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江西省万年县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原
始陶片、人骨标本以及兽骨残片,对遗址的稻作化石分析证实了该地区是亚洲乃至世界
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据此可知,这一文化遗存( )
A.证明江西是最早农业起源地B.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C.说明原始的手工业非常发达D.出现了社会阶级贫富分化
2.贾谊在《新书等齐》中描述了汉初官制:“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
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
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曰
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据此可知,汉初( )
A.政治设计削弱中央集权B.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C.形成了完备的官僚体系D.正确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3.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但到东晋南朝,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逐渐松弛,丘、村
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与“里”并存,甚至慢慢地取代了
“里”。这一变化说明()
A.国家主动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进行调整B.传统制度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C.血缘聚居取代地缘聚居为主的聚合形态D.国家治乱兴衰影响了社会基层组织形态
4.理学大师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但朱熹也说:“人欲中自有天
理。”
又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其体现的主旨是( )
A.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B.建立伦理道德秩序
C.用道心克制过度欲望D.去除人的一切欲望
5.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的风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
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
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 )
A.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B.民风民俗有浓厚迷信色彩
C.存在比较发达的丝织业D.农业经济发展出现新方向
6.下表1为 1871—1911 年中国与英、美、俄、日四国的进口贸易占比情况(单位:%),其
中甲是() 表1
时间/国家 甲 乙 丙 丁
1871—1873年 34.7 3.7 0.5 0.2
1881—1883年 23.8 4.9 3.7 0.2
1891—1893年 20.4 4.7 4.5 0.6
1901—1903年 15.9 12.5 8.5 0.8
1909—1911年 16.5 15.5 7.1 3.5
A.英国B.美国C.俄国D.日本
7.李大钊 1917年2 月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说“历代君主,莫不尊之祀之,奉为
先师,崇为至圣。而孔子云者,遂非复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矣。”陈
独秀 1917年8 月在《复辟与尊孔》中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
其一,此义愚屡言之。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由此可见,他们的
言论( )
A.绝对否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B.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C.有利于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D.说明他们已经接受马克思主义
8.据《黄冈县志》记载:“同年4 月,为方便农民借贷,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从没
收土豪劣绅的钱财中,拨银五万元作资金,后发行流通券五万元(如下图 1)。7 月,农民
协会信用合作社被迫解散,流通券停止发行”。该流通券发行和停止反映出( )
A.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取得成功
B.农民运动受革命形势发展的影响
C.苏维埃政府的金融改革尝试
D.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9.毛泽东在 1938 年指出,要“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
以教授战争所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广泛发动民众教育,组织各
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
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这一教育政策( )
A.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B.废弃了之前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
C.推动了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走向觉醒D.体现了教育服务于民族战争的需要
10.图2是 1953 年出版的宣传画,该作品的创作( )
A.彰显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B.体现了工人阶级建设祖国的家国情怀
C.贯彻执行了中共“八大”的方针 D.展现了“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
11.有学者研究得出,农民阶层的农业劳动者、农民工、私有私营者.在 1999 年底分别占
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 66.3%、25.6%、9.6%。此外,农民阶层还有雇工、乡镇企业管理
者、乡村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从业人员群体。这一结构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B.国家户籍制度不断放松
C.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D.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吸引
12.下表2 为不同时期学者关于古希腊文明起源的观点。据表分析,古希腊文明( )
表2
时代 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赫勒泰乌斯 希腊人长期以来是埃及文明的子孙。
近代哲学家黑格尔 东方世界是希腊世界的基础。
现代学者乔治萨顿 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
A.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B.源于古埃及文明
C.与东方文明一脉相传D.滞后于其他文明
13.公元8 世纪,日本在大化改新后,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及第者可以授予
官阶。902 年,太政官奏曰:“建法以降,殆向百岁,二色(秀才、明经)出身,未及数
十。”10 世纪以后,贡举制“唯以历名(以往的名声)荐士,尝不问才之高下,人之劳
逸。”“不依门风偶攀仙桂者,不过四五人而已。”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
A.大化改新以失败而告终B.传统政治势力影响犹存
C.贡举制是选官主要途径D.人才选拔趋于公平公正
14.图3是 1406-1660 年英国小麦价格的变化图,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殖民掠夺加速英国麦价上涨B.圈地运动增加了粮食产量
C.思想解放推动生活水平提高D.高产农作物导致人口增长
15.19 世纪初,“从小就在某个行业做学徒学习技术”并“期盼成人后凭借技能享受丰裕生
活”的美国男工发现“希望化为泡影”,因为没有技术的“妇女仅仅工作几个月,就因工资低
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妇女比男子经验更成熟B.技术失去竞争的优势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16.表3 为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的施政措施,据此可知,这些措施都( )
表3
英国 撒切尔夫人 严格控制政府财政支出: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
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
美国 里根 大规模减少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削减社会
福利规模,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规模。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中止了战后福利国家的建设
C.消除了国民经济“滞胀”现象 D.促进了“混合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4 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东晋南迁(317—42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 年起)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公元 5—6 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日耳曼王国,除个别短暂“部分罗马化”外.绝大部分干净彻底地“去罗马化”。他们使
整人西欧与罗马制度背道而驰,走入了长达 1000 年的封建社会。从哥特人的“二元政
治”“族群分海到法兰克人的“封建采邑”“领主自治”。无一不导向独立分散的政治格局。
用种族、宗教、风俗、神话去划分世界.是西方文明的习惯。不以血统种族而以文化
制摩论页之别,则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中国古代就形成了“华夷无间”的族类观念,是一
种族群融合的“混一天下”,无论哪个族群都把“大一统”当成政治终极目标。这是包括五胡
在内的众多非江游群能够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一部中华民族史是一部“天
下精神”超越“族性自限”的历史,其中饱含着深沉的“命运共同体”情感。这些情感.是仅
凭外来理论描述中国的人难以理解的。
——摘编自潘岳《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 4—6 世纪中国和罗马发展历程的趋向,从中可以
得到什么宏观历史认知?(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6 世纪中国、西欧不同历史走向的原因,该材料的研究有何意义?(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工场主和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材料二 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重要经济指标统计表(部分)
时间 糙米价格(每石) 棉布价格(每匹) 踹匠工资(每匹)
1665年 约 400文 约 30文 11文
1724年 约 1000文 约 30~35文 约 11文
18 世纪末 约 1500文 约 100~200文 约 14文
(注;踹匠是踹布手工业工人,强壮者每天可踹布5 匹:苏州当时有踹匠约2 万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新现象及产生的根本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统计表中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加以评析。(8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清政府一些苛政,使社
会上掀起一个振兴实业的热潮.大量实业团体涌现出来;随着民众参政热情的高涨,入学
结社蔚然成风,各种政党和政治团体像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些,都和晚清时期不同。人
们热烈期待着中国进入一个和平建设的新时期。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
当 1956年9 月党在 11 年的时期内第一次召开它的代表大会时,大会是以洋溢的自
我庆贺和自我批评为其特征的。对 1949 年的胜利和对 1955—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的成
功。的确有充分的理由来庆贺。……但是党的领导人也认识到.它仍有许多任务有待完成,
而且新制度中还存在缺点:所以这次党代会的特征是对政权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坦率得
惊人然而又极为自信的分析。
——摘自【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对“振兴实业的热潮”的推动作用:运
用唯物史观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未能“进入一个和平建设的新时期”的原因。(8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简析 1956 年党代会呈现“洋溢的自我庆
贺”的缘由。结合所学,概述此次会议对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的“自信分析”。(6
分)
20.(12分)历史漫画可以叙史解史。它往往针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使用夸
张、比喻、寓意等方式,集中反映特定的历史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历史问
题的认识、解释与立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以“《吞下苦果》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
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 2024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穿孔蚌器”“兽骨残片”“栽培水稻”可知江西这一地区既有渔猎也有原始
农业存在,说明江西地区也出现了早期的人类文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故选D
项;材料虽然说明该地区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但不能证明是最早的
农业起源地,农业生产并不单指水稻种植,故排除A 项;材料出土的“石器”“骨器”并不
能说明早期手工业技术非常发达,排除C 项;材料反映的史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生产
方式,并不能说明具这时出现了社会阶级贫富分化,排除D 项。
2.【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了当时实行郡国并举的政治体制,中央与诸侯国官制相似,这一政治
设计削弱了中央集权,这埋下了王国叛乱的隐患,故选A 项;B 项应为继承发展,C项
“完备”不对,且 B.C 两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汉初施行郡国并行制是错误吸取秦
亡的教训,D 项排除。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及所学知识可知,
秦汉时期实行乡里制度的基础是户口编排,秦汉时期是国家大一统状态,能够较好的进
行户籍统计和编排,但东晋南朝时期,国家分裂动荡,户籍统计和编排受到影响,因此
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乡里制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
管理单位,这体现了长期战乱、国家治乱兴衰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故选D 项;
据材料“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及所学知识可知,自然聚落“慢
慢地取代了‘里’”,并非国家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调整造成的,而是在社会动荡背景下的“逐
步演变”,排除A 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乡里制度整体符合封建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直到明清时期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才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乡里制在东晋南朝时期的改变主要是适应社会动荡的现实,并没有脱离当时的社会发展,
排除B 项;据材料“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可知,社
会基层组织形态是以“自然聚落”为主,仍旧是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排除C 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人欲与天理并不矛盾,主张去除超出天理的人欲,故
选C 项;“张扬自我”与灭人欲不符,排除A 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个人的要求,并
非是建立伦理秩序,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不等于去除人的一切欲望,排除D
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蚕关门”“蚕开门”可知,嘉兴地区的锋风俗是围绕养蚕业展开的,说明
养蚕业在当地占据了主导地位,嘉兴地区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经济发
展出现新方向,由侧重传统粮食生产向侧重种桑养蚕业转变,故选D 项;据所学可知,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项;材料是围绕种桑养
蚕业展开,蚕丝是丝织业的原料,原料丰富并不一定意味着当地丝织业就发达,排除C
项;材料提及的是地方习俗中对于治蚕的各种认识和行为,并非迷信,而是经济生活变
化的反映,排除B 项。
6.【答案】A
【解析】19 世纪,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对华最大的贸易出口国,20 世纪时英
国发展趋缓,日本崛起,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渐下降,甲是英国,故选A 项;美国对华
的经济侵略开始较晚,20 世纪 20 年代前,在对华贸易中不占主导地位,丙为美国,排
除B 项;俄国工业化水平较低,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始终有限,可以推断出丁为俄国,排
除C 项;据表格数据可知,乙国在 1893 年后对华出口比重迅速增加,这是因为 1895年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便利了日本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乙为日本,排除D 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孔子云……偶像矣”“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
一”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和李大钊强调孔子及其儒学已经沦为维护君主独裁
的思想工具,从而助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发展,故选C 项;新文化运动确实
存在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但是李大钊和陈独秀的上述言论看不出对
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绝对否定,排除A 项;陈、李二人是在揭露孔子成为维护君主独裁
的思想工具的事实,并非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排除B 项;马克思主义被中国知识分子逐
步接受是在 1917 年十月革命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项。
8.【答案】B
【解析】据图片信息“民国十六年印”可知该流通券印制于 1927 年,“农民协会信用合作
社被迫解散,流通券停止发行”可知随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国共合作被迫解散,国民
党的白色恐怖导致共产党的农民运动被迫中止,反映了农民运动受革命形势发展的影响,
故选B 项;国民政府法币改革是 1935 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没收土豪劣
绅的钱财”虽然说明发行流通券的政权反对地主阶级,但苏维埃政府建立于 1931 年江西
瑞金,排除C项;1927年9 月,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该流通券的
发行与停止与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无关,排除D 项。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以教授战争所需之课程……为原则”“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
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38 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提出要以教授战争所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创办敌前敌后各
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说明此时教育服务于民族战争的需
要,故选D 项;材料中的教育政策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有利于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巩固,但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 1937 年七七事变后已经建立,排除A 项;据
材料“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可知,这一教育政策改革了之前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
容,废弃的是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排除B 项;材料中的教育政策倾向于基础教育(识
字班、通俗报刊等),目的是增强民众民族意识,但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在戊戌变法后,
排除C 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53年”“为祖国负责,保证质量合格”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工人阶级在
国家建设的过程中,自觉提高质量意识,为国家建设保驾护航,体现了鲜明的家国情怀,
故选B项;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时间与材料不
符,排除A 项;中共“八大”是 1956 年召开的,排除C 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是在 1957
年底,排除D 项。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农业劳动者、农民工、私有私营者、雇工、乡镇企业管理者、乡村管
理者、农村知识分子”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阶层构成呈多元化趋向,多样化的从业
人员取代了清一色的种田人,这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推动,故选C 项;
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农民阶层结构变化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没有经济体制
的改革,计划经济下农民阶层结构不会有变化,排除A 项;材料仅只提及农民阶层,并
未提及其他社会阶层,无法推知户籍制度的变化,排除B 项;由材料可知材料强调农民
阶层结构的变化,并未说明农民阶层向城市的流动,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 项。
12.【答案】A
【解析】由材料“是埃及文明的子孙”“东方世界是……….基础”“基础完全是东方的”可知
各学者认为古希腊文明具有埃及文化因素和东方文化因素,反映了古希腊文明得益于人
类早期文明的交流,说明古希腊文明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故选A 项;材料中仅有古希
腊哲学家强调了古希腊文明和埃及文明的联系,但不能说明古希腊文明源于古埃及文明,
近现代哲学家都强调古希腊文明与东方的联系,不能以偏概全,排除B 项;材料是关于
古希腊文明起源的认识,反映了古希腊文明得益于人类早期文明的交流,无法推知古希
腊文明与东方文明一脉相传,排除C 项;材料未进行古希腊文明和东方古国文明的比较,
不能得出古希腊文明滞后于东方古国文明的结论,排除D 项。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二色(秀才、明经)出身,未及数十”“唯以历名(以往的名声)荐士,尝不
问才之高下”和“不依门风偶攀仙桂者,不过四五人而已”可知,日本贡举制虽然借鉴了
中国的科举制,但录取人数相当有限,后期基本被贵族势力垄断,体现了传统贵族势力
对人才选拔的影响,说明传统政治势力影响犹存,故选B 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
过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
家发展方向,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并未失败,排除A 项;据材料“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建
立了贡举制”可知,日本模仿中国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但录取人数相当有限,不能表
明贡举制是选官主要途径,排除C 项。材料只涉及日本贡举制下人才选拔被贵族势力影
响,没有涉及贡举的选拔流程,不能得知贡举选拔流程是否趋于公平公正,排除D 项。
14.【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引发了白银贬值和物价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图中数据表明 1500 年以后年英国小麦
价格的加速上升趋势正是价格革命的体现,故选A 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增加
了粮食产量,而粮食产量增加一般会使得粮食价格下降,排除B 项;思想解放可能会改
变生活习俗,但未必会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排除C 项;材料反映的是英 1406 年以后英
国小麦价格的变化,没有涉及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也没有涉及英国人口数量的变化,
不能得知高产作物促进英国的人口增长,排除D 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
度下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并不需要专门的“技术”,使得妇女因为“工资低廉而受到雇
主青睐和支持”,故选C 项;材料反映的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并不是妇女比男子经验
更成熟,排除A 项;材料中的这一现象恰恰证明技术是竞争的核心优势,排除B项;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D 项。
1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
“削减社会福利规模,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规模”及时间“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并结合所学
可知,20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美英等资本
主义国家相继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调整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方略,促进了国
家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的发展,故选D 项;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改革措施是减
少国家干预的措施,排除A 项;虽然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改革措施削减了福利开支,但
不意味着中止了战后福利国家的建设,排除B 项,这两场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了国
民经济的“滞胀”现象,表述有误,排除C 项。
17.【答案】(14分)
(1)相同趋向:都因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引发长期战乱(迁都),走向分裂。(2分)
不同趋向:中国再次统一;欧洲长期分裂割据(或小国林立)。(2分)
历史认知:历史发展的同一性与多样性。(2分)
(2)原因:西欧:对罗马文明缺乏认同(去罗马化);日耳曼人实行分治政策;族性自限的文
明习惯。
中国: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汉化);大一统的政治传统;华夷无间和族群融合观念。
(6分)
意义:形成整体史观;破除西方中心研究范式;树立命运共同体情感。(任答1点得2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异同,同的表现,据材料一“东晋南迁....罗马帝国首都东迁”得出都因动乱而
迁都;据材料一“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日耳曼人入侵”得出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
入,走向分裂。异的表现,据材料一“隋朝再次统一....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得出中国
再度统一;欧洲小国林立。第二小问认识,结合 4—6 世纪中国和罗马发展历程的异同
的史实得出历史发展的同一性与多元性。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个别短暂....绝大部分”得出西欧对罗马文明缺乏认同(去罗
马化);据材料二“独立分散的政治格局”得出日耳曼人实行分治政策;据材料二“种族、宗
教、风俗、神话去划分世界”得出族性自限的文明习惯;据材料二“不以血统种族.....中华
文明的传统”得出中国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汉化);据材料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
想基础”得出大一统的政治传统;据材料二“‘华夷无间’......族群融合”得出华夷无间和族
群融合观念。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中华民族史....超越‘族性自限’”得出形成整体史
观、破除西方中心研究范式;据材料二“‘命运共同体’情感”得出树立命运共同体情感。
18.【答案】(12分)
(1)新现象及根源:私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雇佣自由
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或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2分)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2分)
(2)趋势: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糙米和棉布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踹匠工资增长幅度却
很小。(2分)
评析:统一稳定的政局,休养生息的政策,封建经济的繁荣,高产作物的推广,政府赋
税改革及耕地面积的扩大,使人口急剧膨胀,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踹匠竞争压力增大,
从而影响了踹匠的工资。人口增长产生的资源压力,市场流通中货币过多导致的通货膨
胀,致使糙米、棉布价格涨幅明显。(从背景、原因角度共4 分,一个层次2 分,两个
层次4 分。)
材料现象给广大民众的经济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造成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积
累,导致清前中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统治危机初显。(影响角度评析2 分,一个层次2
分。)(其他合理的表述也可给分)
【解析】
(1)新现象及根源,据材料一“工场工人......工场主和商人”可知,新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
芽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在私营手工业部门,得出私营手工业进一步发
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利用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原理,得出根源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2)首先,分析变化趋势,据材料二“糙米价格....棉布价格....踹匠工资”的纵向对比分析可
知,生活成本增长的幅度远远大于工资收入的幅度,得出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糙米和
棉布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踹匠工资增长幅度却很小。其次,对变化的趋势从成因和影
响的角度评析;成因需要结合清朝时期的社会特征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进行归纳,得出
统一稳定的政局,休养生息的政策,封建经济的繁荣,高产作物的推广,政府赋税改革
及耕地面积的扩大,使人口急剧膨胀,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踹匠竞争压力增大,从而
影响了踹匠的工资;人口增长产生的资源压力,市场流通中货币过多导致的通货膨胀,
致使糙米、棉布价格涨幅明显;对影响的分析,结合工匠工资涨幅小于粮食和布匹以及
不断出现农民起义可分析得出材料现象给广大民众的经济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造
成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积累,导致清前中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统治危机初显。
19.【答案】(14分 )
(1)推动作用: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4分 )
原因: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民国政党政治名存
实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发展只是一个短暂春
天。(4 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缘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
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分 )
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分 )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
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分 )
(1)第一小问推动作用,据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得出中华民国建立,扫除
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据材料
二“鼓励…….取消了清政府一些苛政”得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第
二小问原因,结合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得出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民国政党政治名存实亡;结合唯物史观中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得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辛亥革命后民族
工业发展只是一个短暂春天。
(2)第一小问缘由,据材料三“1949 年的胜利.....1955—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可知,
需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即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二小问矛盾和任务的分析,
结合所学,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
制,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得出中共八大提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已
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
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先进的工业国。