故 A 项正确。抗日根据地政权不是工农政权,排除B 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民主形式的多样性,而

不是民主制度的多样性,排除C 项; “豆选法”是在群众文化层次较低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主选举方

式,与先进性无关,排除D 项。

9.【答案】B

【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

施等的总和。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从酝酿到正式发布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双百”方针推

动了新中国初期文化艺术的繁荣,属于上层建筑调整的内容,B 项是根本原因,与“双百”方针相

一致,故选 B 项。A 项和 D 项分别是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排除;C 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0.【答案】C

【解析】材料是邓小平对新形势下“冷战”内涵的准确理解,并影响了我国新型外交政策,故 C 项

符合题意。 中

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来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排除 A 项;“冷战”是指除了战争之

外的一切手段的对抗,B、D 两项的表述均不符合史实,也不正确,排除。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法老”“君权神授”,拥有绝对统治权力,故 B 项正确。材料涉

及的是“法老”的地位和权力,没有体现中央集权与小农经济的信息,排除A 、D 两项;当时的

埃及还不是封建性质的国家,排除 C 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时间和路线信息可知,材料内容是葡萄牙支持的迪亚士两次航海探险示意图,迪亚

士第二次出发前往非洲最南端,是其继承了前人成功探险的经验,以及自己的努力,故 A 项符

合题意。环球航行的新航线是 1522 年麦哲伦团队开辟的,排除B 项;当时航海技术并未取得突破

性进展,排除 C 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D 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启蒙运动提倡民主、自由、平等、法制,还包含了民族主义主张。材料中的法国大革命

和拿破仑对外战争,促进了启蒙思想在法国传播和发展,故 A 项正确。当时法国的民族意识并不

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排除 B 项;材料“法国人发现本民族和欧洲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异”,并不是

法国人对欧洲统一的认同,排除 C 项;材料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无直接关联,排除 D 项。

14.【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可知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从“资本和技术的

聚集催生了一批资本、技术密集的新产业”等信息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垄断阶段。泰勒制、

福特制等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兴起的科学管理方式,故D 项正确。当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

发展,并没有体现国家管控力的加强,排除B 项;A、C 两项与题目材料不符,排除。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占领法》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故 C

项正确。当时的土地改革是“通过土地税或相应的单位估价”来实施的,仍然是私有制,A 项错

误;当时的“盟军”包括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国家的军队,并未体现美国的主导地位,排

除 B 项;联邦德国成立于 1949 年,排除 D 项。

16.【答案】A

【解析】从“远程医疗、机器人医生或者 3D 打印器官等”的设想到应用,说明了现代医疗技术

的进步,故 A 项正确。题中技术成就不仅仅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B 项的表述过于片面,排除;

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有效控制烈性传染病,能够加强医疗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但与题

目主旨无关,排除 C、D 两项。

17.【答案】(1)措施:实施邻保制度;用法律规范基层社会治理。(每点2 分,共4 分 )

(2)新变化:推行保甲制度;建立基层治安网络。(2 分,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作用:加强了社会治安;有利于民生的发展;为后世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每点2 分,共6 分 )

18.【答案】示例一

观点: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断加深。

阐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

制等改革事业探索地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认识不断清晰。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位一体”层面,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位

一体”,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从毛泽东思想发展到邓小平理论,再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不断创新、不断

走向成熟。

这些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范例,有利于

“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构建。

示例二

观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发展。

阐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在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的情况下,中国共产

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建设理论。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温饱问题,党和政府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社

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进一步体现,党和政府把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当中,体现了与时俱进,探索创新的特点,也

历史 第2 页 (共 3 页)

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丰富与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成为世界现代化道路的经典范例,为丰富人类文明作出了巨

大贡献。

【评分细则】

第一等级 能够结合材料的内容,论证紧扣材料,史实准确,评价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0—12 分)阐述流畅,结构合理

第二等级 能够结合材料的内容,论证基本紧扣材料,史实基本准确,评价基本合理,史论结合,

(6—9 分) 逻辑基本严密,阐述基本流畅,结构基本合理

第三等级 基本能够利用材料的内容,史实基本准确,评价基本合理,史论结合脱离,逻辑有不

(3—5 分) 严密之处,阐述不太流畅,结构基本合理

第四等级 不能够结合材料的内容,论证脱离材料,史实有不准确或完全不准确之处,评价不合

(0—2 分) 理,史论不能结合互证,逻辑欠严密,结构不合理,阐述混乱

19.【答案】(1)特色:注重饮食的品质和味道;注重饮食的仪式感和社交性;饮食的阶级性和趋同

性明显。(每点2 分 ,共6 分 )

(2)变革:外来食材和调味品的引入并成为代表性食品;饮食结构发生巨变;饮食方式发生变化

(或答:快餐文化和方便食品的出现)。(每点2 分,共4 分,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全新的产业链;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给世界各地的饮食文

化带来变革;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每点2 分,共4 分,任答两点即可)

20.【答案】(1)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美国经济进入稳定高速发展时期。(每点2 分,共4

分)

特点:持续增长,生产效率高。(2分 )

(2)示例一

解说词: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公共交通系统的生产效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由20 世纪6

0年代初期的每位员工对应乘客近6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约2.5万人,生产效率下降超过半数。

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看,与私家车的冲击,公共交通运输技术没有出现突破,管理机制陈旧,效

率较低,不能满足人们快节奏生活的要求密切相关。总之,美国公共交通运输业生产效率面临困

境。唯有技术突破和管理改革,才能满足人们日常出行的需求。

示例二

解说词:20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公共交通系统乘客人数总体上大幅度下降,由每名员工对应

乘客近6 万人,下降到近年来的 2.5 万人左右,运营效率明显下降。从乘客的角度分析,与私人

交通工具的增多,出行需求的变化,消费能力的变化,逆城市化、卫星城市的发展,航空交通的

普及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美国公共交通系统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美国可以借鉴中

国的经验,发展高速公共交通系统,实现管理机制和生产技术的新突破。

【评分细则】

第 一 等

能够结合材料的内容,论证紧扣材料,史实准确,评价合理,史论结合,逻

辑严密,阐述流畅,结构合理

(7—8分)

第 二 等

能够结合材料的内容,论证基本紧扣材料,史实基本准确,评价基本合理,

史论结合,逻辑基本严密,阐述基本流畅,结构基本合理

(4—6分)

第 三 等

不能够结合材料的内容,论证脱离材料,史实有不准确或完全不准确之处,

评价不合理,史论不能结合互证,逻辑欠严密,结构不合理,阐述混乱

(0—3分)

历史 第3 页 (共 3 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