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4-01-08·12页·2.5 M

四川省资阳市2024 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贴在答题卡上对

应的虚线框内。

2.第 I 卷和第卷中的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用 0.5mm 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

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区域和人口组成迅速变化,在城市建设中也伴随着

城市中村落和人群的变化。十多年来,城中村从空间结构到人口结构都有较大变化,在社区治理上也有较

多调整。

城镇化伴随着区域内原有村落的变迁,城中村的空间结构变化嵌入城市的变化之中。在城市发展到

一定程度之后,原有的城市空间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则需通过城市更新等方式盘活低效利用的土

地,提升土地效益。城中村的空间结构变化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自然发展而成的城市村落空间。随

着城市的变迁,城中村往往配合周边的产业发展,成为劳动力的“蓄水池”。这类城中村的空间并未经过

细致规划,容易造成村落建筑空间的失序。广州不同城中村的握手楼,厦门一些村落中交错的古厝和自建

房,都体现了这些空间的失序。在一些大型城中村里,空间失序加大了治理的难度。第二种是经局部改造

的城市村落空间。这一类城中村空间改造采取更为有机的方式,主要着眼于提升部分土地利用的有效性,

对村落中的局部区域进行拆除,对一些楼宇进行修缮,提升社区的宜居水平。第三种是经全盘改造的城市

村落空间。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包括北京、广州、深圳在内的很多城市开始对城中村进

行全盘改造。全盘改造有助于对土地进行更充分的盘活,重新布局村落的空间等。

自然发展的城市村落空间是城中村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局部改造和全盘改造的前在状态,后两种类

型是针对第一种类型的改造。改造方案与城中村的经济社会变迁,尤其是人口状况的变化关系尤为密切。

空间与社会的互构是城市社会变迁的动力,随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城中村成为容纳大量外来人口的空间,

人口结构也越发复杂。在城中村整体变迁的情况下,人群也在发生变化,对社区治理形成了更多的挑战。

第一,城中村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类似于圈层的人口空间结构。本地村民居住在一个区域,外

来人口可能又分布于不同区域之中。20 世纪 90 年代,有些村落或社区形成了外来人口的集中居住区域,

使本地人和外来人口相对区分开来。现阶段,更多的自建房修建之后,外来人口散居于城中村的不同区

域。在某些城中村,来自某个省份或城市的人口比较集中,而呈现出“村中村”的状况。这些人口的不同

分布状况也导致在治理上的难度不断增加。

第二,对于村落的局部改造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社区的宜居水平,但由于改造行动触及村落中既有人

群的利益诉求,不同群体对改造的态度也不同,基层治理需要做好协调工作。

第三,城中村空间的全盘改造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村落的消失。原有村落的建筑空间被改造成现代化的社

区,人群结构也由此更为多元。在改造之后,原有的村民可能集中或分散居住在几栋高层楼宇中,与以往

的邻里关系也判然分明,出现村民的不适应以及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融合问题。

在城中村的改造及变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中村作为人民城市的一部分,原有的村民及其他不同主体

作为重要治理主体的参与。这就需要将城市更新和城市变迁等作为一个社会工程,从社会联结的角度去讨

论如何实现社会的有机更新及有效治理。这种有机更新和变迁不只是产业和空间的改变,而且是城市区域

的全方位更新和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从空间和社会动力的角度去看待城市发展和城中村的变迁。

(摘自黄晓星《城市快速变迁中的村落与人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城中村土地利用低效会导致城市空间发展不足,进而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B.城市空间的局部改造通过小范围拆除、修缮等有机方式,提升社区的宜居水平。

C.城中村的社会经济与人口结构都是城中村变迁的动力,会对改造方案产生影响。

D.城市更新与变迁,需要从空间和社会动力角度去关注城市发展及城中村的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宗明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凸显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中村的变化。

B.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详细论述了城中村的空间类型、现实问题及治理措施。

C.文章第段列举握手楼、自建房等,论证了自然发展的城中村治理难的观点。

D.文章第段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论证了城中村人口、空间结构复杂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城中村空间和人口结构变化能反映出城市发展的特点以及城市治理能力。

B.城中村改造无论采用局部改造还是全盘改造,都应重视提升土地的效益。

C.北京、广州等很多城市全盘改造城中村,能够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

D.城中村居住的不同主体是配合城市发展的劳动者,也是改造治理的参与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成功投产后,彼时的中国核电人

在思考——什么时候中国能拥有自己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秦山核电二期工程设计顺利完成后,时任中

国核动力院副院长的张森如召集十多位技术骨干,经过一系列讨论、计算、验证,开展了设计自主知识产

权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研究工作,最终确定了“177 堆芯”设计、更大尺寸压力容器等重要技术参数,形

成了 CNP1000 技术方案,也就是“华龙一号”的雏形。

相较于二代和二代加核电,“华龙一号”在“177 堆芯”创新之上,为达到全球最高安全要求,开

创性采用了“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2021 年,“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 5 号机组

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福清核电全面总结“华龙一号”

示范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出版中英文《华龙一号标准化管理手册》《华龙一号标准化技术手册》,形成一整

套可复制的标准项目管理体系,为后续核电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华龙模式”。

核电技术创新,还体现在关键设备及安全管理系统的进步。漳州核电是“华龙一号”首个从示范工

程走向批量化建设的项目。项目规划建设 6 台百万千瓦级华龙机型核电机组。漳州核电一期工程在安全性

和性能提升上实施了重要设计改进 49 项,运行优化 156 项。

蒸汽发生器是核电站的主要设备,被称为“核电站之肺”。蒸汽发生器结构复杂,内部零件达上万

个且价格昂贵。以往大型核电站蒸汽发生器设计技术及知识产权只掌握在几家国外公司手中,他们长期封

锁此项技术。于是,中国核动力院坚决启动了蒸汽发生器技术攻关项目。“自主研发时,条件很艰苦,没

有经费自己筹,没有试验设施自己建,我们第一个大型试验装置就建在河南南阳油田里,用他们的高温高

压蒸汽做试验。”“华龙一号”蒸汽发生器设计总师张富源说。27 个月后,用于“华龙一号”的第三代核

电 ZH-65 型蒸汽发生器问世,而美国、法国制造首台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用了将近 40 个月。与国外相

比,ZH-65 型蒸汽发生器蒸汽压力更高、湿度更低、经济性更好。蒸汽发生器不是孤例。“华龙一号”反

应堆压力容器、堆内构建、控制棒驱动机构等关键设备也都实现了“中国造”。如今,“华龙一号”作为

“国家名片”走出国门,成功落地巴基斯坦等国。中核集团也与多个国家确立了核电项目合作意向,实现

互利共赢。

同时,令人欣喜的是,我国核电已走上了从“零的突破”到“核能+”产业的发展之路。

作为南方首个核能供热项目,目前秦山核电核能供热项目已实现海盐县 3 个居民小区稳定可靠安全

供热。“核电机组产生热能,通过多道热闭式循环送至用户。过程只有热量交换,没有介质交换。同时,

利用回路压差设计、设置高精度监测装置等措施,确保核能供热安全可靠。”秦山核电科技创新处主任工

程师张云华介绍。根据规划,核能供热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可满足 400 万平方米供热需求。这样每年可节

约电能消耗 1.96 亿度,相当于每年可

减少燃用标煤约 2.46 万吨、减排二氧化硫 1817 吨、氮氧化物 908 吨、二氧化碳 5.9 万吨。

作为目前我国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秦山核电三期重水堆除了发电,还可用于医用同位素生产。

碳-14 同位素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如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之前,我国碳-14 同位素供应几乎全部依赖进

口,价格昂贵、供应无法保障。秦山核电辐照生产碳-14 同位素投产后,年产量既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

支撑部分出口。

(摘自杨晓冉《实地探寻中国核电自主创新之路》,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与运行管理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一座核电站。

B. “华龙模式”包含核电技术、项目标准等要素,是由中国牵头、多国合作完成的。

C.作为“华龙一号”首个示范工程,漳州核电项目在安全性与性能上实现重大突破。

D.中国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开展蒸汽发生器的技术攻关项目,缩短了它的研发周期。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核能医学诊疗神经疾病”这个例子能支撑我国核电已走上“核能+”产业发展之路。

B.第段中“华龙一号”的引号表“特定称谓”,与“核电站之肺”的引号用法相同。

C.发展核电,技术创新是关键,安全管理是基础,需要经济、科学等领域多方合力。

D.作者在文中使用的数据,都表现出中国在核电自主创新之路上的艰辛与卓越成就。

6.核电发展是中国发展的缩影。纵观核电发展历程,中国为世界核电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文本概

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村史馆的那张犁

蒋巍

中学时,我从哈尔滨下乡赴北大荒,下了绿皮火车再上大解放汽车,穿过莽莽苍苍的兴安岭大森林,

历时一天一夜,和上千名同伴抵达黑龙江边的嘉荫农场。一路上,我第一次看到那些穷困寂寥的乡村,那

些破旧的村舍,内心之震撼、情感之忧伤,至今难忘。

有一次赶马车,去岗下为食堂拉井水。马太饿了,见墙根堆着一些馒头和豆腐,便瞭蹄子突然拐过

去,把我甩到车下。眼瞅着大车轱辘朝我滚滚而来,幸亏我反应快,猛一翻身从车下滚了出来。旁边晒场

上的几十名同伴一起惊呼:蒋巍,你捡回一条命啊!

我的八年青春岁月,都献给了黑土地。每每忆及这些,我对乡村生活总涌起亲切感。这些年,从黑龙江到

海南,从新疆到东南沿海,我走了许多乡村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伟业,彻底撕去了中华民族历史

上“绝对贫困”的标签,那些偏远贫瘠、人迹罕至的地方,眼瞅着一个个红瓦白墙、大路朝天的新村拔地

而起。

让我印象最深也最为感动的是,许多更新改造或迁入新址的村庄都办有一个村史馆——这是全体村民

的意愿。馆里陈列着很多旧农具、旧物件,有硬木车轮、纺车、蓑衣、草鞋和公社的账本、算盘之类,都

是村民们捐的。其中,让我久久端详、不舍离开的,是一张张饱经风霜、布满裂痕的木犁!

犁,历史由它而起,梦想由它而起。它的犁铧,最初是刀耕火种的石片,后来是青铜,再后是钢铁,在中

华大地留下五千多年的年轮。一张犁,它朴实得像一头躬身向前、埋头苦干的牛;它英勇得像一张坚忍的

弓。而今,无论多么现代的大机械代替了它,无论它现在多么寂寞,它都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我到过乌江畔的一个小山村,村边是几十丈高的悬崖峭壁,下边就是大气磅礴、激浪滚滚的乌江。那里耕

地极少,山上山下全是石头,拢一把土、摘一筐玉米棒都是难事。许多人家便外出谋生,或坐到江边峭壁

下等活儿——为逆流而上的大船拉纤。我走过那些纤夫身边,望着他们乌黑的身躯、深弯的腰身和紧绷在

肩头的纤绳,听着他们一声声高亢而有节奏的呼吼,蓦然忆起《黄河大合唱》中的那些山呼海啸。一根粗

糙的纤绳,将他们弯曲的身影连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张张犁——这就是中华民族埋头苦干、自立自强的

精神啊!

在贵州铜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攀崖而上,走进一个农家院,我惊异地发现,院墙边放着一张老旧的木

犁。我问,现在都机械化了,田里都是小农机突突响,还用得着这东西吗?主人说,这是我家的宝物,从

老祖宗用到现在,我奶奶年轻时用它耕地,我舍不得扔。

为啥呀?

主人拿过一块抹布,一边为犁杖揩灰,一边说:“有感情了呗。别的地方用犁耕地,我们这儿用犁耕石

头。”

“咋回事?”我问。主人说:“你没见我们这儿的田亩都是零零散散的小块吗?”

我笑了,说我听过一个段子。分田到户时,有一家分了十二块田,女儿放学后一块块数,数了好几遍都是

十一块,她叫:“爸爸,少了一块呀!”爸爸说:“那一块在你草帽下扣着哩。”

其实,这些田亩原本都是石头。脱贫攻坚以来,县乡领导便带领群众治理石头,还送来好些镐头锤子。全

村男女老少一起上,把大石头运走,把小石头砸碎,再从乌江边扛回一筐筐泥土垫在地里。“因为山上地

块小、沟壑多,机械上不去,犁杖就用上了。”主人高兴地指着周围的山说,“我们的田亩就这样爬上了

山,还种了很多树。你看,老早那些光秃秃的‘和尚头’,都种上庄稼了!”

看来在山区,犁杖还是用得上。即使用不上,那也是农家的传家宝。只要看到它,农家就知道应该咋样侍

候地了,土地就是农民的无价宝啊!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讲述了“我”从哈尔滨奔赴北大荒的经历和感受,不仅展示了东北土地的广袤,也凸显了知识

青年下乡的艰苦。

B.从“中学时”到“这些年”,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文章以大跨度的时空视角展现了我国乡村地区的巨大

变化。

C.作者对乌江江畔的许多村民因耕地贫瘠而外出谋生的生活状态,既表达了对村民的同情,也对他们脱离

土地感到惋惜。

D.作者以牛喻犁,以犁喻人,采用比喻、排比、抒情等手法,旨在表达对犁以及犁所象征的劳动人民苦干

精神的赞美。

8.在贵州铜仁,面对主人回答“你没见我们这儿的田亩都是零零散散的小块吗?”时,“我笑了”。作者的

笑含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作者参观村史馆时,一张张饱经风霜、布满裂痕的木犁让作者久久端详、不舍离开的。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其原因。(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先是清河客李萼,年二十余,为郡人乞师于真卿曰:“公首唱大义,河北诸郡恃公以为长城。今清

河,公之西邻,国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钱帛于彼以赡北军,谓之‘天下北库’;今有布三百余万匹,帛八

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斛。窃计财足以三平原之富,兵足以倍平原之强。公诚资以士卒,

抚而有之,以二郡为腹心,则余郡如四支,无不随所使矣。”真卿曰:“平原兵新集,尚未训练,自保恐

不足,何暇及邻!虽然,借若诺子之请,则将何为乎?”萼曰清河遣仆衔命于公者非力不足而借公之师以尝

寇也亦欲观大贤之明义耳。今仰瞻高意,未有决辞定色,仆何敢遽言所为哉!”真卿奇之,欲与之兵。众以

为萼年少轻虏,徒分兵力,必无所成,真卿不得已辞之。萼就馆,复为书说真卿,以为:“清河去逆效

顺,奉粟帛器械以资军,公乃不纳而疑之。仆回辕之后,清河不能孤立,必有所系托,将为公西面之强

敌,公能无悔乎?”真卿大惊,遽诣其馆,以兵六千借之;送至境,执手别。真卿问曰: “兵已行矣,

可以言子之所为乎?”萼曰:“闻朝廷遣程千里将精兵十万出嶂口讨贼,贼据险拒之,不得前。今当引兵

先击魏郡,执禄山所署太守袁知泰,纳旧太守司马垂,使为西南主人;分兵开崞口,出千里之师,因讨

汲、邺以北至于幽陵郡县之未下者。计官军东讨者不下二十万,河南义兵西向者亦不减十万。公但当表朝

廷坚壁勿战,不过月余,贼必有内溃相图之变矣。”真卿曰:“善!”命录事参军李择交及平原令范冬馥将

其兵,会清河兵四千及博平兵千人军于堂邑西南。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有改动)

【注】缗: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斛:容量单位。古代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萼曰 A 清河遣仆衔命于公 B 者 C 非力 D 不足而借公之 E 师以尝寇也 F 亦欲观大贤之 G 明义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秦以前“郡”比“县”小,秦汉时“郡”比“县”大。

B. “兵足以倍平原之强”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含义相同。

C.“今当引兵先击魏郡”与“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含义不同。

D.太守,战国时“郡守”尊称,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等职权外,还可任免所属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年轻人李萼替清河郡向颜真卿借兵抵御叛军,刚会面时,他便夸赞颜氏大义,肯定了其在河北地区

的重要地位。

B.面对借兵之请,颜真卿陈述了自己的难处后,仍留有话语周旋的余地,希望从李萼口中探听到清河

郡的动向。

C.遭到颜氏拒绝后,李萼陈述了清河郡的去向立场具有可变性,引起了颜氏的警觉,并最终促使颜氏

借兵清河。

D.成功借兵后,李萼分析了叛军的用兵策略,并预测了战事的发展结果,希望颜氏所部坚守阵地,共

克叛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仰瞻高意,未有决辞定色,仆何敢遽言所为哉!(5 分)

(2)清河去逆效顺,奉粟帛器械以资军,公乃不纳而疑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送凌侍郎还宣州

晏殊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

【注】凌侍郎:凌策,北宋名臣;凌策从蜀地任职回来,皇上有意擢用,但因病调养不能就任;这

首诗是晏殊送其归乡时所写。碧落:这里泛指天上。谢守:谢脁,曾任宣城太守。朱公故里:朱

公,即范蠡;故里:指宣城。汉庭三独坐:汉武帝曾诏“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令”专席而

坐,以示尊宠监察官员之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介绍宣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借此突出凌侍郎这样的人才。

B.颔联中官吏背着弓箭走在前的这一场景,体现了对凌侍郎的尊重。

C.颈联借谢脁歌吟、范蠡的情感之事,意在突出宣城的传奇与神秘。

D.本诗属于送别诗,富有想象,用语虽非通俗平易,但却典雅敦厚。

15.清人陈廷焯说晏词“婉雅”。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尾联如何做到“委婉”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出山前“躬耕于南阳”时愿望的两句是:“ , _”。

(2)杜甫《登高》中描写秋声肃杀、江水雄迈的两句是:“ , ”。

(3)“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唐宋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 , ”。

第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1 题。

一般说来,文章里应该避免重复。因为重复会使文章啰嗦、软弱。但有时为了特别强调某一点,也

可以有意反复讲,把它深深打进读者印象里去。还有时,为了在文章里创造沉郁的、不舒畅的一种气

氛,故意用些重复笔墨使气势憋闷。鲁迅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

有一株也是枣树”就是第二种的典型例子。

为了特别强调某一点而重复,往往需要和对偶或排比句法配合运用。一般对偶里是不用相同词语的;

如果用了一部分相同词语,就成了重复。这种重复往往是为了使两层意思显著,且互相映衬。同时,重复也

常和排比一块儿用。效用与对偶里使用重复词语大体相同。应注意的是,凡是重复的词语,往往从句法结

构看,也可以不重复。换言之,重复好还是不重复好,主要看我们希望收到怎样的效果。例如“朗诵诗是

群众的诗,是集体的诗。”(朱自清《论朗诵诗》)。但是重复一下,修辞上就有特别的效果,使这些联合

成分显得重要,音节上也显得顿挫有力。

最后还有一种情形也值得注意:重复或排比的部分不在一个句子或相连句子里,而是散在文章前后,

指示层次,互相呼应、互相联贯。比如《老舍选集》《自序》第一段开头: “论篇数,此集只选了旧作

小说五篇……”,接着第二段开头是“论体裁……”,第三段开头是“论时期……”。这种重复的效果在于

___________,使读者易于把握全文脉络,由形式的近似引起关于内容的联想。

17.请结合上述材料,给“重复”下一个定义,不超过 60 字。(3 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

的衔接流畅自然。(3 分)

19.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不超过 20 字。(3 分)

20.请仿照文中“朗诵诗是群众的诗,是集体的诗”的句式,围绕“家国”这一主题仿写 2 个句子。要

求句式一致,修辞有效果。(5 分)

21.请从下列三个句子中任选一个,围绕上述材料内容,分析“重复”的艺术效果。要求结合原文语

境,表达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6 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

的萝卜/(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存在即关系。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与世界建立着丰富多彩的关系。每个人都在造就着世界,世界也正

造就着每个人。每个人都在改变着世界,世界也正在改变着每个人……

人与世界如此,国家与世界亦如此。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