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宿迁中学、宜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3-12-29·10页·607.1 K

2024 届高三第一学期 12 月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显然并非所有古代重要科技领域的原创地,但通过无与伦比的消化融合能力,“中国制造”成为古代

丝路上优质产品的代名词。以中国周边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为基础,从历史实境出发来反观融合后创新并高

出一筹的中国发明,无疑能让我们更加贴切真实地体认先人的智慧与成就。

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制造”的早期认识几乎只能从考古遗迹中获取。公元前6至3 世纪分布于阿尔泰山

北麓、形成巴泽雷克文化的游牧民,通过向周边地区卖出马匹,积蓄了来自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大量商品。墓

葬所出遗物中,除一辆中国设计风格的大型四轮马车外,更引人注目的还有原产自楚地的铜镜和战国风格丝织

物。这些产品有些饱含深厚的技术积累,有些展现出精致绝妙的制作工艺,还有些则涉及难以企及的奢华原料。

它们通过巴泽雷克等文化中转,进一步传播到北面的米努辛斯克盆地、西面的东欧大草原等地。古罗马作家曾

悲叹中国丝绸不仅吸去大量黄金,同时还助长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尽管各国奢侈品都使古罗马这样的消费主

义帝国黄金外流,但仍不难窥见中国发明在外来珍奇中占据的独特地位。

到西汉时期,中国官营作坊生产的漆器,则通过和亲等途径大量流入匈奴,成为贵族墓葬中常见的陪葬珍

宝。可见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发明,是备受近邻们青睐的车辆、铜镜、丝织品和漆器。

数百年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治下的首都巴格达,同唐都长安一样,万邦来朝,商旅凑集。这个文化勃

兴时期的文献记载骤然增多,其中不乏盛誉中国发明的文字。生活在巴格达的文化名流贾希兹(776-869),在

其《论市场监察官》中提到从各国进口的货物,其中来自中国的有“优质宝剑、丝绸、大瓷碗、纸、墨、孔雀、

快马、鞍、毡、肉桂、大黄”。在数量上中国商品与来自拜占庭和波斯古城伊斯法罕的货物相当,略多于印度。

但后面几处的出产多为动植物、矿产甚至奴隶,唯独中国以工艺品为特色。

中亚加兹尼王朝的文人撒阿利比(961-1038)在其《珍闻谐趣之书》里提到中国时,开宗明义地对中国产

品赋予极高评价:“阿拉伯人习惯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不管真正的原产地为何地,都称为‘中国

的’……在制作珍品异物方面,今天和过去一样,中国以心灵手巧、技艺精湛著称。”撒阿利比指出除精美透

明的瓷器、可追溯到中国的撒马尔罕纸以外,中国人在塑像和绘画方面也拥有举世罕见的技巧。中国画家不仅

要在笔下呈现出人物的神情形态,还要更加力透纸背地刻画出人物的灵魂,辨别出其笑容蕴含的究竟是嘲弄、

困惑、莞尔还是惊异。

对中国制造的模仿在西亚一直在进行着,但大部分时间内,当地工匠最终收获的是叹服。波斯作家穆罕默

德花德米尔(逝世于 1534 年)记录了赫拉特(现阿富汗西北部城市)一名在金属器皿上绘制图案的工艺大

师曾数次尝试烧制中国瓷器,但经过不懈努力,他始终只能制作出形制与中国产品极为相似的器皿,但在颜色

和纯净度上则仍稍逊一筹。

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再列举读者容易找到的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和阿克伯《中国志》等关于中国

发明的记载。从丝路实境来看,有一种认识自古一以贯之,即中国发明在西亚和中亚作家眼中,已经远远不只

是瓷器、纸张、丝绸、宝剑、工艺美术等具体事物(这些器物往往并非最早出现于中国),而是对精益求精、

“画龙画虎亦画骨”的工匠精神的无尽追求。抚忆往昔,这无疑是更加值得国人自豪和深思的历史遗产。

遥远的地理和心理距离容易带来认识上的偏颇。翻看中世纪阿拉伯史料,无论是在大马士革还是开罗,其

市场之繁荣、古代中国未尝发展但常见于西亚的科技领域之多,昭示出人类文明发展如钻石般拥有多个切面;

即便如此,中国发明在其他切面依然拥有杰出地位。

(摘编自陈巍《古丝路语境下的中国发明》)

材料二:

汉朝时,中国就开始同周边的族群进行交往,这些族群都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来源是原始的游牧和狩

猎,与中国发达的农业文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当时繁华的唐朝具有丰富的物产、先进的政治制度,世界各地

的外交使节挤满了长安城,都来取经学习,将中国作为模范。在这些附属国的心中,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霸

气十足的决泱大国,这些国家主动向中国称臣,同时从中国引进各种文化以及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雕版印

刷术、造纸术、制瓷技艺等等。

古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开始认为自己的文化思想是最优秀的文化

思想,自己的科学技术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会把周围弹丸之地的小国家放在眼里。从事物的发展规律看,

当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碰撞时,落后文化会向先进文化学习,而先进文化则不会向落后文化学习。于是,落后

文化在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走向先进,而先进文化觉得落后文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它吸取,还会对

落后文化产生鄙视的心态,不断增强的自我优越意识,从而使得它们不思进取,因脚步停滞不前而衰落。

(摘编自张馨元《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既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也可以从考古发现中得到充分

的验证。

B.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制造的车辆、铜镜、丝织品和漆器等,就先后以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受到周边地区的喜

爱追捧。

C.两则材料都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为主要内容,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侧重列举史料,材料二侧重理性分

析。

D.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此消彼长、相辅相成的,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因素和内在的逻

辑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形成于阿尔泰山北麓的巴泽雷克文化,在中华文明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转作用。

B.刻画出人物的灵魂,比呈现出人物的神情形态难度更大,也更能体现中国古代匠人在技艺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C.作者没有选用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人的记载做论据,是因为这些记载被大家所熟悉,论证力度不够。

D.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大国心态导致科技发展落后于世界。

3.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哦,香雪》中,香雪想从旅客手中换得铅笔盒,凤娇关注旅客头上的“金圈圈”。

B.《小王子》中,小王子抱怨沙漠里有点孤独,蛇说:“在有人的地方也一样孤独。”

C.《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轻视探春:“又是庶出,她敢怎么着?”

D.《西游记》中,乌鸡国太子曾经如此评论唐朝:“你那东土虽是中原,其穷无比。”

4.材料一中,从史料记载看,中国古代科技及艺术远超其他国家的表现有哪些?(4 分)

5.中国古代科技艺术等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原因有哪些?(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山歌天上来(节选)

韩少功

当年的老寅背有点儿弯,在椅子里坐久了,背上挤出几轮布的皱折,使上衣变得前长后短,一起身,后片

像幕布一样向上拉吊。

当年的老寅在汽车站等了片刻,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看天色已晚,扛着他的竹椅四处找人问路,最后找到

了县文化馆。现在,他已经面对我们,让我们略略感到挑选词语的困难。比如他的脑袋小,不好说一个,更

像是一粒;眉毛粗,不好说两条,更像是两把;耳朵倒很大,说两扇或者两页,可能更合适。文化馆的柳老师

肯定是不大习惯这个一粒,挥挥手,说出去出去,这里没有人买椅子。

听对方申明自己是来报到的学员,柳老师才有些吃惊:你说你就是毛三寅?

“唔呵……”

“你就是边山峒的那个毛三寅?”

“唔呵……”

“慢点,你们那里没有另外一个毛三寅吧?”

“村里的伙计把我家老大叫宽老倌,把我家老二叫宜老倌,把我就叫成寅老倌。我不喜欢这个名字,没

有办法呵。”

小脑袋一脸的无辜。

柳老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之一,小县城里的大牌艺术家,经常在剧院舞台一侧指挥乐队。柳老

师理论水平也高,经常哗哗哗地甩着扇子,把任何曲子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比如分析出一个主题两个形象三个

发展四个特点五个什么什么,用有些学员的话来说,随便捡根草都打得出一锅理论汤。

学习班的内容不光是培训,更重要的是创作:四天之内,每个学员都要交出一首歌曲,优胜之作将参加地

区和省里的大赛。柳老师有些着急,但着急的时候居然偏偏少了一个人,走到老寅的房间里,只见床上一个大

花被子隆起来,罩住了一个人形。

柳老师气得差点要晕过去,想把这只假鸡婆从鸡窝里揪出来,让他该去哪里就去哪里。他气冲冲找到馆长,

强烈要求领导出面严肃纪律,把那个来混饭吃的小脑袋赶快轰走。馆长想了想,说边山峒的人你最好莫惹。柳

胖子不明白这话的意思。馆长见柳老师还不明白民情,就说起当年边山峒剿匪,说那时各乡的土匪都降了,只

有边山峒不降。他们情愿受火刑,皮子都烧炸了,也没有半句求饶。有的受剐刑,剐上一整天,死也不吭一声。

馆长这话把柳老师吓得脸色灰白匆匆告辞,再也不敢提小脑袋。

柳老师没有料到的是,四天过去以后,老寅倒是真在床上孵出了鸡,一只金鸡。八个学员的作品之中,他

的《犁田山歌》首屈一指。凭正统科班的见识,柳老师得承认,如果遮去作者姓名,他完全有可能会把它误当

大师的杰作搬到课堂上去。

田里犁田是何人?

犁田硬要犁得深。

莫云古曰犁无三寸土,

如今犁田啰——

四寸浅了,五寸浅了,六寸浅了,

犁下七寸是黄金,

深耕才有好收成……

不过就是这么几句普通甚至浅白和零乱的词,如何可以谱得这样动人心魄?这真是奇了,怪了,邪了!

肯定是抄袭。柳老师恨恨地想着。不过,曲调中明明伏有本地山歌的素材,看上去不大可能来自外地的大

师。他定定神,决定去找老寅查问个清楚。

柳老师付出了好茶、好烟,还有一顿饭,却听得云里雾里。他太不了解老寅。那一天老寅没有喝酒。照理

说,人喝酒才醉,他这个人恰恰是不喝酒便昏,便乱,便野,便语无伦次信口开河。被烈日晒得晕头晕脑,就

是老寅无酒时的思想。把舌头割去一截,就是老寅无酒时的语言。老寅嗜酒是从壮族山寨里开始的。当时他从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到学院本科,是特招的农民学员,去广西参加社教和体验生活。他那时崇拜广西的米酒,

崇拜广西的刘三姐,梦想着写出一部《刘三姐》那样的歌剧。太多梦想灌醉了他,使他在社教结束的时候,擅

自离队而去,沿着壮乡歌声的余音去了云南,又糊糊涂涂去了什么缅甸以及印度,直到两年后戴着手拷满身虱

子被押解回国。

回到家乡以后,他的酒瘾越来越大,宁可无饭,不可无酒,碰到衣袋里布贴布,也三天两头要去酒坊,深

深地嗅几下,好歹让鼻子止瘾。在喝醉的时候,他不但写得好音乐,还能清醒判断很多复杂的问题。若碰上音

乐爱好者,他还说得清歌剧《刘三姐》的一切细节,对中外音乐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不要看他的发

声有点尖削,甚至有点娘娘腔,但这个时候的他随口唱出一个音,就是准确无误的中央C,或者是铁板钉钉的

降B,根本用不着什么定音叉和定音笛,让行内人不得不服。他随手抄起一件乐器,无论胡琴、琵琶、笛子、

芦笙还是唢呐,不说玩得天花乱坠,至少也耍得中规中矩。还有手里的石头,脚下的水,嘴里的一片树叶,桌

上的筷子和碗钵,都常常被他折腾出声音,准确地说,是折腾出音乐。

多少年后,有一个记者想写篇民乐奇才的文章,到边山峒去访他,一进山就有各种离奇的景象竞相入目,

让人晕眩和踉跄。一只老鼠居然把老猫追得四处乱窜,不知是来自噩梦还是来自现实。有时南瓜地里有一个瓜

出奇地巨大,整整有桌面大,但其他南瓜该小的小,该死的死,它们各行其是从不引起人们的在意。有时还有

一大片燕子不知从何而来,栖在几面粗糙的墙上,使白墙突然变成全黑, 如此吓人的景观却被人们视而不见,

从不瞥上一眼。记者一路上心惊肉跳,发现山里的很多事物不是憨头憨脑随心所欲,就是胆大包天胡作非为,

都是醉翻了一般,只能使人们的脑子跟着生乱。他说,他已经知道老寅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老寅的曲子是怎么

回事了。

记者后来没有访到老寅,据说是遭遇到了瘴气,两腿立即肿大和奇痒;又据说是糊糊涂涂迷失了方向,只

好搭乘一辆运木头的汽车出山。

这些说法,也没有得到过证实。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部分先描写了毛三寅的后背,再转向正面,寥寥几笔将人物出场刻画得活灵活现。

B.“奇了,怪了,邪了”简短有力,体现出柳老师对于《犁田山歌》既欣赏又不敢相信的心理。

C.“灌醉”生动形象写出毛三寅沉醉于音乐梦想的忘我状态,使他被押解回国的情节变得合理。

D.文中多次提到“边山峒”,表现了边山峒人民的坚韧与倔强,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同。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句子中“现在”“面对我们”打破了叙述者、故事人物与读者间的时空壁垒,呈现出多重叙事层次。

B.句子中“老倌”称呼的表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体现了韩少功在方言运用上的探索。

C.句子中“随便”与“都”突出了柳老师的理论水平之高,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肯定。

D.句子与上段记者的奇遇相照应,为老寅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8.选文倒数第三段颇有《百年孤独》的风格特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寻根”的代表人物,鲁迅、沈从文、韩少功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学者评价认为:鲁迅

寻的是“国民劣根”,沈从文寻的是“生命之根”,而韩少功寻的是“传统文化之根”。请结合选文与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

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

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

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

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

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

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

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

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 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

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C.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D.相,指相互,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相”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

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

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

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

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

14.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

李嘉祐

一官万里向千溪,水宿山行鱼浦西。

日晚长烟高岸近,天寒积雪远峰低。

芦花渚里鸿相叫,苦竹丛边猿暗啼。

闻道慈亲倚门待,到时兰叶正萋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句以“万里”状写距离之遥远,以“千溪”表现路途之阻隔,为下文写长途跋涉的艰辛蓄势。

B.颔联“近”“低”二字不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而是对空间错觉的摹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C.颈联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黄芦苦竹”等诗句,但意象虽然相似,感情基调却不相同。

D.末句“兰叶正萋萋”以景结情,不仅渲染出美好欢乐的气氛,而且有着丰富的暗示性,耐人寻味。

16.诗人展开想象,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汇于笔端,形成鲜明的对照以强化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杭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具体写出杭州市场之繁荣、百姓之殷富。

(2)在《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继承并发展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______”

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一句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不仅色彩本身,关于色彩的观念也是被建构的。在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各路穿搭博主的指点,他们认为好

的衣品一大重要标准就是配色和谐。色彩和谐究竟是什么?美术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认为,每种颜色都有其

特定的明度,不同量的光在一个完美的构图中应当能够实现平衡, A 。比如互补色,既富有哲学意味的

平衡,又在明度上有数学般精确的度量,所以它是一种和谐。

伊顿有一系列色彩对比理论:明暗对比、纯色对比、质量对比、互补色对比等。尽管这些理论今天仍然影

响着主流审美,但也有过度简化的风险。当时就有人指出:“如果人们遵循某种规则而总结出某种美学理论,

那我们最终会放弃精神或者创造的丰富性。”

这些搭配并不是本质性的、决定性的、天经地义的。 B ,只是不同文化的喜好不同,比如在印度服

装中常见红色与紫色搭配,在英国服装传统中并不受欢迎。配色和谐,还会受使用环境的影响,好看的

服装配色不一定吻合家居环境,一幅画的色彩也不一定适用于电子游戏界面。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4 分)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小题共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夏天的那些日子里,天空没有一朵云,偶尔飘来一丝半缕,转眼间就被燃烧殆尽了,化为透明的一股热气,

不知消失到了哪里。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又空空寂寂。河水哗哗的声音细听下来,也是空空的。还

有我的手指甲在林子里的阴影中时,它还是闪着光的,可到了阳光下却透明而苍白,指尖冰凉。我伸着手在太

阳下晒了一阵后,皮肤开始发烫了,但分明感觉到里面流淌的血还是凉的。

在河边一个人待着,时间长了,就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会说“白花花的日头”了,原来它真的是白的!

真的,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极度强烈的宁静。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

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阳光,只能把人照黑,但这样的太阳,却像是在把人往

白里照,越照越透明似的,直到你被照得消失了为止……那种阳光,它的炽热是你经验中的现实感觉之外的炽

热。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蹿着……可是,那阳光却在这清

凉的整个世界之上,无动于衷地强烈炽热着……更像是幻觉中的炽热。

20.文中多处使用了 ABB 的短语形式,如“白花花”“凉幽幽”,说说它们和“白、凉”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

么不同。(4 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和强烈的宁静”,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 分)

22.请分析划横线的句子作者是怎样写“冰凉”与“炽热”这一对具有矛盾性的感受的?(3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

出,是出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先前的“门”……出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

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

回,是回家,回地域空间上的家,回心理感情中的“家”……

你对人生的“出”和“回”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4 届高三第一学期 12 月调研测试

语文答案 12.18

1.【答案】D

【解析】D 由原文“而是此消彼长,相辅相成”错误,由原文“事物的发展规律看,当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碰

撞时,落后文化会向先进文化学习,而先进文化则不会向落后文化学习,于是,落后文化在向先进文化学习的

过程中开始走向先进,而先进文化觉得落后文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它吸取,还会对落后文化产生鄙视的心态,

不断增强的自我优越意识,从而使得它们不思进取,因脚步停滞不前而衰落”可知,两者不是互相配合,互相

补充的关系。

2.【答案】C

【解析】C“是因为这些记载被大家所熟恶,论证力度不够”错误,由原文“……他始终只能制作出形制与中

国产品极为相似的器皿。但在颜色和纯净度上则仍稍逊一筹,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再列举读者容易找到的马

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和阿克伯《中国志》等关于中国发明的记载”可知,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人的记

载也是证明我国陶瓷技艺的高超。

3.【答案】D

【解析】

A.体现了香雪、凤娇对新鲜、先进事物的向往,此认识和距离无关,不合要求。

B.体现出一个人只要内心孤独无论在哪里,干什么,都是一片荒芜。此认识和距离无关,不合要求。

C.表现出王善保家的势利,此认识和距离无关,不合要求。

D.因遥远的地理和心理距离,对中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符合要求。

4.【答案】古罗马作家曾悲叹中国丝绸不仅吸去大量黄金,同时还助长了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涌向阿拉伯

帝国首都巴格达的产品中,中国以工艺品为特色,其他国家多是动植物、矿产等:阿拉伯人把一切精美的或制

作奇巧的器皿都称为“中国的”;中国人在塑像和绘画方面拥有举世罕见的技巧;波斯工艺大师曾数次尝试

烧制中国瓷器,却始终稍逊一筹。(一点2 分,2点4 分)

5.【答案】具有无与伦比的消化融合能力,并在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具有精益求精、“画龙画虎亦画

骨”的工匠精神,在技艺上有无尽的追求;具有发达的农业文化保障,物产丰富,政治制度先进。(1点2

分,3点6 分)

6.【答案】D

【解析】作为“边山峒”的一员,毛三寅身上同样具有坚韧和倔强的性格特征,故“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同”

说法错误。

7.【答案】C

【解析】此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柳老师这样脱离实践空谈理论的知识分子的讽刺。

8.【答案】“老鼠”“老猫”“南瓜”“燕子”本是乡村常见的景象,但“老鼠追猫”“桌面大的南瓜”等奇幻

场景给文章增添了鲜明的魔幻色彩,体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这场景与老寅醉后的创作状态相符,以魔

幻表现现实,暗示老寅的曲子既是醉后生发,又深受边山峒的影响。这种诡异的景象突出了边山峒原始的生

命状态,具有浓郁的地方与民族特色。(4 分。第点2 分,答出第点或第点任意一点得2 分。若答出“想

象”“夸张”,可酌情给分。)

9.【答案】鲁迅寻的“国民劣根”指的是旧中国人民愚昧而不自知的状态,如《阿Q 正传》中阿Q 可悲可

笑的“精神胜利法”、《祝福》中困住祥林嫂和鲁镇众人的贞洁观与鬼神观。沈从文寻的“生命之根”指的是

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方式,如《边城》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韩少功寻的

“传统文化之根”指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展现,如《山歌天上来》中富有特色的方言与民歌要素,以及老

寅这个学过现代理论却回归传统民乐创作的音乐家形象。(6 分,每点2 分,其中解析1 分,举例1 分。)

10.【答案】FIK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答案】D

12.【答案】C

13.(8 分)

(1)【答案】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 分;“万乘”“私”“恐”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 分。

(2)【答案】这样您实际上使越国国力空虚,名义上率领诸侯一起讨伐。

评分参考:“是”“空”“名”“从”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 分。

14.【答案】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

程中曾涉及过。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答案】C

【解析】C.“感情基调却不相同”错,感情基调同为凄苦。

16.【答案】长烟高岸的近景与远峰积雪的远景相对照,突出山高水远的跋涉之难,表达对堂弟的关切;

游子的离乡远行与父母的倚门等待相对照,表达对堂弟早日归家与父母团聚的叮嘱与期待;今日万里赴任的

艰苦与他日家人团聚的欢喜相对照,表达对堂弟现状的安慰和美好未来的祝愿。(1点2 分, 2点6 分)

17.【答案】(1)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2)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3)扪参历井仰胁息 徘徊于斗牛之间

18.【答案】A“从而达到和谐境界”(2 分)

B“其实任何颜色都可以搭配”(2 分)

19.【答案】序号:比如“在印度服装中常见红色与紫色搭配”改为“常见的”。

序号:“配色和谐”改为“配色是否和谐”。

序号:“吻合”改为“适合”。

(每处2 分,指出序号1 分,修改正确1 分; 如果仅指出不加以修改不得分。)

20.【答案】“白花花”指白得晃眼,令人眼花,突出白的程度;“白”仅指颜色而已。“凉幽幽”指清凉,

并有幽深晦暗之意,复合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而“凉”仅指触感上的清 。(4 分,每点2

分,如有其它答案,能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1.【答案】原句用了两次“极度”,形成两个短句,句式工整,有节奏感,读起来更有气势。

原句强调夏日里独在河边时,对自然界的敏锐感知。

改句的表达,略显平淡,缺乏了感知自然时的欣喜和雀跃。(3 分,每点1 分)

22.【答案】多处用叠词,在写河水、空气、有阴影的地方的冰凉时,突出了真实触感。

运用拟人手法,用“无动于衷”描写阳光“强烈炽热着”,形象地表达出虚幻的心理感受。

运用对比,将外界的冰凉与阳光、感受的炽热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看似矛盾的感受并存。

(3 分,每点1 分,如有其它答案,能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3.作文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首先指出了人生包括两个方向——出和回,显而易见,

这两个方向是相逆的;然后对“出”和“回”分别做了阐释,既有具象的看得见的“出”“回”,也有抽象的看

不见的“出”“回”,同时指出“出”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有所“选择、舍弃、收获”的过程。

试题要求回答并思考考生对人生的“出”和“回”是如何看待的,因此,对于材料,首先要分析“出”“回”

的内涵。“出”指走出家门,步入学校;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走出原先的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出”,

还是出发,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所以在出门的过程中,需要兼具妥

协与坚持。妥协,是与门外打交道的必须,毕竟外面的世界不会以自己为中心;坚持,是在门内锤炼自己的内

在与技能。这样,才能在出门之后,朝着梦想渐行渐近。“回”,指回家,家是一个人的养分,是休养生息的地

方,家可以是实指生养自己的地方,也可以是精神和灵魂的寄托。

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辩证分析人生“出”和“回”的关系。社会是错综复杂的关系体,所以个体的人

不可能“闭门造车”,换句话说,人首先要出得了门,走得了远路,出门是实现梦想的方式。但是人出得了门,

还要回得了“家”,因为远路走久了,容易迷失,懂得适时回家,才能令人保持清醒,保有自我。如果彻底与

美好的过往割裂,只会让自己在丧失自我的道路上日渐迷惘。

因此,写作时,应当综合上面的分析进行思辨性写作:人要学会出门,还得懂得回家。奋斗人生路,辉煌

灿烂之中,不忘保留清醒,三省己身。即使成绩再耀眼,也不要在骄矜中迷失自己。一味地妥协,只懂得出门

与舍弃,不懂得回来与保留,自然容易忘记初心,误入歧途。出得了门,回得了家,人生才更有意义。

立意:

1.出得了门,回得了家,人生才更有意义。

2.出门勿忘回家,乐享出彩人生。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